地下水水文学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中的地下水水文学

环境科学中的地下水水文学

环境科学中的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是指地下自然存在的水体,在地质层中沉积了数万年,具有大量的储量和慢速流动的特点。

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源,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地下水的水文学是环境科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一、地下水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水文学是土地水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地下水的水文过程。

地下水的获取和分布与地质情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地下水水文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产生、流动和储存等过程。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水文循环、地下水流动、地下水资源评价等。

水文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水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流动过程,包括地表径流、蒸发、植物蒸腾和地下水的流动等。

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层之间的渗透和流动过程。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分布、储量、质量和可利用性等方面的评价和分析。

二、地下水水文学的研究内容1、地下水的水文循环地下水水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地下水的水文循环。

地下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动等过程参与地表水循环,并与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相互作用,对地表水资源的稳定和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地下水是储藏在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体,在自然地质条件下形成。

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地下水储量的评估是地下水水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其目的是对不同地区地下水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利用。

3、地下水流动和污染地下水流动是地下水水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象是地下水的流动规律以及不同地质层和水文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中存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药品和有机物等,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和污染环境的一种形式。

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研究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预防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下水水文学的应用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对于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流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流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流地下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它位于地表下,流动着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文环境。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地下水现象和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了地表下很多的水文现象,如渗漏、排泄、溶蚀等。

而地下水流作为水文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地下水流的基本概念地下水流指的是地球下层岩石和土壤中的水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流动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潜水层和非潜水层的地下水流。

潜水层是指地下水所在的层次;而非潜水层的地下水流是指在地下水所在的岩石中,没有完全饱和,水只是以颗粒间隙、裂隙或裂缝的形式存在。

地下水流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的研究需要用到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对于地表水的研究,主要采用观测方法,而地下水流的研究,则需要进行大量的监测和实验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地下水流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地下水流的流动过程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在基质中的流动。

当地下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时,它会在地质构造或裂隙中通过。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取决于地下水的比例和地下水表面的形状。

当地下水的流速增加时,在一定范围内,地下水的水位面也会下降。

相反,当地下水流速减小时,其水位面也会上升。

地下水流动的过程涉及到了很多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如水的渗透性、岩石的孔隙度、岩石的渗透性、水的粘度等。

同时,地下水的流动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废水、工业、农业活动产生的废水以及排放的化学物质等,这些都会对地下水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污染。

三、地下水流的重要性地下水流在水文地质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备之一,供给了许多人类活动所需要的水资源。

它不仅向水库、湖泊、河流提供了水源,也为农业、工业、城市和乡村供水提供了保障。

同时,地下水流还在岩石成矿作用、地表地貌的塑造、地层沉积环境和地震过程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文学复习知识点

地下水文学复习知识点

地下水文学复习知识点地下水文学是指关于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以及地下水科学研究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下水文学涉及地质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地下水文学复习的一些知识点。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2.地下水的勘探与开采:地下水勘探主要通过地质勘探、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

地下水开采需要考虑水源位点的选取、井管和水泵的设计、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3.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地下水资源管理包括地下水环境监测、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管理规划等工作。

规划的目标是保障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二、地下水环境保护与管理1.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和生活排放等活动。

地下水防治主要包括污染源控制、地下水污染修复和地下水保护区划等措施。

2.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动态: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与地面的接触面高度。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降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其变化规律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地下水流和地下水汇: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在岩石裂隙或孔隙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汇是指地下水大规模聚集形成的地下水体系。

三、地下水科学研究1.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模拟和预测地下水流动和污染传输等过程。

它是地下水科学研究和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2.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对地表水的供给和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3.地下水化学与同位素研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和流动过程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测定可用于判断地下水污染和追踪地下水流动路径。

四、地下水文学的发展与前景1.地下水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地下水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

随着地下水科学的不断进步,地下水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2.地下水文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酉地下水的研究对象:饱和带水和非饱和带水。

地下水的功能:宝贵的资源、重要的地质营力、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极具价值的信息载体。

浅部层圈水:以液态为主,部分为固态和气态。

深部层圈水:矿物中的水以及超临界状态水。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地质循环:水的地质循环即发生在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地下水与地表水优缺点对比:00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易于开发利用缺点:1)地下水隐藏于地下,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2)一旦污染,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土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裂隙–岩石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石遭到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穴–可溶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

必须在原有空隙、裂隙发育基础上产生的。

孔隙度(n):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影响因素:颗粒排列方式、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形状、胶结填充、对于粘性土,还与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有关。

岩土中水存在形式: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容水度表示。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给水度表示。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释水后能在空隙中保持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合肥工业大学 陶月赞版 地下水水文学期末复习主要内容

合肥工业大学 陶月赞版 地下水水文学期末复习主要内容

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咸)水入侵、土壤此生荒漠化、土壤此生盐渍化。

潜水: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特征:潜水具有自由水面;潜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般是一致的;潜水的水位、含水层厚度、流量、化学成分随地区和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潜水的水质受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的影响;通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承压水:充满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特征:承压性;承压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其资源具有多年调节能力;承压水的化学成分一般比较复杂;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不随补给量的增减而发生显著变化;承压水一般不易受污染。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是指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到地下水中的作用。

浓缩作用:是指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引起水中成分的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

脱碳酸作用:是指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情况下,CO2自水中逸出,而HCO3-含量则因形成碳酸盐沉淀减少的过程。

脱硫酸作用:是指在封闭缺氧的还原环境中,在有机物和脱硫菌作用下,硫酸盐被分解成H2S和HCO3-的生物化学过程。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从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分出发,将地下水分为三个主要成因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生水。

溶滤水的渗入成因,沉积水是沉积——埋藏成因,内生水是火山——岩浆成因。

溶滤水:是指由富含CO2和O2的水渗入补给并溶滤其所流经岩土而获得主要化学成分的地下水。

其成分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沉积水:是指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

内生水:指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

按降水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来分,降水入渗分为:活塞式下渗;捷径式下渗。

活塞式:入渗水的湿润锋整体向下推进,即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

学科是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是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是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

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储存、运动和补给,以及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下水循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和排泄过程,以及地下水与大气、地表水和土壤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地下水储存:研究地下水在不透水层和含水层中的储存形式、储量和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地下水运动:研究地下水的流动原理、流速和流向,以及地下水流动对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影响。

4. 地下水补给: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源、补给途径和补给量,以及补给过程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5. 地下水污染:研究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原因、途径和影响,以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保护的方法和技术。

水文地质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地质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维护地球上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计算知识点总结

水文计算知识点总结

水文计算知识点总结一、地表水的形成地表水是指在地表上存在的天然水体,包括江河湖泊、雨水和冰雪等。

地表水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雨水和降雪: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并降落到地表上形成地表水。

2. 冰雪融化:在寒冷地区,冰雪在气温升高时融化成液态水,流入江河湖泊中。

3. 冰川融化:气温升高时,冰川融化成液态水,流入江河湖泊。

二、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体,是由降水、河川和湖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形成的:1. 渗漏:降水、河流、湖泊的水通过土壤和岩石的孔隙空间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2. 河流湖泊水的补给:部分地下水是由河流和湖泊的水向地下渗漏形成的。

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流域的地形、地质结构、气候条件等。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规律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1. 地形:地面的高低变化会决定地表水的流向和速度,地下水的流动也受地形的影响。

2. 地质结构:地下岩层的孔隙度、渗透性决定了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规律。

3. 水文循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水文循环,地表水通过蒸发和下渗进入地下,地下水也会通过泉水和河流形成地表水。

四、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质对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水文地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文地质条件:指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储存和运移的特点。

2. 各种水文地质过程:包括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渗流等过程。

3. 地质条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水质、含水层的规模和分布均会有所不同。

五、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大气到地面、地下和回流到大气的过程。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所有水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

水文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 蒸发: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2. 降水: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云,形成降水。

地下水文学复习资料.doc

地下水文学复习资料.doc

地下水水文学1自然界水的分布、循环与均衡自然界水均衡(water equilibrium)水分循环三要素:蒸发(Z)、降水(X)和径流⑺水均衡: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水分循环的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水均衡原理:对于任一地区(系统),在任一时间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

在海洋:Zo=x o-^ y在陆地:Z C=X C - V全球:Z O + Z C=X O + X C 水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液态水结合水:受到固相表血的吸引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重力水:距离固相表面更远的、能在重力下运移的那部分水毛细水:松散岩土中细小孔隙通道构成毛细管,在毛细力的作用K,地下水沿着细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这种既受重力又受毛细力作用的水。

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气态水固态水其它: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与水分贮存、运移有关的岩土性质容水性:岩土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常用含水率表示。

含水率饫单位体识岩土中所含水的体积(water content; mositure content)容水度(water capacity) 岩土完全饱和时所容纳的最大水体釈与岩土总体积2比。

在数值上,一般与孔隙度(裂隙率、溶隙率)相等,但对于有膨账性的岩土,由于充水后体积扩大,其容水度可大于孔隙度饱和度(saturation)5:含水率与容水度的比值。

5=1表示饱和,O<S<1表示非饱和v G e o汐= 2X100% 或 5 =—=-V C J C H, n式屮0—体积含水率V w••含水体积V—包括孔隙在内的岩土总体积0^重量含水率G w••含水的重ffl G7-干燥岩土的重ft持水性(moisture retention):含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释水时,由于同体颗粒表面的吸附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使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持水度心: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经过2—3天释水后,岩土空隙巾尚能保持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这时的岩土含水率也称为田间持水率。

地下水水文学重点

地下水水文学重点

一.地下水水文学1自然界水的存在位置: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主要分布在岩石圈。

2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地球浅部层圈中的水,即大汽水、地表水、地壳浅部地下水的相互交替。

(速度较快、途经较短),动力主要为太阳辐射、地球引力。

3地质循环:地球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之间的相互交换过程4自然界的水均衡: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水分循环三要素(蒸发、降水、径流),之间的数量关系。

全球水均衡:ZM +ZC=XM+XC5地下水存在岩土的孔隙中,孔隙是一个控制因素。

孔隙性(孔隙的大小、形状、分布特点以及连同情况),分为三类(松散沉积物的空隙、坚硬不可溶岩石中的空隙、可溶性岩石中的空隙)6孔隙度:松散岩土的孔隙主要表现为空袭的多少与大小。

大小取决于排列情况与分选程度。

一定体积的孔隙体积与该岩土总体积之比(n=VN/V),孔隙度的大小与颗粒大小无关。

7.孔隙三种分类的差异表1-38.水的岩土存在形式图1-89水体的岩理性质:(容水性、给水性、持水性、透水性)容水性:岩土具有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容水度:(S)是指岩土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度:()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释放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给水度的大小与岩性、初始地下水埋深以及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持水性: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推出重力水后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

持水度:(Sr)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释水后,仍能保持水量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透水性:岩土允许重力水透过的能力。

透水性是影响水量的重要因素,岩土孔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直接影响透水性。

渗透系数:(K)表征岩土透水量的指标。

10岩层给水性和透水性能的好坏分类: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

含水层:能够透过并且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或不能给出水。

11含水层具备条件:储水空间(孔隙愈大、数量愈多、连通性愈好,透水性愈好)、储层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条件、良好的补给来源。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

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严格地说应该是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之上包气带的重力水称为过路重力水)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可以自由流动)。

除了重力水,还有结合水、毛细水等。

2. 地下水的功能: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水是一种极其活跃的重要的地质营力水(尤其是地下水)承受载荷,是应力的传递者与热量及化学组分的传输者。

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水还是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水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第二章1.水循环概念:地球上各层圈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2.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和涉及的圈层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3.自然界的水循环:①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a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b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②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叫初生水。

第三章1.地壳岩石中的空隙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是地下水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化等)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a. 未固结的松散岩石中的孔隙(第四纪地质学);b.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构造地质学);c. 可溶岩石中的溶穴(隙)(岩溶地貌学)。

2.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没关系,和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关。

孔隙的最宽部分称为孔腹,最窄部分称为孔轴。

3.岩土空隙中的水有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4.毛细水有三种类型: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①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初生水: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

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

(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

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

地下水水文学重点

地下水水文学重点

地下水水文学重点1、地下水水文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转化、分布与运动、动态预报与资源评价,以及系统规划与系统管理的学科2、自然界水循环的大循环、小循环,水循环三要素大循环:海陆之间——全球性气候控制小循环:海洋内或陆地内——局部气象因素控制水循环三要素蒸发、降水和径流3、岩土的空隙分类,液态水的三种存在形式分类:孔隙裂隙溶隙根据分子受力状况分为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4、容水性(容水度)、持水性(田间持水量)、给水性(给水度)三者定义及关系容水度:岩土完全饱和是所容纳的最大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田间持水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经过2-3天释水后,岩土空隙中尚能保持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此时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率。

给水度: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所释出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给水度=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5、含水层,隔水层,含水系统含水层——能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能透过和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水的数量很小的岩层含水系统——松散岩土中,地下水呈连续均匀的层状分布,但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及可溶岩石中的溶隙,地下水非为层状分布,将这样的含水岩体称之为含水系统。

6、包气带水、上层滞水的定义;潜水、承压水的定义及特征包气带水——地下水面以上,岩土空隙未充满液态水,与大气相连通,称为包气带,赋存其中的水,称之为包气带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局部隔水层上部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地表以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静水压力的重力水。

7、根据等水压线图确定承压水头、埋藏深度,判断成井的适宜性8洪积扇分带及洪积物分布规律(洪积扇分为三带砂砾石带粗粒沉积交错过渡带粘性细土带)从山前到平原:地形坡度由陡变缓,岩性由粗变细,透水性由强变弱赋存其间的地下水:含水量由多变少,潜水埋深由大变小,承压水水头由小变大水化学:含盐量低的HCO3 含盐量高的SO4、Cl9、黄土湿陷性,不同黄土地貌的富水性能黄土是干燥气候下的产物,见水后往往下沉,称为黄土的湿陷性黄土塬:地下水丰富10、裂隙水分类: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岩性和构造应力控制导水断层的意义:①贮水空间②集水廊道③导水通道的作用。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

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

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

P9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

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

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23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知识点总结作为水文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水文地质知识点涉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利用及保护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就水文地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地下水是指在地下岩石裂隙、岩洞、岩溶缝隙中的自然水源。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渗漏和地下岩石中的储水层组成。

地下水是地表水向地下渗漏产生,也可以是通过降水、河流渗漏、湖泊、沼泽、水库等地表水渗漏到地下所形成。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多集聚在地下含水层中。

地下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中的一种特征变质,是由吸水能力很强的岩石层构成的一个地下水储集地。

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岩层的渗透性、受压缩水层的特性、地下水的抬升,还有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固有的水源特性等。

二、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是一种天然资源,它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通过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状况。

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位、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流速等。

地下水的水位是指地下水位于岩层中的位置情况。

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方向。

而地下水流速是指地下水流动的速度。

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可以掌握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状况,提高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地下水的利用及保护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水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水源。

地下水的利用主要包括饮用水、工业水、农业水、城市供水等方面。

对地下水的利用,需要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保护主要包括减少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污染是指在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中,因为人类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地下水中的各种物质浓度增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

地下水的补给是指地下水的源头水源,减少地下水补给,会影响地下水资源。

以上是水文地质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水文地质知识。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点一、地下水资源的特点: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二、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1.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2.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3.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三、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4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四、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方法:1.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2.水文地质钻探;3.水文地质物探;4.水文地质(现场)试验;5.地下水动态观测;6.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新技术与新方法(1)遥感技术(2)同位素技术(3)GIS技术(4)核磁共振技术五、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六、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基本特征,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奠定基础,为国民经济远景规划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具体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2)任务: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括数量,地下水与区域地表水的关系,以及与区域环境条件的关系。

(3)调查方法的特点: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注重以地下水资源与流域及行政区域单元结合划界,应用区域地质、水文、气象、遥感、GIS等技术和资料,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量概算。

七、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地下水某方面研究提供依据。

(2)任务:详查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个专门项目或具体亟待解决问题的调查,提供工程项目设计所要求的水文地质资料。

(3)调查方法的特点:比例尺根据工作任务而定,一般要求大于1:5万。

合肥工业大学 陶月赞版 地下水水文学期末复习主要内容

合肥工业大学 陶月赞版 地下水水文学期末复习主要内容

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咸)水入侵、土壤此生荒漠化、土壤此生盐渍化。

潜水: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特征:潜水具有自由水面;潜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般是一致的;潜水的水位、含水层厚度、流量、化学成分随地区和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潜水的水质受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的影响;通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承压水:充满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特征:承压性;承压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其资源具有多年调节能力;承压水的化学成分一般比较复杂;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不随补给量的增减而发生显著变化;承压水一般不易受污染。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是指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到地下水中的作用。

浓缩作用:是指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引起水中成分的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

脱碳酸作用:是指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情况下,CO2自水中逸出,而HCO3-含量则因形成碳酸盐沉淀减少的过程。

脱硫酸作用:是指在封闭缺氧的还原环境中,在有机物和脱硫菌作用下,硫酸盐被分解成H2S和HCO3-的生物化学过程。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从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分出发,将地下水分为三个主要成因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生水。

溶滤水的渗入成因,沉积水是沉积——埋藏成因,内生水是火山——岩浆成因。

溶滤水:是指由富含CO2和O2的水渗入补给并溶滤其所流经岩土而获得主要化学成分的地下水。

其成分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沉积水:是指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

内生水:指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

按降水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来分,降水入渗分为:活塞式下渗;捷径式下渗。

活塞式:入渗水的湿润锋整体向下推进,即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下水水文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转化、分布与运动、动态预报与资源评价,以及系统规划与系统管理的学科
2、自然界水循环的大循环、小循环,水循环三要素
大循环:海陆之间——全球性气候控制小循环:海洋内或陆地内——局部气象因素控制
水循环三要素蒸发、降水和径流
3、岩土的空隙分类,液态水的三种存在形式
分类:孔隙裂隙溶隙
根据分子受力状况分为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4、容水性(容水度)、持水性(田间持水量)、给水性(给水度)三者定义及关系
容水度:岩土完全饱和是所容纳的最大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田间持水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经过2-3天释水后,岩土空隙中尚能保持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此时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率。

给水度: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所释出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给水度=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
5、含水层,隔水层,含水系统
含水层——能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和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水的数量很小的岩层
含水系统——松散岩土中,地下水呈连续均匀的层状分布,但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及可溶岩石中的溶隙,地下水非为层状分布,将这样的含水岩体称之为含水系统。

6、包气带水、上层滞水的定义;潜水、承压水的定义及特征
包气带水——地下水面以上,岩土空隙未充满液态水,与大气相连通,称为包气带,赋存其中的水,称之为包气带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局部隔水层上部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地表以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静水压力的重力水。

7、根据等水压线图确定承压水头、埋藏深度,判断成井的适宜性
8洪积扇分带及洪积物分布规律(洪积扇分为三带砂砾石带粗粒沉积交错过渡带粘性细土带)
从山前到平原:地形坡度由陡变缓,岩性由粗变细,透水性由强变弱
赋存其间的地下水:含水量由多变少,潜水埋深由大变小,承压水水头由小变大
水化学:含盐量低的HCO3 含盐量高的SO4、Cl
9、黄土湿陷性,不同黄土地貌的富水性能
黄土是干燥气候下的产物,见水后往往下沉,称为黄土的湿陷性
黄土塬:地下水丰富
10、裂隙水分类: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构造裂隙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岩性和构造应力控制
导水断层的意义:①贮水空间②集水廊道③导水通道的作用。

10、岩溶(喀斯特),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溶,又称喀斯特,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及地下的各种地质现象,称为岩溶现象
条件:1)可溶的透水岩层——裂隙发育2)水的溶解能力——CO2含量3)水的运动状态——水的循环与交替12、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冻土区寻找地下水的标志
季节性冻土:年平均气温>0℃,冬季冻土,夏季全部消融
多年冻土:年平均气温< 0℃,部分消融,地表下一定深度内存在,多年处于负温的冻结土
冰椎是多年冻土区寻找地下水的良好标志
13、地下水物理性质(温度)
地下水的温度与所在地区的地温相应
变温带:地下水随气温昼夜变化年常温带:地下水与地温相同增温带:随地温增加,温度增加
第二章
1、渗流的概念:地下水受重力、毛细力、分子吸力等作用,在多孔介质空隙中的渗透流动,为渗流。

分类:1、根据渗流方向:三维流二维流一维流
2、根据运动状态:层流紊流
3、根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关系:稳定流运动非稳定流运动
2、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应用(两个例题),渗流速度与实际速度关系
实验证明:0.00005 < I < 0.05时达西定律都能成立V实= V / n
3、拉普拉斯方程适用条件:稳定流地下水运动
4、包气带水的土水势及组成;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
包气带水所含的能量,用势能表达,称为土水势。

组成:重力势、压力势、基质势、溶质势、温度势
水分特征曲线定义:表征基质势或吸力与含水率关系的曲线,取水分特征曲线斜率的倒数命名为比水容量。

5、地下水稳定流运动基本的基本方程,与达西定律的关系(计算题)
裘布依方程为水力梯度采用微商形式表示的达西定律
6、完整井、非完整井等概念
完整井:水井打穿整个含水层,而且在整个含水层的厚度上都安置了滤水管的井
非完整井:水井只打穿部分含水层,或者只在部分含水层中下了滤水管的井。

9、越流系数的含义:当越流含水层和补给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通过越流含水层及弱透水层之间的单位面积界面上的地下水越流量。

10、潜水完整井的非稳定流运动(弹性释水和重力排水)
11、地下水计算中的边界条件
第一类边界:边界上的水位已知第二类边界:边界上的侧向补给量已知
第三类边界:一、二类边界混合组成的边界
第三章
1、自然界的“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2、降水入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的入渗降水量
降水入渗过程的两个阶段:供水控制阶段和入渗能力控制阶段
3、潜水蒸发过程的三个阶段稳定蒸发阶段递减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4、地表水、大气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大气水补给地下水:呈面状补给,范围广且均匀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呈线状或点状补给,范围限地表水体周边
时间分布:大气水补给地下水:持续时间有限,具有随机性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持续时间长,经常性
5、河渠水补给地下水的两个过程:自由渗流和顶托渗流
6、泉的分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泉
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
7、天然降水:降雨量和降雪量的总和
8、地下水交替类型:垂向交替、侧向交替、混合交替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断面积的地下水径流量
表征参数:地下水径流模数地下水径流系数
9、地下水径流的基本类型:畅流型、汇流型、散流型、缓流型、滞流型
地下水径流系统及地下水系统的差异
区别地下水径流系统地下含水系统
定义以流面为边界,具有统一补给、
径流和排泄的地下水单元
以固定的地质界面为边界,
具有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的沉积单元或构造单元
功能传输水、盐、热1、存储、释放和调节地下水量
2、储热、输热
3、对盐分溶解、迁移和积聚
10、地下水动态: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矿化度和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11、地下水均衡:分析研究某一单元在某一时段内地下水水量、水质补排收支 平衡的数量关系
均衡要素:均衡区、均衡期、收支项、调蓄项
第四章
1系统动态分解求参数技术
1)分解模块 2)对各模块求参数 3)参数联合起来,构成综合参数群
2、给水度: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水的体积与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相应降雨量的比值
灌溉回归入渗系数:回归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灌溉水量的比值
3、试坑法求给水度的原理 :给水度为饱和含水率与田间持水率之差
4、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中,Q~ S 0曲线为抛物线型,计算采用:消除阻力法
5.为避免抽水井附近的三维流、紊流影响,要求最近观测孔距主井距离:为含水层厚度的1.6倍
6、无越流非稳定井流抽水试验中配线法的分类,直线解析法适用条件
配线法分类:1)时间t ~水位降深S 配线法 2)距离r ~水位降深S 配线法 直线解析法适用条件:承压水非稳定井满足 第五章
1、地下水资源特征:1、系统性
2、优越性
3、储存性
4、可恢复性
5、过量开采的危害性
6、规律复杂性
2、地下水资源定义及分类
地下水资源:对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地下水的各种数量和质量的总称
分类:1.补给量 2.储存量 3消耗量
3、允许开采量及扩大开采地下水的主要途径
允许开采量: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来,且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出水量。

扩大开采地下水的途径:充分利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促进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
消耗量的转化过程,使其循环过程加快,重复循环增加,达到最大限度增加补给量和夺取天然消耗量,以保证最大开采量的取得
4、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区域原则或空间原则)(时间原则)(水资源总体控制的原则)
5、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区内分布有众多开采井,总开采量较大,但开采模数不太大的大面积开采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6、我国地下水资源十分有限,解决途径:开源,节流
第六章
1、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2、地下水硬度分类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
3、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分类:渗流运移 水动力弥散运移
水动力弥散包括哪些 :分子扩散 机械弥散
4、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包括哪些指标 :感官性状 一般化学指标 毒理学 放射性指标 细菌学指标
5、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时考虑的三方面内容 :水温、矿化度、水中盐分的性质
6、矿泉水:当地下水中含有某些特殊成分,或具有一定温度,对人体的健康有利,或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7、地下水污染及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区别:水文地球化学异常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污染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第七章
1、地下水资源系统的构成:由输入、输出、水文地质实体构成
2、最常用来描述地下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变量 :地下水位的变化
3、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实质:如何最佳的协调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两者间的分摊关系
01.042≤=at r u
计算题:
84
.7)225.2()23(94
.753.794.7)1025.2(4=-⨯--+=⨯-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