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化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化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602637d15022aaea998f0fa6.png)
( 中 国人 民公安 大 学 , 北京 1 0 0 0 3 8 )
摘 要 :近些年来 , 网络 已经成为 了反映舆情社情的重要 阵地 , 网民在 网络上参与公共事务 的 热情空前 高涨。越来越 多的人 习惯 于在 网络上表达 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关注和聚焦干群矛盾 、 贫富 差距 、 伦理道德等社会 问题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 见不鲜。这 些频繁发生的 网络群体性事件表 明, 互 联 网空间的群体性 事件对社会稳 定构成的威胁往往 比现 实社会 中发 生的群体性 事件还要严重 , 因 此, 如何 利 用现 代信 息化 手段 应 对 网络群 体 性 事件 已经成 为 党和政 府 特 别是 公安 机 关 的重要 任 务 。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科学决策 ; 信息化 中图分 类 号 :D 6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8 4 3 1 ( 2 0 1 3 ) 0 1 —0 0 5 1 —0 2
网 民作 为 网络群 体性 事 件 的主 体 ,由于年 龄 、 职 业 、 价值观 、 社 会 地位 、 群 体认 同等 多 种 因素 , 进 行 网
络表 达 的心 理 与 目的也 复 杂 多样 , 网 络 的开 放 性 、 自
温, 引起 广 泛关 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 统媒 体 介 入 , 公权力介入 , 促 进 现 实 中 的 矛 盾 和 问 题 的 解 决 , 但 也 有 可 能 导 致 现 实
是 在 网 络 上 发 生 的 群 体 性 事 件 ,公 民 为 表 达 自 己 的 利 益 诉 求 或 者 意 见 主 张 ,利 用 网 络 , 通 过 在 论 坛 、 BB S、 微 博等大量发布某一方面发布信息 , 进 而 在 网 络 上 形 成 了 极 高 关 注 度 和 巨 大 的 舆 论 压 力 ,是 在 相 x - , J - 自发 的 、 无 组 织 的和 不 稳 定 的情 况 下 . . 因 为某 种 普 遍 的影 响和 鼓 舞 而发 生 的集 群 行 为 。现 实 生 活 中存 在 着 大 量 现 实 群 体 性 事 件 和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交 织 的 情 况 。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往 往 由 现 实 中 的 矛 盾 和 冲 突 而 引起 , 通过网络 ‘ 放大器 ’ 的作 用 , 在 网 络 上 迅 速 升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其引导对策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其引导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0c8c8d5d15abe23482f4d50.png)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其引导对策作者:李茜龚丽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网络舆情传播潜伏——网络舆情传播蔓延——网络舆情传播消散”的阶段性特征。
可针对各阶段特征建立对策,引导群体性事件良性发展。
引导对策主要包括健全预警预防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管理,培养“意见领袖”,提高网民素质等方面。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网络传播当前,我国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总体形势是和谐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社会热点问题增多,各种群体利益出现冲突,矛盾极易产生,导致群体关系容易失衡。
社会上一部分人群为了表达对某一共同事件的关心和诉求,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的目标,临时聚集在一起实行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一般被称为群体性事件。
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数以亿计的网民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风云变幻,表达对国计民生的热心关注,也表达着自己某种利益的诉求。
而网络媒介的交互性、相对隐蔽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得网民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起着较强烈的推手作用,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群体性事件事态的发展状态,甚至起到激化的作用,有的会对社会、事件当事人带来相当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从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探析其引导对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舆情即为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会民意,是指社会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舆情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语言,如口头交流,现场游说,即兴演讲等,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传统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等。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网民们针对某一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见、观点、态度,进行传播交流互动,以及后续推动影响力的集合。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https://img.taocdn.com/s3/m/bea3de6d8e9951e79b8927e9.png)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作者:赵玲玲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1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11-0165-01网络群体事件是网络社会经常遇到的一种危机,也是当前中国一些尖锐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处置失当,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及社会带来极大冲击,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网络群体事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应对策略。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矛盾的积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日益增强。
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区域差距持续扩大,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使一些社会群体增加了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愿望,寻求帮助。
由于网络本身言论发表的自由和网民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一旦有人在网上发帖,马上会引来大量网民围观、热论。
再加上一些“网络别有用心的推手”极具煸动性的话语,导致一些人情绪失控,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易于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二,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的一个特征是容易受群体其他参与者的影响,在事实真相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猜忌并且易受他人情绪的暗示出现从众行为,这时理性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下降,行为出现失控。
第三,具体利益冲突的存在。
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一些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市政建设中被拆迁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部分企业或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资;农村村务不公开;一些地方征地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费用被截留;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第四,沟通渠道不通畅。
目前,一些基层干部漠视群众利益,罔顾群众疾苦,群众诉求表达不畅,有苦难诉,有怨难平,积怨积案易存在,最终演化成具有严重冲力的群体性事件。
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建议
![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208212baf45b307e871976f.png)
2012年第9期总第219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社会关注】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建议史玲(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阐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分析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使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依法运行,网民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应遵守法律。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118-03作者简介:史玲(1978-),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基金项目: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省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1lslktfx -22)。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骤然上升,且越来越复杂多样,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诸多影响。
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和疏导,网络群体性事件会迅速扩散,政府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引发网络舆论危机,进而转化成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尚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可依,但是,发生在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有其特殊性,以现有法律法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尤显不足。
因此,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规制,以促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从而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概述(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目前,多数学者只是看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给社会管理带来的冲击,并没有辩证地加以认识。
实质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柄双刃剑,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角度客观地界定其内涵,即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体,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载体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浅析网络群体性事件
![浅析网络群体性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daddd8fc4ffe473268ab7c.png)
浅析网络群体性事件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也进入高发期。
现如今,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瞬间爆、虚实交互、传播范围广范、难以控制等特点已成为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一、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当今中国是第二大经济实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剧烈分化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所蕴含的抗争和冲突,导致了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一利益群体因某种共同利益关系聚集起来,以各种方式反映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获得或保障其共同利益的事件。
”[1]目前,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速普及,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网络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方式,公民通过网络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成为信息社会的常态,但由于监管不严、法律缺失、责任分散等原因,当前,网络舆论失控的迹象愈发明显。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现实的虚拟写照“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型危机形态”[2],不仅影响各级政府的行政方式和议事日程,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所具有的相对自发性、无组织和不稳定性特点,还有一些独特性:1.瞬间爆发。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更加明显。
一般群体性事件在爆发之前都有一些征兆,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网络则不一样,网络信息是以光速传递的,再加上网民常受到一些“网络大V”、“知名博主”的影响,在极短的时间内,网上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关注、质疑、评判群体。
2.虚实交互。
虽然网民活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他不可能脱离于现实,网民的许多言论、行为状态都直接受现实人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7ddfc3dfd15abe23482f4d63.png)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提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
首先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的兴起是必然趋势。
其次,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对政府极其职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而,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对政府避害趋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发性事件政府应对策略【主体】:绪论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络在民众生活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随之出现兴起。
从“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对于社会、政府、民众的影响愈见巨大。
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的掌握,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成为谣言萌发传播之地,为不良用心之人所利用,还可以使网络成为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型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然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政府实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正文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异变性、利益性、突发性、群体的情绪性等特点,同时,基于其运行载体的特性,它还具有高度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复杂的结合体几个特点。
网络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传播参与主体多元性、传播环境宽松性、传播资源的永续共享性,以及跨国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事件讨论的“网中人”。
[1]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网络更具草根性、平民化。
从而使得政府对其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传播途径、形式基本固定,发布的内容也受到政府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的多方审查和制约。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d29b5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7.png)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社会背景问题。
从根本上分析,群体性事件起源于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村城镇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等,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内在因素。
2.现代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的文化分化和多元化,往往使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时,感到相当孤立和苦恼。
这些负面情绪也成了构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3.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许多错误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心理生理加速响应,从而形成一些漫无目的,非理性的行为或者言论。
4. 治理机制不完善。
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存在问题,包括政策制定不全面,管理资源与人力不足等,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的缺乏,群众缺乏完整的参与渠道和途径,且个人所在的社团组织素质较低。
5. 与事件处置的误区,一些领导和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解、思考和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的舆论失误、情绪化、攀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和压力。
二、对策1.改善社会背景问题。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更全面的政策,人口普及的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措施,减少社会矛盾和压力。
通过中长期计划以及改革,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矛盾和隐患。
2.引导健康的文化影响。
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建立健康的当代文化,尊重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维权观念和维权行为能力。
同时需要完善统计信息宣传、舆论引导和协调等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群体事件的处理效率和透明度。
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态势及应对措施探索
![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态势及应对措施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6d76312b7360b4c2e3f6435.png)
、
群体 性事 件的特 征
“ 群 体性 事件 ” 也称 之 为 “ 群 体 性 治安 事 件 ” 或 者“ 群体 性突 发 事 件 ” , 在 公 安 部 颁 发 的《 公 安机 关
处 置群 体性 治安事 件规 定 》 ( 公发[ 2 0 0 0 ] 5号 ) 中表
述 为“ 群 体性 治安 事件 ” ; 中办 、 国办转 发 的《 关 于 积
的稳 定 和和谐 社 会 的建 设 。研 究 群体 性 事 件 、 妥 善
秩 序及社会稳 定造 成重大 负 面影 响 的各种事 件 。
应对 群体 性事 件 , 既是和谐 社会 建设 的重要任 务 , 也
是 提高 我党执 政 能力 和领导水平 的重要任务 。特别
这种 “ 事件 ” , 在 全 国各地 以不 同 的方 式频 繁 发
社会 矛 盾交织 并 存 , 这 就是 我们 面 临 的新 形势 。从 近几 年 的发展 情况 来 看 , 各 类群 体 性 事件 的数 量呈
上升 趋 势 , 涉及 面也 不断 扩大 , 严 重影 响到我 国社 会
了“ 群 体性 事 件 ” 的 内涵 和特 征 , 但 在 新 的形 势 下 , 群体性 事件 出现 了新 的特 征—— 所 以 , 我 们 所 说 的
2 0 1 3年第 l I期 第2 9卷 ( 总 3 4 7期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 N A L OF E D U C AT I O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F J  ̄ L I N P R OV I N CE
No .1 1. 2 Ol 3 VO I . 2 9 TO t a I NO . 3 4 7
件” 、 “ 陇南 事件 ” , 还是“ 孟 连 事件 ”, 都 最 终 导致 了 暴 力行为 。在 2 0 1 0年 云南 昭通 事 件 中 , 有2 0多辆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508705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5.png)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
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类型进行界定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具体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我们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放大和扩散,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热点事件的触发。
这些热点事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旦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d2b82db80eb6294dd886c47.png)
群体性事件成执政最大挑战。” 时期下 , 【 - 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 公民参与意识 和利益观念 的增加 , 群体性 事件不 断呈现 出 些新特点 , 如网络现实交织化 、无直接利益” “ 冲突加剧 、 发 爆 “ 点” 燃 低和非经济利益事件开始萌芽等 , 和政府如何妥善 对党 处理群体性事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鉴于此 , 笔者在以往 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 重点对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做进一步 的研究和分析 , 探讨新 特点形成 的内在机理 , 在此基础 上提 出 应对策略, 以期对提高党和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能力提供一些 参考。 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般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一定的利益 冲突引起 的, 具有 自 发性 、 范性 、 失 复杂性 、 可变性 、 情绪性等一般特点 ,采取 的手 闭 段一般是静坐 、 游行 和阻碍交通等 , 节严重 的甚 至发生 围堵 情 党政机关 , 打砸抢烧等行 为。 从性质上来说 , 一般认为当前我 国 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 绝大多数都是对权利和权益的诉求 , 并没 有严重的政治 目的 , 但是形式上属于违法性质 , 破坏程度也 比 较大 , 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 , 否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进 步, 破坏党 和政府 的公众形象 , 并有可能被黑恶势力或者境外 反动势力所利用 , 造成更加严重的政治问题 。 随着转 型期 社会 矛盾 的 日益复杂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越 来越多 ,爆发几率越来越 高 ,依托 的平 台也越来越广泛 ,特
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 的凸显, 群体性事件 数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 立家在2 1年初接受 《 00 嘹望东方周刊》 采访 时指 出 ,未来 1年 “ O
产局长事件”“ 、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 ”“ 困县县委书记 、 贫 戴5万元 名表事件 ”“ 2 云南躲猫猫事件”“ 、 高校学生集体罢餐 事件”“ 、江西宜黄自 焚事件” 等等, 这些都充分表明网络充当了 社会燃烧理论里的助燃剂 ,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演化 。 另外 , 传统 的群体性事件一般有地域 限制 , 参与的人员一般 只 是局限在 当地 , 传播半径有限 , 社会知晓率也不高。 但是随着互 联 网的发展和我国网民激增 , 打破了这一传统 限制 , 群体性事 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 出现了网内网外 互相推动 、 互相影响的新特征。《 嘹望》 闻周刊在20年第2 新 09 2 期同时发表了题 为《 应对“ 网上群体性事件” 新题》 网络 内外 和《 群体性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 的文章 , 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已 经逐渐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形式 , 并且互联网内外 的群体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5c97d976a20029bd642ded.png)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摘要:当前,学术界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多人将其定性为一种负面行为。
本文指出这种定性有失偏颇,值得研讨;遂从其定义、特征、诱因及应对举措等方面提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思考。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定义;特征;原因;应对举措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06-0149-02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日益受到人们的热议,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很多学者只是将其纳入“群体性事件”范畴。
唐逢九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中网外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
杨久华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产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揭萍等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中人”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中网外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
葛琳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具有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即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集群行为。
陈文彪称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信息,以表达诉求、舆论、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
具有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明显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dbd2e355a8102d276a22fe7.png)
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预防处臵好群体事件已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社会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提高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有效的处臵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个别个体和群体在其利益受到损坏或者得不到满足时,由个别人组织或煽动,以要求解决问题为目的,采取游行集会,集体上访、罢工,围攻或冲击党政机关等方式实施的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事件。
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事件的公开性。
参与事件的人员大多因某种原因或某种利害关系临时汇集而成,一旦引发,常常具有公开性质,参与人员往往情绪高昂,言行过激,举止失范,并且事发场所往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如在公路静坐,阻塞交通;如在机关叫嚷,造成围观;如以赴省进京相挟,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等。
(二)事件主体的群体性。
事件的发生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群众的共同思想情感或共同的利害关系,多为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更由于不少人员“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参与人在思想上、语言上容易沟通,感情上容易接近,容易形成共识,产生共同的意愿和要求,很容易产生雪球效应。
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十几人、几十人的上访很有可能发展为聚众闹事,攻击党和政府,造成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三)参与人利益的共同性。
纠纷的发生往往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或利益差别而引发的。
如企业改制造成下岗工人不能及时妥善安臵、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等,都成了他们维护切身利益的根本原因,而共同的利益目标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又很容易获得社会同情,极易吸纳相同利益者,使群体逐步扩大,事态不断蔓延,极易导致突发性事件发生。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cb91f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9.png)
141Internet Security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社交的平台。
但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如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等。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应该重视网络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特征群体极化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J.斯托纳(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1],之后在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极化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C.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提出。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微博、小红书等APP 为“意气相投”的大学生提供了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承担了事件发酵的功能。
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们经常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频繁地发帖、回帖,使得在最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支持者,进而导致群体极化的现象。
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在微博热搜话题、高校超话等易引起群体极化的热点话题场域中,大学生凭借着网络上片面的报道和尚未成熟的辨别能力,较难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盲目站队与群体观点出现话语垄断的偏激倾向。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表达空间,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资讯,并且普遍不愿倾听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声音。
对于一些批判的声音,他们往往不在乎,而是享受自己的观点被众人认同与肯定的喜悦。
当大学生的观点与绝大多数群体观点不一致时,为了避免被孤立与排挤,少数学生选择沉默,或者改变自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身原有观点,选择与群体观点一致,这最终导致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极化现象。
当大学生的观点与言论遭到质疑,或者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群体内一些不理智的成员会采取人肉搜索、电话骚扰、个人信息曝光等暴力极端的方式进行反击,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等实际行动的发生。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e7b7ff0c8d376eeaeaa315e.png)
浅析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和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等方法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是某种普遍性矛盾激化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往往是历史问题伴随现实矛盾而凸现,合理要求通过违法行为而表现,多数人的利益由少数人的煽动而爆发。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三)经济利益的主导性。
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因经济利益引起,往往牵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2004年至今我县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涉及经济利益的有38起,占到总数的91.8%。
在城镇主要是涉及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发放长期拖欠的工资,提高破产转制待遇,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在农村比较普遍的是要求增加失地补偿、增加污染损失赔偿以及集资兑付等等。
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处理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处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52a0feab8f67c1cfad6b8c6.png)
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处理对策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发性的、需要立即做出处置决策的社会事件。
此类事件会使与其相关的政府组织社会控制力受到削弱,甚至可能使政府组织处于信仰危机困境。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将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并发挥基石功效;反之则严重削弱共产党执政地位,丑化共产党执政形象。
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导、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由此可见,如何在社会矛盾凸现期成功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不容置疑地摆在全党和全体人民面前。
一、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
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含临时性群体),因某种潜在社会矛盾或现实社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自感自身利益受到剥夺,借助某种自然性或社会性契机,采取非常规甚至极端方式对抗党政机关及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的负面社会事件。
具体表现为:越级群访、集体上访、非法游行、冲击政府、堵塞交通、罢工、罢课、罢市、聚众械斗,并部分伴有打、砸、抢、烧或伤害政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
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层含义表现为利益诉求,而深层含义则表现为社会阶层或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的博弈。
对于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群体性事件是一个政治概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即“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对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而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出发点。
群体性事件成因 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 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33c32b21a37f111f1855b5e.png)
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
11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这对于依法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但这部法律有一些规 定是值得讨论的。 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 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 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 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 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 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对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由于政府 没有尽到公布信息的义务;其二,大众媒体不大众,不能公开报道。 控制信息传播,历来是地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这条由地方政府就可以决定的处罚性条款,更有利于地方政府对控 制信息传播。不仅公众的知情权因此受到剥夺,中央政府的知情权 也许要也因此受损。
司法制衡的核心目标和制度构想
司法审判权地方化,影响到了司法权威,使法官的公平 和公正执法没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它导致或助长了审 判和执行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容易产生各种司法腐败。因此,需 要建立科学的司法制衡制度,树立法制的权威,妥善处理中央政 治的统一性与地方政治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司法审判权力的地方化。即要从制度上改变地 方司法机关由书记管帽子,市长管票子,政法委管案子的状况。 司法制衡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把司法审判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中央实行垂直管理。1、地方司法机关即法院和检察院的人、物、 事脱离地方政权的控制,在人事、财政、业务三方面直接对中央 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地方党政领导负责。2、为了防止县法院和县 检察院与县级政权建立不合法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实行司 法人员的“流动回避制”。 3、撤销地方各级政法委员会。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_问题与管理_陈朝晖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_问题与管理_陈朝晖](https://img.taocdn.com/s3/m/581d04a9f121dd36a32d8255.png)
面影响也有积极作用, 对之应理性看待, 而不是片面的妖
魔化。 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 关键是要善待、
善用、 善管网络舆情, 加强对负面网络舆论的舆情监测和
因势利导, 并通过完善立法规范网络舆情管理, 使其朝着
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1.舆情监测。 近年来一些重大群体性事件看似突然爆
发, 但实际上都经过了 “民意—民怨—民怒” 的过程, 并
二、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舆情突出表现的虚实互动性、 趋向非理性和 难以控制性,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燃群体性事件爆发。 虚实互动 的 网 络 舆 情 会 使 现 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事件经过网络内外的互相沟通、 聚焦 放大和组织策划, 引起众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 极易成为 “导火索”, 引燃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网络舆情中负面情绪 的迅速升温往往造成群体性事件。 引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 “导火索”, 主要源于两个心理和三种情绪。 两个心理:一 是 “闹大才重视” 的心理, 特别在涉及拆迁、 征地、 企业 改制等矛盾时; 二是 “热衷曝光” 的心理, 特别是涉及干 群矛盾、 警民矛盾、 贫富矛盾时, 存在网络炒作心理。 三 种情绪:一是群众对腐败问题的不满情绪, 如干部职务消 费、 以权谋私等; 二是群众对垄断的不满情绪, 如垄断行 业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 三是群众对用人问题的不满 情绪, 如用人机制、 干部选拔等 [3]。 在此基础上, 一些研 究者总结了利用网络舆情引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几种主要 模式: 第一, 是利益受损者利用网络舆情发动模式 [4]。 第 二, 是非利益受损者利用网络舆情发动模式。 第三, 境内 外政治信仰不同者利用网络舆情发动模式。 2.恶化群体性事件进展。 非理性趋 向 的 网 络 舆 情 , 对 于群体性事件带有网上动员向线下恶性行为拓展的威胁, 是推动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的 “催化剂”。 在网络广泛传 播, 并迅速产生 “规模效应” 的一些非理性的言论, 会误 导民众从网上转向网下的集体过激行为。 种非理性趋向的 网络舆情, 容易在民众中引发各种猜疑、 谣传和恐慌, 甚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6d6e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b.png)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给社会 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次演示将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原因 及其防范措施,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网络空间内,众多网民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表达 诉求、展开讨论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事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群体性抗议等。与传统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人 数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4、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政府应建立更多的民意表达平台和渠道,让公众能够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5、加强媒体自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自律意识,承担社 会责任,避免过度炒作和误导公众,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3、政治因素: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政府 官员的言行举止、政策措施等可能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此外,政治参与渠道 的有限性也可能促使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 理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遏制事态的发展。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其 中,普通网民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力量,而意见领袖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往往 会影响事件的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
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应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新兴媒体的日益发达,中国公民卷入互联网虚拟生活越来越深,上网、发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互联网沟通更加顺畅以及它的匿名性,使得许多人更愿意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加之网络的聚集性效应极强,通过网络社区、群组、bbs、微博等形式把相同的利益诉求、阶层意识整合在一起,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如具有重大影响的湖北石首案件,邓玉娇案件等此类案件屡有发生。
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则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因此,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针对特征寻找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显得尤为紧迫并富有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
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偶发、突发事件为开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的契合下,导致众多数量的网民关注、参与,形成网上热点公共话题,构成规模巨大的舆论场。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当前理论界尚有不同看法,但仍可以做出初步的总结和归纳。
首先,网络群体性事件表面上与现实世界的群体性事件有相类似之处,都是民众大规模的聚集,都存在一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但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质上是一种舆论和意见的表达。
其次,网络群体性事件不直接损害社会秩序,但直接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在短期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确实能把负面事件瞬间放大,引发网络上大规模的群众参与,但这种质态的群体性事件并不直接危害社会秩序,但往往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存在不少批评和质疑的声言,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会受到损害,使得政府工作陷入被动。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如下突出特征:1.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群体性事件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相比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有一显著优势,即传播、接收信息的快捷性。
网络传播以数字化电子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纤通讯线路为传输载体,其传递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以到达世界的任意角落。
从时间上看,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快得惊人。
网络信息传播直接节省了传统媒体记者在后期制作上的繁杂工序,而是直接利用网络进行采访、编辑、上传信息,并且能做到及时更新,同步播出。
从空间上看,网络把世界变得很小,它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区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跨越了地域性,因此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2.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与实体性群体事件相呼应,相互转化相互交织,并通过以下三种形态呈现。
第一种形态是首先在网络上发端,形成大规模的网民参与,然后延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
网络成了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和政治动员工具,组织性较强。
如厦门px事件。
第二种形态是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群体性事件,经由网络渲染后,引起更多的公民关注与参与,形成网络舆论高压。
如贵州瓮安事件。
第三种形态是网上网下相互呼应,交织放大,使群体性事件不断获得外在推力,影响持续扩大。
如杭州的飙车案。
在这种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之下,使得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变得复杂化,同时也使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变得倍加复杂,难以控制,其影响也更加难以预料。
3.感召力强,一呼百应《瞭望》新闻周刊专门载文探讨了网上“一呼百万应”的现象。
正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
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据《瞭望》记者2009年2月的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8万多个。
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
这一事件的网上点击率至少在百万人次以上。
实际上,类似具有百万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莫不如此。
人既是理性动物也是感性动物,所以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言论才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人作为理性动物能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在真、善、美、丑、恶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作为感性动物时,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常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发布消息,进行言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因为用感性的语言比用理性的语言对人的行为更具影响力。
因此,当有网民发出“谁是下一个邓玉娇”、“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等呼声时把公众的情感激发到了顶点,因而引发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4.易生谣言,舆论难控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自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也正是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面临挑战。
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时间很短,政府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时还缺乏科学性指导,往往贻误时机,使得事态恶化、扩大。
究其原因,谣言才是罪魁祸首。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信息资源缺乏、安全感不足、政府行动迟缓、公信力降低等成为煽点谣言之火的薪柴。
公众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对于有争议、有疑惑的方面,如不能从官方那得到合理的答案,便会本能的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网络传播中将自己的理解和构想描述给他人,以寻求佐证和支持。
循此往复,各种对事件的主观臆断、猜测甚至杜撰都加入其中,漫天飞的谣言就此产生。
法国谣言研究者卡普费雷曾对传谣主体和传播方式做出了比较精当的论述,他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官方辟谣的信息,是对官方和媒体公信力提出的质疑,是人们对当局作为惟一权威信息来源地位的异议,因此谣言总是表现出和官方信息并行或者相左。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谣言产生的对象,主要源于对事件的未知性、事件的反常性以及相关利益者的重要性。
首先,事件本事的未知性越大,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包括权威部门没有公开事件的真相,或者公开的真相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湖北石首事件中,公众表现出了对官方公布的信息的质疑,引起众声喧哗,各种可能性猜测充斥着整个网络言论,负面舆论在一时间处于难以控制的局面。
其次,当某件事的出现背离了社会公共准则和秩序、或者打破了人与自然的规律,这种反常性便会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同时也唤起造谣者的关注和兴趣。
譬如李刚事件中,就有人恣意爆料李刚与国家高层领导人的裙带关系以及名下的房产信息。
最后,谣言的产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
2009年7月5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烧事件,就是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发送假消息,造谣滋事,煽动民族情绪和民族冲突,最终酿成悲剧性事件。
从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旦谣言充斥整个事件,引导舆论走向时,其破坏性不可估量。
要想澄清谣言,扭转舆论偏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上述特征决定了政府应对网络治理的难度,对于综合治理来说更是多元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本质上也是个系统的过程,必须建立从战略认识到制度规范和应急机制的系统应对体系。
1.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对于网络民意的重视与尊重,很难真正地在实际中组织资源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网络的民意窗口作用。
网络民意是民众朴素的表达,虽然不一定系统、规范,但往往是真实、迫切的,传递的是普通民众的心声。
二是重视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
网络监督在当前迅速成长,包括网络举报、网络曝光等,使政府或官员的行为放置于广大网民的公众视野中,从而更好的规范政府机构的行为。
三是重视网络民意的社会动员作用。
网络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网上网下转化明显,社会风险日益增大,更加难以防范与控制。
需要正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认真总结其中的规律。
四是重视网络民意信息传播作用。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真假交织,而且传播速度惊人。
对于其中夹杂的谣言、煽动性语言等不利信息,要及时加以甄别、筛选与屏蔽。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政府视网络舆论的批判为洪水猛兽,具有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采取删帖、查封id、利用公权力打击报复甚至启动跨省追捕等手段,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
”正因为如此,转变观念、重新审视网络舆情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无疑就成了地方党政干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首要任务。
2.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并且要建构起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把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首先,地方政府应着重建构信息收集、甄别、回应的系统性能力。
成立专门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指挥部,负责汇总、分析和整理各部门收集的网络舆情,以便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并积极引导。
及时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对虚假消息第一时间进行澄清。
其次,政府还应建构多元的网络舆情预警与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政府除了重视利用自身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重点敏感单位和门户网站的网络舆情直报工作之外,还应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建立与科研院所等舆情研判部门的长期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层级警报制度,实现长线预测,断线预报,像发布天气预报一样对网上舆情进行报送。
3.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互联网作为超大舆论场所或舆情产生、传播的公共域,相对来讲,治理难度更大。
因此,仅仅依靠网络互动或引导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建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时候还必须与传统媒体、公民社会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借助媒体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
一是积极发挥传统媒体的报道优势。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是政府和公众之间情绪表达、信息传递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