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

[摘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应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新兴媒体

的日益发达,中国公民卷入互联网虚拟生活越来越深,上网、发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互联网沟通更加顺畅以及它的匿名性,使得许多人更愿意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加之网络的聚集性效应极强,通过网络社区、群组、bbs、微博等形式把相同的利益诉求、阶层意识整合在一起,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具有重大影响的湖北石首案件,邓玉娇案件等此

类案件屡有发生。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则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针对特征寻找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显得尤为紧迫并富有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偶发、突发事件为开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的契合下,导致众多数量的网民关注、参与,形成网上热点公共话题,构成规模巨大的舆论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当前理论界尚有不同看法,但仍可以做出初步的总结和归纳。首先,网络群体性事件表面上与现实世界的群体性事件有相类似之处,都是民众大规模的聚集,都存在一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但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质上是一种舆论和意见的表达。其次,网络群体性事件不直接损害社会秩序,但直接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短期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确实能把负面事件瞬间放大,引发网络上大规模的群众参与,但这种质态的群体性事件并不直接危害社会秩序,但往往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存在不少批评和质疑的声言,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会受到损害,使得政府工作陷入被动。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如下突出特征:1.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网络群体性事件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相比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有一显著优势,即传播、接收信息的快捷性。网络传播以数字化电子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纤通讯线路为传输载体,其传递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以到达世界的任意角落。从时间上看,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快得惊人。网络信息传播直接节省了传统媒体记者在后期制作上的繁杂工序,而是直接利用网络进行采访、编辑、上传信息,并且能做到及时更新,同步播出。从空间上看,网络把世界变得很小,它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区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跨越了地域性,因此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2.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

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与实体性群体事件相呼应,相互转化相互交织,并通过以下三种形态呈现。第一种形态是首先在网络上发端,形成大规模的网民参与,然后延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网络成了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和政治动员工具,组织性较强。如厦门px事件。第二种形态是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群体性事件,经由网络渲染后,引起更多的公民关注与参与,形成网络舆论高压。如贵州瓮安事件。第三种形态是网上网下相互呼应,交织放大,使群体性事件不断获得外在推力,影响持续扩大。如杭州的飙车案。在这种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之下,使得网络群体性

事件的生成变得复杂化,同时也使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变得倍加复杂,难以控制,其影响也更加难以预料。

3.感召力强,一呼百应

《瞭望》新闻周刊专门载文探讨了网上“一呼百万应”的现象。正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据《瞭望》记者2009年2月的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8万多个。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这一事件的网上点击率至少在百万人次以上。实际上,类似具有百万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莫不如此。人既是理性动物也是感性动物,所以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言论才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人作为理性动物能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在真、善、美、丑、恶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作为感性动物时,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常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发布消息,进行言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因为用感性的语言比用理性的语言对人的行为更具影响力。因此,当有网民发出“谁是下一个邓玉娇”、“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等呼声时把公众的情感激发到了顶点,因而引发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4.易生谣言,舆论难控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自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也正是这种没

有约束的自由,使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面临挑战。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时间很短,政府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时还缺乏科学性指导,往往贻误时机,使得事态恶化、扩大。究其原因,谣言才是罪魁祸首。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信息资源缺乏、安全感不足、政府行动迟缓、公信力降低等成为煽点谣言之火的薪柴。公众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对于有争议、有疑惑的方面,如不能从官方那得到合理的答案,便会本能的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网络传播中将自己的理解和构想描述给他人,以寻求佐证和支持。循此往复,各种对事件的主观臆断、猜测甚至杜撰都加入其中,漫天飞的谣言就此产生。法国谣言研究者卡普费雷曾对传谣主体和传播方式做出了比较精当的论述,他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官方辟谣的信息,是对官方和媒体公信力提出的质疑,是人们对当局作为惟一权威信息来源地位的异议,因此谣言总是表现出和官方信息并行或者相左。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谣言产生的对象,主要源于对事件的未知性、事件的反常性以及相关利益者的重要性。首先,事件本事的未知性越大,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包括权威部门没有公开事件的真相,或者公开的真相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湖北石首事件中,公众表现出了对官方公布的信息的质疑,引起众声喧哗,各种可能性猜测充斥着整个网络言论,负面舆论在一时间处于难以控制的局面。其次,当某件事的出现背离了社会公共准则和秩序、或者打破了人与自然的规律,这种反常性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