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我国金融结构呈现出了城乡二元的特征,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在发展上存在
明显的差异和不平衡。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在这种情
况下,城乡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全
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
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有助
于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提供参考。
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表现在资源配置上。
在城市金融方面,金融机构数量多、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服务全面,能够满足市场各种需求,而且资金来源广泛、流动性强。
而在农村金融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相对单薄,资金来
源受制于土地等资源,流动性有限。
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了金融
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分配,使得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和生活需求,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配。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还表现在金融风险上。
在城市金融方面,金融市场相对完善,金融风险可控,有专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强。
而在
农村金融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相对较弱,农民金融风险意识低,金融机构监管不力,
农村金融风险较大,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要减
少农村金融风险,需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农民金融风险意识,完善农村金
融风险保障机制,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含义
城乡二元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结构。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1.户籍差别
中国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大多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大多为农业人口。
城乡之间实行不同的户籍政策,农业户籍不能随便转为城市户籍。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
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国有经济大多集中在城市,这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农村经济基本上是集体经济或者个体私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小,相对落后。
3.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差别
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口由于其产品具有相对的高附加值,因而其收入要高于从事农业的人口,城市的消费和储蓄也要大大高于农村。
4.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方面的差别
城市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福利较好,城市人口还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
农村人口相对缺乏社会保障,并且难以享受大城市的社会公共设施,文化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5.其他差别
在生产方式、劳动条件、居住环境、卫生与生活条件方面,都存在的差别。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投入。
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农村空心化加剧,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下降。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还加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窄,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另外,城市居民由于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公平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还对农村和城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年轻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同时,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也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导致了大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人口流失和市郊农村负担加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发达文化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多元。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传统文化受到挤压。
这种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差距也逐渐加大。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本文将从城乡生活水平、教育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显著特征。
城市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相反,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发展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
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高出农村居民50%以上。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面临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存在较大分歧。
城市居民享受着较多的便利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社会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拥有一流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教育质量较高。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却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
这就导致了城乡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升入优质中学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小学。
这种教育差距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如交通、医疗、文化等方面,人们享受到了较好的服务。
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资源配置不均,很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不平衡发展对社会与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机会更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欠缺等问题。
这种教育差距不仅导致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也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不畅,造成了人才的较大浪费。
同时,城乡教育差距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的社会流动性差异,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从而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其次,收入分配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一方面,城市职工凭借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收入稳定且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往往依赖于耕地种植和农产品销售,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收入较为不稳定。
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职业选择面较窄,人们的收入提升渠道也相对有限。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不仅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矛盾的增加。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对社会保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通常面临着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他们的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差异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感,也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教育资源要公平合理地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历史与政策因素的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有关。
随着中国的历史演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大批农村居民进城打工创造了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政策对城乡发展的不同关注程度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规划的初期,国家重点关注城市发展,追求工业化。
曾经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被忽视。
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和大小城市间差距问题的后果。
二、经济因素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密切相关。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如果使用城市和农村同样的标准,就会发现,中国农村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贫困的状态。
农村经济低迷使得劳动力失业增多、农民务农收入严重落后,促成了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在以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农村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
首先,实行稳定农村收入的政策,如农村土地转让、农业保险等,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口的流动控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政府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还需要有对农民诉求的极其快速、敏捷的举措和增强特殊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在分配上更多地注重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更有帮助。
再次,推广社区能力和支持乡村发展的能力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打通一座座村镇之间的桥梁,以便为人民创造福利。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原因探析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原因探析刘新摘要: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农民自身的分散性,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共同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性,是中国分立型城乡关系形成的基础性根源;长期以来,我国“以农养工”“、以乡养城”,抽取农业剩余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安排,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的决策性原因。
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应该围绕“以工补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围绕“以城补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围绕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促进农民市民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原因对策建议一、引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一种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够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阿瑟·刘易斯,2002)。
二元社会结构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学家J·H·波克于1953年首先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并存,传统的乡村和农业人口与现代化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并存等现象,这种并存与差异性主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指标、福利指标、社会政策差异表现出来(庞正元、丁冬红,2001)。
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指我国存在的城乡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差异性。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存在,形态完善,很有典型性。
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调整严重扭曲的城乡关系。
新农村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建设现代农业等重大战略决策相继出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建设等具体措施相继铺开。
但这些仍然不能减缓我国日益加剧的城乡差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在城乡二元格局下运行,并有加大的趋势。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理清我国城乡差距产生的脉络,并期望为我国制定与完善消除城乡差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规模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突出的矛盾,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措施一、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点1,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乡分化结构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很多城市实行的主要经济体制是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农村耕地及商业用地的使用率,粮食的价格虽有上升但增幅不明显,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但工资低。
两个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具体提出建立有利于渐进改变城市和农村各项差距差距的制度。
减小甚至消灭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从此被首次纳入国家议程的范围。
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亮点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2,27在1949年到1978年为1:2.56和1:3.31。
在近几年,虽然差距幅度缩小,但差距正在扩大。
收入-消费的理论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据了领先优势,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被拉得更大。
(2)在农村和城市相比较下,社会各项差距明显。
主要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医疗制度差距,二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社会救济与保障差距是最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社会差距。
(3)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太大。
长时间专注于投资城市,对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建设性的投入,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更是微不足道,财政偏向导致的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3,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难以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对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渐较小,在某些方面依旧如前:首先,严格的户证管理制度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城乡分割造成的差距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由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使得城市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生则面临着落后的教育环境和不公平的竞争。
三、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经济机会,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经济的落后,阻碍了农民的融入城市化进程。
同时,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过程,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又难以解决。
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
这包括改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鼓励他们留在农村地区并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乡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重要表征。
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根据数据统计,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
这种收入差距给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差异。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资源,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压力。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分布,高水平的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优势等,都使城市的教育质量更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时常出现。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导致了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距,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和人生出路。
再次,医疗保障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另一个矛盾点。
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务人员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简陋、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就医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医疗技术不先进等问题,加大了他们的医疗负担。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也与社会经济差距密切相关。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操作,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时,需要注意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的发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城市的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城乡收入差距、教育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探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不公平的关系。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民的土地收入相对较低。
城市的工作机会多,技术水平要求高,而农村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民较难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另外,城市的薪酬制度更加完善,包括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农村则相对不足。
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其次,教育机会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包括高品质的中小学、优秀的大学和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提供给城市居民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非常差。
这种教育机会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农村的孩子们往往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们同等水平的教育,很难获得同样高的工作机会,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再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一个难题。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很多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一旦遇到疾病或年老无法劳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增加了社会治安的风险。
总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的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随着城市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
城市的产生过程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
城乡分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由城乡生产力发展力差异而形成的,并随着这种差异的扩大而日益突出。
城乡二元化经济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异、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
长期以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
改期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末能建立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迄今为止,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末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城乡经济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成为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城乡二元结构,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过程中特有的历史现象。
长期累积而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扩张受到严重削弱;二是阻碍了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三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研究
45
现代经济信息
重点,加快基 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好城 乡交通、通信、供 水、供电等基 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 、体育、广播电视 等公共设施建 设,力争“十一五”末,基 本实现民族地区县 通高速公路或 高等级公路,乡通油路,村 通公路开工建设民 族地区小型机 场和贵广快速铁路、厦蓉高 速公路,提高民族 地区交通运输 能力。抓好大中型水利和农 田基本建设,优先 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加强实施农村“六小工程”, 努力解决边远 山区行政村通电话难和人畜 饮水困难,改善农 业和农村生产 生活基础条件。加强城市公 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建设,扶持发 展城镇特色经济,落实国家 鼓励推进城镇化的 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
工业中传 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同时并存 。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 下所造成 的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 却带来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对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制约。
2.城乡 劳动力市场和 就业的二元 结构。我国经 济转型时 期劳动力 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元四级 ”特征。中国的劳动力 市场既具 有经济转型时期的非规范性 ,又具有发展中国家二 元经济和 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劳 动力市场的二元特征下 形成了就 业结构的二元性,按照发展 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 经济结构 理论,只要城市部门不断地 扩大积累,城市对劳动 力的吸收 便具有无限能力,农村剩余 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流 入城市中 ,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 被城市部门所吸收,二 元经济结 构的鸿沟将被填平,就业矛 盾将随之被解决,但是 这一理论 是建立在城市没有失业,而 且工资不变的前提基础 之上,并且这一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
一、影响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 城乡经济的二 元结构既有共性问题,又 有地方特殊的因 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经济不协调的主要原 因。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 设上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但长期 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 造成了社会与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 和不协调,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的许多不对 称,如城乡居 民发展能力、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城乡居民就 业安排、城乡 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 会保障等方面,由 于政策上的偏向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对称。 2、社会政策落后于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 经济发展取得 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 就,但各种社会问 题并没有自动 随之解决,有的矛盾甚至有 所加剧,究其原因 我们的改革开 放是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越来越大的情 况下开始的, 整个现代化目标就是经济的 现代化,没有更多 地考虑在实行 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怎样实现 社会现代化。这些 问题的存在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 3、城乡群体的收入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 和二次分配, 贫富差距的形成是两次分配 之后的最终结果, 而收入机会不 均等是产生贫富差距的渊源 。城市一些垄断行 业凭借其垄断 地位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成 为其职工提高收入 的基础。这些超额利润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或福利, 必然造成城乡、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 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态分析 中国的经济结 构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二 元经济结构的特 征,而且是特殊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其基本状态是: 1.城乡工 业化的二元结 构。由于二 元经济结构及 其他体 制性因素,在 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二元工业化的格 局,在这种格 局中,乡镇工业、城市工业 同时并存,在城市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主要问题及成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
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
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难题。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包括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产业支撑,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通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村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可以有效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与流动。
解决方案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包括改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也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解决方案三: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培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
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解决方案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村居民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等金融组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解决方案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要想改变这一结构,就需调整城市政策偏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对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结构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解构现存经济解构,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城乡二元经济解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偏向政策在中国是广泛存在的,这些政策是长期积累而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断的发生改变。
1.双半社会: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双半社会时期,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帝国殖民主义的影响。
自1840年后,中国在外国的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城市,给予了国外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使得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处于了不同的阶段,又加之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在沿海城市兴办近代工业,使得这些城市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同国内农村的联系密切得多,因此逐渐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与不平衡发展。
2.新中国:中国城市偏向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乡差距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延续则主要是城市偏向政策作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要在当时的环境下,较迅速的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就不能走先发展农业,再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子,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却不是我国当时的比较优势,因此,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宏观政策使重工业得以发展。
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型战略,实行所谓的“剪刀差”政策,通过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创造一种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环境,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化。
同时国家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战略,工业部门使用了资本倾向的技术,因此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改革开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改革开放之后,更新形式的城市偏向政策也悄然而生,主要表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农产品交换处于不利地位;农民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却最后享受改革成果;农民的税负远远高于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城乡公共福利和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市与农村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
这一结构不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农村经济的现状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首先,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开拓。
其次,农村的资源禀赋相对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不足。
再次,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对策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村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促进农产品运输和市场开拓,增加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4. 对策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业深加工、农村旅游等方式来提升农村经济的附加值。
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社的模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 对策三: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当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同时,注重引导农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业和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6. 结语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不可逆转。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民素质等一系列对策,我们可以逐步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只有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2001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62.34%。
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
相对而言,1999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
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
以此标准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年左右。
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重大矛盾的由来已久,它们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指导教师田洪刚时间 2014.10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
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
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
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
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
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
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1.98 1.68 1.49 1.48 1.49(人)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2.92 2.76 2.85 2.78 2.76(人)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人)1.77 1.86 1.93 1.94 1.92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人)1.64 1.52 1.39 1.40 1.40(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483.4元,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比从1978年的2.57:1逐步扩大到2000的3.33:1,可见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
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1978年至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逐渐下降,但就2009年来说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比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近4%,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对于城镇居民还是较低,差距较大。
近几年,虽然收入一直在增长,恩格尔系数在下降,但结合当今社会的经济膨胀而言,城乡的差距依旧很大。
见(表二、图一、图二)(表二)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居民家庭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1990 1510.2 198.1 686.3 311.2 54.2 58.8 2000 6280.0 383.7 2253.4 483.4 39.4 49.1 2010 19109.4 965.2 5919.0 954.4 35.7 41.1 2011 21809.8 1046.3 6977.3 1063.2 36.3 40.4 2012 24564.7 1146.7 7916.6 1176.9 36.2 39.3(图一)(图二)(三)、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从表三可知,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2001的5.75亿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6.8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从2001年的7.29亿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7.75亿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1年24.5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从25.7增加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
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农村的住房面积和新建住宅都大于城镇,城乡住房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仍然存在差异。
但根据当今农村的现状:房屋大量被舍弃,越来越多地农村居民到城镇购买住房,这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的生活品质也越来越好。
但2012年新建住宅面积出现反差。
(表三)(四)、城乡医疗水平由表四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例大于城镇居民。
从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相比,城乡的差距不大,但城镇居民所拥有的资源却远远大于农村居民。
根据表四,农村居民拥有资源上升缓慢,城镇居民的增速较大,因此差距在不断扩大。
(表四)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 (%)城镇 2.0 6.4 6.5 6.4 6.4农村 3.3 5.2 7.4 8.4 8.7年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地区机构床位合计城市农村合计城市农村2007 3701076 1831308 1869768 2.83 4.90 2.002008 4038707 1963581 2075126 3.05 5.17 2.202009 4416612 2126302 2290310 3.32 5.54 2.412010 4786831 2302297 2484534 3.58 5.94 2.602011 5159889 2475222 2684667 3.84 6.24 2.80(图三)(四)、城乡居民精神追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四个图形反应的是城乡居民精神层次的追求,四个图表都表示城镇居民的精神追求高于农村居民。
虽然都呈现增长趋势,但农村增长较快的是对于彩电这种大众消费品,但对于计算机这类高科技产品、旅游和人文娱乐支出所占比重都远低于城镇居民。
所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图四)(图五)(图六)(图七)二、城乡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劳动部门,以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为特点,即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其农业产量不会减少。
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量供给,即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高工资水平。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1)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实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中国仍然出于经济建设的初期,所以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二元经济的现状也是在所难免的。
2)我国在建国初期,迫切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开始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忽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城镇经济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资金和技术水平不能跟上城镇发展步伐,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3)城镇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就业、医疗和保险等方面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快,这也是导致二元经济的重要原因。
4)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比农村好。
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比农村居民高,居民整体素养也比农村居民。
5)城镇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农村快。
虽然第二产业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
三、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方案(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把它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把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
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
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
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中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
中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