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论》课件
PART 02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感知与认知
感知
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引发观众的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是 艺术接受的第一步,它帮助观众获取作品的基本信息。
认知
艺术作品的认知过程涉及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包括对形式、风格、 主题等方面的认知。认知是艺术接受的关键环节,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的 意义。
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对艺术接受也有一定影 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等都会反映在当地的艺术作品中,使 得这些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魅力。
艺术接受与大众传播
媒体平台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平台,艺术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艺术接受论》ppt课 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 艺术接受的实践与应用 • 艺术接受的未来发展
PART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概念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听众、读者 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 价的过程,是艺术创作和传播的 最终环节。
评价
艺术作品的评价过程是观众对作品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评价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 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同时,评价也影响观众对艺术 作品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
PART 03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环境对艺术接受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和投入往往更高,这有助于艺术市场的繁荣和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
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
• 那么从理论上这一切是怎么做到旳呢?我们以为,是每一门艺术使用旳“艺术语言”, 把欣赏者在欣赏艺术过程中旳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旳。这也同步意味着,在艺术欣赏 中,感性和理性之所以能够友好地交融互渗,在于艺术家是用“艺术语言”来体现感 情。而从艺术欣赏者旳角度而言,假如要能够从审美角度全方面深刻地了解和体悟艺 术旳魅力,就必须要对多种艺术门类所使用旳不同艺术语言旳独特征有所了解。
第四,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指旳是历史上文学作 品之间旳关系。从对艺术作品旳了解看,接受者只有在了解 人类整体艺术史旳基础上,才干了解个别艺术作品。也只有 在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旳基础上,才干深刻体会到人类旳艺 术历史和艺术作品旳“互文性”关系。
审美态度旳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旳形成过程,同步也就是他旳审 美态度旳形成过程。在艺术接受旳准备阶段,审美态度旳形 成具有主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详细旳接受过程中,从 艺术旳、审美旳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旳心理基础。
接受者审美态度旳形成,一样需要主客观方面旳条件。 从客观方面看,艺术作品旳存在方式、中介体制旳文化功能 都能唤起接受者旳审美态度。从主观方面看,接受者旳审美 经验以及有关旳艺术知识,都对其审美态度旳形成起着主要 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旳一 种体现形式。
• 对于浪漫主义和体现主义理论家来说,情感起源于艺术家;在形式主义如构造主义、 新批评等理论家看来,艺术中旳情感全是艺术语言构建起来旳,和艺术家无关;还有 一种观点以为,艺术欣赏中旳情感完全来自于欣赏者,和艺术家旳情感和艺术创作作 品没有关系。
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个人背景、知识水平、文化信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性、理性、情感等方面。
感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音乐等的感受。
感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感受。
理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寓意等的理解。
理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反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厌恶、兴奋等的情感反应。
情感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总的来说,艺术接受特征包括感性、理性、情感三个方面,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特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接受特征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可以影响到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和厌恶,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因此,了解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对艺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的概念
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的概念艺术接受是指观众或受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过程。
在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了艺术作品如何被观众接受和理解,以及观众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艺术接受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但它也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和背景。
艺术接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知觉、理解和评价。
第一个阶段是知觉,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感觉。
知觉是我们对感官刺激的反应,包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和感知艺术作品。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进行感知,并形成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
这个阶段是艺术接受的基础,因为观众必须先感知到艺术作品才能进一步进行理解和评价。
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借助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来进行解读,也可能会参考艺术史、艺术理论等外部资源来帮助理解。
在这个阶段,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第三个阶段是评价,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评价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品质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基于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和理解,发表对艺术作品的喜好、满意度和批评。
观众的评价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技术、创意、表现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情绪和意义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观众的评价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偏好等。
艺术接受不仅是观众个体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观众的艺术接受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同时观众的反馈和评价也会对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艺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邓喆文美术学院07油画 071084008)内容提要: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展开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互为因果的一系列审美交流。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艺术交流审美“接受美学标志着很多艺术家对于输出道口的重视,以至愿意反过来把它作为整体创造活动的基准。
接受美学认为全部创造活动都应把接受者们的接受状态也包括在内。
接受,参与了创造,延续了创造,完成了创造。
”艺术接受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成果,更是不断给艺术创造一巨大动力和明确导向。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来论述。
一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的交流。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在接受活动中完成的。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才能将艺术的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接受和扩展。
信息就是所有传播的中心,就如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最常参与的就是展览类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传播方式。
比如在美术馆,作为传授者的观众,只欣赏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否有艺术家在场,都不会影响这种艺术传播。
此外,艺术鉴赏也是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作为以艺术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艺术鉴赏就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唤醒﹑发掘﹑接受和再创造,使艺术和人﹑艺术和社会在现实中产生交互作用,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①要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当然也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情到理智,从感受﹑认识感性形态,产生情感体验,直至意蕴领悟。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与感性掌握的。
……却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只诉之与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简述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艺术接受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进行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的活动。
它是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本质上,艺术接受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
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要经过感受、判断、创造想象、回味等过程,从程序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欣赏的准备阶段、欣赏的初级阶段、欣赏的高级阶段。
(1) 欣赏的准备阶段是欣赏者在自己有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目的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去接受某一类艺术作品。
(2) 欣赏的初级阶段是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3) 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体验、回味,也是艺术欣赏的目的阶段。
知识拓展:
什么叫艺术接受()
A.就是欣赏者把艺术作品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上
B.就是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
C.就是让人们接受
D.就是让人们理解艺术答案:A。
艺术接受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 一、艺术媒介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存在方式,是艺术传播的 物质载体。 在先秦或汉初之际,作为媒介的“书”与作为内在形式组 合的“语”之间,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扬雄、王弼和欧 阳修等充分认识到书籍、语言在传播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苏轼尤其是郑板桥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艺 术表现过程,就是如何恰当而精妙地运用笔墨纸等审美媒 介服务于心灵具象的表现过程。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真理与方法》,将理解与 真理的关系作为其艺术阐释学的核心。“视界溶 合”、“期待视野”、“效果历史”。
▪ 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 阅读的创造形和重视接受主体的显现。姚斯的 “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 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 定的 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期待视野”主要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既往的 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 其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 的生活期待视野。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
▪ 媒介是人的延伸,即是人的器官的延长。 媒介的发达使得全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 地球村”。据此他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媒 介即讯息”的主张。
“媒介是人的延伸”
▪ 与以往把媒介仅仅视为传播的工具或渠道不同,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 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 (讯息)的变化。“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 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 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这种新尺度是被我 们的每一次延伸或每一种新技术引导进我们的事 务中的。” 新媒介的产生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 工具或新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新尺度”的创造 。
者各个相同的个性气质、艺术趣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乃 至具体的期待视野等都会参与到到形象意蕴的“解读”中, 使形象具有多重生成向度; ❖ 三、但是,形象意蕴的多重复杂性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为 之的,总是保持在一定限度和范围之内的。首先,艺术家的 创作意图决定着形象产生意蕴的大致方向;其次,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突出和强调形象与意义联系的几个 方面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把对形象意蕴的理解限定在某一特 定范围内;最后,艺术形象物质媒介的艺术符号形式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中经过积淀与某些意义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联系, 使形象意蕴具有稳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不会是完全不同 的形象,更不会变成另外的贾宝玉、奥塞罗。
艺术接受
七、艺术接受
理解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深入理解艺术接受和传播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掌握艺术接受的内在过程、社会功能,对艺术审美教育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1、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1)、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①艺术接受是构成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②艺术接受使艺术作品在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③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2)、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①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②艺术接受使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得以实现。
(3)、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过程。
2、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1)、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①艺术世界的组成部分
A、为艺术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艺术家、批评家、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艺术史家以及各种艺术机构中的任职人员(包括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中的研究与管理人员、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
等)。
B、各种艺术机构
C、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制度
②艺术世界的特点
八、。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包 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未来的艺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各种艺术 风格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3
艺术参与的普及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和欣赏门槛将逐渐降 低,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 创意和情感。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反馈。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观众愿意接触和了解艺术作品时,才有可 能产生欣赏和审美的体验。
艺术接受不仅包括对作品的感知,还包括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和反馈,这些过程共 同构成了艺术欣赏的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目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欣赏的要素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实践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未来发展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定义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观赏艺术作 品时,通过感知、想象、理解等 一系列心理活动,对艺术作品进 行审美体验和意义解读的过程。
感知艺术
感知艺术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感 官去感知作品的形式,如色彩、
线条、构图等。
感知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 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包括绘画语
言、音乐语言等。
感知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面 貌,感知艺术风格有助于理解艺
术作品的内涵。
理解艺术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技术创新
对艺术接受的理解
对艺术接受的理解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物,它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接受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绘画、雕塑等。
但是,我们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呢?
首先,艺术的接受需要对艺术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
例如,欣赏一幅画作需要了解画家的背景、风格、时代背景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画作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因此,接受艺术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
其次,艺术的接受需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因为自身的经历、文化背景、情感状态等的影响。
所以,艺术接受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包容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不能因为个人的偏见或局限性而否定或批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具有审美价值和观赏意义的,需要得到不同人群的尊重与认同。
最后,艺术接受还需要有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和感情,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对于那些比较含蓄或抽象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和感悟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想象力。
总之,艺术接受需要有专业知识、开放心态、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真正体验到艺术所带来的感动和启迪。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为自己借鉴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大学艺术接受的特征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接受的含义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艺术接受的特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接受,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 艺术接受的含义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艺术接受的特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艺术接受的特征。
2. 如何将艺术接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艺术接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接受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艺术接受的含义:艺术接受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通过感官、情感、理智等途径,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2. 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A. 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B.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价值实现的关键。
C. 艺术接受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反馈作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接受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艺术接受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接受的含义和重要性,那么艺术接受有哪些特征呢?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艺术接受的特征:A. 情感性:艺术接受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审美体验。
B. 理智性:艺术接受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还需要运用理智分析、评价艺术作品。
C. 社会性:艺术接受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D. 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接受方式和感受。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接受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艺术接受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艺术接受的特征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简述艺术接受的过程有哪些内容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指人们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一过程涵盖了艺术欣赏的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感知感知是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一阶段,人们首先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通过感知可以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引发审美情感。
2. 主观联想主观联想是指接受者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联想。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道德情感等进行主观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对审美情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3. 认知与理解认知与理解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知,包括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主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以求得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艺术接受的核心,指人们在对作品产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震撼、感动等。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引发接受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5. 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艺术接受的最终阶段,指人们对作品的美学、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优缺点、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生成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认知、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对作品审美品质的综合评判。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认知、感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接受过程既受到作品自身的艺术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接受者个体的主观情感、认知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高度主观化和多元化的心理活动。
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美学品质都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体验,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第八讲艺术接受
第八讲艺术接受艺术具有四个要素,艺术家、艺术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接受。
在文艺理论史上,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艺术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例如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艺术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开始研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研究开始转向艺术作品自身,重视对于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是如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又转向对于艺术接受的研究,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德国的接受美学学派。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结束。
作品只是文本,它需要接受的接受,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才算完成。
接受美学对于艺术接受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把艺术接受活动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深了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
艺术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普通的欣赏者的艺术鉴赏;二是作为专业的批评家的艺术批评。
第一节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在此,我们对于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和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能够理解作品的高明的鉴赏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缺乏意义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其意思是说,在文学鉴赏中,恰切的鉴赏是非常困难的。
艺术概论接受主体条件的能动转化
艺术概论接受
1、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审美实践活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与物质生产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那么,艺术接受则从属于艺术消费。
但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并不等同,艺术接受被严格限定于精神活动范围,艺术消费则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两重性。
2、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动的人。
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主体。
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究者。
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3、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和再创造的能力。
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心理机制。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4、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对艺术接受产
生积极影响。
艺术接受
艺术传播的要素
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内容,主要指艺术作品。 它既是艺术传播的客体,也是艺术接受的对象, 还是传者与受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介物。 艺术信息受传者是指艺术信息的接收者,或者叫 艺术接受的主体,它既是艺术传播的接受者和消 费者,又是艺术传播的参与者,还是艺术传播效 果的反馈者。按照艺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受众 包括政治受众、艺术批评家、艺术出版商和艺术 传播最广大的接受群体——普通受众。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 式,使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 蔓延和扩展,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和消费者,达 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 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评价。 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为艺术信 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提供媒介或拓展道 路,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艺术信息,完成艺术 作品的审美认知、娱乐、教化以及经济价值等功 能。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传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 在新闻学、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 础上,首先由美国学者创立,之后迅速深入到西欧各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组建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才有了传播学的概念。 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艺术的接受活动,是近年来随着传播学 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传播媒介 的发展史。
接受美学
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 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 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 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 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 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 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 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 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 地获得实现。” 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第一读者的期 待视野”的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 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 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 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 ’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第八讲艺术接受
第八讲艺术接受艺术具有四个要素,艺术家、艺术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接受。
在文艺理论史上,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艺术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例如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艺术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开始研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研究开始转向艺术作品自身,重视对于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是如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又转向对于艺术接受的研究,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德国的接受美学学派。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结束。
作品只是文本,它需要接受的接受,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才算完成。
接受美学对于艺术接受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把艺术接受活动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深了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
艺术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普通的欣赏者的艺术鉴赏;二是作为专业的批评家的艺术批评。
第一节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在此,我们对于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和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能够理解作品的高明的鉴赏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缺乏意义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其意思是说,在文学鉴赏中,恰切的鉴赏是非常困难的。
简述艺术接受的特征
简述艺术接受的特征
艺术接受的特征如下:
(1)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②艺术的接受和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也必然以观念上的动机、目的构成艺术活动的起点和开端。
③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2)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在艺术本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方式。
)
①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②当艺术作为一种对象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时,实际上可以从许多角度、用各不相同的方式去接受,接受方式和态度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则不一样。
艺术不但必须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中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而且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但是,艺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反映生活而去从事艺术创作的,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生活的反映来干预、参与,甚至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生活。
①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②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艺术作品与接受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 美价值。 (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 作产生影响。 (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 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 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
艺术形象 (1)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 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 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 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 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 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主客观、 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
(二)艺术作品的层次
1. 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 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 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 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电 影语言等。 (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 变化和革新。 (4)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 家应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 的创新。
(五)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 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 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 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2. 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3.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 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 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 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 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 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 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 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 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艺术接受
[要求]
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
1.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进而达到公共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过程。
2.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是构成艺术传播的4个要素。
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3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识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再创造。
3.艺术鉴赏的过程
①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
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②文体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④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
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
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
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
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三)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2.艺术批评的形态
(1)社会历史批评
(2)伦理批评
(3)心理批评
(4)本体批评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予帮助。
(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