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9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9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9-0001-06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杨林林1,2,高阳1,申孝军1,韩敏琦2,李新强1,巩文军3,段爱旺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453002;

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3.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河南焦作454550)

摘 要: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

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

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关 键 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产量;耗水量

中图分类号:S275.3;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9.001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等.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9):1-6.

0 引 言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年初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干枯;全省除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外,其他地区的多数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给,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随着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华北平原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冬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冬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水分状况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2]。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的许多方面,包括解剖结构学、植株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产量组成等。因此,在确定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时,都需要以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反应为基础[3]。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物的高度、叶面积大小和产量上[4],但水分亏缺也并非一定总是会降低产量,关键在于水分亏缺发生的时间及体现的程度[5]。已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时期形成适度、限量灌溉或适度的水分胁迫,可明显降低农田耗水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十分轻微,或基本没有影响,从而会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6-7]。

播前蓄水是一项有效调控水资源季节供需矛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稳产性的措施。特别是在土壤质地黏重的区域,播前蓄水有利于出苗,并对冬小麦的分蘖、越冬过程,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形成、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3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53,51309227);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834)

作者简介:杨林林(1980-),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yanglinlin19@126.com

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duanaiwang@yahoo.com.cn

水分利用的影响,对于不同播前蓄水量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不同灌水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设置不同的播前蓄水处理及生育期灌水量处理,研究播前蓄水和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适宜的用水管理理论与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灌溉试验站(112°55′E,35°40′N,海拔150m)的测坑内进行。每个测坑的上口面积为6.66m2(2m×3.33m),深度为1.8m;测坑底部铺设0.2m厚的砂石滤层,滤层之上覆盖1.5m厚的土体,土壤表面低于测坑顶部0.1m。测坑四周用防渗水泥壁隔离,以阻止水分在不同测坑之间相互侧渗。测坑内回填的土壤质地属砂质黏土,0~150cm土体平均干体积质量为1.45g/cm3,田间持水率为26%(质量),饱和含水率为30%(质量)。试验站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mm,平均蒸发量1 775mm(直径20cm蒸发皿观测值),平均气温14.5℃。试验期间遇到降雨时即用防雨棚覆盖整个试验区,以防止雨水对试验的影响。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7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组合,分别在21个测坑中实施,具体设计见表1。各测坑均采用地面灌溉方式灌水,用水表量测精准控制灌水量,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2”。播种前每个测坑撒施0.4kg复合肥(N-P-K质量比例为25-13-7)作底肥,然后进行翻耕,深度约为30cm。在返青—拔节期每个测坑追施0.2kg尿素。冬小麦于2012年10月10日

表1 试验各处理灌水量 mm处理灌水量灌水期

T1 60,60,60播种后1周,返青期,灌浆期T2 60,60,60播前,返青期,拔节期

T3 90,60播前,拔节期

T4 120播前

T5 60,90播前,拔节期

T6 60,90播前,返青期

T7 60,90播前,灌浆期

播种,行距20cm,每个测坑15行,播种量按225kg/hm2控制;于2013年6月4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土壤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测定,测定深度为140cm,每20cm为1层,每10d测定1次。冬小麦播种前、收获后,以及每次灌水前后均进行测定。为避免土钻孔对作物生长及灌溉的影响,每次打完土钻后,都用土将土钻孔填埋密实。

2)群体密度、株高和叶面积。群体密度于分蘖前开始测定。每个测坑内都选定3个1m长的样段,定期调查每个样段的总分蘖数及有效分蘖数,取平均数折算成公顷分蘖数使用。株高测定从土壤表面开始,测定到自然状态下冠层顶部的高度;在每个处理内随机选取长势一致的12个植株,取下所有叶片,在叶片最宽处测取叶宽,从叶鞘到叶尖的长度计为叶长,然后按照叶面积=叶长×叶宽×0.85计算确定每个叶片的叶面积。各试验小区的叶面积指数(LAI)用式(1)计算确定[8]:

LAI=D·A,(1)式中:D为群体密度(株/m2);A为单株叶面积(m2/株)。

3)产量构成项。穗粒数:收获时每个测坑内随机取样30个有代表性的麦穗,分别测定穗粒数,取平均值;单位面积穗数: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计取有效穗数,然后折算成每平方米穗数;千粒质量:在每个处理脱粒后的小麦中随机取1 000粒,称取质量,重复3次,取平均数;籽粒产量: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收获、脱粒、晒干后测定籽粒质量,然后折算为每个小区的产量。

1.4 数据分析

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DPS 1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Duncan新复极差法)。2 结果与分析

2.1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有显著影响(见表2)。7个处理均在播前或播种后1周进行了灌溉,至返青初期,各处理1m土体平均含水率降低至田间持水率的53.4%~67.0%,基本属轻度胁迫。由2

于前期苗小根细、水分需求少,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各处理(T2—T7处理)在返青初期,株高差异不显著。但T1处理由于在播种后1周才进行灌溉,因试验地土壤质地黏重,播种时土壤水分状况不良影响了种子萌芽,小麦的出苗及长势受到抑制,T1处理的株高在返青前期最小,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对后期作物生长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表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平均株高

处理

平均株高/cm

返青初期拔节初期灌浆初期

株高增长率

返青—拔节期拔节—灌浆期

T1 13.7cB 44.6aA 59.2cC 226.2%(60mm)32.7%

T2 16.1bAB 42.3ab A 70.0aAB 161.8%(60mm)65.7%(60mm)

T3 17.8ab A 38.1bc AB 59.1cC 113.3%55.2%(60mm)

T4 18.6aA 41.9ab A 60.4bc C 125.0%44.0%

T5 18.7aA 43.1ab A 64.5bBC 130.3%49.6%(90mm)

T6 17.3ab A 43.9aA 71.1aA 153.9%(90mm)62.2%

T7 17.4ab A 35.0cB 61.7bc C 100.5%76.6%

 注 各株高增长率下方括号内的数据为该阶段的灌溉水量;株高增长率下方无括号的,表示该阶段未进行灌溉;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返青期灌溉可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T1、T2、T6处理在灌溉后第3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80.8%~89.2%,而未在返青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田间持水率的58%左右。从表2可以看出,与未进行返青期灌溉的处理相比,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1、T2、T6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达到153%以上,而未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3、T4、T5、T7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在130%以下。

拔节期灌溉对冬小麦株高增长也有积极作用。灌溉拔节水的3个处理(T2、T3、T5处理),在灌溉拔节水后第2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78.4%~88.8%,而未在拔节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54%左右。灌溉拔节水的处理在拔节—抽穗期间株高增长率达到50%以上。

由于灌浆期及后期株高基本固定,故仅分析了灌浆期前株高的变化情况。

2.2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不同阶段灌溉对冬小麦LAI的影响结果汇总于图1和表3。

图1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

表3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LAI增长率

处理返青期LAI增长率拔节期LAI增长率灌浆期LAI降低速度

T1 450.5%(60mm)4.4%21.7%(60mm)

T2 339.6%(60mm)11.5%(60mm)35.4%

T3 173.5%4.6%(60mm)37.1%

T4 284.6%0.5%35.4%

T5 114.5%7.5%(90mm)27.0%

T6 152.2%(90mm)3.1%49.5%

T7 164.0%-32.1%6.5%(90mm)

由图1可知,冬小麦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返青期前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上升较慢,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增加变快,到抽穗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9-10]。

不同时期灌溉对LAI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返青期灌溉促进LAI增长的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能有效减缓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见表3)。返青期灌溉的各处理,返青—拔节期间LAI增长率达152%以上,且LAI在拔节初期也普遍高于返青期未进行灌溉的处理。而播前灌溉量较多的T3、T4处理,在返青期虽未进行灌溉,但因返青期土壤含水率仍较大,返青—拔节期LAI增长率也较大,分别达到了173.5%和284.6%。T1处理由于未进行播前灌水,而是在播种后1周才进行灌溉,到返青前期,其LAI为各处理中最小;在灌溉返青水后,在返青—拔节期间,T1处理LAI增长速率同株高一致,均为各处理中最快,但LAI在拔节初期仍为各处理中最小。

拔节期间,冬小麦LAI增长较慢,增长率在10%左右。拔节期灌溉的处理LAI增长率较未灌溉的处理稍大。但T7处理由于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后,返青期和拔节期均未进行灌溉,持续的干旱抑制了作物生长,拔节期该处理LAI增长率为-32.1%。

灌溉灌浆水的处理,在灌浆期的LAI降低速率普遍低于未灌溉灌浆水的处理。表明冬小麦生育后期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减缓有效绿叶面积降低的速度。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T4处理到拔节后期之前,LAI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120mm水量基本满足在此之前冬小麦的生长需求;但从灌浆期开始,由于土壤水分的进一步降低,持续的水分胁迫加快了LAI降低速率。

T5、T6、T7处理均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而拔节期灌水的T5处理与仅返青水灌溉的T6处理相比,在拔节后期,LAI差异不大,但T5处理在灌浆后期LAI降低速率较T6处理减缓。T7处理在返青和拔节期均未进行灌溉,持续的干旱抑制了植株生长,拔节期开始LAI就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到拔节后期,T5处理LAI为5.32,而T7处理LAI仅为2.89。

2.3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灌溉对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影响数据列于表4。

表4 不同处理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

处理有效穗数/(万穗·hm-2)穗粒数/粒千粒质量/g籽粒产量/(kg·hm-2)T1 305fF 36.9bc BC 48.21bAB 4 272cCD

T2 450aA 40.2aA 51.16aA 6 604aA

T3 385cC 35.3cd CD 46.43bc BC 4 554cBC

T4 366dD 34.2dDE 46.43bcd BC 4 047cd CD

T5 378cCD 35.4cd CD 47.54bABC 4 658cBC

T6 428bB 38.3bAB 50.87aA 5 416bB

T7 345eE 32.0eE 43.86ce C 3 491dD

从表4可以看出,T1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少,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播种期土壤墒情差,对土壤质地黏重地区的冬小麦出苗、分蘖及后期生长影响显著。T2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多,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T6处理的有效穗数高于T5处理,T5处理的有效穗数高于T7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3处理的有效穗数略高于T5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播前灌溉条件下,播前和拔节期灌水总量相同、水量分配不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

T2处理的穗粒数最高,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除与T6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外)。T7处理的穗粒数最低,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6处理的穗粒数高于T5处理,T5处理的穗粒数高于T7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5处理的穗粒数略高于T3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播前灌溉条件下,播前和拔节期灌水总量相同、水量分配不同,对穗粒数影响不大。

T2处理的千粒质量最大,略高于T6处理,差异不显著。T6处理的千粒质量高于T5处理,差异显著;T5处理的千粒质量高于T7处理,差异极显著。T4处理的千粒质量与T3处理相接近,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T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T7处理的籽粒产量最低,与T2、T5、T6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T6处理的籽粒产量高于T5处理,差异显著;T5处理的籽粒产量高于T7处理,差异极显著。表明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比拔节水有利于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而拔节水比灌浆水更有利于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

2.4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利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冬小麦生育期灌溉和降雨后均未观测到有地表径流的流入和流出,故不计地面径流量;另外试验在测坑中进行,测坑底部设置砂石滤层,没有上移水量;试验期间未观测到有下渗量;试验在遮雨棚下的测坑进行,不受降雨影响。因此,计算冬小麦耗水量的平衡方程式可简化为:

ETi=Ii+ΔWi,(2)式中:ETi为各生育阶段冬小麦耗水量;Ii为各生育阶段灌溉水量;ΔWi为各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将不同时期灌溉对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数据列于表5。

表5 不同处理冬小麦的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处理

灌溉水量

灌水量/mm占总耗水量的比例/%

土壤贮水消耗量

土壤贮水消耗量/mm占总耗水量的比例/%

总耗水量/mm

水分利用效率/

(kg·m-3)

T1 180 59.80 121.1 40.20 301.1 1.42T2 180 48.80 188.9 51.20 368.9 1.79T3 150 49.60 152.7 50.40 302.7 1.50T4 120 40.90 173.6 59.10 293.6 1.38T5 150 48.80 157.3 51.20 307.3 1.52T6 150 47.80 164.1 52.20 314.1 1.72T7 150 50.40 147.9 49.60 297.9 1.17

从表5可以看出,T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总耗水量最大,且土壤贮水消耗量为188.9mm,也为各处理中最大,占总耗水量的51.2%;T6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总耗水量次之,土壤贮水消耗量为164.1mm,占总耗水量的52.2%;说明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条件下,返青期灌溉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贮水量的消耗。T1处理总灌溉水量最高(与T2处理相同),T1处理在播种后1周、返青期、灌浆期进行了灌溉,由于试验地土壤质地黏重,播种1周后灌溉对种子萌芽和后期作物生长都起到了抑制作用,T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仅为1.42kg/m3,总耗水量仅略高于总耗水量最少的T7处理,T1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为各处理中最低,为121.1mm,仅占总耗水量的40.2%,说明生育前期作物的正常发育对后期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利用都有较大影响。T4处理仅在播前灌溉了120mm水量,作物生育期内未进行灌溉,苗期适宜的水分条件促进了作物生长和根系发育,T4处理的总耗水量虽最低,但土壤贮水消耗量达173.6mm,为各处理中最高,说明冬小麦生育前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根系下扎作用明显,促进后期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但因生育期内T4处理未进行灌溉,后期土壤水分过低,造成T4处理的水分利用率不高,仅为1.38kg/m3。T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构成与T5处理差异很小,表明在灌水时间和灌水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播前灌水60mm和90mm对冬小麦的水分利用影响很小。T5、T6、T7处理相比,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情况下,返青期灌溉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土壤贮水消耗作用最明显,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效果最差。

3 结 论

1)播种期适宜的土壤墒情对种子萌芽、出苗、分蘖及后期作物生长影响显著。对于土壤质地黏重的地区,尤其在干旱年份,冬小麦播种前进行播前灌溉,或在播种后及时灌溉“出苗水”,是培育壮苗的关键环节;适宜的土壤水分也利于提高冬小麦分蘖,并形成冬前壮蘖,从而提高成穗率,保证冬小麦稳产高产。

2)返青期之后,冬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对株高、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指标影响最为显著。拔节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也有促进作用。灌浆期灌水对株高的影响不明显,可减缓有效绿叶面积降低的速率。

3)播前灌溉增加了深层土壤的储水量,减少了灌水次数,适宜的灌水时间对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播前灌溉120mm水量可满足冬小麦拔节期前作物生长需求,如遇干旱年份,建议应在拔节后期或灌浆初期进行灌溉。分析不同灌溉处理对作物生长指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认为,播前灌溉60mm水量时,返青期是适宜的灌水时间,返青期建议灌溉90mm水量;或者返青期灌溉60mm水量,并在拔节期再次补充灌溉,均可达到节水、增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 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等.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4,12(12):1-7.

[2] 张瑞美,彭世彰,徐俊增.作物水分亏缺诊断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2):205-210.

[3] 李开元,李玉山,邵明安.土壤保墒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综述[J].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91,13(6):94-104.[4] Kramer P J.Water movement in the soil 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M].Orlando,Florida:Academic Press,1983.

[5] 孟兆江.调亏灌溉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6] Kang Shaozhong,Zhang Lu,Liang Yinli,et al.Effects of limited irrigation o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2,55:203-216.

[7] Wang Huixiao,Zhang Lu,Dawes W R,et al.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irrigated crop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measurementsand modeling[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1,48:151-167.

[8] 段爱旺.作物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测定[J].灌溉排水,1996,15(1):50-53.

[9] 高阳,邱新强,巩文军,等.黄淮海平原播前土壤水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2,31(3):17-20.

[10] 黄玲.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Effects of 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n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YANG Linlin1,2,GAO Yang1,SHEN Xiaojun1,HAN Minqi 2,

LI Xinqiang1,GONG Wenjun3,DUAN Aiwang1

(1.Key Laboratory of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its Regul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Farmland Irrig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 453002,China;

2.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442,China;

3.Guangli Irrigation Restrict Management Bureau,Jiaozuo 454550,China)

Abstract:“Zhoumai 22”,a dominant variety in He’nan province,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ostudy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n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whe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ion during reviving period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plant heightincrement during reviving and jointing period;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plant height increment decreasedwhen irrigation was applied in jointing period.Irrigation during reviving period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leaf area index in later stages,and the effects would be reduced when irrigation appeared in jointing period.Irrigation during seed filling period could effectively lower the decrease rate of leaf area index in late stage.Irrigation during reviving period wa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valuable ears per unit of land,grains perear and weight per thousand seeds than irrigation during jointing period,and seed filling period under situ-ation that irrigation was practiced before sowing.For improving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irrigationduring reviving period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during jointing period,and much better than thatduring seed filling period,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an irr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efore sowing.The resultswould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irrigation scheduling of winter wheat.

Key words:winter wheat;irrigation;agronomic traits;yield;water consumption

责任编辑:陆红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