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及教学中需要说明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其教学说明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则,,使,连结CF法1:如图所示,延长中位线DE至F DF

FC

BCFD 是平行四边形,BD,则四边形BC有AD

FC,所以。因为1DE

,所以.BC 2,有F,则作FC

交DE的延长线于法2C

因为,DF

BC。为平行四边形,AD,那么BDFC ,则四边形BCFD1.所以DE

BC 2

,连接CF、DC、AF,则四边形ADCF至法3:如图所示,延长DEF,使BD,那么四边形BCFDCFAD

,所以FC

为平行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有1BC.DE

,所以BCDF 。因为2

法4:如图所示,过点E作MN∥AB,过点A作AM∥BC,则四边形ABNM为平行四边形,易证,从而点E是MN的中点,易证四边形ADEM和BDEN都

CENAEM 1。DEDE∥BC,即DE=AM=NC=BN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C

2

法5:如图所示,过三个顶点分别向中位线作垂线.

二、教学说明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另外一种猜想过程:“二维”转化为“一维”

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由于学生画出中位线后,就不难直观地发现平行关系,难的是发现数量关系,我联想到在此之前认识线段中点时的一道典型例题,挖掘它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作如下探索引导。

⑴如图,A为线段BC(或线段BC的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D、E分别是AB、AC 的中点,线段DE与BC有什么关系?

A BEDC

图⑴:

⑵如果点A不在直线BC上,图形如何变化?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吗?

A

ED

BC

图⑵:,上时A的顶点运动到直线BC说明:学生观察(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演示:当△ABC上,这样由“二维”转化为“一维”,学生就不难猜想性质的BC 中位线DE也运动到如果教师直接叫学.两方面,特别是数量关系,而想到去度量、验证和猜想,水到渠成.

生去度量角度和长度,是强扭的瓜不甜、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第一,要知道中位线定理的作用: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及线段的倍分关系,计算边长或中位线的长。第二,要知道中位线定理的使用形式,如:

A DE是△ABC的中位线∵

ED1BCDE ,BC∥∴ DE2CB.

第三,让学生通过部分题目进行训练,进而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题1 如图4.11-7,Rt△ABC,∠BAC=90°,D、E分别为AB,BC的中点,点F 在CA延长线上,∠FDA=∠B.

(1)求证:AF=DE;(2)若AC=6,BC=10,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

分析本题是考查知识点较多的综合题,它不但考查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能力,而且还考查应用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关性质的能力。

(1)要证AF=DE,因为它们刚好是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这就启发我们设法证明AEDF是平行四边形.因为DE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所以DE∥AC.又题给条件∠FDA =∠B,而在Rt△ABC中,因AE是斜边上的中线,故AE=EB.从而∠EAB=∠B.于是∠EAB=∠FDA.故得到AE∥DF.所以四边形AEDF为平行四边形.

1122AC=,5DE3.

,的周长,关键在于求 (2)要求四边形AEDFAE和DEAE==BC=证明:(1)∵D、E分别为AB、BC的中点,

∴DE∥AC,即DE∥AF

∵Rt△ABC中,∠BAC=90°,BE=EC

12,∠EAB=∠BBC=EB∴EA=

又∵∠FDA=∠B,

∴∠EAB=∠FDA

∴EA∥DF,AEDF为平行四边形

∴AF=DE

(2)∵AC=6,BC=10,

1122BC=AE5

∴DE==AC=3,∴四边形AEDF的周长=2(AE+DE)=2(3+5)=16

题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延长BA 和CD分别与EF的延长线交于K、H。求证:∠BKE=∠CHE.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中位线的构造方法及应用、平行线的性质.由中点想到中位线,又要把结论联系起来,既要使中位线的另一端点处一理想的位置,又使需证明的角转移过来,可考虑,连BD,找BD中点G,则EG、FG分别为△BCD、△DBA的中位线,于是得到了解题方法.考虑到结论辅助线不要乱作,取中点比作平行线好.

证明:连BD并取BD的中点G,连FG、GE

在△DAB和△BCD中

∵F是AD的中点,E是BC的中点

1122DC

=EG且,EG∥DCAB=FG且∴FG∥AB.

∴∠BKE=∠GFE,∠CHE=∠GEF

∵AB=CD ∴FG=EG

∴∠GFE=∠GEF ∴∠BKE=∠CHE

题3 如图, ABCD为等腰梯形,AB∥CD,O为AC、BD的交点,P、R、Q分别为AO、DO、BC的中点,∠AOB=60°。求证:△PQR为等边三角形.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12AD,能否把PQ、RQ理。利用条件可知PR与=AD(BC)联系起来成为解题的关键,由于∠AOB=60°,OD=OC,则△ODC为等边三角形,再由R为OD中点,则∠BRC=90°,QR就为斜边BC的中线.

证明:连RC,∵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且AB∥DC

∴AD=BC ∠ADC=∠BCD

又∵DC为公共边∴△ADC≌△BCD

∴∠ACD=∠BDC ∴△ODC为等腰三角形

∵∠DOC=∠AOB=60°∴△ODC为等边三角形

∵R为OD的中点

)

∴∠ORC=90°=∠DRC(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1122AD

∴RQ==∵Q为BC的中点 BC1122AD

BC同理PQ==在△OAD中∵P、R分别为AO、OD的中点

12AD ∴PR=PQ=RQ

∴PR=故△PRQ为等边三角形

3、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证明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

教师可以在证明思路上进行引导、启发,避免生硬地将辅助线直接作出来让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的长的一半,可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或者截取较长的线段的一半。

上面的这种辅助线的作法可以概括为“短延长、长截短”,这种辅助线的作法还可以用于证明线段和、差、倍、分等方面。

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常用的证明策略:

1,长截短:要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可在长线上截取一部分等于另两条线段中的一条,然后再证明另一部分等于剩下的一条线段的长。(角也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