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性状分离与可遗传变异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总结(内部资料)

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总结(内部资料)

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总结(内部资料)一、显隐性(完全显性)的判断(确定某一性状的显隐性)基本思路是依据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进行判断。

以下野生型(或自然种群)指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

1.若已知亲本皆为纯合体:杂交法(定义法) 2.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 性状分离法: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多对亲本杂交,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

若有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无则亲本为隐性性状。

3.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可选取多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比例大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4.若亲本未知类型植物:方案一:杂交 分别自交若后代只表现甲(或乙)性状,则甲(或乙)为显性若后代甲、乙性状均出现,再分别自交,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为显性方案二:分别自交 杂交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为显性若甲、乙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再杂交,若后代为甲(乙)性状则甲(乙)为显性动物:将上述分别自交换为同性状的多对个体杂交。

注意: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常染色体遗传,若是X 染色体则用下面方法。

5. X 染色体⑴亲本皆为纯合体:选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⑵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选多对多对(或一雄多雌)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二、显性性状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判断(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假设待测个体为甲(显性) ,乙为隐性1.测交:(动物或植物)将待测显性个体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为杂合子,若后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

甲×乙→全甲(纯合) 甲×乙→甲:乙=1:1(杂合)2.自交:(植物、尤其是两性花) 将待测显性个体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则为杂合子。

3.杂交:(动物)待测个体甲×多个同性状个体(结果同上)4.单倍体育种:针对植物三、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变异仅由环境引起还是环境引起基因变化导致)的实验探究总的思路:探究变异是否遗传,实质是探究变异个体的遗传物质或基因型是否改变,也就是要检测变异个体的基因型。

三类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类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浅谈三类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遗传变异的实验设计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总觉得会顾此失彼,难以考虑周全,现将其中三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

一、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解题方法:此类题目解题前必须先确定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然后选择用杂交还是自交进行实验设计。

(1)杂交法。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性状就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为隐性性状。

(2)自交法。

根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特点判断,若出现性状分离,则刚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原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若以上两种方法分别进行时都没有出现各自预期结果,则说明无法确定被鉴别个体是否纯合,那就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可以先自交再杂交,也可以先杂交再自交。

解题技巧:记住口诀。

两性生一性出现为显性;一性生两性出现为隐性;一性生一性,两性生两性,显隐难确定,两法一起进。

例题1某纯系不抗病的番茄(自花传粉)种子搭乘飞船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一些植株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抗病性状。

假设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请用已有的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方案,来鉴别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解题思路:该题不能确定抗病性状是否纯合,所以无法用简单的杂交法或自交法来直接鉴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该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参考答案:方法1:选择抗病番茄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抗病为显性;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抗病,则说明抗病番茄是纯种,再让纯种的抗病番茄与纯种不抗病番茄杂交,其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方法2:选择抗病番茄与纯种不抗病番茄杂交,若f1全部表现为抗病,则抗病为显性;若f1全部表现为不抗病,则不抗病为显性;若f1既有抗病又有不抗病,则抗病为显性。

二、判断基因位置——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这类题目的性染色体一般都只要考虑x染色体,因为若是伴y遗传则问题就过于简单了。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3)现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 性突变,选用多株阔叶雌雄株进行交配,并统计后代表现型。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经知道阔叶是显性突变所致,由于雄株芦笋幼苗产量高于 雌株,养殖户希望在幼苗期就能区分雌雄,为了探求可行性, 求助于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先用多株野生型雌石刀板与阔叶 雄株杂交,你能否推断该技术人员做此实验的意图。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若杂交实验结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 养殖户的心愿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 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 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 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 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 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决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Wx)和蜡质(wx)的 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 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如下图)。科学家 利用玉米染色体的特殊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请回答 问题:
(1)8号染色体片段转移到9号染色体上的变异现象称为_____。 (2)如图中所示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的 染色体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联会。 (3)如图中所示的亲本杂交时,F1出现了四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 为无色蜡质个体的出现,说明亲代________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________,产生了基 因型为________的重组型配子。 (4)由于异常的9号染色体上有________作为C和wx的细胞学标 记,所以可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染色体来研究两对基因的重组现 象。将F1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观察到________的染色体,可作为基因重组的细胞学证据。

高中生物可遗传变异知识点5篇(精选)

高中生物可遗传变异知识点5篇(精选)

高中生物可遗传变异知识点5篇(精选)生物可遗传变异知识点1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是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

因是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9、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0、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11、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12、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遗传与变异论文1000字

遗传与变异论文1000字

遗传与变异论文1000字因为当某些情况发生变化时(如食物来源减少,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等),即会出现遗传变异现象,这对于物种的繁衍与进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而言,某些人种或人群体内发生基因突变的趋势更强,生育后代的过程亦是基因遗传的过程,对于物种的繁衍与进化起着积极作用。

无性繁殖中,遗传变异的主要形式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会使得DNA序列发生永久变化的自然生理过程。

此外,微生物也可能通过外形变化,遗传信号转导和基因转移等现象,而拥有遗传变异体。

当微生物所处的生长环境相对艰难时,上述遗传变异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变异现象主要可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类。

出现基因突变现象可使得某个基因拥有多个不同的变体。

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父源或母源等位基因会发生重组。

正因为有基因重组的现象,所以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会比无性繁殖出现更多的遗传变异现象。

生物体有多种繁殖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可点击“有性繁殖vs.无性繁殖”链接来了解详细内容。

遗传模式:一般而言,多种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外显的性状特征。

大多数性状特征的遗传模式既复杂,又不可预知。

例如,当某有性繁殖的生物体遗传到功能异常的或是组成成分残缺不全的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能为功能缺失的蛋白合成提供编码。

其第二份拷贝有时亦能抵消遗传物质缺失对于机体的负面影响。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当外显何种性状受多种基因影响时,使得对于性状分离具体情形的预测,即使有可能,也变得比较艰难。

有少数性状的外显主要是受体内单个基因的影响。

这些性状分离的具体情形结果或是概率,根据遗传学原理是可以预知的。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被认为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也会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瞳孔颜色的性状分离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时候,单个基因会影响到多个性状的外显。

例如,一些决定瞳孔颜色性状分离状况的基因亦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头发和皮肤的颜色等性状的外显。

为什么很多学术著作中谎称瞳孔的颜色仅有两种,即棕色和蓝色?瞳孔颜色的性状分离状况受到两种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

遗传与变异讲解

遗传与变异讲解

遗传与变异讲解1.把握遗传各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2.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这可简记成“无中生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 1 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4)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另一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3.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1)基因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2)隐性纯合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 a 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做进一步的判断。

(3)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Bb)。

即Bb×Bb→3B_∶1bb。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Bb×bb→1Bb∶1bb 。

1③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BB×BB或BB× Bb或BB×bb。

④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bb)。

即bb×bb→bb。

4.“三法”验证分离定律(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简述遗传和变异

简述遗传和变异

简述遗传和变异内容摘要:遗传是物种延续的基础,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体。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根据生物性状在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规律,将其划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大类,,准确地估算数量性状由基因型差异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和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不能遗传的变异,对提高数量性状育种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遗传变异 DNA 染色体遗传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物体的生长通过细胞的分裂增值来完成,而繁殖则通过减数分裂和雌雄配子的结合。

其中,细胞增值过程中,原核生物进行无丝分裂,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包括两个紧密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然后是细胞质分裂,使得两个子细胞中各含一个核。

根据核分裂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有丝分裂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减数分裂是指性母细胞成熟时形成配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保证了子母细胞间和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遗传稳定性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物种稳定性的基础,保持了物种的延续性。

生物性状的遗传,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

即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后,当配子形成合子时,又恢复了亲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内容。

遗传物质的变化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

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遗传,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稳定发展;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变异,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向前发展进化。

这充分体现了生命物质(主要是核酸、蛋白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是最早观察到的染色体与遗传有关的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因为绝大部分的遗传物质(DNA)是在染色体上的。

也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遗传物质的次要载体。

不同变异类型的判断方法(谭家学)

不同变异类型的判断方法(谭家学)

不同变异类型的判断方法谭家学(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442500)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按变异能否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

可遗传的变异又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变异类型的探究方法是理解生物变异的基础。

一、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方法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即遗传物质是否改变,改变则能遗传给后代,环境引起性状改变但遗传物质未改变则不能遗传;故是否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实验假设的切入点,新性状能否遗传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

方法一:利用变异类型与原来的未发生变异类型杂交,观察子二代表现结果,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或出现性状分离),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方法二:将变异类型的子代与原来的未发生变异的类型种植(饲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变异由环境引起的是不可遗传变异,否则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例1】玉米植株有高茎、矮茎之分。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矮茎玉米幼苗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以长成高茎植株。

为了探究该变异性状是否能稳定遗传,生物科技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请你写出实验预期及相关结论,并回答问题。

(1)实验步骤:①在这株变异的高茎玉米雌花、雄花成熟之前,分别用纸袋将雌穗、雄穗套住,防止异株之间传粉。

②雌花、雄花成熟后,人工授粉,使其自交。

③雌穗上种子成熟后,收藏保管,第二年播种观察。

(2)实验预期及相关结论:①;②。

(3)问题:①预期最可能的结果:。

②对上述预期结果的解释:。

【解析】如果玉米的高茎变异是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自交后代的植株都是矮茎;如果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自交后代便会有高茎存在。

【答案】(2)①子代玉米苗有高茎植株,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②子代玉米苗全部是矮茎植株,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3)①子代玉米植株全是矮茎②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但不能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二、判断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方法方法一:根据亲代基因型判断: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就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会从亲代传给后代,有的后代性状会发生变异。

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鸭生鸭”、“一树结果,酸甜各异”、“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就是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

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这是什么原因呢?从19世纪60年以来很多生物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

186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但是当时所说的遗传因子仅仅是逻辑推理的概念。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们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细胞核中染色体含有起遗传效应的基因,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

但是,对于基因的化学组成还不是很清楚。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起遗传作用是染色体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分子。

DNA是长链状而且具有双螺旋结构的分子(图1),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中包含多个基因,可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如图2所示。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通常是成对(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遗传物质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DNA传递给子代,而且遗传的性状和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生命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进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从而使后代具有与前代相近的性状。

只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是绝对不会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样现象叫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编辑本段遗传与变异的奥秘遗传从现象来看是亲子代之间的相似的现象,即俗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它的实质是生物按照亲代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产生和亲代相似的复本。

浅析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

浅析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

浅析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出现的遗传现象,首先要判定遗传方式:现就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若为可遗传变异,常用正反交来判定相应的遗传方式:1、若正反交子代性状一致,则为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

2、若正反交子代性状不一致,表现为母系遗传、或后代并不出现性状分离比,则为细胞质遗传。

3、若正反交子代性状不一致,但有一定性状分离比,则为伴性遗传。

其中:⑴若表现为父→子→孙,全为雄性个体遗传、且具有连续性则为伴Y遗传。

⑵若雄性个体相应性状多于雌性个体,则为伴X隐性遗传,反之,则为伴X显性遗传。

现针对各种遗传方式判定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例1:紫茉莉花斑植株杂交实验中,用花斑紫茉莉的绿色、白色枝条接受其他枝条花粉,结果子代表现为母本枝条绿色和白色植株;但花斑枝条作母本,不管接受任何枝条的花粉,子代表现有白色、绿色、花斑色三种性状的植株,且无一定性状分离比。

综上所述,若该遗传为细胞核遗传,则子代性状至少要有一定性状分离比,故不可能是细胞核遗传,只能是细胞质遗传。

例2:人类的虹膜有棕色也有蓝色,肤色有正常和白化之分。

以上信息分析:三种组合中,一方面有性状分离比,再有该性状遗传与性别无联系。

从第三组合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看出蓝眼是隐性性状,褐眼是显性性状,因父母均为褐眼,子女出现蓝眼,即出现性状分离,分离出来的即为隐性;从第一组合可以推出亲本基因型aa×aa,第二组合1:1可以推出亲本基因型为aa×Aa,第三组合1:3可以推出亲本基因型为Aa×Aa。

由以上遗传特点可判该遗传是典型的常染色体核遗传,原因是:⑴该遗传与性别无关;⑵有明确的性状分离比。

例3:下图为某家系遗传病得病遗传图解,该病不可能是_由该系谱图可以分析:该病有可能是常显、常隐,也有可能是伴X显,但绝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若是伴X隐性则女患父必患,现女患父未患。

也绝不可能是伴Y遗传,若是伴Y,则全部患者应为男性,且有父→子→孙的连续性遗传。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课件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课件

(4)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判断
(5)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断 ①判断依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 基因突变。 ②具体操作: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 中期图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3.变异类型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模板
3.家蚕中,基因 S(黑缟斑)、s(无斑)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因 Y(黄血)和 y(白血)也位于第 2 染色体上,假定两对等位基因间完全连锁无互换。用 X 射 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具有该类型变异的一对家蚕交配产 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为 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4.如图是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定每 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 )
A.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 B.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重组 C.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③基因重组
A [分析题图可知,①和②均为有丝分裂,①中 A 和 a 为同一染色体上 的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②中 A 和 a 所在的染色体来源于姐妹染色单 体,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AA,没有 a,所 以不可能是交叉互换引起的。故造成①②③中出现 a 的原因都是基因突变。]
A.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表现为黑缟斑、黄血 B.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 C.X 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缺失 D.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D [甲的基因型为 SsYy,其表现型为黑缟斑、黄血,A 正确;由于 S 与 Y、s 与 y 分别连锁,图甲所示的家蚕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为 SY、sy;则具有 SsYy 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有 SSYY、SsYy、ssyy 共三种,B 正确; 由于射线照射的含有 Y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丢失,此变异为染色体缺失,C 正 确;图乙的基因型为 Ssyo,具有此基因型的家蚕杂交的子代表现型黑缟斑白 血∶无斑白血=2∶1,由此推知缺失纯合体死亡,D 错误。]

遗传变异和性状表现的规律和机制

遗传变异和性状表现的规律和机制

遗传变异和性状表现的规律和机制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在遗传层面,基因的不同组合或变异会导致性状的差异。

了解遗传变异和性状表现的规律和机制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变异的类型遗传变异指的是基因本身或其对表达产生影响的染色体序列的改变,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改变,如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2.基因突变:特定基因序列的突发性改变,如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3.基因重组:不同基因间的交换、互换等现象,如逆转录、跳跃基因、异染色质间重组等。

以上三类遗传变异均可能对性状表现产生影响。

遗传变异和性状表现的关系一个性状通常由多个基因决定,称为多基因性状。

每个基因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即基因型,其对应的性状表现为表型。

基因型和表型之间复杂的关系称为基因型-表型关系。

1.显性性状:表型与任意一等位基因的表现相同,称为显性性状。

举个例子,人类的耳垂形状的基因采取显性-隐性遗传方式,突出耳垂(A)为显性等位基因,平整耳垂(a)为隐性等位基因;如果父母各为Aa型,则有25%的子代为突出耳垂,50%为Aa型平但可分离显性基因,只有25%为平整垂型。

2.隐性性状:表型只有某一等位基因表现,称为隐性性状。

例如人类的直指(DD)和弯指Dd)的基因采用隐形隐性遗传方式,也就是说,只有DD型的人才有直指。

3.多基因性状:人类的身高就是一种多基因性状,常遵循连续性分布规律,即自然分为正态分布,最高峰表示中等身高,高身材和矮身材分别为分布两侧。

基因型-表型关系的机制基因型对应性状表现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合成、代谢途径等多个层面的调控。

下面介绍其中两个重要的机制:1.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调控决定着该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表达,也影响着其变异的性状表现。

调控机制包括转录因子的参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干扰等。

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基因突变有以下特点:①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由于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因此,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既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

③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1. 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图⑤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1)图①②都表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2)图③中的变异会使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变短(3)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4)图中①②④的变异都不会产生新基因(5)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如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d(6)a、b、c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7)Ⅰ、Ⅱ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引起基因突变(8)若基因a上游的起始密码子发生突变可能影响其正常表达(9)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10)当环境改变时,原先对生物生存不利的性状也可能变得有利(11)同一双亲的后代,出现多种不同的性状组合,往往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12)“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内有三个染色体组导致联会紊乱从而不育(13)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突变的基因才能遗传给下一代(14)基因重组既可以发生在染色单体上,也可以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15)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16)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遗传病(17)γ射线处理使染色体上某基因数个碱基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18)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19)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种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20)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21)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22)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23)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1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24)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若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25)经低温处理的幼苗体内并非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会加倍(26)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后便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可育植株(27)发生在水稻根尖细胞内的基因重组常常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28)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性状(29)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30)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31)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知识点]染色体变异[答案](4)(7)(9)(10)(11)(14)(17)(18)(20)(25)(28)[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以及遗传性状的科学。

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基因、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植物遗传学为我们揭示了植物遗传变异的本质和机制,对植物育种和种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植物遗传学包括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这两个主要方面。

1. 植物的遗传变异植物的遗传变异是指在自然环境或人工选择下,植物表现出的遗传性状的差异。

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的基础,对物种的分化和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可以帮助揭示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历程,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

2. 植物的遗传性状植物的遗传性状是指由植物基因所决定的表现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等。

植物的遗传性状不仅决定了植物的外部形态,还决定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可以为选育出更适应生产和环境的新品种提供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遗传分析遗传分析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和遗传性状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遗传图谱等,分析遗传标记和性状的相关性,可以确定基因座的位置和遗传效应。

遗传分析可以揭示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为植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2.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基因进行标记的技术。

通过寻找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高效地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植物基因型。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植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3. 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基因克隆是将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从植物基因组中分离出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过程。

通过基因克隆,可以揭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了解植物遗传变异的机制。

同时,基因功能分析可以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方法验证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基因在植物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机制。

三、植物遗传学的意义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对实现植物育种和种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简述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生物学意义

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简述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生物学意义

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简述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生物学意义1. 引言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中重要的过程,是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形成的关键步骤。

减数分裂的发生涉及到两次有丝分裂和一次细胞质分裂,其中包括有丝分裂初期的准备阶段、有丝纤维的分离和分离染色体的分离。

关于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生物学意义,本文将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进行简述。

2. 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生物学意义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中唯一能够产生遗传多样性的过程,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品质。

2.1 局部交换和全基因组重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多次染色体的重组,通过染色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和全基因组重组导致了近年来已知的近百年来的新基因的诞生。

因此,减数分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进化的重要推动力。

2.2 性状的变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染色体的分离是独立的,这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种群某一特定的染色体、基因或等位基因单独出现的机会增加。

这样就能够在一个种群内产生巨大的不同性状,而且这些性状中有一些是最初不存在的。

这种随机的变异有利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使生物多样化和适应性变强。

2.3 性别基因和性别决定除了产生新的基因和变异,减数分裂还能够决定个体的性别。

人类的真染色体包括22对体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雄性为XY,雌性为XX,而这是由受精卵中的精子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两种不同的性染色体决定了人类两种不同的性别。

减数分裂在这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种群中优秀基因的隔离和纯合性的延续,就需要个体的性别分化,用于后代之间的遗传基因组的重组。

3. 减数分裂的调节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基因表达调节,它也与许多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调节紧密关联。

其中包括的基因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过程,例如细胞周期的调控、染色体的变化以及细胞分裂的实施等等。

这些调控机制使准确地减少染色体状态、外显子损失和DNA损伤的残留成为可能。

因此,减数分裂的调节也至关重要。

4. 结论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生物学意义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性状分离是变异吗

性状分离是变异吗
状分离 ” 。
离并不能算 是一种 独立 的变 异形式 , 自然也就 不能像
基 因突变、 基 因重组及 染 色体 变异那样成 为可 遗传 变
异的第四来 源。
3 . 3 . 1 N a O H的扩散速度要靠浓度差维持 。在细胞 膜
允许物质快速 通过 的情况 下 , 跨过细 胞膜 到达 细胞 膜
积/ 体积、 细胞核/ 细胞质 的 比值 不能太小 。
4 对教学 的建议
部的物质扩散 、 传递 的速度 。
细胞 大小与物质运输 的关系实验的可操作性 与趣 味性强 , 但用模 拟实 验的 情境及所 谓物质 运输 效率 分
3 . 3 . 2 细胞 不 能无 限长 大 的主要 原 因有 : ① 细 胞 太
个体是 高茎 , 约有 I / 4个体是 矮 茎。这里 的矮 因从 根 本上源 于基 因突 变。试 想, 如果在 一个 种群 中发生 了显 性突 变 , 即a a突变 为 A a , 则A a 所控制 的性状 随 即表 现并有别 于 a a ; 倘若 发 生的是隐性 突变 , 致使 A A突变为 a a , 则a a 所控 制的性 状也会 随即表现并 有别 于 A A, 以上情况属于基 因突变
分离 出来 的隐性 性状 , 相对 于杂种一代 , 这是变异 。但 是, 相对 于亲代 , 这仍 视作遗 传。 由此 可见 , 变 异 和遗 传 随参 照系变化也 具有相 对性 , 这个 参 照系就 是个 体
或是 种群。 由于种 群 才是 生 物繁 衍 和进 化 的基 本 单 位, 所 以一个 种群 内部 因遗传 物质 的变化 而产 生 的相
的隐性 突变反 映到性状 变异的一种途径 。所 以性状分
邻亲子代差 异从局 部个体 间 比较 来看 是变异 , 但从 种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遗传与变异难点解析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遗传与变异难点解析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遗传与变异难点解析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遗传与变异是难度最大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生物必修二第六章遗传与变异难点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难点解析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而核酸又包括脱氧核酸(即DNA)和核糖核酸(即RNA)。

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

有DNA的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乙肝病毒等),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另外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中,其设计思想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 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原核生物和病毒(DNA病毒)都没有染色体,但有DNA分子。

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解析】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①XY型性别决定——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的植物(如菠菜、大麻等)。

雌性:N+XX;雄性:N+XY。

②ZW型性别决定——鸟类和蛾类等。

雌性:N+ZW;雄性:N+ZZ。

③基因对性别的决定——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玉米细胞中有若干基因可以改变玉米植株的性别:如果正常植株基因型为A B ,则基因型为aaB 的植株因侧生的雌花序不能正常发育为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 bb的植株因顶生雄花序转变为雌花序而成为雌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顶生的花序也是雌花序而成为雌株。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报告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报告

专业班级:2014级生物技术(1)班学号:20140322142姓名:王堽实验一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目的1、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2、了解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掌握分析人类性状的方法;3、学会对遗传学数据的处理;4、验证人类的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二、原理人类性状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表现的总和,如人的身高,眼皮单双,头发直卷,血型等。

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种子形状、花色、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character)。

豌豆花色的紫色和白色、种子的皱和圆、高茎和矮茎;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人类眼睑有单眼睑和双眼睑;番茄成熟果实的红果与黄果.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

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遗传分析 genetic analysis 亦称基因分析,是测定有关某一遗传性状的基因数目、基因性质、属于哪一连锁群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座位等的过程。

如果认定某个突变型是基因突变的产物,此时可先将它与野生型杂交,如果从杂种F2代,或是直到F3前后,能够有效地研究该突变性状的遗传动态,那么突变基因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性质乃至数量等等都可以估算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性状分离与可遗传变异
遗传学上把子代和亲代以及子代之间出现的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中学阶段所介绍的生物的可遗传变异途径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而对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所提及的“性状分离”,由于其的确也在子代个体间产生了性状的差异,但这种“变异”似乎从可遗传变异的三个途径上又莫名其因。

那么,“性状分离”究竟可不可以看作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呢,本文试析之。

1 性状分离不能视为基因重组
有人把性状分离归属为基因重组,认为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所致,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1.1 遗传学所认为的基因重组
遗传学认为,只要存在遗传物质DNA或RNA就会发生重组。

这种广义上的基因重组既可以存在于在高等真核生物中,也可以存在于在细菌、病毒中;既可以出现于减数分裂中,也可以出现于高等生物的体细胞中;既可以发生在核基因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叶绿体、线粒体等质基因间。

而狭义的基因重组只是指两个DNA分子间的物质交换,可以分为三类。

1.1.1 同源重组。

它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在真核生物中,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内部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细菌和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接合以及某些病毒的重组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1.1.2 位点专一性重组。

这类重组在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

它的发生依赖于小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

1.1.3 异常重组。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

例如,转座子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个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

高中教科书所提及的基因重组,应该是广义的作为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生物进化的材料的基因重组。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只介绍了同源重组(交叉互换)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阐明的基因重组,前者属于狭义的基因重组,后者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1.2 性状分离不是基因重组
从基因分离定律上看,杂合子拥有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Aa),而等位基因在有性生殖中随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必定要分开各自独立分配到相应的配子中,也就是说,一个杂合子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能且只能产生A、a两种配子并稳定的遗传给后代,其间不可能再产生其他类型的配子,这不同于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情形下能造就配子类型的多样性。

虽然性状分离中aa基因型所控制的隐性性状的出现还须建立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基础上,但遗传学所定性的基因重组类型显然没有单指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一说法,因为雌雄配子结合只是所有有性生殖形成合子都需经历的重要环节,而性状分离的根本是等位基因的分离所致。

试想,假如一个杂合子Aa所产生的A和a两种配子独立发育成个体,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所带来的影响,不同样会出现“性状分离”吗?因此,性状分离不可以视为基因重组。

2 性状分离是一个遗传概念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P)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例如,以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杂种一代(F1)全部都是高茎植株;让F1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得到F2个体,其中约有3/4个体是高茎,约有1/4个体是矮茎,这里的矮茎就是分离出来的隐性性状。

从性状分离的概念背景上看,孟德尔提出“性状分离”是为了说明F1代杂合子中仍然独立存在着从矮茎亲本那里所继承的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并没有融合。

也就是说,孟德尔是站在遗传而非变异的角度提出性状分离这一遗传概念的。

1.1 性状分离实为隐性突变基因的遗传
从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角度看,等位基因从根本上源于基因突变。

试想,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发生了显性突变,即aa突变为Aa,则Aa所控制的性状随即表现并有别于aa;倘若发生的是隐性突变,致使AA突变为aa,则aa所控制的性状也会随即表现并有别于AA,以上情况属于基因突变不容置疑。

但若AA突变为Aa,则完全显性下的a所控制的性状无法随即表现,只能随自由交配或自交在下一代中通过“性状分离”而得以体现。

遗传和变异本身就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就性状分离的即时效应来看,杂种在有性生殖中因性状分离而产生隐性
性状的后代,这是变异,但是相对于杂种的纯合亲代,这仍是遗传。

因此,性状分离绝对不能单纯看作是一种“变异”,实为隐性变异的遗传。

1.2 性状分离不能视为可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
作为可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变异发生机制。

基因突变因其分子结构的改变可直接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因其不同基因的组合可直接产生新的基因型;染色体变异也会因其直接带来生物遗传物质的量和序的变化而影响表现型。

由此,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为三大可遗传变异途径。

作为可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应具有个体对群体的影响效应。

变异最大的意义在于物种的进化,而现代进化理论表明,一个物种进化和繁衍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这也就是说,对一个物种而言,其种群内部因遗传物质的变化而产生的相邻亲子代差异从局部个体间比较看虽是变异,但从种群整体上看,如果这种变异从来就没有提高过种群生物多样性,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产生了自然选择的原材料,这种变异是不能独立的看作可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的。

性状分离就其本身而言既不具备独立变异发生机制,也没有产生群体影响效应,因此不能视为可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

综上所述,性状分离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相邻亲子代之间的变异,从根源上看则是基因突变的后续遗传效果,可视为在完全显性的前提下基因突变中的隐性突变反映到性状变异的一种途径。

所以性状分离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变异形式,自然也就不能像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那样可成为可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