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
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
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
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
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
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美的存在极其普遍。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
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
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
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
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论文3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论文(3)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论文6、在近几年的大型武术剧目及表演来看从例子里面了解太极拳之美升华到艺术美我们不难明白如何探讨审美特性的问题。
(2)、举例说明已统一的观点去探讨艺术审美特征。
1、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论坛有很多,这个我们已经知道。
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
<<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而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多已分类方法去探讨的。
我们通过艺术审美特性的分类不难看到它们有时候都存在着统一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艺术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美的统一,美包含了艺术。
而在佛学当中,一小部分上他包含了真、善、美,而美也只是他的一个分类。
《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
2、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作品除了形象的特征以外,还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密不可分的。
3、不同的观点看艺术审美得出统一的结果。
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在一段时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在一些案例里面得知,例如我们的教授黄汉平是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的,他在和我们上课时提出从文学角度去翻译名著,并不是像翻译家那样直译时从中又看到和提出的不同的,有历史价值和观点甚至找出他们问题所在。
其次我们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从舞蹈中探讨出自由搏击的步伐,而导入截拳道的哲学思想中。
而这些经验常常与我的审视经历大致相同。
从这里可以看到艺术也是统一的。
4、举例部分项目艺术审美特性的统一问题。
在我同与我交流的一些运动武术系的学生们时,我问过他们对不懂武术套路的东西用审美经验只是看看他相对的是否有美感,去评论。
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审美套路和统一的问题。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一、论文怎么写1、确定主题在写论文之初,首先要确定好论文的主题,才能够查找相关的知识点。
建议在确定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并且要使自己擅长的,这样在选题的时候不仅更加容易一些,也更容易通过。
2、列好提纲选好主题之后,就需要搜集一些相关的写作资料了。
查找相关资料后要仔细的阅读,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主题来列好写作的提纲,这样在正式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目标,不会出现跟主题偏差的问题存在。
3、正式写作当列好相关的主题和提纲之后,就开始进入到了写作的阶段。
因为书写论文通常会有字数的要求,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先要做好计划,可以确定好每天完成的部分。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来安排。
4、仔细修改写完论文的内容之后,并不代表论文的书写已经完成,因为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论点错误,以及一些不通顺或者是错别字的问题。
可以仔细的阅读一下,查找出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确保论文是通顺并且有正确观点的。
5、完善要素完善要素是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查看文章中是否有缺少的事项,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
二、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的论文1 我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涌现出了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意义,现代美术设计教育要想积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就必须要加强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立足现实,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适度进行保留与创新,进而构建全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1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1.1区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内涵丰富,聚集了无数历史积淀,而现代美术设计注重强调现代审美意象的延伸。
论艺术领域的真善美
论艺术领域的真善美赵英辉潘文礼(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摘要:本文指出真善美的正负价值可在各自的坐标上进行分析判断和量化的评估,阐述了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并引申到艺术领域,论述了艺术美与真和善的关系。
最后,专门对艺术同丑和恶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阐释了现代艺术反传统流派以丑为美的本质。
关键词:艺术;真善美;艺术的真;艺术的善;艺术美的复杂性;艺术的丑一、真善美的价值判断真善美皆在人类的认知的价值坐标之中。
在各自的价值坐标上,真,就是依凭理性的价值判断,也称真伪判断,在坐标中为正值,其负值为假;善,就是依凭伦理的价值判断,在坐标中为正值,其负值为恶;也称正义判断;美,就是依凭直觉或情感的价值判断,在坐标中为正值,其负值为丑,也称情感判断。
一瓶价值很高的优质名酒,因其质量无懈可击,具有了真的品质;又因适度饮用,对身体有益,具有了善的品质;还因其色香味俱全,口感好,引起了愉悦的情感,具有了美的品质。
如果加上实用美术的精美包装,增加了外观美,在市场上可以达到更高的价位。
然而,一旦真酒变成假酒,再漂亮的包装也毫无价值了。
二、真善美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真,因其所包含的善和美而增值;善,因其所包含的真和美而增值;美,也因其所包含的真和善而增值。
人类在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不仅体验到天地万物实实在在的真,还从大自然慷慨无私的赐予中处处感受到造物的善。
不仅如此,造物还专门赋予人类一种美感的能力。
人类发现造物给他们安排的世界到处呈现着多种多样的美(指自然属性的美):树木因根深而枝繁叶茂;花朵因娇艳的花瓣簇拥着花蕊而诱人;蝴蝶因双翅花纹的缤纷对称而美丽;健康的少女因其红润的气色、婀娜的身姿而动人;就连高空的水滴低温下凝结的一片片雪花,都是一个个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正六角形,平凡中透出造物的神奇。
而天才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又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艺术之美与真和善的关系1、艺术美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讲究生活美的同时,也强烈地追求着艺术美。
中国美术鉴赏美术论文
浅谈美术之“美”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
如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
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
这里先从技巧说起。
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素描,是为正确地理解形体,也可以说是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况下,暂时避开色彩,用单色来塑造形体。
素描是引导和锻炼初学者正确地观察形体和理解形体,并准确地将其描绘下来。
理解物体的结构,打准轮廓,校正比例,掌握动态,刻划细部,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规律。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者传递感情的手段,正确地观察色彩,熟练地调配色彩,才能艺术地表现色彩。
简单地说,要根据客观的色彩作为表现的依据,通过绘画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简练概括的笔调,强调鲜明生动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复繁杂的成分,从而使色彩更为鲜明生动。
这里说到色彩,并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物体色彩,即把色彩归入绘画者的纯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给物体“照像”,这里所说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经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因素。
既然是造就艺术品,首当其冲是绘画者的主观功能。
可以说客观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过绘画者的主观创造才可以注入温热。
真实的一盘苹果和画上的一盘苹果,同时放进展厅,真实的苹果也许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画上的苹果却能够引动观看者的轰然,引发观看者审美意识的飞翔,还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探究心理。
观看者流下的不仅仅是口水,画幅上色彩的跳跃、结构的虚实,甚至可以引发人们的呐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
办一个展览,绘画者与参观者虽然未曾见面,然而通过作品,绘画者与参观者却能够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参考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参考》摘要:西班牙著名画毕加他艺术语言是与传统美术艺术思想相对立,毕加作品其艺术语言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性特征鲜明,艺术艺术语言发展现代美术还出现了超现实主义、派、达达派、波普艺术等这些美术风格和艺术审美语言都可以称作现代派艺术艺术是人对现实进行审美产物客观世界是人生活真实空人类要这空生活首先就要认识这客观世界认识这世界方式是多种多样通艺术方式对客观世界感官是种特殊把握方式即审美把握美术艺术语言审美认知、艺术语言形成精神生活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人类社会实践萌芽随着人类童年期美术作品《野牛》发现艺术语言究竟是如何形成就成许多艺术探讨问题万多年前人类祖先所进行艺术活动是属种带有主观因素艺术活动他们狭长洞窟墙壁上描绘野牛无论出祈狩猎丰收、进行巫术活动或者娱乐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用这种抽象和图形征然愿望那些简单而准确轮廓生动有力线条以及控制得很光影富有装饰性红黄黑等颜色都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类运用艺术语言种迹象它体现出原始艺术敏锐观察力以及有活力艺术表现手法人类早绘画作品出现法国和西班牙洞窟勾勒动物线条以及早雕塑作品这些线条和独特造型与视觉直观无关而与某种精神世界相系比如了对母性崇拜、祈人类繁衍他们可以尽情夸张女性特征;了取得狩猎成功他们洞窟墙壁上画各种各样动物或难以对付动物以便巫术礼仪对其实施致命打击或诅咒导致这种艺术创作具有了神精神性质国原始岩画、四五千年彩陶上人物也是如如我国新石器代《稷神崇拜图》原始人岩壁上画了十植物人面型其目是祈望它们稷神保护下代代相传年年丰收所以说无论是强调理性西方还是更重感性东方人类早期艺术语言形成与发现都是原始代生活环境和原始艺术审美识以及精神活动二、艺术语言创造审美理想艺术语言原始创造动机和崇拜然物巨激情创造了己稚拙艺术形式艺术对艺术语言探也不断进行外国艺术语言除了向世人传达精神层次上化义外并能己作品体现出定化美学涵也是画对现实生活审美理想种体现欧洲艺复兴期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美术作品就是代艺术语言鲜明印证由受到写实主义艺术语言影响他们对美崇拜逐渐向视觉真实他们艺术创作方面围绕着宗教题材展开方面又借宗教题材表达画对现实然社会看法促使其作品具有浓烈人主义色彩这就是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对宗教精神禁锢重视现实生活发展人性肯定人价值和创造力等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创造亚当》作品表现是上帝创造人亚当正渴望地等待让上帝手指触到他手指亚当健美身躯就会获得生命画亚当表现出画对人健美、力量和智慧以及对人觉醒渴望画借宗教神话题材描绘方面把世纪美术艺术语言尽情地发挥出另方面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尊重、人价值肯定国古代哲学思想以人出发这无疑也与艺复兴艺术观相致哲学们把人放心地位国哲学这种传统成影响教育因素;国哲学对教育上影响主要表现人性、人格及教育原则等问题上国古代人画“四君子”艺术表现思想往往就是己思想和人品化身也具有人性质如清代著名画郑板桥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气这也是画审美识种然流露而拉斐尔笔下圣母母性温情和青春健美、达芬奇《蒙娜丽莎》神微笑实际上就是人主义理想完美体现他们作品揭示了艺复兴期美术作品所表现以人颂扬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探然奥崇尚古知识与学术等特把世纪美术审美理想完美地表现出三、艺术语言性审美觉醒艺术语言性就是我识艺术创作程流露审美识作品体现期美术艺术语言形成人艺术性凸现以及作品所传达出人艺术气息与艺术生活环境、人生历、性格气质、艺术思潮、创作主张、审美倾向有极关系其艺术性建构也必然历着场我审美识觉醒从而形成了有别他人不艺术性和面貌如荷兰著名画梵高作品他是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9世纪人类杰出艺术他创作艺术作品有别印象主义印象主义艺术语言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心冲动和激情正是画审美识上发现了这因他对艺术语言胆创新以带有明显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他心苦闷、哀伤、激情和希望他作品所包含着深刻悲剧识其强烈性、旋笔触和形式上独特追使他作品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如《画像》画以阴冷色彩和旋笔触深刻地表现出生活遭受困苦、精神备受折磨画独特性画用“阴冷色彩和旋笔触”表达己把艺术语言客观性主观性这种艺术性形成其实就是画对艺术语言种醒悟这种觉悟也是画对前人艺术语言种否定印象派画塞尚主张对形体结构塑造他所画《静物》以凝练笔法和明确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加坚实形体画所以运用这种语言就他发现了世界上任何复杂物体都是由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因他作品重建构坚实形体结构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画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主观与由倾向因而被人们称野兽主义画如《戴帽子妇人》作品以对比色组织画面具有强烈对比效马蒂斯作品画风与众不形体夸张线条粗重笔触狂放色彩强烈刺激形式更加由其艺术语言审美动机是了反对传统以“逼真”评价绘画标准因而他作品显得由、奔放、富装饰趣味又如荷兰表现主义画阿佩尔作品《发怒风景》他所描绘风景变成了发怒人脸画以热情线条和色彩表现了画对现实种疯狂情绪实际上是表达画对然种愤怒或不安心理他对现实和艺术语言感悟促使他艺术作品强调表现主观感情和我感受以致对客观形态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种思潮用以发泄心心理体验从以上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性定了艺术作品语言方式绘画原就是艺术体事情它是艺术有感而发产物艺术绘画是用己观再现外界事物所以作品必然鲜明地带有艺术己性特这种艺术语言性就是艺术剖析我不断地探新艺术形式种领悟四、艺术语言风格审美突破艺术语言是艺术种独特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艺术艺术活动不断锤炼艺术语言不断对艺术活动入新审美元素和活力带给观众强烈新鲜感和冲击力并有着身新审美着眼就会使他作品形成定风格而这些艺术语言风格产生也是种审美突破西班牙著名画毕加他艺术语言是与传统美术艺术思想相对立立体派画把数学语言融入到作品强调把形体结构分成各种几何形状然重新组合成新形象以建立种新空概念如他《格尔尼卡》以极夸张变形形象用黑白灰颜色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要发泄悲哀情绪画主体被画用不规则几何形状重新组合表达作者对人民情以及对法西斯暴行仇恨毕加作品其艺术语言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性特征鲜明他所独创离奇、怪诞视觉艺术语言无疑是西方绘画艺术语言次革命开创了绘画艺术变形先河0世纪荷兰著名画蒙德里安作品以纯粹线、色、块作纯造型语言他艺术所追是种抽象构成“风格”如《色彩构图》作品兼有理性和感性条块布满由淡紫到淡黄高明柔和色彩他用其表现种平衡而有变化和谐画艺术语言从变形到抽象呈现给人们又是创作新活力和审美蜕变艺术艺术语言发展现代美术还出现了超现实主义、派、达达派、波普艺术等这些美术风格和艺术审美语言都可以称作现代派艺术其出现是外国美术艺术语言根性审美突破它不是西方传统美术那种各期风格变化而是质变是与传统分裂是美术创作艺术语言高峰如比利超现实主义画雷尼马格里特《错误镜子》作品描绘了只人眼睛及投射这只眼睛视膜上蓝天白云画认人眼睛只是面错误镜子世界上没有见到“真实”只有感到“真实”绘画“真实”就是种人眼幻觉艺术只是图而已法国超现实主义鼻祖马塞尔杜尚《下楼梯裸女》让人看到女人且是“正动作女人”;主义画波丘尼将狗画出无数条腿表现狗运动画们努力画布上阐释运动、速和变化程空不再存物体从不静止它们永不停歇地运动并相穿插从而改变了整西方艺术观念改变了西方美术史进程改变了全人类对“美术”词理达达主义追清醒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无、偶然和随兴而做境界以及波普艺术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等造型元素创造艺术形象无疑成现代艺术种全新视觉形式这些艺术风格和观念建立促使现代艺术心理、荒诞识、逆反心理和人精神出现从而导致对传统艺术否定突破了传统艺术语言思维定势丰富了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开拓了现代艺术新局面总外国现代美术对传统美术完全了有原创性、艺术语言审美突破种新艺术形式艺术创新理念对我们平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都是具有定启发绘画这种无声语言通各种不艺术向人们传达艺术人情感与心世界以及艺术追艺术生命真谛不管是哪种流派艺术语言它们都是艺术多元化表现种形态这些艺术语言出现都有积极面作名美术专业学生和美术教师我们要从吸取精华并以丰富我们艺术思想提升我们艺术层次、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终使我们艺术专业水平得到更地提高使我们今美术教育教学能够迈上新台阶美术艺术类学生特色教学思路、美术艺术类学生基思想状况尊心强性格比较豪爽艺术类学生尊心较强他们常常会因庭贫困而靠己打工维持生活;朋友遇到困难候会首先出忙助困难他们不爱说谎话愿把辅导员作朋友交流认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比较重性张扬如考试作弊事被教师问到什么要作弊他会很诚实地告诉你是因他背不了又不想挂科所以作弊重专业技能忽视化课这是艺术类学生通病因很多学生很候就开始学习绘画、速写对己专业有着浓厚兴趣特别是看到专业些人毕业靠己专业吃饭并不靠化课工作更是坚定了他们重视专业而忽视化课思想但是旦忽视化课就容易导致缺乏人素质创作件作品候往往缺乏涵难以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情感另外分重专业便认化就如政治类都是空话与现实生活不合导致看东西较片面习惯感性层面思考问题由些社会不良影响部分学生客观地存看重现实、实惠不良倾向不乐学习政治理论放松政治素质培养忽视精神追对事物评价常常以是否有用标准主要精力和用专业和开班教授少儿绘画3重视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我心”很严重与他人交往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惟我独尊另方面他们重以体主体切以人人感悟、喜出发以我感觉心.。
美学美育论文3000字
美学美育论文3000字摘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作为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美育,并把美育贯穿于美术教育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一个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以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正气和中华美德。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术教育一、高校美育的重要性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对学前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精英的重要阵地,应该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推行美育是高校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在对学生自身审美能力提高、拓展眼界和想象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在事业方面的发展。
二、高校美育中存在的问题早在1919年,蔡元培先生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里就指出,国民精神塑造、文化进步和社会变革都亟待美育的发达,“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2]。
然而,虽然很多年前已经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但由于没有相关的硬性考核指标,美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
当前,高校美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中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受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的影响,导致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各种教学改革活动中,更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主义。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美术鉴赏论文3篇
美术鉴赏论文3篇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美术鉴赏论文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较常见。
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艺术美就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就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就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与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就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与其她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她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就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就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就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与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就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就是“游戏说”,还就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就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就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就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就是精神性的或就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就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与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与知性。
一就是具体的,一就是抽象的;一就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就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就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就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就是,“感性”就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引言美学是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理论研究。
它研究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感受的特点。
美学不仅仅关乎艺术作品本身,也涉及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
本文将从形式美学、艺术哲学和审美经验等方面,探讨美学原理。
形式美学形式美学是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的美学学说。
它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构造对于美的产生和感染的重要性。
形式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是通过艺术家的表达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对形式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审美效果。
在形式美学中,美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形状、色彩、线条、比例和结构等。
艺术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以形式美为中心的艺术作品。
例如,绘画中,通过画面中人物和物体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等元素的安排,艺术家可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美的享受。
艺术哲学在艺术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艺术哲学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于观众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启示。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它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由个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官感受、情感体验和思维反应组成。
审美经验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艺术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文化经验和情感状态都不尽相同。
此外,个体的审美经验也可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创造者的意图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尽管审美经验是个体化的,但也有一些普遍的审美标准和原则,例如和谐、平衡、对比、统一和变化等。
这些原则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观众建立起对于美的感知。
结论美学原理涉及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艺术哲学和审美经验等方面。
形式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构造对于美的产生的重要性,艺术哲学探讨艺术的真理与价值,审美经验关乎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和体验。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第一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味颇多。
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观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观赏的普通本质时深深触动我。
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倾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而理解音乐观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观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观赏音乐观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从美学上认识音乐观赏的本质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
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
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
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观赏本质观点观赏的理解。
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脱离了音乐观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
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观赏的本质有: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推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观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观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观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观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
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竞赛中获胜。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一、亚里斯多德有关美学的著作古代的书目上,开列了一些伟大的亚里斯多德所写的讨论艺术论的论文,其中包括有:《论诗人》、《荷马的问题》、《论美》、《论音乐》以及《关于诗的问题》等篇,不过,这些论着都已经散失,只有《诗学》(Poetics)留传至今,即使是留传下来的这一种,恐怕也还是不完全的。
在古老的书目中只提到两本书。
这两本书只留传下来了一本,而这一本略嫌简短的书,其内容除掉一篇概说之外,只包含了一套悲剧论。
尽管我们所获得的是一宗不完整的遗产,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在美学史上仍旧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它是在现存的古代文献中,具有够份量的长度之最为古老的论文,它不仅是一种处理极其特殊之情节问题和诗的语言问题之专业性的论著,并且它还包含着关于美学之一般性的观察。
它很可能是被亚里斯多德打算当作一系列之讲演而加以发表,也可能是另一篇现已失传之论著的草稿。
《诗学》在亚里斯多德生前并未发表。
除开《诗学》之外,亚里斯多德在致力于研讨其它主题的著作之中,也评论到美学,大多数的评论被发现在《修辞学》(Rhetoric)的第三部,风格的问题在其中被讨论到,以及《政治学》(Politics)的第八部,亚里斯多德在其中的三至七章草拟教育的纲领时,提出了他对于音乐的见解。
《政治学》的第一部和第三部也接触到了美学的问题。
《问题》(Problems)的某些篇章也致力于音乐美学的研讨,不过,这部著作并非出诸亚里斯多德本人之手,而是他的门徒的记叙。
他在《物理学》(Physics)和《形上学》(Metaphysics)中所作有关美和艺术的评论,大多散为单句,但是这些单句却极富意义。
在他的两种伦理学,特别是在《欧德莫伦理学》(Eudemian Ethics)里,他道及了美感经验。
在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著作之中,详细之特殊的讨论,胜过于一般性的哲学讨论,它们所处理的是悲剧或音乐,而不是一般性的美或诗。
然而,这些被亚里斯多德在当时用来仅仅针对悲剧或仅仅针对音乐的主张,事后被证明都是足以适用于全部艺术的普遍真理。
关于美术论文的范文大全锦集
关于美术论文的范文大全锦集美术论文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美术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研究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古国,有着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美术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美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研究与应用对我国传统文化都有重要影响,我国美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民俗文化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传统中国美术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发展的进程,民俗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在美术文化中需要运用民俗文化展现出艺术的色彩,展现出民族的风貌,展现出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发展需要。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展现出了我国的民间美术文化由注重物质生活到注重精神生活的转变。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作者要深入了解生活,但作品又的高于生活,在我国很多艺术作品都与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我国春节都贴“门神”、挂红灯笼、贴“福”等。
美术文化就有很多这样的作品。
即使在物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人们的家中也常常能够见到漂亮的家具、竹编等,它们工艺精美,式样朴实,常常使人忘记它们实用品的本质。
制造者追求器物造型、色彩花纹的完美性,力求做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中国艺术文文化在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其艺术的特色,传统美术文化与民俗文化二者有机结合,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2.1人本和时代相结合美术的作品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需要来源于生活,必须依靠生活的特色进行有效创作,创作出的作品能符合人们需要,成为人们喜欢的作品,这是艺术家的的目标。
我国美术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岩石刻画,这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美术逐渐从岩石刻画发展到纸张绘画,同时美术的功能也发生着改变,记录生活、陶冶情操、物质来源等都是创作者美术绘画的意图,但无论出于何种意图,绘画者的美术作品都遵循“人本”思想。
美学概论论文
美学概论论文美学概论论文一、什么是美我们都会问美是什么?美的概念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将美定义为是相对主体人而言的,是能使人们心融意畅、积极向上的一种现象。
这种心融意畅的精神心理状态就是美的感觉既美感。
从他们字面意义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的科学。
在长久历史的演变中,人们也尝试着逐渐主动地去认识、去捕捉和研究这种能使自我升华的感觉。
随之也出现了以人类审美意识为集中体现的艺术,而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了艺术的理论、审美经验的考察以及审美心理学的探讨,同时也有美学家重视对美的哲学思考。
美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的思想产生和形成出现很早,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最早出现运用美学这个术语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我们可以理解有:其一:认为美学对象其实就是在研究美,即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美,而我们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美,一方面是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指意象的明晰生动;其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的艺术。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所谓美来源于生活,自然,马克思曾说:“自由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即人不是一个单一的固有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美的本质在于纯客观性,客体的形式是否符合一定的比例、数量是否和谐,事物的纯自然属性,外在形式去定义美。
另外是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心灵涵盖了一切,自然否定了外在的美,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心灵,理念才是真实的。
自由创造基础上的美有着其外在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是有意识的去追求这种“形式”以至于后来我们看到这样的“形式”便有了美感,从而也变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意味的美的符号。
三、美的产生美的产生是以人类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在对外部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了以功利为目的,即在善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出现。
艺术美学论文
一.崇高与优美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它的特点是和谐、、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的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虽说都能引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但由于它们各自特点不同,这就使和愉快情感相伴随的感官的感受及其他的情感活动,在性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对象既引起我们的美感的愉快,又引起我们感性的快感或其他情感的愉快。
如亲近、爱怜、同情等情感,可以说它们的情感是愉快的、一致的、调和的,是一种和谐的混合情感。
这是因为,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的刺激相当柔和、松缓。
我们对对象始终没有抗拒、没有不适的感受,而是感到对象既可亲又可爱,因而感到对象有一种吸引力。
使心情处于相对宁静、和缓、轻松、舒展的状态崇高美的对象一方面引起我们美感的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我们的感性的不快或其他情感的不快,如恐惧、崇敬、感叹等。
崇高”中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的崇高的深邃境界昭示了其追求无限不断超越的核心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美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和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是“游戏说”,还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和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知性。
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一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是,“感性”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成果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鉴赏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置。
首先分析艺术作品的一般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形态问题。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既不能像形式主义者那样切断艺术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也不能像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那样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等同于一种认识活动,而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把作品与艺术家的人生实践联系起来。
这样,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不至于和现实生活混同起来,因为它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源于艺术家的实践与创造。
同时,这种意义又必然是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表达出来的,而这些意义和形象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和物质材料才能够存在。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把艺术作品的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物质材料层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被看做是艺术作品的一个结构层面,是因为艺术作品也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来构成的。
物质材料不仅是艺术作品在时空之中存在所必不可少的中介和载体,而且也是艺术作品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灵或意识活动,而同时是一种实践活动。
所谓“有道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能形于手”,便是表明物质材料对于艺术作品的完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物质材料对有些门类的艺术作品来说,不仅是传达审美意象的媒介和载体,而且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园艺家们在庭园之中布置一座假山的时候,必然会去选择太湖石,而且石质越是多孔和疏松,就越符合创作的要求。
这表明,在许多情况下,艺术家对物质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审美特征。
如果我们把大理石交给一位舞蹈家,他大概会莫名其妙,这就是说,物质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标明了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二)符号形式层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等,他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英伽登强调艺术语言所指向的是一种意向客体,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艺术作品的语言实际上只是一种“准陈述”,因为它所表述的意义和事件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而可能是艺术家想象和虚构的。
即使有些事件具有某些现实的影子,也必然经过了艺术家的改造和加工。
正是由于艺术的语言与符号可以使作品由实在世界进入意向世界,它才能成为艺术作品结构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层面。
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常常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就是因为作品具有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不过,符号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根本功能仍在于指向和构成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
因此,如果这一层面的特征显得过分突出,有时反而会妨碍作品的艺术价值。
只有当形式的特征与作品的内在意蕴契合无间的时候,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承认。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让人无法觉察到其存在。
(三)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意象世界层有自己独特的中心——审美意象。
它虽以物质材料为基础,以符号形式为指示,但它却是艺术品的一个更高级、更内在的层次。
艺术意象从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跨越的结构是艺术品的纯精神存在。
审美意象的非现实性要求我们以特定的审美知觉和想象来把握它,因此艺术家通过塑造出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意象,反而十分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四)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意象世界仍是一种人类经验范围中的东西的话,那么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这种超验的意境是艺术家在人生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艺术家仿佛参透了宇宙人生的秘密,人与自然、艺术与人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如果说中国艺术中的意境还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意象的话,那么西方艺术中的意境就更富于超验和形而上的色彩。
那么,艺术作品为什么能够唤起我们这样一种具有形而上色彩的超验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呢?这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反映某种具体的社会现实或历史事件,同时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一种深刻体悟。
超验意境是艺术作品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虽然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能达到这一高度。
艺术创造因其固有和历史特性常常被视为最重要的艺术存在环节,所以我们应对其进行深刻探究。
清代画家郑板桥对自己创作过程有这样一段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段描述,生动、细致而又深刻地展示了艺术的创造过程。
实际是从“眼中之竹”,进而有“胸中之竹”,继而有“手中之竹”。
触发阶段是艺术创造的开始阶段,其本质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互相感发。
艺术创造的触发,使主体的艺术敏感力被激发起来,而这种激发,不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赋予,也就是说,主体积聚的欲望渐渐或倏然铺展开来,浸染触发之事物,改变这些事物的形态,使蕴藏在事物中的触发要素更加鲜明,并旁及它物,将所有有关的事物调动起来。
所以,其作用不仅启动着艺术创造的展开,而且还为创造性展开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的物态化、物化生产,是艺术家对“胸中之竹”的实体性赋形,它必须是应用艺术技巧将艺术意象与形式质料联结起来的过程。
所以,“技”是生产中的核心要素。
艺术生产的独特性就是,技巧的应用能完满地传达出艺术家蕴涵、寄托在艺术意象和主旨上的当下生命状态。
也正是艺术生产中艺术技巧应用的各种关系,产生了艺术品的技巧美、形式美与质料美。
三者充分揭示了艺术技巧、艺术形式、甚至艺术质料也能创造独立的美感,证明了艺术生产的独立性和价值,展示了艺术创造中审美要素的丰富性。
只有真正地激活艺术品,进入到艺术的体验中才能把握艺术,而体验是超越语言的,但体验中的无可言说并不意味着一无所得。
在体验中,人们获得艺术的真态,人们感受到所有艺术表面形态及其处在关系,乃至效果的合理性,,人们拥有了艺术的整体,人们也进一步理解了艺术品。
理解了对艺术应从“存在”角度上把握,并以此把握为一切把握的基础时,对艺术就有了新的理解。
较突出的成果就是使艺术的“存在方式”成为课题,“存在方式”就是如其所是的存在形态。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探讨把握艺术的“存在”。
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所蕴涵、所启发、所指称意象为主的感性的精神性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艺术整体上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或主体结构中。
前面分别对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是,完整的艺术活动还离不开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即离不开艺术接受。
姚斯认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他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在他看来,受众的鉴赏不仅促成了既定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家对于新作品的创造。
因此,他认为过去那种封闭在作者与作品、创作与生活之间的批评模式,就必须向接受美学开放和转换。
伊瑟尔认为,读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存在着某种“游移视点”,“文学阅读中存在着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解的游移视点在其内部不断运动”。
尽管伊瑟尔是在论述文学阅读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但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游移视点的存在一方面使作品在鉴赏中逐渐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也使读者的自我不断地进行着分离和整合。
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艺术批评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中介活动,首先,批评是艺术创作实践与艺术理论之间的中介环节。
其次,艺术批评还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的桥梁。
说到底,艺术美和社会美一样,其本质仍然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一经艺术家创造出来,就成为不以欣赏者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艺术美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不仅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而且能够通过审美意识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社会生活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