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字造字法及其演变使用看中国文化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起源演变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甲骨文时代,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象形和指事特征。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由简单的象形文字转变为复杂的象形、形声和会意文字。
随着秦朝的统一,大篆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并由此演变为小篆,为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形态在秦汉之后经历了草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阶段。
二、汉字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记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字形、结构和意义传达古代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2. 弘扬民族精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推动文化创新: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汉字的造字法则和结构灵活性给予了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4.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具有跨国界的交流意义。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汉字,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符号,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国际交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瑰宝,为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对汉字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字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纽带,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汉字,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同时也积淀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演变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一、汉字的演变1.甲骨文时期汉字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所刻划的文字,通常用于祭祀、卜辞等领域。
甲骨文看上去通常比较刻板,但它们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其中有些字形十分精美,如“人”字、“口”字等,令人叹为观止。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时期,它们的形体逐渐趋于规范,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字形。
如“今”字,原为“止”字加上“木”字,表示“站在树下”,后来由于“止”字和“木”字的形体相似,就被缩短了,“木”字部分成为现在的“今”字。
此外,还有“感”字,原本是由“心”字和“聿”字组成,意味着“心中有话想要表达”,后来“聿”字部分被改为“手”字,成为了现在的字形。
3.隶书时期隶书是汉字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汉字形式更加规范,规范的程度可以用“一草一书一楷”来形容。
同时,这段时期的汉字也开始注重笔画的变化,注重“横平竖直、结构疏密、气韵生动”。
如“永”字,其隶书的字形由上至下是“丨丶⺼一一一”,其形似藤蔓上的藤条,寓意永不断裂。
二、汉字的文化内涵1.象形深含哲理汉字的象形基础是深刻的,每个字形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哲理。
如“山”字,由于它的形状酷似山峰,因此从图像上来看,它就代表了山的概念。
但从哲学上来说,“山”字也代表着世上最稳定的东西,山巅如尖顶,也代表着顶峰、高峰。
又如“水”字,它的形状表现了水流动的状态,同时也代表着“润泽万物”、“滋养人类”的意义。
2.充满历史沧桑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缩影。
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古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演化过程。
如“人”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上半部份形似头,下半部份接近两条腿,代表了人的形态特征。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较长,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包括独具特色的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其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记录,它的形态较为原始,笔画简单,便于记忆。
甲骨文的填写对象是龟甲和兽骨,主要是记录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卜辞等。
它的结构多是长方形的,上面刻有线形符号,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诞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
二、金文的演变金文是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所出现的一种汉字书法,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对象是青铜器。
金文笔画整齐,经过漫长的时期之后形成了一种规整的书法体系。
它的书法特点是笔画直短,有力度,气势雄浑,主要用于刻制贵族墓葬上的铭文。
金文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秦汉隶书的演变隶书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一种书法形式,它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金文、篆书等前人的成果,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隶书的笔画要求精细,其穿透力强,有着豁然开朗的感觉。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法风格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古代汉字的文化意义古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代表性和意义。
第一,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都是通过汉字的文字表达体现出来的。
第二,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造福于后世。
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历程。
第三,汉字的形态美和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总之,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遗产,也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复杂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起源于古代的中国黄河流域,据考古学家推断,距今约有5000年的“甲骨文”就是汉字的初代。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贵族用于占卜的文字,以刻写在龟骨和兽骨上为特征,形状类似象形图案,虽已是最早的汉字,但读音和现代文字已大不相同。
到了周代,古代汉字逐渐形成了基础,并出现了一些象形、表意图案,例如:日、月、山、水等。
同时,由于文字在广泛使用中难以快速、准确地表述许多复杂的思想和事物,于是又产生了很多造字方法,例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即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演变,使汉字的表现力得到不断提高。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汉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由简入繁的汉字演变历程中,经历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和形态,最终形成了现代的中文汉字体系。
二、汉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力强等优秀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
1. 呈现古老中国文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和灿烂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通讯和记事工具,更是寓意和智慧的载体,通过汉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彰显中华文化精髓汉字的书写方式、文化内涵都透露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例如:一个“降”字,可以玩味出“官位降低”、“天气降温”、“人降格”等含义,丰富多彩地表现出汉字的多重内涵和刻画人性的智慧。
3.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通用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符号,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汉字也逐渐成为了外国人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进而促进了国际交流和沟通。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汉字是中国汉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汉字的造字和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古代汉族人民的智慧,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一、汉字的造字过程汉字的造字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的汉族先民将具体的物体形状或抽象的概念用简单的符号刻写在兽骨或龟甲上,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文字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汉字系统逐渐完善,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和丰富的含义。
汉字的造字方式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等几种形式。
象形是通过直接描绘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来表示其意义,如“日”字表示太阳,“山”字表示山脉。
指事是通过简单的指示物体或动作来表达意思,如“上”字表示方向上升,“下”字表示方向下降。
会意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人”字和“大”字合在一起形成“夫”字,表示成年男子。
形声是通过一个字的形状部分来表示字的音义,如“木”加上“早”构成了“朝”字,表示早晨。
转注是通过一个字的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如“爱”字原本表示亲近,后来引申为喜爱、热爱等。
造字的过程中,汉字的意义和形状逐渐演变,但仍保留了最初的基本特征。
汉字的造字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鉴证。
二、汉字的演变与生活汉字的演变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生活和思考的一部分。
在城市街头巷尾,我们随处可见汉字的身影。
从商店招牌上的文字,到报纸、书籍中的字句,汉字无处不在,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需求。
汉字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不断创新和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事物和概念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
比如,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需要新的词汇和符号来表达网络世界的概念,像“网友”、“微信”等词汇就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新汉字。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到现代的简化字、繁体字,中国文字经历了漫长而璀璨的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遗产。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主要流传于商代。
它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活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了研究商代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结构相对简单,字形多为图像与符号组合而成,其表现方式简洁而生动。
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发展性的分化,形成了半篆体,也为后来的书法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金文金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一种文字形式,得名于金属器物上的铭文。
它的构成较为复杂,字形多变,但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指事文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
金文的风格轻盈隽秀,富有生命力,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篆文篆文是古代印章书写用的文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篆文字形古朴刚健,具有钢笔般的笔画和韵律美,被誉为“书法之祖”。
篆文的发展对于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
篆法书法作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风格,流传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大篆书的一种发展,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和三国时代。
它结构严谨,气韵雄浑有力,寓含着古代帝王的威严与力量。
隶书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书写速度和规范性,同时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隶书风格由宋徽宗、赵孟頫、李邦琳等大师的创作达到巅峰,并为后来流行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中心,流行于东汉至现代。
它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具有规范化、端正、优美的特点。
楷书成熟的时期,创作出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一批大师,为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
汉字的造字法与文字演变
汉字的造字法与文字演变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造字法和文字演变是一个千百年来的漫长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造字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
早期的汉字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示意义的。
比如,“山”字就是通过描绘山峰的形态而来,而“水”字则是通过描绘流动的水流形状而来。
这种象形文字的造字法直观而生动,使人们能够通过汉字来感知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表达更加复杂的概念和抽象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于是,汉字的造字法逐渐演变为会意、形声和转注三种类型。
会意是一种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字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通过将具有相关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字,来表达更加抽象的概念。
比如,“夜”字由“夕”和“亚”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太阳下山后的黑暗时刻。
这种造字法使得汉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强,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语言的需求。
形声是一种通过将一个字的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结合在一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这种造字法是在会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通过将一个字的声音部分与另一个字的意义部分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字,来表示新的概念。
比如,“话”字由“舌”和“舌”两个字组合而成,声音部分取自“舌”,意义部分取自“舌”,表示人们用舌头发出的声音。
这种造字法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具体和准确。
转注是一种通过借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的造字法。
这种造字法在形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通过借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比如,“旦”字在古代曾用来表示日出的意义,后来转注为表示时间的“早”字。
这种造字法使得汉字的意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转变。
汉字的文字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汉字形状较为简单,笔画结构清晰,而后来的汉字则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这种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于表达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汉字是我国的特色之一,它独特的形态和创造了不少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演变也像历史一样丰富多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介绍一下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
商代时期,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字,它是采用龟甲和兽骨刻成的图形文字,主要用于预测吉凶和鬼神的祭祀。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可以从甲骨文字开始说起。
二、甲骨文字的特点甲骨文字是古代文字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线条古朴简洁,形式各异,有时难以辨认。
甲骨文字的制作过程需经过烧、折、磨等多道工序,可以说每一件甲骨都是一件工艺品。
三、隶书汉字发展到秦朝时期,成了当时统治者交流和阅读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必要统一形式。
于是秦开始将汉字进行规范,创造出了小篆、大篆、隶书等体系,其中隶书更是逐步成为了当代汉字的书写法则。
隶书以其章法严谨、笔画清晰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官方文书、印信、碑刻和绘画等领域,被誉为“书法之母”。
四、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繁荣,书写工具也在改良。
五代时期,楷书诞生,其意为“正式的字”,这也是指宋代开始,书法家针对隶书进行改进、精简和演化后形成的标准汉字书法表现形式。
楷书形式正经庄重,用笔谨慎,线条流畅、挺健,并且活泼、自然。
它逐渐取代隶书并成为汉字书法的主流。
五、行书行书,又称“行草”,是汉字书法的一种字体,以行楷为基础演化而来,是书法家在处理隶楷之间的过渡时期时创造的。
以草书为起点,行书则更加潇洒自如,能体现出书法家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行书写起来快速自如,线条流畅虽但不失刚劲有力,这种特征使它成为了诗篇书法的主要体式。
六、草书草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笔画简练、线条纤细。
草书源于隶书,它的发展走向多样,呈现出极为潇洒的书写状态。
草书特别适用于写作短篇文字,特别是古诗、古文等成句词语。
它以刚猛、灵活、勇敢为特点,可以有效地传达出书法家的气质和意蕴。
七、篆书篆书是用篆刻刀在玉、石、金属、铜等器物上刻出的汉字书法。
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汉语语言的基础。
不同于其他文字,汉字由单个字符组成,每个字符代表一种意义。
从最初的刻画于兽骨、甲骨上的图画文字,到现在流传至世界各地、成为国际通用文字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方面入手,探讨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的发展历程汉字的字形演变源于先民对自然执着观察与总结,可以追溯至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较为著名的是“甲骨文”和“金文”两种汉字形式。
甲骨文系商代贵族诸侯记录祭祀、占卜等事宜时所用”,是刻写在暴龙、陶盘、兽骨、甲骨之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字形多为图形象形,以“见物为符”为特点,包括有面容、手抓、动物、飞禽走兽等。
金文是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所刻的铜器、铁器等器物上的文字,秦汉时期亦存在金文。
金文的字形多为线条的简化,加大笔触的粗细及使用直线、曲线、钩形、点和竖线的横向纹饰等。
简化后的文字表意更为直观,变得明了,成为后世的标志性文字,影响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曲折演变逐渐趋于规范。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历史、地域、宗教、文化和语音、语法等多方面的诱导和影响。
大小不一、与世无争的汉字,面对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仍能在巨大冲击的历史突变中演绎出历史的辉煌。
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与中国的文化联系紧密,代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汉字中通过一笔一画表达的意境、思想及文化背景,为中华民族凝聚了起来、铸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
首先是音形意的和谐。
汉字由音、形、义三个方面组成,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本来面貌。
音、形、义的和谐可类比为音响管弦的和声,使汉字在表达语言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使得汉字具备了千姿百态、花团锦簇的艺术价值。
其次是文学与艺术的表现能力。
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并没有追求字体的统一性而是注重个性化。
所以,在汉字中不仅有不同的书法风格,还有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这使得汉字书法、篆刻、雕刻、绘画等形式的艺术极为活跃,被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化的全新体现和丰富多样的内涵。
读懂汉字造字法,解读传统文化就是这么简单!
与自然万物相对应,汉字也能包罗万象,表万千语义、绘大千世界,几乎每个字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明白了字义的造字规律,就找到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小钥匙。
先从《千字文》开始,对中国常用文字进行字形分析,并对其本义进行考究,旨在与广大书法以及文字爱好者共同探索古人造字的奥秘,与大家一起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关于千字文以及《说文解字》:《千字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大臣周兴嗣编写的,距今近一千五百年了。
梁武帝为了教王子们学习书法,让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临摹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些字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文章。
周兴嗣连夜将其编完,累得头发都白了,成就了这篇韵味隽永包罗百科的传世文章,对方便后人学习中国文字中国文化有莫大的功德。
讲到汉字,首先介绍一下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之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就是这个字画得像那个现象,比如“日”,甲骨文画成(图1);“月”,甲骨文写成(图2)。
2、指事,就是用象征的符号表达某个意思,你看了这个字,就知道它指示(代表)某个意思,例如“上”,甲骨文写成(图3),一横上边画一小横,表示上面。
“下”,写成(图4),一横下边画一小横,表示下面。
3、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字,合成一个字,综合这些独立字的意义,合成表达一个复杂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例如“武”,甲骨文的武是(图5),上面是戈,戈是古代的兵器,在长杆子上绑一个青铜或铁做的有横刃的兵器;下面是止,代表趾、脚或立足、停止,小篆的武字是(图6),表示人拿着兵器准备动武或者防卫,制止暴力,保护安定,所谓止戈为武。
再比如“信”,小篆写为(图7),左边是“人”,右边是“言”,人言为信,表示人讲话要有信用,否则就叫谎言了,所以要言而有信。
“言”字下面是“舌”字,上面加两横,表示舌头上下翻动讲话。
古代把直接讲话叫做“言”,谈论、讨论一个问题叫做“语”。
再如五,(图8)上下两横代表天与地,中间有个交叉,代表天地之间交感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功能。
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历史文化价值内容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本文将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历史文化价值。
汉字的发展沿革1、甲骨文的出现汉字的我国最常用的文字,关于它的演变发展有着许多的神奇传说。
例如仓颉创字这个美丽的传说,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它是起源于图形,经长期的演变才形成汉字。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正体现了这一点,甲骨文是刻在兽骨或龟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我们调查发现甲骨文有许多都是图形,如象字,甲骨文就是画一只象。
以文字的特征来看,甲骨文保留着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志。
关于甲骨文的内容有一些专家研究后发现其内容大多数为“卜辞”,也有少数的“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烧过的甲骨文上的纹络来判断事件的凶吉。
占卜完毕,就把占卜的时间、人名、所占卜的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文字。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甲骨或兽骨上呢?我们小组和导师调查讨论后得出了两点结论:一甲骨可以保存长久,二甲骨容易得到。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填满朱砂,其文字与今不同,因此很难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四五千个。
经过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各为从图书文字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划复杂,近乎于图象,而且异体文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它记载着殷商时期重要的史事,这为人们了解历史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它又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空型文字。
尽管它难以辨认,难以书写,但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总要向着先进的道路前进,商周时期,出现了比甲骨文更先进的文字——金文。
2、金文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
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非常用心,比起甲骨文,金文就是装饰体,金文记载长而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汉字的造字法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造字法与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一种非常古老而丰富的文字系统,其造字法与演变过程是我们探究汉字文化的重要一环。
汉字的形态和意义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今天我们将一同深入探讨汉字的造字法以及其演变过程。
一、象形造字法最早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即通过模拟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概念。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的形象,表示“太阳”之意;“山”字则是一座连绵的山峰,代表“山”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以图画的形式刻画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现象。
二、指事造字法指事造字法是通过用手指来指代或表示某个对象,来构成一个字。
它的特点是形象简单、直观易懂。
比如,“人”字就是一个指向身体的手臂,用来表示“人”;“又”字则是一只手的形象,代表“再次”或“又一次”。
三、会意造字法会意造字法是通过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指事字形合并,组成一个新字,以表示更为抽象的意义。
比如,“村”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象征着很多树木聚集的地方,表示“村庄”;“明”字则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表示“太阳升起时可以清楚看见”的意思。
四、形声造字法形声造字法则是通过一个字的形状部分来表示字义中的意义,而声音部分则指示发音。
它是一种把字义与发音相结合的造字方式,也是汉字最常用的造字方法。
比如,“旦”字的旁边是“日”字,表示“日出”的时刻;“言”字的左边是“讠”字,表示和语言相关的意思。
五、转注造字法转注造字法是将本来与某一意义无关的字,改造成与某一意义相关的字。
这种造字方式并不常见,但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偶尔出现。
比如,“发”字原本表示“泉水”流出,后来扩展为“发源”、“发展”的意思。
汉字的造字法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字形,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和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所列的几种基本造字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少的造字方式,如兼形兼声、转注兼形等。
这些造字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演进。
探索汉字的历史与文化
探索汉字的历史与文化汉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书写、传播思想和记录历史。
本文将探索汉字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其起源、演变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汉字起源与演变汉字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卜辞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刻骨的文字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等。
篆书是秦代开始使用的一种古老书体,它形态独特,线条刚劲有力。
隶书是秦汉时期为了适应行政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书写规范且利于书写速度。
楷书是汉代后期至现代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它笔画平稳、工整美观,广泛应用于书法和印刷。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书写迅速、潇洒,常用于书法创作和日常写作。
二、汉字的基本结构与笔画汉字是由基本的笔画组成的,这些笔画有不同的形状和顺序。
基本的汉字结构由横、竖、撇、捺、点等组成,这些结构通过组合可以形成复杂的汉字。
笔画的顺序和书写规范对于正确书写汉字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汉字的形态和书写的美观度。
除了基本的笔画结构之外,汉字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通过字形和字义的关联来传达意思。
另外,汉字还有很多形声字,通过声旁和形旁的结合来表示发音和意义。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不仅仅是用来表达意思的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汉字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记载:汉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的文章、史书、碑铭等文献中,汉字被广泛运用。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
2. 书法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字体、笔画和排列方式,书法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追求。
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古代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解析
古代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解析古代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演变历程,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古代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古代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一、古代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甲骨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以牛骨、龟甲为载体,刻划着古人用来记事、祭祀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演进,古代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简体字和繁体字。
二、古代汉字的演变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代汉字原本的象形形态逐渐消失,逐渐演变成词素,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词语体系。
在此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进化、演变,与彼时的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以“人”字为例,它最初象征着人的形态,“人”字的前四个字体就是从人形演变而来的。
而后来“人”字逐渐演变为声符、意符,成为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之一。
在此过程中,汉字的象形性逐渐转化为声符、意符,为后来的文字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古代汉字的文化内涵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习俗,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
汉字象征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首先,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
例如,古代的“礼”字,它是由“人”与“示”组成的,在这个汉字中,象征着社会习俗的复杂性和重视礼节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当时深度的文化内涵。
其次,汉字表达了中国人执着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古代的“国”字中,左侧是“口”,代表着这个国家拥有繁荣富强的经济财富,右侧是“玉”,代表着这个国家拥有优秀的文化和非凡的领袖。
汉字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里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具有了传承和继承的文化特点。
最后,汉字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在生存、发展和思考之间的消长变化。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和记录事务。
甲骨文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会意性,奠定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二、造字方法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1.象形: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通过对事物形状的直接描绘来表示意义。
例如,“日”字模仿太阳的形状,“月”字模仿月亮的形状。
2.指事: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例如,“上”字用一个横线表示地面,“下”字用一个竖线表示地下。
3.会意:会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通过字的相互作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太阳和月亮,寓意光明。
4.形声:形声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造字方法,它由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形)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声)组成。
例如,“声”字由“耳”和“生”组成,耳表示意义,生表示音。
三、汉字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商朝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式,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会意性。
2.金文:商周时期的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体更加规范,线条更加圆润。
3.小篆: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方便书写和传播,对金文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形成了小篆。
4.隶书:汉朝时期,小篆逐渐演变为隶书,字体更加方正,笔画更加简练。
5.楷书:隶书进一步演变为楷书,字形更加规整,笔画更加清晰。
6.行书:楷书又逐渐演变为行书,字体更加流畅,便于书写。
7.草书:行书又进一步演变为草书,字形更加简便,速度更快。
8.繁体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形式。
9.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推广和使用,对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简体字。
汉字源流中的汉字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源流中的汉字演变与文化内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作为文字的象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汉字源流中的汉字演变与文化内涵,从演变历程、象形意义、引申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汉字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时期,那时的汉字采用象形字的形式,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达事物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楷书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
汉字的象形意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比如,汉字“山”就是以多座山体的形象为基础,通过简化后形成的字形,寓意着山的形状和特征。
还有汉字“水”,其字形则是以水流的形状为基础,通过线条和笔画的排列呈现出来。
这些象形的字形使得汉字在表达事物形象上更加直观生动。
此外,汉字还有着丰富的引申义。
通过改变字形或与其他字组合,汉字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含义。
比如,汉字“心”在原本的象形基础上,通过加上“肉”字旁引申为“情感、内心”。
再比如,汉字“木”原本表示“树木”,通过组合其他字形成的字,如“林”、“森”等,则表示树木的集合或森林。
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汉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文人常以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笔画将汉字书写得准确而优美。
这种将汉字与艺术相结合的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
此外,汉字还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通过汉字来传承并表达。
比如,汉字“道”意味着“道路”同时也指代道家哲学中的“道”,象征着宇宙的至高无上的法则。
而汉字“仁”则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仁爱和亲善的精神,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
总之,汉字源流中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是相互交织的。
汉字通过演变的过程逐渐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个记录事物形象的象形表达方式,又是一个包含着深厚哲学思想的符号系统。
古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古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汉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发展历史悠久、独特而丰富。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应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文化瑰宝。
一、“甲骨文”时期的汉字演变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甲骨文”时期。
这个时期的汉字是按照形象象形化方式表达的,以图形代表物体,字形逐渐进行抽象演化并出现漏字等现象。
“甲骨文”是指在龟甲和兽骨等硬质材料上,刻划出来的文字。
这种文字通常被视为商周时期的一种古代汉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甲骨文中的汉字比较粗糙,常常用于祭祀活动和其他重要场合的文书记录。
通过研究甲骨文,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二、汉字的“小篆”时期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小篆”时期。
小篆是汉字的一种写法,它是由秦始皇所命制出来,并在汉朝时期得到发扬。
它是由古代篆刻家们所创造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小篆时期,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形态也更加规整美观。
小篆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确立了统一的书写方式。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小篆逐渐成为汉字的主要写法,被广泛应用于正式文书和书写艺术中。
三、汉字的“楷书”时期汉字的书写方式在“楷书”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楷书与小篆不同的是,楷书更强调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更加追求“中正和谐”的审美效果。
在楷书时期,汉字的书写形式发生了较大的革新,从此而成为中文书法中的代表性字体之一。
楷书是中文书法中最为常见的书写方式,它以规范和美观为基础,结合了创造力和艺术技巧,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楷书时期,人们对书写的规范化、美化、工整化的要求更高,这进一步推动了汉字艺术的蓬勃发展。
四、汉字的“行书”时期汉字的“行书”时期出现在唐朝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字的造型进行的突破性变革。
论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应用
论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应用一、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国汉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
它经历了从甲骨文、隶书到今天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两种形态的变迁,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1、甲骨文时期:从象形到形声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态,约有三千年的历史。
它的产生与商朝的兴起有关。
商代时期,古人用毛笔在龟甲骨牛骨上刻画出图形形状,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和祭祀用途。
甲骨文的创制,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上先进的象形文字,这一时期有比较完整、明显的象形文字。
从形式上看,甲骨文的字体形态十分多样,有刻画独具一格的单体文字,也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文字构成组合文字。
甲骨文文字中,形态相似而含义不同的字也有些,在古代文字的演变中逐渐出现了形声字。
2、西周隶书:从隶书到楷书西周时期的隶书是中国文字的演进过程中具体开端,它是甲骨文的印证和将来楷书的渐近之形。
西周时期,人们用金属笔在竹子、木板等上面写字,形成了从甲骨文字到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的字体规范,笔画饱满,符号稳重,洗涤了甲骨文的粗犷。
西周后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书写形式逐渐进入成熟和稳定的状态,从此不再像甲骨文那样创意十足,而是开始规范和规格化。
隶书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隶书之后,又开始了楷书的成型。
3、现代汉字:从繁体到简化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经历了简化、繁体、篆刻以及草书、楷书等的演进过程,其形态种类不断丰富,如今常用的汉字大致分为繁体和简化两种形式。
繁体字是指历史上书写的汉字形态,在各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呈现模式。
繁体字看起来美观大方,因此在书法领域比较受欢迎。
而简化字一般指消除繁体字部分笔画和叠加部分的汉字形态,是为了方便书写和读取而推出的新形态。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简化汉字的进程也越来越加快。
对汉字文化来说,繁体字以及部分老字未被广泛使用,而简化字则已在各个方面得到官方确认,并成为现代社会汉字书写和传播的标准形态之一。
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
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过去2500多年演变传承至今的一部记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书写体系。
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就是汉字字形发展的特定形态,它是以会意形象为特征构成汉字字形系统,早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我国进入了尚书文字的历史纪录,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已经渐趋成熟。
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形成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以语言本身的象形意义作为文字形成的重要基础。
会意文字,又称为“拆分文字”或“组合文字”,是传统汉字文字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使用以“象形分解”和“象形组合”相结合的技术来构成新的汉字,其字形设计主旨是表达会意的故事,通常由若干组以完成。
更为特殊的是,还有一种“假借文字”的汉字会意造字法,是利用汉字中的声义文字、形声文字以及假借语言文字等技术来构成汉字。
从语义上来说,假借文字是指将词语中本来不存在的含义,拆分成两个部分来表达,而这两个部分却有另外一种语义关联。
假借文字的特点是将原词语的汉字拆分,但不影响原词语的意思,它的设计有助于传播汉字的文化内涵。
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古代文学家们多年来的研究,凭借经验的启发,他们总结出大量的象形构造技巧,学者也常常用这些构造技巧和文化知识来理解古代文字历史,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的发展。
今天,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依然受到许多文化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它不仅仅涉及文字本身,更是一种关于汉字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只有把握好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的真谛,深入研究其形成历程,学习使用这种造字方法,才能体会汉字文化的乐趣,更好地理解汉字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不断,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发展,也期待着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欣赏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的魅力,进而挖掘汉字文化中更多隐藏的精髓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汉字造字法及其演变使用看中国文化
——以“吃”为例
内同摘要:中国是一个极其善于吃且也把吃看得很重的国度,尤其是在古代,这种吃的观念更为浓厚。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他吃什么,怎么吃基本上就代表了他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念追求。
伴随着这种吃的文化,我们当代的人寻根也就相应能找到一些古代文化的蛛丝马迹。
本篇就旨在通过一系列古代关于吃的的用法来探讨吃与中国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吃的字形演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吃的字义流变、吃与中国文化、吃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说明:本篇讨论的不仅仅只是“吃”这个字,也不仅仅是包含“吃”字在内的有关吃的古今文化,还包括一系列的有趣的饮食文化和古今观念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近来发现有网友在讨论说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他们的观点是既然人是铁饭是钢,那为什么铁要吃刚?有网友则用科学的观点指出刚化后也会变成铁,而铁是一种化学元素,是最常用的金属,从化学和物理的观点来看,铁相比钢要复杂的多,某种程度上铁则和饭一样,铁这种化学元素同时还是生命之需,因此刚也就相应和铁扯在了一起。
其实网友的讨论显得多此一举,这句话本来就没什么深意,就是将铁与钢来对比说明吃饭的重要性,将铁与钢放到此句中给人于鲜明印象。
然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这句古话理解为:吃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人是铁(相对钢比较柔软)饭是钢(相对铁较强硬)我们也不得不吃它,明知道是拿鸡蛋碰石头的结果但也还是不能不去吃,估计也是可以的,古话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吃的重要性。
一.“吃”字的由来
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记载:吃字的古字形是“”,音“彳”chī,言蹇難也。
从口。
气聲。
居乙切。
[1]由此也可以发现“”字初为一张口和一个人的会意字,表示用嘴巴吃东西。
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的字形和字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演变。
先是繁体的“喫”音chī彳,【动词】(形声。
从口,契声。
本义:吃东西。
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
“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
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二,“吃”字字义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演变不仅是表现在字形上,也表现在字义的演变上,吃字也是如此。
后来的吃已由最初的“吃东西”的意思逐渐延伸出以下几种新意:①消灭(多用于军事、棋奕):吃掉敌人一个连。
②吸:吃烟。
③感受:吃惊。
吃紧。
吃一堑,长一智。
④挨:吃官司。
吃板子⑤承受,支持:吃不消。
吃苦。
吃亏。
⑥船深入水的深度:吃水深浅。
⑦被:吃那厮砍了一刀。
⑧说话结巴:口吃等。
吃还有一些其他灵活用法,如吃大碗,指用大碗吃)。
吃食堂,指在食堂吃。
吃公饭,指帮公家做事,拿公家的工资。
吃软饭,专用来形容男人靠女人吃饭,自己不做事。
三、“吃”与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字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追求。
古代把一些大户人家称作“钟鸣鼎食之家”,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写道“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解释为“遍地是里巷宅舍,用钟来提醒家里人吃饭,用鼎来盛肉的富贵人家”。
)而在一般的寻常老百姓家里,绝对不可能用敲钟来提醒人吃饭,也不会用鼎来做餐具。
因此“吃什么”“用什么吃”“怎么样吃”便成了衡量一
个家庭社会地位的标志。
从字法看,古人把“”和人首先连在了一起,足以见得吃的重要性。
上文也提到吃的字义发展演变情况。
比如古人和今人都有会把靠女人生存的这种情况的男人称作“吃软饭”。
其实“吃软饭”本来就是个很男权的观点。
女子寄养于男家,自古以来都是天经地义,可是一旦男子归养女家,就成了“吃软饭”。
这是民间的歧视。
据说官方对吃软饭人的歧视则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
汉武帝发布诏书称道:召集天下商人、赘婿——即入赘妻家吃软饭者——及杂役当兵远征大宛国取汗血宝马(至于这诏书究竟出于哪本具体历史史料,我至今还未能找到,不过大体说来应该是确有其事的)。
尽管无从考究,但史学界现在基本上还是以这次诏书的颁发作为考证吃软饭一词来源的正史依据。
然而有勇有谋的一代佼佼者皇帝——汉武帝为什么会让那些所谓的“赘婿”都去参加对大宛国的战争?难道说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说因为缺少兵源?其实不然。
汉代自建朝以来便开始注重休养生息,尤其是经历过“文景之治”以后国家更加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不可能找不到兵源。
唯一的一种可能就是如史学家所说的,汉武帝攻打大宛国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汗血宝马,故不愿多派兵力增援,只好派了些他所瞧不起或是不喜欢的人物出战,而赘婿就是其中一种。
众所周知,在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压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有“钱图”的商人在古代是基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而杂役则更不需解释,几乎就可以看做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阶级群体。
而汉武帝在这样需要兵力的情况下把杂役、赘婿、商人三种社会人士相提并论,足以见得赘婿本身地位的低下。
站在历史的观点立场来看,这样关于吃软饭的观点则正好体现了古人甚至今人的重男轻女思想。
又比如说同样是要表达“喝茶水”这一意思,但却有吃茶、喝茶、饮茶、品茶几种叫法。
[3] 不细心品会的人估计不会发现这其中的细微差别,但仔细斟酌却倒也大有学问在里面。
吃茶和喝茶更强调的是吃和喝的动作,仿佛更注重解渴的结果。
饮茶、品茶更则更强调的是慢慢品味、体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较多地注入了人的精神情感。
前两种叫法一般出现在平常人家。
比如当你走进一寻常人家,主人大都会直接热情地招呼你“泡茶水喝”“吃茶”这一类的话,他们正常情况不会客气、优雅地招呼你“饮茶”“品茶”。
农家人的大方,纯朴,热情不表自明。
饮茶和品茶两种叫法则大都出现在富贵之家,显得比较高雅,有品位,使人感觉到一种文邹邹的感觉,也使饮者同增拘束感,这样的客气有时反而使我们难以承受,难免显得尴尬。
当然,万事都会因人而异,本身富贵的客人走到简朴的农家可能会因眼前所看到的简朴而觉有压力,因此不习惯这样的热情与淳朴,反而显得尴尬。
而贫穷的人走进富贵人家则也可能会因眼前所看到的富丽堂皇而倍增自卑感和矜持欲。
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话语的安排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因此待人接物、招呼亲朋好友或是陌生的客人,察言观色也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话语技巧也是交友之道。
适当观察客人的言语、谈吐、性格,想好该用客气的还是热情不拘泥的言语来待客,这定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四、从“吃”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讲究“吃”,见面大都会问“吃了没?”“在哪儿吃?”“我们喝一杯去”“走,上馆子去”“听说你最近发了,要不要请客啊?”之类的话语。
西方人见面则基本上会说“What a nice day it is!”“Hello!”“Where are you going?”“How do you do?”但几乎不会说“Have you eaten?”而且即便都是表示“吃”,东西方文化里用字的习惯也不同。
中国的“吃”是强调“口”的享受,
偏向于尝到美味的东西,即便是换成其他字,如“”“”“”“”“”“”(即依次为食、饮、吮、吸、喝、品的古体字)也离不开强调“口感”的美味。
而西方则是除了“eat ”外还有“have”“take ”之类单词来表示“吃”这个意思,如“吃早饭”除了可用“eat breakfast”
外还可用“have breakfast ”和“take breakfast”,而“have”强调的是“有,占有”。
“take ”强调的则是表示“带走,拿,取”,强调的也是“拥有”而不是“口感”的美好,美味的诱人。
中国古代便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当代作家阿城的《棋王》里视棋如命的王一生在就“我”对于他奶奶给他讲的老掉牙的关于“吃”的故事的争议后回复文中的“我”时说:“这太是吃的故事了。
首先得有饭,才能吃,这家子有一囤一囤的粮食。
可光穷吃不行,得记着断顿儿的时候,每顿都要欠一点儿。
老话儿说‘半饥半饱日子长’嘛。
”后来他又改口道:“对,说什么吃的故事,还是下棋。
下棋最好,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
”接着谈到跟他一样爱棋如痴的那个老人不为贫困所左右但却也终究逃不出吃的诱惑时最后定口说:“下棋不当饭。
老头儿要吃饭,还得捡烂纸。
”[4] 文学作品里的良好人物形象王一生,他不参加正式的棋艺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他却也难逃“吃”的诱惑,在吃的面前毫无形象可言,更加从侧面给我们诠释了“吃”的重要性。
五、总结
“吃”的艺术各国尤其是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历史文化地位,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场景里都无所不在,在“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关于“吃”的学问,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悠久的文明史,正确处理好生活的琐事从而创造更积极,更先进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王勃《滕王阁序》,P1176,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北京
[3] 鑫顺祥《吃茶、喝茶、饮茶、品茶有什么不同》原文于2011年10月27日发表在《东南网——茶馆风情上》
[4] 阿城《棋王》原载于《上海文学》1984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