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11.17)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vadose zone/unsaturated zone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saturated zone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confined water/artesian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 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区域。

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 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2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分布及垂向渗透系数等(场地范 3
围内应重点调查)
含水层岩性、分布、结构、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 4
富水程度等;隔水层(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渗透性等
5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6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地下水化学类型
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 7
较敏感
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
补给径流区;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水资源(如矿泉水、温 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
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 所界定的涉及地地下下水水的环环境境影敏响感评区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水文地质 条件。 基本掌握 调查评价
之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 征、地下水 区 的 地 下
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补径排条件、 水 补 径 排
地下水流场等 条件
详细掌握调查评价区内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 规划
了解调查评价 区地下水开发 利用现状与规 划
/
开展地下水环
境现状监测,
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监 测,详细掌握调查评价区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和 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进 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5.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应通过对地下水水质、水位的监测,
掌握或了解评价区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地下水流场,为地下水环境现状 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参照HJ 25.2 执行。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要求

地下水导则

地下水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roundwater Environment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2011-06-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HJ 610-2011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10)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8)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0)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1)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22)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4)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2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27)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32)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介 (33)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5)IHJ 610-2011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2 月11 日批准。

地下水导则讨论

地下水导则讨论

地下水导则讨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讨论一、关于导则的适用范围问题(1)供水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应由水资源论证报告论述,环评是否可以不考虑?水资源论证报告论述的只是水资源量的保证程度,而不是针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因此,需要单独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城市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地建设可以不考虑。

二、关于评价类型导则中“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条件一(项目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条件二(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同时满足,才可判定为属于II类建设项目?二者同时满足才可以定为II类建设项目。

三、关于评价等级1.环评工作等级判定的步骤与所需收集的资料?工作等级判定的步骤一般分为资料收集分析、野外现场踏勘、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分析及综合判读三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图件、项目的可研报告、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和水资源论证报告。

收集分析项目所在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图件,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含水层介质类型、地下水埋藏条件、富水性及地下水总体流向。

通过项目可研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建设历史(新建、改扩建)规模及工艺流程、需水量,分析污废水产生量、污水的化学成分,确定项目污废水产生量及水质复杂度。

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分析,了解项目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厚度变化,并依据该信息初步判定项目区包气带厚度、第一层岩土岩性、渗透性能及其连续稳定性。

通过水资源论证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周边水源数量、位置、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取水量等,并依此初步判断建设项目与水源的位置关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周边地质条件、所属地质灾害分区特征以及建设项目过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建设项目场地踏勘阶段野外现场踏勘主要目的是了解场地所处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以及项目周边地区居民饮用水概况,初步确定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地下水导则

地下水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roundwater Environment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2011-06-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10)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8)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0)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1)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22)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4)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2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27)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32)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介 (33)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5)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2 月11 日批准。

中国地下水功能区划

中国地下水功能区划
地下水水源涵養區是指為了涵養水源 和重要泉水的補給,而限制地下水開採和人 類活動的區域。除局部有開發利用功能或易 發生地質災害地區外,山區原則上劃定為水 源涵養區。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區域,劃分為地下 水水源涵養區:①觀賞性名泉或有重要生態 保護意義泉水的泉域;②有重要開發利用意 義的泉水的補給區域;③有重要生態意義且 必須保證一定的生態基流的河流或河段的 濱河地區。 3、 保留區劃分依據
分散式開發利用區是指現狀或規劃期 內以分散的方式供給農村生活、農田灌溉和 小型鄉鎮工業用水的地下水賦存區域,一般 為分散型或者季節性開採。開發區中除集中 式供水水源區外的其餘部分劃分為分散式 開發利用區。 2、 保護區劃分依據
保護區是指區域生態與環境系統對地 下水水位、水質變化和開採地下水較為敏 感,地下水開採期間應始終保持地下水水位 不低於其生態控制水位的區域。
一、 地下水功能區劃分體系 根據區域地下水自然資源屬性、生態與 環境屬性、經濟社會屬性和規劃期水資源配 置對地下水開發利用的需求以及生態與環境 保護的目標要求,地下水功能區按兩級劃 分,以便於流域機構和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 對地下水資源分級進行管理和監督[5]。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2009 年 11 月 23-24 日,台中市
地下水一級功能區劃分為開發區、保護 區、保留區 3 類,主要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用 水和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體現國家對地 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總體部署。
在地下水一級功能區的框架內,根據地 下水資源的主導功能,劃分為 8 種地下水二 級功能區,其中,開發區劃分為集中式供水 水源區和分散式開發利用區 2 種二級功能 區,保護區劃分為生態脆弱區、地質災害易 發區和地下水水源涵養區 3 種二級功能區, 保留區劃分為不宜開採區、儲備區和應急水 源區 3 種二級功能區。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主 要協調地區之間、用水部門之間和不同地下 水功能之間的關係。地下水功能區劃分體系 見表 1。

2011地下水导则

2011地下水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 4. 3 工作程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 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 4. 4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 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 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4.4.2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II
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 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 1000 人)的饮用 水水源地。 3.10 地下水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又称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3.1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groundwater pollution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表6-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4)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 三级,分级原则见表6-4。
表6-4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6-5 。
表6-5 污水排放量分级
2.A、一级
B、二级
C、三级
3.某工地地下水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水外,适
当处理后还可以作生活饮用水,则该地下水质量
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E、Ⅴ类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时期一般分为哪三 个时期?
1.答案: 2.A 3.C 4.D 5.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
Thanks!
2、环评工作中的执行标准由政府主管部门给出,无特殊要求时执 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其中的Ⅲ类 标准,基本对应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二)评价方法
• 评价方法可选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尼梅罗指数法、 双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及灰色关联度法等。各种方法的评价目 标、适用范围不同,所满足的评价目的要求亦不同,
(四) I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
• 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 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 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 等条件确定。
(1)建设项目供水、排水(或注水)规模
•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按水量的多少可分为大、 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6-8。 表6-8 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

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

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vadose zone / unsaturated zone。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confined water / artesian water。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会的水量的区域。

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表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
I
4.1 基本原则……………………………………………………………………………………14 4.2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基本原则……………………………………………………………14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基本原则…………………………………………………………………15 5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15 5.1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评价………………………………………………………………15 5.2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17 5.3 深层承压水可采储量评价…………………………………………………………………18 6 地下水质量评价………………………………………………………………………………19 6.1 地下水水质评价……………………………………………………………………………19 附件 1……………………………………………………………………………………………22
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 GWI—D2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3 2 引用标准及规范………………………………………………………………………………13 3 术语与基本概念………………………………………………………………………………13 4 总则……………………………………………………………………………………………14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 GWI—D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35 2 引用标准及规范………………………………………………………………………………35 3 术语与基本概念………………………………………………………………………………35 4 总则……………………………………………………………………………………………35

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11.17)

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11.17)

GWI-A5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年11月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导则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并阐述了地下水系统分区分级的基本原则要求。

1.3 本导则只适用于“项目”中地下水系统划分。

1.4 本导则可供有关调查评价工作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范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 50027-2001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 GB/T 14158-9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3术语与基本概念3.1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是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是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的一个独立单位。

它可以包括若干次一级的亚系统或更低的单位。

3.2地下水系统边界Groundwater system boundary地下水系统边界是指两个地下水系统之间或地下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界线。

地下水系统边界具有时空四维性。

3.3地下水系统环境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system地下水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地下水系统外的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

与地下水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4地下水系统结构Groundwater system structure地下水系统结构是指不同多孔介质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场所或由构造断裂、溶洞、裂隙、节理等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空间网络。

地下水系统结构是地下水系统保持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3.5 地下水系统分级Groundwater system classification地下水系统分级是指根据地下水系统结构、水动力或水化学特征等将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若干次级系统。

地下水新导则解读-北京国寰_看图王

地下水新导则解读-北京国寰_看图王

7.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与旧导则要求一致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更加严格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变化:新增公式计算法,相较旧导则更加简便易操作。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与旧导则一致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与污染源调查要求相对应
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什么?怎么预测?需要什么结果?
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持续源或瞬时源 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术语和定义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新增饱水带潜水承压水地下水补给区新增地下水排泄区新增地下水径流区新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新增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新增地下水环境现状值旧版叫背景值地下水污染对照值地下水污染正常状况新增非正常状况新增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新增删除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新旧导则对比解读
北京国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固体废物堆置场 给排水 污染场地调查
变化:引用文件更多,由6项增加至19项, 删除1项,增加14项
3.术语和定义
地下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文地质条件——新增 包气带
饱水带
潜水
承压水
地下水补给区——新增 地下水排泄区——新增 地下水径流区——新增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新增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新增 地下水环境现状值——旧版叫背景值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门国发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门国发
• (2)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 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灌溉定额、灌溉次 数、包气带岩性结构和厚度等。可在春、夏季节,建立田 间临时观测点并取得实测数据。
• (3)给水度(u)
• 地下水资源研究应用的给水度是指水位变动过程中释放的 水量,与室内试验取得的数据其物理意义有所区别,因此 尽可能应用野外抽水试验和动态资料计算的给水度。
• ①防治土壤盐渍化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束为大于或 等于2~2.5米;
• ②防治土地沙化草旬分布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束为 小于或等于3~4米;
• ③防治土地沙化乔、灌木分布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 束条件为小于或等于8米;
• (3)对地下水原本埋藏较深或近年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的地区,地下水开采的约束条件为水位不再继续下降并在 技术上要保持新的地区性水位动态平衡;
• 地下水排泄项一般包括:地下水开采量、潜水蒸 发量、侧向流出量、泉水溢出量、越流流出量、 向河湖排泄量等。
• 地下水灌溉回归补给量是地下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量,其天然补给资源中不再列入。鉴于地下水均 衡计算和开采资源计算中要考虑地下水灌溉回归 补给量,故须将回归量单独列出。
• 2.2.3本次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要求采用本次调查的 最新资料及数据进行计算,除上述降水量要延长 系列外,其他相关数据,如开采量、河川径流量、 渠道引水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地下水位埋 深等都必须采用2000年以后的新资料。 地下水矿 化度分级、勘察孔及实验资料也要利用近年的新 资料。行政区边界、国界要采用项目组统一提供 的地理底图。
• (4)地下水开采后,引起的包气带厚度和水位变动带岩 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地下水垂向渗漏补给有何影响;
• (5)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历史较长的地区,如河北平原、 关中盆地、银川一河套平原、下辽河平原、北京平原区、 武威一民勤盆地、天山北麓山前绿洲、苏锡常以及一些以 地下水供水为主的城市,建议用近30年来降水量、地下水 资源量、开采量、地下水水位的多年动态资料,并进行对 比分析;

地下水导则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分级表探析

地下水导则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分级表探析

地下水导则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分级表探析张磊;王军【摘要】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中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工作等级分级表的研究,划定5项指标间的层次关系.以达到帮助环评工作者更好地把握评价等级、确定重点的目的。

采用数据分析的思想揭示其中隐含的规律,利用Excel与Vba结合将分级5项指标进行降维与变量组合来构造交叉表信息解压手段,并以聚类分析、等级相关分析等,对120种方案组合逐一对比,找出了最优解。

据此提出了5项指标中存在3个层次的划分结论和1个分级值判据修改建议,并对最终方案给出了环评意义上的解释。

【期刊名称】《成都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6)002【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交叉表;聚类;等级相关分析;分级值判据修改【作者】张磊;王军【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3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以下简称《导则》)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为涉及地下水的评价工作规范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也对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

根据I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1~3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不同使得在环评过程中对于评价的技术要求、影响预测、影响评价、保护措施与对策等诸方面均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从根本上把握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探索工作等级分级5项指标的层次关系和分级的合理性,本文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入手,试图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为实际的地下水环评等级确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工作等级划分,在《导则》中是以判断表的形式表达。

其特点是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环评工作者根据5项指标的取值便可迅速查询结果。

但《导则》中并未明确给出5项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仅靠指标在分级表的左右位置来断定其作用的大小其依据是不充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WI-A5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年11月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导则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并阐述了地下水系统分区分级的基本原则要求。

1.3 本导则只适用于“项目”中地下水系统划分。

1.4 本导则可供有关调查评价工作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范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 50027-2001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 GB/T 14158-9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3术语与基本概念3.1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是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是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的一个独立单位。

它可以包括若干次一级的亚系统或更低的单位。

3.2地下水系统边界Groundwater system boundary地下水系统边界是指两个地下水系统之间或地下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界线。

地下水系统边界具有时空四维性。

3.3地下水系统环境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system地下水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地下水系统外的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

与地下水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4地下水系统结构Groundwater system structure地下水系统结构是指不同多孔介质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场所或由构造断裂、溶洞、裂隙、节理等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空间网络。

地下水系统结构是地下水系统保持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3.5 地下水系统分级Groundwater system classification地下水系统分级是指根据地下水系统结构、水动力或水化学特征等将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若干次级系统。

3.6地下水系统区Groundwater system section地下水系统区是指具有相似的水循环特征且在地域上相互毗邻的地下水系统组合体。

地下水系统区内的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受相似气候条件或地表水系等的影响,使得区内所包含的地下水系统的循环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

每个地下水系统区可以包含若干个地下水系统。

4总则4.1目的各地下水系统的水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含水层的空间结构、社会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布局、城市化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程度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开展地下水系统环境和结构分析,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合理划分,确定不同层次地下水系统的区、级,是更准确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是进一步运用地下水系统理论进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前提。

4.2任务依据地下水系统理论,根据地形地貌、大地构造、水文地质特征、气候、地表水系等差异,重点考虑地下水系统自然属性,以潜水为主,制定各级地下水系统划分方案,确定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要求,指导划分“项目”工作区地下水系统。

5地下水系统分区、分级与编号5.1分区与分级按照本导则的目的与任务,地下水系统划分首先应根据我国的宏观地貌单元、大地构造格局、气候分带以及一级地表水系特征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地下水系统分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依据每个分区内地下水循环特征、水动力特征、水化学特征以及含水层结构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出一、二、三、四级地下水系统。

5.2编号其中:代码第一位为字母码,表示地下水系统分区,从字母A开始顺序排列。

代码第二位和第三位为数字码,表示一级地下水系统,从01开始顺序排列。

代码第四位为字母码,表示二级地下水系统,从A开始顺序排列。

代码第五和第六位为数字码,表示三级地下水系统,从01开始顺序排列。

代码第七和第八位为数字码,表示四级地下水系统,从01开始顺序排列。

6中国地下水系统分区6.1 地下水系统分区依据6.1.1宏观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常构成不同的地下水系统分区。

宏观上来看,我国大型的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之间,通常以高大山脉相连接,如青藏高原区与西北内陆盆地之间为昆仑山脉;华中丘陵区与西北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平原之间为秦岭山脉;东北平原与蒙北高原之间为大兴安岭,这些山脉常构成区域上气候分界线或地表分水岭,由于山体的阻挡,不同地貌单元之间基本上不通过边界产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山脉两侧不同地貌单元中的地下水形成各自独立的循环体系,所以划分地下水系统分区时,要充分考虑宏观地貌单元的特征。

6.1.2大地构造中国的大地构造所表现的特征是决定各个地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重要因素。

秦岭为中国南北的分界;贺兰山为西北半干旱气候与干旱气候的分界;南岭是中国华中与华南的天然分界,也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抬升的喜马拉雅带构成的青藏高原,形成独立的自然区域。

分区时,要充分考虑宏观构造格局(一级构造单元)对区域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6.1.3气候条件不同气候分带内常形成不同的地下水系统分区。

气候条件对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有着很重要控制作用,不同气候分带内,由于降雨和蒸发作用的差别,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以及补给、排泄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气候分带也是地下水系统分区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国气候分带特征明显,依次为:华南及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华北暖温带亚湿润区、东北中温带亚湿润区、西北中温带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寒带、亚寒带干旱区,划分时,要充分考虑气候分带的差异。

6.1.4一级地表水系一级地表水系如长江、黄河,与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既可以构成地下水的补给基准、也可以形成地下水的排泄基准,对区域地下水循环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此外,不同的流域之间常以高大山脉形成地表分水岭,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以秦岭为界,山脉两侧的地下水基本上不发生水量和水质的交换,因此划分时要充分突出一级地表水系的特征,要以一级地表水系形成的流域作为重要的分区依据。

6.1.5国界国界是地下水系统区划分的唯一人工边界。

6.1.6海岸线海洋是地下水的最终排泄点,因此海岸线可以作为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边界。

实际划分时,既要全面考虑上述六个因素,又要有所侧重。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的研究分析,找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1-2个因素,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其他因素作为分区的辅助依据,综合考虑进行划分。

6.2地下水系统分区6.2.1东北松辽地下水系统区(A)主要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划分。

松辽地下水系统分区的主体为松辽平原,平原西部的大兴安岭山脉是区内地表水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从地下水循环的角度讲山地和平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把大兴安岭和松辽平原划归为松辽地下水系统分区,此外,划分时还充分考虑了该区与其他地区气候条件和构造特征的差异。

6.2.2黄河-淮河-海河地下水系统区(B)主要依据地表水系、构造以及地貌划分。

黄河中、上游地区,汇入支流多,干流延伸规模大,与地下水交换频繁,对地下水循环影响大,主要依照流域划分;黄河下游及淮河、海河、滦河流域在构造上属于欧亚大陆华北亚板块、地貌上属黄淮海平原,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依照构造和地貌划分。

本区是在综合考虑水系、构造、地貌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既保持了黄河流域的完整性,又充分考虑黄淮海地区构造和地貌的特征,把淮河流域、海、滦河流域划归同一分区。

6.2.3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区(C)主要依据地貌和气候条件划分。

西北内陆盆地主要由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组成,该区地处我国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雨非常稀少,而蒸发却极其强烈,受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各个内陆盆地有独立水循环系统,与外界基本不存在水量和水质的交换,所以划为一个独立的分区。

划分时也充分考虑了构造条件,如与黄河-淮河-海河地下水系统分区即以贺兰山断褶带为界,与藏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分区以昆仑褶皱系为界。

6.2.4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D)主要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划分。

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的主体为内蒙古高平原,东以大兴安岭南段与松辽地下水系统区相隔,南以阴山与黄河-淮河-海河地下水系统区相隔,都为地貌单元分界线,西界、北界为国界线。

6.2.5长江流域地下水系统区(E)主要依据地表水系形成的流域来划分。

长江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与地下水之间水量和水质交换十分频繁,对区域地下水循环影响作用非常显著,因而分区时首要考虑了水系的特征,另外,划分时还充分考虑了构造、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

6.2.6藏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F)主要依据地貌和气候条件划分。

藏北高原是喜马拉雅带抬升构成的高原,形成独立的自然区域,区内为寒带、亚寒带干旱气候,气候特征与临区有很大差异,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分区。

6.2.7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地下水系统区(G)主要依据构造和地貌划分。

该地区主要由一系列弧形展布的褶皱系组成,受褶皱构造的控制,区内形成了山川纵横、山谷相间的高山峡谷地貌形态,受地貌条件影响,区内山间谷地中地下水有独立的循环方式: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经常是一致的,地下水在山区接受补给后,基本遵循地表分水岭向两侧径流,最后沿山间谷地的江河排泄。

考虑到构造、地貌以及水循环特征的相似性,把该地区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区。

6.2.8珠江-海南岛地下水系统区(H)主要依据地表水系和构造划分。

珠江-海南岛地区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有珠江、韩江、粤东、粤西沿海诸河以及海南诸河,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对区域地下水循环影响很大,因而,主要依照地表水系流域范围划分。

此外,划分时也充分考虑了构造特征,如与长江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即以南岭为界,南岭既是长江与珠江的地表分水岭,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南华亚板块扬子块体与华南块体的分界。

6.2.9东南沿海-台湾岛地下水系统区(I)主要依据地表水系和构造划分。

东南沿海-台湾岛分区主要依照东南诸河流域划分,东界、南界为海岸线,西界、北界以武夷山、天目山地表分水岭与长江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相隔,另外划分时也充分考虑了与周边分区构造、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

7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7.1 一级地下水系统7.1.1一级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地下水系统分区可包含若干个规模相当的盆地或流域,每个盆地或流域内都有各自独立、完整的水循环体系,与相临地下水系统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独立性,可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地下水系统。

一级地下水系统主要受地貌、构造以及一、二级地表水系的控制,依据盆地边界或地表水系流域范围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