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的2020年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地理试题作为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并提出几点备考策略。
一、地理试题的特点1. 知识结合能力要求高高考地理试题注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要求考生掌握大量的地理学科知识,又要求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例如,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的内容中,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物质和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规律,同时还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2. 案例分析能力要求强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涉及到案例分析的题型,考生需要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展示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考题可能会给出一张地图或一段文本,要求考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解决相关问题。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综合素养考查全面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还要求能够将这些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对综合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例如,考题中可能会将地理知识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二、备考策略1. 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地理试题的特点决定了备考要注重系统学习地理知识。
要从教材中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此外,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事,了解当代地理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2. 注重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辅导练习和模拟考试等形式,提高综合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地理科普书籍、报纸杂志等,有意识地培养对综合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善于运用地理方法备考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地理方法,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核心素养下高三地理复习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下高三地理复习模式探究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个人品质,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功的基础。
根据全国中小学生素质学习和发展标准,由五个维度构成: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1.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高三地理是需要较高思维品质的科目,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拓展思维。
在复习时,应注重练习思考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思考答案和解决方法。
2.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
对于高三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之前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在复习中有效的学习。
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多角度的讲解、多元化的练习、科技化的教学等等。
3.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学生应有的社会公民的责任感。
高三地理重视社会态度的培养,要求学生对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了解并关注,同时也需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社会实践中。
在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环境与人口问题,加深对以往课程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理解程度。
高三地理的复习也可以加入中华文化的元素,例如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等等,并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独立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三地理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和角度,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拓展阅读和练就归纳和总结的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高三地理复习的成功,需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只有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时,学生才能全面应对高考,以更全面的方式处理科学和生活的各种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地理深度复习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地理深度复习
高三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期,地理学的学习也是非常重
要的,因此需要深度复习,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为了有效地深度复习高三地理,首先要回顾和理解相关基础知识,牢记关键词和概念,掌握必备的地理常识和规律。
其次,要从宏观和
微观两个层面对地理素养进行全面的复习,深入理解地理科学的概念、原理和发展,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等各
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建立认知关系,形成系统的体系格局。
此外,通过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脉络,不断洞察形势发展趋势、把
握国家战略定位、深刻认识中国持续发展的绿色地理环境等,不断完
善自身的素养体系,从学科价值规律和地理进程等多方面深入分析学
问探求学术原则,真正掌握地理学术知识。
此外,要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结合实际任务,加强和渲染逻辑性、系统性、规律性,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
最后,在形式上,要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表达能力,用凝练优美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
表达得生动形象。
总的来看,高三地理的深度复习重在建立完善的素养体系,不断
发展地理学术思维,提高表达思考能力,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的高中地理三年教学计划与复习策略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的高中地理三年教学计划与复习策略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的高中地理三年教学计划与复习策略(2020-2022)1 地理新课程标准1.1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1.1.1课程性质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1.2基本理念1.1.2.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1.1.2.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选取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1.1.2.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1.1.2.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
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来1.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1.2.1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力。
2024届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2024届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二轮复习备考策略随着高考的临近,为了提高地理科目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地理知识进行二次复习备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策略,帮助考生在二轮复习备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查漏补缺:在第一轮备考中,我们需要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难免会有遗漏和疏忽。
在第二轮备考中,我们需要重点查漏补缺,找出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
可以通过参考教材、习题册、以及各类参考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
2.突破重点难点:城市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是地理科目的重点难点。
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深入学习。
可以通过查阅各种专题资料,比如相关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了解最新的经济地理发展趋势和政策,加深对这些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多维度的综合能力:高考地理科目不仅仅考察记忆和理解能力,还会涉及到举证能力、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备考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多维度的综合能力。
可以通过辅助材料的阅读、历年高考真题的分析和解析、模拟考试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解题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时空结合的整合能力:地理科目是一门以时空为特征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将时空结合进行整合。
可以通过整理时空历史沿革、构建时空关系图和时空对比等方式,增强对地理科目的整体把握能力。
5.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在备考中,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设置合理的复习时间和进度。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分配时间,避免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此外,要注意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上学路上、睡前等时间段,通过背诵地理考点、阅读地理相关文章等方式进行强化复习。
6.做好复习总结:随着备考的进行,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复习总结。
可以通过整理知识框架,梳理并总结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性和特点,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020年高考地理后期复习备考策略

地理核 心素养
地理核 心素养
四个要素 人地协调观
三个维度 基本价值观念 基本思想与方法 基本活动经验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夯实基础,感知素养 深度教学,内化素养 思维导图,提升素养 注重生活,活化素养 注重文化,内涵素养 落实常规,巩固素养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1.定性分析
认真读图表标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要看图表的图例、注释, 注释是重要的参照和必要补充。 2.定量分析
对图表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甚至纵横向比较,通过数据的变化提取 量上的信息。通常横向比差距、纵向比变化;不同图表之间的关系,是因 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 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 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图中:经纬度 具体位 等高线—河流、时令河—该地区有沙漠
通过审题,对试题信息进行概括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各种特征①空间 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 陆位置等。②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口等。③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 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④其他——如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地 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地理特征信息。
教师引导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动口、动手
学生讲主观题、学生命题、改 编题、对参考答案进行修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2017届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地理1 课程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 灾的措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新高考有效备考策略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新高考有效备考策略研究作者:石文举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新高考大纲提出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为响应新高考的改革号召,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对地理教学中侧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规定。
因此,高中地理的备考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
对新高考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地理备考策略。
本文通过解读地理核心素养概念,研究分析新时期对高考地理的新要求、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变化及发展方向以及当前地理新高考备考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新高考备考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备考策略引言想要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加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概念、描述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制定和运用有效的地理备考策略,实施有效的地理的教学方案,采取合理的地理教学措施方可以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概述新课改要求侧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将所学知识和所学技能综合运用起来去解决复杂难懂的问题,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具备扎实的学科视野,并且能够运用实践经验去解决问题等转化形成的学科综合素质。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可以运用综合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具备清晰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拥有良好的地理实践的能力四个方面。
其中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类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与探究。
运用综合的思维去探索问题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要掌握的方法。
体现的是人们应全面地、完整地、有条理地理解地理事物、阐释地理现象。
良好的地理实践的能力是在进行地理实验、模拟地理现象过程中形成的行动能力和素质,拥有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更加清晰明确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宽深适宜,不留死角安仁一中地理备课组陈丽梅新一轮高三复习已经拉开帷幕。
怎样进行复习,如何提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根据地理考纲要求,地理高考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白了地理高考就是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一、备课到位首先,坚持集体备课。
俗话讲“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团结协作才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学校有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学科每周固定集体备课时间。
事先指定主备人,第一时段就由主备人讲解这节课的备课思路,并试讲一遍,其他老师聆听。
第二时段,针对主备老师的讲述,展开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认真揣摩一个个知识点(特别是学生容易错的知识点)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最合理,用什么样的题目来强化理解最有效,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集体备课的风气,结束后所形成的课件和学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确保了大的方向不会出现闪失。
其次,备课标,课程标准是我们备考的方向。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和精炼,让课堂“瘦”下来。
老师们在做高考题的过程中不断感受考查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通过高考题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题量的限制,知识点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而主干知识点就会成为高频考点,我们把主干知识点化整为零,分散在各节课当中。
一堂课只“瞄准”一两个教学目标,努力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构建出精干而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进行充分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
二、练习到位首先,精选习题,注重效率。
第一轮复习中,要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的倾向。
要克服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的倾向。
高中地理复习的四大策略与四大方法

高中地理复习的四大策略与四大方法高中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学生需要记住大量的知识点,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复习的四大策略和四大方法。
一、四大策略1.整体复习法:整体复习法是基于“整体理解,系统梳理”的思路,通过把知识点整体复习,加深彼此的关联与联系,提升地理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复习,对整门学科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2.贯穿式复习法:在复习每个知识点的同时,通过联系相关知识点,实现贯穿式复习。
贯穿式复习法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地理学科,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3.交叉对照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准确地运用到各种实际场景中。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比对,发现相同点和差异点,达到全面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4.应用创新法:这是一种较新的学习方法,通过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升学生在创新领域的能力。
学生可以从各种资源中,收集实现具体化的案例,以应用创新法有效提升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四大方法1.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将知识点梳理出主要的特点与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地理学习中,归纳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区域、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等方面的了解。
2.类比法:通过将生活中的场景与地理学科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类比法可以鼓励学生形成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3.记忆法:记忆法是一种在复习地理知识点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点的位置和含义。
举例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记忆世界地理图,从而深刻理解各大洲、国家、地区之间的局势。
4.感受法:感受法是一种适用于地理学习的方法。
通过观看影片、听音频、读小说、旅游或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地理景观,从而开拓了视野,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学科非常重要,但也很复杂,学生需要制定合适的复习策略和方法,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从整体理解、贯穿式复习、交叉对照、应用创新四种复习策略,到归纳法、类比法、记忆法、感受法四种复习方法,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指导。
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与建议

B.T2 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 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 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据此完成6~8题。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性下降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下降
思维认知能力群
形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 演绎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2)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表现
1、人地协调观:
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 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创新性结构
情境 活动
情境 活动
开放性 创新性
(二)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研究探索
实践探索 操作运用
语言表达
研究探索
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 动 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 。 分析结果,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 问 题解决方法。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素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条件,能透析不同区域工业区
位条件的差异,能基于不同的时空条件合理选择交通
图5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
质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略。
运输方式,
决问题的综合品质[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
素养,必然是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具体的承载体的。结
合高考评价体系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
素养的基本内涵归纳如图 1 所示。
文在梳理地理学科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考
试题,对地理学科素养在高考中考查的路径和方式进
行探讨,
以期为高考备考提供建议。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
备考纵览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唐永强 1 ,刘树材 1 ,陈延松 2
(1.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山东 临沂 276700;
2.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临沂 276700)
摘
要:学科素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其地位是“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
第 9~11 题)如图 3 所示,乌拉尔山脉
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
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
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
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
森林、
森林草原
图1
后的空间因素,
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
包括空间
位置、
空间格局、
空间联系、
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8]。
例 1(
. 2020 年高考全国文综 I 卷第 1~3 题)治沟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交流提纲
一、关于等级考命题的探讨 二、关于必备知识的落实 三、关于关键能力的强化 四、关于核心素养的渗透 五、关于规范答题的指导 六、关于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关于等级考命题的探讨
命题依据(知识考查) 命题立意(能力考查) 试题情境 试题难度 试卷结构 命题导向
命题依据
【答案】 (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 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 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 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
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 化。
区域发展的综合性突出,重在考查地理要 素的分布、发展与联系、区域发展的内涵、 区域差异的比较。
1.明确基本概念
【设问】
①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②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 量的特点。
【选项】
①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 生产降低成本。
(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 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
全国卷高考命题规律
——过程、解释、方法 1.过程。强调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着力考查考生独立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解释。突出重要概念、原理的深度理解、准确阐释 和灵活运用。 3.方法。注重学科思想和方法;体现了对学科专业水
平和一定学术高度的考查。
把握高考考查方向
高考考什么
高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微专题复习策略

®考交流 教学参考732020 年第 7 期.下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微专题复习策略翟玉华(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天津)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讨高中地理微专题复习策略,提出应用实景微课,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构建电子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应用多样化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注重策略探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结合真题练习,进行复习备考演练等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微专题;复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转变为 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微专题教学相比传统的知识组 织形式,具有切人点小、学习深度大的优点,对学生知 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三一轮、二轮复习 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高中地理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高三复习阶段更是如此,因此在着重考查核心素养的 背景下,教师要将知识水平的提高与素养和能力的培 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髙学生的学科素养,为高考 和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实景微课应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重视知识的教学,而 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等现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能力 逐渐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 在地理活动中具备的实践能力,而作为一门实践性较 强的学科,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但高三 阶段时间紧张,大规模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不具备现 实可行性。
而实景微课是以实物为素材录制的微课,能让学生有效地将现实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故在复习阶段的微专题 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应用实景微课,培养学生的地 理实践力。
例如,在“地壳运动与地貌”微专题的教学中,教 师可借助实景微课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将微课的录 制地点设置到地质公园中。
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可以 在不同的教学点驻足,就“具有明显层理的沉积岩”这一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上发生的地壳运动。
在后期的制作中,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性讲解。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一、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在备考地理之前,学生首先要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这包括考试的题型、试卷结构、考试时间等。
通过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避免无效努力。
二、掌握基础知识地理是一门知识密集型科目,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
在备考高三地理时,学生应该重点复习和掌握各个章节的基础知识。
可以通过课本、教辅、习题集等多种渠道进行复习,同时要做好笔记和总结,方便日后复习和回顾。
三、培养综合素养地理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能力的培养。
在备考高三地理时,学生应该注重培养综合素养,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
可以通过阅读地理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等,了解最新的地理知识和研究成果;参加地理实地考察、实验课程等,锻炼实地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参加地理竞赛和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解题能力训练地理考试注重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考高三地理时,学生应该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做大量的地理习题和真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问题的要点和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五、模拟考试和查漏补缺在备考高三地理时,学生应该进行模拟考试,以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和备考水平。
可以通过做模拟试卷、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模拟考试。
要查漏补缺,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和提高。
六、合理安排时间和复习计划在备考高三地理时,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复习计划。
可以根据考试的时间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
要合理分配时间,安排每天的复习内容和任务,做到有计划地复习和提高。
地理备考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综合素养和解题能力。
通过科学的备考策略和方法,高三地理备考可以更加有效和顺利。
希望以上策略对广大高三地理考生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121ZHONG XUE JIAO YU YAN JIU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地理复习策略杨衍才(宿松县程集中学,安徽 安庆 246521)一、基于学情高三是学生压力最大的一年,各个学科都在搞一轮复习,学生花在地理上的时间并不多,而地理知识点纷繁复杂。
抽样调查我所授课的高三15班(共60名学生),1/3的学生放弃地理,1/3的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地理,1/3的学生认真学习地理。
毕业班的学生考试多,地理又是比较难的学科。
抽样调查发现面对地理试卷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2/5的学生对地理试卷有恐惧心理,1/5的学生消极考试,2/5的学生积极考试。
二、有效备考(一)基于高考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要求: 构建体系夯实基础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包括:要求学生具备调动和运用基本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能力,对给出的地理试题作答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分析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充分通过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充分把握地理的基本技能,不同种类的地理数据之间的交换,不同种类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交换的能力。
学生在高考中达到以上的水平,必须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的核心是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流通,每一章围绕为什么运动,怎样运动,运动的影响三个问题构建系统。
如图1所示的框架结构: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
教材围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编写同我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知识。
在复习时可以把必修2,必修3,选修旅游地理一块构建系统。
必修3是必修2原理的延伸,是解决区域典型的发展问题。
我们可以按照图2的框架构建系统。
(二)基于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 研究真题提高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调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获得题目的要求和相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消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客观、科学地获取图形、表格语言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其中有判断各种地理图表承载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复习方法与技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复习方法与技巧作者:姜吉琳来源:《成功密码》2022年第01期课堂复习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课程复习方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复习教学不仅具有发散学生地理思维的积极作用,还能够帮助他们巩固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地理解题思路。
因此,学生可以在复习中养成整合知识的优良习惯,主动构建地理知识框架,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课堂复习”作为自己授课的必要环节。
一、开展课堂复习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缺少创新性,因此课堂氛围较为沉重,学生可能会在复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大大降低了复习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性和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深入学习了解和识图,以此来探索地理知识的独特魅力。
在八年级阶段,尤其下学期,即将面临地理会考,学生处于总体知识整合复习的模式中,教师开展课堂复习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复习地理知识,在巩固提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
同时,八年级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一个焦虑的状态。
而复习教学中的互动活动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地区的地理事物特点和分布规律。
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具体而又深入地论述地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直接地与地理实现时空对话,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心态。
二、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复习方法与技巧1.打破教材体系,构建系统的复习脉络地理学科涵盖的知识领域较多,初中阶段包括地图与地球、世界地理、区域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的压力较大,很容易被繁杂的知识影响复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主动构建系统的复习脉络,实现对地理知识的重新组合。
例如,以专题化的复习模板展开教学,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和分类,形成一系列有规律的答题经验。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高三是一个紧张而充满挑战的阶段,地理备考策略尤其重要。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我们应采用以下策略:一、强化基础知识第一,以提高基础知识为目标。
高三是考生在地理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深化的一年。
因此,基础知识是高考地理成绩的关键。
要通过理论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了解核心概念,掌握各种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性的实际应用。
在备考中,还要通过练习题目、模拟考试及其它应用实践,帮助自己回顾、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二、掌握学科思维第二,通过学科思维来提高学习水平。
要在备考地理中,深入了解学科特点,掌握学科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增加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包括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能力,是在攻克高考地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三、多维度思考第三,要学会从多维度思考地理问题。
高考地理中会出现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在备考中,可以通过研究现实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极大地增加自己的维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样化复习第四,高三地理备考中提高复习效率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复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多阅读资料、进修课程和进行语言交流等多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在考前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和考试的心态要放松,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在不同的考试前适当放松和休息,会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高三地理备考关键在于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学科思维、从多维度思考地理问题和多样化复习。
只要能按照这些方法行事,相信在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是完全有可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以考纲为基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一、例谈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地理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在2017年9月进行试用,但是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已经有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下面以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新课标I卷第36题为例,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考题中的体现。
【例题1】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
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8分)(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4分)(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分)(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6分)【参考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深层剖析】●重视人地协调观导向——人地和谐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该题以剑麻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主线进行设问,层层探究,意在引导考生认识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渗透爱国情怀和国际主义观念。
本题前两个小题仅仅围绕“剑麻生活习性”“剑麻运输”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地协调观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
(在中国剑麻产量不足,去更适合剑麻生长的塔桑尼亚寻找种植基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考察综合思维习惯——因果逻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指出“基于青少年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发展他们的智力技能,并对那些影响其生活的议题做出回应”,这也恰是对综合思维的一种考察。
第(1)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地理因果逻辑思维过程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根据剑麻的生活习性,结合中国的自然环境因素,推导出中国剑麻产量少的原因)和综合(根据剑麻生活习性和剑麻的用途,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因素,归纳中国剑麻产需矛盾)能力。
●突出区域认知的能力——时空尺度第(3)小题精细设问,表面是在设问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实际是考察区域认知能力,学生能够读图推断出基洛萨附近是热带气候,再结合剑麻的生活习性得出本题答案,突出了对时(新鲜剑麻保质期短)、空(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尺度和生活常识(新鲜作物易腐烂变质)的灵活理解和运用。
●渗透地理实践力的考察——生活感知第(2)小题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图中图例显示首都、港口、铁路、河流等信息),结合工业区位(市场、交通)相关知识,再联系生活中的常识,即可以得出答案。
第36题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考生并不陌生。
人地关系主线清晰,有利于引导考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时代和生活。
层次递进的问题构成了“自然——人文——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链。
考生解答问题需要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在把握区域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渗透了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国家培养合格公民。
二、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1、抓考纲,基于“考点”基础上的知识梳理任何素养和能力的考查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目前形式下,地理教材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和湘教版,高考备考复习时以哪个版本的教材最好,困扰着相当一部分教师和考生。
其实,当今高考的命题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不是某种版本的教材,所以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不能依据自己所用的教材来强化知识。
笔者认为,从考纲中的考点出发,以“考点”为基准,首先搞清楚“考点包含的知识”,再进一步扩展与“考点相关的知识”,这样逐一筛查来突破知识关。
比如,2017年考纲中的第7个考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针对该考点,在吃透考纲、课标和教材,从知识层面无死角备考应做到以下几点:(1)会画大气受热过程图;(2)明确热量传递的主要途径是:太阳——地面——大气——地面;(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个表现,并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明确大气的保温作用其实质是大气保持地温的作用,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5)总结出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6)总结出影响地面辐射(或地温)的主要因素;(7)总结出影响气温的因素;(8)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9)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关联;(10)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1)会解释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12)会解释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13)理解逆温的含义及影响;(14)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考点,如果掌握到以上层次,可以说从知识层面“过关”了。
目前高中地理共65个考点(必修模块47个,选修共18个),逐一突破后,再配以适当的高考题加以训练,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则水到渠成。
2、重实践,基于“三生”基础上的备考思想这里的“三生”是指生活、生产和生态。
知识源于生活和生产,同时也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纵观近几年高考,90%的题目与“三生”有关。
“生产”、“生态”高中教材中都有相关的内容,而且所占比较也较大,高考试题所占比较大很正常。
源于“生活”的感知的高考题目,最近三年越来越多。
比如,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大量引入生活素材,如全国Ⅰ卷的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和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带景观差异、古村落旅游开发,全国Ⅱ卷的茶马古道研学旅行,全国Ⅲ卷的江南水乡剪纸景观、地铁站点、网聊信息,江苏卷的微信红包、绿色出行、天气变化、海外旅游,天津卷的盘山景观、“沽”的变迁、不同节气旗杆影子的变化,北京卷的机动车流量变化、故宫博物院开放游览,海南卷的岭南山区民居、日本最美乡村合掌村等等。
2016年海南地理卷第19题先给出了一段材料说“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然后问: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什么(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此题考生普遍感觉较难,实际上如果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很简单就可以得出答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北坡相比,南坡最高温度气温高,南坡日较差大;东西坡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买楼房时的生活体验——一座楼房地最西边住户往往特价促销,而最东边户价格则比较高,原因是西户日晒西头,热。
换句话说就是西边气温日较差大。
两者一结合答案为西南坡。
2015年四川文综卷第11题考察贝加尔湖,其中一个选项是“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很多考生认为此选项正确,对此我很费解。
我是70后出生,小时候经常看到池塘边结冰总是边缘早于里面,当时虽然不知为什么,但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现在的好多孩子竟然不知道,我只能无奈地感叹中国教育实践的缺失,同时也感叹全球气候变暖。
总之,近年高考试题关于“三生”为背景的考察越来越多。
这些试题强调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考生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周围的世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际问题做出有意义的判断或恰当的解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
【例题2】(2017年新课标I卷1~3题)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⑴—⑶题。
⑴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⑵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⑶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⑴B ⑵D ⑶A【解析】第⑴题解析:通过材料信息“我国东部地区”(WHERE)、“ 3月25日”(WHEN)、“隐有绿色”(WHAT),可排除C、D、A选项,因为C为大陆西岸所特有的植被,D为常绿植被且不是我国东部的典型植被,由景观和春天发芽可排除A。
第2题解析:由“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可知,用地类型相同,景观规划一致,可排除A、C;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同一区域(城市),一街之隔的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太大,且此植被非家用观赏植被,不存在爱好差异问题,可排除B。
唯一的可能是以街道为界,两侧绿化带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管辖——一侧疏于管理所致。
第3题解析,此题很容易错选为B,因为我们知道某区域长树、长草还是长灌木,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但此题为人工营选的城市景观,有专人负责管理(浇灌),所以排除B;此题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其”是指“常绿灌木”——“常绿”与“落叶”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气温(热量)——比如常绿林、落叶林的分布,故本题选A。
【评价】此题用“我国东部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和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图”和文字材料,“还原”考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让考生基于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判断当地的自然植被、常绿灌木作为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推测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可能原因。
在这组地理味不太“纯”却透着生活气息的试题中,地理原理、规律不再是判断推理的唯一标准,生活体验、实践知识、跨学科的知识成为解答试题的“入门券”(尤其是第⑵题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可能原因)。
因此,针对目前的高考形式与变化,对于高三的考生而言,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尽可能地多接触生活、多关心时政,多参与社会活动——在经历的过程中增加认知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