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数学教案编写规范
小学数学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科书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编写教案。
二、教案主题: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确保教案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要求。
三、教案结构: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重点: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保证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难点。
3. 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展示、讲解、练习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流畅顺利。
4. 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讲解、示范、引导等,保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5. 教学评价:设置恰当的评价环节,包括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确保教学评价有针对性。
四、教案风格:
1. 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繁琐的文字,保证教案内容简洁明了。
2. 可操作性:教案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实施。
3. 灵活性:教案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不同教学情况的需要。
4. 实用性:教案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五、教案评估:
1. 教师自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案进行及时评估,确定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案内容。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案编写规范范本,希望教师们在编写教案时能够按照以上规范进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秋游》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秋游》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5 页【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1.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能读明白情境图中或表格中包蕴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摸索过程,能运算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
4.在运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适应。
【内容分析】教科书通过“秋游”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探究并把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运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为下一节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差不多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运算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要紧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圆的认识(一)》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一)》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审定。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
教学主题:圆的认识(一)课时:共7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者:杨增辉/郑州市惠济区铁炉寨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圆的本质特征是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为更好地渗透圆的本质特征,便遵循“借助生活经验—利用动手操作—解释生活现象”的线索,通过套圈、画圆、讨论和感受来分层次感受圆的本质特征。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的基础上,第一节内容通过“套圈”游戏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式更公平,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本质特征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安排“画圆”活动,在学生探索如何画圆及亲自动手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目的是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与半径、直径与直径的关系,并且感受到圆心和半径对确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圆的本质特征的又一次体会。
3.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生在第一学段和生活中直观地认识了圆,对本节课的学习起铺垫作用,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组织对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探讨,以及半径和圆心作用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顺利达到对圆的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对周围环境中与圆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评价任务1、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找因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找因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倍数与因数课时:共5课时,第4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课标20页)2.教材分析:《找因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
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生在拼图中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与拼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在此基础上需要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算式,从而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学情—1.2.3)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面积的长方形的不同画法。
2.能判断一些数是否是某个数的因数。
3.能运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找出1--100自然数中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4.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依据教学目标—1.2.3)1.拼一拼,找出12的全部因数.(落实目标1.3)2.圈出0,1,2,6,12,23,24,48,240中24的因数。
(落实目标2)3.把48块月饼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几个盒子?(落实目标4)5.判断: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完成目标一、三)环节二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活动一:1.圈出0,1,2,6,12,23,24,48,240中24的因数。
易错点:倍数与因数易混淆。
方法:用24分别除以这些数,看哪些商是整数。
(完成目标二)活动二:把48块月饼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几个盒子?分析:找出48的所有因数,并一一列举出来(完成目标四)学生会判断给定数字是否是一个数的因数,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节余多少钱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节余多少钱》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来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加与减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味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4)体会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2.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三位数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3.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不仅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而且理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学情—1.2.3)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评价任务:1.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落实目标1)2.会利用加减混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落实目标2)3.理解直观图的优越性,培养了自己的思维的灵活度。
(落实目标3)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节余多少钱八月节余多少钱?两个月一共节余多少钱?800+185-745 800-745+185 260+(260-30)=985-745 =55+185 =260+230=240(元)=240(元)=490(元)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图形【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靳爱萍【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十六页【课程标准】《认识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内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内容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几何图形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联想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一些有目的的尝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索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知识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画、折、拼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出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完成。
2、通过问题6、7、8检测目标2的完成。
3、通过问题8、9检测目标3的完成。
【学习过程】教学目标评价: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位数乘两位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航附小刘瑞芳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教材分析
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做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是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任务2:巩固练习,完成课本P47做一做、数学医院判断正误、解决实际问题。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数豆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数豆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主题:解决“100以内数的读、写”的问题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冯妍/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通过“数数”、“估数”的活动,理解数的意义。
使学生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初步发展数感。
2.教材分析:
《数豆子》是借助数豆子活动认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满十进1”的道理。
3.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借助数花生活动认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小棒和方块模型进一步感知数的结构。
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的关系,体会“满十进1”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会用拨数、画图写数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2.进一步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3.进一步积累数数和估数的经验,出不发展数感。
评价任务:
1.会用拨数、画图写数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2.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板书设计:
数豆子
28 2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几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第几》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题: 第几课题:共1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在现实情景中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教材分析《第几》是人教版2012版教材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20页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
教材借助“排队购票”这一实际生活场景展开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意义和区别,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3、学生分析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尽管没有“几个”和“第几个”这样的数学概念,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经验,因此建构新知不算困难。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自然数表示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评价设计:评价设计一:通过环节二、环节三达成目标1评价设计二:通过环节一、环节二达成目标2评价设计三:通过环节一、环节二、环节三达成目标3学习过程:4.生活中的“第几”这些数前面尽管没有写“第”字,但表示的意义是“第几”。
1.课本第23页的第1题、第2题。
2.说一说:我坐在第()排。
从左数,我是第(),从右数,我是第()。
我的左边有()人,右边有()人。
我这一排一共有()人。
3.挑战自我:从右数,我排第2,从左数我排第4。
你知道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吗?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方案总序号: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主题:分数乘整数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者:周书广/中牟县大孟镇大吕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乘法运算。
(《课标》P21)2.学情分析本课是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并正确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材分析《分数乘整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合理地使用教材,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能正确说出一个分数乘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评价任务二:9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
评价任务二:80%以上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反思环节一:铺垫孕伏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3)计算:=++636261=++103103103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主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时:共8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赵婕/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2、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学情分析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
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目标1、通过分月饼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通过折一折、分一分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评价任务任务1:通过观察直观演示,课堂提问来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任务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几分之一,写一写几分之一,互相说说分数的三个部分的名称。
标准小学数学教案格式
标准小学数学教案格式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能正确进行数字加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算术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
2. 两位数以内的数字加法。
教学难点:1. 两位数的数字加法。
2. 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为加法运算。
2. 明确任务,告诉学生今天的目标是学会进行数字加法运算。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数字相加。
2. 示范两位数以内的数字加法计算,并解释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三、练习与活动(3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包括口头计算和书面计算。
2.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进行数字加法运算。
3.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归纳加法运算的规律。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运算的重要性。
2.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加法运算的知识。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如何?2. 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生有没有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辅导?以上教案仅为参考范本,请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调整。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用数学——用6、7的加法解决问题》
《用数学—-用6、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主题:《6-7的认识和加减法》课时:第五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教材分析针对本节课,已有6、7的加减运算和一图四式的知识基础上,我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渗透:1.计算学习和意义理解、思维训练相结合。
新知识学习中渗透算理,同时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训练.(具体体现:学习活动的第二环节)2.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具体体现:贯彻整个学习活动)3.紧密和动手操作相联系,通过观察、接触(摆一摆、画一画等)等各种手段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具体体现:学习活动的第3环节说、摆、画)3.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具有特定的年龄特点,性格比较活跃,但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等.结合这些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理解”层面。
学习目标依据对目标的定位,对学生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学习过程的对应设计.制定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2、通过说、摆、画等方式,能够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解决问题.3、在借助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任务1:通过学习过程中对情景图的描述:“(1)图里有什么?(找出图里的数学信息和问题)(2)怎样解答?列出算式解答(3)解答正确吗?让我们认真检查,最后不要忘记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
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
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
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
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
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
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
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行为动词举例
层次用来表示此种能力的行为动词
识记
描述、认出、界定、命名、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回忆、选择、标明、指出
领会
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整合、推断
运用
使用、解决、证明、建立、示范、发现、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说、说明、修改、定计划、制定方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