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天人合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载“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摘要: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起点在于气的物质属性,天地万物统一于气,经过对社会人员的道德启迪,以“心统性情”和“健顺之德”作为处理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基本路径,进而将“天人合一”落实在社会道德平等性上,为“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注重道德实践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关键字:天人合一太虚气民胞物与

引言:

“天人合一”一直以不同的命题源远流长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同时哲学家对于它的解释思想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张载和其他学者一样,为封建伦理寻求本体根据,利用“天人合一”来建立一个思想根据。

一、天人合一的建立基础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起点在于气的物质属性,关于气的学说,可以说有四个要点:(1)气是无形的存在,气聚为形,气无形而可见。(2)气属于身,于心是相对的。(3)其实生命之源,而气非即生命。(4)气本于虚空,而虚空非气。总之,气是万物构成的原始材料,是从虚空中变化出来的。[1]张载的气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并改造,寻求和建立一种新的信仰力量以取代对佛教的信仰。

张载的气化论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物的生死变化,人和万物的构成的材料,。用气来破佛老的空无,道家将虚无看作脱离气存在的至高本体,太虚和气之间是生成和被生成的关系,佛教则重本体,重本体并非不讲生成,佛教认为万物虽存在,但其本性为空,实际上仍是将物与其性相分,天与人相分。张载否定了太虚是脱离气的现实存在,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2]通过冰水的变化来解释太虚和气聚散关系从而推理出太虚并非在气之外,太虚就是气,这样真实存在的气破除了道教的虚无和佛教的不真空。

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宇宙之间都是气,人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太虚即气,张载的提出的气说使得天人一气,天人同质。这样张载从世界的物质属性方面对“天人合一”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物质基础是人于天地万物统一由气组成,“凡可

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气聚而为万物,气散而为太虚,太虚和万物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所以无论气的离散聚合都是表明其属性的,在这个前提下,天人之间的精神感通才能成立。构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对于“天人合一”张载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是心性上的“心统性情”,另一个是有关于道德上的“建顺之德”。

同秉持儒家的传统,认为人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当时的人类社会离不开天,如果要建立秩序或者有所需求,必须为上天立心,用张载的话来说就是“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张载所要克服的就是避免将私见凌驾于集体,主张将众人所认同的道理上升到公共的意识中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张载《西铭》中具体化,他认为天地之间。天地如同自己的父母充盈于天地之间的都是气。“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天为父地为母,气的凝聚组成了人的体态,气的本质构成了人的性情。因皆有气构成,凡人者皆为自己的同胞,君王相当于家中的长子,大臣就是家里的管家,尊敬我年高之长辈,以此达到对年长者之普遍尊重;慈爱我孤独弱小之子女,以此达到对年幼者之普遍爱抚。强调对弱者的照顾,对长者的尊重,“民胞物与”使得“天人合一”有了实践的可能性。

“天人合一”思想同样在道德上起到了约束作用,气无所不在,将天和人有机联系,上天赋予了人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3]。张载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那么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健顺之德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可以说人是道德的动物。而道德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与交往的最基本和有效的方式。张载认为人都是要死的,但人在当下的时候选择道德行为就可以在当下取得永恒,在那一瞬间就可以成为一个圣人,因为这时可以与天地为一体,与天地同性质。但这只能是当下状态中的圣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就要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三、“天人合一”现实意义

张载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他高度赞美了大自然的“生生之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其仁爱之心就体现

在不断培养出世间万物。在《西铭》中张载以天地为父母。视天地间万物都与自己同为一物,同为一体,即同为一“气”,因此不仅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同胞,包括山川、河流、树木、森林、草原、植被等等在内的万物,也都是自己的朋友。一方面天地为人之父母,对人具有养育之恩。人就应对天地怀有“孝敬”之情,不应肆意破坏自然;另一方面,人来自天地必须担负起对自然的义务和责任,以达到不虚此生的目的。

欧洲在古罗马,有骑士、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等级,中世纪法国,分为教士、武士、平民三部分人,这样有利于中央集权,同样的在中国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中国都曾在"名分"的原则上建立起区分贵贱尊卑的严格等级制度这样的制度不能带给人类的统一和和谐,只能激起阶级对立和矛盾。通过“天人合一”天人同质的想法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结语:

张载从本体论上批判了佛道,提出了气本论的宇宙观,用“天人合一”的命题使得天人同质,打破了阶级,用道德来进行思想统治。

文献: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

[3]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