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与军事政策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与军事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07ebc2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2.png)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与军事政策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赫鲁晓夫出任苏联总书记,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结合于苏联的军事政策变化,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首先,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对苏联政权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包括谴责他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运动。
这种对斯大林的批判,挖掘了苏联社会内部的种种问题,加剧了个人以及党派对立,导致了内部政治动荡。
其次,赫鲁晓夫时期的军事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品尼高("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相处,这一理念对苏联的军事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开始减少军备竞赛的投入,转而重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外交手段的运用,以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封锁。
在军事政策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每个洲的核武器库”的构想,试图在世界各地建立核武器储备,以平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
这一军事战略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核威慑力量,并对世界局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这一军事政策受到苏联内部的拖延和反对,但赫鲁晓夫坚持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政策对苏联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对于核武器问题的关注,使得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变得更加具有影响力。
他与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多次会晤,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活动,使得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与军事政策变革推动了苏联国内外事务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批判斯大林和推动对外交往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有助于改善了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尽管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无可否认,赫鲁晓夫时代对苏联和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
![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https://img.taocdn.com/s3/m/35dcf92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3.png)
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是一场有关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59年中国与苏联进行边界谈判时。
以下是关于这场舌战的1000字文章:这场舌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饥荒。
195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巨大的下降,导致了饥荒。
当时中国政府希望苏联提供援助,但赫鲁晓夫拒绝了这一请求,并批评了中国的农业政策。
这引发了邓小平的强烈不满,他认为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批评不公平。
在边界谈判期间,邓小平与赫鲁晓夫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邓小平首先指出苏联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态度不友好,并且批评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政策持有偏见。
邓小平辩称,中国的农业政策虽然存在问题,但是饥荒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不是政府的问题。
他还援引了一些数据证明中国的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仍然是成功的。
赫鲁晓夫对于邓小平的辩解并不认同,他继续批评中国的农业政策,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示怀疑。
他认为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失败将会影响到整个现代化进程,并称中国是“封闭的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的言论激怒了邓小平,他坚决驳斥了赫鲁晓夫的观点,并指出苏联自己也面临着农业问题。
邓小平进一步批评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农业问题上的领导方式,并认为苏联的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问题。
他引用了一些苏联自己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并指出赫鲁晓夫对于苏联农业问题的忽视。
整个辩论过程中,邓小平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并对中国领导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终,边界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但这次舌战使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并对国际舞台上的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辩论不仅展示了邓小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果断和智慧,还揭示了中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这次舌战加深了中国对苏联的认识,也使中国改变了对苏联的依赖,寻求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
这次事件也进一步凸显了邓小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美苏在争霸时期的对华政策
![美苏在争霸时期的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eb64032eefdc8d376ee329f.png)
美苏在争霸时期的对华政策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熊国荣(441800)一、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美苏均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苏联甚至意图控制中国1、美国对华政策:美国敌视、孤立、封锁、反对中国,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其原因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五百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迅速发展壮大,美国为此感到恐惧不安;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采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策。
2、苏联对华政策:侵犯中国主权,企图控制中国,导致中苏50年代初期的合作荡然无存,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其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些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观点,彻底批判斯大林,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中苏双方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经过苏联战后初期的经济调整,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对外扩张野心随之增长;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侵犯中国主权,控制中国。
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期:中美关系趋于缓和,中苏关系逐渐恶化1、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其原因是:一方面,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
另一方面,美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迫使美国对外战略实行重大调整,拉拢中国从战略上牵制苏联2、苏联对华政策: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实行军事威胁,并酿成武装边境冲突,1969年爆发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1949-1953年苏联对华政策
![1949-1953年苏联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b2664966bec0975f465e26d.png)
7.俄罗斯总统档案馆 1995
8.师哲在历史巨人的身边 1991
9.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1983
10.杰吉耶尔铁托传 1963
11.卡德尔卡德尔回忆录 198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ysfgdzkxxxb200105011.aspx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如受到日本或与日本盟国的进攻,另一方立刻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不参加任何反对对方的联盟,不采取反对对方的任何行动和措施;双方题进行协商;双方保证以合作态度,并遵照平等、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条约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如在期满前一年缔约国一方未提出予以废除,则延长5年,并得依此顺延。(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条约名存实亡。1979年4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期满后不再延长。)双方还宣布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形成了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军事同盟,是中苏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有助于保障中苏孤立的,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脚’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T-”,“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ggt臣界的和平。”[7](陇’三、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之时,满目苍痍,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对华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中国的经济状况异常艰难。正是苏联无私的援助,使中国种慷慨无私的援助,使我flqtt够顺利地巩固国防,战胜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并使中国的经济工作约》签订的同一天,中苏还签订了《关于贷款给中年至1954年五年内,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年利息为1%,作为中国偿付苏联为帮助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而出售给中国的机器设备与器材之用;中国在1963年底以前,将以原料、茶叶、美元等分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于长期“一五”计划,并承诺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个规模巨大的212程项目(后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苏联又承诺增加15个援建项目,使苏联援华项目总数达到151个)。这些项目绝大多数是重工业,它包括军事、航空航天、电子、船舶、化212、机械、冶金、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它几乎占“一五”用”,[9](M’到1956年,苏联援建的项目绝大部分投产,中国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汽车合金钢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从此,中国结束都不能制造”[10](州2’的历史,中国的工业化在此基联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大大改善了中国科技水平的面貌。同时,此时期苏联在技术方面慷慨的转让,使中国工业的发展一开始就四、大国沙文主义的顽疾,埋下中苏不到彻底的批判,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的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主义各国的关系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经常忽视平等原则,干涉别国的内政。中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使中国领导人对一切有损国家主权——/fYYSZXB‘’,上
从1959至1969的10年时间里 苏联都对中国做了什么
![从1959至1969的10年时间里 苏联都对中国做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9802f390740be1e650e9ab9.png)
[键入文字]从1959 至1969 的10 年时间里苏联都对中国做了什么说到中苏关系,可以用4 个十年来形容。
友好、决裂、对抗、重归是这四个时期的代名词,中苏之间在经过了10 年亲如兄弟的关系之后,正在走向逐步决裂的局面。
从1959 到1969 年的十年间,中苏关系从破裂走向了全面对抗。
那么在这十年里,苏联究竟对中国都做了什么?一、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苏联开始策动中国边民逃亡从1958 年开始,中苏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
到了1959 年已经降至了冰点,中苏两国高级别的会谈全部停止。
沙俄这个国家在侵占了中国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后,拥有了和中国长达7000 多公里的边境线。
苏联取代沙俄以后,丝毫也没有例外。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中苏两国的边民在放牧和其他日常活动中,还会相互打招呼执意。
但是在中苏交恶以后,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的西段也就是新疆地区,挖掘了宽度十几米的边境封锁沟。
中国边民的羊群一旦靠近边境线,苏联军人轻则开枪射击,重则使用装甲车冲撞中国边民。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边民被打死打伤多人,放牧的牛羊多次被苏军抢走。
苏联还在使用民族政策,向新疆地区渗透。
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关系复杂,很多民族在苏联境内也有分布,如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等。
苏联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使用高音喇叭劝说中国边境居民进入苏联。
对于愿意进入苏联的中国边民,苏联方面白天车接车送,晚上用探照灯指引。
从1959 年至1961 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共有6 万多中国边民进入了苏联境内,甚至包括几十名官兵。
中国为了应对苏联这种不人道的行为,向新疆地区加派了兵力,边境的巡逻次数也明显增多,在加上外交上的努力,终于遏制住了苏联的行动。
二、苏联方面口出狂言,中苏关系持续紧张1964 年,苏联各派联合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赫鲁晓夫赶下了台。
在各派的妥协1。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济关系的特征及原由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济关系的特征及原由](https://img.taocdn.com/s3/m/9423bbbe83d049649b665868.png)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济关系的特征及原由作者:曹广金来源:《党史文苑》2011年第24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中苏双方就建立了同盟关系,从而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苏经济关系在赫鲁晓夫时期明显地呈现出前盛后衰的特征:赫鲁晓夫当政前期无论是经济援助还是双方经济贸易往来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主要由于冷战形势及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双方在众多方面的祈求具有一致性,到其当政的后期随着双方分歧的出现,这种建立在非正常秩序上的经贸关系也就开始出现危情,最后发展到双方的经济贸易水平的下滑和经贸交往几近终止。
这一时期中苏经济关系所呈现的特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赫鲁晓夫中苏经济关系特征原由一、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济关系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掌控了苏联。
由于冷战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在赫鲁晓夫时期出现了由密切到破裂的发展。
赫鲁晓夫早期的苏中经济关系的发展承接斯大林时期的发展态势,继续深入,双方的贸易数额和产品种类都大幅度提高,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无论是项目数量和规模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而从赫鲁晓夫后期开始,中苏间的贸易逐步萎缩,直至停止。
下面就从赫鲁晓夫当政的不同时期的中苏经济贸易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中苏经济关系的特征及体现。
1.赫鲁晓夫前期的中苏经济关系。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帮助中国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契机,苏联给予了中国更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同时展开经济贸易,使得中苏之间的经济关系联系更为密切。
“一五”计划于1953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完成,由于在计划中所需要实现的任务(仅在1953年一年里,就要改建和新建21冶金和化学工厂,24个大型机械制造厂,24个水力和火力发电厂,铺设600公里以上的铁路道线[1]P378),中国自身大都难于独立完成,需要苏联给予援助,于是中苏于1953年5月签署了《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协定中决定,在1953—1959年间,苏联援建中国建设和改建91个企业,同时完成1953年4月以前苏联援建的51个企业,共为141个企业。
滚滚红轮---50年代工业记忆
![滚滚红轮---50年代工业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f4fb6de304a1b0717fd5dd31.png)
滚滚红轮---50年代工业记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为何愿意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核心提示:从此苏联更加倚重中国,半个月以后,苏联突然在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1957年9月,聂荣臻率领代表团赴苏,经过长达35天的谈判,于10月15日在莫斯科正式签定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此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图纸资料,以及导弹样品和技术资料等。
赫鲁晓夫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卫视5月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吕宁思: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杜鲁门家乡发表的铁幕演说,让斯大林勃然大怒,他立即通过苏联《真理报》进行反击说,丘吉尔先生现在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先生并不孤单,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在美国也有朋友,斯大林还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实际上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斯大林早已了然于胸,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知道斯大林有一张自己的蓝图,因此在北非登陆时,罗斯福就和丘吉尔合计好了,绝对不能让斯大林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西欧去。
沈志华:因为在战争当中,苏联崛起了,势力大了,英法都衰落了,这个欧洲原来的大国,都衰落了,德国没了,意大利也没了,这个英法也给战争打成那样了,所以他(丘吉尔)特别担心苏联借着自己的这个势力扩张,把整个欧洲吞并,所以他要不断地挑动刺激美国人,说这个苏联是不可信的啊,这个共产主义,他们早晚还是共产主义,还是要消灭世界的,这个自由制度的,等等,所以他就不断地抓住这个一些借口啊,或者抓住一些这个现象,来攻击苏联。
解说:就在丘吉尔铁幕演说的一个月之后,莫斯科红场彩旗飘扬,1946年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苏联在红场举行的盛大的阅兵式,面对着美国原子弹的威胁,斯大林显得无所畏惧,虽然,他的国家刚从战火中走出,而现在,曾经的盟友美英等国却对他们虎视眈眈,当一种新型的坦克轰隆隆地驶过红场时,斯大林露出了笑容,人群中也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是苏联新型研制的T54坦克,两天前,4月29日,它开始在苏联军队中正式服役。
赫鲁晓夫与中苏交恶
![赫鲁晓夫与中苏交恶](https://img.taocdn.com/s3/m/e70f3c380066f5335a8121ea.png)
赫鲁晓夫与中苏交恶最新文章经济观察报[微博]述弢2014-01-15 06:14我要分享222[摘要]陈毅指责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苏联共产党以老子党自居。
中央电视台曾与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共同举办了名为“等着我”的中俄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
当初的骨肉至亲、同窗好友、异国情侣,在彼此音信隔绝、苦苦等待五六十年之后,终于奇迹般地相聚重逢,无不喜极而泣。
此情此景,令人不胜唏嘘。
同时也不免产生疑问:何以会出现如此骨肉分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个中原因,主持人不便点明,或者说不说自明。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若干年前的中苏交恶。
建国之初,中苏友好深入人心,看苏联书,唱俄语歌,观苏联片,一时蔚然成风。
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几成既定的国策。
然而好景不长,五十年代末期,两国即开始渐行渐远,最终发展到彻底决裂、兵戎相见的地步。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多年来在中国早已臭名昭著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力主援华被伟大领袖批为“很幼稚,不懂马列主义”的赫鲁晓夫,放牛娃出身,小学文化程度,参加过国内战争,从基层做起,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曾经担任过区委书记、市委书记、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等职,颇受斯大林的重用,但似乎并未将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
斯大林去世时,赫鲁晓夫不过是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而已,党内排名不是很靠前。
当时问鼎最高权力呼声最高的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
岂料阴差阳错,倒让赫鲁晓夫拣了个漏,成为党和国家的第一号人物。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赫鲁晓夫终其一生也不能动笔为文,随便写个批示或者便条都不免要犯拼写错误(也就是写错别字)。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白字先生”,居然把苏联的事情办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
至于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成败得失,这里按下不表。
且说赫鲁晓夫主政后,于1954年9月率团前来我国参加建国五周年庆典,并献上一份厚礼。
苏联将4个股份公司的股份全部归还中国,并提前将旅顺港海军基地归还中国,增加对中国15亿的贷款,修建新疆铁路。
徐焰: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的
![徐焰: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的](https://img.taocdn.com/s3/m/b405046e1ed9ad51f01df239.png)
徐焰: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的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
其实,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访华抗美援朝时苏联以半价对华提供武器,留下13亿美元军火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起,便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实际由苏联出钱)。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
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
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苏方却要将装备折价算作对华贷款。
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
对此,苏方的解释是援朝应“共同负担”,两国各出一半的钱。
当时中国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却对武器款斤斤计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
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
如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
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运到中国,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
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七个师空军装备,有六个师配备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其无法同美军F-84交锋,更不能抗衡F-86,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390d50804d2b160b4ec024.png)
为了对付日本和德国的进攻 和 包 围 $ 苏 联 开 始 调 整 外 交 方 略 %5 苏联同美国 ? G G年5 5月5 > 日$ 建交 %5 并担任理事 会 常 任 理 事 国 %5 苏联与法国在 ? G N 年 ? 月苏联应邀加入国联 $ ? G P 年 P 月 A 日$ 巴黎签订互助条约 % 与此同时 $ 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决定联华抗日 % 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 $ 但不承担直接参 5 ? G @年6月A 5日$ 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 % 战的义务 % 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 % 依约 $ ’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订 $ 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 条约签订后 $ 苏 联开始在政治 & 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5 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 ? G @年?月A 5 日国联会议上 $ 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 ! " 现有之事实 $ 岂不是证
! % 这期间 $ 以制日# 蒋介石多次召见英& 美& 法& 德等国使节谈话% 顾维钧等驻国联代表也在国联内外积极
活动%但是$ 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毫无收获%西方列强不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 拒绝制裁日本% 中国国民政府对西方列强坐视 日 本 侵 略 的 政 策 感 到 失 望 和 不 满 %5 国防会议 ? G G年P月5 > 日$ 就平津战事所作决议中说 ! " 国际及各国 $ 除道德上 之 同情 外 $ 未曾 依 据 条 约 制 裁 日 本 $ 亦未与中国以
’条 约 和 联 合 声 明 严 重 破 坏 了 中 国 的 主 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 领 土 完 整 和 不 可 侵 犯 ! ( 犯#
苏联对中国内外政策和苏中关系的评论
![苏联对中国内外政策和苏中关系的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ada2f6551810a6f52486c5.png)
9 8弓 自1 年
5
月 戈尔 巴乔 夫 访 间 中 国 苏 中 关 系恢 复 正 常 化 以 来
。
,
苏 联十 分 关 注 中 国 的 改革
开放
、
对 外政 策和 苏 中 关 系的 发展
,
政 府领 导人
。
、
官员
、
专家 学 者 和 舆论 工 具发 表 了 许 多 与
,
,
他 们面 临着许
多 复杂 的任 务
这 些 任 务在许 多 方 面 是相 似 的
,
。
。
自然
,
我们 关 心 的 是
,
我们 的改 革和 中 国 进
,
行 的改 革 以 较 少 的 损失 和 费 用
以 较 少 的 弊 病 和 困 难 来 达 到 自 己 的 目的
。
而这 正 好 也 确保 在
1 98 9
某 种 程度 上 交 流 经 验
,
。
,
苏 中两 国 的 改革 具有 相 同 的 目的
,
,
遇 到 了 类 似的困
,
难
。
我们 从未 象 现 在 这 样互 有 需 要
需 要 交 流 革新社 会 主义 的经 验
,
不 论是正 面 经验
。
还是
反面 经 验
从 邻 国 中 吸取 失败 的 教训
同从 它 的成 功 中 借鉴 有益 的 经 验 同 样 宝 贵
此 有关 的 文 章 和 讲 话
对 中 国 作 了 正 面 肯定
摘 编 如下
:
一
称 苏联 时 中 国 的 改 革 的
”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b5ded0de87101f69e319527.png)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赵士国内容提要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
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关键词抗日战争联华制日由热而冷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经14年,终于取得胜利。
其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从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变化的情况看,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多变,也反映出苏联高层决策人物的复杂心态:国际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兼而有之。
本文拟对此略加剖析,或许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当今的中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既有苏日间的历史积怨因素,更有日本威胁苏联安全的现实原因。
甲午战后,日本为报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曾于1905年狠狠地咬了俄国一口,苏联对此心怀怨恨。
1931年日本重施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到与中国山水相依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1935年底斯大林获得德日准备缔结反苏协定的消息后惶恐不安,担心德国与日本同时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1]。
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明目张胆地将矛头指向苏联。
事情已经非常明显,日本有德国人支持,它不仅要侵略中国,而且对苏联远东地区亦有领土要求。
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德国则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苏联便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处境。
此时,欧美大国虽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不像以前那样怀有敌意,但当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之时却不愿承担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
1937年5月张伯伦在英国上台后,全面推行以妥协退让、嫁祸于人为特征的绥靖政策,其他欧美国家亦步亦趋,纵虎为患。
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f588a01f78a6529647d53ab.png)
赫鲁晓夫的这次访华表明, 要让所有苏联领导人都明白, 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周年期间, 苏联政府代表团访华不能仅 限于发表政治声明和外交宣言, 而必须有经济基础, 只有这样才 能巩固两国的联盟和友谊 进一步加强政治、 经济 、 文化、 军事和
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占据的位置为他提供了便利条件。新中国
作 者简介 : 柳德军(99一) 男, 17 , 甘肃静 宁人 , 讲师 , 士, 硕 主要从 事国际关系史研 究。
维普资讯
8
宜 宾学 院学 报
20 0 6年 8期
期, 东西方都需要进一步的内部融合, 这代替了冷战早期的外部 夫的国际缓和政策。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 毛泽东指出,我们 “
拉h5707赫鲁晓夫的这次访华表明他要让所有苏联领导人都明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期间苏联政府代表团访华不能仅限于发表政治声明和外交宣言而必须有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两国的联盟和友谊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其他领域的紧密合作o3085对赫鲁晓夫的这一改革举措毛泽东曾作了这样的评价
维普资讯
的苏方股份用我国出口货物在数年内还清;三) ( 签订中苏科学技 术合作协定;四) ( 中苏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 并组织联运的协定 ;五) ( 中苏蒙修建集宁到乌兰巴托铁路并组织 联运的协定;六) ( 苏联为中国提供 5 2 亿 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
定;七) ( 帮助中国新建 l 个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的 ll 5 4 项企业 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 ’ ¨加 ”
义 道路 上 的分 道扬 镳 , 两 国 同盟 关 系迅 速 破 裂 的根 本 原 因 。 是 关键 词 : 鲁 晓 夫 ; 赫 苏联 ; 国 ; 中 对华 政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89.1 D 2 5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35 20 )8 0 7— 4 17 —56 (06 0 —00 0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7b443eb910ef12d2af9e749.png)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摘要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
1945年2月苏联与美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为了兑现它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在华利益,以及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全国胜利,采取了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关键词苏联对华政策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形势。
1937年前后,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步步紧逼苏联,苏联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性逐渐增大,为此,苏联确定了援华抗日的对外政策。
但随着欧洲形势的更加紧张,特别是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发生逆转,与此同时,罗斯福与斯大林在维持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一致。
1945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苏互相妥协而产生的重建世界秩序的全盘方案,划分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范围,为了进一步落实其协议,1945年8月14日又与中国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有好同盟条约》,不顾中国的民族利益与领土主权完整,支持蒋介石压制共产党,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一、秘密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发展,苏、美两国各自勾画着世界格局的蓝图,中国是他们蓝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既有争夺,又有妥协,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全局地位。
美国根据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确定了一个近期的军事目标,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力量,减少美军在对日作战中的牺牲;一个长远的政治目标,即在战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成为美国可以用来抗衡亚洲共产主义和反美势力的主要力量。
对此,美国政要们是直言不讳的。
然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还必须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承诺,否则是办不到的。
赫尔利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相信,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他认为只要“苏联应允支持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则“将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如无苏联支持,则中国共产党终将以一个政党的地位参加国民政府”。
战后苏联对华“双重外交”基于1949年的案例
![战后苏联对华“双重外交”基于1949年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238c80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9.png)
中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一度由三条线组成:第一条线是外交关系,即苏联先后与中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的外交关系;第二条线是党际关系,即苏联与中国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以前)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第三条线是苏联与中国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即与东北张作霖、华北冯玉祥、西北盛世才的关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苏关系从三条线演变成两条线,这就是苏联与民国政府的外交关系,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关系,从而形成苏联对华的“双重外交”。
一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这一年,建立全国政权已摆上中共的日程。
对长期在农村进行游击战争的革命党来说,建立全国政权、领导和管理全国经济,处理与外国的关系等,都是崭新的课题,都需要征求苏联“老大哥”的意见,向斯大林请教。
战后中苏两党主要是以互致电报或通过联络员传递信息进行交往,这种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举行两党高层会晤,面对面地交换意见。
这一年,两党共举行三次高层会晤:第一次会晤是1月28日—2月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第二次是6月26日—8月14日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第三次是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三次高层会晤把中苏两党关系推上新阶段和新高度。
由于第三次会晤已超出苏联“双重外交”的范畴,故本文基本不予涉及。
毛泽东曾三次主动提出访问莫斯科。
1949年1月14日,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毛泽东不能以“游击队领导人”的身份来莫斯科,最好在中国新政府建立后,以政府首脑的名义前来。
为了避免由于毛泽东不能来访而推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斯大林提议派一名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并具体建议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完成这项使命。
当天,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说,“我们仍坚持您暂缓访问莫斯科。
因为目前您留在中国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您愿意,我们可派政治局委员到哈尔滨或者其他地方见您,在哈尔滨或其他什么地方就您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谈。
浅析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对华政策
![浅析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8a5396d3b3567ec112d8a24.png)
浅析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作者:温子坚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苏关系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环。
这段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苏关系也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苏联在这段时期对华采取友好亲近政策,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对世界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既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增强了苏联对东欧的话语权,更是对当时的冷战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蜜月期;中苏关系;对华政策在1953年9月3—7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开始了在苏共确立统治地位。
在赫鲁晓夫执政前期的1953到1959年,中苏关系可以说是处在“蜜月”的巅峰期。
这段时期里,中苏双方虽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但这些矛盾还不足以影响中苏的亲密友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中苏双方仍继续发展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
具体来说,这段时间中苏双方的友好亲密关系是建立在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支持,和苏联对中国的各方面建设支持的双方共同基础之上的。
以1959年10月2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中南海的一次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会议为分界点,由于中苏两国在不同层面的一些列分歧和矛盾的作用之下,中苏关系开始急转直下。
到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中苏关系已经逐渐恶化,中苏两国的关系已走向了相互对抗的层面。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执政前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双方交往密切,苏联给予中国各种发展建设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中国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而中国则给予苏联政治上的政治支持。
一、苏联对华政策具体内容(一)积极发展中苏经济关系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有着维护苏联在远东利益的需要,其各项对华政策的执行都充满了维护苏联利益的考虑,从中苏关于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艰难谈判过程可见一斑。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华交往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敦促苏联部门尽快确定和落实中国方面的“一五”计划的苏方援建项目;另外,他还高度重视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的苏联使团规格。
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eba8e3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1.png)
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柳德军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6)008
【摘要】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短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究其实,中苏两国在革命与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尤其是两国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分道扬镳,是两国同盟关系迅速破裂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柳德军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9.512
【相关文献】
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 [J], 陈兆芬
2.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 [J], 赵红;杨海罗
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第三世界政策的演变:从积极介入到受挫保守(1953-1964) [J], 张盛楠
4.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J], 安.哈扎诺夫;陈夕
5.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理论的形成与反思 [J], 陈兆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作者:安.哈扎诺夫网站编辑:安艳燕来源:《中共党史研究》日期:2013-04-13斯大林继任者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也许只有从苏联50年代中期整个对外政策的前后变化上才能看清。
斯大林的去世,是减少苏联集权制度内外政策中最不受欢迎的方面的信号;苏联在核武器及运载工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缩短了它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并造成这样一种形势:避免世界核战争的唯一可能性是寻求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谅解。
对于世界格局中这些根本的变化,苏联领导人的回应是: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
赫鲁晓夫将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础。
应当说,还是列宁论证了两个体系共存的必然性,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要求有一个两种制度暂时共存的时期。
斯大林作为列宁的追随者,他没有对列宁的这个推论提出反对意见。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的理论顾问们尝试改变国际关系的性质,建议用“和平共处”这个词来代替在列宁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敌对共存”的表述。
事实上,正是这一点,是赫鲁晓夫在发展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方面作出的主要的创造性的贡献。
“和平共处”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是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的简单发展。
这一思想是由列宁提出,由斯大林付诸实践的。
而赫鲁晓夫则进一步将“和平共处”规定为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
由于赫鲁晓夫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政策有自己的目的,这首先是为了避免能够导致人类毁灭的核灾难。
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是同资本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战。
为了统一这两个明显互相矛盾的任务,赫鲁晓夫的理论顾问们试图论证“和平共处”是国际间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
赫鲁晓夫希望:苏维埃国家令人神往甚至是热爱,而不是害怕它。
同时他也想把经费从军事领域转到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方面。
总之,他的主要外交思想表明他希望冷战解冻。
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苏联的国际地位,客气一点说,是不高的。
当时朝鲜战争持续了3年,战争陷入了困境,各参战国都认识到,这场战争不可能由某一方取得胜利。
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谈判达成停战协定。
这个停战协定是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定的。
关于朝鲜半岛停战的消息使世界各国松了一口气。
这无疑提高了苏联新任领导的威望。
结束印度支那8年战争的1954年日内瓦协议,可以说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至于苏中关系,其法律基础是《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个条约是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定的。
为阐释这个条约,还签定了许多协定,规定苏联给予中国巨大物质援助。
然而,50年代的后半期,苏中关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两个人角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地位是关系冷漠的主要原因。
苏中关系的恶化发端于1956年,而其后的两年又进一步发展。
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米高扬和其他一些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毛泽东对苏联领导人事先不同他商量,并自认为可以单独决定这样重大的问题非常生气。
赫鲁晓夫还是一个新的、缺乏经验的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在作出关乎世界革命运动命运的决定之前,应该同他这样老的、比较有经验的领导人商量一下。
赫鲁晓夫最初的外交步骤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气愤:赫鲁晓夫力图恢复同南斯拉夫的关系,而中国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很紧张。
一方面,毛泽东喜欢南斯拉夫对莫斯科保持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对铁托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修正主义不满。
当赫鲁晓夫对南斯拉夫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时,他提出的理由是,“可以有通往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道路”。
这个论点遭到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一些成员和毛泽东的严厉抨击。
引起毛泽东不满的还有,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同美国及西方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由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问题毛对美国怀有敌意,并且他确信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缓和”政策持十分怀疑的态度。
但莫斯科认为,在50年代末,没有必要去刺激美国人,特别是当美国人已经占有明显的核优势情况下,那样做是愚蠢的。
1955年,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访问了印度、缅甸和阿富汗,以示对以民族资产阶级为首的非共产主义制度的支持。
1956年,当波匈事件发生后,中国领导人的怀疑态度更为加强。
毛泽东认为,在这两个事件中,莫斯科的作法极不明智。
在波兰事件中,北京支持了哥穆尔卡,并劝告莫斯科领导人不要轻易动用武力。
当匈牙利发生反共暴乱时,中国领导人建议苏联领导人不要过早地从匈牙利撤军。
不过这些意见分歧当时还不很严重,所以第二年中国领导人还劝说波兰人要进一步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
尽管苏中关系已经出现了不和谐,并于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执政的共产党代表会议上公开化,但赫鲁晓夫仍然允诺毛泽东,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
在1957年签定的关于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秘密协议中,答应提供核原料样品和有关核武器生产的信息等。
然而,1959年赫鲁晓夫却单方面撕毁了这个协议,这使中国领导人得出结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不能依赖莫斯科,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进行自己的核计划。
也许是命运的一种嘲弄,1964年10月16日中国进行了核试验,而正是在这一天,赫鲁晓夫被宣告下台。
1958年赫鲁晓夫提议召开近东国家最高领导人会议,他建议邀请印度参加,甚至未提到中国。
当时产生分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莫斯科和北京在原则上都同意,必须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脱离资本主义阵营。
但他们提出的手段是不同的。
中国领导人力图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他们只帮助共产党人。
而苏联领导人却持一种更实用主义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任何一种反西方的政体,都是苏联潜在的同盟者。
因此主张帮助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党代表会议上,苏中分歧以互相妥协的表述方式暂时得到缓解。
即一致同意应该帮助那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民族民主派。
至于非共产主义的亚洲,苏联领导人继续增加对印度的援助,印度成了苏联在东方的最好的盟友。
印度在因北部边界同中国发生争吵时,得到了苏联宝贵的经济援助和支持。
苏联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的威慑作用,及它在联合国以外的支持,来帮助印度抵抗西方有利于巴基斯坦的压力。
这之后,苏联不听中国对印度的指责,并拒绝接受中国关于同印度冲突的理由和采取的立场。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苏联公开批评1962年中国对印度的武装反击。
当时苏联还提议帮助印度建立飞机制造厂,生产米格飞机。
这个提议对于中印冲突具有特殊的意义,并为苏印两国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
赫鲁晓夫还试图加强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
1956年苏加诺总统访问了莫斯科,1960年赫鲁晓夫回访了印度尼西亚。
苏联当时曾卖给印度尼西亚大批武器,莫斯科对苏加诺解放在荷兰统治下的西部伊里安岛的行动给以了支持。
可以说,苏加诺利用苏联的支持和武器,争取美国对荷兰施加足够的压力,迫使荷兰作出让步。
当苏中冲突公开化的时候,苏加诺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站到了中国一边。
苏联不得不容忍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的“丧失”。
尽管他曾经给过印度尼西亚数量众多的现代武器,在这方面在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只有埃及和印度超过了它。
因此,当1965年由亲华的印尼共产党组织的叛乱遭到失败时,苏联领导人无法掩饰自己的高兴。
1956-1957年间充满着互不信任和纷争的不牢固的苏中联盟,在后两年,也就是当苏联表现出对中国的切身利益毫无兴趣,甚至是敌对的态度时,终于解体了。
由美国第七舰队保护下的台湾蒋介石政权的存在,是一种侮辱性的挑衅,而北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它没有军舰。
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挑衅和嘲弄的是,蒋介石还占据着大陆沿海的金门和马祖等岛屿。
北京要解放这些岛屿和解除蒋介石威胁的决心始终受挫,遭到了杜勒斯的强硬抵制。
北京失败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没有苏联的支持有关。
莫斯科领导人虽然赞同北京统一中国版图的计划,但担心这样会使太平洋地区的形势复杂化,因而决定不卷入解放台湾的战争。
苏联领导人拒绝在远东建立联合军事指挥部,并提出了一些要求。
这些要求被北京认为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赫鲁晓夫可能想在中国建立核基地,但必须履行的条件是,基地属于苏联,其启动按钮不能由中国人来按。
一些中国领导人,包括国防部长彭德怀认为这是值得的,可以接受这样的条件。
但最终还是反对意见占了上风。
彭德怀元帅被解除了国防部长的职务。
而苏联想在东亚得到像美国在西欧那样的战略地位的意图最终毫无结果。
苏中冲突进一步加深,莫斯科转而抨击中国的大跃进政策(1958-1961),虽然大跃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中合作。
用毛泽东的话说:“大跃进——这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的革命跃进。
”毛泽东希望通过大跃进来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
他认为,只有北京而不是莫斯科,才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在同美国对峙、苏联对中共问题漠不关心的情况下,毛泽东号召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他解释说,中国不能再“依赖一方”(即寄希望于莫斯科),而应当是“两条腿走路”。
苏联的宣传机器讥讽大跃进政策,并指责中国人说,“他们自认为比列宁的同胞更理解列宁”。
60年代初,论战基本上还限于意识形态领域,而互相攻击也是间接的。
苏联不批判中国而批判它的盟友阿尔巴尼亚,认为它是号召与西方直接对抗的“冒险主义”和“幼稚”的国家。
而中国也一样,它不指责苏联而指责南斯拉夫,认为它在和平共处问题上推行“修正主义”的观点。
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对苏联重新调整政策并寻找世界新的平衡力量。
1959年8月3日,当世界知道了赫鲁晓夫前往美国,并将同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谈判的消息时,曾引起北京的强烈反对。
中共领导人大不赞同戴维营精神,断定戴维营谈判忽视了中国,认为中国是苏美两国接近的障碍。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从美国回来之后,很快就又去了北京。
这次访问没有发表任何公报。
如果中国人问关于台湾问题赫鲁晓夫同艾森豪威尔都谈了些什么,那苏联领导人是不会给他们以满意的回答的。
1960年中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对赫鲁晓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质疑和谴责。
1960年1月在罗马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苏联代表团也攻击了中国。
而在同年2月在华沙召开的共产党代表会议上,中国人只是观察员,而蒙古、北朝鲜等国却都是享有充分权利的参加者。
1960年4月,列宁90诞辰,给了苏中各方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借口,中国的媒体把争吵公开了。
毛泽东在结束半辞职状况重新工作以后,发表了5个声明来阐述中国的立场,并大肆抨击苏联对美国人的轻信。
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共产党代表会议论坛,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纠纷、恢复和谐,但赫鲁晓夫却对中国进行了攻击。
1960年夏天,赫鲁晓夫从中国撤回了12000名苏联专家,并中止了科技合作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