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吧!”
如:“同学们,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进行鉴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创作一首以“月亮”或“家乡”为主题的古诗词,不少于四句。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体现诗词的韵味。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提高自信心。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难度。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古诗词的知识点,巩固记忆。
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它们在诗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例如:“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结合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讲解相关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诗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恣意,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失意,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诗中的缕缕情意和种种美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诗性。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又有哪些不同的意境?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苏轼、陈与义、辛弃疾、纳兰性德四位作者的简介。
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定风波》《浣溪沙》的写作背景,适当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信息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二、作品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学习四首词,每首词单独赏析,过程如下。
1.学生听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
自由朗读四首词,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节奏划分,学生进行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进行比赛。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序或注释,理解词的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3.赏析词句,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先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后和同桌交流,互相纠错补充。
【设计意图】感受词的韵律美,想象词描绘的场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课堂小结《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却不畏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包括《渔家傲·秋思》、《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骖 ·秋风萧瑟》、《夜泊牛渚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逢入京使》、《晚春》、《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诗词格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词背景的了解不足,对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景,引导他们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本单元所学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意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2)二、学习新词定风波(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吧。
预设:(出示课件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感知词作内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词人的形象。
3、学习本词对比及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早年多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浅语入诗,后期转而抒发爱国思想,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意境圆融。
陈与义亦工词,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著有《简斋集》。
【写作背景】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
这首词大概作于高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词牌名。
洛中,指洛阳。
【读诗词】播放音频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课精讲】诗意:回忆当年在午桥上酣饮,同座的多是杰出才俊。
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
在杏花稀疏的清影里,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片忆昔。
以“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群贤毕至、夜饮午桥盛况的回忆,追慕向往之情,洋溢纸上。
“长沟”一句写月影如被不断逝去的流水无声无息地送走。
这与“杏花"二句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动静结合,表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为下片的兴叹蓄足了势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选入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长沙行》、《钱塘湖春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等。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朗读节奏不当、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本单元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教学诗词: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诗词鉴赏: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
天资聪颖,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14岁随父及老师抗清。
父殉国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
文集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
其作品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一些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百姓的悲苦生活。
著作有《王西楼乐府》(一卷)。
《朝天子·咏喇叭》选自《王西楼乐府》。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
行船时常吹号以壮声势,百姓不堪其苦。
王磐于是写作这首散曲对此加以讽刺。
二、诗歌大意1.《南安军》: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2.《别动间》:三年抗清斗争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了牢房。
流不尽因大好河山失陷而伤痛之泪,天地广阔我却无处存身。
我已经知道自己快踏上黄泉之路,想要告别故乡却实在难分难舍。
待我的英魂归来的那天,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夺回故乡河山的战旗。
3.《山坡羊·骊山怀古》: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看见荒草疏落,流水回环曲折。
到现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烟雾弥漫的林间。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重点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
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辛弃疾的经历:
22岁之前,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壮举。
23到42岁,坚定的主战派,在南宋的“孤危”处境。
43到67岁,退居上饶,自号“稼轩”。
写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这里也是诗人怀旧之情的起点。
明月、长沟、流水、杏花、笛声等景物,都是诗人怀旧之情的表现。
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物,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往事的眷恋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诗中“渔人三更”的歌声,也是诗人怀旧之情的一种表现。
渔人在夜晚垂钓,唱歌消磨时间,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态度,与诗人内心的追求不谋而合。
全词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4.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怀旧之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研究《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朗读诗歌2.读懂诗意中秋之夜,诗人在建康,看到月亮高挂天空,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氛围。
诗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故乡,不禁感慨万千。
3.赏析诗歌诗人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兔”、“桂”、“月”等中秋节的象征物,营造了中秋节的氛围。
诗人的情感则通过“思乡”、“思亲”等词语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悸动和感伤。
4.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中秋节的象征物营造了节日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悸动和感伤,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四.研究《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1.朗读诗歌2.读懂诗意诗人身在云山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赏析诗歌诗人通过描写云山之间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人用“云山”、“流水”、“鸟鸣”等自然景物,营造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诗人的情感则通过“热爱”、“激情”等词语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动。
4.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云山之间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mark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研究目标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下1.背诵默写诗词。
2.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难点赏析诗词,把握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感悟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情感。
《定风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讲授新课一.研究《定风波》1.朗读诗歌2.读懂诗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消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无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柱竹杖穿芒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工作又有谁会害怕呢?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mark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却已露出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的时候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赏析诗歌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接纳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明白不尽。
4.主题思想这首词经由过程田野途中偶遇风雨这终身活中的小事,施展阐发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顽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进修《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朗读诗歌2.读懂诗意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
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有关文学知识,理解词的主旨。
2.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四首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风格趋向沉郁悲壮。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二、背景资料《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陈与义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指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诗歌大意1.《定风波》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1课时一、导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设计意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用简洁的语言导入,直接明了。
二、了解写作背景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师补充。
写作背景: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非常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1136)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作者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二十多年前,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仅能自立。
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江苏南京)。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养子赵眘(shèn)(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作者上《美芹十论》,后反复陈说恢复旧国之事,但始终被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诉说自己的心愿。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词的作者,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意,熟练背诵默写诗词。
2.赏析诗句,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词的作者,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赏析诗句,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研究《定风波》作者简介:XXX(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XXX居士,世称XXX、XXX。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诵读诗歌:定风波XXX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XXX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XXX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感知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这首词描绘了XXX在雨天行路的情景。
作者建议不要听雨打树叶的声音,而是吟诵长啸,慢慢地前行。
他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
他不怕风吹雨打,披着蓑衣,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随后,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但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赏析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教案_2
教学设计2:《浣溪沙》课内外诗词诵读与拓展一、设计思想《浣溪沙》是一个非常短浅,此调分平仄两体,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因此本课以《浣溪沙》这个词牌为切入点,重温旧词,学习新词,拓展课外词,并尝试填词。
二、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以及即将学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语文书中,也录有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两首。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整合性的专题学习,以一个词牌《浣溪沙》,让学生更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浣溪沙》词牌的韵律与鉴赏不同主题的《浣溪沙》;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习《浣溪沙》词牌的格律要求并尝试填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词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鉴赏不同主题的《浣溪沙》并尝试填词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模式:“探索——发现”2、教学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3、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温故知新,复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预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2、教师的教学准备:①查阅《浣溪沙》词牌的相关知识②由课内《浣溪沙》诗词学习拓展到课外《浣溪沙》鉴赏资料③制作音频与PPT八、教学过程一、学鉴赏: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逐步感受词的节奏韵律和思想情感;2、扣问重要意象和关键词语,探析词人思想情感层次;3、利用资料穿插和活动设计,加深对苏轼人生境界的理解和体悟;4、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诗词学习的兴趣。
【教学层次】:1、寻“独”之雨中踪迹2、品“独”之任性洒脱3、感“独”之失落孤独4、悟“独”之理性超脱5、延“独”之生活体验【教学课时】:1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还记得那个月夜寻友赏景的“闲人”吗?那个躬耕于东坡、刈草盖雪堂的苏东坡。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黄州时期的另一篇作品——《定风波》。
二、朗读词文,整体感知(一)、借助注音,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出示PPT)(二)、教师配乐范读。
过渡语:要读好一首词,我们就先得去读懂它。
(三)、关注小序,初步感知。
引导:苏轼在词作上一个变革性的地方就是用了词序,你在这篇词的序中读到了哪些内容?预测:时间、地点、事件、环境,创作缘由等。
关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揣摩同行人的心理和外在表现,“余独不觉”的猜想。
能用“独”组词谈谈对苏轼的初步印象吗?(独特、特立独行)三、品读词文,入情入境(一)品“独”之任性洒脱过渡语:(默读小序和上阙)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艺术,我们读诗词要适时驻足、叩问、敲打。
PPT:介绍叩问法,例:你从哪些地方探寻到“独”的味道?板书:独预测重点:1、“形”之独特。
“竹杖芒鞋”的村野农夫似的形象,与其为官者形象不符——被贬黄州后,生活艰辛,常亲自躬耕劳作,以补家用。
自号“东坡居士”也源于此。
所以是他真实的写照。
2、“行”之独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意味不要去管,“何妨”意味“不妨”“不如去”,有俏皮、挑战的意味,“吟啸徐行”有闲适之感,比较此时的天气和“同行者”的表现,他的任性、洒脱,的确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仿句体验:莫听(看、管),何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课外古诗词
课时
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上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下片: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4、当堂检测:古诗直接性默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古今多少事,。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六、教学过程
,吹笛到天明。
把酒问姮娥:。
,人道是,清光更多。
北风吹断马嘶声,。
一抹晚烟荒戍垒,
5、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背诵四首词(必做题)
文学常识填空 (选做题)
1.苏轼,字,号,世称苏东坡。
2.陈与义,字,号。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3.辛弃疾,字,号。南宋派词人。
4.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初年词人。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下片: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上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下片: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一、,世称苏东坡。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理解作品精神内涵,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更要读懂选文所蕴含的文化理解和传承之道。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理解词意
(1)《定风波》
上片: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