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基础1
原子核物理学:核模型和核衰变

原子核物理学:核模型和核衰变原子核物理学:核模型与核衰变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性质的学科,通过研究核模型和核衰变等过程,揭示了原子核的奥秘。
本文将围绕核模型和核衰变展开讨论。
1. 核模型核模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理论模型,它揭示了原子核为何能够稳定存在。
最早的核模型是由鲁特福德提出的,即“鲁特福德模型”。
该模型认为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中心部分(核)与围绕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鲁特福德模型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无法解释同位素存在的现象,但它为核模型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鲁特福德模型的基础上,玻尔和索末菲提出了“玻尔-索末菲模型”,也称为“经典模型”。
该模型假设原子核由若干个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同时,质子和中子按照能级结构排列,类似于电子在原子中的能级分布。
玻尔-索末菲模型对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解释相对较好,并能够解释核壳层结构的存在。
目前,核模型已经发展到了更加准确的“液滴模型”和“壳层模型”。
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类似于液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核子在核内运动。
壳层模型则认为核子分布在壳层中,类似于电子分布在原子壳层中。
这些模型对于解释核的稳定性、核聚变和核裂变等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核衰变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核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等不同类型。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的过程。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类似于氦离子。
α衰变通常发生在重核中,可以减小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β衰变包括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正电子(β+粒子),同时转化为一个质子。
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β-粒子),同时转化为一个中子。
β衰变可以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或原子序数,同时释放出能量。
γ衰变是指原子核从高能量态跃迁到低能量态,释放出一束γ射线的过程。
γ射线属于电磁波,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它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基础概念,如核力、核结构、核衰变等等。
同时,原子核物理学也在医学、工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其在应用上的意义。
核力核力是一种作用在原子核内部的非常强大的力量。
它使得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互相吸引,并维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
核力的存在,使得原子核的密度非常高,远远大于常见的物质,如水或铁等。
这也是原子核所具有的高能量和强辐射的原因。
核力有两种主要的作用机制:短程作用和长程作用。
短程作用是指核力只在极短的距离内才能产生作用,因此通常只能维持附近的几个核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比之下,长程作用的范围要广得多,可以连接到整个原子核。
这种力的强度是非常密切地与核子间的距离有关系的,也就是说离子核子越近,核力就越强。
核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原子核的核子(质子和中子)排列方式是不同的,产生了许多特殊的质量数和原子核的稳定性规则。
其中最著名的是壳层模型,即核子的数量为8、20、28、50、82、126时,原子核处于特别稳定的状态。
除了核子数量外,核子的能级分布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这些能级可以类比于电子在原子中的能级,其中每个能级与一个特定的角动量量子数关联。
研究这些能级和角动量对原子核性质的影响是原子核物理学重要的一个方向。
核衰变核衰变是原子核中一种核子或核子组合转变为更稳定的状态的现象,它也是核能的基础来源。
核衰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和伽玛衰变。
阿尔法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内部的一个质子和中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带有特征性质的粒子。
这种衰变释放出一个大量的能量,在一些重要的核反应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贝塔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中一个中性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或反过来,同时释放出一个高速电子或正电子。
它是一种比阿尔法衰变更常见的衰变形式,也是核电站和医疗放射性处理中重要的过程。
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14N 1H 17O 1919年, 1920年,预言中子存在 培养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
质子的发现
1914年,卢瑟福用阴极射线轰击氢,结果使氢原子的电子被 打掉,变成了带正电的阳离子。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 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它命名为质子。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发 现有质子从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也变成了氧原子。 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他因 此建议原子序数为1的氢原子核是一个基本粒子。
1.1 原子核物理基础
⑴原子核的组成(卢瑟福散射实验) 原子核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构成的。 其中:
质子:带正电,电量为+e,mp
= 1.007277amu; 中子:不带电,mn = 1.008665amu。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这里amu为原子质量单位,其定义为:一个12C原 子质量的1/12:
原子质量的测量:常用仪器质谱仪。确切的说是离子的质量。
基本原理:首先让原子电离,然后在电场中加速获得一定动能, 接着在磁场中偏转,由偏转的曲率半径大小可求得离子的质量。
1 电场加速: Mv 2 qV 2
qB 2 R 2 M 2V
Mv 2 磁场中偏转 :Bvq R
通过测量q、V、B、R, 即可计算出M。
热中子反应堆内核裂变释放的中子,从产生到 被吸收或泄漏到堆外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4~10-3 秒量级,快堆则只有10-6~10-7秒量级。因此,讨 论反应堆的中子扩散、慢化、吸收或增殖等过 程时,可以不考虑中子的衰变问题。
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可由原子质量与 核外电子质量之差(忽略核外电子的结合能)表示。 mN = MA-Zme+B(Z)≈ MA-Zme
高中物理-专题 原子核物理(基础篇)(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100考点最新模拟题千题精练(选修3-5)第六部分原子物理专题6.10 原子核物理(基础篇)一.选择题1.(2020四川眉山二诊)地光是在地震前夕出现在天边的一种奇特的发光现象,它是放射性元素氡因衰变释放大量的带电粒子,通过岩石裂隙向大气中集中释放而形成的。
已知氡22286Rn的半衰期为3.82d,经衰变后产生一系列子体,最后变成稳定的20682Pb,在这一过程中A. 要经过4 次α衰变和4 次β衰变B. 要经过4 次α衰变和6 次β衰变C. 氡核22286Rn的中子数为86,质子数为136D. 标号为a、b、c、d 的4 个氡核22286Rn经3.82d 后一定剩下2 个核未衰变【参考答案】A【名师解析】原子核衰变,一次α衰变,核电荷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一次β衰变,核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所以氡22286Rn经过一系列衰变最后变成稳定的20686Pb要经过n=222-2064=4次α衰变,经过4次β衰变,选项A正确B错误;氡核22286Rn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222-86= 136,选项C错误;由于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对几个原子核没有意义,所以标号为a、b、c、d 的 4 个氡核22286Rn经3.82d 后不一定剩下 2 个核未衰变,选项D错误。
2. (2020全国I卷高考仿真模拟1)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γ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B.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其绕核运动的电子动能增大C.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重核裂变D.210 83Bi的半衰期是5天,100克210 83Bi经过10天后还剩下50克【参考答案】B【名师解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而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选项A错误.氢原子辐射光子后,绕核运动的电子距核更近,动能增大,选项B正确.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内部氢核的聚变,选项C错误.10天为两个半衰期,剩余的210 83Bi 为100×1()2t τ g =100×(12)2 g =25 g ,选项D 错误. 3.(2020年4月贵州模拟)核反应方程为U 23892→323490Th x +,根据方程提供的信息,下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方程中的x 3表示的是电子B.方程表示的是原子的裂变C.这种核反应的变化是自发的,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D.这种核反应没有质量亏损【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考查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和核反应方程等必备知识。
核安全工程师综合知识第一章原子核物理知识(精简版)

(第一章)原子核物理基础引言(P1)1.1895年X射线1896年放射性这三大发现揭开了近代物理的序幕,物质结构的研究开始进入微观领域。
1897年电子2.放射性现象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Becquerel A.H)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核变化的情况,通常人们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原子核物理的开端。
3.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了研究物质结构的三个分支学科,即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这三者各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但又紧密关联。
本章重点论述原子核物理这一领域。
第一节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性质(P1-6)1.到目前为止,包括人工制造的不稳定元素在内,人们已经知道了100多种元素。
2.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 R.C.)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的假设,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补充:1898年, 卢瑟福(Rutherford)在“贝可勒尔射线”中发现了α、β粒子,后来证实了α射线是氦原子核,β射线是电子。
3.原子就被分成两部分来处理:核外电子的运动构成了原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而原子核则成了另一门学科——原子核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互相关联又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4.关于电子:(1)电子是由英国科学家汤姆逊(Thomson J.J.)于1897年发现的,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微观粒子。
(2)电子性质:①电子带负电,电子电荷的值为e=1.602 177 33×10-19CPS: 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②电子的质量为m e=9.109 389 7×10-31kg补充:质子质量:1.6726231×10-27kg;中子质量:1.6749273×10-27kg5.原子核性质:(1)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的电荷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
(2)原子核的质量远远超过核外电子的总质量;(3)原子核的线度只有几十飞米,而密度高达108t/cm3PS:1fm=10-15m=10-13cm 1nm=10-9m6.关于原子(1)原子的大小是由核外运动的电子所占的空间范围来表征的;(2)原子的大小即半径约为10-8cm的量级。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引言原子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反应和变化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本文将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阐述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性和现状。
一、原子核物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揭示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对于深入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可以探究原子核的质量、电荷、自旋、能级等基本特征,进一步研究核子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深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探究宇宙演化和宇宙学问题宇宙中的原子核是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可以探究宇宙中的核反应和宇宙射线等现象,深入了解宇宙的演化和宇宙学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中的暗物质等问题。
推动新物质的发现和研究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探索新的物质形态和性质,如高温等离子体、核磁共振等现象,从而推动新物质的发现和研究,如超导体、新型材料等。
二、原子核物理学应用的现状和展望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核能源是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最为丰富的能源之一,而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则是核能源的基础。
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可以用于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核反应堆、核燃料循环、核动力飞机等,为人类的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应用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还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应用,如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这些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测和诊断,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环境监测和安全检测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安全检测。
例如,核辐射监测可以用于核事故和核武器试验的监测,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此外,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还可以用于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的监测和分析,从而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原子核物理

原子核物理简介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在一颗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形成核力使得核稳定。
原子核物理涉及核衰变、核反应、核聚变、核裂变等现象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原子核的基本结构、核力的作用机制、核反应的分类以及相关实验研究成果。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中子数量影响原子核的稳定性。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在微米或亚微米级别,密度极高。
原子核的尺寸与质子和中子的结合能有关,经过研究发现原子核的密度不均匀,存在着核壳结构。
核力的作用核力是一种很强的作用力,使得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形成稳定的结构。
核力是一种短程的强相互作用力,作用范围在核内非常短,只有几个费米米。
核力分为强核力和弱核力,强核力主要维持核的结构,弱核力主要参与核衰变等过程。
核力的作用机制一直是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核衰变、核聚变和核裂变等现象。
核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释放或吸收,是核能产生及利用的基础。
核反应可以分为放射性衰变、中子俘获、核裂变和核聚变等不同类型。
核反应的研究对于了解核能的产生、核武器的制造以及医学上的放射性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原子核物理的研究需要借助各种实验手段。
核子加速器是探测原子核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粒子探测器可以用来探测核反应中产生的粒子。
X射线衍射、中微子探测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原子核物理研究中。
实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验证理论模型,还能够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结论原子核物理作为研究原子核结构和相互作用的领域,对于核能产生、核武器制造、医学应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核反应、核力的研究,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原子核的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核物理领域的研究将会有更多新的突破和发展。
高中物理必修——原子物理基础篇

高中物理必修——原子物理基础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原子物理是必修知识之一。
原子物理的研究对象就是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因此原子物理也就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那么,在学习原子物理的基础篇时,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呢?1. 原子结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原子模型目前采用的是波尔-卢瑟福模型。
该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云中则存在着电子,电子数目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在原子结构中,带电粒子的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中性粒子则没有了相对主要的地位。
2. 原子的性质原子作为基本物质单位,其性质也十分复杂。
原子的性质包括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的原子数、电子云的结构和芳香度等相关。
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原子的质量、半径、密度、热导率等。
这些物理量的实验测量及理论计算对于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都是十分重要的。
3. 原子核物理原子核是原子中的核心部分,占据着原子内部的主导地位。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也因此带正电荷。
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内容涉及核结构、核变态、核反应及核能等。
人们不断地探索原子核物理方面的规律,以推动核能和核技术的发展。
4. 分子物理分子物理是指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及其性质。
分子是由原子或者其他分子组成的,分子物理主要是采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来分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结构的形式对于分子物理的研究十分重要。
5. 原子和分子的物理过程原子和分子的物理过程既包括起源和演化过程,也包括各种物理过程的研究。
每个物理过程都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状态和相互作用。
从能量转移到相变、电子变化等不同的物理过程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总的来说,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原子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了解原子结构、原子核物理、分子物理和原子和分子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成分和行为规律。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而原子核的电荷则由其中的质子数决定。
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与中子数N之和,即A=Z+N。
二、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是由质子和中子的排列组合决定的。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能级上的核子只能容纳两个,且自旋方向相反。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分别占据不同的能级。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类似于原子的能级结构,但由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能级间的能量差距较大。
三、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力,这是维持原子核稳定的主要力量。
强相互作用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克服质子之间的电磁斥力,使得原子核能够稳定存在。
除了强相互作用力外,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之间还存在着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力。
四、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衰变,即核子的数量和结构发生改变。
常见的核衰变方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
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或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γ射线,即高能光子。
五、原子核的能量原子核的能量是由核子的质量和相互作用力决定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E=mc²,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等价关系。
原子核的能量可以通过核反应和核聚变等方式进行转化。
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轻核的过程,核聚变是指轻核融合成一个或多个重核的过程。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1896年3月,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铀硫酸 钾盐放在一起但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 光了。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 辐射。 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 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后来,居里夫妇将其称为“放射性”。我们 Antoine Henri 称其为天然放射性。 Becquerel 贝克勒尔当时错误地认为它是某种特殊形式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的荧光,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仍不愧是划时 (1852年-1895年) 代的事件,它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原 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 了实验基础。
四、α、β、γ 三种射线的本质
(一)α射线 质量数A=4,质量为4.002775amu,电量为2e+,高速运动 粒子流。实质是氦原子核。(真空速度2-3×104km/s) (二)β射线 高速运动电子流e-,真空速度2×105km/s。可穿透几毫米铝 板。 (三)γ 射线
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γ 射线具有比 X射线 还要强的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能量状态相同——核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能量状态不同——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或能量状态不同——同位素(同种元素)
三、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 nuclide):
自主发生核结构或能量状态改变,生成另一种核素,释放某种粒子 的核素。 3000多种核素中,仅有200多种是稳定核素,其余的都具有放射性。 93%的核素都是放射性核素。 生活中的放射性来源: 建材类:硅酸盐水泥、大理石、花岗岩、坐便器、陶瓷地砖 家电类:手机、电视、电脑、微波炉 宇宙射线
β衰变
γ 衰变
一、α衰变
α衰变-释放α粒子的衰变
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和核反应的类型

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和核反应的类型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力和核反应等现象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介绍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以及核反应的类型。
一、原子核基础知识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 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原子核的大小较小,通常以费米为单位(1费米=10^-15米)。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贡献。
3. 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它们在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
4. 核密度原子核具有非常高的密度,远高于一般物质的密度。
核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量。
二、核反应的基本概念1. 核反应的定义核反应是指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能量释放或吸收的过程。
2. 核反应的表示方法核反应通常使用核方程式来表示,如A + a → B + b。
其中,A和B 表示反应物,a和b表示参与反应的粒子。
3. 核反应的守恒定律核反应中的质量数、电荷数、能量等物理量要满足守恒定律。
三、核反应的类型1. 衰变反应(放射性衰变)衰变反应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改变其内部结构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常见的衰变类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 α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质子数减2,中子数减2。
- β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质子数减1,中子数增1或减1。
- γ衰变:由能级跃迁所导致的γ射线的放出。
2. 聚变反应聚变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更大的原子核的过程。
聚变反应常见于太阳等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
3. 裂变反应裂变反应是指一个原子核通过吸收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原子核的过程。
裂变反应通常伴随着中子的释放。
4. 散射反应散射反应是指入射粒子与靶核子发生碰撞后改变运动方向和能量的过程。
5. 俘获反应俘获反应是指入射粒子与靶核结合形成复合核的过程。
结论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涉及原子核的组成、大小和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原子核物理基础概论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
研究这个中心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一门学科称为原子核物理学。
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简史1.1886年 Bequenel发现天然放射性。
进一步研究表明,放射性衰变具有统计性质;放射性元素经过衰变(α,β, );一种元素会变成另一种元素,从而突破了人们头脑中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
2.1911年 Rutherford α粒子散射实验,由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1919年α粒子实验首次观察到人工核反应(人工核蜕变)。
使人们意识到用原子核轰击另外的原子核可以实现核反应,就象化学反应一样。
4.1932年查德威克中子的发现表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易进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
在这件大事中,实际上有我国物理学家的贡献。
根据杨振宁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193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预言了中子的存在,但查德威克看了之后未引用,故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5.20世纪40年代核物理进入大发展阶段(引用科学史材料):(1)1939年Hahn发现核裂变现象;(2)1942年Fermi建立第一座链式反应堆,这是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开端;(3)加速器的发展,为核物理理论和核技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粒子流,便于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4)射线探测器技术的提高和核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5)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进一步改进了人们获取数据,处理核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提供了在理论上模拟各种核物理过程的工具。
例如模拟反应堆中中子的减速、慢化过程等物理过程。
二、核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核物理学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方面是对原子核的结构、核力及核反应等问题的研究。
同其它基础研究一样,是为了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好地改造自然而开辟道路的。
另一方面是原子能和各种核技术的应用,包括民用与军用。
这两方面的研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向前发展。
核物理基础

主要参考教材
石油测井中的核物理基础,郭余峰,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0年。
放射性测井原理,黄隆基,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5年 。
核测井原理,黄隆基,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核物理基础,庞巨丰,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年。
第一章 原子核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主要介绍一些原子核物理的基本概念,放射性和 放射性射线,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宇宙射线 宇生天然放射性核素 原生天然放射性核素
宇宙射线:连接地球与宇宙的无形纽带
初级宇宙射线: 从宇宙空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高能粒子如质子,α
粒子和高能电子等,能谱宽,1-1014MeV; 次级宇宙射线: 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N、O等原子核作用产生,
成分有电子、光子、质子、中子和π介子等。 宇宙射线强度随海拔高度、纬度有关。
E.Fermi(费米),意大利物 理 学 家 (1901-1954) , 1938 年 获得诺贝尔奖。发明了热中 子链式反应堆。
R.L.Mossbauer(穆斯堡尔), 德 国 物 理 学 家 (1929-1976) 。 1961年因为对γ辐射的共振吸 收的研究和发现的Mossbauer 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确定地层中元素的含量等,如自然伽马能谱、地 球化学元素测井;
求取地层的各种参数,如孔隙度、储层流体饱和 度等,如DEN、中子测井;
井眼流体性质及含量的确定,如氧活化水流速度 测井等;
检查套管和水泥环状况等,如伽马测井。
5、核辐射测井的独特优势:
能在含有各种井内流体的裸眼井、套管井中,对 不同类型的储层进行测量,这是其他测井方法所 不具备的;
3、核辐射测井的整体概况
现有四十多种测井方法,居各种测井方法之首;
1.2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质子数Z
A ZA
X Z N
XN
中子数N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 A 系,所以用符号 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III. 原子核物理常用术语及意义
1、核素(nuclide)
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 原子核或原子称为核素。 A 12 12 12 Z N 6 6 6 核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有一个不同, 就是不同的核素。 208 208 两种核素,A同,Z、N不同。 86Tl 82 Pb 90 91 Sr 两种核素,N同,A、Z不同。 38 39Y
Cl18 奇质子核。
镜像核:中子数N、质子数Z互换的核素。
7 3
Li4
7 4
Be3
IV. 核素图及β 稳定曲线 核素图
β稳定曲线
核素图及β稳定曲线的特点:
1).核素图包括300多个天然存在的核素 (其中稳定核素280多个,放射性核素30 多个)及1600多个人工放射性核素。
2).稳定同位素几乎全落在一条光滑的 曲线,稳定曲线在轻核靠近 Z=N 线, 而对重核则 N > Z. 3).偏离稳定曲线上方的核素为丰中子核 素,易发生β-衰变;下方的核素为缺中 子核素,易发生β+衰变。
释放核能的两个途径:
1)重核裂变 分裂成较小的原子核
2)轻核聚变 形成较重的原子核
•重核裂变 —— 中子引起
235U
裂变
原子核能
1)1903年卢瑟福研究了射线能 量后指出,"这些需要加以思考 的事实都只相同一个结论,即 潜在原子里面的能量必须是巨 大无比的。”由此,人们把放 射能称作原子能。
2 0 0 MeV !
H 71%
生的能量不再能维持聚变反应继续进行(包括较重元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以及核反应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是必须要了解的,下面将介绍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都属于核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原子核中,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会使核内部产生排斥作用,而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核力会使核内部产生吸引作用。
只有当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核才能保持稳定。
如果核内质子过多或者过少,就会导致原子核不稳定,发生放射性衰变。
3.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也具有能级结构,类似于原子的电子能级。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对于核反应和核衰变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核能级的分布和填充规律可以通过核壳模型和核液滴模型来解释,这些模型对于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核反应和核衰变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裂变、聚变、衰变等。
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是核能的重要来源。
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包括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核反应和核衰变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核技术和核能应用的基础。
5. 核力和核子结构核力是维持原子核内部结构稳定的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作用力。
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起作用,因此只能作用于核子之间。
核力的特点包括强度大、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小等。
核子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核力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结起来,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能级结构、核反应、核衰变、核力和核子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U
2 1
H
238 92
3 1
H
氢的三种同位素; 铀的二种同位素。
U
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称为 同位素丰度。
1 1
H
2 1
H
18
99.985%、0.015%
16
O
17
O
O
99.756%、0.039%、0.205%
3、同中子异荷素(isotone) 中子数N相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也称为同中子素或同中异位素。
1 2 2
2
2、质量亏损与质量过剩
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所有核子的质量 之和的,少的那部分质量称为质量亏损(Mass Defect)。表示为
mZ , A
2 m Z , A Zmp A Z mn m Z , A B Z , A c
氦核(质量数4,电荷数+2)的大小为:d 5 fm
假设氦核中有电子,那么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不能大于2d,即 10 fm
hc 1240fm MeV 124 由不确定关系: p c 10 cfm c MeV h
由相对论方程: E pc m 0 c
1u 1.66053873 10 g
1e 1.602176462 10 C
19
II. 原子核的表示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 核子数A 元素符号X 电,质子带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当, 分别约等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 子统称为核子,数目以 A表示,A称为核子数 或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为 Z,中子数记为 N。 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
原子的电中性,要求:
• 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电量相等, • 核电荷与核外电子电荷符号相反。
即:核电荷Ze,核外电子电荷–Ze。
2、中子的发现与原子核的组成 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猜测原子核是 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原子核的质量和 电荷。
但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与实验和理论不符。
例子: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
S n Z , A M Z , A 1 mn M Z , Ac
Sn
2
或
Z , A 1 n Z , A Z , A B Z , A B Z , A 1
最后一个核子结合能的物理意义:反映 了这种原子核相对临近的那些原子核的 稳定程度。
1871~1937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其他主要贡献: 14 1 17 1919年, N H O
1920年,预言中子存在。
培养了12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卢瑟福散射实验结论:
• 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即原子核; • 线度为10–12cm量级,为原子的10–4量级; • 质量为整个原子的99.9%以上; 从此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4 3 4 3 V R r0 A A 3 3
原子核的密度: A A 3 38 3 N ~ 10 / cm 3 3 V 4 / 3R 4r0
代入: m N 1.66 10 得:
24
g
8 3
N nm N ~ 1.66 10 t / cm
结论:原子核密度为常数,且非常大。
在原子核的模型理论中,较早提出并且取得极大成功的 模型是玻尔(N.Bohr)提出的液滴模型。 除液滴模型外,还有壳模型、集体模型、费米气体模型 等。
一种模型理论是否成功,根本在于是否能经 受实验的检验。
液滴模型: 把原子核类比为一个液滴。
主要根据有两个:
1). 核力具有饱和性,与液体中分子的饱 和性相似。 2). 原子核是不可压缩的,与液体的不可 压缩性相类似。
例如:
Sp
Sp
n
F B9,17 B8,16 128.22 127.61 0.61MeV
17
16
16
O B8,16 B7,15 127.61 115.49 12.12MeV S O B8,16 B8,15 127.61 111.95 15.66MeV S O B8,17 B8,16 131.76 127.61 4.15MeV
87 38
Sr
m
激发态半衰期为2.81hr。
6、偶A核: 偶偶核(e-e核)
中子数N、质子数Z 均为偶数的核素。
4 2
奇奇核(o-o核)
中子数N、质子数Z 均为奇数的核素。
6 3
He2
46 20
Ca26
35 17
Li3
32 15 17
P
奇A核:偶奇核(e-o核)、奇偶核(o-e核)。
13 6
C7
奇中子核,
1.3 原子核的质量和结合能
1、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
当若干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核时,由于是核 力的作用,将释放一部分能量叫结合能。
BZ , A Zmpc A Z mnc mZ , Ac
2 2
2
以原子质量M 表示,且忽略原子电子的结 合能,得到:
BZ , A ZM H c A Z mnc M Z , Ac
稳定核素的奇偶分类表:
Z e e o o N e o e o 名 称 偶偶核 偶奇核 奇偶核 奇奇核 稳定核素数目 166 56 53 9
偶偶核最稳定,稳定核最多;其次 是奇偶核和偶奇核;而奇奇核最不稳 定,稳定核素最少。
1.2
原子核的大小
实验表明,原子核的线度比原子的线度10–10m小得多, 为10–14 ~ –15m量级。 原子核的形状作为一级近似可以看作球形。 由于原子核有角动量,略呈旋转椭球形。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1 原子核的组成及其稳定性
I.原子核的发现与组成
上世纪初的原子模型(发现 原子核之前) J.J.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一个 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某 些平衡位置上,并作简谐振 动。
1856~1940 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1、原子的核式模型 1909年卢瑟福散射试验, 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891~1974
Be n C
9 12
实验中放出的不是高能,而是中子。
中子发现后,海森堡(W.Heisenberg) 很快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并得到实验支持。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量为e。 电荷数为Z的原子核含有Z个质子。
1
为了计算方便,定义质量过剩为:
Z , A M Z , A A c
2
也称为质量盈余(Mass Excesses), 单位为 MeV,在核数据手册中可查到
Z , A 由它可求出原子质量 M Z , A A 931.4940
3、比结合能及比结合能曲线
比结合能曲线:
7.07 8.79
裂变
聚变 1.112
4、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
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 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也 就是从核中分离出一个核子所需要给予的能量。 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的大小,反映了 这种原子核对邻近的那些原子核的稳定程度。 显然,质子与中子的分离能是不等的。
X
C
C
C
Co 60 Co
60
Co 60 Co m
58
两种核素,Z同,A、N不同。 两种核素,A、Z、N同,能态不同。
2、同位素(isotope)和同位素丰度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某元素 的同位素。(即Z相同,N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 同一个位置,具有基本相同化学性质。)
1 1 235 92
质子数Z
A ZA
X Z N
XN
中子数N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 A 系,所以用符号 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III. 原子核物理常用术语及意义
1、核素(nuclide)
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 原子核或原子称为核素。 A 12 12 12 Z N 6 6 6 核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有一个不同, 就是不同的核素。 208 208 两种核素,A同,Z、N不同。 86Tl 82 Pb 90 91 Sr 两种核素,N同,A、Z不同。 38 39Y
1901~1976
因量子力学方面 贡献,获1932年 诺贝尔物理奖。
核电荷数Z同时表示: 核内质子数,核的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中子、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与电荷
质量(u)
中子
mn 1.00866492 u
电荷(e)
0
质子
电子
m p 1.00727646 u
+1
-1
24
me (1 / 1836 )u
17 n
表明16O与邻近的原子核17O、17F相比,稳定性要 大得多。
5、核结合能的经验公式
原子核模型理论:
从实验入手对原子核作各种各样的设想,把它类比为 人们已经熟悉的某种事物,来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和 相互作用的规律,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 ( 如结合能、核力、 核衰变、核反应等) ,探索预告新的实验结果。
Cl18 奇质子核。
镜像核:中子数N、质子数Z互换的核素。
7 3
Li4
7 4
Be3
IV. 核素图及β 稳定曲线 核素图
β稳定曲线
核素图及β稳定曲线的特点:
1).核素图包括300多个天然存在的核素 (其中稳定核素280多个,放射性核素30 多个)及1600多个人工放射性核素。
2).稳定同位素几乎全落在一条光滑的 曲线,稳定曲线在轻核靠近 Z=N 线, 而对重核则 N > Z. 3).偏离稳定曲线上方的核素为丰中子核 素,易发生β-衰变;下方的核素为缺中 子核素,易发生β+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