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全解
胶体化学(物化重难点)
电势的值小于热力学电势且受外加电解质的影响很大;决定胶粒电泳速度的物理量是
电势,而不是热力学电势;向溶胶中加入电解质,可改变 电势,但对热力学电势无影响;
电势等于零的状态称为等电态,在等电态,扩散层厚度为零,胶粒不带电,在电场作用
下,无电泳现象。 10.2.7 胶团结构 溶胶的胶团结构分为胶核、 胶粒及胶团三个层次。 以AgCl溶胶为例, 当用KCl与AgNO 3 制备AgCl溶胶时,胶粒和胶团的组成、结构与KCl和AgNO 3 相对用量有关,若AgNO 3 过量, 则胶粒与胶团结构如图 2,即 胶体粒子 滑动面
10.2.1 胶体定义:分散相粒子在某维上的线度为 1 nm~100nm 时的高分散系统称为胶 体。按分散相粒子线度分类:分子分散系统(真溶液,如乙醇水溶液) 、胶体分散系统(如 碘化银溶胶) 、粗分散系统(如牛奶) 。 10.2.2 按胶体系统稳定性分类 憎液溶胶: 分散相不能溶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胶体系统。 对于由金属及难溶于水的卤 化物、硫化物或氢氧化物等在水中形成的胶体称憎液溶胶(简称为胶体) 。憎液溶胶的粒子 均是由数目众多的分子构成,存在着很大的相界面,因此憎液溶胶具有高分散性、多相性以 及热力学不稳定性的特点。如氢氧化铁溶胶、碘化银溶胶等。 形成憎液溶胶的必要条件是: (1)分散相的溶解度要小; (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否则 胶粒易聚结而聚沉。 憎液溶胶的制备:分散法包括研磨法、胶溶法(如 Fe(OH)3 溶胶的制备) 、超声分散法、电 弧法; 凝聚法包括化学凝聚法 (如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 和物理凝聚法 (如更换溶剂法、 蒸气骤冷法等) 。 憎液溶胶的净化:目的是除去对新制备的溶胶的稳定性不利的过多的电解质或其它杂 质。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渗析法和超过滤法。 亲液溶胶: 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所形成的系统。 高分 子溶液为亲液溶胶。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因此,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
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
(如烟、雾等)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Fe(OH)3胶体)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表面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
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
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
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
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
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比色计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
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行测定及分析。
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
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部分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
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
很显然这几种结合方式只有面面排列能使泥浆粘度降低。 而边-面或边-边结合方式在泥 浆内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使流动阻力 增加,屈服值提高。 所以泥浆胶溶过程实际上是拆 开泥浆的内部结构,使边-边、边面结合转变成面-面排列的过程 。
•
•
泥浆胶溶必须具备的条件
• (1)介质呈碱性
• 欲使粘土泥浆内边-面、边-边结构拆 开必须首先消除边-面、边-边结合的力。 • 粘土在酸性介质中边面带正电,因而 引起粘土边面与带负电的板面之间强烈的 静电吸引而结合成边-面或边-边结构。粘 土在自然条件下或多或少带少量边面正电 荷,尤其是高岭土在酸性介质中成矿,断 键又是高岭土带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 岭土中边-面或边-边吸引更为显著。
• (1).粘土层面上的负电荷 负电荷主要是由于粘土晶格内离子 的同晶置换所产生的。如果硅氧四面体 中四价的硅被三价的铝所置换,或者铝 氧八面体中三价的铝被二价的镁、铁等 取代,就产生了过剩的负电荷,这种电 荷的数量取决于晶格内同晶置换的多少。
•
蒙脱石其负电荷主要是由铝氧八面 体中Al3+被Mg2+等二价阳离子取代而引起 的。
pH≈7, H+仅 吸附于O2-处, 不为OH-吸附。
pH>8, H+不被吸附,粘土带负电
三、粘土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 粘土颗粒由于破键、晶格内类质 同晶置换和吸附在粘土表面的腐殖质离 解等原因而带负电,因此,它必然要吸 附介质中的阳离子来中和其所带的负电 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又能被溶液中其它 浓度大、价数高的阳离子所交换,这就 是粘土的阳离子交换性质 。
•
一个稳定的泥浆悬浮液,粘土胶粒的 ζ-电位值大约必须在-50 mV以上 。 • 如果粘土内有机质含量增加,则导致 粘土ζ-电位升高。 • 例如河北唐山紫木节土含有机质 1.53%,测定原土的ζ-电位为-53.75mV。 如果用适当方法去除其有机质后测得ζ- 电位为-47.30mV 。
大一化学胶体知识点
大一化学胶体知识点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它通常由一个连续相和一个间隔相组成。
在化学中,胶体的研究属于胶体化学领域。
了解大一化学胶体知识点对于理解胶体的本质和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化学胶体知识点。
一、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一种由微粒子组成的混合物,微粒子尺寸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
在胶体中,微粒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胶体中微粒子的大小通常在1到1000纳米之间。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连续相和间隔相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凝胶、溶胶和乳胶三种类型。
1. 凝胶:凝胶是一种胶体,连续相为液体,间隔相为固体。
凝胶中的微粒子形成网络结构,固体微粒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吸附力。
凝胶在外力作用下会形成固体。
2. 溶胶:溶胶是一种胶体,连续相和间隔相均为液体。
溶胶中的微粒子大小非常小,无法通过过滤来分离。
溶胶可以通过稀释或加热来改变其浓度。
3. 乳胶:乳胶是一种胶体,连续相为液体,间隔相为液体或固体。
乳胶是由胶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
乳胶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的乳制品、涂料等。
三、胶体的性质1. 分散性:胶体中的微粒子能够保持均匀分散状态而不沉淀。
2. 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保持均匀分散状态的能力。
稳定的胶体会抵抗微粒子聚集并保持分散状态。
3. 光学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光学性质,如散射和波长依赖的吸收。
4. 电性质:胶体中的微粒子带电,可以表现出电性质,如静电吸附、电泳等。
5. 流变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特殊的流动性质,如膨胀、粘性和变形。
四、胶体的应用胶体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医药、食品、化妆品、涂料等。
1. 医药:胶体可用于制备药物载体、药物缓释系统和生物传感器等。
2. 食品:胶体可用于制备食品乳化剂、稳定剂和增稠剂等。
3. 化妆品:胶体可用于制备化妆品的乳化剂、基础霜和稳定剂等。
4. 涂料:胶体可用于制备涂料的乳化剂、稳定剂和着色剂等。
总结:通过本文对大一化学胶体知识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高二化学胶体的特性聚沉的条件原理-胶体与胶粒的关系图解-丁达尔效应
胶体•胶体: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10-7m之间的分散系胶粒直径的大小是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可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①常见的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②常见的气溶胶:雾、云、烟等;③常见的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①当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即为丁达尔效应。
②布朗运动:粒子在不停地、无秩序的运动③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定向移动。
一般来讲: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胶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④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该过程不可逆。
••胶体的特性:(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浊液。
(2)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聚沉。
(3)聚沉:给胶体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颗粒等均能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聚沉常用来解释生活常识,如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等。
(4)电泳现象: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
电泳常用来分离提纯胶体,如工业上静电除尘。
•胶体发生聚沉的条件:因胶粒带电,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聚沉:1.向胶体中滴加电解质2.向胶体中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
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物理化学
沉淀
粒子大小
溶胶
凝胶
浓度
BaSO4颗粒大小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 根据Weimarn理论,要制备胶体,必须v1大、v2小。而 要使v1大,必须过饱和度高,也即生成的盐的溶解度要 尽可能得小。反之v2大、 v1小,溶液的过饱和度低,则 形成大的晶体。
➢ 此外,温度、溶液pH值、杂质含量、搅拌条件等对成 核和晶核成长速度都有影响。
1、渗析 ➢ 渗析是利用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
溶胶与纯分散介质隔开。 ➢ 膜的孔隙很小,它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
胶粒不能通过。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渗析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 电渗析:为了加快渗析 速度,在装有溶胶的半 透膜两侧外加一个电场 ,使多余的电解质离子 向相应的电极作定向移 动。溶剂水不断自动更 换,这样可以提高净化 速度。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 胶体颗粒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原则上可由分子或 离子凝聚而成胶体,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
➢ 用第一种方法制备胶体称凝聚法; ➢ 用第二种方法制备胶体称分散法。
离子 分子
凝聚 有新相生成
粗粒子
分散 比表面增加
胶体形成示意图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须极小 ➢ 硫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能形成真溶液。但硫在水中
的溶解度极小,故以硫磺的乙醇溶液滴加入水中,便可 获得硫磺水溶胶。 ➢ 分散相在介质中有极小的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 件之一。此外,还要具备反应物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 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重要学科,其中胶体学研究的是微米级别上液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形态、动力学,界面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界面上的化学过程。
本文将探讨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界面化学原理等方面。
一、胶体的定义与性质胶体是指两相(即固体、液体或气体)间的一种形态,其中一种相通过分散成微小粒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相中。
胶体的一般特性如下:1、粒子尺寸:胶体的尺寸范围一般为1-1000纳米。
2、稳定性:胶体的物理性质(如电荷、表面性质等)使其形成稳定的系统,避免粒子凝聚沉降。
3、光学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折射、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如煤油是胶体,因为它可以产生烟雾。
4、电性质:胶体中的粒子带有电荷,可以表现出与电场相关的性质。
5、化学性质:由于其表面性质的存在,胶体可以表现出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化学反应,如催化反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中分散相的物质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溶胶: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分子(亦称为分子溶液),分散介质为液体,如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2、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指分散相为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天然胶或橡胶溶液。
3、乳液:乳液是指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牛奶、酸奶等。
4、凝胶:凝胶是指不易流动的胶体,其中分散相一般是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煤油。
5、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分散介质为气体,如雾、烟雾、霉菌等。
三、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化学过程,主要是两相(如油水分界面)之间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
界面活性剂是使界面分子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膜较集的化合物,使界面能量降低而使得体系稳定的物质。
界面化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界面能:界面能是指分界面两侧之间的能量差,即表面张力。
界面分子本身存在形成一层膜的趋势,因此其能量会比波动的分子间间隔大。
这一差异形成了表面张力,是使体系向能量最小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中化学 (必修1):最基础考点5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考点5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准确理解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明确胶体与溶液的鉴别方法,掌握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等。
【精确解读】一、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I.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Ⅱ.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Ⅲ.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Ⅳ.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Ⅱ.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Ⅲ.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Ⅳ.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Ⅴ.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Ⅵ.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Ⅱ.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Ⅲ.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二、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g++I-=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SiO32-+2H++2H2O=H4SiO4(胶体)↓;注意: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三、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9胶体化学详解
(emulsion),泡沫
(二)胶体的基本特征 (1)多相(multiphase)性 在胶体系 统中,分散相粒子由众多分子或离子 组成,粒子内部与外部分散介质的许 多物理和化学性质都不相同,所以性 质是不均匀的,因而是多相系统。包 围胶体粒子的界面是相界面。
(一)分散(dispersion)法
直接将大块物质粉碎为小颗粒,并
使之分散于介质中。
机械分散法; 超声波(ultrasonic)
分散法; 电分散法; 胶溶法。
(二)凝聚(agglomeration)法
将分子或离子凝聚成胶体颗粒。
化学凝聚法
通过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 应等)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二)沉降(sedimentation)平衡
当溶胶中颗粒的密度大 于介质时,颗粒在重力场作 用下有向下沉降的趋势;沉 降的结果使底部粒子浓度大 于上部,即造成上下的浓差, 而粒子的扩散将促使浓度趋 于均一。当沉降与扩散达平 衡时,称为沉降平衡;此时, 颗粒浓度自下而上降低,有 一个分布。
沉降平衡中粒子的分布
热力学电势ф0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斯特恩电势фδ :斯特恩面同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ξ电势: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ξ 电势的特点:
ξ 电势的绝对值小于热力学电势 的绝对值ф 0 •ξ 电势是衡量胶粒所带净电荷多 少的物理量; •ξ 电势的符号由胶粒所吸附离子
的电荷决定
•胶粒表面吸附正离子,ξ 电势为 正;胶粒表面吸附负离子,ξ 电 势为负 •少量外加电解质会对ξ 电势产生 很大的影响 •处于等电态的胶体质点不带电
(3)斯特恩双电层模型
胶体凝聚的原理
胶体凝聚的原理胶体凝聚是指胶体溶液中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导致胶体粒子聚集和沉淀的过程。
胶体凝聚的原理可以从胶体粒子的物理特性和相互作用力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胶体粒子的物理特性对胶体凝聚起着重要作用。
胶体粒子一般具有小尺寸(1-1000纳米)和大比表面积的特点。
由于其尺寸较小,表面积相对较大,使得胶体粒子受到周围介质分子的影响更加显著。
此外,胶体粒子一般具有电荷,称为离子胶体;或者表面带有同性或异性吸附的分子,称为非离子胶体。
离子胶体通常具有电弧双层结构,即在粒子表面附近存在一个均匀分布的电荷云。
非离子胶体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键结合在粒子表面附近存在吸附层。
这些吸附电荷或分子层对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次,胶体凝聚过程中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胶体凝聚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力有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双电层排斥力、疏水相互作用力等。
静电作用力是指胶体粒子带电荷所带来的作用力。
对于具有相同电荷的胶体粒子,其静电作用力是排斥力,使得胶体粒子相互间距增大;而对于具有异号电荷的胶体粒子,其静电作用力是吸引力,使得胶体粒子相互间距减小。
范德华力是指无电荷胶体粒子之间的吸引力,其大小与胶体粒子间的距离关系密切。
双电层排斥力是离子胶体中的一种特殊相互作用力,它是由于双电层区域的重叠而产生的胶体粒子相互之间排斥的力。
这种排斥力是由于双电层中活跃离子的运动和分布导致的。
疏水相互作用力是指非离子胶体粒子之间的吸引力,是由于胶体粒子表面上的疏水基团相互之间的亲疏水作用而产生的。
胶体凝聚的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来描述。
其中,凝聚作用力的增强是胶体凝聚的根本原因。
胶体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和吸附电荷决定了胶体粒子的相互作用方式。
当胶体溶液中存在胶体粒子之间的吸引力时,胶体粒子会相互靠近,形成团聚体。
这种团聚过程又可以通过物理机制和化学机制来解释。
在物理机制中,范德华力、双电层排斥力和疏水相互作用力等作用力的相互平衡导致了胶体粒子聚集,形成团聚体。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物质状态,其由固体颗粒(或液滴)分散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
胶体的形成原理在于固体颗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一、胶体形成的相互作用力1. 电散射:当固体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时,它们会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电致渗透压,引起周围带电粒子的运动,从而形成胶体。
这种形成胶体的机制被称为电散射作用。
例如,黄金胶体和银胶体就是通过金与银颗粒表面的电散射作用形成的。
2. 离子互相吸引:当固体颗粒表面带正电荷,而液体介质中存在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时,正负电荷之间互相吸引,使得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例如,氧化铁胶体就是通过离子互相吸引形成的。
3. 静电引力:当纯化学物质存在电解质时,电解质分解产生正负电荷,引起固体颗粒和液体介质之间的静电力,使得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例如,石墨胶体和硅酸盐胶体就是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
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为了保持胶体的稳定性,防止固体颗粒(或液滴)之间的聚集和沉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1. 选择适当的分散剂:分散剂能够吸附在固体颗粒(或液滴)表面,形成一个电二层,阻止固体颗粒间的吸引力作用。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固体颗粒(或液滴)的聚集。
常用的分散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醇等。
2. 控制pH值:改变液体介质的pH值可以影响固体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进而调节胶体的稳定性。
例如,氧化铁胶体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而在碱性条件下则容易被分解。
3. 增加溶剂粘度:溶剂的高粘度可以使固体颗粒(或液滴)难以沉降,从而增加胶体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固体颗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电散射、离子互相吸引和静电引力等力作用,固体颗粒得以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而为了保持胶体的稳定性,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散剂、控制pH值和增加溶剂粘度等手段。
这些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深入研究化学的奥秘。
胶体化学第3章-胶体的基本性质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 长,主要发生反射,使体系呈现混浊。 2)当光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 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 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区别溶胶、真溶液 和悬浮体最简单而 灵敏的方法。
Brown运动产生的本质
分散介质分子以大小不同和方向不同的力对胶体粒 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平衡,连续地以 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随着粒子增大,撞 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能性也变大。
Brown运动的特点
★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加。 ★粒子半径大于5μm后,Brown运动就会消失。
物理吸附 如吸附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吸附到极性( 亲水)表面,非极性基团吸附到非极性(疏水)表面 。当非极性基团吸附到疏水表面时,疏水表面变为 亲水,而且带电。
(2)电离 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 溶胶而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 引起的。
例如蛋白质分子,当它的羧基或胺基在水中解离时, 整个大分子就带负电或正电荷。当介质的pH较低时, 蛋白质分子带正电,pH较高时,则带负电荷。
当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荷为零时,这时介 质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 白质分子的移动已不受电场影响,它不稳定且 易发生凝聚。
(3)离子的不等量溶解
对离子型的固体物质有两种电荷相反的离子,可获得 离子。对于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溶胶,决定胶粒电 性的主要离子是H+和OH-的浓度。
4)晶格取代
R-观测距离
θ-观测角度
I 1
4
I
大气密度的涨落引起太阳光的散射, 散射光呈淡蓝色
固体表面与界面第八章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第七章表面与界面第一节固体的表面一、固体表面的类型:(1)表面:一个物相和它本身蒸气(或真空)接触的分界面,即物体对真空或与本身蒸气接触的面。
如固相与气相、液相与气相的分界面等---如固体表面、液体表面。
(2)相界:一个物相与另一个物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即结构不同的两块晶体或结构相同而点阵参数不同的两块晶体接合所形成的交界面。
(3) 晶界:不论结构是否相同而取向不同的晶体相互接触的分界面。
注意界面是一个总的名称,即两个独立体系的相交处,它包括了表面、相界和晶界。
二、固体表面的特征:(P107)1、固体表面的特点:固体表面与固体内部的结构和性质是不相同的,原因是(1)固体表面的缺陷要多得多,且复杂得多---有自身的,也有外来的。
(2)现在的材料都是高分散的粉体,其从粉碎时消耗的机械能获得的表面能十分巨大。
从块状粉磨成粉体,其表面能一般都增加上百万倍。
2、固体表面力场(P107两个力)处于内部的质点,受力是均衡的,而处在表面的质点,由于力场不平衡,因此有剩余键力,使表面有吸附作用。
这种固体表面和被吸附质点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表面力。
分为:1、化学力:固体表面和被吸附质点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形成不饱和价键产生的力。
2、物理力:即范德华力---分子引力,因固体表面形成物理吸附或表面水蒸气凝聚而产生。
又分为三种力:(P107)三、固体(晶体)表面的结构(P108)表面是指晶体与真空(或与本身蒸汽)之间的界面。
由于表面的能量较高,所以液体表面总是力图形成球形表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而晶体由于质点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借助离子极化、变形、重排其结构引起表面处晶格畸变来降低表面能,从而引起表面层与内部结构差异。
其差异体现在微观质点的排列状态(原子尺寸大小范围)和表面几何状态(一般显微结构范围)两个方面。
1、表面微观质点的排列状态(1).表面对键强分布的影响:表面的存在会影响晶体内部键强的分布。
表面的键强两极分化,最强键、最弱键都分布在表面,总的结果是引起表面的表面能降低。
胶体化学
的形状对胶体性质有重要影响。
胶粒的形状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
(2) V2O5 溶胶是带状的质点 (3) Fe(OH)3 溶胶是丝状的质点
§14.5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但有些溶胶却能在相 当长时间内稳定存在。 1、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胶体带电是其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1)胶团之间既存在引力势能,也存在斥力势能。
例1: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KI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 [(AgI)m n I – (n-x)K+]x– xK+ 胶核 胶粒(带负电) 胶团的图示式: 胶核 胶粒
胶团
胶团(电中性)
例2:AgNO3 + KI → 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溶胶的电动现象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 向移动的现象。
1、溶胶的电动现象 电渗:在多孔膜(或毛细管)两端施加一定电压,
液体将通过多孔膜而定向移动。在外电场作用下,胶
体粒子相对静止,分散介质定向移动的现象。 流动电势:在外力的作用下,迫使液体通过多孔膜 (或毛细管)定向流动,多孔膜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 沉降电势: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
的最简便的方法。
光散射现象 当光束通过分散系统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 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入射光频率与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吸收 入射光波长小于分散粒子尺寸时,反射
入射光波长大于分散粒子尺寸时,散射
散射光的强度可利用瑞利公式进行计算
2、瑞利公式 I=
9π2V 2C
2λ4l 2
2 n2 - n 0 2 ( 2 ) (1 + cos2α)I0 2 n + 2n 0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固体。
在胶体中,固体微粒的直径一般在1nm-1000nm之间。
胶体的制备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合适的方法可以得到具有特定性质的胶体,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1. 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胶体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固体。
胶体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和较大的表面能。
由于这些特点,胶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胶体制备的原理。
胶体制备的原理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2.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将固体微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胶体溶液。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搅拌法、超声波法和磨碎法等。
搅拌法是将固体微粒加入溶剂中,通过搅拌使其分散均匀;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将固体微粒分散到液体中;磨碎法是通过机械磨碎将固体微粒分散到液体中。
这些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制备胶体,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分散条件,以获得所需的胶体性质。
2.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溶质转化为胶体微粒,形成胶体溶液。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凝胶法、共沉淀法和还原法等。
凝胶法是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加热或加入沉淀剂使其凝胶成固体微粒;共沉淀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质混合后,通过化学反应使其共沉淀成固体微粒;还原法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微粒。
这些化学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质的胶体,但是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以获得所需的胶体性质。
3. 胶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胶体制备的影响因素包括固体微粒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分散条件和反应条件等。
固体微粒的性质包括粒径、形状和表面性质;溶剂的性质包括极性、表面张力和粘度;分散条件包括搅拌速度、超声功率和磨碎时间;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pH值等。
这些因素对胶体的制备过程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控制。
4. 胶体制备的应用。
胶体制备的应用包括医药、化工、食品、材料和环境等领域。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很多物质并不是简单的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是由微小的、不均匀的颗粒组成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胶体”。
胶体是介于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的物质,由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粒径约为1-1000纳米)与分散介质构成的二相或多相系统。
例如,蛋白质、淀粉、胆固醇、纤维素、血液等都是胶体。
另外,表面化学是一门研究表面和界面现象的科学,从分子和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的表面和界面性质。
表面化学在材料、化工、能源、生化及其他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讨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一、胶体学的基础知识1.1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分散相是指被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微粒,分散介质是指存在于分散相中的介质。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胶体形态的不同。
1.2 微粒的大小和形态微粒的大小和形态都会影响胶体的性质。
一般来说,微粒的粒径越小,胶体的可逆性越差;微粒的形态越不规则,胶体的稳定性越差。
1.3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界面胶体的许多性质都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界面有关。
界面能的变化会使得胶体的某些性质发生变化。
二、表面化学的基础知识2.1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表面上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
例如,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可以保持形状。
2.2 界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的分子,可以吸附在液-液或液-气界面上,减小表面张力并且使界面稳定。
2.3 潜伏现象在一些系统中,表面或界面存在着某种能量的积累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潜伏现象”。
例如,液-液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种变化被称为“表面失活”或“表面激化”。
三、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应用3.1 药品输送系统由于胶体颗粒的微小尺寸和大量的表面积,胶体颗粒可以用于制作药物输送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膳食中的胶体食品和饮料中的胶体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奶制品中可以使蛋白质和脂肪稳定;果汁中的胶体可以使果汁更加清澈。
叙述胶体凝聚的原理
叙述胶体凝聚的原理胶体凝聚是指胶体颗粒在溶液中由于吸附、电荷中和、凝聚剂增加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凝聚和聚集的现象。
在胶体凝聚过程中,胶体颗粒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并形成更大的团簇或聚集体。
胶体凝聚的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吸附和扩散、电荷中和、凝聚剂作用。
首先,吸附和扩散是胶体凝聚的重要原理之一。
胶体颗粒在溶液中会受到周围分子的吸引力,发生吸附现象。
当吸附的胶体颗粒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时,扩散作用就会产生。
扩散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发性迁移。
在胶体凝聚过程中,胶体颗粒表面的分子会与扩散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胶体颗粒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形成大的团簇。
其次,电荷中和也是胶体凝聚的重要原理。
在溶液中,胶体颗粒通常带有电荷,这种电荷能够产生胶体颗粒之间的排斥作用,使它们保持分散状态。
然而,当胶体颗粒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电荷中和会发生。
电荷中和是指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相互抵消的过程。
当电荷中和发生时,胶体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减小,胶体颗粒会聚集到一起形成团簇。
最后,凝聚剂的加入也会引起胶体凝聚。
凝聚剂是一种能够与胶体颗粒表面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
凝聚剂可以通过各种机制促使胶体颗粒之间的凝聚,例如形成化学键、吸附于胶体颗粒表面等。
凝聚剂的加入可以改变溶液中胶体颗粒的物理性质,使它们更容易凝聚和聚集。
在胶体凝聚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凝聚机制和方法。
例如,通过调整溶液中离子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改变胶体颗粒的电荷状态,从而调控胶体的凝聚行为。
另外,可以利用电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胶体凝聚进行调控。
此外,合理选择凝聚剂的类型和浓度也可以控制胶体凝聚的过程。
总而言之,胶体凝聚是胶体颗粒在溶液中由于吸附和扩散、电荷中和、凝聚剂作用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凝聚和聚集的过程。
胶体凝聚的物理原理可以通过调节相关因素来控制和应用。
胶体凝聚的研究对于理解胶体体系的行为、调控胶体溶液的稳定性以及开发新的胶体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伊利石层状晶胞间结合很牢固,遇水不易膨胀, K+牢 牢地固定在晶层之间,只有少量K+参与交换反应,故其交 换容量比蒙脱石小; c .高岭石中同晶置换极少,只有破键是吸附阳离子的主 要原因,故其交换容量最低。
蒙脱石阳离子交换量 > 伊利石 > 高岭石
8
② 粘土细度:细度↑→交换量↑ 高岭石的阳离子交换主要是由破键引起的,颗粒 越细,交换容量显著增加,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主 要是由晶格取代产生电荷,受细度影响不大。 ③ 腐植质的含量:含量↑→交换量↑; ④ 介质的PH值:pH↑→交换量↑; ⑤ 离子浓度:浓度↑→交换量↑。
10
三、粘土胶体的电动性质
1.粘土与水的作用 ①粘土表面上的O2–、OH-可以用氢 键方式与靠近其表面得水分子结合; ②因粘土带负电,使极性水分子发 生定向排列;(靠近粘土端为正,远 离粘土端为负) ③粘土吸附水化阳离子。
水在粘土胶粒周围随距离增大结合力减弱而分成牢固结合水, 疏松结合水和自由水。粘土颗粒吸附着完全定向的水分子层和 水化阳离子,这部分与粘土颗粒形成一个整体一起在介质中移 动,这种水称牢固结合水(吸附水膜、水化膜)。在牢固结合 水周围一部分定向程度较差的水称疏松结合水(扩散水膜), 疏松结合水以外的水为自由水。 11
第八章 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概 述
浆 体:溶胶-悬浮液-粗分散体系混合形成的一种流动的物体, 包括粘土粒子分散在水介质中形成的泥浆系统、非粘土的固 体颗粒形成的具有流动性的泥浆体; 普通陶瓷的注浆成型用泥浆、施釉用的釉浆是典型的粘土- 水系统浆体; 精细/先进陶瓷的注射成型用的浆体、热压铸法的蜡浆都是浆 体的应用;
的负电荷。
4
2、两性电荷
高岭石中同晶置换较少,断键是高 岭石带电的主要原因,而使其边面
(平行于C轴的面)带两性电荷。 ①高岭石处在酸性介质中 pH<6, 边面带正电; ②高岭石处在中性介质中 pH≈7, 边面不带电; ③高岭石处在碱性介质中 pH>8 , 边面带负电;
3 、净电荷 :粘土所带正、负电荷
3、是介于溶胶—悬浮液—粗分散体系之间的一种
特殊状态。
2
一.粘土的荷电性 1809年卢斯发现分散在水中的粘土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移 动,说明粘土粒子是带负电的。粘土的电荷可分为负电荷,两 性电荷和净电荷等三种。
1、负电荷 1)负电荷产生的原因 (1)主要是由粘土晶格内的同晶置换所引起的 a 、蒙脱石: [AlO4(OH)2] 中的 Al3+ 被 Mg2+ 、 Fe2+ 取代,还有 少量 [SiO4] 中的 Si4+ 被 Al3+ 取代,尽管少数负价离子吸附其它阳 离子而饱和,但仍有大多数不能中和,故蒙脱石总显负电; b、伊利石:[SiO4]中1/6的Si4+被Al3+取代,出现的剩余负电 荷大部分被层间的 K+、 H+、Ca2+所平衡,只有少部分负电荷对 外表现出来; 3 c、高岭石:存在少量的Al3+对Si4+的同晶置换。
(2)吸附在粘土表面的腐植质离解
(腐植质羧基或酚羧基的氢解离而引起)
粘土-RCOOH←→粘土-RCOOˉ+ H+
陈腐的目的是产生有机物(腐植质)
(3)粘土边面断裂,活性边面上破键而产生两性电荷 (高岭石带电主要原因) 2)负电荷的分布:大部分分布在层状硅酸盐的板面。 可以吸附水化阳离子以中和负电荷,达到电荷平衡。因同 晶置换产生的负电荷量介质无关,因腐植质离解产生的负电 荷量与介质有关,在碱性介质中有利于 H+ 离解而产生更多
利用粘土的阳离子交换性质可以提纯粘土及制备吸附单 一离子的粘土: X-树脂 + Y-粘土←→Y-树脂 + X-粘土 X : 单一阳离子,Y: 多种阳离子 3、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 PH=7时每一百克干粘土所吸附阳离子的物质的量。 其单位为 :mmol
的代数和。 净电荷=粘土负电荷+粘土正电荷
5
二、粘土的离子交换
1、粘土的离子交换 粘土因带负电荷而吸附介质中的阳离子,该阳离子又可被介质 中其它电价高、浓度大的阳离所交换。 2、阳离子交换的特点 a.同号离子相互交换; Na+ 粘土+ Ca2+←→Ca-粘土+2Na+ b.离子以等当量交换; + Na c.交换和吸附是可逆过程; d. 离子交换不影响粘土本身的结构。 离子吸附和离子交换是一个反应中同时进行的两个不同过程, 离子吸附是粘土颗粒与阳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离子交换则是阳 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Ca2+ 由溶液转移粘土颗粒上 → 离子吸附 过程,Na+由粘土颗粒到溶液→解吸的过程。吸附和解吸的结果 →Na+、Ca2+相互换位→阳离子交换。 6
矿物 阳离子 交换容量 ( mmol/100g土) 高岭石 多水高岭石 伊利石 ~150
100~150
7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①粘土的矿物组成: 晶格取代愈多的粘土,其交换容量愈大 a .蒙脱石同晶置换较多,晶格层间结合较疏松,遇水易 膨胀而分裂成细片,颗粒分散度高,交换量大;
9
5、阳离子与粘土的相互作用力 1)对于不同价阳离子,电价高与粘土吸引力大: M3+>M2+>M1+;
H+特殊,因其体积小,电荷密度高,粘土对它引力最强。
2)对于同价阳离子,半径越小与粘土的吸引力愈小: Li+<Na+<K+(吸引力)。 a 、对同价离子,由于半径小的离子对水分子偶极子所表现 的电场强度大,故其离子水化膜愈厚,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即 半径大的水化阳离子)与粘土表面的距离增大,其吸引力就小; b 、对不同价离子,一般高价离子的水化分子数大于低价离 子但因高价离子的表面电荷密度较高,其电场强度比低价离子 大,此时高价离子静电引力的影响可超过水化膜厚度的影响。 综合离子价及离子水化半径因素可得阳离子交换序: H+>Al3+>Ba2+>Sr2+>Ca2+>Mg2+>NH4+>K+>Na+>Li+
研究浆体的流动性、稳定性以及悬浮性、触变性等,对于制 备无机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重点讨论粘土-水系统所形成的泥浆、非粘土的固体颗 1 粒形成的具有流动性的泥浆体的胶体行为。
§8-1 粘土-水系统胶体化学
粘土-水系统性质: 1、粘土矿物细(0.1μm到10μm)→表面积↑ →表面能↑→有降低表面能的趋势→团聚 2、粘土带负电荷吸附水化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