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
这是中国哲学术语
形尔上者为道,形尔下者为器。
这是中国哲学术语。
道:理。
器:形,质(物)《易·系辞上》:“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宋儒家朱熹解释为:“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
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
道即理之谓也。
”也就是说:阴阳变化法则是无形的所以称为“道”,阴阳是有形的所以称为“器”。
清代哲学家戴震的解释是:“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阴阳之未成形质是为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当物质上升思考,就升到理论的境界“道”-就是“理论”当物质向下思考,就会成为我们的工具“器”-就是“工具”例如说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上升到理论,就是哲学的一部分,拿这个可以指导思想。
形而上就是哲学的韵味道理含义朴素意义的哲学就是特指"形而上学"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形而上形: 生活形而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哲学韵味抽离事物现象的智慧道: 路方法唯物论中的普遍真理道的概念是跟朴素的中国的哲学观就是如此: 越是真理就越朴素越简单好比太阳东升西落 ...向下,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等。
这句话对艺术的价值特性、艺术的形而上品质有着十分准确的概括,而且十分简练。
那么何谓形而上?何谓形而下?简单地说,所谓形而上是就事物的精神因素而言的,相对某一具体事物来说,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往往指向永恒性、透明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形而下是就事物的物质因素而言的,相对事物的精神因素来说,形而下的物质品质往往指向有限性、遮蔽性和确定性。
可以肯定的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之争,道与器之争贯穿了整个文化史、艺术史。
重道就是注重事物的精神内涵;重器就是只注重事物的物质内涵。
在艺术上表现为:重道即注重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重器即注重创作的技巧。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二进制创始人,是在太极八卦图的启发下成功的。
这是一付对联清人李文甫,少时随老师出游,师指积雪山峰出上联相试,李低头沉思,见一池碧水被风吹皱,悟出下联。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系辞》。
原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意思就是说,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做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做器,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做变,推移往来运行的叫做通,将这些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两句话,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指理而言,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指事物而言,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通俗地讲,“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称。
“形而上”,是指在天地形象上存在的抽象原理。
“道”,是乾坤之合德。
“形而下”,是天地变化向下落实到现象界。
“器”,是阴阳交感到生的具体事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渊源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渊源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今天我们来聊聊什么是“形而上学”和“哲学”,以及它们的来历。
这个词在百度中的解释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
这里其实说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形而上学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从哲学上理解,是指以用超经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而另一个方面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当然,今天我们聊的是指它的第一个方面,也就是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意义?首先,我们聊聊“形而上学”这次词的中文来历,“形而上学”其实是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
这本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
英文Metaphysic,古希腊文τὰμετὰτὰφυσικά,拉丁文metaphysica。
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
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超物理科学”,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那为什么叫“物理学之后”呢?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哲学”其实是一个泛称,是对所有知识的一个统称。
任何学科都叫哲学,比如物理学是哲学,政治学也叫哲学,但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中讲的内容,既不是物理学、也不是政治学,也不是文学艺术,而且发现这部分内容是亚里士多德整个知识体系或者广义哲学的基础,其实是关于“存在”本身的一种学说。
所以,当时的研究者就姑且把它放到“物理学之后”,加了一个前缀“meta”,也就变成了“Metaphysic”。
而且也称之为“第一哲学”,因为当时其他学科也被称之为“哲学”,所以为了区分开来,也把这门学科称之为“第一哲学”。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孟子字義疏證(清)戴震序丙申余少讀論語,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讀易,乃知畜性與天道在是。
周道衰,舜、禹、湯、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煥乎有文章者,棄為陳跡。
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使人於千百世治亂之故,制度禮樂因革之宜,如持權衡以御輕重,如規矩準繩之於方圜平直。
言似高遠,而不得不言。
自孔子言之,實言前聖所未言;微孔子,孰從而聞之?故曰「不可得而聞」。
是後私智穿鑿者,亦警於亂世,或以其道全身而遠禍,或以其道能誘人心有治無亂;而謬在大本,舉一廢百;意非不善,其言衹足以賊道,孟子於是不能已於與辯。
當是時,群共稱孟子好辯矣。
孟子之書,有曰「我知言」,曰「遊於聖人之鬥者難為言」。
蓋言之謬,非終於言也,將轉移人心;心受其蔽,必害於事,害於政。
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下後世也,顯而共見;目之曰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
相率趨之以為美言。
其人人心深,禍斯民也大,而終莫之或寤。
辯惡可已哉!孟子辯楊、墨;後人習聞楊、墨、老、莊、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亂孟子之言,是又後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
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對古聖人賢人而自負其學,對天下後世之仁人而自遠於仁也。
吾用是懼,述孟子字義疏證三卷。
*韓退之氏曰:「道於楊、墨、老、莊、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於海也。
故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嗚乎,不可易矣!休寧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卷上理十五條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艤理,曰文理;【亦曰文縷。
理、縷,語之轉耳。
】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
孟子稱「孔子之謂集大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聖智至孔子而極其盛,不過舉條理以言之而已矣。
易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自乾坤言,故不曰「仁智」而曰「易簡」。
「以易知」,知一於仁愛平恕也;「以簡能」,能一於行所無事也。
「易則易知,易知則有親,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若是者,仁也;「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若是者,智也;天下事情,條分縷(晰)〔析〕,以仁且智當之,豈或爽失爽幾微哉!中庸曰:「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
形而下
学科
哲学(思辨性)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揭示
物质世界本体的不变性
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
概念
"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
"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
界定
"形而上"的"道"
"形而下"的"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
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
方法论
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
根据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以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
关系
"道"是"器"的根源和本体
"器"是"道"的发展态
形而上者谓之道,到底什么是形而上,通俗易懂看后就明白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到底什么是形而上,通俗易懂看后就明白了我们经常在很多的场合中都能看到形而上这三个字,特别是在一些关于哲学的概念的时候。
可能很多人第一感觉这个词就是拿来形容哲学的一个词。
而且很多人都会觉得形而上就是古代中国人对于哲学的称呼。
其中有些认识是对的,但是有些认识也是不对的。
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什么是形而上。
首先这个词是来自易经中的一句话。
易经可以说就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读物,但是在中国,一直没有专门的学科或者说流派研究哲学这种具有思辨性的行为。
很多的人,或者流派都或多或少带一点哲学的意思在里面。
但是都不系统。
所以形而上,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最早是用来指代这个世界的本源。
因为在道教中,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种叫做“道”的东西组成的。
但是“道”这个东西吧,谁也不知道长啥样,谁也不能具体的解释为什么“道”就变成了万物。
然后再用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形而上来连接万物和“道”。
也就是说一般的东西,通过形而上就成了世界的本质“道”。
这个时候形而上是一个中性词。
逐渐的中国古人就将形而上用来指那些比较抽象的,特别是那些说不清的东西。
我们就说形而上。
所以在古代中国,形而上也可以用来指代抽象的思维。
同时呐,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写了一本书叫做《物理学之上》,来描写哲学问题。
在近代的时候,西方的东西逐渐的传入中国,当然也有西方的哲学。
但是,西方的这些东西,我们没有一个专属的名词来指代。
在翻译的时候,严复发现这些西方的古代思辨体系和中国古代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特别是和形而上这个词很相近,于是就用这个词来代替了。
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
同样,这里的形而上就是指代哲学,也是一个中性词。
最让人头疼的是,西方又有专门的词语翻译过来就叫做形而上。
而且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他将形而上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片面的僵化的看待问题的一种形式。
所以在这里形而上就成了贬义词。
后来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所以这个词的词性在现在就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那样。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弄情况,这三种情况下的区别。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
蒙化养心堂安康普古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
(《易经.系辞》+《论语.为政篇》)
——孔子
安康译文:
在这两段话里,孔子的大致意思是说,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在有形的物质的顶端是抽象的思维和意识,是道;在有形的末端是各种各样的器物;介于形象之上的道和形象之下的器二者之间是若隐若现的理和礼,理通礼。
理(礼)受道的指引,叫做道理,就像人的言行受到大脑指挥一样。
理(礼)的本质是人为的制定、规定和规范,叫做规矩,叫做法器。
道看不见,规矩和法器有时可见,有时不可见,他们是用来约束人心人性的,为的是让社会变得有序、和谐和文明。
形而上的道是不会有差错的,但形而下的器是说不准的,有时中正精准,有时偏左偏右。
作为一个求上进、有德行且睿智的人,是不应像器物一样固定成形,一成不变的。
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和手段,而应该回归到无形的道之中。
不应该只关注物质现象本身而忘记了思考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君子是有思想的,君子是懂得深度思考的,君子是应该以道御术和持经达变的,君子的言行应该受道的思想指引。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析议黄庆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台北)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总体概括省称。
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其名曰「器」。
并析论「道先器后」、「道器不离」、「器先道后」诸说,而作评议。
以为道器皆以形为中心;形指干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举措已属通变事业,则道器各有先后。
结论中将《周易》「形而上」说与西方「形上学」略作比较。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学一、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周易‧系辞传上》的两句话,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先把相关的上下文摘录下来:乾坤其易之 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 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义蕴藏的处所,认为乾坤相对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蕴藏的精义就建立在这中间了。
再以假设语气强调乾坤相对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毁坏了,就无法来发现易道的精义;易道的精义不能发现,那么天行健而资始、地势坤而资生的功能,也许会几乎停止了。
于是由形上、形下推论道、器的关系:由天象地形向上归纳紬绎,得到阴阳和合这种宇宙终极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实,阴阳交感,化育成具体的事物,叫作「器」。
并且引申说明:易道通过天地化育、裁成万物,称之为「变」;推广化育,使万物顺利运作,称之为「通」;执持阳健阴顺、交感变通的道理来安顿天下老百姓,称之为「事业」。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称。
《系辞传上》一开始,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本节先言「乾坤其易之缊」,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缊」和「形上形下」间才能用「是故」连系之。
明代阳明夫子书《太极图说》原文及翻译
明代阳明夫子书《太极图说》原文及翻译王守仁,字伯安。
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余姚龙山后的寿山堂瑞云楼,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1月9日)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岭南旅途中。
王守仁因曾在绍兴阳明洞隐居读书,后又创办“阳明书院”,就自号“阳明子”,世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他创立的“阳明学派”不仅近震中华,还远播海外。
清代的学者们公认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因而尊称他为“阳明夫子”。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今天为大家分享:明代王阳明书,清末填墨本的太极图说原文,一起来看看吧!图后附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浅论关于“技进于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者的关系
和“道”融合为一。“技”是外在的层次,“道”是内在的 门技术,从物质的角度看,不管哪种形式的表现都属
灵魂,此时的“技”不再是一种单一层次上的“器”与 于人类活动的“形而下”的层面。古代技与艺是不分
“形”,而是被赋予了人性。
家的,技包含艺,艺藏于技。在庄子的论述中,人们以
“技”可理解为技艺、手艺、才能,“进于道”可理解 技艺为根本的生存基础,技就是艺。而作为“形而下”
为接近道。“道”代表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的、具体的“技”总是与“形而上”的、抽象的“道”紧密 抽象的规律。“技”是达成“道”的基础,“道”是“技”提 相关。《庄子?天地》中记载:“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
炼后的归宿,两者缺一不可。艺人通过手中的工具将 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这
参考文献: [1]刘晓燕《. 庄子》“技”、“道”关系之辨正.河北学刊,2015
(4). [2]史宁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古
代文明,2010(3). [3]王亚波《. 庄子》认识论思想的默会之维.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艺术性享受。“道”“器”
思想的有实之“器”。“器”即容器,即通过对“道”的理
解运用创造技艺表现出的实体。“技进于道”与之有相 注释:
通之处,都是通过创造技艺来表现一种“道”的理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17-19.
都蕴含了对“道”的感悟和追求。而“技”一向被认为 是“形而下”的,即使技术和艺术美相结合去造物,仍 不能打破“形而下”的标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 的思想逐渐改变,“技以载道”的思想随之产生。“技以 载道”是指通过“器”“道”并举,“形而上”的艺术理论 和“形而下”的造物技术得到了融合。如,庖丁通过多 年“形而下”的“解牛”,悟出了“道”,在“莫不中音,合 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得到“提刀而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析议黄庆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台北)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总体概括省称。
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其名曰「器」。
并析论「道先器后」、「道器不离」、「器先道后」诸说,而作评议。
以为道器皆以形为中心;形指干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举措已属通变事业,则道器各有先后。
结论中将《周易》「形而上」说与西方「形上学」略作比较。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学1、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周易‧系辞传上》的两句话,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先把相关的上下文摘录下来: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义蕴藏的处所,认为乾坤相对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蕴藏的精义就建立在这中间了。
再以假设语气强调乾坤相对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毁坏了,就无法来发现易道的精义;易道的精义不能发现,那么天行健而资始、地势坤而资生的功能,也许会几乎停止了。
于是由形上、形下推论道、器的关系:由天象地形向上归纳紬绎,得到阴阳和合这种宇宙终极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实,阴阳交感,化育成具体的事物,叫作「器」。
并且引申说明:易道通过天地化育、裁成万物,称之为「变」;推广化育,使万物顺利运作,称之为「通」;执持阳健阴顺、交感变通的道理来安顿天下老百姓,称之为「事业」。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称。
《系辞传上》一开始,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本节先言「乾坤其易之缊」,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缊」和「形上形下」间才能用「是故」连系之。
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关键在“形”
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关键在“形”潘朝晖/文前言:秦亡汉兴之后,对先秦典籍的“注疏”开始流行,说明西汉以后的人已经不容易读懂先秦人的著作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从秦统六国到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人为地造成了大量先秦文字的本义丢失了。
由于作注写疏的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名家大儒,其影响力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所以一旦解读错误也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想分享一下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解。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周易》,经常被人单独拿出来解读。
下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注疏一起学习。
唐代的孔颖达:南宋的朱熹:清代的戴震:清代的王夫之:福建师范大学的黄寿祺、张善文:中国人民大学的夏芬:综上,个人感觉:一个字一一玄!四个字一一玄之又玄!另外说明一下,这里的“形而上”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根本是两回事。
下面谈谈个人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解。
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字面可知,“道”与“器”在这里是反义的。
那么,这里的“道”与“器”是指什么?关于“道”,我曾经解读如下:“道”是“可选择的”,但无论怎么选都是“受约束的”。
关于“器”,我曾经解读如下:“器”的本义应是“种犬”,隐含有“纵欲”之义。
所以,“道”和“器”作为一对反义字时,应理解为:“道”,是“约束”,是“出于公德”;“器”,是“放纵”,是“出于私欲”。
举个例子一一跳广场舞有的人晚上九点前就早早结束,有的人甚至戴上蓝牙耳机跳,尽量不影响他人。
这就叫“道”一一出于公德而约束自己。
有的人晚上十点以后还在放着大音响,有的人甚至在机动车道上跳,完全放飞自我。
这就是“器”一一出于私欲而放纵自己。
那么,什么又是“形”?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形”是小篆,关于其本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许慎更是无话可说地释为“形,象形也”。
传统都是认为小篆“形”是“幵彡”,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拆解一一“干” “干彡”。
“形”是“干” “干彡(干影)”,本义应该就是“立干(竿)见彡(影)”。
简单说说“道、形、器”
简单说说“道、形、器”请欣赏天然奇石一一一雄鹰《易经·系辞》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对这段话的解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较为普遍的解释是“形而上者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者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我认为要正确的认识、理解这段话就要先弄清楚了什么是“道”?什么是“形”?什么是“器”。
“道”大家知道是老子《道德经》的最核心的内容,在现行版的《道德经》之第二十五章有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个可以做天地万事万物之母亲的东西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生成、造就的。
故而我给道下的定义是:道是万事万物生成、运动、变化、发展的总规划、总设计、总指挥、总能源、总力量。
道对万事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式和程序都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的规定性。
“形”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状,这些万事万物的各自不同的、独特的形状,是道的规定性造就的。
“器”是指人们借助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形,经过人的脑力劳动(观察、构思、规划、设计)和体力劳动(配料、加工、制作、成型),而成就的器皿、器具、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因此而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说:在万事万物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之上,造就了万事万物形的东西叫作道,在万事万物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之下,人们借助于此“形”,经过人的脑力劳动(观察、构思、规划、设计)和体力劳动(配料、加工、制作、成型),而成就的器皿、器具、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叫作器。
举例说明。
一片树叶的形状是由造就这片树叶的道成就的,此乃“形而上者谓之道”也。
人们借助于这片树叶的形,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观察、构思、规划、设计)和体力劳动(配料、加工、制作、成型)而造就了一个树叶形的果盘,此乃“形而下者谓之器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上是空的,是精神层面。
形而下是实际的东西,能看的着,摸得着到的。
道是整体、是系统,器是工具、是容器。
道有主动性,器只有被动性。
道是人的思想,器是人的身体。
器只是有着某一个固定作用的东西,一个有思想的君子不能将自己限定于某个作用。
光讲虚的,没有行动力的就是空想家;
另外一种人,极端鄙视思维层面的东西。
他们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和具体操作。
比如学习挖掘机、做流水线工人。
缺失了思维的后果很严重,举例:一个智障,他自己很难判断自己是智障,因为有病没病需要自己的大脑去判断。
这背后的东西就是道,就是思想维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析意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黃慶萱*(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台北)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總體概括省稱。
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變化、陰陽交感所生的具體事物,其名曰「器」。
並析論「道先器後」、「道器不離」、「器先道後」諸說,而作評議。
以為道器皆以形為中弖;形指乾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舉措已屬通變事業,則道器各有先後。
結論中將《周易》「形而上」說與西方「形上學」略作比較。
關鍵詞: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學一、前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周易‧繫辭傳上》的兩句話,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先把相關的上下文摘錄下來:乾坤其易之 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 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義蘊藏的處所,認為乾坤相對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蘊藏的精義尌建立在這中間了。
再以假設語氣強調乾坤相對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毀壞了,尌無法來發現易道的精義;易道的精義不能發現,那麼天行健而資始、地勢坤而資生的功能,也許會幾乎停止了。
於是由形上、形下推論道、器的關係:由天象地形向上歸納紬繹,得到陰陽和合這種孙宙終極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實,陰陽交感,化育成具體的事物,叫作「器」。
並且引申說明:易道通過天地化育、裁成萬物,稱之為「變」;推廣化育,使萬物順利運作,稱之為「通」;執持陽健陰順、交感變通的道理來安頓天下老百姓,稱之為「事業」。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稱。
《繫辭傳上》一開始,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本節先言「乾坤其易之縕」,接言「形上形下」,形即乾坤天地之形象,道即易道,所以「乾坤其易之縕」和「形上形下」間才能用「是故」連繫之。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鸿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亦道之通称。
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有阴阳也。
《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言分于阴阳五行以有人物,而人物各限于所分以成其性。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有实体,故可分;惟分也,故不齐。
古人言性惟本于天道如是。
问:《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程子云:“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止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
”后儒言道,多得之此。
朱子云:“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
”朱子此言,以道之称惟理足以当之。
今但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乃程朱所目为形而下者;其说据《易》之言以为言,是以学者信之。
然则《易》之解可得闻欤?曰: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
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
《易》又有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直举阴阳,不闻辨别所以阴阳而始可当道之称,岂圣人立言皆辞不备哉?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
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若曰性也者天命之谓也,道也者率性之谓也,教也者修道之谓也;《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为天道言之,若曰道也者一阴一阳之谓也。
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
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作者:————————————————————————————————日期:23 / 8「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黃慶萱*(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系退休教授 台北)摘要:本文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形」,是天象地形的總體概括省稱。
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變化、陰陽交感所生的具體事物,其名曰「器」。
並析論「道先器後」、「道器不離」、「器先道後」諸說,而作評議。
以為道器皆以形為中心;形指乾天坤地之形象;道成形而道在形,形生器而道在器;化裁推行舉措已屬通變事業,則道器各有先後。
結論中將《周易》「形而上」說與西方「形上學」略作比較。
關鍵詞: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形上學一、 前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周易‧繫辭傳上》的兩句話,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先把相關的上下文摘錄下來: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段文字,首先表明乾坤是易道精義蘊藏的處所,認為乾坤相對排列,交感化育,而易道蘊藏的精義就建立在這中間了。
再以假設語氣強調乾坤相對交感化育的作用如果毀壞了,就無法來發現易道的精義;易道的精義不能發現,那麼天行健而資始、地勢坤而資生的功能,也許會幾乎停止了。
於是由形上、形下推論道、器的關係:由天象地形向上歸納紬繹,得到陰陽和合這種宇宙終極的抽象原理,叫作「道」;由此天象地形向下落實,陰陽交感,化育成具體的事物,叫作「器」。
並且引申說明:易道通過天地化育、裁成萬物,稱之為「變」;推廣化育,使萬物順利運作,稱之為「通」;執持陽健陰順、交感變通的道理來安頓天下老百姓,稱之為「事業」。
形,是天象地形的省稱。
《繫辭傳上》一開始,即說:「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
《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常被各家用来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众说纷纭有人说:“形而上,理论到实践;形而下,实践到理论。
”有人说:形而上,纯理论,无多少经验,如:思考宇宙本原等问题,无法通过现实观测实证的学问。
形而下与此相反。
有人说:“行而上单纯思辨,行而下诸如物理、法律等理论具体形式。
”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死后,其弟子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就把亚里士多德论述有形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著作(实际就是物理学)放在了书橱的下边;把有关论述没有形体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著作(实际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哲学著作)放在了书橱的上方。
于是,有关形而上的学问(形而上学)就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从某位哲学家开始,才把形而上学同辩证法对立起来,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存在"问题的研究。
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
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存在"这样的词语,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哲学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走的是自然哲学路线。
也有人说:形而上学,即“metaphysics”,由“meta”和“physics”组合而成。
“meta”大概是“之后”的意思,“physics”是“物理”的意思,那么英文字面意思就是“物理之后”,意识流的解释大概就是说,非物理的,“高”于物理的。
“形而上学”是对英文“metaphysics”的中文翻译,出自《易经》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因为形而上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说的“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庞绍堂内容提要M·韦伯将人类理性区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将现代化早期进程概括为工具理性时代。
沃勒斯坦则直指其为一个世俗化阶段。
维也纳学派提出,于人类(哲学)知识体系中开除形而上。
价值理性由此被遮蔽,形而上的追求与关怀由此能动性地失落。
形而上乃人的本质,人就是形而上的动物。
形而上关怀繁衍、派生价值理性的逻辑,除传统套路外,指向两个层面:意义派生与话语派生。
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上,尤其需要倾听形而上的召唤,保持意义的拷问与价值的追求。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现代化人类本质形而上庞绍堂,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一韦伯曾经似乎很深刻地指出,现代化进程可以从精神、观念层面上理解为理性化。
韦伯所言的理性化包括科学世界观(截然区分主客体的、认知理性可以达到外在的、传统西方理性精神在技术层面上的自然拓展)的兴起、表现为科层化结构的理性组织的兴起、世俗化的扩展等。
显然,这样的“理性化”是不能涵指人类全部理性的。
因为此种理性的内涵凸显无误———人类谋求自身物质利益的精度心智与能力,同时还表现为法理合法性的制度化结构中的行为。
如果人类仅仅具有满足自身物欲(并且还是不断发展的)的理性,尽管他们能够设计并安排出相应的制度,大约也不比其他生命物种高明多少,其地位也不会在生物集群中显得如此显赫,仅仅是一种更机巧的动物而已。
陈寅恪先生就曾对此种生命存在本体)意义上的机巧很不以为然。
他对于元稹的人品———个体生命存在的标识与意义(大约还应包括功能)曾评价道:骗婚固然可耻,巧婚尤其可恶。
而元稹正是一个巧婚者。
可见机巧固然实用,但若生命理性仅凸显于此,则是人类的悲哀。
难怪马克思早已预见到人类若此,将成为自身创造物的奴役对象,他用物役范畴概括之。
而他毕生的追求,就是使整个人类,包括他们的所有生命个体,成为实现人类生命本质的人!还好,韦伯毕竟是一位智者,他将人类的理性原创性地区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他对现代化进程的概括实指工具理性的伸张与弥漫,此况下,价值理性于是被遮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
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把“形”作动词便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学术理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
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形而上下的意义,先儒解释甚繁,兹选以下五家,以资参考。
孔氏正义:「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
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
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
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
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
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
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
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如有人身,此躯体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
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
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
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
」
何氏订诂:「是故阴阳形见于卦画,而在形见于卦画之前者,则为形而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故曰道。
在形见于卦画之后者,则为形而下,奇偶之陈,有方有体,故曰器。
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即有太极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
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
」
看了以上各家的解释,可以略知形而上下的意义,而道与器不相离,实为要解。
道器虽不相离,但亦不相即,二者有同有异,此义可据大衍之数的学理进一步研究。
揲蓍求卦之法,取五十茎蓍草,名为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以象太极,其余四十九蓍,依筮法程序,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以至归奇于扐以象闰等,每经三变成为一爻,十八变而成一卦。
方筮之初,两仪未分之际,浑然一太极,此即形而上者,亦即是道。
两仪既分,阴阳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
这也就是系辞上传另一段文字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吾人的心性,本有真常,无生无灭,此处生两仪生四象等生字,是出现的意思,也是分辨的意思。
两仪四象八卦,皆自太极分辨阴阳,而相继出现其形相,这些形相出于太极,实与太极不相分离,这是道器不相离之义。
道器虽不相离,但道是形而上者,无生无灭者,器是形而下者,生灭无常者,所以不能说,道即是器,器即是道,这是道器不相即之义。
喻如海水起浪,水与浪未尝相离,但是浪相起灭无常,水性持平如故,所以水与浪又未尝相即。
了解形上形下的意义,以及道与器的关系,然后可以入观卦爻。
先观卦爻皆是形而下者。
卦爻变动,出现天地人物万有之形,亦皆是器。
凡是形器,皆是生灭无常者。
次观卦爻皆由太极生两仪而来。
太极之生两仪,实由吾人分辨之心而起,只要吾人不起分辨心,便能灭除生灭之相,而入于道。
后观太极是卦爻的本体,卦爻是太极的别相,体真相假,不迷于相,则能明于本体,明于本体则能合理的运用万相。
如此观之,久而且熟,可以展放一卦六爻弥于全宇宙,复收全宇宙藏于寂然不动之心,或收或放,无不自如,或出或处,无不自在,观到这样的境界,可谓已得圣人传易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