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笔记

合集下载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影响。

元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1. 融合:元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学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创作出了很多融合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特点的作品。

2. 戏剧:元代的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戏剧主要有元曲和皮影戏两种形式。

元曲以剧情曲折、音乐优美、表演生动而著称,其表演形式也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影戏则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享有盛誉。

3. 小说:元代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元代小说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元代小说主要有民间故事、宫廷传奇、史话等,这些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曲:《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爱情传奇戏剧,它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元代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珍品。

2. 皮影戏:元代的皮影戏以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独特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打白骨精》是元代著名的皮影戏剧,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皮影和声乐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神怪传奇故事。

3. 小说:元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聊斋志异》、《水浒传》等。

《聊斋志异》是元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神怪、鬼怪为题材,富有超自然的想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元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义士抗暴的故事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四、元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文学备课笔记

元代文学备课笔记

第一部分元代文学绪论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

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民族压迫与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不幸的遭际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两洲。

其后,窝阔台灭金,忽必烈灭宋,以大都(今北京)为政治中心,建立起以蒙族贵族为统治主体的大一统政权。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国土空前辽阔。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据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例如元军南下攻宋,官兵嗜杀,大肆抢掠,“财货子女则入军官,壮士巨族则殄于锋刃;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

据《元史·食货志》载:京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这说明元代的统治者最大限度地依赖江南汉族人民所创造的财富,以维持其享受和统治。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

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

元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

”(《元史·刑法志四》)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因此,社会一直激烈动荡。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绪论)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

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

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

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P187-188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

2031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

元明清文学笔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概说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音歇)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元朝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元朝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元朝,文人墨客纷纷著书立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元朝的读书笔记摘抄入手,对元朝的文化特点进行探讨。

二、元朝读书笔记摘抄1. 《元史·地理志》摘抄一:元朝疆域辽阔,北至北海,南至南海,东至日本海,西至中亚。

元朝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使边疆地区得以稳定。

摘抄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省,由中书省管辖。

行省制度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更加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元史·食货志》摘抄一:元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禁止民间私铸货币。

这使得元朝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摘抄二:元朝对盐、铁、茶等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 《元史·选举志》摘抄一: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科目分为经义、词赋、策问、论、诗、书、算等,选拔出的官员多为儒生。

摘抄二:元朝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取消了乡试、会试、殿试等环节,直接选拔举人。

4. 《元史·刑法志》摘抄一:元朝实行“法从轻”的原则,对犯罪分子实行宽大处理。

这使得元朝的刑罚较为宽松。

摘抄二:元朝对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5. 《元史·天文志》摘抄一: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精确计算了地球公转周期,为后世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摘抄二:元朝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为后世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工具。

6. 《元史·音乐志》摘抄一:元朝音乐家马致远创作了《汉宫秋》,描绘了汉武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成为元曲的代表作。

摘抄二:元朝音乐家关汉卿创作了《窦娥冤》,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元朝文化特点探讨1. 民族融合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宽容政策,使得各族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

元代诗文第一节元代诗文概况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但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散文在前期倾向于宗唐,主要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亦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

在元代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1.前期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2.中期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3.后期顺帝xx,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第二节元代前期的诗歌该时期南北诗风交错、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由xx元者方回诗作往往表达出低徊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戴表元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下层人民饱受徭役、战乱之苦的悲惨遭遇。

诗风清新明秀,句律流畅,但仍残留南宋江湖诗风的影响。

2.元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多在诗中描写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如动荡开阖、气象万千。

七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

但应酬之作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乏锤炼。

3.理学家刘因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余韵;七律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深得元好问诗的风致。

其创作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先河。

第三节元代中期的诗歌“雅正”思潮该诗学观念崇尚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这在当时得到许多诗人的认同,并被看作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

其实,这种观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

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诗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

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一、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

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金元明清文学史笔记

金元明清文学史笔记

第三本第六编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年)1、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类作品。

从配乐曲词的角度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I曲,而且同属于北曲系统的乐曲;从文学分类原则来说,杂剧为综合的戏剧表演,散曲是诗歌——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关系密切,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元曲内容:元曲在内容上大多代表中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

散曲风格明快活泼,杂剧风格多样,因此成为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2、元曲:①杂剧:戏剧②散曲:新兴的诗歌体裁3、特点:一般都可以合乐而歌,一般指的是北曲第一章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第一节一、中国戏曲的久远渊源1、以先秦俳优、唐参军戏为代表的滑稽戏俳优、伶优、倡优(滑稽戏谑、乐器、舞蹈)2、以先秦歌舞、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元曲为代表的歌舞戏唐代的歌舞戏:唐代带历史性的歌舞表演有了很大的发展,演员自演自舞,反映了歌舞戏有叙述体想代言体发展。

3、以六朝俗讲、唐变文、宋诸宫调为代表的讲唱文学。

总之,上述的各种戏曲形式,都对戏曲的发展成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元杂剧的产生和元末南戏的成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过最早的戏剧雏形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固定的演出场所:1、互瓦舍(互肆):宋元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2、勾栏:古代戏剧演出的舞台和剧场二、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1、是在南北宋之交,在南方兴起的南戏2、是金末流行于北方的北杂剧(元杂剧)---成熟与山西河北一带,12-13世纪第二节一、元杂剧兴盛情况1、作家作品多,名家名作多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六大家:王实甫、乔吉)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墙头马上》白朴、《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2、演出遍及全国南北的许多城市3、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演员二、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1、经济恢复,城市繁荣提供了戏剧繁荣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2、尖锐的社会矛盾,丰富了元杂剧深刻的思想内容;3、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形成了有较好文学素养而又极为贴近人民的杂剧创作队伍;4、国家统一,交通发达,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杂剧的发展;5、杂剧是新兴的文艺形式,在当时是反应复杂斗争,使人民娱乐的一种更好的艺术形式。

元代文学笔记

元代文学笔记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说一、几个时间节点1、1206年,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

2、1234年,窝阔台灭金。

3、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4、1279年,元灭南宋。

5、1368年,元朝灭亡。

元朝时间:90年左右,短命的朝代。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1234—1368,约130多年二、元代社会简况1、疆域辽阔。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横跨亚欧,国力强盛;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2、经济繁荣。

忽必烈恢复农业、重视手工业,交通发达(漕运、海运)、商业发展,都市繁荣(大都、杭州、泉州、温州),市民阶层扩大。

3、政治特征。

民族压迫:将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歧视、压迫、不平等;阶级压迫: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地租、高利贷、赋税,吏治腐败、贪赃枉法、社会混乱。

民族情绪、反抗意识强烈。

4、思想文化特征。

提倡各种宗教:佛、道、回、基督;儒学、理学削弱。

儒学失去精神统治地位。

科举长期废止(1315年恢复),知识分子失去仕进机会,沦落社会底层。

促进俗文学发展。

三、元代文学形式1、元曲:杂剧、散曲。

杂剧:北曲流行区域北方大都一带;前期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后期作家郑光祖、乔吉。

元曲四大家:关、马、白、郑。

南戏流行南方,最初流行温州一带,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著名作家:高明(《琵琶记》)散曲: 元代出现的新诗体。

分小令、套数两类。

小令:单支曲;套数: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组曲。

散曲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散曲后期作家:张可久、乔吉、睢景臣。

2、元代诗词文总体走向衰落诗:宗唐,受宋诗影响。

作家前期:刘因、卢挚、赵孟頫;后期:萨都剌、杨维桢、王冕。

词:宗宋词。

宗苏轼、辛弃疾;宗周邦彦、姜夔。

前者:刘因、萨都剌;后者张翥。

散文:以唐宋韩愈、欧阳修为学习对象。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

四、元杂剧的渊源、形式和体制(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形。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爱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较为优秀,如《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铁崖体:元代后期的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元代文学 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笔记整理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 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第二节 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 叙事文学
1、 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1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
(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
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 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之元代文学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之元代文学要点归纳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幻灯片4元代文学概况●元曲●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幻灯片5●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幻灯片6●关于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

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幻灯片7●南北方戏剧圈:●(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

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幻灯片8●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元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元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元代文学史读书笔记一、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的特点•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学形式的创新与演变1.2 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朝的建立与背景•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元代散文与词章2.1 元代散文的特点•形式多样性•体裁丰富•内容思想的表达2.2 赵孟頫与元代书画•赵孟頫的生平与艺术成就•元代书画的发展特点2.3 元代词章的发展•元曲的繁荣与兴盛•先秦诗学与元代词章的关系•代表作家与作品赏析三、元代戏曲与传奇3.1 元代戏曲的兴起•元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文献价值与意义3.2 元代传奇剧本的特点•传奇剧本的结构与形式•传奇剧本的艺术魅力•典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3.3 元曲与元杂剧的比较•元曲的特点与风格•元杂剧的演变与创新四、元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4.1 文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元代文学思想的特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4.2 元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元代文学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在后世的意义与价值五、元代文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5.1 元代文学史研究的历程•早期研究的成果与不足•近年来的研究进展5.2 元代文学史研究的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学术界的关注与合作情况以上是对元代文学史的一个概览,我们深入探索了元代文学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形式特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元代文学史仍将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学术启示和文化价值。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1.民族压迫与融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在元代,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元朝统治的一百三十多年,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文化的沟通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竭力要保持蒙古祖制。

再加上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给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

3.都市繁荣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一统,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商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大中城市的涌现,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戏剧创作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不能低估。

4.思想活跃在元代,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

5.儒生不幸的遭际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

很多儒生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叙事文学的兴盛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

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特别是戏剧艺术更能吸引市民观赏。

因此,叙事性文学汇成了一股洪流。

2.话本小说的兴盛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元朝史上读书笔记

元朝史上读书笔记

元朝史上读书笔记元朝史上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元朝史上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元朝史上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元朝史上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元朝史上读书笔记篇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其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朝代中,读书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都留下了珍贵的读书笔记。

一、元朝的读书氛围在元朝,读书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需要通过读书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以此来统治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

因此,他们大力提倡读书,让读书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这个朝代中,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都留下了珍贵的读书笔记。

这些笔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也记录了他们对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笔记对于后人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元朝的读书内容在元朝,读书的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文学、哲学、政治、历史、科技等方面的书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史》和《资治通鉴》。

《元史》是元朝官方编纂的一部正史,它记录了元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这本书对于后人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籍,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本书对于后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两本书之外,元朝还有很多其他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文学、哲学、政治、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书籍对于后人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元朝的读书方法在元朝,读书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和理解。

在阅读书籍时,人们需要仔细阅读、理解书籍的内容和思想,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理解书籍时,人们需要深入思考、分析书籍的思想和观点,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除了阅读和理解之外,元朝的读书方法还包括笔记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话本小说一、基本知识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2、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宋代小说话本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

作品人物多为下层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

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3、宋代话本的地位如何?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

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

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

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

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

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

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关汉卿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

主要艺术特色有: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

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

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

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

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

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

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