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
本文将详细评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其天性,顺应其自然发展。
同时,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儿童全面的人格。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
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性,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和方法。
例如,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为现代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忽视了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实现。
例如,他主张儿童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不能盲目地将其理论应用于现实教育中。
我们应该在理解和尊重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我国小学德育中,自然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卢梭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发展。
试探庄子与梭罗自然观的异同
人道有为。“ 为也 , 无 则用 天下而有余 ; 有为也 , 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 庄子以他独特的审美 ”】 】
视角告诫人们只有在 自然无为 , 返朴 归真的本 真 状态下 , 才能融入 自然 , 实现人与 自然高度和谐 , 达到“ 天地 与我并生 , 而万物与我为一 ” ] 的 [‘ m “ 天人合一” 的最高境界。就像他说的“ 故至德之 世, 其行填填 , 其视颠颠。当是时也 , 山无蹊隧 , 泽 无舟梁 ; 万物群生 , 连属其 乡 ; 禽兽 成群 , 木遂 草 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 , 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 夫 至 德 之 世 ,同 于 禽 兽 居 ,族 与 万 物 并 ”1[ 庄子对 自然的独特 的看法源于他 [(3 ]3 r 4
最低点 , 以最简单 的生活方式在 自 中自由生存。 然 二 、 庄子和梭罗 自然观的异同
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 惠 , 就在这滴答滴答 的雨声中, 我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 象都有 着无穷尽无边际的友爱”2Pt 在 自然中他变得  ̄(2 , ] t) 安详、 满足。“ 什么药使我们健 全、 是 宁静、 满足 的呢? [(2 “ ”2P7 不是你 我的 曾祖父 的 , ]1 ) 而是 我们
安 鲜 红
( 黄冈 师范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 湖北 黄冈 4 80 ) 30 0
摘
要 : 子认 为“ 然 ” 庄 自 是事物的本真状态 , 而梭罗所 说 的“ 自然 ” 是荒野 的大 自然 ; 子强调 人 的个体 庄
存在 , 而梭罗强 调人对 自然 的依赖 。但二者在对人 和 自然 的关 系的看法 上却 是内在一致 的 , 具有惊 人的相似。
维普资讯
第2 6卷第 5 期
20 0 6年 1 0月
浅谈卢梭与庄子的自然观
浅 谈 卢梭 与庄 子 的 自然 观
杨 沫 南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黑龙江哈尔滨
[ 摘
1 5 0 0 0 0 )
要] 庄子 与卢梭均是对 中西方浪漫主义 美学产生过 巨大影响的哲学 家, 即使在 时空与文化 差异下, 我们依 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1 5 —0 2 9
[ 文章编号 ]1 6 7 1 —5 9 1 8 ( 2 0 1 5 ) 1 5 — 0 0 6 0 — 0 2
[ 本刊网址]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 爱弥儿》 中曾写道 : “ 出 自造物 主之手 的东 西都 是好 的 , 而一到人 的手里 , 就都变坏 了。 ” 可见卢梭 是很 赞赏人的 自然本
显 然 这 是 现 实 对人 性 的 异 化 造 成 的 结 果 。 “ 社会人 ” 已 经 远 离
卢梭 与庄子均是对 中西方 文化 产生过巨大影响 的哲学家 ,
即使他们之 间有着时间与空间的距 离 , 但是在某些美 学观点上 却有着惊人 的相似 。比如他们都要求恢 复人的 自然本性 , 希望 人与 自然能和谐相处 , 也都认为社会文明与 自然文 明之 间存 在 着对抗性 。但是毕竟他们生活 的时空以及教 育的背景都不 同, 卢梭认 为“ 回归 自然 ” 可以改变人类的悲剧命运 , 而庄子则认 为
“ 顺应 自然” 才是天道。一个理想主义 , 一个虚无 主义 。 卢梭的 自然观 : 回归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作者:刘彤霞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年第30期摘要:自古以来,老庄的“无为”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治理和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道德经》中渗透着很多“自然”教育思想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通过陈述《道德经》中的自然教育思想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而对比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无为;自然教育中国分类号:G4一、《道德经》中的自然思想(一)“道”即“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首章就提到了“道”这一基本的概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1]。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实质,天地万物是自然的存在,是有规律的。
并且把它落实到了现实的生活当中,并且提出了两大的哲学的法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前者要求教育者遵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后者则要求教育者正确处理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摆正位置。
1.道法自然“自然”这一概念,第十七章中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
事情办成了,这是自然的事情。
这里的自然更多的是一种行不言之教后的取得的效果,二十三章中说道“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3]这里的意思说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老子认为,只要相信道,照着去做,就自然会得到道。
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
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
他认为“道”是独立的和永恒的,不靠任何的外力而具有其绝对性,所以,“道”即“自然”。
传统的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但是“道”是先天而产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根源。
老子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
因此,老子认为万物所遵循的是其内在的自然本性。
顺应自然,就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违反自然,就要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庄子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比较
处于封建军事、 政 治 以及 宗 教 的专 制 压 迫 之 下 , 人性被压抑。
3 . 1 庄 子 自然教育的 内容与方法
庄子 的 自然教育思想 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展
了 它 。 以下 是 庄 子 自然 教育 内容 与 方 法 的 几 点 总 结 : ( 1 ) “ 不言之教”
庄子 与卢梭 自然主 义教育 比较
任 炜 华
( 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 要
山东 ・ 济宁 2 7 3 1 6 5 )
庄 子与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都是基于对当时的教育及其社会的批判 , 都 主张尊重儿童的天
性, 进行 自 然教育。 在教育 目的上 , 都坚持人性 “ 归于 自 然” , 培养 自 然人; 在教育 内容上, 都反对社会传统文化、 意识的 影响和束缚 , 否定智慧、 知识和书本 ; 在教育方法上, 都注重遵循 自然规律 , 否定人为强制 的教育手段。二者 的 自然主 义教育思想在理论基础 、 教 育 目的、 教 育 内容 与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 的可比性。
1 . 2卢梭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卢梭 自然教育 思想 的理论基础是性善哲学和感觉经验 。 卢梭基于他 性善哲学 的基础上, 强调 “ 归于 自然” , 顺应 自然,
的本性及其发展 , 强调人本身的天 赋才 能。 3教育内容与方法异 同
把 自然与文 明对立起来 。卢梭是 1 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的领
( 2 ) “ 顺物 自然” 庄子说 : “ 顺物 自然而无容私焉 , 则天 下治也 。 ” 世 间众生
矣” ( 《 庄子 ・ 马蹄》 ) 由此可 以看出, 庄子的理想与 目的是想要 应 该依靠 自身来体认大道 ,依靠 内在动力才能达到人性 的完 使人们回归 自然本真 。与之相应的教育 目的,就是要让受教 善。每个教育对象都有 自身独特 的特点, 这就是 自然教育, 这
老庄“回归自然”和卢梭的自然观思想异同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老庄“回归自然”和卢梭的自然观思想异同比较由于中西文化、宗教和哲学观的不同,老庄“回归自然”和卢梭的自然观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主张回归大自然,返回人的自然本性,但从深层次来看,所依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哲学观的不同,使得双方的自然观有明显的差异。
老庄哲学的重要发展是在春秋战国,奴隶主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相对抗,双方都需要思想和学说的支持,由此诸子百家争鸣,庄子并不像其他大家一样提出改革治理社会的主张,而是更多的从哲学和美学角度出发阐述人生,是一种人生观。
中国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所指“自然”并非指具体名词自然界,而是一个抽象名词,意思是“自己如此”(self-so)“不依附外界的力量,按照自身本性,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 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是表现为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道家从体认自然的和谐引申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提出自然是至上人道,“道”的根本在于一切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束缚和扭曲。
“是以声(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道家的崇尚自然,更多的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生命哲学。
这与道家的宇宙观是不可分割的。
道家认为大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母体,宇宙是万物之始,个体生命是宇宙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生命和宇宙生命相互融会贯通。
西方的“nature”卢梭在这一层次上与老庄极为不同。
在卢梭看来,人的自然状态是最真实可靠的,他否定文明社会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净化,认为只有摆脱文明束缚的原始人才是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人。
人生来本是善的,是社会文明和种种社会制度使人堕落从而失去本真生命而趋向恶。
在他看来,自然及自然界是美好而充满生机的,是他心灵的慰藉所,是他在遭到世人的不公正待遇后抚慰受伤心灵的地方。
从这一点出发,他更多的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心灵契合,他的自然观和情感是建立在批判和否定现存文明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社会学政治学。
论庄子卢梭“回归自然”的异同
论庄子\卢梭“回归自然”的异同作者:张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纵观中西,提倡“回归自然”的文人哲士不少,但具有代表性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在中国应数庄子,在西方当推卢梭。
读庄子和卢梭,人们往往感到二者“回归自然”思想的惊人相似,那么,他们到底是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呢?庄子与卢梭其人庄子名丘,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吏。
庄子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著述和各种史料看,他鄙履富贵、淡薄名利,所以一生都贫困如洗。
卢梭的情况相似。
他一生坎坷不平,颠沛流离,从未发过大财,倒是经常面临饿肚子的情况。
在卢梭贫困潦倒的一生中,其实他有不少荣华富贵的机会,但他始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更愿意和下层人民站在一起而保持自己的自由。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宁愿当漆吏的庄子。
但这些只能是了解他们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了解他们的思想。
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庄子和卢梭的生活经历既然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那他们的思想是不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呢?如果是,到底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呢?从《庄子》来看,庄子频频追忆以往的原始社会,并将那个时代称为“至德之世”。
《胠箧》篇云:“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卢梭也有过这样类似的描述,似乎他们都将原始时代看作一个美好时代,都带着向往和赞许的语气。
另外,庄子与卢梭均认为人类的产生扰乱了人与万物并存、各得其性的自然生活,人性的劫难从此开始。
庄子认为:“大难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干世之后。
”而卢梭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论不平等》中读到。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人类文明呢?庄子与卢梭的差异在此表现出来了——庄子主张彻底毁弃文明,而卢梭则主张重建新的、合理的文明制度。
庄子认为文明本身是不足取的,它是祸害人类的根源。
“及至圣人,蹩蹩为仁,踶跛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因此,庄子特别注意对圣人经世之道的谴责批判,无论圣贤忠臣,无论忠信礼义等等他都深恶痛绝。
异曲同工_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
卢梭(1712 —1778)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浪漫派代 表。他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位无法回避的人物,曾被康德 比作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 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
返 朴 归 真 之 “ 真 人 ” 不 同 于 凡 人 , 他 “ 无 功 ”( 即 “真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能顺应自然)、“无名”
(即“真人”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能淡泊名利)、“无 己”(即“真人”在处理与自身的关系上,能“忘形”、 “忘情”,“忘形”、“忘情”即从肉体、精神两方面彻底忘 掉自己,具体地,就是忘却是非、宠辱、贵贱、好恶、生 死,在是非、宠辱、贵贱、好恶、生死面前,不动感 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 其人不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是不忘其所始, 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 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
合
孙刚成1 杜学元2
(1.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系,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则是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浪漫派代表,然而,他
们却跨越二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与数万里的地域之隔达成了一种教育思想的神性契合,实谓异曲同工之妙!
Different in Approach but Equal in Result ——The agreement of Chuang-tzu's and Rousseau's Humanistic Education Thought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哲学之比较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哲学之比较摘要:庄子和卢梭都从社会现状入手,阐述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目的在于回归个体的自然人性。
但两人在论述获得自由的途径和手段上,以及对自由的理想社会的描述上却截然不同,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的、消极的“绝智去欲”的自然状态;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建立“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关键词:自由观逍遥游社会契约自由一直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愿望,它与人类同生同在,关于自由问题的探讨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
最早提出自由思想的人是中国的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追求自由也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主要命题,庄子哲学之所以得到后人的不断探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自由问题的人,此后对自由的关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富个性的一位思想家,其绚丽璨然的文采、激情奔狂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至今仍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
庄子和卢梭虽然生活的时代和所处地域相差甚远,但他们却思考着同一个困扰人类的问题:自由人性。
自由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卢梭社会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庄子与近代西方的哲学家卢梭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庄子的声音最为独特惊人,他并不像其他各家那样提出各自治理社会的方案,如“礼”、“仁”、“兼爱”、“非攻”等等主张,而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对社会文明进行反思。
庄子认为:自由人性的沦丧是从社会文明的产生开始的,文明观念各不相同,但人性受到伤害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庄子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庄子因此呼吁人应当摒弃文明的栓桔,回到自己的自然本性中去。
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
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摘要:庄子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想上,都坚持人性“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在教育内容上,都反对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和束缚,否定智慧、知识和书本的积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都注重依照自然法则,拒绝人为的强制教育手段。
二者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关键词:庄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比较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但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一、哲学基础之比较1.庄子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有关“人”、“人性”的哲学命题进入了思想家的视野。
人何以存在,以何种状态存在,人的本质、价值应如何彰显等问题,成为百家争鸣的焦点。
春秋时期,“人”就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但对于人性问题,老子和孔子谈得很少,老子不言性,孔子也仅谈“性相近,习相远”;到了庄子,“人性”问题才被进一步挖掘。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以及庄子的“自然人性论”。
庄子的人性论源于“道”的原则。
庄子的“道”继承了老子“道”中返璞归真的“自然精神”,奠定了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
孟子虽然承认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人”这一概念,一开始就被固定在了社会意识、理念、道德、教育等后天外在因素之中,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恰恰相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
庄子的人性论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和谐、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至真至朴的“性”。
“人性”就是“道”的体现,自然生成,无所谓善恶,不能人为改变。
庄子在《庄子·天地》篇中这样解释“性”:“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
·9 9·
以企望这个时期 把孩子培养成很有学 问的
人, 实在是一种妄想”。他指出, 问题不在于 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教他以 “研究学问的 方法”〔13〕。在他看来,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要交 给孩子的, 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14〕他 主张让孩子用某种演绎的方法 “把他们的经
验一个一个地联系起来, 以便凭这个锁链把 他们井然有序地记在心里, 可以在必要的时 候回忆起来”。
庄周和卢梭的教育理想, 都对人的自然 本 性持充 分肯定的态度, 因而, 对待人 的 “自然之性”, 采取了相同的态度。但是, 由 于他们对 “自然”的理解有所不同, 其自然 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也有差异。
关于 “自然”一词, 参考英国教育家丁 ·亚丹士的分析, 对区分庄周、卢梭自然主
·98·
义教育思想的特征很有启迪。亚丹士认为, 自 然有三种含义, 其一, 指人们的个别天性; 其 二, 与 “艺术的”对立的 “自然的”和 “人 为的”对立的 “自然的”; 其三, 指大自然界。 第一种意义, 所谓自然主义教育, 就是要发 展人的个别天性; 第二种意义, 就是要教育 脱离一切人的影响, 而任其自然发展; 第三 种意义, 就是要使教育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 庄周的自然主义教育, 主要侧重于第二和第 三种意义;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主要侧重 于第一和第二种意义。
卢梭与老庄自由哲学之比较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高 路(),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专门史研究。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卢梭与老庄自由哲学之比较高 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湖北武汉 430073)摘 要:卢梭与老庄都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及发展造就了人类世界的复杂化,“自我”的观念使原本统一的世界陷入了二元对立。
在他们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对这种二元对立的反感及对无对待之心的自然人的歌颂。
但在如何摆脱现实的束缚而重新走向自由的问题上,卢梭与老庄却有很大的不同,老庄主张扬弃文明回归自然,卢梭却走上了进行制度设计以保障人民自由的道路。
关键词:卢梭; 老子; 庄子; 自由中图分类号:D 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09-03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富个性的一位思想家,其绚丽璨然的文采、激情奔狂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至今仍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而其崇尚自由的理想,对文明社会束缚人的自由,导致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与中国的老子、庄子多有可比之处,本文主要以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与老庄思想中的自由哲学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双方自由哲学的依据都是对远古社会自然状态的怀恋。
思想家要展开自己的哲学,都要有一个理论出发点,就像基督教由对天堂的向往展开对现世的批判,发展出一套救赎的方法体系。
卢梭与老庄未将自由的依据放在天上,而放在了人世,只不过是过去的人世,他们都认为在遥远的时代,人原本是处于一种自由而淳朴的状态,他们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相似,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没有文明社会的人所有的束缚,也没有文明社会制造出的各种欲望,其身心都处于一个自由的状态,“仅仅局限于生理方面的爱的野蛮人,是相当幸福的,……在我们之间造成无数烦扰的那种意念,是不会侵袭野蛮人的心灵的。
试比较庄子与卢梭的自然法平等观
作者: 费开文;马作武
出版物刊名: 法商研究
页码: 29-31页
主题词: 庄子 自然法思想 卢梭 平等观 社会不平等 自然状态 自由平等 平等自由 法国启蒙思想家 比较方法
摘要: <正> 庄子,姓庄名周,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宋国。
其具体生卒年月说法不一,据有人考证大约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
"庄周家贫"(《庄子·外物》下引只注篇名),"处穷闾陋巷" (《列御寇》),他一生清苦,学识淹博,终身不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生于1712年逝于1778年,他出生低下,一世颠沛流离,刻苦自学,广采博取,不谋权私。
庄子和卢梭虽然身处两国,时隔千载,但是相似的社会经历使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自然法平等观。
本文试图用比较方法对此作个粗略的探讨.。
卢梭与庄子
卢梭与庄子作者:杨亦雨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6期摘要:尽管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卢梭与庄子在思想倾向和价值观上却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当然,历史与文化的差异,同时又赋予二者以不同的思想特点,从而使之在相通之中又呈现出内在的相异。
进一步分析卢梭与庄子思想的同异,可以看到前者在理论上的某种张力。
作为近代思想家,卢梭在试图化解这种张力的同时,又表现出某种抽象的思想趋向。
关键词:卢梭;庄子;自然状态;社会状态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44-04卢梭与庄子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之中,但二者在价值观上却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不过,进一步的考察又表明,相通之中又蕴含着相异。
在卢梭与庄子思想的同异背后,可以看到更深层面的理论张力。
卢梭在试图化解这种张力的同时,又表现出某种抽象的思想趋向。
预设人的自然状态,是卢梭整个政治、伦理思想的前提。
按照卢梭的理解,在形成文明社会以前,人首先处于自然的状态之中,卢梭从不同的方面对这种自然状态作了描述,并对其作了种种肯定。
在卢梭看来,作为自然状态中的存在,人在生活方式方面与动物并没有根本的区分,这种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自然的环境。
使人“体格健壮”。
由于身体健壮,因而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疾病很少,不用吃药,更用不着看医生②。
这种看法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层面,肯定了自然状态的完美性。
按卢梭的看法,在自然状态之下,不仅人的身体,而且人的精神,都处于更合乎人性的状态。
文明生活中人们遭受的各种痛苦,都是在脱离了自然状态之后人自己所造成的,只要我们保持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生活,这些痛苦都可以避免③。
自然状态中不存在教育,人没有受到文明社会中各种观念的影响,心灵简单而淳朴,从而也没有文明社会中精神的冲突和痛苦。
相反,人一旦变成社会的人,便既在肉体的层面失去体力,也在精神层面失去勇气,无法应对各种纷扰的社会现象。
卢梭与庄周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教育管理
卢梭与庄周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教育管理卢梭与庄周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自然教育是一种注重个体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个体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
卢梭和庄周都是古代哲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比较卢梭与庄周的自然教育思想,探讨他们的教育管理方法以及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在自由和自主的环境下成长。
他主张“回归自然”,反对传统的教育制度对个体的束缚。
卢梭强调儿童应该通过体验和感知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
他提出的“童年教育法”中,强调了个体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反对过度的干涉和规范。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教育管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与儿童建立平等和关爱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卢梭认为,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天性,避免过度约束和规范,让儿童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在教育管理方面,卢梭主张建立开放的对话和互动机制,让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形成真实而平等的沟通。
二、庄周的自然教育思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庄周的自然教育思想。
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
庄周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儿童应该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亲身经历来感知大自然的奥妙和规律。
庄周提倡“忘我”的境界,让儿童在自然中自由游戏,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体验。
庄周的教育管理方法也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庄周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过程,儿童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并在自由和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发展。
在教育管理方面,庄周主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管理,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发展,为他们提供温暖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卢梭与庄周思想之比较卢梭和庄周的自然教育思想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比较及文化意义
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比较及文化意义作者:来源:《东疆学刊》2013年第02期[摘要]庄子与卢梭同样发现了文明与自然的直接对抗性,并对人的自然本性及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特别的关注;他们同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并且也同样试图通过向人类早期生存状态回溯的方式,发掘对抗各自所处异化状况的有效途径。
但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也在哲学基础、社会理想和审美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不同,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比较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对于批判地吸收他们各自的思想精髓、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以及更好地建构生态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卢梭自然观文明文化[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董晔,男,文学博士,烟台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文明、文化与建构和谐世界研究”(成果批准号12&ZD010)阶段性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魏晋人物品评的诗学解释学研究”(资助编号:2011M500484)阶段性成果。
一庄子与卢梭均是东、西方思想史上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大家,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不同,但在哲学、美学思想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在自然观方面存在交集: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它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上追求;就社会理想而言,它体现着自由、平等的人性追求;就审美态度而言,它又演绎着追求本真、拒绝人为的艺术追求。
而这些共同点也为二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阐释的有效空间。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基本哲学问题上,庄子与卢梭均主张取消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它们的和谐相处。
一方面,先秦时期处于原始混沌状态的自然崇拜、天人感应思想,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那里提升为整体的哲学认识。
在庄子看来,“天”与“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即天地虽大,却与“我”共同存在;万物繁多,却与“我”并无差别。
浅谈庄子与梭罗的自然观
浅谈庄子与梭罗的自然观作者:侯春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庄子和梭罗的自然观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二者毫都不吝惜对自然的崇尚和赞美,都认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主张人类应该从人为状态回到自然状态。
不同的是庄子口中的“自然”所涉及的内涵更加丰富,而梭罗所说的“自然”是荒野的大自然,是与人类文明社会相对的自然环境;庄子回归自然采是由于其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梭罗则是在自然中追索人生、发现人生更高的规律,是积极进取的。
本文将探讨庄子和梭罗的自然观的异同,以及二人自然观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梭罗;自然观;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2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去对待自然成为了人类的当务之急。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庄子便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的自然观;100年前,美国作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著作《瓦尔登湖》中也阐明了他本人对大自然的态度。
虽然二者的时代背景差异巨大,但他们的自然观却存在的内在的一致性。
一、庄子与梭罗的自然观的相似之处(一)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如今,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类自认为拥有对大自然的控制权,可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将自己视为自然的霸主,忽视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一自然法则,庄子和梭罗自然观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点就是二者都认为世间万物是平等的。
庄子认为物体没有贵贱之分,世间万物皆是平等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4]266即从道的观点看,万物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大至展翅万里的鲲鹏,小到蝼蚁,虽形体有大小,生命周期有长短,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只是世界整体中的普通一员,二者之间既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贵贱,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万物都是平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庄子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想上,都坚持人性“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在教育内容上,都反对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和束缚,否定智慧、知识和书本的积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都注重依照自然法则,拒绝人为的强制教育手段。
二者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关键词:庄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比较
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但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一、哲学基础之比较
1.庄子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有关“人”、“人性”的哲学命题进入了思想家的视野。
人何以存在,以何种状态存在,人的本质、价值应如何彰显等问题,成为百家争鸣的焦点。
春秋时期,“人”就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但对于人性问题,老子和孔子谈得很少,老子不言性,孔子也仅谈“性相近,习相远”;到了庄子,“人性”问题才被进一步挖掘。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以及庄子的“自然人性论”。
庄子的人性论源于“道”的原则。
庄子的“道”继承了老子“道”中返璞归真的“自然精神”,奠定了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
孟子虽然承认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人”这一概念,一开始就被固定在了社会意识、理念、道德、教育等后天外在因素之中,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恰恰相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
庄子的人性论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和谐、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至真至朴的“性”。
“人性”就是“道”的体现,自然生成,无所谓善恶,不能人为改变。
庄子在《庄子·天地》篇中这样解释“性”:“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庄子认为,人性源于“一”,即“道”,有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律,不需要通过善恶人为引导,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应抛弃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保持其自然本性。
冯友兰先生曾说:“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1]庄子还认为,人应该按自然本性生活,“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庄子·马蹄》)庄子自然天放的人性观把主要目标放在个体解放、养生修身上,追求“真人”的理想人格。
所谓“真人”,即与“道”合一、返璞归真之人。
庄子强调把一切为仁、义、善、美、名、利等所奴役的“假我”、“非我”统统舍弃掉,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2.卢梭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然教育思想的浪漫派代表。
黑格尔称“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大出发点”。
主要指的即是卢梭“归于自然”、尊重人性的理论,和他相对完整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将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大声疾呼“归于自然”、顺应自然;他通过《爱弥儿》一书阐发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归于自然”的教育主张源于其性善哲学,他认为人性本善,应使人率性发展,摆脱社会的戕害。
5世纪以来,欧洲封建统治者便在军事和政治统治之外,利用宗教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僧侣们捏造宿罪论,妄称人生性顽劣,必须诉之克己苦修和严酷惩戒,于是便产生了为神性而压抑人性、戕害身心的社会风气。
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人性才从神权枷锁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卢梭认为,“上述情况不是人类的原始状态,使我们一切天然倾向改变并破坏到这种程度的,乃是社会的精神和由社会产生的不平等”[2]。
为了冲出封建势力的重重魔障,卢梭提出“归于自然”,呐喊天性善良,与宿罪论搏斗。
卢梭在《爱弥儿》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性善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禀赋着良心、理性和自由。
“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是自动的,而我却是自动的”[3]。
这种由意志产生的自动,就意味着自由。
自由是可贵的天性,但缺乏理智的选择搞意志自由,就会放任自流,甚至造成罪恶。
幸而人类在天性中具有上帝赋予的理性,能对众多复杂的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观念及知识,指导行动。
遗憾的是人的理性常受到欲望的蒙蔽、私利的诱惑和错误的欺骗,故不能完全发挥天性之善。
只有让良心统率理性,理性指导自由,人才能具备善良的天性。
良心是来自天赋的道德本能,是对善的热爱和恶的仇恨,是得自天赋的道德情感。
“人类唯一的自然的欲望,就其广义来说,便是自爱自利”。
“自爱永远是善的,永远合于自然的秩序”。
但良心绝不止于自爱自利,“把爱己之心扩展起来而爱别人,就变成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3]。
可见,卢梭基本上继承了知、情、意三分法,其所谓理性相当于理智,良心相当于感情,自由相当于意志。
三者中良心最为重要,“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的指导,他是不需担心误入歧途的”。
而后天的毒害导致了罪恶,有的源于个人,有的则出于社会。
卢梭最痛恨的是腐朽邪恶的社会对人自然天性的摧残,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教风化俗》,就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将越来越违反自然,造成道德的堕落。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4]。
《爱弥儿》一书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2]。
“归于自然”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为“要以天为师,不要以人为师”,如果顺应自然发展,罪恶就可消灭,社会就可得救——亲和自然,可使得“人性发现”和“人格净化”[5]。
二、教育理想的异同
1.庄子的自然教育理想
庄子曾多次描绘“至德之世”,即“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庄子·天地》)。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
显然,庄子的社会理想,是要人们“返其性情”,回归自然,与之相应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效法自然。
庄子的教育目的,主要以个体为价值取向,在人的培养和发展中,强调天性的充分发展、人格的完全独立和精神的绝对自由。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旨在使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获得认识上、精神上、心灵上的高度自由和全面解放。
2.卢梭的自然教育理想
卢梭“归于自然”的教育主张,在于摆脱人为的束缚,冲破社会文化的枷锁,以自然为法则,恢复人的本性,使之成为率性发展的“自然人”。
他指出,“偏见、权威、需要和范例等一切我们投入的社会环境”,把“人的天性给毁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由于继续发生的千百种原因,由于获得无数知识和谬见,由于身体组织上所发生的变化,由于情欲不断激荡等等,它的灵魂已经变了质,甚至可以说灵魂的样子已经改变到了不可认识的程度。
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以一个始终依照确定不移的本性而行为的人”[6]。
因而,卢梭希望建立按人的本性从事一切活动的理想社会,人口少、领域小、无巨富、无极贫,人人靠手工劳动丰衣足食;每个人的自由、理性与良心无不畅遂。
他在《爱弥儿》中说:“真正的人生,是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按照天性生存发展,从初生时贫穷而裸体,而最后不免于死,其间,每个人都要感受到失望、疾疫、缺乏需要的物品以及各种灾难的袭击。
”[2]这些才是人生的真正要义,才是教育自始至终的课题。
卢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