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_百度文.

合集下载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积极心理学》教学大纲

《积极心理学》教学大纲

《积极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402课程名称:积极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幸福、增进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逐渐让学生掌握预测影响幸福的因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乐观解释风格,从正向的角度看待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人”的意识,树立幸福来自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幸福理念,使得学生更加接近幸福。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必须是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哲理分享、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心理测验、幸福自评等教学方法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考勤、回答课堂提问或作业)(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积极心理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幸福的含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掌握幸福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学会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积极心理学概述一、治疗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变二、积极心理学的特点三、积极心理学的课程目标第二节探讨幸福一、幸福的不同感受二、幸福的定义三、幸福的理论四、寻找幸福五、提升幸福感的方法第二章乐观与希望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乐观与希望,以及如何培养乐观与希望。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乐观的特点与分类,掌握悲观者与乐观者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了解希望的定义,学会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乐观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修订单位:马列主义学院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执笔人:张炳生、李丽使用年级:三年级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教育学的一的分支学科。

它借助教育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特殊规律,进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原理、原则、方法的科学体系。

教学目的: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论述,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形成与发展、基本范畴和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提高学生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等。

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科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含义;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特点以及研究方法和意义。

重点:正确认识该门课的性质,概括说明该门课的内容。

难点: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教学要求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及其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考题: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4、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应采取哪些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5、西方行为科学中的主要理论有哪些?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

《医用化学》

《医用化学》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建桥学院护理系2011年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主要面向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在整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注重与中学化学的衔接,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注重与后续课程及相关学科的联系,大量增加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实施时,理论课与实验课交替进行,使学生不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科学工作作风;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理解常用的溶液浓度、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配位化合物等对专业的意义;熟练地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运用命名原则进行命名;理解有关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书写化学反应式;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正确使用常用仪器和试剂进行化学实验,并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养成积极主动、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和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和良好品德。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要点: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人和大自然具有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化学反应,只不过这些反应比体外反应更复杂、更高效、更精确。

医学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三部分。

学习要求:掌握化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化学和医学的关系,SI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了解医学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益的学习方法第二章溶液学习要点:1、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2、溶液的渗透压3、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学习要求: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渗透现象产生条件,渗透压和渗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maya课程标准

maya课程标准

maya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Maya是中等职业学校动漫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制作的动画的基础软件。

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maya 这款软件独立完成模型、材质、灯光、绑定、渲染,并且要对maya的特效模块有一定了解和认知。

本课程的任务是:完全了解maya的所有模块并且熟练掌握maya的建摸技巧、常用材质的调节方法、灯光的布光及渲染技法、基础的模型绑定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的模型、材质、灯光及渲染的制作流程,能够胜任各类传媒、动画公司的制作人员岗位。

具体要求达到:能自己设计或根据提供的草图制作出相应的模型(包括人物、道具、场景);能根据项目需求对场景进行布光与渲染,并使用合成软件进行最终效果输出。

(三)参考学时建议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四)课程学分要求:12-16学时计为1个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法,并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学生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静帧作品,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2.评价方法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

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学生实践教学体会、实训进度基本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应注意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实践操作及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占60%;2)实践操作(学生实践操作进度、完成情况和基本技能测试)占40%;3.教学条件要求:描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教学条件。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编制人:编制单位:审核人:系部主任:编制日期:目录一、课程基本情况 (1)二、课程概述 (1)(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三、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能力目标 (3)(三)素质目标 (4)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五、课程内容标准 (4)(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二)项目(单元)设计 (5)六、课程实施建议 (12)(一)教学组织实施 (12)(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三)师资条件要求 (12)(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二)网络资源建设 (13)(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九、说明 (14)《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

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各专业教学的第一层次,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理解计算机应用本质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计算机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对于各个不同的专业,根据课程性质,学生认识计算机应用的本质,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将计算机的知识同本专业密切结合,本课程正是为此目的而开设的。

重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本质的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

本课程是深入学习其它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入门课程。

使学生从专业学习的一开始就重视上机实践操作环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组成和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office 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技术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多媒体技术等知识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提高学生计算机的防病毒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网络资源应用的能力及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沟通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

(6)培养学生保持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

(7)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实现能力迁移。

(8)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项目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知识目标(1)理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个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及拆装、局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微机系统的简单维护。

(3)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了解汉字输人的常用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输人方法。

(5)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ord 2010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PowerPoint 2010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一)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导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个部分,具体定为17章。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导言1.重点掌握:稀缺性、生产可能线、机会成本和选择的概念,资源利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经济制度。

2.重点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3.重点掌握: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理论的形成;掌握:实证分析方法,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了解:实证分析工具。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价格1.重点掌握:需求、需求曲线、需求定理的概念,需求定理,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影响需求的因素;掌握:需求函数。

2.掌握:供给、供给曲线、供给定理的概念,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了解:供给表、供给函数。

3.重点掌握:均衡价格,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求定理;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

4.重点掌握: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掌握: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5.了解:价格上限,价格下限,放开价格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章弹性理论1.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影响弹性的因素。

2.掌握: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

3.重点掌握: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分摊。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掌握:欲望,偏好;重点掌握:效用,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公式)。

3.重点掌握: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点。

4.掌握: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了解: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5.了解:劳动供给决策,投资决策。

第五章生产理论1.了解:企业的形式,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2.掌握:生产函数;重点掌握:短期中的技术效率,长期中的技术效率。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测树学是研究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预估和计算的科学。

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林木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测树学的任务是:一是为森林调查中的木材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是为各林业学科提供研究森林、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自学者要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试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了解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

是否掌握测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否学会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要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重点掌握树木测定、林分调查、生长和收获预测的基本理论。

即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林分结构规律、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立地质量评价、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测定与预估的基本理论。

2.实验技能方面掌握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林分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测树学内容涉及树木、林分及森林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还要建立许多数学模型,因此,测量学、数学、数理统计学、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森林生态学都是本学科的基础。

在自学考试中应突出本课程的特点,特别是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以保证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1.基本概念;2.基本理论;3.基本技能- 1 -重点: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测定;难点:林分结构规律;立地质量与林分密度;角规测树原理;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是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从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现代自然科学基本内容、当代高科技领域的概况、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相影响等四大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包涵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

学生对近代及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1.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2.了解高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科学技术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4.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近代自然科学1.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及意义。

2.了解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及意义。

3.了解近代化学的发展及意义。

重点:数学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三)现代物理学1.理解相对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基本观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了解粒子物理学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重点: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其本观点及其作用。

(四) 现代天文学1.了解太阳系的起源。

2.了解大爆炸宇宙学的发展过程。

3.了解恒星演化理论。

重点:宇宙演化的有关理论。

(五)空间技术1.了解空间技术的发展;2.了解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与航天技术的发展。

重点: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六)地球与环境科学1.了解地震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全球生态危机。

3.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战略实施。

重点: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新材料技术1.了解新材料技术的发展;2.了解各种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3.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点: 纳米科学技术。

(八)新能源技术1.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2.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教育学》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72适用专业:五年专初等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学》是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覆盖面广,它是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核心课程。

《小学教育学》与先修课程《小学心理学》,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心理学》、《班队管理》以及各科教学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学教育学》中的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规律为上述学科在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1)针对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性。

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本课程以这一目标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2)吸收先进理论,凸显开放性。

本课程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3)与行业同构,凸显实践性。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下校研究等平台,了解小学教改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通过观摩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因此将《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定为下面五大模块:教育概论、教育要素、教育目的、教学论、课程论与课外活动等五方面。

接着再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每一模块下面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以项目为载体,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提出相应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最后根据拟定的这些内容、项目,再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选择黄济主编的《小学教育学》为本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形成了《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基本理论,使学生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问题研究意识,形成适应当前小学教育实践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责任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养成职业素养。

《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科技文献检索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门方法课,通过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能掌握专题文献信息检索原理和检索技能,熟悉因特网环境、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光盘信息等资源的检索方法,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技能。

科技文献检索课的开设,对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检索和利用文献的技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任务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中文献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了解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手工检索刊物及检索方法;了解网络与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解因特网及网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掌握、了解国内常用光盘数据库及其检索方法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科技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国内国际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学到包括:①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②《中图法》的编排和使用;③常见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专业文献介绍;④美国《化学文摘》的编排和使用;⑤专利和标准文献检索;⑥计算机检索;⑦科技论文的分类等知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联网的信息时代,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网络获取大部分信息和资料,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研究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思想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思考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极短的时间了解行业动向、发展趋势,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数据库的信息确立研究方向和技术、设备的改进方法。

四、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论1、教学内容:科技文献的发展概况;科技文献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中作用与地位;掌握科技文献的发展概况,科技文献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等相关知识。

2、教学重点:本章中科技文献的发展概况和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中作用与地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授课时,应将科技文献检索对当代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用生动的实例讲给学生,提高他们对本课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教育学专业适用
教学大纲(简纲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学时 60学分 3 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
适用专业:心理学、教育学
辅助教材: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2003年
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邵瑞珍主编,皮连生、吴庆麟副主编, 《教育心理学》 , 1997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课程是高校心理学系、教育学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 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基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需要掌握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态度和品德领域的学习规律,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理解影响学习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能够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并针对影响学习的不同因素,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举措。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学习概论(6课时
能指出加涅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维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型和梅耶学习过程模型的特点, 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 归纳出他们所强调的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 能说出加涅的八类学习和五种学习的名称, 并能指出这两个分类所依据的标准; 能根据本章的定义按学习的类型对给予的各种学习现象进行分类; 能根据学习结果分
类标准, 对给予的各种学习现象作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分类; 能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对早期学习研究的基本范型的贡献与不足作出适当的评价。

2.广义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0课时
能用实例对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分类模型加以解释; 能对提供的简单句子画出其命题网络图; 能举例说明四种同化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应用实例指出本章所介绍的三种基本学习策略的区别及其应用。

3.程序性知识的学习(8课时
能对所提供的简单技能写出其产生式规则; 能对所提供的学习或教学实例, 作出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或认知策略的划分; 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辨别技能、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技能形成的过程与主要条件; 能根据概念和规则学习的原理从事概念和规则的教学设计; 能举例说明策略性知识学习的过程、特点和条件。

4.运动技能的学习(4课时
能指出运动技能与一般认知能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能用自己熟悉的例子说明熟悉操作的特征及其心理机制; 能用实例说明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并能对教材中引述的
关于运动技能保持的实验与解释作出适当评价; 倘若要你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会一套你熟悉的体操或解放军的队列操练, 能知道应选用本章学到的哪些原理; 了解能力倾向测验的各个项目的内容。

5.态度和品德的学习(4课时
能根据态度的性质, 指明其与认知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态度学习对学生认知学习的意义; 能够说明态度学习在品德培养中的地位; 能够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德的培养的意义; 能就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和优良品德的具体方法提出适当建议,并能说明其心理学依据。

6.认知结构与迁移(8课时
能根据迁移实验的基本模式, 进行学习迁移实验设计; 能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
观点, 对本章所介绍的五种迁移传统理论的优缺点进行适当评价;能说明迁移理论
中的相同要素说、概括说、认知结构说、产生式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依据; 能
应用实例分别说明现代三种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

7.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6课时
能区分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之间的异同;能对皮亚杰、布鲁纳关于认知发展阶
段划分, 以及凯斯的认知发展观的异同作适当比较分析; 能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各阶
段的特点提出改进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理建议; 能陈述与学习有关的几种学习风格及其主要特征, 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 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了解智力的一般概念以及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智力差异与学业成绩及教学处理的关系, 并能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提出改进教学的合理建议。

8.学习中的动机因素(6课时
能对两种范式下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能用
实例说明动机作用的性质及课堂成就动机的组成; 尝试对某一动机行为或现象的产生式表征予以说明,并据此提供可能的训练方法。

9.教学方法与媒介(4课时
了解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并能结合自身的学习或教学经验作出恰当的评价;
了解媒介的定义、媒介分类依据、各种媒介的特点以及影响媒介选择的因素, 并
能在实践中正确选择与运用媒介; 了解三种关于教材组织或结构的观点的理论依据, 并能根据这些理论对某一教材作出中肯的评价;了解“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模式设计一堂课;了解各种个别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并能对它们作出适当的评价。

10.学习中的集体与社会因素(4课时
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的不同领导作风, 学生间不同的相互作用, 以及竞争与合作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哪些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能够分析造成学生遵从同辈群体准则的原因, 并能指出这种现象在教育上的含义; 能够指出造成男女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的差异的原因; 能够陈述作为一名好教师务必具备的心理特征, 并说明这些特征与其事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实习的基本要求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 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习, 能够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教学, 如分别设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能够针对影响学习的某些因素,撰写教学案例并加以分析。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
2.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实际教学过程的利弊得失,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3.不同知识类型和学习类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培养实际教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