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含解析)
专题10+诗歌阅读选择题(练习含答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阅读之:选择题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
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两联描写场景,后两联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二)黄庭坚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两并州”“汾阳”皆是郭姓名人,直言郭姓人才辈出,郭子仪更是立下大功。
B.诗歌颔联“翁伯”和“林宗”两句对仗工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怀想。
C.诗歌颈联写这些与友人同姓之人已成为历史,称赞友人年富力强且才华极高。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解析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古典诗歌鉴赏内含情感训练专题一、高考真题示例(2019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答案】C【解析】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答案】(1)诗的尾联意思是,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2)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
【解析】诗句的含义和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二、解题技法点拨(一)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诗歌内涵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含解析 教案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考向一鉴赏形象之人物形象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命题规律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少数省市也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例:【2018年高考某某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X使君①X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X使君,指唐代诗人X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X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X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某某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0)
一、(2019·甘肃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 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钜官军收复西京洛阳的捷报而作的。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皇帝陵墓在今洛阳东边的巩义市。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钜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人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传布,彰显出诗人的信心。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诗中并无此情感。
2.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处用景语描写“寒食”盛况的妙处。
(6分)答:答案①以寒食节时朝陵使途经的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渲染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②以梨花代表春日风景,暗示了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③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方式,强化了诗人兴奋愉悦的情绪。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驿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经过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作的,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登太白峰【1】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2】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3】去,何时复更还?注释:【1】此诗作于李白入长安而无所成之时。
【2】泠风:清风。
【3】武功:武功山,在陕西武功县西。
1.下列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从正面写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B.诗歌三、四句想象丰富,与太白星侧耳倾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C.诗歌中两个“太白”分别指山峰名和星宿名。
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D.诗歌的五、六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灵活自然,并不显斧凿痕迹。
2.诗歌内涵丰富,抒发了诗人多种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顾炎武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敞裘。
[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
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
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
③五羊,广州别称。
3.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用“纫兰”“餐菊”的典故,是为赞扬屈原高洁的品行,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B.颔联中“千山外”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留”写两人一见如故,畅饮长谈。
C.颈联描述北方的水深泥浊与南方的天高云淡,两种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尾联点题,写屈大均从函谷关远道而来,为匡复大业奔波辛苦,令人感慨。
4.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①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2020高考诗歌鉴赏---情感题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描述对象①: 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
颈联想象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 描述对象②: 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
(2)人——人生感受。 ① 第一种情感:单纯伤春悲秋。 例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杜甫 例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② 第二种情感: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在。 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③ 第三种情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春日京中有怀①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 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喜爱山中夜景。 关键词①: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
步骤三 情感③: 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同类意象③(尾联): 写诗人“西北望”,“鹧鸪飞”指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思想情感类题】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0 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题】检测卷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 ~ (2) 题。
(11 分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斜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这首诗抓住从黄昏到深夜的特点,描述了一幅“山间初夜图”:斜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仔细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神韵。
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屹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望知己之象绘声绘色。
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隐若现间运用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风景勾画得极具特点,并寓情于景。
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不过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否则,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隐藏在光景中没有露面罢了。
分析:选 AB A 项,“樵人欲归”剖析不妥,“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
B 项,“激动心情”剖析不妥。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舒适。
★ (2) 诗中抒发了如何的思想感情?抒怀主人公拥有如何的心态?(6 分 )答:分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制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绘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显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
参照答案: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牵挂与相信之情。
抒怀主人公不心焦,不诉苦,表现出异样沉静的心态。
[ 诗歌鉴赏 ]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望友人不至。
前六句尽写夜色:斜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望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候。
全诗不单表现出山中从黄昏到深夜的季节特点,并且交融着诗人期盼知己的心情,境地清爽清静,语言委宛委宛。
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诗词鉴赏含例题及答案
高考复习专题诗词鉴赏一、分析形象型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知识回顾】“八入手”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诗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4.从诗词中所暗示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诗词的钥匙。
5.从诗词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
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7.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
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如果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8.从诗词的注解入手。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2题。
(分)八尺①顾炎武②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
【注】①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
②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
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2020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题点2形象情感题
▌找特点,辨析物象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把握作品的基调 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 邃的意境。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 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抓字词,挖掘内涵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 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观作者,把握情感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 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 释,关注隐含信息。
▌看意图,整体感知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 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解析: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感情,首联引用典故,以东晋 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 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剩余部分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颔 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了妻子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颈联 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了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整 首诗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 象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和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
解析: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本诗却是自喻 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 “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 了无限的幽伤。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2020高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附练习答案解析)
【解析1】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
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
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
5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 [1] 春中( 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 鸠( ji 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4] 觇( 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 称之泉脉。觇 (chan)泉脉 :查看泉水的通路 [5]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 觞( 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忽不 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题型解析: 第 (1)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 四句。 第 (2) 题考 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 以景衬人, 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 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 ( “欲语低头笑” ) ,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 手法”。
三、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
《卜算子 ?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含解析 试题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一练高考一、【2021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的别称。
苏轼时知。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假如苏辙成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拘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忧,希望他小心慎重,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友情深重,但诗人远在,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才能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
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
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此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忧被拘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一样,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含答案)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知识回顾:一、形象异同比较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词语比较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塘避暑①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①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答案】1. D2. 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
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
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解析】【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含解析)
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一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得雨四首(其三)[清]宋湘①笠影千塍外②,莺声一路中。
草从今日碧,花又去年红。
细细失犁把,浮浮有水虫。
忧愁复辛苦,无限慰邻翁。
【注】:①宋湘:广东嘉应州人(今梅州)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
这首诗作于其惠州丰湖书院院长时,当时惠州遭受了长时的春旱。
②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1)这首诗前三联描写的“得雨”后的景象有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4分)(2)“得雨”之后邻家老翁的情感怎样?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山居十首陈造一室市声外,生经良不孤。
园花非独笑,风竹巧相娱。
为客求鹅母,供家课橘奴。
残年温饱尔,外此亦何须。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岸帻(宋)陈与义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闻吟。
【注】①帻是覆盖在额头的头巾。
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此诗写于他被放逐闲居时期。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0届全国高考语文精准复习精品专题 专题10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
2020届全国高考语文精准复习精品专题高考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必须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
因此,必须重视日常的积累,从生活中学语文。
新高考改革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机遇,必须严格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关注高中语文学科命题研究。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努力营造高效语文教学的和谐环境,体现语文学科“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助推学生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一练高考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测)(含解析)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测)时间 _______班级 _______学号 _______得分 _______(时间: 45分值: 45)一、【2019 届广东深圳高中高三 12 月模拟】阅读下边这首诗歌,达成小题。
(9 分)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天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域。
②贞观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王安石从前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怀政治、怜悯百姓疾苦,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直截了当地址了然黄河以北地方民生凋零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不过由于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叹息的口吻歌颂“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评和对唐朝治世的神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颠沛流离,向南逃荒求生;河南固然丰产,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示意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余内陆之民无不这样。
15.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6 分)【答案】 14.B15.①铺陈(衬着)。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表露出诗人对贫困百姓的深切怜悯。
②对照。
北宋国势每况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激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生凋零的惨象,经过今昔对照针砭弊端。
③正侧联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一练高考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
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
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
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二练模拟一、【2019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从题目看,“幕次忆汉上旧居”中的“忆”,说明了王安石作这首诗的重要缘起,是因为回忆起了汉上旧居。
一个“忆”字,也表明首联的“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为作者回忆之景。
“岘山南路白云深”的“深”,暗示旧居远离尘世,与世俗隔绝。
颔联“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意为:我怎么在担忧国家以至忘了自家的情形下,想起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汉上旧居呢?这里既彰显了汉上旧居的秀美,又因为“求田问舍”代表不顾自己肩上所负载的社会责任而隐居的人生态度,结合王安石一直致力于经济变革的历史,“如何”一词,暗含诗人对自己心存归隐想法的暗暗自责。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大意是写文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负登临之意。
尾联“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的心情,一方渴望超脱,另一方面又害怕为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笑。
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整理出本题的答案。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
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2019届吉林松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4.D15.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考查学生赏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这两句是写景句,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句中“迟”“重”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形象生动,可重点赏析,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静相结合。
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句中还运用了叠词,“漠漠”“冥冥”更加渲染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自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三练原创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裴仲谋同年黄庭坚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注】①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今河南舞阳)县尉。
②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作的韵字与次序相和了这一首诗。
B.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仲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仲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
“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仲谋的看重。
15.尾联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4.A15.(1)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
(2)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