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正式制度的理解
非正式制度名词解释
非正式制度名词解释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规制度或非正式组织,是指按照个人意愿自发组成的团体或群体。
它与组织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组织目标和章程、决策和管理层次,而前者并无。
这种“没有章程”的非正式制度包括部落、宗教、战争、地缘性的部族团体、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家庭、家族和社区等。
自然形成的习俗、风尚等称为非正式制度,如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
在英文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名词,如草根民主、平民政治、公民社会等。
所谓自发性,就是指产生非正式制度的原因,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更多的来源于自发性的选择。
也就是说,非正式制度可能是通过其成员共同认定而形成,当其成员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时,非正式制度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换言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意义并不在于谁先谁后,而在于二者谁对谁有意义。
这一点可以从正式制度对于国家、企业等组织的意义来分析。
如果一个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规章、财政政策等都是通过严格的程序得以颁布和实施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样的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
而事实上,现代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法治作为建设国家的基本原则。
反过来,非正式制度,虽然起源于成员间关系的协调,但对于其成员来讲,只要存在这种关系,它便可能产生意义,或者至少是提供了意义。
因此,要解释一个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必须首先考察该组织或群体的意义及形成过程。
一般来讲,凡是涉及非正式制度形成过程的研究都很复杂,因为不仅有意义的权威者问题需要研究,而且还有怎样去理解非正式制度及其变迁的问题。
在我看来,研究非正式制度最好采用质的方法,即深入到组织内部对非正式制度进行访谈,探讨它的形成机制,然后把结论和分析写成报告,向专家和外部顾问求助。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最初决定是否开始第一次决议是由阿塔纳索夫和弗洛尔( Adetvo and Weinroth)在1974年进行的。
当时他们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考察了他们朋友维克托·普鲁兹领导的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是“反核武器游击队”( Antinuclear Patriotic Cooperative)的一个重要分支。
学中的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
学中的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学术界对于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争议。
本文将着重探讨学中关于制度与政府形式的主要分类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关键的议题。
一、制度的分类在学中,对于制度的分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划分。
1. 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将制度划分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大类。
政治制度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
经济制度则指经济组织的方式和规则,包括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等。
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规范和约定明确的制度,如宪法、法律等。
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不明确、不确立的一些规范,如道德、习俗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
3. 强制性制度与自愿性制度强制性制度是指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持和执行的制度,如法律的强制力。
而自愿性制度则是基于自愿与共识的制度,如道德规范等。
强制性制度和自愿性制度在社会运行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形式的分类政府形式的分类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府形式分类。
1. 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民主制度是指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依法治理的制度。
而专制制度则是指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缺乏对人民参与的一种制度。
民主制度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而专制制度则注重政府的权威和权力。
2. 议会制度与总统制度议会制度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议会,如英国的议会制度。
总统制度则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总统,如美国的总统制度。
议会制度和总统制度在政府决策和权力分配上存在细微差别。
3. 中央集权制度与联邦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全国范围内统一决策的制度,如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联邦制度则是指政府权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权的制度,如美国的联邦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和联邦制度在政府权力分配和地方自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之,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都有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管理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名词解释
管理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名词解释
在管理学中,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是指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它并非有正式组织体系建立而成,也不受正式的管理制度限制。
非正式组织通常由员工或个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关系形成,由于其无法落实正式的管理结构,因此其无法承担总是受正式组织的管控而来的任务或职责。
因此,非正式组织往往被用于处理变化多端的管理任务,通常由非正式组织相互配合,构成一个跨部门的联合机构,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也更容易被员工所感受与理解。
此外,非正式组织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可以有效抵消法律规定,使得管理活动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更加紧凑、层次更加清晰。
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也可以有效促进工作的改善与创新,因为它可以利用员工的业余时间,在现有的组织架构内进行改进提升,免去许多的正式的制度束缚。
最后,非正式组织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指挥,控制和激励的正式制度产生的不良影响,能增强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使得对于员工、领导、和组织的关系更加平等、紧密和友善,从而为组织的良性发展带来莫大的助益。
综上所述,非正式组织可以说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
在实践中,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改进,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增强整个组织的运营效率与凝聚力,从而不断拓展企业的经营边界。
- 1 -。
规章制度的分类
规章制度的分类规章制度是指一个组织、机构或社会团体为了规范行为、保障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规章制度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进行划分。
本文将从条文分类、内容分类、适用范围分类三个方面,对规章制度的分类进行探讨。
一、条文分类规章制度可以按照条文的不同形式和结构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正式性规章制度和非正式性规章制度。
1. 正式性规章制度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规和行政规章。
这类规章制度在法律层面被广泛适用,具有强制遵守的特点。
例如,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就是正式性规章制度的典型代表。
2. 非正式性规章制度是指组织、企业、机构等自行制定的一种指导行为、维护秩序的规则。
这类规章制度并非经过法律程序确认,但仍然需要被遵守和执行。
例如,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社会团体的章程等都属于非正式性规章制度。
二、内容分类规章制度可以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方面和功能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和文化管理制度。
1. 行政管理制度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类规章制度涉及政府管理范围内的事务,包括行政组织机构、行政程序、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
例如,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行政诉讼法等都属于行政管理制度的范畴。
2. 经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类规章制度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价格管理等方面。
例如,公司法、劳动法、稽查制度等都属于经济管理制度的范畴。
3. 文化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文化繁荣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类规章制度涉及到文化事业的管理、文化市场的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
例如,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档案管理条例等都属于文化管理制度的范畴。
三、适用范围分类规章制度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和层次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国家级规章制度、地方级规章制度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
非正式制度名词解释
非正式制度名词解释非正式制度是指制度规范系统的外围环境,包括人口、家庭、社区、机构等。
当然,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因素。
非正式制度对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有时是正式制度规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学术界常常用“非正式制度”来表示上述意义上的一种政治、文化传统。
法国著名学者拉罗什富科认为,“非正式制度就像一层皮肤一样覆盖在各种各样的制度之上,无论它们怎么伪装自己都没有办法将它们彻底遮住。
”非正式制度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第一,就是由人口、家庭、邻里关系以及亲属关系等基本群体性因素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二,就是由父权制、专制主义和独裁政治所造成的社会控制结构;第三,是指一切私人交往和信息沟通的习惯和规则;第四,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即个人不是出于有意识的选择而是出于无意识的反应。
第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我维持与调节的功能。
美国著名学者杰克逊在《再论制度与人格》中,就十分强调这一点。
他指出:“人们同意或拒绝服从制度取决于其相信这些制度确实存在的程度。
正式制度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已得到广泛承认并且行之有效的。
但非正式制度则是被发现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虽然它们随时可能遭到破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自我维持下来。
”第三,非正式制度具有缓冲的功能。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正式制度,那么必定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它们代替了正式制度的职能,弥补了正式制度的不足。
在正式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非正式制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比如,在网络中,各种电子游戏、聊天室、聊天室的功能就是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它们是用来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的。
这种作用不能说没有正式制度的帮助,但毕竟它不是正式制度。
此外,非正式制度还具有整合的功能。
任何一种制度,总是根据一定的利益和目的来设计的。
一个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难免会考虑到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牵扯,相互矛盾。
这时候,如果没有另外的制度来对冲突进行整合,社会秩序就有可能被打乱。
非正式制度的特点
非正式制度的特点非正式制度的特点非正式制度,又称为习惯规范或社会约定,是一种无法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或正式规定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
它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通常由人们共同遵守和传承,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非正式制度的特点。
首先,非正式制度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形成的。
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比如,在某个社区中,人们可能形成了每天下午茶的习惯,这个习惯可能是由一些居民在社区聚会时发起的,逐渐被大家接受并积极参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非正式制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其次,非正式制度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
它依赖于人们对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好与坏的共识,通常反映了社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尊重老年人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人们会自觉地孝敬和照顾年长者。
这种尊重老年人的行为就成为了一个非正式的社会准则,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非正式制度是灵活且适应性强的。
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往往更具灵活性和可塑性,因为它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立法程序或政策制定过程,可以相应地改变和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比如,在一些企业中,通常会有“弹性工作时间”的制度,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个人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这种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四,非正式制度通常是由底层社会构建的。
与正式制度不同,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和传承主要是由普通人民自发地发起和推动的。
它反映了人民的真实需求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一个社区中,人们可能感到停车位不足并自发地建立了相应的停车管理规则,比如轮流停车、禁止占用他人停车位等,这种规则往往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制定并自觉遵守,起到了交通有序的作用。
最后,非正式制度是民间互助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灾难或困境时,往往会通过非正式制度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这种互助关系通常是基于信任和亲情之上的,人们可以共同分享资源、体验和情感。
非正式的人事制度
非正式的人事制度非正式的人事制度指的是在组织或公司内部存在的一些非正式的规矩和约定,它们是通过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默契建立起来的,与正式制度不同,非正式制度更加灵活、具有自发性和互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正式人事制度:1. 上下级关系:在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上级与下级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隐性的权威关系。
上级有权利指导和决策,而下级则负责执行和服从。
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往往不会过多质疑,在做事上表现出一定的尊重和顺从。
2. 抱团现象: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抱团的现象。
员工之间会根据不同的共同点,比如兴趣爱好、工作经验等,形成小圈子,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支持和帮助。
3. 惯常作息时间:有些公司或组织在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会存在一种惯常的作息时间。
比如,在某家公司中,大家习惯于早上9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
当然,这并不是硬性规定,但大部分员工会按照这个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4. 以人为本: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一些组织或公司更注重员工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关系。
他们会通过企业文化、员工关怀等方式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心。
5. 随和的工作环境: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有些组织或公司会倾向于创造一种随和愉快的工作环境。
他们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帮助,不过分追求形式化的规定和限制,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6. 团队协作: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鼓励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员工会自发地形成团队,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7. 学习和成长:非正式的人事制度中,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或组织会提供一些学习机会,包括培训课程、知识分享等,员工也会自我驱动地寻找学习资源和机会,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非正式的人事制度在组织或公司内部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由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默契建立起来的,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个民族的惟一的坚强耐久的力量。———托克维尔,《论 美国的民主》(1997:315) 制度分类
最早林梅在《环境政策实施机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 架》一文中指出:社会是由“有字的规则”(即正式制度)和“无 字的规则”(如风俗、习惯等)共同构的。 诺思在《制度,制度 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一书中,主要强调了制度实施是一个 需要耗费成本的过程以及与此联系的制度的不完全性,从而 强调了正式制度和非正规制约之间协调的重要性。
2
formal and informal systems, which leads to the in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power for public use only″. As soon as market economy was ushered in, national governors, who used to be in control of the national power, began to show the complicated motivation of their behaviors. That is, the governors in charge of public power also claim personal interests. They have their own priority between political ethics and economic claims. As long as the institutional motivation mechanism keeps producing decreased effects, the non-institutional motivation mechanism would grow rapidly without adequate means of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列举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通常是指在社会组织或者机构内部形成的一种隐性规范体系,它与正式制度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非正式制度不以法律或者规章制度的形式存在,但却在实际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见的非正式制度,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1. 礼貌与礼节礼貌与礼节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遵守的一种规范。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交往中,人们都习惯于遵循一定的礼节与规矩,例如互相问候、相互尊重、遵守公共秩序等。
这种礼貌与礼节的非正式制度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不同职业有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这些非正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职业人员的行为和做事方式。
例如,医生需要遵守医疗伦理,律师需要遵守律师专业的道德规范,教师需要遵循教育行业的职业规范等。
这些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保证了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遵守,从而提高了整个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度。
3. 尊重个人隐私尊重个人隐私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利。
虽然在数字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尊重他人隐私的非正式制度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权的尊重。
4. 社会互助与关心他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一种无形的非正式制度,即关心他人和相互互助。
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与关系,形成团结的社会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观。
5. 尊重权威与尊重长者在许多社会中,存在对权威和长者的尊重的非正式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尊重权威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而尊重长者则体现了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6. 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社会中还存在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这些非正式制度是在人们长期实践和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交通规则、商业礼仪、用餐礼仪等。
这些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管理发挥 着正式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抑制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传统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给企业改革增添阻力。 传统的经济制度,因传统姓“社”姓“资”、公有私有观念的束缚, 使改革不能突破旧的框框,正式制度不能在效益最大化原则下 有所创新。这是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走出困境的原因,一些企 业甚至已在破产倒闭的边缘。 2、传统观念更新缓慢使已创新了的正式制度在实行中被扭 曲,大大削弱了正式制度的功能,降低经济绩效。非正式制度是 在时代中逐渐形成的,其变迁必定是缓慢的。当正式制度发生 改变后,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习俗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 内,延续并制约着创新了的正式制度功能的发挥。 3、败坏的道德风气,干扰 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破 坏了经济的协调发展,降低了社会经济的绩效。这不 仅造成 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大量损失,同时抑制了人们对正 常经济 投入的积极性,破坏了经济发展的条件,阻碍了经济绩效的创 收。 (二)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1、促进企业员工的和谐关系。 非正式制度与我们的信仰有关。不同的人受到不同文化的 影响便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企业里上百上千名员工不 可能总是和谐的,总会有利益上的矛盾与摩擦。追溯到根源即 非正式制度的因素。 它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及 其价值观念的选择。那么,企业领导者以情以理打动员工以达 到协调企业内部矛盾的目的。这样才将员工的心聚在一起,提
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2、加强诚信教育,减轻社会负担。 诚信不仅是品行、道义、声誉、更是责任、准则、资源。个人
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企业而 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就是 企业诚信问题的写照。法律 是严明 的,但是在法律之外靠的却是我们的良知。没有生产厂家良心 和道德的自律,社会对其的监督成本提高了,质量监管部门也 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种成本几乎是任何组织难 以承担 的。
村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一,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明确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制度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家庭承包经营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
2,政治制度
农村政治制度是由有关机构正式颁布的规定和约束农村社会成员活动的规范体系。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国家层面上制定的关于农村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实施村民自治必须要有其村级规章。
3,文化制度
农村文化制度是规范农村社区成员的教育、文化活动的规范体系。
其中,农村最主要的文化制度是教育制度,农村教育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
4,除此之外,农村正式制度还包括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习俗
习俗是指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人类社会生
活中最早产生的,往往是不成文的一种社会,也是人们最熟悉,最普遍接受并使用的一种制度。
2,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以善恶观念来进行评价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非正式组织的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的名词解释非正式组织的名词解释:通常由一些共同兴趣和爱好相同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主要有各自的职业或志愿服务工作。
非正式组织往往不具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是根据需要自发形成。
非正式组织比正式组织更能够发挥出组织成员的潜力,为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而工作。
这些网络经常会因为某些特殊情况下而聚在一起,包括一些没有明确分工的组织在内,其成员相互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网络,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比较多,因此这个网络就更加庞大。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当他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时,还会携带另外一些秘密的物品。
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信任感,所以才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他在东京遇到的非正式组织的故事。
朋友说有一次他去东京办事情,并且在机场里面转悠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外国人的网络。
日本的许多社会问题皆可归咎于该非正式组织,例如不能及时采取行动,犯罪率太高等等。
他遇到的那个网络的领导人之一就声称:他的网络能够帮助日本。
但是这些在平时看来极具权威性的领导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却显得极其脆弱。
但是不管怎么样,因为他们手中有枪,而且又有一定的资金储备,所以就算被警察盯上了,也不会轻易遭受迫害。
但是只要有了合适的机会,这些网络就会像丧失保护的刺猬一样,立刻恢复他们的尖锐与戒备。
他们毫不留情地反击任何接近他们领导人或者网络成员的人。
4、非政府组织:正式组织的对称,与政府机关相对而言,泛指不依赖国家政权而具有独立性的社会团体。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性的独立的民间社会组织,也叫第三部门或第三方。
由于在西方,非政府组织产生于二战后,是美国对外战争政策的延续,因此又称“第二部门”或“第三部门”。
现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不同于原始社会中的氏族公社,它有自己的管理机构,是独立于政党、宗教、军队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
5、非营利组织:通过从事某种社会活动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制度创新的非正式制度解释
制度创新的非正式制度解释【摘要】本文提出了制度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假说: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容程度高,才能形成有效的制度创新;根据这一假说解释我国“一五”期间(1951-1957)和与“四五”期间(1971-1975)增长差异。
【关键词】制度创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根据这两类制度间的相容程度,我们可以区分出制度创新和制度非创新。
制度创新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容程度极高,或者如同已经指出的那样,正式制度都转化成相应的非正式制度,并同原有的非正式制度一起构成了非正式制度创新。
制度非创新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容程度极低。
由于制度创新意味着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即采取了有效的行为模式,因而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必然导致出经济增长的高效率,而制度非创新则必然引致出经济增长的低效率。
因此,制度创新暗含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制度创新→有效的行为模式→经济增长高效率;制度非创新路径依赖是,制度非创新→无效的行为模式→经济增长低效率。
一、制度创新不可遗传假定⑴所考察的经济有两个前后相随的时期,即基期和比较期;⑵无论是在基期还是在比较期,正式制度都保持不变,或者即使有所变化,也可以忽略不计;⑶在基期的非正式制度明显不同比较期的非正式制度;⑷在基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容程度极高,因而服从“制度创新→有效的行为模式→经济增长高效率”这一路径依赖。
根据这些假定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在比较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容程度极低,并服从“制度非创新→无效的行为模式→经济增长低效率”这一路径依赖。
也就是说,当经济增长处于由基期到比较期这种动态过程中时,如果正式制度不变而非正式制度发生变化,即使基期能够实现制度创新也会导致比较期的制度非创新,即使基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高效率也会导致在比较期出现经济增长低效率。
由于这种结果往往会发生在至少两代人之间,所以我们把此称之为制度创新不可遗传。
非正式制度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
非正式制度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2023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权利和利益的争夺也愈发激烈。
在这个背景下,非正式制度逐渐成为了影响社会秩序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非正式制度,它有哪些特征呢?定义非正式制度,即指那些不被书面法律条款所规定,却对社会行为具有影响的一系列约定和规则。
这些约定和规则是建立在文化、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因素的基础上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影响。
特征1. 普遍性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
比如,在中国,尊老爱幼、重视亲情、讲究礼仪、尊重长辈等传统德育观念深入人心,这些观念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重视和传承。
2. 渐进性非正式制度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而成。
它们以温和的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行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我国人民对于年轻人的劝诫、长辈的期望等都是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
3. 自然性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通常不依靠权威机构或强制手段,它们在人们日常行为中不断演变、发展而来。
这些制度与生俱来,近乎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成为人的无意识行为。
比如,聚餐时“谁的钱都不能让他走”,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经久不衰的社交规则,也不需要特别强调。
4. 较强的约束力虽然非正式制度并非法律条文,但它们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相当强大。
由于这些制度涉及到文化、习惯的层面,相关的约束力往往更为深入人心,以至于即使没有明确的惩罚手段,人们也会刻意遵守。
比如,在一个朋友圈中,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它们问:“谁请客?”,人们通常也会遵循守则而自发地谦让。
总结非正式制度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乎我们的言行举止、道德准则、法律意识等方方面面。
通过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些非正式制度的传承和实践,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也能够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在组织内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同样是构成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式制度包括官方规程、标准规定等,是以明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规范化内容,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不以明文形式规定出来的组织文化、组织信仰等要素。
虽然非正式制度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具有简单明了的条款,但其对于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却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这一主题,探讨其关键性的因素,以及最新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I. 非正式制度的定义和特点非正式制度是指不以明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规则。
它可能是隐性、潜在的,也可能是明确的,但不被正式的组织法规记录下来。
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信仰、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等要素。
相比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其变化不会因为组织法规的变化而随之改变。
非正式制度是典型的“软环境”,在组织内部长期存在并且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形象和行为。
II. 非正式制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 形成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种在组织内部构建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价值观,它的形成往往在公司的早期阶段,是由公司的领导者来创建和传达的,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这种组织文化既包括正式文化也包括非正式文化,它可以促进员工的共同目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离职率,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员工的时间支出和组织成本支出。
由于组织文化是由公司领导者所创建和管理的,因此它也会影响到组织其他部分的表现。
2. 影响员工的行为在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除了受到正式制度的规范管理外,还同时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员工在组织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认同感,在语言、行为、氛围等方面与组织整体保持一致。
例如,在某些公司中,特定服饰在工作场所是不允许出现的,这种规定虽然不是明文规定,但因为员工知晓这一规定并且认可这一规定,所以这种服饰仍然不会出现在工作场所中。
3. 影响组织创新由于非正式制度具备长期存在的特点,在组织创新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关系
答: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它通常是成文的并由权力机构来保证实施,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
非正式制度被学时变化中的社会关系所强化,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1.两种制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制度冲突或不兼容。
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相反,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两种制度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互补性和替代性。
首先,从互补性来看,一个富有效率的正式制度形成,应该考虑与道德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互补,才能保持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和谐,制度改革才能成功和富有成效。
另一方面,一个有形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正式制度与之匹配,也许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或者说,同样的正式制度,与不同的非正式制度相匹配,就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
其次,从替代性来看,一方面,在正式制度缺位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可能替代正式制度提供一系列安排,以获得有效的经济运行。
3.两种制度的相互转化性。
非正式制度可能因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或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化为正式制度,相反,正式制度也可以转化为非正式制度。
就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转化而言,主要是历史上的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的转化。
非正式文化制度
非正式文化制度概述非正式文化制度是指社会中存在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与正式文化制度相比,非正式文化制度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识,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
非正式文化制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念。
非正式文化制度的特征非正式文化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 非明确规定:非正式文化制度没有像正式文化制度那样明确的规则和规定。
它主要通过人们的言传身教来传递和形成。
2. 可变性:非正式文化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随着时间、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它不像正式文化制度那样具有稳定性和不容改变性。
3. 社会共识:非正式文化制度是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识来形成的。
它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和接受,才能产生影响。
4. 形成和传递方式多样:非正式文化制度可以通过口头传递、行为示范、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来形成和传递。
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比正式文化制度更广泛。
非正式文化制度的类型非正式文化制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习俗和传统:习俗和传统是社会中常见的非正式文化制度。
它们代表了社会成员之间长期形成并且传承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2. 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情境下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们可能是由社会共识形成的,也可能是由群体内部的权威人士制定的。
3. 语言和用语:语言和用语是非正式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和社群之间的语言和用语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非正式文化制度。
4. 社交礼仪和习惯:社交礼仪和习惯是社会成员在社交场合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它们包括对待长辈的尊重、与他人交谈时的礼貌等。
非正式文化制度的作用非正式文化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
首先,非正式文化制度可以有效地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识形成的非正式文化制度,可以使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非正式制度的理解
经济学院财政班黎春玲S090091
诺斯认为,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
由此可以窥见非正式制度重要性。
非正式制度在不同学派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称呼和理解,旧制度经济学派称之为“思想习惯”或“精神状态”,比较制度经济学派称之为“自我实施制度”或“自我维持系统”,社会学各流派则冠之以“社会规范”或“社会资本”。
不管人们如何称呼,归纳起来,非正式制度无非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或无数次的博弈中逐步形成的日常惯例、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共有信念、精神状态、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或非正式网络,它约束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对人们行为产生更为普遍的影响,既是正式制度形成的基础,也是正式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它们的实施都不依靠政治力量的强制性,而是靠荣誉,赞美和谴责等社会道德力量来进行约束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形式方面。
非正式制度都是无形的,它一般没有正式的形成文字,制成条文,也不需要正式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它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以舆论、口谕的方式相互传递,世代承传;第二,实施机制方面。
非正式制度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约束机制,而是内在的心理约束,不是依靠外界的压力,而是依靠内心的自省和自觉;第三,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方面。
非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形成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其变化和演进也是一个相对较慢、渐进的过程;第四,发展的路径性。
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惯性依赖,这就是诺斯所提出的路劲依赖。
非正式制度的萌芽、生长时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旦形成则根深蒂固。
非正式制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的文化和人类活动的产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将对我们的文化及其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1,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的制度结构中,正式制度必须有坚实的非正式制度作为基础,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也就是说任何正式制度要起作用都要得到非正式制度的认可。
诚然,两者是相互生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
2,规范作用。
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一部分,是一种行为准则。
它的规范作用因为本身的不成文性所以具有无强制性。
因为它本身存在的非外显性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软”规范作用。
然而它的稳固性、路径性以及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比正式规则要大。
3,评价作用。
非正式规则的评价作用是指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尺度给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理性进行品评和指导。
这种评价明显的带有道德经验性的色彩,也就是说,作为评价尺度的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和交往习惯的集合体,它借助于某些流传下来的共同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合理性进行道德判断。
4,凝聚作用。
非正式制度作为一种观念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对社会、国家和各种组织的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受影响和感染。
生活在同一非正式制度下的人类,有着一定的认同感和亲缘意识,从而表现出来它的一定的凝聚作用。
而由于文化基础的不同,生活在不同非正式制度下的人类则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也从反面说明了非正式制度的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