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一个过程。
在如何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大体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态度,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一切问题按照书本、理论去执行,思想僵硬,不会变通,不从事物基础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
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寻事物的内在联系,利用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也正是我党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而这种实践正是运用、充实和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形成,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了一步步的胜利。
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它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不是一种教条和僵化的理论,什么时候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就发展,科学就进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经验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内容摘要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技术转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的确,可形象地讲,人,人类文明是从制造第一把石刀这一生产工具开始的。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一词中,一开始就写道:“人员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生产工具决定发展的快慢,而如何科学地运用生产工具,更是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这里面就发挥了他的价值。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谁能掌握最前沿的科技,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的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
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我国机械生产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来建设属于自己民族工业体系对于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并不简单,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
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流露出他的影子。
比如我们东区与南区之间因为交通因素搭建起来一座桥梁,从而保障了师生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解决了我们日常所面临的困难。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未来走向,甚至存亡。
太平洋战争后,日本通过开发新产品如:陶瓷,传感器,测量仪,精密器械,游戏软件和女性内衣。
使日本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些企业通过移植传统工业技术,生产出人们不曾预想的产品。
京瓷的技术,便是把京都陶瓷的传统工艺移植到其他领域。
任天堂原本是经营花牌、扑克、将棋等游戏用品的。
华歌尔开发出形状记忆型胸罩的时候,是根据美国国防总署花了惊人的预算开发出来的用于战斗机座椅的形状记忆合金的技术。
著名的章鱼丸子也是由技术转移产生的。
以前人们用铁板制作渔业的赛璐珞(即硝化纤维塑料)浮球,有人把鸡蛋浇进了这种铁板的洞里,于是就有了章鱼丸子。
所以现代技术的源头,毫无疑问,都是不同工匠人技术的累加,创新和移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摘要: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驱动力。
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对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大力推进科教兴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的科学论断。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论证理解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
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
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
<二>·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
现代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之大,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科学技术不仅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版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
2011 年版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专科升本科《政治》I、人i ll,[、-总要求1 .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论证、阐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3 .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想能够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分析批判。
复习考试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2 .哲学的基本问题3 .哲学的主要派别(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二、物质和意识【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 .意识的本质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要求】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基本概念。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就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而言,只有解放思想,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需要实事求是。
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归根结底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
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事物的运动没有止境,时代的前进没有止境,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
任何政党、组织、个人,如果不能与时代一道前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及其当代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产生背景科学观就是人们对科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科学本身发展的结果,又离不开正确的历史哲学观的指导。
(一)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十九世纪。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快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原来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
一些以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学和有机化学等建立和发展起来。
这些新生的学科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学说”,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相继问世,把自然科学的地位推向历史的高峰。
同时,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
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本身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
辩证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任何观念、观点和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历史基础而产生的。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
同样,科学观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所以,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由此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辩证唯物科学观的建立。
自然辩证法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生姓名XXX专业XXXX学号XXXX指导教师XXXX学院XXXX二〇一X年X月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还包含着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冲击。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通过对马恩科学技术思想的探讨梳理,本文将概括为以下两个大方面: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并将每一大点分成若干小点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发展引言 (4)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4)1.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 (4)2.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 (6)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 (7)4.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 (10)5.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 (10)6.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 (15)7.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17)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 (18)第2章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1. 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 (20)2. 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 (26)3. 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 (27)4.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8)5.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 (29)第3章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 (30)引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指出了大工业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今面对当前的社会,这些问题也不尽相同。
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1.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首先要求研究者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现象。
研究者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不受个人情感、偏见和利益的干扰,力求深入了解和概括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具体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客观数据和事实,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注重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其规律性和趋势性。
二、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揭示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着眼于矛盾的本质与解决问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全面性和综合性,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矛盾的复杂性。
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我们需要注重对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进行辩证把握,找到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导方面和被主导方面。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因此,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要将其放置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心得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有的先进的思想武器。
其政治性、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特质决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有特殊的规律值得探寻的,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掌握和应用具体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神奇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的武器”。
共产党人所从事的活动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自发的行动,它从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自觉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强大并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力量,就在于它给党以可能来在任何环境中确定方针,来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来预见事变的进程,来不仅知道事实在目前如何发展和向哪里发展,而且知道事变在将来如何发展和向哪里发展。
”我们今天强调理论学习,就是要通过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们获得这种了解事物并把握未来的神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是我们迈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门的必经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他从来没有把理论当作纯粹的理论来研究,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活动来建立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针对着、配合着一定的现实任务,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为目的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它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应用是对理论的具体把握。
要通过读书学习,把理论书籍里学取的基本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重视把握现实规律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研究。
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种事物现象都有它自身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依据它们自身的这些规律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内容摘要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技术转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的确,可形象地讲,人,人类文明是从制造第一把石刀这一生产工具开始的。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一词中,一开始就写道:“人员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生产工具决定发展的快慢,而如何科学地运用生产工具,更是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这里面就发挥了他的价值。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谁能掌握最前沿的科技,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的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
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我国机械生产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来建设属于自己民族工业体系对于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并不简单,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
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流露出他的影子。
比如我们东区与南区之间因为交通因素搭建起来一座桥梁,从而保障了师生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解决了我们日常所面临的困难。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未来走向,甚至存亡。
太平洋战争后,日本通过开发新产品如:陶瓷,传感器,测量仪,精密器械,游戏软件和女性内衣。
使日本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些企业通过移植传统工业技术,生产出人们不曾预想的产品。
京瓷的技术,便是把京都陶瓷的传统工艺移植到其他领域。
任天堂原本是经营花牌、扑克、将棋等游戏用品的。
华歌尔开发出形状记忆型胸罩的时候,是根据美国国防总署花了惊人的预算开发出来的用于战斗机座椅的形状记忆合金的技术。
著名的章鱼丸子也是由技术转移产生的。
以前人们用铁板制作渔业的赛璐珞(即硝化纤维塑料)浮球,有人把鸡蛋浇进了这种铁板的洞里,于是就有了章鱼丸子。
所以现代技术的源头,毫无疑问,都是不同工匠人技术的累加,创新和移植。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
浅谈个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机器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时间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它涉及的诸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 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非常深奥,而且没什么用,于是没有兴趣去学习!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或多或少都有指导作用。
我发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应用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同样别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扩大化来说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但是就是不统一,还有很多价值观相差很大的地方。
正是这样,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认识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和他人交流相处,更默契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梦做贡献。
我相信当我们踏上社会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之大。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原理复习提纲
15-16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如何全面、准确把握与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2)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它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开始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
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均衡,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嗯矛盾,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形势。
(4)鲜明特征:马克思具有科学性,马克思具有革命性,马克思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2、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理解,马恩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力量发现。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观后感(一)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观后感(一)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感感受作为一名AI助手,我深感“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让我深感自身对于实现科学发展观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包括了许多深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
人的发展和幸福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
提出了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科学创新。
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基本要求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遵守以下几项基本要求:•行动上要体现以下七个方面的意图: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抓住全局、统筹兼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造福全人类。
•落实好八个方面的任务,分别是推进经济发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提升行政效能、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开放领域、保障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
总结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思想和任务,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导了实践。
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作为AI助手,我将全力以赴,协助广大用户更加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对于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建议:1.坚持创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S1******* 李星光[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
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神实质科学内涵社会价值将近八周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很多也学到到了很多。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老师的讲课让我知道了马克思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出发,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社会进步作用,也对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的关系及其异化效应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但其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仅注重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阐发,忽视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视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阐释成/科学技术决定论,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维度形成了遮蔽。
事实上,深受西方人本思潮影响的马克思所阐述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厚的人本意蕴,其理论出发点与旨归均是从人出发认识科学技术,着眼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
返本归真,揭示马克思透视科学技术的人本维度,对于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是更好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从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石建立的理论体系,这一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决不象一切旧哲学那样,主要是对前人及同时代的优秀理论进行抽象的、纯学术的改造,而是以人类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为基础重新审视全部可资借鉴的理论,按照实践的逻辑,根据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三者一致的原则彻底改造即有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自身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指导性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理论,对于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繁荣。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次,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与道德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原则相统一,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不断强化道德约束,确保科学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避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最后,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和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驱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科学技术与道德的统一,主张科学技术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就是认为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技术的实践性在两个方面表现,一个方面表现在实践中产生了技术。
最初始的技术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关联的生产技术,在劳动对象上反映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并使劳动对象在人们希望中的发生变化的主要方法。
同样地道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人对自然的活动以及人对自身思维的活动等也体现了所谓广义技术的本质。
在另一方面来看,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各种形式的技术才可能变为实现的技术,这反映技术的实践性。
静态存在的技术只有将它们结合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们才可能从可能的技术、潜在的技术,转变成为发挥作用成为现实的技术。
第二,技术的确定性。
作为科学与生产的连接的技术,在一方面要进行设计、构建来作为知识的运用和物化,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实现、建设,直接运用于生产过程。
所以,技术创造是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综合。
因为技术活动的探索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增强,并且技术实践始终贯穿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求人们提供建构客体的概念、方法和原理给技术活动。
因此,技术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技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或理性认识。
人类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工得到的思维的成果展现了技术的理论性;人类能动性地改变创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技术的实践性的展现。
首先,技术的理论性的基础是技术的实践性,技术理论既提供了技术实践的根据,又指引了技术实践的方向,并给出了技术实践的实现方法。
其次,技术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技术实践活动的产生及发展创造出必要环境,为技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源动力,使技术理论的形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体系。
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又随着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机器的提升,人类的文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机器技术时代。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第一次确立了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的思想。
总之,技术从简单的手工技术逐步发展到大机器技术,这种演变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程中本质力量不断壮大的过程,技术及其表现形式的演进是与人的历史存在方式是关联在一起的二、科学技术观是社会发展观人类社会为实现其历史进化所必需的条件几乎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社会越向前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就越快。
后来的社会与先前的社会相比,其主要的差异之一,就发生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不同水平上。
例如,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之所以历时千年而变化不大,其生产和消费都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准静态的平衡,就因为那时的科学技术不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也不发展。
进入工业社会后,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近代生产方式的建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把科学变成“应用于生产的科学”,使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使“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2]马克思讲的这么多“第一次”所指出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科学变成了“应用于生产的科学”而生产也变成了“科学的应用”过程。
这样,最终形成了科学技术越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也越发展的正向良性循环。
三、科学技术观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
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
在古代,科技力量不强,科技社会化并不突出,直到近代,科学技术才显示出其知识的力量。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生产力功能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即科技社会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强大的历史潮流。
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包含着技术要素。
技术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技术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技术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
科学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用于生产,没有人的劳动,技术发挥不了它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看一个社会,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
马克思认为技术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4]而随着大工业技术的出现,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5]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现实社会的发展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见,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第一生产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技力量的竞争。
四、客观地看待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但技术又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所出现的技术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的危机,都表现为全球性的问题。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富国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而穷奢极欲,穷国表现为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去摆脱贫困,所以把技术的异化完全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正确的。
应该把对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起来,以求对技术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技术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如果能正确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将是解决技术问题和完善技术的契机。
目前所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对技术的质疑。
技术自身并不是完美的,它所包含的人类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不完善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人对自然采取了无休止的征服和索取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与自然也是辩证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既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严格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最终也会对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逻辑思维和科学理性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工具,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也是技术发展所必需的,所以要辩证地看待科学理性的的作用,不要让它成为完全代替技术思维而成为单纯的工具理性。
采取抛弃技术的方式是绝对不可以的,技术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的发展不能离开技术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批判工具理性中不合理的严格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能因为技术有副作用就抛弃技术,而要不断地合理地改造自然、尊重自然,吸取古代技术中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更为合理的交换。
五、马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意义其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由于使用机器,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以后,提升了劳动的生产率,成为剩余价值的主要源头。
由于现实条件产生了变化,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劳动力,不再适合历史发展的情状,需要重新阐明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技术是创造剩余价值纯粹力量。
其二,重新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明确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时,生产力拥有重新决定生产关系的能量。
科学技术之所以被哈贝马斯认为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生产力的所以不断提升,缘于科学技术进步之后,改变生产关系不再决定生产力,由科技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