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优质教案.doc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礼记》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3.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并理解古代文化经典。
2.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祖父母。
【教学重点】1.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2.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教学难点】1.学生对《礼记》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的培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观看视频《礼记二则》的引入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1.2 通过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礼记》?(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2.阅读与分析2.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礼记二则》,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2.2 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继而发表意见及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理解和运用3.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涵,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3.2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讨论和归纳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2 教师统一表彰,班级发言代表进行总结,指出大家的收获和不足。
5.进行测验5.1 测验旨在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5.2 测验之后,由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礼记二则》,学生们通过阅读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对中华文化重视的态度,提高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和孝敬祖父母。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针对《礼记二则》这篇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礼仪、重视家庭、孝敬祖先等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本课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新课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三、预习检查1.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了解《学记》《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教案】【当堂达标】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礼记》二则.docx
22《礼记》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焜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通过类比手法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吋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屮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嘉肴》。
(二)了解《礼记》《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
《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学记》是《礼记》屮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读懂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do)弗(fu)自强(qidng)兑(yuQ)学学半(xia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
(用“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优质教案.doc
22 《礼记》二则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选取了其中两则进行学习。
这两则内容涵盖了礼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两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分析经典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记》二则的内容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难点:《礼记》二则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礼记》二则,理解其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
3.讲授法: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礼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礼记》的书籍和文章。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礼记》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礼记》二则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儒家经典知多少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2 《礼记》二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
(1)作品简介教师展示本文作品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6)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在这次《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上,需要我进一步耐心引导和讲解。通过举例和对比现代汉语,学生们逐渐能够理解“大同”、“小康”等词汇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感到欣慰。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我尝试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和“礼治”。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儒家礼治思想:文章所表达的儒家礼治思想是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重点。
举例解释:
-例如,文章中的“是故”一词,表示原因或理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接词,需重点讲解其在句中的作用,并通过例句加深理解。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句子,阐述“仁爱”和“礼治”的关系,强调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克服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
-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和“礼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治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优秀3篇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部编版篇一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礼记》中的学习观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礼记》中虽有嘉肴章节的词句含义,领会古文表达技巧;
2.增强文化认同感,理解古代文化中关于学习、修身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对文本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感悟古文之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古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互动和即时反馈,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未来,我考虑在活动设计上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嘉肴”和“至道”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学习动力或方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要点和思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文选自《礼记·学记》和《礼记·檀弓上》。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礼记·学记》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道理和方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礼记·檀弓上》则记载了孔子对于丧葬礼仪的看法和教导。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帮助他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于《礼记》中的某些内容和观点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PPT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优质教案.doc
22《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优质教案 (2).doc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礼记》二则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
”就是这个意思。
互动探究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结构梳理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道理论证——教学相长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教和学相辅相成主旨归纳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艺术特色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货恶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男有分()谋闭而不兴()jǔmùɡuān wù zhǎnɡfèn xīnɡ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选拔)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而长的路)2.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今义:回来)3.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一词多义今天下三分()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动词,分裂名词,职分,职守动词,讨厌、憎恶名词,罪恶选贤与能()颇与中国同俗()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举”,推荐连词,和副词,单,只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词类活用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同“举”,选拔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用作动词,以……为亲同“鳏”,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职分,职守女子出嫁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因此用门闩插门阴谋,干坏事的想法兴起这叫作全文的总结语。
精读课文第一层:(第1、2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第3、4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第5、6句)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举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互动探究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结构梳理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
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拓展延伸孔子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道理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势,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使文章的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全面、有力,突出了“大同”思想的中心。
教学:教和学。
子:子女。
归:女子出嫁。
货:指财物。
贼:指害人。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
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才能不“孤陋寡闻”了!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