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方言一

合集下载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08级通信工程张起彤08379082潮汕方言,又称潮汕话,潮州话,是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的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旧时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今以汕头市话为标准语。

潮汕方言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本文介绍了潮汕话中常用的一些字词,俗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潮汕话中保留的一些词汇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潮汕话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单音节的古词,其中一些常用的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

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

下面先介绍一些潮汕话中的常用字词。

是(si6),是,表示肯定唔是(m7, si6),不是,表示否定有(u6),有,表示存在无(bho5),没有,表示不存在孬(mo2),不好,不准免(miang6),不用勿(mai1),不要呾(da1),说多谢(zoi7 ,sia7),谢谢囝(gian2),我(ua2),我汝(le2),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伊(i1),他/她/它,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阮(uang2),我们俺(nang2),咱们恁(ning2),你们伊人(i1,nang7),他们底个(di7, gai5),谁乜个(mih8,gai5 ),什么東西这个(zê6 ,gai7),这个许囝(he7 ,gian2) ,那里底囝(di7 ,gian2) ,哪里雅(ngia2),美丽、漂亮肥(fei2),胖。

古汉语有如“环肥燕瘦”跤(ka),脚寒(nhan2),冷宰(tai2),杀,口语多用宰。

文学 客家话、广府话、河南话,哪个更接近古代汉语(雅言)

文学 客家话、广府话、河南话,哪个更接近古代汉语(雅言)

说这个话题之前,首先普及一个常识。

最新基因科技标明,无论是从父系血统还是母系血统而言,北方汉人都没有混入异族基因,基因纯净率远高于被视为单一民族的日本。

南方汉人从父系血统来看和北方汉人一样纯净,但母系血统混入了苗瑶等少数民族血统。

(怀疑的请自行百度汉族基因图谱)也就是说,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在北方是不存在的,反而在南方存在。

史书中也记载,北方士族(汉族高门)根本不与异族通婚,即使是异族中的皇族。

唐朝的皇族因与异族通婚而被士族鄙视。

李世民深恨之。

所以,所有说河南人混杂有胡人血统的可以闭嘴了。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古汉语?现代人所说的古汉语指的是古汉语中的官话,也就是周朝人说的雅言。

据考证,周朝时的雅言是洛阳一带的方言。

我们知道,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地向南迁移,规模比较大的有东晋衣冠南渡,宋朝南迁。

比较小的有唐末、南宋末年、明末。

迁入和迁出,哪种对语言的影响更大呢?大家都知道,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大家可以做个调查,是深圳市民(移民)都会说几句广东话呢?还是宝安县的农民都改说普通话了?毫无疑问,宝安农民还是继续说当地方言。

再举个例子,天津,大家都知道,天津人是安徽淮军的后代。

那么,天津人是说天津话还是安徽话?再举个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例子,你本人出去闯荡几年后,回到家乡,小伙伴们是不是都说你口音变了?或者说,你有没有发现出去闯荡的小伙伴口音变了?为什么呢?语言是交流工具。

不管任何年代,人口迁移的时候,都是迁入者的口音要适应迁入地老百姓的口音。

有句话叫做“入乡随俗”。

你新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必须得听懂当地人说什么,让当地人听懂你说什么。

那么,只能是迁入者主动适应当地口音,而不是让当地人适应迁入者的口音。

当年南朝陈庆之北征到洛阳,被人鄙视不会说雅言,那是因为他“本非将种,又非豪家”。

这说明东晋衣冠南渡对吴地方言的影响并不大,仅仅影响了一个南京而已。

同时,南渡的汉人语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吴语的影响,南朝官话与雅言相比已有所改变。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1. 晋语:晋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

晋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2. 鲁语:鲁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

鲁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3. 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等地。

闽南语属于闽南语系,发音清脆、抑扬顿挫,有7个声调。

4. 粤语: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粤语发音拖长、细致,有6个声调。

5. 客家话: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客家话属于汉语官话次方言,发音比较复杂,有7个声调。

6. 赣语:赣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

赣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比较精细,有7个声调。

7. 吴语: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语属于吴语系,发音柔和、多变,有4-5个声调。

8. 湘语:湘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境内。

湘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9. 川语:川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语受到了古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
上表现出特点。

10. 西北官话:西北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西北官话发音粗犷、豪放,有4个声调。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影响刘娟安阳工学院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另一个重要教学任务便是文化教学。

就文化教学内容来讲,方言是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各具特色的方言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丰富多彩的方言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各种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面能够折射出地方特色文化及其历史的镜子。

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方言;文化;国际汉语教育;积极影响1 普通话与方言国家在2013正式把对外汉语专业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课程设置上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类课程,一类是文化类课程。

语言是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可以说普通话和方言是整个课程体系里重要的一环。

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普通话,并主张大力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随后国家在《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明确了普通话的地位,推广全国使用。

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普通话的标准音采集点在河北省承德滦平县。

滦平话的特点就是音准分明、字正腔圆。

可以说,普通话的语音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固常然也”,说得就是方言。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方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辞赋家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中。

方言即“殊方异语”,意思是不同地方的不同语言。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方言 古语

方言 古语

方言古语
方言和古语都是语言的变体,它们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中形成,并反映了当地文化和社会的特点。

方言是指一个地区或社群所使用的语言变体,与标准语或共同语相比,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方言的形成通常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

例如,中国有许多方言,如粤语、闽南语、湘语等,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古语则是指古代的语言,它与现代语言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古语的形成通常与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

例如,中国的文言文就是一种古语,它是中国古代的官方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方言和古语都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当地文化和社会的特点,对于保护和传承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方言和古语也为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对于了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陈英如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4)班 200424061401摘要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的支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义的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结合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说明了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愧于“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关键词潮汕方言词;古代汉语;渊源关系潮汕方言是对广东省东部闽南区流行的闽南方言的通称,也叫粤东闽语、潮汕话,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方言的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

潮汕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辗转入潮的中原汉人,时间上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也由于北方方言演变速度比较快,历代多次动乱大都发生在北方,与外族语言接触融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义较少,而闽南以往比较闭塞,古音古义保留较多。

用潮汕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

由于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李新魁先生说:“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特点。

因为广东各方言都是较早时代从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由于地域的隔绝,人群流动和交往的相对减少,各种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们的变动都不很大。

从古汉语接受下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许多都保留不变。

古代汉语的许多要素都保留于这些方言之中,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它们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更多。

”[1]这句话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点。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潮汕话来,更是让其中的古音古韵显露无馀。

在潮汕话语里,俗语与雅言交融,许多古代汉语的事实就包含其中,这些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可靠证据。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班级 09 文秘学号 06 姓名黄华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现在人们已经再也听不到纯正的古汉语了,但是我们在方言中依然能看到古汉语的身影。

可以说方言就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因为它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全浊声母,还保留了古代汉语通语的用词和构词方式。

这一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方言古汉语古音保留词汇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

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

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中国使用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方言,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但是在北方方言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古代人关于方言的书

古代人关于方言的书

以下是一些古代关于方言的书籍:
1. 《方言》:由西汉学者扬雄撰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方言学著作。

书中收集了古代各地的方言词汇,对研究古代汉语方言具有极高的价值。

2.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解释。

它对后世的词典编纂和方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方言疏证》:由清代学者戴震撰写,是对扬雄《方言》的校订和解释,对研究古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4. 《音学正宗》:明代学者陈第撰写,是研究古代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对方言音韵的探讨。

5.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明代学者郭茂倩编写,对照了古代和当时的字音,其中也涉及了方言的差异。

6. 《老乞大》、《蓝鼎元方言》:都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文献,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方言土语。

7. 《广韵》、《集韵》:分别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韵书,记录了当时的语音系统,其中包含了方言的成分。

8. 《唐音癸签》:明代学者胡震亨编写,研究了唐代的音韵,对了解古代方言有帮助。

这些书籍都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对于今天的方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工具。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古代汉语的发展

古代汉语的发展

古代汉语的发展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汉语也经历了不少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起源、传播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古代汉语的起源古代汉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最早出现于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贡品、祭祀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一种书面和口语语言,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典籍,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典籍成为了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化、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古代汉语的传播古代汉语的传播主要是由汉族的迁徙和交往所带来的。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同时大量各民族迁徙来华,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相应地与古代汉语融合。

此外,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古代汉语的传播。

例如与印度交流,汉语与梵语之间产生了许多交流,而且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注释也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代汉语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也经历了许多的演变。

首先是汉字的变化,由于人们的使用和书写习惯的不同,汉字在形状、书写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发现的“楷书汉简”就记录了古代的游牧民族所用的大篆书法。

其次是汉字的发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唐宋以后,南方方言的影响使得北方话和南方话的差异更为明显。

例如南方讲的“吃饭”发音为“chǐfàn”,而北方则为“chīfàn”。

最后是汉语的词汇和语法。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也越来越丰富。

例如在唐宋时期,汉语的文学风格达到了顶峰,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文言文,而到了明清时期,白话文的运用,则成为了时代的特色。

总之,古代汉语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变革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汉语。

汉语不仅是中国广大民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各国学习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五、词汇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五、词汇

沃 自上浇下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战国策· 齐策》) 《说文》:沃,溉灌也。段注:自上浇下 曰沃。 潮汕话浇水是“沃水”,被雨淋是“沃雨”, 说“衫分雨沃湿去。”(衣服被雨淋湿了) 也有谚语说: 云盖中秋月,雨沃元宵灯。 日曝清明纸,雨沃谷雨田。
鼎 鼎簋十有二。《周礼· 秋官· 掌客》注: “鼎,牲器也。”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大概是煮肉的锅。 后来专指传国的重器。 潮汕话把锅说成“鼎”:耙鼎采囤,做粿送 神。
大雪》)

显名于凤阁之中,画影向麟台之上。(《变文
集》卷五)
见僧说泗洲大圣近在扬州出现,有设问曰: “既是泗州大圣,为甚么却向扬州出现?”
(《五灯会元》卷十五)

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水浒传》第
六十四回)
“向”的这个意义后来在普通话里消失了, 却保留在广州话的口语里。因为在口语 里“向”音变读成“响”,所以本地人 就写成了同音字“响”。(黄小娅《响 边度吖》,羊城晚报2010.3.28.b3)
著(着) 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 君庭。(《晏子春秋》) 素香听罢,答曰:“……次日梢子饮酒 大醉,妾遂着先夫衣冠,脱身奔逃,偶 然至此。” (《喻世明言》第23卷)
广东都说着衫裤,着鞋袜,但不说 着帽子。 现代将古今替代的不同单音动词合成 双音的固定结构:穿着打扮。
卵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若以卵投石也。
包 保证,统揽 包你没事便了。(《元曲选· 陈州粜粮》) 粤语和客家话也把保证说成“包”:我包 你无事。
2 保留了古义的方言词 完全保留古义而显得跟现代汉语有差别, 常被认为是方言词。如: 行 走 脚 拍 丈夫 屋 企 恶 牙 面 吮 舐 粤语说:慢慢行,快啲走。我个脚痛死。 每次见到哥你,我块面都热辣辣呗。(《疍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主要关系综述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口庞杂、方言纷繁的国度。

在这之中,操“两种”语言者不在少数。

但如今,学术界关于兼说普通话和方言这一语言现象是属于“双语”还是“双言”现象争执不休。

给语言学习者在准确理解诸如“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本族语”等概念是造成一定的困扰。

下面我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

此外,我还将就在政府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我的家乡话所面临的窘状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双语双言关系引言:我国幅员广阔,方言和与语言众多,语言使用情况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局面。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对于其关系的研究有多个不同的切入点,我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由于学界的某些观点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方面有些困难。

这里专门就我在课堂上同学们的理解有争议的涉及到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的某个角度提出我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理解普通话与方言是属于“双语”、“双言”亦或是“双方言”与理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与“民族语”是想通的。

下面我将具体阐释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定义为“双言”更为合适。

二、以我的家乡方言为例,在普通话的推广愈加深入与普及的情况下,如何真真切切的做好保护方言的自然延续,从而达到保持民族文化多样的目的,而非只是政策上喊喊口号。

以上两个问题是语言学界就普通话与诸多方言的关系来说讨论的最多的问题,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普通话与方联系密切我之所以理解普通话与方言是属于“双语”、“双言”亦或是“双方言”与理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与“民族语”是想通的,主要是源于其都是讲的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在学习陈昌来先生的应用语言学导论里面有关“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概念时,陈昌来在陈述第一语言的概念时说“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身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1]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1]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和方言一分析

古代汉语和方言一分析
情万种,曾经疏雨分外唔同。(《嗟怨薄命》之四) ⑷愁怀写不尽,好似未断荷丝。(《难忍泪》)
“败柳残花” ;“呢喃” 。“梧桐”,比喻,谐 音双关。秋风一叶飘零,“唔同”(不同)。
六朝民歌的特点,“最常用的是‘芙蓉莲藕’和 ‘蚕丝布匹’两类,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藕为偶, 丝为思,布为夫,匹为匹配。” (朱自清) 清水灯心煲白果,果然青白,怕乜你心多。白纸共薄 荷,包俾过我。薄情如纸,你话奈乜谁何。圆眼沙梨 包几个,眼底共你离开,暂且放疏。丝线共花针,你 话点穿得眼过。真正系错。总要同针合线,正结得丝 萝。(《结丝萝》)
古代汉语和方言文化
胡适 适胡? 往哪里去?
对话→联系
人口迁移,带来了中原语言。
地处一隅,与政治文化中心联系松 散,保留了古语成分。
学习古代汉语中联系方言: 引起兴趣,提高效率。 系联、比较的方法。 找到写论文的目标、方向。
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 (形容词→名词) 鴂舌ěi
突破了市井说唱文学因俚语方音而显低俗的局限, 增加明丽典雅之风。又由于这些古典诗词、典故的 文化内涵,让粤地以外的读者能突破方言的障碍。
喻体极多,双关的运用不少,这是《粤讴》词语构成 的另一个特点。让讴歌带有古典民歌风格。
⑴开口就话我系败柳残花,有乜正果归。(《思想起》) ⑵呢喃相对,细语花前。(《离筵》) ⑶嗟怨薄命,对住梧桐,飘零一叶怨秋风。嫩绿新枝
具体到《粤讴》中人称招子庸的代表作的《吊秋喜》, 不但为当时人所传诵,
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第邀。唱到招郎《吊秋 喜》,桃花间竹最魂销。(黄遵宪《岁暮怀人诗》)
有人把它写进《新聊斋》故事
编成粤剧传统剧目《夜吊秋喜》。
2009年,《秋喜》的现代谍战片,秋喜在其中是 一个疍家女的名字。

古时候的汉语和现在的汉语,读音有太大差别吗?

古时候的汉语和现在的汉语,读音有太大差别吗?

古时候的汉语和现在的汉语,读⾳有太⼤差别吗?古代汉语发⾳和现代汉语差别确实很⼤这个主要是⼏千来汉语经历很多次的融合.但是现在韩语,⼴东⽩话,客家话,福州话任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发⾳这个是因为古代中国北⽅居民迁徙到赣南或者⼴东、福建之后即在当地稳定地居住下来,这些地⽅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千百年来较⼤程度上与外界隔绝,未曾发⽣导致当地居民⼤量死亡或⼤量外逃的⼤规模战争,亦未曾发⽣⼤规模的不同族群的融合,故⽽古⽼的语⾔能够⼀代传⼀代地传承下来.当然,当代的⼴东⽩话、客家话、福州话也并⾮每个字都与其古代先辈带来的语⾔完全相同,由于受当地⼟著及后来来⾃北⽅的统治者的影响,部分字眼的发⾳⽅式和⾳调也发⽣了⼀些变化,其中⼀些发⾳甚⾄变化很⼤,从⼴东⽩话的⾳调接近于越南语、福建⽅⾔的⾳调接近于台湾⼭地居民语⾔就可知.关于韩语和⽇语,韩语实质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普通话”,同样由于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导致韩语⾄今仍保存着古代汉语的发⾳特点;⽽⽇语并⾮象韩语那样完全经历了汉化,只是部分词汇及其发⾳属于秦代⾄唐代间的汉语,同样由于⽇本属于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的岛国,所以他们从中国引进的词汇及其发⾳⼀直保存⾄今.这个看⼀⾸唐诗就知道了:“少⼩离家⽼⼤回,乡⾳⽆改鬓⽑衰(cui);⼉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诗中,“来”应该按客家话、福建话、部分地区的江西话以及韩语那样发⾳为“lei”才与全诗押韵,按⼴东⽩话发⾳为“loi”也是不押韵的.这就说明,⼴东⽩话并⾮是唐代的“普通话”,⽽客家话、福建话和韩语则更多地保留了唐代的语⾳.对此,可以从⼴东⽩话区⼈⼝的历史变迁上进⾏研究:⼴东第⼀次归于中原政府统治是在秦代,秦代统⼀⼴东后,向⼴东移民百万,⽽当时⼴东全境的⼈⼝估计也就⼏百万甚⾄只有⼀、两百万,此后,北⽅地区没有再向⼴东⽩话区进⾏压倒性的⼤规模移民;秦代从北⽅来的移民带来了当时的先进⽣产⼒,也在语⾔上对⼴东发⽣了极⼤影响,这种影响由于此后⼈⼝结构的相对稳定⽽⼀直保存⾄今,从⼴东⽩话中仍在使⽤的“⼊、屋企、睇”等许多秦代词汇及部分语句的状语倒置结构就可知⼴东⽩话主要是秦代“普通话”的“后代”,⽽⾮唐代“普通话”的“后代”.那么为什么有的唐诗⽤当代普通话去读⽆法押韵,⽽⽤⼴东⽩话去读也能押韵呢?这是因为,唐代与秦代相距的历史时间与当代与唐代相距的时间来⽐相对较短⼀些,⽽且其间中原地区受北⽅少数民族的影响仍不算很深(北⽅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影响最深的时代是五代⼗国、南宋、元、清),所以唐代“普通话”在很⼤程度上保存了秦代“普通话”的发⾳,只有少数词汇的发⾳发⽣了较⼤变化.。

方言古语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方言古语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而 屈 尾 。 ” 《 南 子 ・ 言 》 : “ 人 无 屈奇 之 服 。 ” 高 “ ”的 “ 晚 ”义 清 楚 可见 。 淮 诠 圣 晡 夜
诱 注 : “ ,短 ; 奇 , 长 也 。 ”这 两 例 中 的 “ ” 都 表 示 屈 屈 短 的意 思 。 “ ”本 来 是 无 尾 的 意 思 , 《 文 ・ 部 》 : 屈 说 尾 “ , 无 尾 也 。 ” “ ”是 其 引 申义 。 而 “ ”的 本 义 和 屈 短 屈
焉,其状如蜂 ,大如鸳鸯 ,名日钦原,蠡 鸟兽则死 ,薹木则 枯 。 ”句 中 “ ”是 “ 、 刺 ” 的意 思 。今 天 梅县 客 家话 毛 蠡 螫


2 1O Ol . 5
1. 行 9 “ ”言 厉 害 。 《 史 ・ 曹传 》 : “ 身 长 九 尺 ,鬓 面 雄 北 卢 曹
方言古ii在古代汉语教学【昀应用 Ei i i l 】
口温 美姬
摘 要 :把方言 中的古语词运用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中, 不仅 能使 古 代 汉语 课 走 出遥 远 的年 代 ,切 入我 们 的
现 实生 活 ,还 可 使 原 本枯 燥 、模 糊 的 古代 汉 语 知 识 变得 生动 、清晰,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对古代汉语 产 生 亲切 感 。
些 词义 梅 县 客 家 话 都 保 留 ,如 : “ 打 交 唼 雄 ( 打 架 很 皆 云 : ‘ 子 有 行 ,远 父 母 兄 弟 。 ’ 行 , 皆指 出嫁 。 此 但 他 女 很 厉 害 ,年 年 考 试 得 第 一 名 ) ” 。 又 : “ 个 细 鬼 样 哩长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该 义 己 消 失 , 但 在 梅 县 客 家 话 中 女 子 出 嫁 但 行 得 唼雄 ( 的 小 孩 怎 么 长 得 那 么肥 壮 ) ” 。这 些 说 法 与普 说 “ 嫁 ”却 是 保 留 古 义 的 明 证 , 只 不 过 梅 县 客 家 话 中 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溯源考流:“耐”的本意是一种剃去胡须的刑罚。 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汉书· 高帝 纪》) 侯禄嗣,七年,孝景四年,坐出界,耐为司寇。 (《汉书· 功臣表》) 耏,罪不至髡也。耐或从寸,诸法度字从寸。 (《说文》) 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荀子· 仲尼》) 受得住、禁得起:“耐劳”、“耐热”、“耐烦” 不急躁、不厌烦:“耐心” 时间长:“耐久 几耐者谓时候多少,时候多要忍耐,故谓之耐; 时候久曰好耐(孔仲南《广东俗语考》) 现在的口语: ⑴我等着你好耐啦。 ⑵读书唔好读咁耐,透一阵啦。

粤讴也很深奥,是夹着一些广东话的古典诗 词。(阮章竞《漫忆咿呀学语时》) 《粤讴》的这种引用和化用:《诗经》开 始,汉魏六朝以下的作品。 从频率上说,几乎在《粤讴》的每一首都 有,有的更达到句句不离。 从中可以看到招子庸在古典诗词和古代典 籍方面的功力,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用化用《诗经》: ⑴你估人难如鸟,定是鸟不如人?(《听春莺》)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诗经· 小雅· 绵蛮》)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礼记· 大学》) ⑵世间多少相思症,但有怀春不敢露形。(《辩痴》)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 召南· 野有死麇》) ⑶无情眼,送不得君车。泪花如雨,懒倚门闾。 (《无情眼》)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 邶风· 燕燕》) ⑷今日秋水蒹葭,劳妹盼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真正命》之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秦风· 蒹葭》



清代南海招子庸的《粤讴》是一本奇书。它 的遣词造句很有特色: 一是大量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和古书中的典故;喻 体、双关的普遍使用,使之带上古典民歌的风格。 二是善于将俗语和流行民间的佛教词语入歌,使 讴歌语言通俗化。 三是方言口语俯拾皆是,地方性特色鲜明。 郑振铎所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 之,也为之神移。” 《粤讴》的词汇构成,开创了晚清以后粤港 两地“三及第”语体的先河。




汉魏六朝以下的引用: ⑸ 送君南浦上,呢回有书难写,可惜纸短情长。 (《春花秋月》之一)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⑹ 点得鸟呀你替我讲句真言,言过个薄幸;又怕你 言唔关切,佢又当作唔闻。(《听春莺》)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 怀》) 探花人紧记,总系百花头上,莫折错蔷薇。(《花本 一样》之二) 绿攒伤手刺,红堕断肠英(唐· 朱庆余《题蔷薇花 诗》) 黄泉无客店,问你向乜谁栖。(《吊秋喜》)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隐公元年》) 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明· 孙蕡《绝命诗》)

古代汉语和方言文化

胡适 适胡? 往哪里去?


对话→联系 人口迁移,带来了中原语言。 地处一隅,与政治文化中心联系松 散,保留了古语成分。

学习古代汉语中联系方言: 引起兴趣,提高效率。 系联、比较的方法。 找到写论文的目标、方向。
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 (形容词→名词) 鴂舌ěi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渔父) (啜)
《粤讴》的方言口语,口语化的遣词造句: ⑴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解心事》) ⑵心事恶解,都要解到佢分明。(《解心事》之二) ⑶呢阵半世叫我再拣过个知心,都唔系乜易。 (《思想起》) ⑷免使你恶得咁交关。(《义女情男》) ⑸世间难揾一条心。(《拣心》) ⑹个的真情撒散,重惨过大海捞针。(《拣心》) ⑺月呀,你唔好落自,……(《春花秋月》) ⑻我想春信尚有愆期,唔得咁就手。(《花本快活》) “你睇”、 “恶解”、“呢阵”、“唔系”、 “难揾”、“咁交关”、 “重惨过”、“唔好”、 “就手”等等。 “唱起粤讴,鬼都来听。” 唱词的题目:容乜易,唔好死,唔好发梦,生得咁俏,

㈣ 话,粤语把“说”说成“话” 。在普通话里动词 的用法只保留在熟语中如:话别,话家常。 ⑴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 (《书· 盘庚中》) 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论,说,讲) ⑶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 ⑷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杜甫《西阁口号呈 元二十一》) “话”在《粤讴》成了街谈巷语的字眼:“佢话”、 “你话”、“又想话”、“开口就话”: ⑴人话路头花柳,最惹得人怜恨。(《无情语》) ⑵听见你话死,实在见思疑。(《吊秋喜》)

这段的引用化用在《粤讴》中很典型: 满怀愁绪,对住蒹葭。人话秋风萧瑟堪人 怕。我爱盈盈秋水浸住红霞。莫话因风憔 悴,敢就比黄花。我想悲秋宋玉,都是成 虚话。边一个对秋唔想去泛仙槎。唉!你 妹喉带咽哑,采菊东篱下。你睇浔阳江上, 泪滴琵琶。(《春花秋月》之三)
《诗经》,曹丕《燕歌行》,《古诗十九 首》,李清照《醉花阴》,宋玉《九辩》, 《博物志》中汉代张骞八月乘槎直至天河 事,陶渊明《归园田居》,白居易邀琵琶 女弹奏事。


喻体极多,双关的运用不少,这是《粤讴》词语构成 的另一个特点。让讴歌带有古典民歌风格。 ⑴开口就话我系败柳残花,有乜正果归。(《思想起》) ⑵呢喃相对,细语花前。(《离筵》) ⑶嗟怨薄命,对住梧桐,飘零一叶怨秋风。嫩绿新枝 情万种,曾经疏雨分外唔同。(《嗟怨薄命》之四) ⑷愁怀写不尽,好似未断荷丝。(《难忍泪》) “败柳残花” ;“呢喃” 。“梧桐”,比喻,谐 音双关。秋风一叶飘零,“唔同”(不同)。 六朝民歌的特点,“最常用的是‘芙蓉莲藕’和 ‘蚕丝布匹’两类,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藕为偶, 丝为思,布为夫,匹为匹配。” (朱自清) 清水灯心煲白果,果然青白,怕乜你心多。白纸共薄 荷,包俾过我。薄情如纸,你话奈乜谁何。圆眼沙梨 包几个,眼底共你离开,暂且放疏。丝线共花针,你 话点穿得眼过。真正系错。总要同针合线,正结得丝 萝。(《结丝萝》) 句句不离谐音双关,言在此意在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粤方言色彩的词语在唱词中: ⑴得你一条心事,我死亦要追寻。(《拣心》) ⑵又想话为奴争啖气,正舍得割断情根。(《鸳鸯》) ⑶莫话粒声唔出,就掉转心肠。(《唔系乜靓》) ⑷佢话分离冇几耐,就有书回转。(《离筵》) ⑸有咁多风流,就要受咁多折磨。(《烟花地》) ⑹点得鸟呀你替我讲句真言,言过个薄幸。《听春莺》 ⑺天呀!我想你呢会生人总总冇别离。(《诉恨》) ⑻个阵你纵然把我亏负,我都誓愿唔声。(《薄命多情》) ⑼索性共你分离,免得耐耐又试惨凄。(《留客》) ⑽相逢有咁耐咯,恼过亦有咁多番。共你恼过正好 番,个“情”字都带淡。(《义女情男》) ⑾噤噤吓噤到我地心虚,……况且你会揾真心,人 地亦都会揾。(《拣心》) ⑿唔知边一个多情,边一个薄行。(《伤春》) ⒀你唔带得奴,你便早日话过妹知。(《奴等你》)



“所以广东人民对它非常热爱,妇孺老幼,一时争 为传唱;雅士文人,贩夫走卒亦乐闻喜听。当时 的人少有不会唱一两支粤讴者。”(陈寂) 我想别样花飞无乜挂带,单系你替人承受呢一段 薄命冤家。佢话香国系咁繁华,真正冇价。点忿 俾狂风吹散,咁就贱过泥沙。你睇月呀,系咁样 团圆,都会变卦。……(《杨花》) 乜你恼得咁快,一见我就心烦。相逢有咁耐咯, 恼过亦有咁多番。共你恼过正好番,个“情”字 都带淡。君呀,你时常敢样子恼法,我实在见为 难,我减颈就得你多,又怕你情性弄惯。削性开 喉,共你嗌过一变,免使你恶得咁交关。或者你 过后思量,重听我劝谏。……(《义女情男》)


招子庸(1786—1847),字铭山,别号明珊 居士,广东南海县横沙乡人。嘉庆二十一年 (1816)举人。“知潍县,有政声,寻坐事 落职。工画兰竹,又以新意画蟹,风味为画 家所未有。精晓音律,曾辑《粤讴》一卷, 一时乐籍中人谱入声歌。” 创造出全新的语体,吸引了当时广大的读者 和听者唱者。他因此被后人称誉为“粤讴笔 祖”。



融入的典故: ⑴温柔乡里,总要自出奇兵。……长迷花柳,就会 堕落愁城。(《解心事》之二) ⑵你睇杨妃玉骨埋山径,昭君留墓草青青。沦落小 青愁吊影,十娘饮恨,一水盈盈。(《嗟怨薄命》 之一)
“温柔乡”句指的是历史上汉成帝迷恋宠爱赵飞 燕而不理朝政事;“长迷”句汇合了李白“昔在长 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句和范成大“想得秫 田来岁好,瓦盆加酿灌愁城”句。 “你睇”的用典,融合了唐代杨贵妃、汉代王昭 君、明代冯小青和杜十娘四个典故,用来形象地说 明“红颜多半是薄命”,“青楼花粉更累在痴情”。 突破了市井说唱文学因俚语方音而显低俗的局限, 增加明丽典雅之风。又由于这些古典诗词、典故的 文化内涵,让粤地以外的读者能突破方言的障碍。


佛教用语以通俗化、生活化的形式入歌: ⑴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解心事》 之一) ⑵苦海芒芒,多半是命蹇。(《解心事》之一) ⑶悟破色空,方正是乐境。(《解心事》之二) ⑷总要前世修得到,或者早脱离灾。一定前世唔 修,故此沦落得咁耐。(《无可奈》) 通俗的佛教用语,正是当时市井百姓接受佛教 的心态。
《粤讴》唱词乃至今天粤语中的方言口语,跟 古语词都有联系。 变雅言为俗语,成为粤人熟悉和喜闻乐见的 日常用词。让人误认为是方言词。 ㈠ 耐,粤语形容时间长是“耐”: ⑴索性共你分离,免得耐耐又试惨凄。(《留 客》) ⑵相逢有咁耐咯,恼过亦有咁多番。(《义女 情男》) ⑶若系坚心宁耐等,就系破镜都会重圆。 (《唔怕命蹇》) ⑷佢话分离冇几耐,就有书回转。(《离筵》) ⑸好花慌久开唔耐,想到花残,我都愿佢莫开。 (《花易落》)




清末以来广州、香港等地流行的“三及第”语体,即 由文言、白话(口语)和粤方言组合而成的小说、媒 介语体,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粤讴》。 《粤讴》→晚清社会的粤讴现象→小说和说书类的创 作→香港的粤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广泛使用 具体到《粤讴》中人称招子庸的代表作的《吊秋喜》, 不但为当时人所传诵, 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第邀。唱到招郎《吊秋 喜》,桃花间竹最魂销。(黄遵宪《岁暮怀人诗》) 有人把它写进《新聊斋》故事 编成粤剧传统剧目《夜吊秋喜》。 2009年,《秋喜》的现代谍战片,秋喜在其中是 一个疍家女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