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自考_04265__社会心理学(二)_华南师范大学主考_常考重点
自考04265 社会心理学(二)华南师范大学主考常考重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S1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行为。
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研究2、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随研究深入发展)⑴他人的特点和行为;⑵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⑷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物和遗传因素3、社会心理学内涵的综合理解或总结:“社会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起因,研究和确定在社会情境中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S2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实验或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最重要标志2、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该书曾经被广泛作为美国各大学的教科书,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尤为关键的是,弗罗德·阿尔波特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来展开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注重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4、乔治·米德以符号与语言展开社会心理学研究;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墨菲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对社会和团体规范及人际关系的开拓性研究;巴特莱特对于记忆和思维所作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社会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倡导者,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弗利兹·海德,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者费斯廷格;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提出者达奥奇;归因理论的主要发展者哈洛德·凯利;旁观者效应的主要研究者达利5、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侧重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领域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
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简答、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实验室,自然,现场),调查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14-7简答)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5、(名解)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b,非参与观察——也称为一般观察法,是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6、(名解)实验法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4-4名词解释)7、(选择、简答)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
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14-7名词解释)b,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1)更好的控制自变量。
(2)结果更可靠。
缺点:结果缺乏概括力。
8、自然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减少了人为性,结论有较高的效度。
缺点:实验控制不严,比较费时。
9、现场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实验中被试反应客观真实,可以控制自变量。
缺点:很难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
10、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然后就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作出结论。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第一章总论识记:一、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3、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试验法;2、现场研究法;包括:现场实验(这是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措施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
)、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研究、模拟研究(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3、历史档案分析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不能视为欺骗行为。
领会: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3、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4、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二、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1、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
2、在研究对象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3、在研究方法方面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问卷法、谈话法等方法。
4、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实验室实验法是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四、现场研究法,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
五、历史档案分析法,是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一、冯特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试验室,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领会:一、实验社会心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受到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当作客观的自然现象一样,加以观察并作定量化分析,并且根据研究所得材料来解释、控制与调节人们的行为。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第5章社会知觉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3节社会知觉的特点□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第4节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
1.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讨论研究对象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与和会行为这一点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因为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因此群体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体之一,所以社会心理学既应该把个体理解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主体,也应该把群体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主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迪纳和瓦尔波姆在1976年作实验,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他让被试分为在镜子面前做作业与不在镜子面前做作业两个被试组。发现后一组被试做作业有70%的人作弊,而且铃声响了,已到规定交卷时间了,还有人继续做着作业;前一组被试则只有7%的人作弊。说明看到镜子里的自我,提高被试对自我的注意,减少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分裂。
5.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自我是指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和判断。
正确实现自我,对自己的正确判断提出远大的而又能达到的自我追求的目标并付诸实践、获得成功,不但充分发挥了自我而且完善了自我。
①思想方法。首先得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自己,否则,就会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会使自我实现成为一句空话,甚至迷失方向,走上邪路。
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4. 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为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引起轰动;因为他要用的心理学理论来说明人的整个社会行为,用心理学作为解释社会生活的理论基础,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引言概述:自学考试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5个大点来汇总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且详细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重要性2.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认知偏差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4.信念和态度对社会认知的影响5.心理理论在社会认知中的应用二、人际互动与沟通1.互动与互动模式2.社会规范对人际互动的影响3.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4.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5.沟通障碍与解决途径三、群体行为与领导1.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群体决策和团队合作3.群体归属和集体认同4.领导的理论和类型5.领导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四、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1.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2.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影响3.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关系4.认知失调理论和态度变化5.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五、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1.群体观念的形成和变化2.社会地位的概念和影响3.自我概念和社会地位的关系4.自我现象和自我认同5.社会地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总结:本文通过引言概述和5个大点的详细阐述,分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人际互动与沟通、群体行为与领导、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以及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意义,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获得专业且全面的关于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引言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介绍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认知偏误等。
2.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组织和储存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三时期:①思辨期,早期积累;②经验描绘期,孕育、成型;③试验期,成熟独立发展第二节研究什么?1、研究对象: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2、社会行为VS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事务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3、社会情境←→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元图)4、个体心理VS群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印象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社会交互作用VS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存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第三节怎样研究?方法原则:①客观原则;②宏观微观结合原则;③交往原则;④人道原则S SˊO(三元图)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What、基本目标、社会化与个性化)6、社会化:人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原因:学习潜力、独有语言;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特点:连续不断、终身7、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角色: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问:中国...差别...统一...?答:其一,从角色理论来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
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与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社会认可从来都是人们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么隶属于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1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点:社会行为(领会)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要点:伦理原则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第四节冲突与合作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
(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
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
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
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
(2)让步。
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
(3)逐渐回报策略。
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
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
(4)中间人调解。
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
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
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
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
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合作的协商理论:由考默利达和契科夫提出。
按照这一理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
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希望建立能产生最大期望结果的关系。
最可能赢得胜利的联盟最有可能形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直接交往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测量法是用来测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
人际吸引是人们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
遵循着强化、联结和社会交换原则。
第8章团体心理与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作用及互动范围要小于群体,但与群体相比,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第一节:团体的基本特征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答:①团体使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
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
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
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团体规范存在于一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用。
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
凝聚力的决定因素:(1)正性力量。
凝聚力最主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用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
(2)负性力量。
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身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言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用;简单的口语行为成为决定领导者的重要因素。
③沟通网络。
第二节团体领导者领导的主要作用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行为的人称为领导者。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团体的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这种方式的领导关心的是团体目标的达成-使团体成功地完成任务。
他们给团体提供意见、建议与信息,并控制、塑造、指导与组织团体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社会型领导:他们着重于团体互动中的社会与情绪方面,看重团体的快乐与和谐,关心成员的心理与情绪,善用幽默化解紧张,并经常鼓舞团队的士气,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布莱克和莫顿用管理方格图的形式加以表现,该图以关心生产为横坐标,关心员工为纵坐标。
管理方格图:(1,1)-无为而制式的管理;(1,9)-乡村俱乐部式管理;(9,1)-权威型管理;(9,9)-团队管理;领导方式最典型的研究有两个:一是勒温(1939)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费德勒(1981)的权奕模型研究。
△◎费德勒模式:首先把领导者先分为工作领导和社会领导。
那些以团体目标为重、不重视成员间关系的领导被称为工作取向领导者。
其次,工作取向的领导者在很高或很低的控制情境中对增进团体生产率最有效。
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对那些领导者有中度控制的情境最有效。
所谓中度控制指领导者能与成员融洽相处但工作难度高,或者领导者不受欢迎但工作容易。
第三节团体动力学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有时他人的存在也起抑制作用,从而使个体的作业水平降低,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团体情境为什么会对个体的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呢?查荣茨(1965)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明。
在于任务类型,简单的促进;复杂的抑制。
查荣茨(1965)提出:他人存在,可增加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起促进作用;但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增加反而会破坏其行为。
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决定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震脑术:奥斯本提出,还制定了震脑术的几个原则(①禁止批评他人;②鼓励自由想象;③鼓励多样化;④寻求整合与改进。
)社会懈怠:黎格曼把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对社会懈怠的解释?(为什么他人的存在有时会产生社会促进,而有时又会表现出社会懈怠呢?)拉坦纳对此作了说明。
第一,他认为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第二,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研究者认为增加个体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有助于社会懈怠的克服,哈肯期研究表明,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降低。
团体极化: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
这种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就是团体极化。
团体决策为什么会产生极化现象?系统解释由克罗特(1986)做出,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促理了这种冒险性:①团体责任分担,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②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③成员的领导者冒险信息促进冒险;④竞争性的团体气氛鼓励冒险;⑤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社会传染:1896年,黎朋指出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与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
即使当有的成员作了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仿效他。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
社会学家津巴度(1970)把群众中的上述现象称为去个体化,专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
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群体行为敏感度的增加。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个体匿名性和自我意识丧失所造成的。
第四节从众与服从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他成员行为相一致的现象。
团体压力可能是想象的,指个全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就会受到惩罚。
在缺乏实际依据的情况下,个体强烈地赞同别人的判断。
这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他人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别人也许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依照别人的方式行事,我们可获得一些知识。
②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
与此有关的主要是害怕偏离,害怕被他人视为偏离者是所有社会中均存在的一种基本的从众因素。
我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异端,而希望与大多数人相同;我们希望团体喜欢我们,善待并接受我们。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包括团体因素和个体承诺两方面。
(1)团体因素。
包括三个方面:团体凝聚力(因为凝聚力指的是所有使得人们觉得自己是团体一分子也愿间继续呆在团体内的力量总和,面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团体一致性和团体规模。
(2)个体承诺。
服从:是在社会压力下个体所表现出的另一种不同于从众的行为反应。
这种行为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服从的经典研究者:米尔格拉姆。
服从与从众一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服从还包括人们对团体规范的服从,当团体明确规定人们必须怎样做时,即使个体内心不愿决,但也不得不按团体的要求行事。
影响服从的因素:他人的权威性、奖励惩罚与威胁以及他人的期待等。
增加服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这种方法先使个体对较小的请求表示同意,一旦他同意较小的请求时,他就可能同意更大的请求,这就是所谓的“脚在门槛内”技巧。
对这一技巧的有效性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解释认为人们一旦同意小要求,就对该主张产生参与感与承诺感。
这些因素均可能使个体顺从未来大的要求。
第二种解释认为这与个体自我形象的改变有关。
接受小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及行动本身的态度,这种改变减少了他对以后类似行为的抗拒。
有时,这种技巧反过来实施也有效,即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之后再提出一小的要求,也可使服从行为增加。
“脚在门槛内”及其相反策略的差异:“脚在门槛内”的反策略要在大要求被拒绝后立即提出小要求才有效,也就说,两个要求必须要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而“脚在门槛内”效果要在两要求不那么接近时才发挥作用。
第九章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第一节偏见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