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精彩纷呈,亮点多多,给笔者的最大启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文是对这节课堂的记录,思考与借鉴。
1.用教材教
教学由教师、学生和教材3个要素构成,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种新理念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
(1)认知过程。本文由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继而引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接下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情况下,动能和势能之和机械能守恒是否守恒。并通过对一道例题的研究探究出特殊情况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做功。接下来,对一般情况下物体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机械能守恒进行探究,进而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进行推广。接下来对弹簧振子进行研究,探究出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条件下,机械能依然守恒。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由视频导入,把演示实验改编成一个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映出执教者对教材编写者意图的领悟水平和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能力。
(2)认知方式。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配有插图,内容直观,但过于理性,学生不太容易将才节内容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难度就会过大,师生互动就很难,李老师通过拆解问题,降低难度开展探究活动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续学习动力,这里再现本节课的探究教学过程(见表1)。
表1
(3)认知效果,本文涉及的物理规律比较难懂,李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物理课堂中物理规律建立俄过程,借助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直接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有关机械能的知识与方法,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2.引导出精彩
“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慢怀着好奇和敬畏”。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的天性,学生对日常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
烈的好奇心。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精心设计了引导过程,是的本节课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整节课围绕教师提出的6个问题展开研讨。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来说明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2: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两种能量的总和——机械能怎么变化呢?是否相等?
问题3:理论推导:只受重力作用分析的条件下机械能是否守恒?
问题4:理论推导:只有重力做功分析的条件下机械能是否守恒?
问题5:只有弹力做功时,机械能与守恒吗?
问题6: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问题组成了一个系列的探究问题串,构建了本节课的一条教学主线-------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换、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联系日常生活、引起学生兴趣。
从以上探究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如下几点。
2.1重视联系日常生活。
物理来源于日常生活,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开展讨论,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梳理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能增强物理的亲近感,产生学好物理的动力。充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STS的教育目标。
从生活到物理情景的创设,本课的导入中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坐山车的例子、撑杆跳等事例。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时,学生讲了跳楼这个案例,据李老师介绍近几年来讲到这里时,学生经常会举出此事例。李老师对此并没有回避,而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此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2.2重视稚化教师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维稚化,就是教师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不要去扮演“先知先觉”的智者角色,而是把自己的思维还原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亲近学生,接近学生,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设身处地的揣摩学生的学习水平、状态等,有意识的生发一种陌生感、新鲜感,以学生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探究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逐渐展开,在思维的水到渠成中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