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7课有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优秀教学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诗歌写了哪两种人?(朗读指导: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之间的停顿,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2.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3.同桌朗读,交流理由。
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
借助同桌分工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三、品读悟区别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说课稿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民主斗士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读诗歌。
要求: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
2. 再读诗歌,将诗歌读流畅。
3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指导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1小节,指名读第2小节,自由读第3到7小节。
)4.自由朗读。
三、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对比的写法。
第2、3、4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
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2.(课件出示插图和文字)小组对比朗读,交流探讨:(1)“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这两种人本质的不同是什么?(虽生犹死,虽死犹生)(2)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小结:是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3.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1. 师:诗歌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但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诗人忘了吗?(学生自由说一说)2.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仅仅只是在赞扬鲁迅先生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和鲁迅先生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俯、垮、不朽、情愿”等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在品味赏析中体味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音读。
(一)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学生边听边完成下列要求:1.给每个诗节标上序号。
2.在听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二)自由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书写:俯、垮、不朽、情愿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意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巴金亲自抬棺,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巴金谈了他的感受:“我仍然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鲁迅的朋友斯姆特莱也这样说:“鲁迅之死,不仅给我个人带来悲痛,也是民族的悲剧,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于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一)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两段话的文字:1.“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2.“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二)就上面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有的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式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文学审美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味和美感,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情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不同人物和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即探讨人生价值的选择和人生的意义。
让学生思考并理解作者对“有的人”的评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通过具体词句的解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通过分享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或人物,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进而引出课文主题。
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兴趣:“你心目中认为的人生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魅力。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感情色彩,增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并简单表述自己的感受。
分析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等。
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分析作者的描述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文学技巧,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深入思考人生价值的选择和人生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7 《有的人》 教案1
四、诗人通篇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诗中具体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主要作品:诗集《烙印》,长诗《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
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结构上:每一小节中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进行对比描写;第2、第5小节,第3、第6小节,第4、第7小节进行对比描写。
内容上:反动派与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在如何对待人民方面进行对比;人民分别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进行对比。
五、学完本课,你认为作为21世纪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开门见山导课
教
学
过
程
了解作家和主要文学成就,并大致了解本首诗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大致脉络
作家名片: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市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被誉为“农民诗人”。
我班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只懂字面含义,因为时隔久远,又为深入研究过这段历史,深层次含义难以把握,这是本文的一个极大的障碍,好在,学生通过前边三篇文章的学习,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鲁迅的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本文结构安排上显而易见,对比的描述更有利于学生去把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4.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1、这单元我们学了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评价一下鲁迅的为人?2、看看世人又是如何评价鲁迅的?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初读诗歌,读出韵味1、听录音读,感受诗的韵味2、对照节奏线,自由练读。
3、齐读,读出诗的味道。
四、对比品读,理解感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 每小节中前后两行诗对比第1小节对比的是两种人不同的人生价值;2、3、4小节对比的是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节对比的是两种人的不同结局;(其实后面两部分内容又是相互照应的。
)4、学生分组对应读5、师:“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7、人民对这两类人的态度一样吗?引导学习第5、6、7三个小节。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10)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材简析:<<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诗歌,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写作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能力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永生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好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学法:朗读感悟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总是具有高尚的品格,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是谁呢?(出示鲁迅图片)对于鲁迅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他临终遗言:“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纪念活动,睹物思人,于是写下这首诗歌。
2、(出示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何不同?二、初读整体感知1、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交流:如何读好诗歌?4、配乐齐读。
三、深入诗歌1、这首诗歌一共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思考回答)2、齐读第一节,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人”:第一种:剥削人民的人第二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活”: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指精神活着。
“死”:前面的“死”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指人死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前者虽生犹死,后者虽死犹生,第一节是全诗的总纲,也是总起部分。
3、齐读第二部分(2--4)你读懂了什么?4、齐读第三部分(5--7)这部分又写什么?小结:诗的每一个小结都运用对比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是正反两方面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美教案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死了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作野草等火烧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民为多数人更好地活批判(对比)课后反思《有的人》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
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
《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教学中,我们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
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
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最后,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
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有的人
总第课时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流程:一、激激导入,揭示课题毛泽东的评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这首诗歌。
要求:(1)注意读音;(2)注意节奏。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的情感。
4.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5.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1)自由读第一节。
(2)质疑和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为什么“有的人”反复出现?……相机理解“死”与“活”。
(3)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二、五节。
2.学习二、五节。
(1)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2)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3)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
(4)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3.自主学习三、六节和四、七节。
(1)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2)各人自由练习。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27课《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2.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0月19日写下了一首《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那么,诗中歌颂了鲁迅的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有的人》。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zāng xiǔ shuāi臧克家不朽摔垮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多音字当 dāng (当时)dàng (上当)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dāng)时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当(dàng)为时已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2.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7 《有的人》教学设计
27《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不朽”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4.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并从诗歌内容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发。
难点: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而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
二、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作者简介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2)写作背景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三、初读感知1. 自由朗读诗歌。
2. 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27 有的人
27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2.体会运用对比方法的好处及作用。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俯下身子当牛马
为人民着想的人甘作野草等火烧人民永远记住他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
对人民作恶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人民把他摔垮
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诵诗歌,以此加深他们的感受体会。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部分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小练笔也就没有时间落实。
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回忆鲁迅先生:这幅画像上的人物我们不再陌生,他是谁?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他?2.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金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回顾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交流鲁迅先生留给学生的印象,使鲁迅先生的形象逐渐立体而丰满,为这节课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作铺垫。
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朗读,提示诗中“啊”的读法。
(3)读出节奏。
①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要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间的停顿,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②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句,教师范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7课有的人27.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l.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
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4.预习检测(l)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
“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
你喜____欢一种人。
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
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
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5.阅读研讨(1)限时默读。
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2)同桌互相听读。
(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3)表情朗读。
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
(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4)个别读。
(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7)背诵全诗。
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
(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
不作讲解。
《有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三、说教学方法:鉴于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阅读和探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概括、言语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指导朗读:朗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四、说教学环节1、复习旧知,揭题导入教师用课件展示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语,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
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课件演示鲁迅、臧克家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本环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著作,了解诗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3、整体感知,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过学生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反动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
(4)讨论、点拨: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赞颂鲁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理解鲁迅先生和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提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及对反动统治者的贬斥和痛恨。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他们的理解。
)4、体会对比,感情诵读(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听后体会:你们听到老师朗读诗歌时的声调、节奏都一样吗?感情都一样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和前一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
诗歌赞颂了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交流小结:第一种人要读出鄙夷、蔑视的感情,第二种人要读出肯定、赞扬的感情。
(2)多角度练读,学生采用同桌比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去练习,强化诵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师的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地学习。
)5、升华认识,拓展学习(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反动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要痛恨他们。
(2)感情诵读《有的人》(3)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同学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小结本诗的写作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