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1ppt课件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1139b3aef8941ea76e0564.png)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定风波》ppt课件
![《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e69b38f111f18583d05a6b.png)
定 风 波
苏轼
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的三月七日, 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 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 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 景。《东坡志林》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 湖,亦曰螺师店,予买 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 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 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 然. •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 态度.
欣赏词的上片 呼应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内心的轻松。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自若的旷达情怀。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 徐艳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 第三年时所作,作者在这首 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 度? ②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 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畅读(文) 析(情)
探(法)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苏轼
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的三月七日, 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 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 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 景。《东坡志林》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 湖,亦曰螺师店,予买 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 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 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 然. •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 态度.
欣赏词的上片 呼应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内心的轻松。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自若的旷达情怀。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 徐艳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 第三年时所作,作者在这首 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 度? ②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 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畅读(文) 析(情)
探(法)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定风波 优秀课件ppt
![定风波 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c6b3246cc175527072208d2.png)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 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 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小序,交代当时的情景和作词的原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写法特点
• 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 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 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 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 答: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 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 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 度!
相关练习示例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 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 《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 何任天而动的。(4分)
2、“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怎样的 情感?
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 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 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情怀?
答: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 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 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 怀。
4、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 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 特点。(3分)
答: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 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 现出的是淡泊;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 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5、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 雨也无晴两句?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be1c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a.png)
艺术手法
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使得作 品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这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HAPTER 03
《定风波》词文解析
词的上片
总结词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详细描述
上片开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描绘出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雨 中景象。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不必过分在意这些琐碎的小事,可以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行走。
CHAPTER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苏轼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各种 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诗词创作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个人背景
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生平经历十分丰富, 曾多次被贬谪,历经磨难,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较欣赏
可以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同类 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欣赏和 理解该诗词。
THANKS
[ 感谢观看 ]
04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文笔 流畅、思想深邃而著称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02
03
04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家影响,主张“文以载道”。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 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
的关注和同情。
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
文宗”。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使得作 品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这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HAPTER 03
《定风波》词文解析
词的上片
总结词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详细描述
上片开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描绘出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雨 中景象。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不必过分在意这些琐碎的小事,可以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行走。
CHAPTER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苏轼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各种 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诗词创作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个人背景
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生平经历十分丰富, 曾多次被贬谪,历经磨难,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较欣赏
可以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同类 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欣赏和 理解该诗词。
THANKS
[ 感谢观看 ]
04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文笔 流畅、思想深邃而著称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02
03
04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家影响,主张“文以载道”。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 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
的关注和同情。
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
文宗”。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 课件(共5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 课件(共5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3942529ec3d5bbfd0a74d4.png)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 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
研读探究
请将练习册翻到21页
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几句 写出了什么内容?请结合词句作具 体分析。
研读提示:本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对句子本身做出解析,二是 要充分理解作者在整首词中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并将二者有机结合。
•比喻
“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 逆境,“晴”比喻春风得 意的顺境。
有人评价这首 词是“于简朴 中见深意”联 系全词,谈谈 你的看法。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 雨的生活小事,描写 了“春风”“山头斜 照”等雨后天晴等的 平常自然之景,但在 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 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风雨苦难,不要 苦恼,不要被它吓倒, 只要坦然相对,一切 风雨苦难都将成为过 去。
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 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 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词特点: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 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写作风格】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 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水调歌头》《定风波》《行 香子·述怀》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 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蝶恋花》)
事件:遇雨
不惧风吹雨打 张本
赏析 理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 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 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 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 《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 流而赋诗。」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20ac4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8.png)
审美体验丰富
读者在欣赏该诗时,可以感受到诗 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同时也能 体会到人生的起伏与变化,从而获 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与比较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豪放派作品欣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该词表达了苏轼壮志未酬的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 面,展现出词人的狂放和豁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从容不迫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竹杖芒鞋与马对比,突出诗人的豁达与超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描绘春风吹拂、酒醒后的感受,展现诗人的乐观与坚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超脱境界。
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语言奔放、笔力雄健为主要特点, 常常借助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来表达内心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婉约派作品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该词以中秋赏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借月之圆缺寄托 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苏轼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定风波》ppt课 件
目 录
•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 诗词内容详解与赏析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与比较 •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传承 • 课堂互动环节
01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苏轼简介与成就
01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成 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 主题思想
读者在欣赏该诗时,可以感受到诗 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同时也能 体会到人生的起伏与变化,从而获 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与比较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豪放派作品欣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该词表达了苏轼壮志未酬的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 面,展现出词人的狂放和豁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从容不迫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竹杖芒鞋与马对比,突出诗人的豁达与超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描绘春风吹拂、酒醒后的感受,展现诗人的乐观与坚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超脱境界。
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语言奔放、笔力雄健为主要特点, 常常借助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来表达内心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婉约派作品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该词以中秋赏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借月之圆缺寄托 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苏轼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定风波》ppt课 件
目 录
•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 诗词内容详解与赏析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与比较 •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传承 • 课堂互动环节
01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苏轼简介与成就
01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成 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 主题思想
《定风波》ppt课件
![《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45195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8.png)
黄庭坚《谪居黔南10首》云:“病人多梦医,囚人
多梦赦”,遭受风吹雨打的人,总要盼望天晴,但天晴
何其难料又难盼
因此,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 无风
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是
“归去” 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
定风波 苏轼
3月7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沙湖:在黄冈东310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5年 1082 的3月7日,时苏轼谪居黄 州 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3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 东南310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1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 意、寻常处生波澜
《定风波》作于3月,9月作《临江仙》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使负责管束 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1惊,以为这个 罪官逃走了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2 ;再看答 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 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这种厌官思隐的心事, 可谓吐露再3
类句:
陆游《题绣川驿》:“会买1蓑来钓雨 ”
陆游《舟过小孤有感》:“商略人生为何事,1蓑 从此入空蒙 ”
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不须归 ” 苏轼对此诗极为称赏,恨其曲调不传, 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 事见吴曾《能改斋漫 录》卷106
--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向往,路 上遭遇的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1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309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2.png)
苏轼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为苏轼等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经历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 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 现象。
文学传承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勇于创 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的一座丰碑。
02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声。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 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 峭:形容微寒的风。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 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启示读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景 ,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境遇,提 醒读者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
。
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苏轼的《定风波》作为经典文学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高潮期,他继承并发扬了前辈 的文学传统。
《定风波》一词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 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01
02
03
诗歌方面
《题西林壁》、《饮湖上 初晴后雨》等。
词作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db2e4552d380eb63946d0d.png)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 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小结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 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 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崭新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 的诗人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 《醉歌》诗。 (1)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 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 字的表达作用。(4 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 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 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萧瑟”指什么?诗 人要“归去”何处?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a3ef2c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3.png)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 且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 波 风苏 轼
苏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 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课堂结构
CONTENTS
壹
贰
贰
肆
作
译
诗
练
品
文
词
习
简
与
赏
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 且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 波 风苏 轼
苏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 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课堂结构
CONTENTS
壹
贰
贰
肆
作
译
诗
练
品
文
词
习
简
与
赏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拟人。(1分)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 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 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
精品课件
16
补充其它手法
(1)双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二 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风雨,又暗指 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和苦难 挫折的人生逆境。“晴”既天晴,也暗指人生中春风 得意的顺境。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 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
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
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
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
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
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
晴。
精品课件
12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 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 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 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 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精品课件
1
定 风 波
苏 轼
精品课件
2
【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借喻、象征,“风雨”喻指(象征)人生逆境, “晴”喻指(象征)人生顺境。
(3)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说穿着
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 有什么可怕的呢?
(4)借景抒情,借途中遇雨抒发乐观洒脱的感情;
(5)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
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精出品课人件 生大哲理。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事件:遇雨。
★环境:先雨后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事件。
精品课件
11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精品课件
5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 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幾道文》、《前赤壁赋》、《黄 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 图》、《竹石图》等。
精品课件
6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 ---黄州--登州— 扬州--定州-- 惠州---儋州
2、学会分析本词的手法;把握词的感 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学 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并能将苏轼素 材运用到作文。
精品课件
3
精品课件
4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 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 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9
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朗读的要求: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1、读准字音 蓑\烟雨\任平生。
2、读出节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3、读出感情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品课件
10
赏析全诗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上片 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 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精品课件
13
找出点明环境特点的词
如何理解?
烟雨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政 治上的风云变幻)
一语 双关
明确:不仅写眼前之景,也是写心中所想: “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任由各种各样的 风吹雨打。面对这些,“我”都无所畏惧。
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
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
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
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精品课件
18
•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 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 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17
5、“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 “归去”是否相同?苏轼的“归去”是归 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
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
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
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
• (4)“归去”——回归自我 。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 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 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 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 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 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 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精品课件
7
乌台诗案
• 乌台即御史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
是御史台的言官,他
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
监察御史里行(御史
台的见习史官)舒覃、
何正臣等,因此称为
“乌台诗案”。
精品课件
8
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14
3、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自 然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 生风雨,“晴”比喻春风得意的人生 顺境。
(2)人生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 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作者经 过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 见怪不怪了。表现出词人面对人生苦 难之时,乐观开朗、无喜无悲、荣辱 皆忘、旷精达品课件洒脱的人生态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