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
![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d46462b4693daef5ff73dc1.png)
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因为一首长诗《长恨歌》,扬贵妃在日本家喻户晓。
那么在是怎样的呢?一、日本民间传说中的杨贵妃杨贵妃是中国唐朝时代唐玄宗皇帝的妃子,天生丽质,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说的是杨贵妃由于她的倾国倾城之美貌,得到唐玄宗皇帝的专宠,皇帝终日沉湎于作乐玩耍不思朝政,以致引起“安史之乱”,唐朝也因此而由盛转衰。
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已在马嵬驿馆被缢死。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来往频繁,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唐诗在日本大放异彩,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更是深受欢迎,是日本贵族争想传诵的作品,白居易根据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故事而写成的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在日本更是影响广泛,也是由于这首《长恨歌》,杨贵妃同样也是家喻户晓的―个人物。
杨贵妃死后,民间中有关杨贵妃的死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最为有名的应该是缘于自居易的《长恨歌》里的一句诗“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而认为杨贵妃当时并没死于马嵬驿,而是到了蓬莱仙岛。
这个蓬莱仙岛到底是哪里呢?在中国它通常被解读成是个浪漫主义的描写方式,指的是理想中的不老不死的仙境。
但是在日本,蓬莱常被看作是日本本土。
直至今日,在日本的民间和学术界仍有这样一种看法:安史之乱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而杨贵妃则逃亡至日本,最后在日本死去。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也曾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在日本的民间,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杨贵妃之乡的传说日本的山口县长门市油谷町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那里有个叫做二尊院的寺院,院里有尊杨贵妃像,院中留存着两本古书,书中记载着―个有关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的传说:“相传在日本的奈良朝,中国唐朝天宝15年756年7月的一天,有一只空舻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岛海湾西侧的唐渡口,舟上躺着一位绝色女子,在旁的仕女流着泪说:“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爱妃杨贵妃,因为安禄山的反叛而被处死,但是侍卫队队长不忍心看到皇帝哀伤,而秘密地将她救下,并造了这只空舻舟让其逃生,故此漂流到此。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27a69e0c22590102029d81.png)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杨贵妃,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争议的女性。
她的偶像化过程与中国古代其他历史人物偶像化、神化、仙化的过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异之处。
以传统演艺为考察重点,从几个层面的分析即可透视出杨贵妃形象流变的过程。
首先,精英主流文化层,特别是史官、文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吟咏,使杨贵妃以不同的形象深入到民间,并在传统演艺作品中得到展现。
其次,传统演艺中李隆基、杨贵妃仙化的形象,与李隆基以及整个明皇时代对道教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杨贵妃因为唐玄宗的关系热衷道教活动,也有意抬高道士的地位,后来的文艺作品中尊她为“太真妃子”便与此有关,她因此也逐渐被视为道教仙真。
再次,李、杨之间的帝妃之恋能够为普通民众所传唱,杨贵妃能成为群体公认的“有名的形象和典型”,这背后其实有着大众所能接受的民俗元素。
笔者从深层民俗文化来考察杨贵妃偶像化现象,发现杨贵妃在民间是被视为“性及生殖崇拜”之偶像的。
此外,从中国戏剧发生于古代民间祭祀礼仪的观点出发来考察杨妃戏,发现有关杨贵妃的戏剧是属于冤鬼镇魂剧一类,杨贵妃是作为“冤鬼”“孤魂”在民间祭祀礼仪上得到祭祀的。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演变的分析,可以知道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是各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偶像化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浅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
![浅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8af2e6b58fafab069dc02b3.png)
浅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杨贵妃是个天生丽质的绝代佳人,并且多才多艺,甚至可以说她是美的化身。
然而,正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一古谚,这位绝代佳人纵然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还是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
然而,杨贵妃非同寻常的死亡,却让她在文学艺术中得以永存。
她的悲剧命运被一代代的文人骚客所传诵。
“人们不愿意她死,因而驰骋想象,希望她能活在世间,以致出现了死而复活、死而升仙等传说。
”于是,在这种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她的生命力永不衰竭,一代代的文人骚客,都在她身上寄寓了不同的哀思,也因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杨贵妃的形象也一再变化,臻至完美。
一、经典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
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唐以来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题材,历代皆有作者选取这个题材进行创,“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慨歌传》,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官调》、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亳记》,清代孙郁的《天宝曲史》、洪昇的《长生殿》等”。
[1]这些作品对杨贵妃的措写不同,丰神各异。
下面就重点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三部作品为例,希冀能从中看出杨贵妃形象变迁的转迹。
(一)《长恨歌》中纤弱无无辜的佳丽。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诗,“他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束,在政治上是讽刺的,在爱情上是歌颂的”[2],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成其事,变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3]作品在结构上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以杨贵妃之死作为分界线。
前一部分极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受宠及至推恩杨门,不但她自己“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在一身”,杨氏家族“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门户生”民间也“不重生男重生女”。
于是日日笙歌,夜夜狂欢,“从此帝王不早朝”。
然而欢娱不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终日的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于是出逃幸蜀,“六兵不发无奈何”,最终“宛转蛾眉马前死”。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文化学诠释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文化学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cc6e5b46caaedd3382c4d308.png)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文化学诠释 自唐代以来李隆基与杨玉环 的爱情故事 就是比较热门的一个创作题材习称天宝遗事。
清代以前最著名的作品有唐代白居易 的《长恨歌 》与元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清康熙年间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两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其中之一就是洪升的 《长 生殿》 比较而言洪升笔下的杨玉环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动人比起以往世俗的观念 与唐诗 、 元杂剧的有关描写这部戏曲突破较大作者对杨玉环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独特 的诠释使传奇表现出了较为鲜明而进步的妇女观。
本文试图对此加以分析并从文化学的角度解析这一新的戏曲现象。
一《长生殿》的作者洪升 Agt—A 是钱塘今杭州市人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 孔”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 《长生殿》 三易其稿而成传奇不仅改变了以往李杨故事 的悲剧结局而且真实细腻地展示了帝妃的爱情生活刻画了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 杨玉环形象。
与同类题材相比洪升在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突破显现 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一杨玉环注重真情情痴而妒突破了“三从四德”、 “夫为妻 纲”传统妇女观的束缚洪升删除了以往写杨贵妃“涉秽”的情节这一点与 《长恨 歌》 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描写相同但不同的是传奇强调“借 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 《长生殿》 细腻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女人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她追求专一爱情 的精神痛苦。
戏曲中的杨玉环既不过问朝廷争斗也不在意家族利益却常常担心皇帝的移 情别恋甚至是情痴而妒。
她不满李隆基与虢国夫人的暧昧举动惹恼了明皇被撵回了杨国忠的丞相府。
此时杨玉环的内心极为痛苦“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
其间心事多少难论。
1 / 11”“不提防为着横枝陡然把连理轻分。
”唱词中反映了她注重真情渴望专一爱情的一面。
后因献发致歉李、杨二人重归于好。
后来当得知李隆基与梅妃旧情复燃杨玉环十分恼怒说道“唉江采苹江采苹 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当听到万岁爷晚上已宿到翠华 西阁梅妃那里了《长生殿》几次写到她肝肠寸断的表情和动作“旦呆介”、“泣 介”、 “旦作不语掩泪叹介”并有一段唱词前腔闻言惊颤伤心痛怎言泪介把从前 密意旧日恩眷都付与泪花儿弹向天。
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
![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0e0671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5.png)
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杨贵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
井上靖(1907-1991)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诗人,其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屈指可数。
其中,其成就最高的当数以古代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
诸多作品中以中国古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共有三篇一《明妃曲》《褒姒之笑》《杨贵妃传》,其中《杨贵妃传》是唯一的一篇以中国古代女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杨贵妃传》于昭和三十八年(1963)始分二十八回连载在《妇人公论》。
小说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被玄宗召到长安六里开外的温泉宫侍候,写到天宝十五年(756年)在马嵬坡被缢死,描写了十六年间杨贵妃稀有命运的激变以及所生活年代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过程。
据笔者统计,关于杨贵妃形象的研究,无论中日均不在少数,但是关于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研究却是屈指可数,仅有一篇(李玲《解读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2013)。
李氏的论文中杨贵妃的形象可总结为三点:背叛丈夫,违背伦理道德与玄宗成婚,是功利的女性;入宫后倾其智慧,取悦玄宗,培养自己的势力,是精于算计的女性;在与梅妃争宠的过程中更是一直怀恨在心,是报复心理极强的女性;但是这样的杨贵妃作为物欲和权欲的`牺牲品,只不过是玄宗皇帝的一个玩偶,也是值得同情的女性。
笔者也认为作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杨贵妃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同情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勇敢智慧的杨贵妃。
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礼教极其严酷的社会的女性,杨贵妃最后虽然没有逃脱被缢死的悲剧命运,但是她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运用自己的智慧,笼络人才,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试图主宰自己命运,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
井上靖在其全集这样说过《杨贵妃传》的“内容是以《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主要线索写作而成的。
”注1本文将以唐研究最直接的史料一《新唐书》《旧唐书》以及《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为基石,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日本作家井上靖《杨贵妃传》中的杨贵妃形象。
第六讲+日本也有个杨贵妃
![第六讲+日本也有个杨贵妃](https://img.taocdn.com/s3/m/47be5f7931b765ce050814aa.png)
克丽奥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公元 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 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 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 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 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 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她先 是凯撒的情妇,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凯撒 被刺身亡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他违反 罗马的传统习惯同克丽奥佩特拉结婚,修 书遗弃他的罗马妻子----即屋大维的姐姐。
《杨贵妃》实际上并未敷演这一帝妃之恋 的曲折,它只是让人领略这一爱恋的“死 而无尽”,祭典和供奉人类的这一份无常 而永久、脆弱又强韧的男女之爱。《杨贵 妃》将绵绵无尽之恨寄托于有尽之演剧之 中,将人类无形之怀恋哀怨,物化为有形 的艺术形式。
杨贵妃形象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中 如此相异,也与两国文学观念上的差 异密切相关。中国文学也追求美,但 又明显地带有政治和伦理的特点,还 要具有史鉴作用。而日本文学,总是 与政治远远地相离,只是将例如四季 转换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悲欢哀乐,轻 灵地、淡淡地表现出来。
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系列: 《长恨歌》《长恨歌传》《太真 外传》《梧桐雨》 在中国本土的李杨爱情系列作品 中,杨贵妃一直是以美女加荡妇 的双重形象出现的。
作品主题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歌 颂忠贞不渝、超越生死的帝妃之 恋,另一方面暴露统治集团内部 的腐朽、荒淫,谴责最高统治者 的“好色”而“误国”。 作品主题分裂原因:“真心”与 “身份”分裂;作者人格分裂。
第六讲 日本也有个杨贵妃
——中国的《长生殿》与日本 的能乐《杨贵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双重主题的《长生殿》系列
唐玄宗李隆基的 宠妃,小字玉环, 道号太真,陕西 华阴人,杨贵妃 身高1.64米,体 重138斤(有待查 证)。自小习音 律,善歌舞,姿 色超群。
《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facb6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a.png)
《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杨贵妃,即杨玉环,是元代著名戏剧家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女主人公。
淡妆浓抹总相宜——三位中日戏剧大师共演《杨贵妃》
![淡妆浓抹总相宜——三位中日戏剧大师共演《杨贵妃》](https://img.taocdn.com/s3/m/0d157ee614791711cc7917f2.png)
Chinese and Japanese Drama Masters Play the
Same Role as 'Yang Yuhua' in Shanghai 作者: 晓溪 忻颖(整理)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24-2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杨贵妃》 大师 戏剧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日本首相 艺术表现方式 鸠山由纪夫国家馆
摘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提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说,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日本民间也是广为流传。
今年6月的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项目“庆世博中日戏剧大师汇演”,不但吸引了众多上海观众,更有大批日本观众特来捧场,就连来沪参加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活动的日本首相特使鸠山由纪夫也特别会见了参加本次演出的中日艺术家。
在最后一天的演出中,坂东玉三郎、梅葆玖和关根祥六三位歌舞伎、京剧、能乐的大师同台亮相,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共同演绎“杨贵妃”,这在中日戏剧交流史上尚属首次。
简述杨玉环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述杨玉环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620cf32a5fbfc77da369b1ca.png)
论文题目:简述杨玉环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目录摘要 (I)Abstract (I)绪论 (I)(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I)(二)研究现状 (I)1. 国内研究现状 (I)2. 国外研究现状 (I)一、杨玉环形象的历史原型 (I)二、杨玉环形象的文学演变 (I)(一)《长恨歌》——风华绝代的倾世皇妃 (I)(二)《梧桐雨》——蛊惑君王的红颜祸水 (I)(三)《长生殿》——深情大义的钟情女子 (I)三、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的原因 (I)(一)时代背景的改变 (I)(二)社会文化的变迁 (I)(三)作者思想的差异 (I)结语 (I)注释 (I)参考文献 (I)致谢 (I)摘要杨玉环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很早就进入了文学领域。
本论文以“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为题,除去绪论和结语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本文第一节主要是分析了杨贵妃的历史原型,从各种史料的记载出发,对杨贵妃的生平予以有效的还原。
进而深入的了解杨贵妃的出身籍贯,以及和唐玄宗之间的关系和她最后的结局。
在第二节的描述当中,主要选取了三部对杨贵妃形象进行有效塑造的作品——《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来进行重点分析,在不同作品中杨贵妃的形象都发生了哪些演变。
第三节主要是分析杨贵妃形象发展演进的原因。
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部作品的为例来进行分析,分别从历史、文化、和作者这三个维度进行的阐述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杨玉环形象;演变;《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AbstractAs a historical figure, Yang Yuhuan entered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very early. This thesis takes the evolution of Yang Kuei Fei's literary image -- Taking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Wutong rain" and "the palace of eternal life" as an example.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Yang Guifei, and restores her ability according to vari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It includes Yang Guifei's life experience, native place and na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 Guifei and Tang Xuanzong, and the cause of her death.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selected three images of Yang's successful being, namely Yang Fei Fei, "Wu Long Yu", "Wutong Yu" and "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Yang Kuei Fei's image in different works.The third section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Yang Guifei's image. Take the three works of "everlasting regret", "Wutong Yu" and "eternal life pala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author.Key words: The image of Yang Yuhuan;evolution ;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Wutong rain"; "the hall of eternal life"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结合史书中的杨玉环,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篇经典作品入手,分析杨玉环的历史形象。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d97f58584868762caaed5f9.png)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正如“国粹”京剧在中国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歌舞伎在日本人民心目中也是如此宝贵的存在。
它是日本人为之自豪的传统戏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瑰宝。
歌舞伎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初期,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
歌舞伎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之后,日本迎来了桃山文化大发展时代。
能乐、茶道、插画、净琉璃、歌舞伎等艺术兴盛起来。
与早期京剧类似,歌舞伎此时实际上也是一种“草根文化”。
它最早起源于一些游艺人以劝布施为目的而演出的一种歌和舞,流行于底层阶级,不登大雅之堂。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歌舞伎在元禄时代才由最初的雏形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元禄时代之前,幕府为了限制伴随歌舞伎表演而来的卖淫行为,曾多次下令禁止歌舞伎表演。
到了元禄时代,因接受了不跳煽情舞蹈、剃“野狼头”等要求,歌舞伎才得以光明正大地演出,并演变成了一种有剧本、有主题思想、唱念做打俱全的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艺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作为戏剧的歌舞伎正是始于这一时期。
纵观歌舞伎的发展历史,我发现艺术总是来源于底层人民,或者说,来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
不论是歌舞伎还是我们中国的京剧,它们都来自于底层人民,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
当然这种产物在诞生之初会携带一些江湖气息,难免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时间是最有效的磨刀石,歌舞伎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歌舞伎的舞台、音乐、人物的服饰化妆独具特色。
舞台方面,花道的创立是第一特色。
花道是从送花通道转化而来,用于演员登、退场,同时还能连接观众席,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虽然在当今各种演唱会舞台中,这种直通观众席的通道已经应用的很普遍了,但在歌舞伎所处时代,花道的应用还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音乐方面,以日本传统乐器演奏为主,如三味线、琵琶、日本筝、尺八和太鼓等。
其中,以三味线的应用最广,其前身是中国的三弦。
以我听过的日本传统音乐来说,大多以太鼓烘托气氛,三味线掌控主旋律,其他乐器配合演奏。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为个案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为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263b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d.png)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为个案一、背景介绍二、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异同点对比三、元杂剧《梧桐雨》中杨贵妃的形象四、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的形象五、中日文化差异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产生的影响六、《梧桐雨》与《杨贵妃》中杨贵妃形象的深层含义比较七、杨贵妃形象在中日现代文化中的传承八、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现实意义九、结论及启示1. 背景介绍:本部分应简要介绍中日古典戏剧和杨贵妃形象的历史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研究铺陈基础。
2.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异同点对比:该部分应介绍两个国家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异同点,如造型、性格、命运等方面。
3. 元杂剧《梧桐雨》中杨贵妃的形象:本部分应集中介绍《梧桐雨》中杨贵妃形象的塑造,可通过分析剧情、配乐、角色对话等方式。
4. 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的形象:本部分应介绍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形象的表现,可通过分析舞蹈、音乐、言语、造型等方面。
5. 中日文化差异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产生的影响:本部分着眼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探讨该差异如何影响了两个国家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塑造。
6. 《梧桐雨》与《杨贵妃》中杨贵妃形象的深层含义比较:着眼于杨贵妃形象背后的意义,探讨两部作品对女性地位、人性等深层次话题的探索。
7. 杨贵妃形象在中日现代文化中的传承:本部分着眼于杨贵妃形象在现代中日文化中的传承和变化,如电影、小说、艺术作品等方面。
8.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现实意义:本部分着眼于杨贵妃形象在现实中的意义,如作为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反思等方面。
9. 结论及启示:本部分应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对于杨贵妃形象的新认识,以及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启示。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常常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人物,两个国家所创造的杨贵妃形象各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以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为个案,进行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1. 背景介绍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戏剧都有许多著名的杨贵妃形象,这些形象均源于传统文化中对杨贵妃的塑造。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https://img.taocdn.com/s3/m/90ff1dcf08a1284ac8504334.png)
杨 贵 妃 在 日本 传 统 戏 剧 剧 目 中 出 现 的 次 数 不 多 ,但 却 有 极 大 的 特 色 , 形 象 流 变 的 轨 迹 自成 一 脉 , 体 上 可 且 大
以 分 为 “ 乐 中 的 杨 贵 妃 ” “ 舞 伎 中 的 杨 贵 妃 ” 个 能 与 歌 两
系统 。
~
多讲 述 的是 有 刻 骨 铭 心 之 爱 的 女子 不 能 忘情 的故 事 ,
杨 贵 妃 是 中 日文 化 交 流 史 上 的 一 个 特 殊 人 物 , 她 的 美 貌 、 华 , 盛 世 帝 王 的 情 感 生 活 , 及 其 命 运 本 才 与 以
身 的戏剧 性 , 这 个仅 仅 拥有 3 年寿 命 的女 人 在 身后 让 8
的 演 进 脉 络 进 行 简 略 梳 理 . 并 扼 要 分 析 其 诞 生 演 变 的
_ 一 j
能 的 传 统 剧 目 有 多 种 分 类 方 法 , 如 按 照 剧 中 主 角
的 类别 划 分 , 大体 为 “ 、 、 、 、 ” 类 , 故 事 则 神 男 女 狂 鬼 几 按
在 剧 中 只 是 份 量 很 轻 的 配 角 , 显 然 是 被 剧 作 者 故 意 安 插 进 剧 本 的 。贵 妃 出 现 的 意 义 , 于 展 示 唐 明 皇 与 贵 妃 在
日本 传 统 戏 剧 的 主 要 形 式 , 乃 是 成 熟 于 室 町 幕 府 时 期 ( 3 6 7 的 “ ” “ 言 ” 以 及 后 来 在 江 户 1 3 -1 3) 5 能 与 狂 , 时 期 ( 0 —1 6 发 展 成 熟 的 歌 舞 伎 。 能 与 狂 言 , 脱 1 3 7) 6 8 都
歌 舞 伎
杨 贵 妃
作 为 主 角 的 能 , 有 《 贵 妃 》 出 , 也 是 所 有 “ 事 仅 杨 ~ 这 唐 能 ” 唯 一 的 “ 能 ” 假 发 能 )是 以 美 貌 女 子 为 主 要 角 中 鬟 ( ,
李杨爱情创作之中日比较
![李杨爱情创作之中日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049f60890c69ec3d4bb7504.png)
父子。四军不散 , 遂缢死于佛室” , 将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安史之乱 ”也与其联系起来。因此 ,在中国文人的眼中, 杨贵妃有着闭月羞花的美貌 ,她使得唐玄宗不理政事 ,让兄 长杨国忠当上了祸国宰相 ,她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 “ 安史之 乱” , 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令人同情 , 同时她又是红颜祸水。 丰富 的取材 赋予 了 中国文人 多维 的思 维和广 阔的发挥 空 间。 因此,在 中国的文学创作中,李杨爱情故事有着多重主题 。 “ 安 史 之乱 ” 和李杨 爱情 故事 也在 同一 时期 传人 日 本, 而使李杨爱情故事在 日本广为流传 的直接原 因是 白居易的 《 长恨歌》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 《 长恨歌 》东传 日 本是在公 元8 3 7年,正值 “ 安史之乱”结束后半个多世纪 、 《 长恨歌》
在 中国流 行 的时期 。 也 就是 说 ,日本 文人对 于 李杨 爱情 的创
心空如苍天。孤身相 吊影 ,遥遥望晓月” ,他们描绘的是纯 粹 的爱 情 , 与 政治 无关 、与历 史无 关 、 与 他人亦 无关 。这与 中国传统的女人祸国的思想是脱离的。其次 ,日 本的部分创 作从佛教的思想 出发否定 了李杨的爱情 。谣曲 《 杨贵妃 》 否 定了李杨爱情本身 , 认为他们追求的爱f 青 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 之物。这与中国从儒家的道德伦理出发的评价 中 日创作 的 来 源不 同
中 国的创作 来 源于 文人们 在 当时 特定 时代 的所见 、 所感 以及中国史书的记载 。 这些材料为中国文人们提供 了丰富的 资料和多维度的感知,同时作为本 国的历史故事 ,中国文人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以传统演艺为考察重点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以传统演艺为考察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2ac1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8.png)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以传统演艺为考察重点一、本文概述杨贵妃,原名杨玉环,作为唐朝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艺创作的重要素材,她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丰富而复杂的流变。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传统演艺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和传承,来揭示其形象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
传统演艺作为历史的镜像,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也融入了艺人的个体经验和情感倾向。
通过对传统演艺作品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杨贵妃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寓意。
本研究将围绕杨贵妃形象在传统演艺中的呈现,分析其在戏曲、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我们将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杨贵妃形象如何被塑造和再创造,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杨贵妃的认知和评价。
我们还将探讨传统演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杨贵妃形象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在传统演艺中的流变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启示。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演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功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杨贵妃形象的历史演变杨贵妃,本名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后妃之一,也是文艺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她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这种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政治氛围的影响。
在早期的历史记载中,杨贵妃的形象主要被描绘为一个美丽而妖娆的女子。
例如,《旧唐书》中就有对她“姿色冠代”的赞美,突出了她的美貌和魅力。
这一时期的杨贵妃形象更多地是作为唐玄宗宠爱的象征,体现了皇家的奢华和享乐。
随着历史的推进,杨贵妃的形象开始逐渐丰富和复杂化。
在宋元时期的戏曲和小说中,她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和人性色彩。
在这些作品中,杨贵妃不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人物。
她的爱情故事、悲剧命运以及她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都成为了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
15950981_中日共演《杨贵妃》传奇_
![15950981_中日共演《杨贵妃》传奇_](https://img.taocdn.com/s3/m/5cba86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e.png)
·聚焦25WORLD VISION 2018.NO.3Hot Spot 热点·文化式,联袂演绎了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杨贵妃”传奇。
杨贵妃故事在两国的流传,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关注的话题。
这次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演出的《中日杨贵妃响演》又一次续写了“杨贵妃”传奇的新篇。
两国舞台上的“杨贵妃”中国的昆剧又称“昆曲”、“昆山腔”,是现存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根据明代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腔自元代末年的昆山地区发源,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清文人创作了一批文学艺术水平颇高的经典昆剧剧本,其中清代剧作家洪昇创作的《长生殿》,演绎了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历史传奇。
这部继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元代剧作家白朴《梧桐雨》之后演绎“杨贵妃”故事的名作,至今活跃在昆剧舞台上。
其中《定情》《密誓》《惊变》《埋玉》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
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观众会有更多的机会观看、了解双方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日共演《杨贵妃》传奇文 | 杜雪中日国粹艺术的舞台佳话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在日本东京的国立能乐堂,上演了中日两国传统舞台艺术瑰宝——中国昆剧、京剧,日本能乐、狂言荟萃一堂的《中日杨贵妃响演》。
这场演出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观众可以一次饱览中日两国顶级艺术家演出的四种国粹艺术;更在于在昆剧、京剧、能乐的传统剧目中,都可以找到“杨贵妃”这一共同主题的作品。
经过重新剪裁编排,来自两国的舞台艺术以各自最经典的形中国艺术家在日本演出《贵妃醉酒》。
如果说昆剧和京剧极尽表演艺术之美,那么能乐则以制造意境取胜。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6WORLD VISION 2018.NO.3Hot Spot 热点·文化“能乐”是日本独有的传统舞台艺术,是神道祭祀剧“式三番”、配戴面具演出的古典歌舞剧“能”、古典滑稽剧“狂言”的总称。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https://img.taocdn.com/s3/m/ae34923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a.png)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
姜斯轶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的共有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有重要地位与意义.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本文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中杨贵妃形象的演进脉络进行简略梳理,并扼要分析其诞生演变的文化土壤,也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观照中日传统文化精神各自内涵之一斑.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姜斯轶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硕士课程研修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官史与戏剧中杨贵妃之死的文化意蕴之比较 [J], 杨明贵
2.无辜的『妖姬』——浅论中国传统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 [J], 姜斯轶
3.试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古典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J], 郭文轩
4.中日传统戏剧中的"狂者形象"——以《牡丹亭》与《松风》为中心 [J], 温彬
5.中国传统戏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对《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认识 [J], 张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https://img.taocdn.com/s3/m/8de15b36650e52ea551898cf.png)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作者:姜斯轶来源:《艺海》2011年第02期摘要: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的共有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有重要地位与意义。
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
本文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中杨贵妃形象的演进脉络进行简略梳理,并扼要分析其诞生演变的文化土壤,也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观照中日传统文化精神各自内涵之一斑。
关键词:日本传统戏剧杨贵妃题材流变能歌舞伎杨贵妃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她的美貌、才华,与盛世帝王的情感生活,以及其命运本身的戏剧性,让这个仅仅拥有38年寿命的女人在身后被无数次评论、演绎。
日本人对于杨贵妃显然有所偏爱,以致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为人所传颂,后世中日学界亦不乏据《长恨歌》及其他史料论证此传说者。
杨贵妃在日本家喻户晓,甚至在神道谱系中也占一席之地。
日本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次提到杨贵妃,戏剧作品中也有杨贵妃出场,杨氏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杨贵妃在日本传统戏剧剧目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却有极大的特色,且形象流变的轨迹自成一脉,大体上可以分为“能乐中的杨贵妃”与“歌舞伎中的杨贵妃”两个系统。
一、“杨贵妃”故事在能中的类别日本传统戏剧的主要形式,乃是成熟于室町幕府时期(1336-1573)的“能”与“狂言”,以及后来在江户时期(1603-1867)发展成熟的歌舞伎。
能与狂言,都脱胎自“猿乐”。
周作人论述其产生的过程为:“据说猿乐这名字乃是散乐的传讹,原是隋唐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杂剧,内容包括音乐歌舞,扮演杂耍各项花样,加上日本固有的音曲。
这些歌舞杂耍音曲,在民间本来流行着。
这时候大概又受到中国元曲若干的影响,便结合起来,造出一种特殊的东西。
这最初叫做‘猿乐之能’,能便是技能。
后来改称为‘能乐’,那脚本即是谣曲。
谣曲是悲剧,其中又反映着佛教思想,所以它只取了猿乐中比较严肃的一部分。
”(周启明.日本狂言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1.)能的传统剧目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剧中主角的类别划分,则大体为“神、男、女、狂、鬼”几类,按故事的时空关系可划分为“梦幻能”与“现实能”,还有按照故事来源出典即所谓“本事”划分的方法,其中来源于中国题材的能被称为“唐事能”。
(完整版)《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完整版)《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61e11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0.png)
(完整版)《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摘要: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向世人描绘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洪昇的笔下,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她漂亮、痴情、善良,最终得以永远和唐明皇相伴,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取了真正永恒的爱。
在文学作品《长生殿》里,杨贵妃和唐明皇最终得以天长地久。
本文对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展开系统分析,并且梳理了有关于杨贵妃形象描绘的古代文学作品。
而且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的诞生、发展、延续、变化,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力求站在真实全面的立场中,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做出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爱情;形象一、绪论(一)研究意义1、作品《长生殿》概述《长生殿》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近代曲家第一”。
该剧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结局,又在仙界复活并获得长生的过程,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变、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忠奸和情感的曲折,真可谓是浓缩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真情百态。
《长生殿》可以说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杨贵妃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
它是一篇既讽刺又同情、既肯定又否定、具有双重属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通过李隆基天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误了朝政,最后导致国乱妃亡的惨痛结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诫大家物极则反;另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关系的描写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从而也寄托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2、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杨玉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甚高,不仅因她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更由于她与历史著名皇帝唐玄宗以及“安史之乱”事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关杨玉环的形象,也可谓多姿多彩。
自唐代以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直就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新唐书》等史书巨著。
无辜的“妖姬”——浅论中国传统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
![无辜的“妖姬”——浅论中国传统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05483224b73f242336c5f36.png)
乞 巧 也 是 为 安 所 设 , 巧 言 令 色讨 了 玄 宗 欢 心 。 这 样 的 杨 贵 妃 , 作 者 批 判 却 是 的对 象。 在 马 嵬兵 谏一 节 , 借玄 宗之 口为其开脱 :他又 无罪 过 , 贤达 。 但 却 “ 颇 须 不 似 周 褒 姒 举 火 取 笑 , 妲 己 敲 胫 觑 人 。 又 说 :他 是 朵 娇 滴 滴 海 棠 花 , 纣 ” “ 怎 做 得 闹荒 荒 亡 国 祸 根 芽 ? 又 借 高 力 士 表 示 : 贵 妃 诚 无 罪 , 将 士 已杀 国 忠 , ” “ 然 贵妃在 陛下 左右 , 岂敢 自安 。 “ 了 国 忠 , 连 贵 妃 。 明 确 表 示 , 安 史 之 乱 ”杀 祸 ” 在
以后 , 休 教 死 骨 头 上 揣 与 我 个 罪 名 儿 f” 却
事 实上 , 种 对杨贵 妃评 价 的矛盾 性 贯穿于 她 身后 的整 个封建 社 会 , 这 远
在 白朴 之 前 的 文 人 就 纠 缠 在 这 矛 盾 中 。 甫 之 < 人 行 》 描 绘 杨 氏 一 门 因杨 杜 丽 , 贵 妃 得 宠 而 奢 糜 的 景 象 : 有 《自 京 赴 奉 先 县 咏 怀 五 百 字 》 对 杨 氏 一 门 受 又 ,
一
军 - 蓑犁望 鬃磐 菀
姜 斯 轶
别 选取 了不 同的角度 , 杨 或贬 斥 、 同情 , 她 的形 象充 满争议 。 对 或 让 即便 是 < 恨 歌 传 > 对 杨 贵 妃 的 态 度 也 是 矛 盾 的 。 长 恨 歌 > 未 对 杨 贵 长 , 《 并 妃 做 直 接 评 论 , 其 对 杨 美 貌 的 描 写 , 及 对 李 杨 坚 贞 爱 情 的 叙 述 , 对 杨 但 以 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国元杂剧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
杂剧兴起于唐代,宋代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及至元代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融合了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表演形式,因而被称为元杂剧。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之一,自14一15世纪开始盛行。
能剧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日本传统戏剧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艺”之一。
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中共有的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白居易《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再到日本能乐《杨贵妃》,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
而对两国戏剧中“杨贵妃”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两大实例。
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情节结构差异、形象演变过程等方面,对中古典戏剧与日本能乐在人物塑造的美学特征上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
从情节结构上看,与元杂剧《梧桐雨》中歌颂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同的是,日本能乐《杨贵妃》只展示“死恋”,即死后还“绵绵无绝期”的爱;不以“李杨恋”为叙述主体,而以“杨贵妃”为主。
从人物形象上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元杂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是全剧的配角,同时也是被观众谴责的对象,而在日本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却是以“魂贵妃”和“病贵妃”形象示
人,是观众同情和怜爱的对象。
杨贵妃形象在中日两国戏剧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有关。
从文化观念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文以载道”,讲究文学与政治、伦理结合,因此杨贵妃历来被视作红颜祸水而饱受谴责;而日本的文学观念恰恰是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相离,因此杨贵妃在日本能乐中就成了值得观众同情的“纯爱”的人物。
而不同的文化心理,也导致了中日两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往往是“重生轻死”,因而白朴在《梧桐雨》中增加了马践杨妃的悲惨场面,写死者之痛,然后又极写生者之悲,将杨贵妃塑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为人不齿却又有引人悲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
比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日本文化中往往要求人们被动地接受和尊重生死无常的客观规律。
观众往往带着“超越生死”的心理观赏戏剧,因而杨贵妃也就成为了美丽、脱俗、深情、忠贞的爱情典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