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

合集下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升和毫升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李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李老师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换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分别体会到“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李老师接着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李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概念课的教学,老师往往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此种概念。

这是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但本节课中,方老师紧扣体验式学习主题,创建情境,通过两次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思考。

整节课中,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数学课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拖拽、蒙层、克隆、旋转等功能,展示了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制作模型,训练能力。

方老师创设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方案,动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对正方体的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2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课题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计算相关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学会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

二、学习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2.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教学重点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3.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2.关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物品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认知。

比如:箱子、砖块等。

让学生描述物品的形状和特点。

2. 探究长方体(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并找出长方体的特点: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如底面、顶面、侧面等。

3.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20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计算出其体积。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的测量,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掌握。

4.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0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计算出其表面积。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的测量,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掌握。

5. 探究正方体(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形状,并找出正方体的特点: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正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如顶面、底面、侧面等。

6.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15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正方体的边长时,可以计算出其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听课老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开学初,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大赛,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
三、评教学过程
李老师的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给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等学生讨论完后张老师提出:“对不太明白的问题让学生聊一聊?”学生就大胆的把自己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又通过学生来回答同学不明白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最后张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各位同学。 在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四、评教学方法
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学的实际,符合品质课堂的要求,大胆突破常规教学,敢于改革创新课堂,在课堂教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五、评教学效果
李老师这节课能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紧凑、合理、完整。整体教学效果非常的好,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能有效的合理运用40分钟,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在本节课张老师指导有针对性,使学生很容易的获得知识,能兼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交流,沟通,质疑,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到知识。
六、评教师基本功
李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生动、简练,表达准确,得到了同学们的先。衣着得体,精神饱满。板书设计合理且工整,能熟练运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评课
学科
数学
评课人
授课者
课型
优质课
课题(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评教学目标
李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析到位,基本功扎实,能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注重对实际的英语,推动课程教学的开发和更新。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执教教师:滕少雪评课教师:周兴艳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并且已经会初步判断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是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为进一步为学习其它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

1.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本堂课,同学们课前准备十分充足,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领悟,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2.整个教学设计清晰、条理,特别是新授环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让学生在看、摸、数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充分地经历从实物到几何抽象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3.教具、学具准备充分,使用恰当。

教具、学具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准备恰当的学具。

比如,我看到赵老师不仅让学生准备了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而且还用小木棒做了它们的框架。

非常好。

4.小组合作的要求具体明了,合作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进行了组合作,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之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研究问题中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与探究能力。

5.教师的语言简练、要求明确,讲解比较到位。

巩固性练习及时、全面,对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非常有帮助,很好!6.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

比如,让学生来前面展示如何数面的个数,数棱的条数,上来展示的学生所使用的方法都非常好,老师能够及时肯定学生的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
由于本课的内容是两个红点,一个是绿点,内容太多,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巩固应用。
2、创设情境注意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3、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空间与图形类的知识教育抽象,所以,刘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出6个面,比较、分析、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的之和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抓住了推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调到学生探究的欲望。
存正方体的表面积
主要优点
1、刘老师对于教材的把握非常到位。本课虽然是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繁荣表面积,但内容杂碎。既要讲懂表面积的含义,又要求学生理解长方体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个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刘老师把这些知识融合与课堂上,环节清晰,任务明确,效果较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评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评价

这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评价,是优秀的数学教案,供参考学习。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1.出示思考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相对的棱长短怎样?(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

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注重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 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05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
01
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对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有清晰的认识。
接受程度一般
02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但在一些难点上仍存在困惑,需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 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性质和特点,促进合作 学习。
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 察、触摸,增强感性认识 。
图示分析
教师通过绘制图形、表格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关系 。
广度
本节课在内容上涵盖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基础知识,也 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内容,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
04
教师表现
教师的教学态度
认真负责
教师对教学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 业精神和责任心,认真备课、上 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全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 生的学习需求,尽力满足学生的学 习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汇报时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引入 • 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 • 教师表现 • 学生反馈 • 课程评价
01
课程引入
引入方式
生活实例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 正方体物品,如纸箱、砖块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 几何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本课是以问题为导引,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中掌握,练中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思想。

2、引入开门见山,通过抛出问题,调动思考,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思调动到学习上来,简捷明快。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提问、练习、板演、讲评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了有效互动和反馈。

3、杨老师对教材分析透彻,关键点讲解全面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拓展适当,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通过本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在拓展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4、杨老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富于变化,有激情。

采用启发式语言,填空式讲解,留下学生理解记忆的空间。

老师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激情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激励。

5、注意解题格式规范的教学。

课堂中杨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先写公式,再列算式,抓好学生的解题格式规范至关重要。

这堂课体现比较到位,反复强调,再根据学生的做的题目进行说明,做到了规范格式的具体化,从抽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6、采用巡视的办法,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纠正错误,进行补充教学,针对性强。

杨老师把学生回答的错误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用,是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7、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8、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培养。

比如,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体积公式的通用公式,即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渗透了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思想,也与本课的教学。

建议:1、本课课堂容量较大,结构紧凑,马不停蹄,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有可能跟不上。

建议适当放慢速度,把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候答、小结总结等环节上,让反应慢的差生能跟上来。

2、数学课以思为主,以练为主,这个方向是对的。

如果在课堂中间适当穿插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互动会更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老师着眼于几何图形内部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观察、操作、想象,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上得平实、真实、简洁、清新、流畅,她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刘烨在课堂教学中跳出了传统的“观察得出特征→用量折等方法简单脸证特征”的固定模式,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类推、想象、演绎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有益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从“知识为本”的课堂到“思维为本”的课堂,重要的是改变对数学、对教学的看法。

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人类抽象思考的结品,所以,数学知识在哪里,数学的抽象、推理就在哪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水乳交融的,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

思维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提的数学新概念、新名称、新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在众多的知识点中不失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刘烨老师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她抓住了几何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所有的几何图形,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它的特征就是考察它在组成图形的点、线、面方面有何特质。

"研究图形,就是要研究它的点、线、面”。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几何图形特征的学习。

其二,刘老师在长方体中点、线、面的探究组织上,厘清了什么是关镜。

"点”的情况,一带而过。

因为,单独的“点“引申不出更多的数学性质;“线”和面“所组成图形的面的大小情况最终还是由围成该面的边确定的,也就是说"线”定了,“面”也就定了。

因此,刘老师浓墨重彩地组织学生研究了“线(即棱)”,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同时又“四两拔千斤”地由棱的特征想象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自然而连贯。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

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

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优秀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

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

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

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性、扎实性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一、教材解读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针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教材。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和属性,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及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各种图形、实物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属性。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定义,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和生活实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进行测量和计算。

3.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辨认。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属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模块,有机地组织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实践教学法: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实践,从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应用。

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对立体几何的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探究长方体的定义和属性(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对比不同长方体的特点和共同属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教材概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适用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本册子的第二个单元是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2. 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长方体和正方体; 3. 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 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命名方式;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5.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内容的安排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结合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与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长方体和正方体。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答。

五、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教师引导,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征、命名方式进行示范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案例法:通过真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立方体的概念和特征,并将其扩展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示意图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合实物或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几何体的理解。

3. 命名方式解释详细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命名方式,即通过长、宽、高来命名。

提供多个例子,让学生能够准确命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为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长方体是一种由六个矩形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的六个面都是矩形,且相邻两个面的边长相等。

长方体有三个不同的边长,分别是长、宽和高,分别对应长方体的三个维度。

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和高的乘积,表示了长方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可以用来表示长方体的外部表面积。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邻两个面的边长相等。

正方体的边长是相等的,因此正方体的长、宽和高都相等。

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边长的立方表示,表达了正方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从定义上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主要在于面的形状和边长的相等性。

长方体的面是矩形,而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体的边长必须相等。

从几何特征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都比正方体要大,因为长方体的边长可以不相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体积和表面积。

而正方体的边长相等,因此体积和表面积相对较小。

在实际应用中,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长方体常见于建筑物、家具等领域,可以用来表示房间、柜子等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正方体常见于立体几何学中,可以用来研究立方体的性质和关系。

由于正方体具有边长相等的特点,因此在一些几何推理和计算中更为方便。

总结起来,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常见的几何图形,它们在形状、特点和用途上有一些区别。

长方体的面是矩形,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边长必须相等。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大于正方体,正方体具有边长相等的特点。

长方体常用于建筑和家具领域,正方体常用于立体几何学中。

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基本图形,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立体空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瞿能梅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我的收获很大。

新课一开始瞿老师让学生区分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里就建立了立体图形的框架,为长方体的认识做了铺垫。

同时又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瞿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

过去教学概念知识,往往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种概念,这是一种应试的手段、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在这节课中瞿老师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

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瞿老师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突破本课难点长方体的特征中,瞿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学中瞿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
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

在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把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完全相等做成动画的课件我觉得效果很好,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