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计数血小板数 量。
其他方法
如流式细胞术、电镜技术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或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 重要指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 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的活化标记物, 了解血小板活性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血栓性疾病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有助于诊 断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梗死、脑卒中等。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评估个体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依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来自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01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
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02
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评
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03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小板
活化程度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检测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 度挤压和抗凝剂不足,防 止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检测方法选择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小板活 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结果解读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小板 活化检测结果,避免误诊 和漏诊。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摘要】血细胞分析仪是医学检验最常用的仪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的检测是临床止血与凝血疾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及各值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影响因素1 概述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发展,血小板分析项目已趋多样化,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已广泛应用。

血小板分析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对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MPV,PLT,PDW等指标的可靠基础。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血小板计数对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血小板离体后易聚集,粘附,破裂。

血液分析法测定血小板受干扰因数很多,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数进行讨论分析。

2 影响因数2.1操作技术误差及放置时间及室内温度的影响: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因此由于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使用不规范,都可影响血小板的结果。

有资料表明[3],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在10分钟,30分钟时测定无显著性,但超过60分钟时开始出现差异性。

放置时间越长,细胞破坏越多。

分析仪误将破碎的细胞碎片计数为血小板,从而使结果增高。

检测血小板的最适宜温度为11-25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温度在对用稀释方法做全血细胞测定中更为显著。

2.2抗凝剂的影响:根据KSH推荐,在血常规检测中EDTA-K2作为抗凝剂。

[1]但EDTA-K2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自认血小板,而使检测结果偏低。

由于血小板可逆聚集不被溶血素溶解,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被计入白细胞小细胞群而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从而使白细胞结果假性升高。

2.3仪器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是靠电阻法以细胞为基础的“分群来计数的。

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与体积有相关性,当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被测标本存在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女 1 9例 , 均 年 龄 3 . 。 平 3 8岁 I2 方 法 . 采 静 脉 血 1m ,0 / D A —K 抗 凝 , L 20g L E T 2 用
40 m, V、C P W 分别从整体 上反映血小 板体积 . MP P T、D
( 大小 )、 积及 分布的指标 , C 或 压 P T值 受血 小板数量 及大
19例 ( )血液病人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 , 0 次 对其 临床意义
进 行讨 论 。
1 材 料 与 方 法
3 讨 论
血 小 板 主 要来 源 于 骨 髓 成 熟 的 巨 核 细 胞 , 的 数 量 和 它 19例 ( )均 为 住 院 患 者 , 中 IP3 0 次 其 T 6
11 检测对 象 .
小的 影响 ,C 值 的变化 一般与 血小 板数 量变化 一致 , PT 在 血 小 板 增 多 症 、 ML 早 期 P T 常 增 大 。 M V 的 检 测 意 义 C C P
最大 , 研究 表明 M V 的 大小与 血小 板 的数 量呈 非线性 负 P
相 关 , 在 分 析 MP 的 临 床 意 义 时 应 结 合 血 小 板 的 变 化 故 V 来 考 虑 。 A 的 MP P T值 很 少 引起 注 意 , 们 的结 果 A V、C 我
L MI A底层瓷粉与蒸馏水调和均 匀涂布在耐火材料 模型 A N 的基牙上 , 厚度 0 1mm, . 预干 燥5m n 然后 进 行 5 0C ~ i, 0 ̄
加瓷贴面与牙表 面 的接触 而积 。牙 面与 瓷贴 面经酸蚀 后
90 3℃的真代燃烧 , 用 自 上釉法 上釉 (0 ℃ 一 2  ̄并 采 身 50 90 C
血小板 压积 、 血小板分布宽度值 , 并设正常对照。结 果 : 与 正常对 照相 比, 生障碍性 贫血 患者血 小板 分布 宽 ① 再 度 增高( P<00 ) 血小板压积降低 ( 0 O ) 而平均体积 无明显 差异 ( 0 0 ) ① 与 正常对照 组相 比, .5 、 P< . 1 , P> .5 ; 特发 性 血小板减 少性 紫癜 患者平均体积 大于正常对照( 0 0 ) 血 小板压 积低 于正常对照 ( 0 O ) 血小板 分布 P< . 1 , P< . 1 , 宽度 无显著变化 ( 00 ) ③ 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血 小板分布 宽度 、 P> . 5 ; 平均体积 、 小板 压积 均低 于正常对照组( 血 均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血小板是人体中主要的凝血细胞,对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及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因此,血小板计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

一、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的价值1. 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的关系血小板计数是评估个体的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低血小板计数常常与出血倾向相关,例如,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进而增加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临床中,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出血倾向,有助于血液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血小板计数与血液恶性肿瘤的关系血小板计数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血液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会导致骨髓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疾病的进程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药物对骨髓的抑制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而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则意味着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预后的改善。

二、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监测中的价值1. 血小板计数与抗凝治疗的关系抗凝治疗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等。

但是,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

因此,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2. 血小板计数与输血治疗的关系输血治疗是一些严重贫血或出血疾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至关重要。

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存在输血后血小板反应不良的风险。

因此,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可以避免输血后的并发症,并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血小板计数,能够及早发现血液疾病患者的出血倾向,评估治疗的效果,判断病情的进程以及评估抗凝治疗和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是临床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检验项目。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与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血小板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症。

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状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具体而言,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凝血功能:血小板通过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的凝固和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的聚集率和释放功能,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其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

2. 监测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一些疾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栓治疗。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

3. 预测临床预后: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一些疾病如肿瘤、心脏病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常常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辅助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和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预后评估依据。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微粒化试验、凝血酶原时间试验、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试验等。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1. 凝血酶原时间试验(TCT):TCT是一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血小板的凝聚能力。

该试验操作简单、准确性较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试验(PFA-100):PFA-100是一种全自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器,通过测定血液在高剪切力下的凝结时间来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之一。

3. 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通过刺激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并观察聚集程度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临床意义探讨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临床意义探讨

2 . 3± 5 5 08 .2 2 . ± 4. 2 18 0
2 . 9 6 5j 58± . 2 . 8Z 5 1 64- .3 _ -
2 . l 5 1 32土 .5 2 . 7土 4 8 09 .4
2 . 2 8 6 86± .2 27 2士 6 6 . .6
2 . 3± 8 6 43 .1 2 . ± 54 25 .2
统 计 分 析 。 结 果 在 年 龄 小 于 或 等 于 1 5岁 组 , 、 红 细 胞 : 小 板 比 率 均 值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男 女 血 P> 0 0 ) .5; >1~5 组 中, 5 O岁 男性 的均 值 显 著 高 于女 性 ( P<0 0 ) 而在 年 龄 大 于 5 .1 ; 0岁组 中 男 性 也 显 著 高 于 女 性 ( O 0 ) P< . 5 。
[ bt c A s a t O jci To e po et ecii l p l a i f B / L ai d tce ybo d cl n lz r r ] be t e v x lr l c pi t n o C P T r t ee tdb l e sa ay e. h n aa c o R o o l
D :0 3 6 /.s . 629 5 .0 12 .0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29 5 (0 12 -8 40 OI1 .9 9ji n 1 7 —4 5 2 1 . 3 0 4 s A 1 7-4 5 2 1 ) 32 2 2
Th l ia p l aino eci c l pi to fRBC P T rtod tce ybo d cl n lzr CHENG ofu( p rme t f Clnc l n a c / L ai eetdb lo el a ay e s Da — De a t n i ia o La o a oy, a gs a c rHo p t l Na jn J a g u 2 0 0 Chn ) b r tr Jin uC n e s ia , n ig, i n s 1 0 9, ia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1、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内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也可用显微镜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

二、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25~350)×109/L。

三、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
1、正常人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2、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

新生儿出生时略低,2周后显著升高,6个月后可达到成人水平。

(二)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变化
当血小板低于125×109/L时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35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计数意义和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计数意义和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计数意义和应用血小板计数在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其可以提供有关血小板数量的关键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小板计数的意义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核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对评估机体止血功能和判定出血与血栓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 评估止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止血功能的强弱。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机体出血风险增加;而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机体易产生血栓。

因此,在手术前及术后出血风险评估、评估血小板功能障碍和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时,血小板计数至关重要。

2. 判断出血与血栓疾病风险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判断出血与血栓疾病的风险。

低血小板计数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若伴有出血现象,提示出血性疾病的风险。

而高血小板计数则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炎症、肿瘤等情况,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血小板计数的应用血小板计数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多个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1. 诊断与鉴别血小板计数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帮助医生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

例如,血小板计数在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病、肾病等方面的检测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2. 治疗指导血小板计数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引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的疗效及预测预后。

3. 疾病预后评估血小板计数对某些疾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在某些恶性肿瘤中,高血小板计数与预后不良相关,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总结:血小板计数在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

准确测定血小板计数可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评估机体止血功能、判断出血与血栓疾病风险,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反映血小板大小的一个指标,它代表了血小板的平均大小。

MPV的测量可以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进行,它通常以港式分: 可介于8.5至12.5f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碎片,它们主要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

由于它们的小尺寸,血小板的形态和大小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可能发生变化。

MPV可以用来衡量血小板的活力和功能状态,影响这些因素的改变可能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临床意义:1.临床疾病诊断和评估: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可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MPV的升高可能提示炎症、感染、恶性肿瘤、梗死和出血等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MPV的降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纤维化和其他骨髓疾病有关。

2.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MPV的升高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MPV与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不良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MPV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并及早干预。

3.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评估:MPV的升高也与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增加相关。

较高的MPV可能意味着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通过检测MPV,可以评估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防护措施。

4.预测疾病预后:对于一些疾病,MPV的变化可以作为预后的预测因子。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MPV与癌症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这可能与血小板活性和炎症反应的增加有关。

此外,较高的MPV也与幼年型炎性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预后不良相关。

5.药物治疗效果评估: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些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例如,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MPV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如果MPV在治疗后明显下降,可能意味着药物起到了预期效果。

总之,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疾病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
集功能检测、血小板凝集素检测和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等。

1. 血小板计数:通过血液学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反映血小板的总体功能状况。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血小板对特定
药物或刺激物的聚集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光聚集法和阻力
变化法。

该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判断血
小板功能异常是否存在。

3. 血小板凝集素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素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通过测定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含量或活性来评估血小板释放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ELISA法和免疫斑
点法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通过上述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凝集素水平和释放功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

2. 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些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心血管病等)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

3. 评估血小板功能与出血倾向之间的关系: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指导相关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血液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出血病等。

而血小板功能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血小板功能检测简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断,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后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功能检测主要通过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利用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手段,评估血小板的聚集、粘附、释放等功能。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以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包括心梗、脑梗等。

而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和粘附性,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通过采用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可以评估ADP受体的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方案。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出血性疾病是一类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而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判断出血性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例如,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可以评估血小板聚集的能力,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

四、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贫血是一类以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虽然贫血和血小板功能看似无关,但实际上,在某些贫血疾病中,血小板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等检测手段,可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为贫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五、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其他血液疾病中的应用除了上述几类常见血液疾病外,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其他血液疾病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血小板异常增多症等疾病中,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六、总结血小板功能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元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停止出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止血和修复伤口。

1.评估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时,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出血,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出血并危及生命。

2.评估血液病:血小板计数异常是一些血液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例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

3.监测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进展。

例如,对于血液病治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4.预测疾病风险:一些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与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小板计数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评估健康状态: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人的血小板计数与年龄、性别相关,如果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有一些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存在,比如炎症反应、感染、骨髓病变等。

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快的情况,比如骨髓抑制、免疫介导的凝血因子破坏等。

为了确定异常血小板计数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血液片子,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血细胞异常,并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总之,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暗示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存在,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怀疑自己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年第5卷第21期2018Vol.5No.21145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 )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宫方岩1,杨贺然1,连一霏2(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与血液有关的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篇文章就重点针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 )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提供给业内有关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

【关键词】血细胞检测仪;RP ;血液【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21.145.02疾病网织血小板(RP )指的是在骨髓当中刚刚到外围血液中还没有成熟的血小板,而在这其中又包含着许多的核糖核酸(RNA ),正是由于这种核糖核酸在细胞分析仪下可以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颜色,不同深浅的颜色也可以反映出骨髓中血小板的增生程度,对于日后进一步分析血小板的生成状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阐述整个分析过程,以供大家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的患者140多例。

ITP 患者被分为A 组,其中男占整体的1/3,其余女2/3,对于患者的年龄也并不做出过多的要求。

AA 患者被分为B 组,男和女各1/2,年龄要求稍稍有一些限制,缩小了患者的观察范围。

AL 患者被分为c 组,本组的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没有较大差别,年龄观察范围也与b 组无异。

最后的D 组观察对象均为身体健康的人,男女数量一样多,所有的检测结果均为正常,由此可见D 组也是前面三组的对照组。

1.2 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流式细胞仪。

具体来讲,接受检查的人应该在早上空腹接受检查,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标本,在标本当中分离含有血小板的血浆(PRP ),再将其加以acd 抗凝剂进行凝释。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体积的临床意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体积的临床意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体积的临床意义
边红放
【期刊名称】《医疗装备》
【年(卷),期】2004(017)004
【摘要】随着对血小板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识逐步在深入,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及各项参数对临床诊治有一定价值。

我们通过大量日常工作观察和体会现结合工作中的数据探讨如下。

【总页数】1页(P7)
【作者】边红放
【作者单位】保定解放军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假性降低原因分析 [J], 孙彦平;赵红艳;付振艳;白宇
2.探讨小红细胞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T-1800i测定血小板的影响 [J], 张福新
3.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系统测定参数的临床意义及检测结果分析 [J], 曲帆
4.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假性降低原因分析 [J], 孙彦平;赵红艳;付振艳;白宇
5.小红细胞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T-4000i测定血小板的影响 [J], 黄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韩琳琳【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0)003【摘要】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2例(观察A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35例(观察B组),急性白血病(AL)35例(观察C组)和健康者40例(对照D组)。

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对他们的血液样本(RP、血小板等指标)进行检测。

将A、B、C三组的检测结果分别与对照D组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A组的RP为(24.01±6.24)%>C组(9.97±2.86)%>D组RP(7.20±1.87)%>B组(4.09±1.91)%,A、B、C 三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B、C三组患者诊断准确性,A组(93.75%)>C组(11.43%)>B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RP的数量能反映骨髓中巨核系统生成血小板的情况,可提供有价值的监测数据,从而诊断血液相关疾病。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cell analyzer in the detection of blood related diseases diagnosed by reticulated platelet&nbsp;(RP).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observation group A), 35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AA) (observation group B), 35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L) (observation group C) and 40 healthy people (control group D) who wer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4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Blood samples(RP platelet and other indicators)were detected by blood cell analyzer.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A, B and C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trol group D.ResultsIt was found that R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 was (24.01±6.24)% > group C(9.97±2.86)% > group D (7.20±1.87)% > group B (4.09± 1.91)%(P < 0.05). The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s of group A, B and C showed group A(93.75%) > group C (11.43%) > group B(57.14%) (P < 0.05).Conclusion To adopt blood cell analyzer in detection of number of RP can relfect the situation of platelet formation in bone marrow megakaryocytic system, provide valuable monitoring data and diagnose blood related diseases.【总页数】3页(P53-55)【作者】韩琳琳【作者单位】10002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相关文献】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J], 刘红;贾红英2.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比率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 [J], 任春云;武锦彪;郭希超3.血液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在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J], 邱淼林;陈李娟;张美玲4.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价值 [J], 隋青青5.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诊断血液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研究 [J], 朱松林;周英莉;罗立;刘翔;胡陶玉;郑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比上年增加2096个。

其中:医院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927个。

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7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4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3102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1个,乡镇卫生院36817个,诊所和医务室195290个,村卫生室640536个。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7503个。

康宇医疗表示血球仪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对血球仪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今天主要主要讲一下血球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什么是血小板呢,康宇医疗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

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

血小板的确很小。

血小板直径为2~4μm(微米),厚0.5-1.5μm,是有折光的扁圆形小体。

血小板由最大的血细胞——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发育而来。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

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

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康宇医疗生产的血球仪,在当地具有影响力,完善了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增强诊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减少误诊漏诊,得到了当地医院、诊所、医务工作者的好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