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低年级口算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进行低年级口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口算是一项基本的数学技能,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等的基础,也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口算教学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有效地进行口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效进行口算教学的前提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口算教学相对来说又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如果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取素材,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在口算教学中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情境的生活性。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设计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
教学所用。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乘车》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利用稍高一点的讲台作为模拟汽车,放上两排凳子,讲台的左边是前门,右边是后门。一上课,随着汽车喇叭声和马达声,“司机”惟妙惟肖地开起汽车来,车上的两名“乘客”也左摇右摆,同学们马上被这熟悉的生活情景所吸引,争着当乘客。这时,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请乘客们自觉遵守“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定,而下面的预备乘客要数清究竟每次停站上去多少人?下来多少人?你能不能根据上下车的人数提出数学问题?提得好的同
学在下一轮就可以当乘客。这样的情境设计从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情境的有效性。教学就如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我们创设的情景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的情境中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在每一节课中都刻意制造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只会让学生在热闹非凡的场境中浪费宝贵的40分钟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我以前教《乘车》这课时,曾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制作了一个flash课件,但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远比多媒体设计的情境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更快地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境的知识性。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创设的情境不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应该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他们都发现有
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看过之后有思考、有回味,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供空间。
二、激活旧知,巧妙联系——有效进行口算教学的基础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对世界和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认识,特别是数学学习,基本上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添砖加瓦”,或者是利用已有知识作为铺垫,或者是利用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来学习新知。如果在教学前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理解,无视他们的经验,新的知识必将成为“无源之水”,一离开课堂,就又回到他们原有的认识上去。所以,我在进行口算教学时,经常会仔细琢磨“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原有的知识会对本课的重难点有哪些正、负迁移?”“怎样使学生在原有的理解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几”之后,继续学习“8+几、7+几、6+几”的进位加法。因为学生在学习“9+几”时已经能运用较多的方法推导出计算的结果,并且通过比较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对“凑十法”和“利用旧算式推出新算式的得数”这两种方法比较熟悉,并能有效地应用。因此,在教学后面的进位加法时,我根据新旧两种知识含有的共同因素较多,知识的正迁移较明显,在复习时先设计了一组“9+几”的口算题让
学生抢答,并抽问其中“9+2”和“9+9”的推算方法,让学生再一次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新课教学时,我没有像课本一样出示主题图,也没有用教具引出算式,而是直接出示“8+5”这个算式,问:“谁会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很快地算出得数?老师想让算得快的同学来当小老师,好不好?”结果,学生有的很快运用“凑十法”算出了“13”,并总结“加8就把另一个数减2作为得数的个位”(简称“加8减2”);有的根据“9+5=14”推出“8+5=13”;还有小部分的学生继续摆学具、数手指等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推算。从上面可以看出,新知识老师并没有讲解,学生自己就学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了知识迁移,把新知识和所学过的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效进行口算教学的核心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在低年级的口算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算法,轻算理”的现象。有些老师认为孩子年龄小,讲清算理往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多进行几道口算题的练习,导致学生认为口算又简单又好学,一听就会,因而不肯动脑筋,仅满足于机械练习。其实这是低年级口算教学的一个误区,只注意口算的结果,忽视了低年级口算能力的训练。遇到偏难一点的口算题时,学生因缺乏能力,掌握不了规律,就用笔算的程序代替口算程序,还会使学生出现“算理混淆型”的错误。怎样才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算理呢?根据低年级学生尤其是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思维特点,利用学具突破理解的难点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学生的学具袋中有小棒和各种各样的图片,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教学资源,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上课时用图片或小棒进行操作比较麻烦,课堂不好组织,不喜欢用,但实际上这些操作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利的。例如: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的过程,特别是进行“9+几”的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学具,通过直观感知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为形成技能奠定了基础。
要学生理解算理,还要重视培养他们大胆地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如,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时,出示:“15-6=()”,问:“15减6等于几呢?”要求学生讲出多种思维过程。有的学生说:“做减法想加法,想9+6=15,所以15-6=9。”有的说:“先算出15-5=10,再算10-1=9。”还有的说:“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减9得1,再用1加5得6,所以15-6=9。”等。学生说完加以表扬,再出示不同的退位减法式,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思路说一说口算过程。通过说理训练,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四、形式多样,持之以恒——有效进行口算教学的保障
实践证明,口算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数量的口算练习,需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