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合集下载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崔振玲;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年(卷),期】2008(21)2【摘要】目的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方法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抑制程度,观察该方法对淋巴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随机选择捐献的全血将从中收集的淋巴细胞悬浮于核黄素终浓度为50μmol/L的1640缓冲溶液中,注入PVC透光转移袋内(440nm处透光率为80%),用400—500nm的可见光照射,照射量为8.8J/ml;对照组:为相同来源、悬浮于不含核黄素的1640缓冲溶液中、未接受光照处理的淋巴细胞。

以植物血凝素同步刺激2个组的淋巴细胞,用MTS非放射性细胞增殖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酶标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周期变化(RPT-lymphocytes)。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经过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后的淋巴细胞(RPT-lymphocytes)对PHA刺激的增殖抑制率为(99.21±1.06)%,淋巴细胞IL-1β、-2、-6、-8及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比对照组细胞分别降低了(95.09±2.60)%、(98.20±1.64)%、(98.77±0.97)%、(92.30±11.04)%及(98.82±1.42)%、100%;实验组S期细胞占0.73%,对照组S期细胞则占32.5%。

结论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方法可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活性,阻止淋巴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提示该方法可能是预防TA-GVHD的一种有效并且可行的方法。

【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核黄素;光化学;淋巴细胞灭活;细胞因子;植物血凝素;TA-GVHD【作者】崔振玲;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血液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市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3.3;R454.2【相关文献】1.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J], 钟涛;沈继龙;许伟;张循善;卞茂红;杨鹏2.人重组蛋白PDCD5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来源的淋巴细胞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并促进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 [J], WANG Wanlin;MAO Chun;XIAO Juan3.人参根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自噬、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李芳宇;齐滨;边帅;赵月;卢姝言;王佳雯;赵大庆4.不同来源Lfcin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影响的对比研究 [J], 赵宁;许晓曦;张艳杰;张书义5.高瘦素影响小鼠细胞因子分泌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J], 李旭东;孙立江;王占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效果, 并用流式 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 白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浓度 5 m l L 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 6 2J・ l 紫外光 0I o ・ x . m 核黄素结 合紫外光照射可 以有效灭活细菌 , 而单采血
照射 8~1 i, 0mn 可将一定浓度的模型菌灭 活至 <12 g F / 。结论 .2l C U ml o

8 0・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 et a o r a 2 1 a ;5 1 n u Mei d P am cui l un l 0 1Jn 1 ( ) aa c J
核 黄 素 结 合 紫 外光 灭 活 血 小板 细 菌 及膜 糖 蛋 白的变 化
卫玉芝 , 许 伟, 钟 涛, 张循善
( eat etfTas  ̄ n Te Dp r n rn ui ,h m o f o
£ f l t o i l A hi dcl n e i , e i 2 0 2 ) A i e H s t n u i i rt Hf 30 2 i f a d pa o f Me a U v sy e
b o d a d UV l h su e l mi ae te b o d b g b f r h a t r i r a a u e . h n cia in efc so ih ls r ra b n i t g wa s d i u n t h l o a , e oe t eb c ei t e sme s r d T e ia t t f t f l a t w v o e UV l t u i g p —
t t t me rn l o rt n . eh d 5 0 p o ・ r o a i ( 4 m ) a d e e a h rs lt e ( 2 1 bo d b g e s mba eg c po isM to s 0  ̄ l L i f v 1 1 w sa d d t t p eei pa l 1 5 m ) l a , e i y e m bl n oh s et o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安徽 医科 大学学报
A c t a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Me d i c i n a l i s A n h u i 2 0 1 4 J a n ; 4 9 ( 1 )
・1 3・
核黄 素联 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 中的病毒及 抑制细胞 因子 的实验研 究
A n h u i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H e f e i 2 3 0 6 0 1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o b t a i n t h e h i g h l y p u r i i f e d t a c h i z o i t e s w i t h o u t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 o f h o s t c e i l s a n d l o s s o f p a r a —
因子含量无显著变 化。结论 核黄 素结合紫 外光 照射可 以
2 0 1 3—1 0—1 4接 收
有效灭活血小板 中病毒 , 抑制血小板保存 中自细胞释放细 胞 因子 的能力 , 而单采血小板体外诸参数和阴性对照 比较无 明
显差异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 3 0 9 4 0 0 6 7 )
R 4 5 7 . 1
因子 ; 植 物凝 集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4 9 2 ( 2 0 1 4 ) 0 1— 0 0 1 3— 0 5
沈继龙 ,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 生 导师 , 责 任作 者 , E — m a i l
s h e n j i l o n g 5 3 @1 2 6 . c o n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刘鸿;莫琴;马荣钠;贾尧;伍晓菲;王迅【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24(26)1【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为建立血浆中污染细菌的灭活方法提供备选条件。

方法随机选取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新鲜冰冻血浆,按照处理方式将实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只添加菌液但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第二类为只添加菌液并接受光照处理的光照组,第三类为添加菌液与核黄素并接受光照处理的实验组。

其中实验组根据核黄素浓度又细分为50、100、150和300μM的核黄素浓度组。

光照组和各核黄素浓度组分别接受420 nm可见光的光照处理,每轮光照的光照强度分别为50 mW/cm^(2)、75 mW/cm^(2)和100 mW/cm^(2),光照时间为55 min(分别在25、35、45和55 min取样检测),光照结束后通过细菌培养评估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结果在420 nm光照55 min后,各核黄素浓度下大肠杆菌浓度分别下降了1.7~3.5 log(50 mW/cm^(2)),2.8~≥4.4 log(75mW/cm^(2)),4.0~≥4.7 log(100 mW/cm^(2))。

其中,高强度的光照(100mW/cm^(2))协同高浓度的核黄素(150μM和300μM)能够有效降低血浆中大肠杆菌的浓度达到4 log以上。

而光照强度的增加与核黄素浓度升高也会增加对大肠杆菌的处理效果,两者与大肠杆菌处理效果之间也呈正相关。

结论在420 nm波长、光照强度75 mW/cm^(2)、核黄素浓度为150μM和300μM时,核黄素可见光照射方法对血浆中大肠杆菌具有最理想的处理效果,可有效降低血浆中污染的大肠杆菌浓度。

【总页数】7页(P29-35)【作者】刘鸿;莫琴;马荣钠;贾尧;伍晓菲;王迅【作者单位】上海市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相关文献】1.不同盐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杜氏盐藻psbA基因表达的影响2.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硝氮浓度下龙须菜对无机磷吸收的影响3.晴天和阴天不同光照强度对小头鲔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4.不同地区人群血浆标本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抗体谱差异分析5.不同氧环境下维生素C对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卫玉芝;许伟;钟涛;张循善【摘要】Aim To explore a photochemical method using riboflavin plus UV light that can inactivate selected model bacteria and to detect its membrane glycoproteins. Methods 500 μmol · L -1 riboflavin(14 ml)was added to the apheresis platelet(125 ml)blood bag,then modelbacteria(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TCC12228 and 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were added to apheresis platelet, and broadband UV light was used illuminate the blood bag, before the bacteria titer was measured. The inactivation effects of UV light plus riboflavin for bacteria was studied. The impact of a new technology for pathogen reduction based on riboflavin plus illumination at 6.2 J ·ml -1 on function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T was evaluated. Its GP CD62p and PAC-1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With a riboflavin concentration of 50 μmol · L -1 and UV light 265 ~370 nm intensity of 6.2 J · ml -1, mode bacteria in apheresis platelet blood bag could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1.22 logCFU/ml in 10 minutes. Conclusions Riboflavin plus ultraviolet light could significantly inactivate selected bacteria. Its membrane glycoproteins CD62p and PAC-1 was adequately maintained after treatment and during storage,this was not beyond accepted levels.%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污染菌的效果及其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 ml浓度为500 μmol·L-1核黄素加到125 ml的单采血小板悬液中,再将一定浓度的G+菌(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和G-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分别注入上述混悬液中,经(265~370 nm)广谱紫外光(6.2 J·ml-1)照射8~10 min后,测定其浓度,观察灭活效果,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浓度50 μmol·L-1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6.2 J·ml-1紫外光照射8~10 min,可将一定浓度的模型菌灭活至<1.22 logCFU/ml.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细菌,而单采血小板的CD62p、PAC-1的阳性表达率和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1(015)001【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核黄素/药理学;光敏感药药理学;细菌灭活;膜糖蛋白【作者】卫玉芝;许伟;钟涛;张循善【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血小板污染细菌的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98~2000年,美国疾控中心、美国输血协会、美国红十字会和国防部进行了一项细菌污染的研究,有104家采供血机构参加了调查,发放了单采血小板 1 804 725U以及混合血小板1 033 671 U,发生细菌污染 29例,其中 6例死亡。

核黄素的研究历程

核黄素的研究历程

核黄素的研究历程核黄素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光色素,另外一部分为具有还原性的核糖。

常温下,核黄素以粉末的形式存在,呈酸性,所以中性、酸性条件稳定。

对于生物机体而言,核黄素是辅酶系统中的重要辅基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活性化合物。

核黄素能促进人和动物机体能量的吸收和铁元素的代谢,缺乏核黄素,这一代谢过程就会受到严重的障碍,最终使机体的生长受到影响。

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对铁元素的需求较大,如果缺乏核黄素,儿童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率则会降低,会引发一系列铁元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生命。

但是机体没有合成核黄素的相关酶,要想得到核黄素,只能从外界摄取,比如蛋、奶、水果、蔬菜等相关食物。

1 核黄素的发展历史上世纪20 - 40 年代,相关学者第一次从动物的卵蛋白中提取出了核黄素,随后,核黄素的研究进入热潮,最终的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是B 族维生素的一种,且其化学结构也被研究清楚了。

机体每天需要合成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化合物,在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中,离不开酶的参与,尤其是FMN 和FAD 这两种辅酶,恰恰这两种辅酶是核黄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核黄素能促进机体代谢和解毒的过程顺利进行。

2 核黄素的化学结构和名称核黄素的分子式为C17H20O6N4,其M 为376. 36。

系统命名为7,8- dimethy - 10 - ( 1- D - ribityl) soalloxazine。

3 核黄素的理化性质常温下,核黄素呈鲜黄色的粉末,熔点为278 ~282℃; 在水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液中溶解度较大; 显酸性,故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

随着温度的改变,核黄素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会改变。

尤其是在酰胺水溶液中,随着酰胺溶液的浓度增大,核黄素的溶解度也相应增大。

在石蕊溶液中,核黄素显中性,在水溶液中,核黄素显弱酸性,PH 约为6,并有较强的绿色荧光,在波长565nm,依据核黄素的这一性质,可以检测食物中核黄素的含量。

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

背景技术血液病原体灭活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

血液病原体灭活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或病毒核酸受到破坏,让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血液灭活技术常见的方法有巴斯德消毒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混合物(S/D)法、膜过滤法、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等。

其中,亚甲蓝法在国内应用较广,该方法要求亚甲蓝达到足够用量,可亚甲蓝具有残余毒性,处理后的血浆蛋白损失较大。

核黄素光化学法是新型的更为安全的病原体灭活方法,具有灭活谱广、添加剂安全等特性,应用前景更好。

核黄素病毒灭活法是先将一定量的核黄素加入到血液或血液制品中,然后将其放置到紫外光照射环境内,吸收光子能量后,对病毒核酸进行破坏,使病原体丧失复制活性,从而达到病毒灭活的目的。

现有的灭活柜虽然能够杀灭血液中的病毒,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紫外灯在工作时会释放较多的热量,从而使灭活柜中的温度升高,进而对血袋内的血液加热,从而降低了血液的质量。

2、血袋是静止不动,处于血袋中部的病毒并没有受到紫外光的照射,造成血液照不均匀,存在灭活病毒不彻底的缺陷。

3、现有的灭活设备只能单次进行灭活,存在制备量少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制备量大、提高制造效率、防止灯珠烧毁、提高血液质量、光照均匀、操作简单的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它包括箱体外壳、调温系统、摆动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箱体外壳内固设有机架,机架的外壁与箱体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循环通道,机架内且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紫外灯板,紫外灯板内开设有水平设置的腔体,紫外灯板的上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灯珠,机架的左右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连通腔体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调温系统包括风扇I、风扇II、制冷系统、蒸发器、进风口温度传感器和出风口温度传感器,蒸发器设置于循环通道内,且位于机架的右侧,制冷系统设置于箱体外壳的下方且与蒸发器经管道连接,风扇I固设于出风口的外侧,风扇II固设于循环风道的顶部,所述出风口温度传感器和进风口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机架的左右外侧壁上;所述摆动系统包括动力单元、摇摆架和活动血袋托架,所述动力单元和摇摆架均设置于机架内,摇摆架设置于紫外灯板的后侧,摇摆架上设置有多个活动血袋托架,活动血袋托架设置于相邻两个紫外灯板所形成的区域内,动力单元固设于箱体外壳的底壁上,动力单元的输出轴与摇摆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摇摆架做左右往复直线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控制系统与进风口温度传感器、出风口温度传感器、灯珠、风扇I、风扇II、动力单元、制冷系统电连接。

核黄素与健康_王林静

核黄素与健康_王林静

8 展望IFN-γ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活性因子,以其抗病毒、抗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功能的特性,使许多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疾病或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使用I FN-γ治疗后,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于基因重组IFN-γ的批量生产,价格低廉效果好的重组IFN-γ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1]来茶云,徐文玉,刑玉琴,等.基因工程干扰素γ气雾剂防治哮喘的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2):114.[2]张胜方,张堂德,邱贤文,等.特非那丁、γ干扰素联合治疗异位性皮炎36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2)85.[3]唐福林,汪国生,李明佳,等.人基因工程干扰素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Ⅲ期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1998,7(6):456.[4]屠文震,苏立德,孙家英,等.γ干扰素治疗系统性硬皮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1(1):26.[5]熊绍银,吕国明.重组Gamma干扰素治疗慢性肉芽肿和其他疾病[J].中国新药杂志,1994,3(1):17.[6]林剑国,石淑仙.干扰素治疗非病毒性感染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1):515. [7]丁日高.γ干扰素对多药耐药性肺结核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26(1):52. [8]张志安,金慰鄂.白细胞介素-2及γ干扰素治疗麻风病[J].医学导报,1994,13(3):116.[9]王晓明,沈时霖,王乃礼,等.重组γ干扰素气雾剂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0(2):91.[10]潘宜人,曹之航,王正旺.重组人干扰素γ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的疗效[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5,16(4):388.[11]蔡卫民,陈智,陈峰,等.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4(1):21.[12]杨松林,何清濂,林子豪,等.γ干扰素对瘢痕成纤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2):107.[13]马良.干扰素与寄生虫感染[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3):241.(收稿日期 2000-05-30) 核黄素与健康王林静综述 黄亿明审校(广东药学院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教研究室,广东广州510224) 摘 要 综述了核黄素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叙述了核黄素与生长发育、生殖、缺铁性贫血、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核黄素主要科室应用课件

核黄素主要科室应用课件
核黄素的命名
核黄素因其水溶液呈黄色而得名 ,其英文名为Riboflavin。
核黄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01
02
03
化学结构
核黄素是一种含有异戊二 烯单位并具有多个共轭双 键的有机化合物。
物理性质
核黄素为黄色针状结晶, 在水中溶解度低,但在碱 性溶液中易溶。
化学性质
核黄素对光敏感,在紫外 线照射下会逐渐分解,因 此保存时应避光并使用棕 色瓶。
治疗效果
核黄素(维生素B2)在临床试验中 显示出对多种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 如口腔溃疡、脂溢性皮炎、阴囊炎、 眼疾等。
作用机制
核黄素在体内转化为黄素腺嘌呤二核 苷酸(FAD)和黄素单核苷酸(FMN ),作为辅酶参与多种生化反应,发 挥治疗作用。
核黄素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不良反应
核黄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皮肤瘙痒、麻痹、刺痛等感觉异常 ,以及腹泻、肠胃气胀等消化系统问题。
素合成障碍,从而引起贫血。
呼吸内科的应用
促进呼吸系统健康
核黄素可以促进呼吸系统的健康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辅助
治疗作用。
减轻咳嗽和痰多
核黄素可以减轻咳嗽和痰多的症状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 病具有治疗作用。
预防呼吸道感染
核黄素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 道感染。
核黄素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核黄素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增 强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核黄素可以促进抗生素在体内的 吸收和分布,提高抗生素的生物
利用度。
同时,核黄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 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从而协同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抗
菌作用。
核黄素与激素的联合应用
01
02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评价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评价

和 G一 ( 菌 大肠埃希菌 A C 29 2 分别注入上述混 悬液中 , T C52) 经 25—30i 6 7 m广谱 紫外光 62Jm 照射 8~1 i , l . / l 0mn后 测 定其浓度 , 并检测血小板体外参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浓
度 5 m lL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 6 2 / l 0t o x / . m 紫外光 照射 8 J —
以要为 临床提供 安全 的单采 血 小板 , 须用 一 种有 必 效、 科学 的方法将 污染 菌灭活 , 以达到安 全输 血 的 目 的。核 黄素是人 体必 须 的一 种 水溶 性 维生 素 , 年 近
来 国外有 学者发 现将 其 作 为光 敏剂 , 紫 外光 或 可 在 见光作 用下 可 以灭 活 细 菌 J 。鉴 于 国 内对 此 项研 究 不多 , 者现将 灭 活效 果 及灭 活 后血 小板 的主要 笔
出 , 3天后 细菌数 目增加 , 染率 为 0 6 % , 5 第 污 .7 第
结论
性。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 可以有效灭活细菌 , 而单采血
小 板 的 各项 生化 、 理学 指 标 和 阴性 对 照 比较 均 差 异 无 显 著 生
主题词 核黄素/ 理学 ; 药 光敏感药/ 药理学 ; 血小板输注
维普资讯

3 8・ 9
安徽 医科 大学学报
A t U i rtt Meinl n u 0 8A g4 ( ) c nv sai dc aiA h i 0 u ;3 4 a ei s i s 2
核 黄 素 光化 学 法灭 活单 采 血 小板 细 菌 的效 果 评价
中 图分 类 号
R 97 R 17 R4 7 1 7 ; 8 ; 5 .

核黄素的光电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核黄素的光电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核黄素的光电化学性质及其应用赵常志;张茹惠;李明艳【摘要】In this paper ,the photoreduced mechanism of riboflavin (RF)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photo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F . And a new photoelectrochemically analytical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F by combining the photoreduction of RF with sub‐sequent electrode reaction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of pH4 .5 ,EDTA as photoreduced agent , bias voltage 0 V ,illumination at 450 nm and light energy 15 mW/cm2 ,the photocurrent is p ropor‐tional to the logarithm of RF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5 .00 × 10-10 ~5 .00 × 10-5 mol/L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 .998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estimated to be 3 .00 × 10-10 mol/L (S/N=3)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RF in multivitamin tablet and mil‐let with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less than 7 .86% and the recovery rates of 96% ~105% .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F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various advan‐tages ,s uch as wide measurement range ,high sensitivity ,simple equipment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基于核黄素的光化学和电化学性质,通过探讨核黄素的光致还原反应机理,将核黄素的光致还原与其产物的电极反应纳入一个光电化学过程,发展了一种新的核黄素光致电化学分析法.在pH4.5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以EDTA 为光还原剂,在峰值波长为450 nm、能量为15 mW/cm2的光照下,在偏压0 V 处测得的光电流与5.00×10-10~5.00×10-5 mol/L核黄素浓度的对数值成正比,灵敏度为3.00×10-10 mol/L (S/N=3).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多合维生素、小米中核黄素的测定,显示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86%,加标回收率为96%~105%.与其他测定核黄素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实验操作简便的优点.【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208-213)【关键词】核黄素;黄素化合物;光致还原;光电化学;光致电化学分析法【作者】赵常志;张茹惠;李明艳【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1核黄素(Riboflavin,RF),又称维生素B2,属于黄素化合物,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黄素蛋白的两种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前体.RF由微生物和高等植物合成,动物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在生命体内磷酸化成FMN 和FAD,再构成多种氧化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糖、氨基酸、脂和蛋白质的代谢.如图1所示,在分子结构上,黄素是7,8-二甲基异咯嗪的衍生物,RF、FMN和FAD只是异咯嗪环上N(10)位置所连基团的不同,异咯嗪母体是一样的[1].从分子结构上看,RF分子中存在共轭双键、具有刚性的平面构造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位点,所以具有很好的光化学和电化学活性,因而发展出RF的光化学和电化学分析法[2-7];另一方面RF还具有光敏特性,CHI832B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铂圆盘电极(直径4.0 mm)为工作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为对电极组成三电极系统.PEAC 200A 型光电化学反应仪(天津艾达科技恒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LP1光功率计(日本SANWA电子公司); 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HITACHI公司).RF(98%)购于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其他试剂纯度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18 MΩ).将样品在研钵中碾碎至粉末状,定量称取样品粉末100.0 mg溶解于100 mL稀NaOH溶液中,充分搅拌,暗处静置24 h.抽滤,所得滤液配成100 mL试液,经适当稀释后,按照实验方法操作,测量试液中RF的量.将试液置于光电化学反应仪的光电化学池中,插入工作电极并使其表面对准光电化学池的光窗,分别连接三电极至电化学工作站.由光电化学反应仪的LED施加蓝光(450 nm)作为激发光源,调节激发光源与光电化学池的距离,使激发光到达光窗处的能量为15 mW/cm2.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光电流,偏压设置为0 V.先启动电化学工作站的电流检测,待电流趋于平稳后,开启光电化学反应仪的光闸,记录光电流-时间曲线.处于氧化状态的RF,分别在波长450、520 nm处有较宽的吸收光和较强的荧光;在还原态时,RF的异咯嗪环上的N-5吸收质子成为季胺,进一步吸收1个电子及1个质子后,被还原成无色的二氢核黄素(RFH2),原在450 nm的吸收峰和520 nm的荧光消失[9-10].在光激发下,游离的RF易被多种氨基酸,羧酸或胺等光致还原,反应可在数秒内完成,且光致还原反应的产物为RFH2[2].即光致还原RF反应的产物与非光致还原RF反应(如电化学还原)的产物是一致的,但文献[2]的报道与RF的光致降解反应(图2)相矛盾.为了确认RF光致还原反应的产物,本文分别测定了RF溶液在原始状态(a)、光致降解(b)、光致还原(c)、避光电化学还原(d)及其放置24 h后(e)的荧光光谱.从实验结果(图3)可以观察到,光致降解(b)和光致还原(c)后,RF溶液的荧光光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在放置后没有恢复的现象.避光电化学还原(d)时,RF溶液的荧光光谱仅仅是峰的幅度或峰值会随电解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放置后,由于溶液中氧的氧化而失去电子,致使其荧光光谱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e).这表明RF的光致还原反应不同于电化学还原,光致还原反应在使RF得到电子的同时,也会导致RF的降解,所以RF光致还原反应的最终产物可能是光色素(LC)的还原态(LCH2),而不是文献[2]所述的RFH2.从而,在弱酸中RF的光致还原反应可由式(1)和式(2)来表达,式中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光还原剂,HEDTA为其还原产物N-羟乙基乙二胺三乙酸.光电化学过程是指具有光电化学活性物质的分子受到光激发后,其外层电子可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由于激发态分子具有很强的活性,能够直接或间接通过电子调节机理将电子转移到半导体电极的导带或其他具有较低能量水平的电极上,从而产生光电流[11].在pH≤7的情况下,光致还原会使RF在光降解的同时得到电子,生成还原态的LCH2[式(1)和(2)].如果让具有电活性的LCH2在电极上失去电子,就会产生阳极电流.在这一光致还原-电化学氧化反应过程中,阳极电流来源于RF的光致还原,所以RF的光致还原-电化学氧化反应类似于一个光电化学过程.这一光致电化学反应可简单表达为式(3)和(4).RF的光致电化学反应,可以从RF在电极上的光电流响应(图4)观察到.当无RF时,电流-时间曲线在初始的急速充电过程后趋于平缓,呈现为一正常的延迟电流曲线,光照没有对电流曲线的走势产生影响(曲线a);当存在微量RF时,光照开始后,平缓的电流曲线下行,电流增加,到最大后电流曲线缓慢上行至光照结束,电流曲线的变化为一勺状(曲线b);当RF的浓度增加后,勺状电流曲线的深度加大,电流的增加更为明显(曲线c).基于RF的光电流响应,本文发展了RF的光致电化学分析法.光电化学过程是光作用下的电化学过程,基于这种光电化学现象而发展起来的光致电化学分析法一般被归类于电流型光电化学分析法,他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而且仪器设备简单、易于微型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分析方法[11-12].RF在电极上光电流响应如图5所示,随RF浓度的增加,光电流先急剧增大,至RF浓度为5.00×10-7mol/L处出现拐点,然后逐渐放缓,呈对数增加的态势.经对RF浓度作对数变换,光电流与5.00×10-10~5.00×10-5mol/L核黄素浓度的对数值成正比,线性方程为i=182.88 lgcRF+1 827.1,相关系数为0.998,灵敏度为3.00×10-10mol/L (S/N=3),显示出这是可与荧光分析法相媲美的分析方法.由于样品中共存的维生素或化合物可能干扰RF的测定,本文考察了方法的抗干扰性.分别将5.00×10-6mol/L的维生素A、B1、B6、B12、E和烟酰胺加入到电解液中,按实验方法测定,没有观察到相应的光电化学响应;再分别将5.00×10-5mol/L的各种维生素或化合物加入到含有样品的试液中,按实验方法测定,样品的光电化学响应没有超过0.05%的变化,说明方法对RF有很好的选择性.按实验方法,样品经预处理后,分别测定了市售多合维生素和小米中的RF.同时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和荧光分析法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表1,表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86%,回收率为96%~105%.将RF的光致还原反应与其产物的电子转移反应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RF光致电化学分析法.文中优化了测试条件,成功地将该方法应用于药品、粮食中核黄素的测定.对比其他测定RF的方法,本法具有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实验操作简便的优点.如将其进一步应用于FMN和FAD的测定,会拓展光致电化学分析法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核黄素结合紫外线照射病原体灭活实验条件的建立

核黄素结合紫外线照射病原体灭活实验条件的建立

核黄素结合紫外线照射病原体灭活实验条件的建立
孔令魁;赵乙洁;陈祖伟;邬旭群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8(37)7
【摘要】目的设计核黄素(维生素B2)结合紫外线照射灭活病原体的实验条件并验证其效果.方法采用麦康凯琼脂平板涂布计数法以大肠杆菌为指示病原体,观察核黄素浓度、紫外线剂量、磷酸盐介质和pH值等多种因素对光化学灭菌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在PBS介质中,12.5μm/L核黄素和在254nm波长的3.0mJ/ml剂量紫外线辐照的下降达3.87Log数.结论 PBS介质中,大肠杆菌对低浓度的核黄素和低剂量紫外线辐照剂量具有敏感性.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孔令魁;赵乙洁;陈祖伟;邬旭群
【作者单位】518035,深圳市血液中心;大连医科大学2002级临床血液检验专业;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518035,深圳市血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热灭活和紫外线照射灭活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效果分析 [J], 赖赛麟;李海成;王威;孙毅凡;郭卉欣;陈涛;江勇;钱明;江振友
2.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J], 卫玉芝;许伟;钟涛;张
循善
3.核黄素光化学技术灭活血浆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J], 朱立国;汪德清
4.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J], 王志勇;张循善
5.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J], 钟涛;沈继龙;许伟;张循善;卞茂红;杨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黄素的新功效

核黄素的新功效

核黄素的新功效核黄素的新功效核黄素又名维生素B2,属于维生素类药品。

有卫生常识的人都知道它主要用于防治口角炎、舌炎、口腔炎、眼结膜炎、脂溢性皮炎、阴囊炎等症。

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认为核黄素还有利尿消肿、防治肿瘤、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功效。

利尿消肿:由于它对细胞的粘膜具有营养作用,故对肾脏及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均有一定的利尿消肿功效,配合消炎药或利尿剂应用效果明显。

防治肿瘤:早在1970年科学家研究认为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核黄素有明显的抑制癌细胞作用。

近年进一步研究证明,核黄素有抑制化学物质偶氮苯类(简称DAB)物质的致癌作用。

核黄素就是参加去偶氮化作用的。

当偶氮化合物的偶氮基被消除后,在产生的新化合物同时也失去了致癌活性。

从目前多种致癌因素中,90%为化学因素,其中偶氮苯类物质的致癌作用很强,因而核黄素能对抗这类化学物质,其抗肿瘤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每日5~100毫克即可达到防治肿瘤的功效。

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它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有显著抗血小板聚集和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临床观察到核黄素与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相比,防治心脑血管病效果相似,但核黄素无明显副作用,而优于小剂量阿司匹林。

维生素B2能改善心肌缺血和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脏功能。

近年临床观察,摄入大剂量维生素B2可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并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有专家应用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后效果明显。

对于老年人每日服20至30毫克即可达到预防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及中风等症。

核黄素还与人的性生活质量有关,当人体缺少核黄素,尤其是严重缺乏时,人体腔道的粘膜层就会出现问题,引起粘膜病变,造成粘膜细胞的代谢失调,具体表现是粘膜变薄、粘膜层损伤、微血管破裂。

对于女性生殖器官可造成阴道壁干燥、阴道粘膜充血、溃破,而导致性交疼痛,畏惧同房,即使是勉强过夫妻生活,亦无欢愉快感产生。

若想改变这种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尽管多吃富含核黄素的各种食物,以防核黄素缺乏症的发生。

核黄素介绍

核黄素介绍

生理功能
3.抗氧化活性 • FAD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助因子,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非酶抗氧化
物,对于防止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损伤有重要作用 • 实验显示,核黄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氧化应激损伤
4.其他 • 参与色氨酸转变为烟酸 维生素B6转变为磷酸吡哆醛的过程 • 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参与药物代谢 • 对提高机体耐寒和抗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一定作用 • 利尿消肿、防治肿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外周神经传导
1.68
1.28 1.12 0.96
0.52
0.71 0.13 0.13 0.17 0.18 0.19 0.11 0.2 0.2 0.25 0.27 0.31 0.34
缺乏的可能体征
唇、口和舌疼痛和烧灼感 唇干裂 口角炎 舌炎 舌绛红或洋红色 舌乳头肥大或萎缩 鼻唇沟、鼻前庭,有时耳及眼睑、阴囊和外阴脂溢性皮炎 眼的病理情况(有时) 结膜炎症 角膜表面血管化 角膜溃疡 畏光 贫血(正细胞性和正色素性) 神经病变
治疗与预防
• 口服核黄素,每日3次,每次5mg。 • 阴囊瘙痒等症状三天内即可症状减轻,一周内大多可痊愈。也有人主张同时服用复合维生
素B。 • 口腔症状核黄素和烟酸合用,一般2-3周可治愈。 • 不能口服或口服效果不理想的病例可改用肌内注射核黄素5’-磷酸酯钠注射液,每日5-
10mg,药物治疗时必须注意改善膳食,才能巩固疗效。
治疗与预防
• 存在其他多种维生素缺乏时,核黄素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 • 含有核黄素的营养补充剂可以预防白内障(Jacques et al.2005) • 用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在破坏皮肤胆红素的同时,核黄素也可同时遭到破
推荐摄入量RNI(mg/d)
儿童

核黄素的功能主治

核黄素的功能主治

核黄素的功能主治介绍核黄素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也被称为维生素B2。

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身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核黄素在身体中起着许多重要的功能,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还有助于维持视力、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黄素的功能和主治。

功能1. 参与能量代谢核黄素在细胞中转化为两种活性辅酶形式: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FMN(黄素单核苷酸)。

这些辅酶在多个能量代谢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

核黄素参与能量合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细胞使用的能量。

2. 感光维度核黄素对视觉系统至关重要。

它与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一起工作,帮助维持正常视力。

核黄素的辅酶形式在视网膜细胞中参与光感受器的光化学反应,将光能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而传递给大脑。

因此,核黄素的摄入对保持良好视力至关重要。

3. 皮肤健康核黄素在保持健康皮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它参与合成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质,如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这些蛋白质对于保持皮肤的结构、弹性和健康非常重要。

核黄素还参与护肤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助于抵抗自由基的损害,减轻与皮肤老化有关的皱纹和色素沉着。

4. 神经系统支持核黄素在维护神经系统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合成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对于神经传递至关重要。

核黄素还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并支持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

主治核黄素的功能多种多样,这使得它在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中被广泛使用。

以下是核黄素的一些主要治疗应用:•缓解偏头痛:核黄素被证明可以减轻偏头痛的发作和症状。

它通过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和神经传递支持来发挥作用,帮助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促进贫血治疗:核黄素在红细胞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合成红细胞的辅酶形式,从而帮助维持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

血红蛋白是携带氧气的重要蛋白质,核黄素的适当摄入有助于预防贫血。

•促进消化系统健康:核黄素参与合成胃酸和胆汁等消化液,从而有助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中淋巴细胞效果研究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中淋巴细胞效果研究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中淋巴细胞效果研究张玉兰;张循善【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12(14)2【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 photochemical method on inducing the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using riboflavin plus visible light. Methods The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er after the processing of riboflavin photochemical treatment. Results The number of lymphocyte apoptosis increased obviously. Conclusion Riboflavin photochemical treatment with visible light can induce the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effectively, apoptosi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duced lymphocytes.%目的探讨核黄素联合可见光照射对诱导血液中淋巴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的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核黄素联合可见光照射可有效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凋亡是淋巴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总页数】3页(P110-112)【作者】张玉兰;张循善【作者单位】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R331.1;R977【相关文献】1.核黄素和紫外线光化学法处理血浆制品中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灭活效果观察 [J], 魏静;路志浩;宋奎良;董国明;摘译2.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中巨细胞病毒的效果评价 [J], 许伟;张循善;王明丽;朱梅3.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果评价 [J], 许伟;张循善;钟涛;王明丽4.光化学法对血液中病毒的灭活效果研究 [J], 张耀;熊鸿燕;马菲;徐焰;杨丽华5.核黄素光化学技术在血液病原微生物灭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崔振玲;黄宇闻;钱开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
研究
【摘要】:背景输血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且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必然随之进一步突显;但另一方面输血亦和多数临床治疗方法一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受血者遭遇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称为输血风险。

虽随着输血相关管理和技术措施的改进,输血风险的发生几率已大幅度降低,但由于输血治疗覆盖面广、使用量大,其个案累计绝对数仍相当大,因此,如何在确保临床输血疗效的同时防范输血风险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输血风险主要由感染性输血风险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两大类构成。

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种病毒及某些细菌、原虫等诸多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而构成感染性输血风险;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则是后果最为严重的免疫性输血风险,一旦罹病,其死亡率高达90%以上。

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是杜绝感染性输血风险的关键技术,核黄素光化学法(Riboflavinphotochemicaltreatment,RPT)是近年来在血液成分病原微生物灭活研究领域中被密切关注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

现知核黄素能与核酸结合,在光能作用下所发生的后续反应可导致核酸断裂并阻止核酸复制,由于这一原理在逻辑上亦适用于血液制品中淋巴细胞的灭活,因而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兴趣。

用RPT方法灭
活T淋巴细胞以预防TA-GVHD研究的预期目标是建立一种事半功倍、能同时灭活病原微生物和淋巴细胞的方法,以简化血液安全处理的程序,避免反复处理对血液成分造成的不良影响。

核黄素作为一种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对人体无害的特点。

目的本研究中拟用400nm~500nm波段的可见光替代目前多数研究中使用的紫外光源,减少光源本身对血液成分的不良影响,研究该波段光源所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反应对淋巴细胞,细菌,病毒的灭活作用,并对其灭活病原体的机理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将含有淋巴细胞或者细菌、病毒的培养液输注入血袋中,再加入核黄素溶液,核黄素终浓度为100umol/L,混匀后将血袋放在控温光照仪中,从血袋上下两侧照射,照射剂量为8.0J/ml~32.0J/ml,照射时温度为4℃。

照射后标本通过淋巴细胞存活趋势,增殖抑制率,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分泌量,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凋亡及核酸损伤等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淋巴细胞的效果和机理;通过大肠杆菌培养,电镜观察,核酸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效果和机理;通过病毒滴度检测(细胞脖浞?,电镜观察和核酸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对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和机理。

结果可见光激发下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使淋巴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失去增殖特征,导致淋巴细胞死亡。

实验组淋巴细胞对PHA和CD3单抗刺激后的增殖抑制率分别达(99.01±1.30)%和(99.14±1.00)%;RPT可阻止淋巴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和细胞因子分泌,经PHA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分泌量受到抑制分别达
95.09%±2.60%,98.20%±1.64%,98.77%±0.97%,92.30%±11.04%,98.82%±1.42%和100%,经CD3单抗和CD28单抗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FN-γ分泌量受到抑制达89.13%±14.73%,99.02%±0.72%,94.35%±4.93%,84.41%±19.55%和100%;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后的淋巴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破裂,细胞核聚缩,无DNAladder出现,未检测到磷脂酰丝氨酸发生外翻,无caspase-3蛋白表达,bax基因转录量未增加,bcl-2基因转录未降低,细胞DNA严重损伤,导致一部分淋巴细胞在灭活过程中死亡,另一部分淋巴细胞灭活后进入无序坏死直至死亡。

相同波段内,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分别达6log和5log,使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的核酸受到损伤,影响核酸的复制,导致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的死亡。

结论1.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淋巴细胞,抑制其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国际首次报道)。

2.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sindbis病毒两种具有指示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国内首次报道)。

3.核酸是核黄素光化学产生病原体灭活作用的主要靶点。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可以同时预防TA-GVHD和输血相关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并且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核黄素光化学淋巴细胞大肠杆菌Sindbis病毒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病原体灭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457.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部分综述12-59第一章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病原体灭活方法及进展12-48参考文献34-48第二章核黄素光化学法综述48-59参考文献54-59第二部分实验研究59-135第一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淋巴细胞效果研究59-88材料59-62方法62-66结果66-79讨论79-84参考文献84-88第二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淋巴细胞机理探讨88-121材料88-89方法89-96结果96-109讨论109-117参考文献117-121第三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研究121-127材料121方法121-123结果123-124讨论124-125参考文献125-127第四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Sindbis病毒的研究127-135材料127方法127-130结果130-131讨论131-132参考文献132-135结论135-136附录136-137致谢137-139附件139-1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