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的概念及内容的界定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da1d3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9.png)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范畴和原理。
一、范畴: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 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发展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发展是普遍规律,无处不在,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二、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实践的重视。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经济基础变革引起的。
3. 实践性原理。
实践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实践在认识过
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以上是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原范畴和原理的基本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ad2d0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由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而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存在和斗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相应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的共产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占有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维持着阶级和剥削的关系。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指的是工人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以无产阶级为主导建立起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的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全球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互相支持,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在全球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原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d810d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d.png)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f2d0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等。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3.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强调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剥削和阶级分化。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管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推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看待问题,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四、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主义文化学等。
2. 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word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word](https://img.taocdn.com/s3/m/453dba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6.png)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1. 马原理概述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
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的认识。
实践是通过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有目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原理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意识受制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
4.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和发展规律,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性。
6. 阶级斗争与革命马原理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
马原理还强调,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
7. 人的全面发展马原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强调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人的个性解放。
8.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a1442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9.png)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工人运动的产物,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就是说,人类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道德法律等都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对立统一法则,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外部表现,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阶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的政治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这些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概念与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5c3d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概念与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系统和基本观点进行概括性阐述和总结的一门学科。
这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一学科中,包括了许多基本概念和定义,它们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前提。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而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分工关系。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二、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来说,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维持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它的高低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程度。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由于在社会生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产生于社会分工中的一定群体。
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于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四、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管理和运用的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或某个特定集团所有,并由他们自由支配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确保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路的顺利实现。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新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实现了物质财富的最大程度公有和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境界。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理论观点是通过实践和不断革命的思维方式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53b2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5.png)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733073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2023年,中国正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它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向灯。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呢?一、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
二、内涵1、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着阶级的斗争,而阶级斗争是引发历史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概念,说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引发的。
2、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理论,指导了革命和建设。
3、关于人类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主张解放生产力,改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人类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
4、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张革命,是因为阶级矛盾的存在,不可调和和长期的,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对生产力的制约,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等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指导着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向。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马克思原理重点知识精心整理
![马克思原理重点知识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3f165e3c1ec5da50e27038.png)
绪论1.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1.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批判的承吸收。
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2.社会历史背景: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5477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度科学、完备而又发展着的理论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要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进行解析,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 哲学基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辩证的和不可逆转的。
2.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和政治规律。
其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最高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除阶级和剥削。
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指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通过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二、核心要点的解析1.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这种斗争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是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和他们实际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实现自己利润的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a9712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科学的一种最高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在各种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下面,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内容、实践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并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理论基础。
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一种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原则的集合,是对经济社会统一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变化的结果,把社会和物质的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
2.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有内在的自我运动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而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辩证法是对事物发展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3.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阶级斗争学说认为,在社会中,不同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由于冲突引起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方向和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4.生产力生产力是劳动者及其工具、科学技术装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能力的总和。
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保障人民5.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展开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动态变化,决定了生产力不同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不可能永久不变,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有的矛盾和发展的极限,所以必须不断地提高生产力和改进生产关系。
马原理知识点
![马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a57d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e.png)
马原理知识点一、马原理的定义马原理,又称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列宁和斯大林进一步系统总结和发展的一套理论原则。
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核心,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南。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即存在着矛盾的事物和矛盾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和运动规律,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三、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和唯心论是两种基本哲学观点,也是马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唯心论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由意识决定的。
马原理坚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四、矛盾和斗争矛盾和斗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原理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动力。
马原理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而矛盾的解决则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马原理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马原理认为,真理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确认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是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六、革命和社会变革革命和社会变革是马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实现的。
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人类社会才能向着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前进。
结语以上介绍了马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唯心论、矛盾和斗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革命和社会变革。
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37a265052ea551810a687c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概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907e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和解析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是由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交替演进构成的。
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于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生产力的进步。
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才能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根本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的。
事物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运动性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还提出了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精致科学的态度,主张用辩证的方法研究问题,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社会被划分为阶级,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追求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注重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觉悟和组织,强调无产阶级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领导地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包括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和人们的劳动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关系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概念解析(扩展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概念解析(扩展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8ee9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概念解析(扩展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概念解析(扩展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
- 辩证法:从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运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中寻找规律。
- 前提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阶级斗争: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面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无阶级社会和一切剥削被消灭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形态。
2. 名词概念解析2.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人类思想均来源于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又通过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被逐渐把握和认识。
2.2. 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指的是通过对矛盾、对立面的分析研究和对事物内部矛盾发展运动的认识,以及对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探究,来认识和揭示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3.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资资料和文化事业的能力,它的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面是阶级矛盾,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2.5.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无阶级社会和一切剥削被消灭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形态。
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bb9b91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dfcaeec7cd184254a3535c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
狭义的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具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广义的来说既包含创始人的理论奠基,又包含了继任者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有苏联理论体系、中国理论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
要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一般书本的回答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概况马哲的具体内容,即从传统哲学理论框架下,来总结马哲回答了那些哲学问题?由此可以大致总结成五个方面来解读。
如果是考试的话,请按照书本标准答案来记忆,如下观点为个人理解,仅供学习和交流,不能作为考试答案。
一、认识的本质(讨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理论,都是侧重于强调哲学原理的,也就是说重点是解释世界。
马克思将“实践”赋予极高的哲学地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由此引发了哲学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讨论。
旧的哲学体现中,并非没有“实践”这个概念,只是理论占据主导,实践占据从属。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后,将二者关系替换过来,他们自称共产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去理解,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这个主题方面去理解。
简单来说,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主客观的对立关系,又是在实践条件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世界的本质(讨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全部的哲学都力图揭示世界的本质的秘密,不同的体系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
哲学本身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后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一而再地宣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由于马哲原理一方面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又可以被新的科学所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界定分为从内向外定义和从整体上定义。
从内向外定义又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分层次界定,另一种是从整体界定。
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进一步阐述其四大基本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于这四部分产生的四大观点,即生产实践劳动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和人民群众的观点,论述根据社会根本矛盾得出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相适应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总结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分别是整体研究法和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法。
学术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问题的讨论,概括为三个角度:一是从理论本身出发理解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从学科专业设置的角度理解作为一门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从高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理解作为一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内的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胜其数,本文侧重于讨论、解释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界定1、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定义中,恩格斯虽然使用过“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及其包含的概念,但他并没有明确地对此作出具体界定。
恩格斯使用“马克思主义”来命名他们的理论,是因为马克思较他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列宁、斯大林分别对“马克思主义”有过阐述。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斯大林说:“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能够指导被压迫、被剥削群众的革命,同时使社会主义在所有国度都能取得胜利,还能够指导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除列宁、斯大林外,毛泽东、邓小平等也曾解释过何为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三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着眼点是“发展生产力” ,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所以,从历代马克思主义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述中,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由马克思创立的,恩格斯补充并由继承者发展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观点、理论和系统的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词包含两个要素,其中“基本原理”是指某一领域、部门或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或道理。
“基本原理”加上“马克思主义”这几词之后的概念该如何理解就变得复杂,学术界观点各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分析各种情形,但是他们仍没有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过特定的解释。
分析现有的资料,学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定义的观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由里及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界定,这主要体现在对其内容、构成的讨论。
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点是分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换言之即其拥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其次是将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各个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相结合并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普遍的、一般的结论,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的新的理论补充;最后是具体的事件同世界观、方法论相结合得出的个别观点和个别结论,其普遍性有待验证,具有不确定性,处于变化中,也许符合一时的实践的检验,但随着时间的迁徙、实践的进步,其正确性可能就会被推翻。
第二点是通过历史的逻辑性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说,这是由于马克思首先在革命哲学的指导下对哲学进行了变革,然后才对政治和经济进行了变革。
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就是为什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
从逻辑演化的角度上讲,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即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现实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理想的共产主义辩论和实践准则。
两者之间是现实与理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被验证了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个别,于是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上看待它们,它们的立足根基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述基本原理的三部分,后二者的内容是无法确定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运用并可以接受其反向验证。
二是从整体上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前文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具体的理论内容与形式应当具有连续性和一般性,但是三者之间个体间的性质和功能永远不会与各种要素的一般总和相同,应当将其视为一个非常完整而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从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中了解它。
有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对这三个部分的机械相加,或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绝大部分观点。
现代普遍的观点与之前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理解,是对这三要素有机结合的科学体系的理解。
同样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要素或上述任何一般原则区分开来。
基本原理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而来,因而没有脱离上述三部分的单纯的只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上述三部分的有机统一,又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从整体上服从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且不可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观点和看法,实际上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经典著作里便可以找到答案。
有观点认为,该理论基本原理分四部分,这四部分就是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这四大部分分别对应着四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是生产实践劳动的观点。
当涉及生产劳动时,人们必须生存,繁育后代,追求更好的生活并获得自我的解放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诸如食物、衣服、住房和运输等物质生产材料的问题。
因而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产生满足上述需求并发展生产力的物质信息,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及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
二是矛盾运动的观点。
矛盾运动是发展的驱动力。
矛盾运动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从头至尾贯穿始终,同时定义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趋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实属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根本矛盾,即根本动力。
这两个矛盾规定和规范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走向。
三是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时,就会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就成了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是由于阶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而其作为直接动力的具体表现主要是社会形态的更替。
但要注意的是,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存在历史局限性及不确定性的。
四是人民群众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和他们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必然存在的,这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劳动是人类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而所谓的人的本质是其社会的全部关系总和。
因此,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在创造历史这一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们还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
但是,创造历史的人的活动仍受到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上述矛盾的观点又引申出两大人类社会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状态能够在根本上影响到特定生产关系的起源与发展,生产关系也能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当二者互相适应时,它们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阻碍作用。
从过程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始终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又到基本适应。
生产关系也是如此,通常从相对稳定到新旧交替阶段,然后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围绕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促进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动态的、平衡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规律。
经济基础作为根基,对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上层建筑自然地会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或变化,并且不允许上层建筑随时间推移而延迟或超越其自身的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受制于经济基础自身的发展和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是整体研究法。
整体研究法基于系统与元素和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
系统和元素、元素和元素以及系统和环境都是相互关联的。
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理论而言,它必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其特定的理论内容和形式必然具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上述提及的基本原理通常划分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逻辑上是严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要求将这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出系统的有机联系的理论,并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法。
理论研究从不只是空中楼阁,不能丢掉实践的地基而独立存在,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同样适用。
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只有将理论和实践之间匹配起来,才有可能从不断发展的历史和逻辑中准确而深刻地掌握其完整的精神本质,从而科学地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