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72902ee561252d381eb6e41.png)
四、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规划原则
•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 和“达”的主次决定了道路等级
•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自行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其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各类型道 路网的优点。也是大多数城市普遍采用的路网形 式。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1、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2、链条道路网,由一两条交通干道作为纽带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常用于组合型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混合式路网(武汉)
除了图形模式分类外,还可按交通组织形式分类: 1、按交通分流与混合分类
(四)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更是向外人展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 注意美学原理和设计方法的运用 (五)防、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水灾等发生时。 •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
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组织在不同横断 面上或者专用道路上。 2、按道路行驶方向分类
单向交通和双向交通,路网密度较大的城市中 心区,可以利用平行道路组织单向交通。
六、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一)环路 1、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 聚,如穿越截 流、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关键是环路车速高出环 内车速多少。 2、内、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内环保护城市内 核,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3、设置办法:通常,大城市应在老城区或中心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在外围设置外环线组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一般外环路宜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2KM,两条环路之间距离 应大于4KM。内外环之间设多少环路则要看城市用 地大小、交通流量及自然条件等。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90863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a.png)
公共停车场的规模应考虑交通需求和规模的经济性。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停车位数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全部停车位数的50%~70%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地区——全部停车位数的5%~10%城市其它地区——全部停车位数的5%~40%
3、停车场出入口布置
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右转出入车道出入口距交叉口和桥隧坡道起址线一定距离出入口宜布置在次要道路上
2、公共交通线路网和线路规划的原则
城市中有多种公交方式时,其线路网必须综合规划,组成一个整体。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和对外交通线路,应紧密衔接,以方便乘客,协调各线路网的集疏能力。公交线网布局,应与城市用地规划范围内主要客流的流向一致,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之间应有直接的公交线路相连。公交线路的设置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客流量的大小而定。
3、自由式
以结合城市地形为主,路线弯曲无一定的几何图形。优点: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节约道路工程费用。缺点:非直线系数大,不规则街坊多,并造成建筑用地分散。
4、混合式
是三种干道网形式的混合,如使用得当,既可以发挥它们的优点,又可避免它们的缺点。
(二)道路网总体布局规划
适合有地铁和轻轨的大城市。优点:能提高客位利用率,主干线和驳运线路的车间距可以调整到任何选定的运力水平。
主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网络
带有环线或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形网络
优点是直达出行率高,出行时间短。经市中心的出行量可降到最低,能适应出行需求很大的城市。
按几何形状分:
要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置、出入口道路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自行车专用路、步行专用路。道路网规划首先应规划以通行机动车为主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统,构成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在此基础上规划次干路、支路等其它道路。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5825b1af90f76c660371a45.png)
城市交通枢纽可分为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 及设施性交通枢纽三类,设施性交通枢纽又包括为 解决人流、车流相互交叉的立体交叉(包括人行天 桥和地道)和为车辆停驻而设置的公共停车设施等。
1 .货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2 .客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是指城市对外客运设施(铁路客站、公路客站、水运客 站和航空港等)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
( 3 )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 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2 .满足城市交通运 输的要求
◦ ( 1 )道路的功能必须 同毗邻道路的用地(道 路两旁及两端的用地) 的性质相协调。
◦ ( 2 )城市道路系统完 整、交通均衡分布
◦ ( 3 )道路系统要有利 于实现交通分流
◦ 铁路、水运、航空等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在 城市中的布局。
◦ 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或靠近铁路客站、水运 客站附近,要求与城市对外公路干线有方便的联系。在城市布局中应有意 识地结合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形成城市对外客运与市内公共交通客 运相互转换的客运交通枢纽。与此同时,结合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布局、市 内大型人流集散点(商业服务中心、大型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的布 置,形成若干个以公共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市内客运交通枢纽;在市中心区 与近郊市区结合部或市区与郊区结合部形成若干个市内与市郊换乘的公共 交通枢纽。在特大城市还应注意结合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站 点的布置,形成客运换乘枢纽,满足大流量客流集散与换乘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021/7/10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 又是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脉”。
城市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形 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第十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
![第十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https://img.taocdn.com/s3/m/a3fc18d29e314332396893b4.png)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二、城市交通构成与现代交通特征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模 的影响;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内部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事的道路系统 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环境整洁、宁静、美观的要 求,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功能清楚、系统分明。 一般城市干道间距为600~1000m,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1)快速路 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35~45m (2)主干道 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道 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 一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 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7、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 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面积宜为0.8~1.0m2/ 人。 三、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横断面的确定 1、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形式:方格棋盘式; 环形放射式; 自由式; 混合式。 功能:生活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 游览性道路 2、旧城道路系统和改善 (1)改善旧城道路系统首先要和城市用地布局同时考虑 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分工 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 修建环形干道 封闭次要交叉口,加大某些主要交叉之间的距离 (2)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 3、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的确定 一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m,对于快速路,一般为3.75m~4m 四、停车场布置 停车场也称静态交通 1、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城市规划综合辅导:城市内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综合辅导:城市内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86e320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1.png)
(⼀)道路的功能及断⾯形式必须同两侧⽤地的性质相协调 道路两旁的⼟地使⽤权决定了联系这些⽤地的道路上将会有什么类型、性质和数量的交通,决定了道路的功能。
反之,⼀旦确定了道路的性质和功能,也就决定了道路两旁的⼟地应该如何使⽤。
如果某条道路在城市中的位置决定了它是⼀条交通性的道路,那么就不应该在道路两侧安排可能吸引⼤量⼈流的⽣活性⽤地,如居住、商业服务中⼼和⼤型公共建筑。
如果是⽣活性道路,则不应该在其两侧安排会产⽣或吸引⼤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地,如⼤中型⼯业、仓库和运输枢纽等。
(⼆)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具体要求如下: 1、城市道路系统应功能明确,系统清晰、完整,交通均衡分布,不同等级的道路应相互配合,尽量发挥各种交通⼯具的特点和效能,满⾜不同需要,形成⼀个合理的交通运输,使城市各区之间有安全、⽅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即要满⾜平时的交通运输要求,⼜要满⾜在发⽣各种⾃然灾害的紧急情况下的运输要求。
2、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地规划结合,做到布局合理,尽可能地减少出⾏距离和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输。
要尽可能把交通组织在城市分区或组团的内部,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并做到交通在道路系统上的均衡分布。
3、城市各部分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城市各组团、分区间要有必要数量的⼲道相联系,在商业中⼼、体育场、⽕车站、航空港、码头等⼤量客、货流集散点附近的道路要有⼀定的机动性,也可为发⽣地震时疏散⼈流提供绕⾏道路。
同时要为道路未来的发展留有⼀定的余地。
(三)要有适当的道路密度和⾯积率 城市道路密度要兼顾城市各种⽣活的不同要求,密度过⼩则交通不便,密度过⼤则造成⽤地和投资的浪费,也影响道路的通⾏能⼒。
⼀般认为主⼲路间距为700-1200⽶,次⼲路间距为350-500⽶,⽀路间距为150-250⽶。
快速路的进出⼝道路间距⼀般不应⼩于300⽶,并且道路间距为300⽶以上。
⼀般情况下,城市中⼼区交通量⼤,市区中部次之,边缘区交通量较少。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04a7607be23482fb4da4cea.png)
路
干扰。
系
统
第五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 1、港口活动的四个环节
15
章
城
船舶航行、货物装卸、库场储存、后方集疏运。
市 交
2、港口活动的两大部分
通
陆域:有一定的岸线长度、纵深和高程。
与 道
水域:要求有一定水深和面积,风平浪静。
路
系
统
第五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五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 2、站场的位置选择
15
章
原则:方便使用、不影响生产和生活、方便联运。
城
位置:中小城市(长途汽车站与铁路车站结合布
市 交
置); 大城市(分设客运站,货运站与技术站也
通
可分开)。
与
道 四、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
路 系
原则:快速、方便联系、不影响生产和生活。
第 2、客运站的位置选择
15
章
城 市
布置在中心边缘和市区边缘 客运站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交
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
通 与 道
运点(车站、码头),要避免与站前广场干扰, 可将地铁引入站下。
路
客运站如何体现城市面貌
系 统
与周围城市公共建筑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建筑群体。 与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结合,结合客运站布置。
统
位置:考虑净空与噪声,距离市区边缘最小5-
7km,
第六节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一、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与结构
第 1、城市客运交通方式与结构
章
15
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f356c0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3.png)
● 客运站 ● 货运站 ● 技术站 ● 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 (4)高速公路
21
4、机场用地
1)净空限制要求 从净空限制的角度来看,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尽 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在这种情况 下,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5~7km即可。如 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 至少应在15km以上。
非机动车停车场宜为50~100m,不得大于200m。7
(五)城市道路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交叉口间距 道路类型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设计车速 (km/h)
交叉口间距 (m)
>80 1500~2500
40~60 40
<30
700~1200 350~500 150~250
2、道路网密度
城市干道网密度=城市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m2)
生活活动的需要。
3
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 主要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组成。 辅助道路系统是城市生活性的道路系统。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满足城市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和人防工程的要求。
4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1、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图形 最古老的形式-----自由式道路网; 基本图式------放射式和棋盘式;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红线宽度 60~100 (m)
40~70
30~50
20~30
9
4、道路横断面类型
10
二、城市对外交通 (一)对外交通用地的分类
专题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专题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388a734fc4ffe473268ab0b.png)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优点:中心区和各区以及市 区和郊区之间联系直捷方便。 非直线性系数平均值最小, 一般在1.10左右 缺点: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 过重,机动性较棋盘式差, 容易造成许多不规则形的街 坊 适用条件:一般认为对于大 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组织交 通上比较适宜,国外的大城 市多采用这种形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良好的朝向 城市风道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敷设留有足 够的空间。 道路系统规划还应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密切配合。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轮廓或几何图形)都是各地在一 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逐步 形成的。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或调整时,采用的结构形 式也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结合规划的基本要求灵活 掌握,决不能生搬硬套从形式主义出发。
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 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 区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放射性 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 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 城区外的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 上有一定的优点。 放射形干道又容易把外围的交 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 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 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 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环形干道 也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 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优点:街坊方整,交通组 织简单方便,不会形成复 杂的交叉口,道路定线比 较方便等 缺点:道路非直线性系数 较大,一般为1.27-1.41; 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等 为了解决对角线方向交通 的不便,还有棋盘加对角线的 形式。此种形式虽能消除棋盘 式对角线间的交通不便,且能 增长临街建筑的长度,但形成 了许多三角形的街坊,不便于 建筑布置;增加了许多复杂的 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因 此,一般很少采用,有时也结 合其他形式,在城市个别地区 的小范围内采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84f6f0352ea551810a6875b.png)
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用快、主、次、支四级体系, 中等城市采用主次支三级体系。 (1)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 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不应设公共建筑 出入口,人流集中地区应设人行天桥或地道。严格控制相交道 路数量。 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快速路。 尤其在用地向外延伸的发展轴上,需要快速路呈“井”、“廿” 形切入城市,将市区主要组团联系起来。 (2)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 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 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3)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 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 务站等。 (4)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 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命脉,具有多种功能。 交通功能- 通(通行)达(进入) 城市骨架功能-划分地块 -建筑和用地的依托 管线设置功能-为城市管线提供埋设空间 环境景观功能-改善城市通风、日照 -布置街道绿化,形成城市景观,展示城市风貌 公共空间功能-开展商贸、文化活动 防灾功能-避难道路,保证消防活动、救援活动 -防火带
3.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下,不同城市的道 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城市基本的路网形式有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四种。 方格网道路系统又称棋盘式,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灵活性大,行 车路线的选择相对自由,有利于分散交通流。 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也容易产生大量穿越交通。 旧城区组织单向交通;中心区外围设置保护性环路,分流过境交通。 环形放射路系统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利于加强中心区与外围 各区以及外围各区之间的联系。 如果设置不当,容易把交通引向市中心集中。若在较小的范围内采用 放射环路,会出现很多不规则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交通组织不便。 可采用多中心用地布局,也可将某些放射路分别止于外围环路上。为 了减少汽车绕行,环路可采用切线形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https://img.taocdn.com/s3/m/2680405b804d2b160b4ec0a8.png)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P314,340 314,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 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将道路分为快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一)快速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 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应当考虑城市快速路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 万人口以上)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则必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
(二)放射路 1、作用:用以联系外围的远距离交通,有助于 作用:用以联系外围的远距离交通, 直达,减少绕行距离。如城区与外围、 直达,减少绕行距离。如城区与外围、中心区与郊 内外环线之间。特别是大城市, 区、内外环线之间。特别是大城市,放射路可将高 速公路、国道、 速公路、国道、省道在入城之后与城市快速路和主 干路很好衔接,使得外来交通很方便地进入城市各 干路很好衔接, 功能区内。 功能区内。 2、设置要求:分层次和等级,对于干路级的放 设置要求:分层次和等级, 射路, 射路,直达性将随着与城市中心区距离的缩小而降 而快速路级别的放射路, 低;而快速路级别的放射路,其直达性与至城市中 心区的距离无关, 心区的距离无关,完全取决于道路的联结方式和可 达区域。 达区域。
§10-1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10- 城市道路功能、 以及道路网基本模式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第12章P311) 城市道路的功能( 12章
(一)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人和物的有效空间转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 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移,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进入与离开( • 行:迅速通过(通)、进入与离开(达)、 迅速通过( )、进入与离开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寻) 。 • 停:乘客上下车(止)、车辆停放(泊) 乘客上下车( )、车辆停放 车辆停放(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c156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f.png)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1. 简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指针对城市交通需求、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道路规划和设计。
它涉及到交通流量分析、道路网络布局、交叉口设计、道路标志标线设计等各个方面。
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
2. 交通流量分析交通流量分析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道路的繁忙程度和交通拥堵状况,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主要的交通流量分析指标包括交通量、流量、密度以及车速等。
2.1 交通量(Traffic Volume)交通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
交通量的测量通常采用交通流量计或视频观测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交通量数据,进而进行交通流量分析。
2.2 流量(Flow)流量是指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单位时间内的数量。
流量是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率,可以用来判断道路的交通状况,并为道路容量的评估提供基础。
2.3 密度(Density)密度是指某个道路断面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量。
密度可以通过交通量和流量的关系来计算得出。
2.4 车速(Speed)车速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
车速的测量可以通过车辆追踪、雷达测速等方式进行,车速的分析可以帮助评估道路状况,进而为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3. 道路网络布局3.1 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主干道的位置、宽度、长度等参数,保证主干道具备高通行能力、低阻抗、良好的服务水平等特点。
3.2 集散道路集散道路连接着主干道和次干道,起到分散交通流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集散道路的位置,以便实现交通流的均衡分配。
3.3 次干道次干道连接着集散道路和支路,起到分散交通流和服务居民区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次干道的位置和宽度,以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1967f7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b.png)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引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将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流畅度、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主要考虑因素以及规划过程。
重要性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可以提供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提高出行便利性和时间效率。
此外,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还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宜居性,一个宜居的城市需要有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来支持其发展。
主要考虑因素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交通流量:根据不同交通流量的道路需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支路等。
2.地理环境: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等,合理规划道路线路,避免建设有困难的区域,如山地、湿地等。
3.土地利用:结合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道路的布局和容量,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4.功能需求:根据城市的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如商业区需求商业道路,居民区需求住宅道路等。
5.公共交通:考虑公共交通的需求,规划道路系统时要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轨道交通等。
6.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系统的容量和布局。
7.环境保护: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技术。
规划过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相关数据,对城市进行全面了解。
2.交通调查:进行交通流量调查,了解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和交通流量分布。
3.需求分析:根据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城市的交通需求,确定不同类型道路的需求量和布局。
4.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不同交通组织方案,包括道路容量、布局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86e5dc9f111f18582d05ad0.png)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标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有哪些(1)城市道路总体布局,交通应在全市范围中均衡分布,道路系统中,一般干道间距为700m1100m,道路网密度为2.81.8km/km2.小城市干道间距500m作用。
(2)我国城市道路按不同功能有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面性)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为40m 左右;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30m左右;3)支路(街坊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为15m左右。
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结合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满足各种管线敷设和人防工程要求,防止噪声干扰。
(4)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几种。
这是根据当地的社会、自然和现状条件所确定,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5)城市道路系统由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两类系统组成。
主要道路是交通性道路,是解决城市各部分之间和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是生活性道路,是解决城市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
(6)通常采用快、慢车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交通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措施。
(7)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日照通风、管线敷设及建筑布置等因素。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市政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其中机动车道占主要部分。
一条车道宽度为3.5m,一条快车道宽为3.75-4m,所需车道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型式有一块板(红线宽40m以下)、两块板、三块板(红线宽40m以上)三种。
型式确定应因地制宜。
(8)城市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应使客运、货运的交通量在城市中均衡分布、减少彼此干扰;合理布置主要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引开过境交通,合理布置大型停车场;组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第七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第七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c0266afe4733687f21aa00.png)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一.自行车专用道的发展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一.自行车专用道的发展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一.自行车专用道的发展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一.自行车专用道设计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一.自行车专用道设计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一.自行车专用道设计
第四节 自行车专用道
4、路网平均技术车速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二.公路网规划的技术指标
5、路网平均行程时间和距离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二.公路网规划的技术指标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干道网的类型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干道网的类型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干道网的类型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八章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一.公路网规划的要求
四通八达 干支结合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布局合理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二.公路常见图式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二.公路网规划的技术指标
1、公路密度
第一节 公路干线网规划
二.公路网规划的技术指标
2、饱和度
2、合理安排公路和城市的连接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3、正确处理新建道路和原有路网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3、正确处理新建道路和原有路网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按交通需求规划路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式路网(青岛) 自由式路网(青岛)
自由式 路网 重庆) (重庆)
(四)混合式道路系统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受不同规划思想的影 不同城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 响、不同城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城 市道路网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 市道路网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从而形成混合 式道路网系统。 式道路网系统。 其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各类型道 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 是扬长避短, 路网的优点。 路网的优点。也是大多数城市普遍采用的路网形 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式。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1、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2、链条道路网,由一两条交通干道作为纽带 链条道路网,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常用于组合型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五、城市道路网的基本类型(图形模式) 城市道路网的基本类型(图形模式)
(一)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1、优点:最常见的路网类型,它适用于地势平 优点:最常见的路网类型, 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 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 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2、缺点: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 缺点: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完全方格网式道路, 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完全方格网式道路, 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 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 区的交通。 区的交通。 3、改善办法:方格网基础上增加若干条放射干 改善办法: 以改善对角线交通, 线,以改善对角线交通,但易形成三角形街坊和多 路交叉口。 路交叉口。
§10-1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10- 城市道路功能、 以及道路网基本模式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第12章P311) 城市道路的功能( 12章
(一)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人和物的有效空间转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 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移,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进入与离开( • 行:迅速通过(通)、进入与离开(达)、 迅速通过( )、进入与离开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寻) 。 • 停:乘客上下车(止)、车辆停放(泊) 乘客上下车( )、车辆停放 车辆停放(
(二)地上地下工程管线载体(派生功能) 地上地下工程管线载体(派生功能) • 各类工程管线设施是城市用地开发的必要条件 • 道路宽度、横断面满足要求,减少管线改造对 道路宽度、横断面满足要求, 道路交通的影响。 道路交通的影响。 城市骨架, (三)城市骨架,建筑与活动场所空间的依托 依托和引导功能) (依托和引导功能) • 道路与用地的依托关系使得路网具有引导城市 发展的作用,路网规划时必须合理引导。 发展的作用,路网规划时必须合理引导。 • 城市街道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如集 城市街道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商业街。在提供交通空间同时, 市、商业街。在提供交通空间同时,适当考虑 活动空间,是路网规划要兼顾的问题。 活动空间,是路网规划要兼顾的问题。 步行街和城市广场规划) (步行街和城市广场规划)
(四)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更是向外人展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 注意美学原理和设计方法的运用 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五)防、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水灾等发生时。 水灾等发生时。 •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第10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0章
(教材下册第12章) 教材下册第12章 §10-1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以及道路 10- 城市道路功能、 网基本模式 10§10-2 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10§10-3 城市交通枢纽的布置 10§10-4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10§10-5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路与评析
六、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一)环路(P324) 环路( 1、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聚,如穿越截 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聚, 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 流、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关键是环路车速高出环 内车速多少。 内车速多少。 2、内、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内环保护城市内 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 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核,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3、设置办法:通常,大城市应在老城区或中心 设置办法:通常,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在外围设置外环线组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一般外环路宜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 2KM,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2KM,两条环路之间距离 应大于4KM。 应大于4KM。内外环之间设多少环路则要看城市用 地大小、交通流量及自然条件等。(莫斯科)
(三)自由式道路系统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选线 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 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 1、优点: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较多。能 优点: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较多。 充分结合地形,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充分结合地形,节约道路工程造价,以利城市用地 布局和建筑布置,处理得当可以形成活泼、 布局和建筑布置,处理得当可以形成活泼、丰富的 景观效果。 景观效果。 2、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可能会出现较多不 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 规则的街坊,而且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 非直线系数较大 规则的街坊,而且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 山区丘陵城市往往采用自由式道路网,如我国青 山区丘陵城市往往采用自由式道路网,如我国青 重庆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岛、重庆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四、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规划原则
•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 和“达”的主次决定了道路等级 •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自行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 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交通控制和交通分流 • 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与交通功 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与交通功 能的冲突。支路网密度与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能的冲突。支路网密度与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二)放射路 1、作用:用以联系外围的远距离交通,有助于 作用:用以联系外围的远距离交通, 直达,减少绕行距离。如城区与外围、 直达,减少绕行距离。如城区与外围、中心区与郊 内外环线之间。特别是大城市, 区、内外环线之间。特别是大城市,放射路可将高 速公路、国道、 速公路、国道、省道在入城之后与城市快速路和主 干路很好衔接,使得外来交通很方便地进入城市各 干路很好衔接, 功能区内。 功能区内。 2、设置要求:分层次和等级,对于干路级的放 设置要求:分层次和等级, 射路, 射路,直达性将随着与城市中心区距离的缩小而降 而快速路级别的放射路, 低;而快速路级别的放射路,其直达性与至城市中 心区的距离无关, 心区的距离无关,完全取决于道路的联结方式和可 达区域。 达区域。
(二)主干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三)次干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四)支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城市道路分类的相关技术指标P 三、城市道路分类的相关技术指标P315
(一)道路分类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 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 中等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中等城市:主干路、 • 小城市:干路和支路 小城市: (二)道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涵义 • 道路面积率 • 路网密度 • 人均道路面积(车均道路面积) 人均道路面积(车均道路面积) •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 非直线系数
典型城市:北京、郑州、西安等 典型城市:北京、郑州、
方格网式路网(锡林浩特) 方格网式路网(锡林浩特)
(二)放射环式道路系统 一般都是从旧城中心区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般都是从旧城中心区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旧 城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干道, 城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干道,并加上一个或 几个环城干道组成。 几个环城干道组成。 1、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外围各市区、郊区以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外围各市区、 及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及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2、缺点:处理不当容易将外围交通引入中心 缺点: 导致中心区交通过分集中; 区,导致中心区交通过分集中;也会出现较多不规 则的街坊;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发展, 则的街坊;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发展,呈同心圆式 不断向外扩张。 不断向外扩张。 大城市往往采用放射环式道路网,典型城市有: 大城市往往采用放射环式道路网,典型城市有: 莫斯科、巴黎、沈阳等。 莫斯科、巴黎、沈阳等。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P314,340 314,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 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将道路分为快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一)快速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 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应当考虑城市快速路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 万人口以上)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则必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