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学习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诗歌的赏析
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诗歌的赏析篇1《房兵曹胡马诗》作者:杜甫【唐代】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鉴赏】: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
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
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
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
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杜甫诗》赏析全文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体化讲义一、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初二 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诗歌鉴赏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望。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八年级秋季课程讲义 第6章 杜甫诗歌鉴赏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十一)
1.诗圣,五言律诗。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十七)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格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七)
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
2.描写出了一种清新、欢快开朗的格调。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舒畅的心情。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杜甫诗三首》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分别是杜甫在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借助这三首诗,以点带面,有助于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诗“诗史”的特点。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如何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杜甫其人之伟大、其诗之雄浑,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在为期不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一文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大有讲究。
这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
《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
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三首诗可以帮助中学生体会杜诗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作的风格变化。
《望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
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希望(愿望)。
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少。
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初二,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文档]《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春望诗篇一开头即写“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草木丛生。
“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诗人却以之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
“国破”下维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是诗意翻新,出入意料。
正是通过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第二联承接“国破”、“城春”而来,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
“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是伤感家事。
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杜甫 诗 赏析
杜甫诗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八年级杜甫诗歌赏析
望岳
杜甫(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这句写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两个字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赏析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达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春望》
3、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画面。
面对沦落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4、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其中“破”
“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的伤时忧国之情。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诗歌鉴赏答题需要认真审题,依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这样才能提高诗歌鉴赏的分数。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盼望对你有所关怀!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1】望岳1.本诗的是唐代宏大的"诗圣' 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奇异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以及XX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理想。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奇异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奇异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奇异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光明,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是唐代宏大的"诗圣' 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XX城沦落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国都沦落,城池残废,虽山河照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赏析
诗句赏析:
•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 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一个“深”字,表现了因 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 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安史之乱
《春望》 杜甫
•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
•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 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 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 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 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 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 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 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 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 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 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的经典古诗赏析【五首】
【导语】杜甫(712年2⽉12⽇—770年),字⼦美,⾃号少陵野⽼,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合称“李杜”。
下⾯是分享的杜甫的经典古诗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1.杜甫的经典古诗赏析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这⾸七律《蜀相》,抒发了诗⼈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主持国政⼆⼗余年,⽴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城、少城),所以⼜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
另⼀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川明丽,美如绣锦,因⽽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栽种。
这⾸联两句,前⼀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
这⾥不称“蜀相”,⽽⽤“丞相”⼆字,使⼈感到⾮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是有⽬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地信步由之;⼜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
后⼀句“锦官城外柏森森”⾃答。
这是诗⼈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来呼应前⼀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种安谧、肃穆的⽓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杜甫的古诗及赏析
杜甫的古诗及赏析《春望》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此诗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绘春日长安城的破败荒芜,抒写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时的忧国伤时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衬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对亲人消息的渴望,凸显出家书的珍贵。
《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诗中前两联着重写景,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工整,显示出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被后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后两联着重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万里”“百年”与“悲秋”“多病”“独登台”相结合,蕴含着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将这种愁苦归结为潦倒多病而无法饮酒,使人读来倍感凄凉。
《绝句》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欢唱,白鹭高飞,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下,能看到西岭上的积雪,也能看到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只,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望岳》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磅礴,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着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广阔胸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21、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杜甫古诗鉴赏
【篇⼀】《空囊》翠柏苦犹⾷⑴,晨霞⾼可餐⑵。
世⼈共卤莽⑶,吾道属艰难⑷。
不爨井晨冻⑸,⽆⾐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⑹,留得⼀钱看⑺。
【注释】⑴翠柏:原产中国的⼀种松科乔⽊。
⑵晨:⼀作“明”。
⾼:⼀作“朝”。
⑶卤(lǔ)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cuàn):烧⽕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钱。
⑺⼀钱:⼀⽂钱,指极少的钱。
【⽩话译⽂】纵然翠柏味苦,朝霞⾼⾼,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多苟且偷⽣,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井⽔也冻了,夜来⽆⾐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钱。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治今⽢肃成县)。
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活极其艰难。
【赏析】⾸联“翠柏苦犹⾷,明霞⾼可餐”,诗⼈紧扣诗题,意在⾔外,写出两层意思,⼀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层⾔外之意,在古⼈看来,明霞翠柏均⾮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列仙传》“⾚松⼦好⾷柏实”和司马相如《⼤⼈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表现杜甫虽⽣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尚。
颔联“世⼈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囊空的根本原因。
所谓“世⼈共卤(鲁)莽”,指⼈多苟且偷安。
战乱爆发后,诗⼈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后⼜因两次直⾔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
这⾥,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
颔联两句,通过对⽐的⼿法,将杜甫⾼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床夜寒”,进⽽具体写贫状。
作者皆从“寒”字来⼊笔。
上句说“不爨”,并⾮因为“井晨冻”,⽽是因为⽆⾷。
严冬季节,却晨炊⽆⽶,夜寒难御,可见⼀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钱看”,点明“空囊”题旨。
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
诗⼈已是⾝⽆分⽂,贫不⾃救,却还要强留⼀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笑话,这举动本⾝就是⼀种反常。
杜甫诗歌的赏析
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都让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一、关注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例如《关山月》一诗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是对唐代统治者的讽刺,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战乱和天灾之中,百姓流离失所,但统治者却在宫廷中享受着奢华和安逸。
二、思考人生命运杜甫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对人生的悲剧和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
例如《登高》一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描绘了登高所感受到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而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杜甫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自我价值的思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这里的“谁念西风独自凉”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则是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思考人性杜甫的诗歌中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性本善,而社会却常常扭曲和破坏了人性。
例如《登岳阳楼》一诗中写道:“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见汝天津桥,风雨不改旧时愁。
”这里揭示了官场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和担当。
杜甫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而被人们传颂至今,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个人命运和人性思考等现象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因此,学习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可以启迪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1. 《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巍峨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为之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尽收眼底。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青年时期,那时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尽显朝气与壮志,初次见到泰山时,被其雄伟壮丽震撼,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赏析:首联以设问开篇,“岱宗夫如何”,一个“夫”字,增添了语气的磅礴感,“齐鲁青未了”写出泰山横跨齐鲁,地域之广、山色之翠,尽显其雄伟壮阔的气势。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其钟情于泰山的情感,“割”字精准描绘出山南向阳如白昼、山北背阴似黄昏的景致,凸显泰山遮天蔽日之态。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景及人,从视觉写云气使人心胸激荡,极目望鸟展现诗人专注与沉醉。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高潮与升华,不仅写登山之愿,更表达诗人青年时胸怀壮志、昂扬向上,欲攀登人生巅峰、俯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气魄,成为千古名句激励后人勇攀高峰。
2.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中却杂草丛生。
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惊心。
战火已连续多个月不停,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
忧愁烦闷不断搔抓头发,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被困于沦陷的长安,彼时安禄山叛军肆虐,长安昔日繁华不再,一片破败荒芜,杜甫目睹国破家亡惨景,念及亲人离散、国家飘摇,痛心疾首写下此诗。
杜甫诗歌欣赏(精选10篇)
杜甫诗歌欣赏杜甫诗歌欣赏(精选10篇)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歌欣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欣赏篇1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
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
云阙虚冉冉,风松肃泠泠。
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
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
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
中使日夜继,惟王心不宁。
岂徒恤备享,尚谓求无形。
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
瑞芝产庙柱,好鸟鸣岩扃。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滢濙。
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
永与奥区固,川原纷眇冥。
居然赤县立,台榭争岧亭。
官属果称是,声华真可听。
王刘美竹润,裴李春兰馨。
郑氏才振古,啖侯笔不停。
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
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太史候凫影,王乔随鹤翎。
朝仪限霄汉,容思回林坰.轗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
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
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
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
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
杜甫诗歌欣赏篇2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其二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杜甫诗歌欣赏篇3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杜甫诗歌欣赏篇4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杜甫诗歌欣赏篇5朝代:唐朝|作者:杜甫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解析】结合颔联,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到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 已不胜其心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仅是心酸, 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是尚有妻子为自己 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 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④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 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②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 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③钟:聚集。 ④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⑤曾:通“层”,重叠。 ⑥眦:眼角。
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2017 云南曲靖中考)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 妙,浑然天成。 B 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 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 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解析】“自近而远”的顺序错误,应是“自远而近”。 【答案】 A
课外诗歌鉴赏·杜甫
【知识点】
了解诗人各阶段的背景和诗歌内容: 第一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凌云壮志,豪情万丈,对未来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第二阶段: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四十五岁) 忠君,渴望为官,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对百姓生活关注与同情。 第三阶段: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岁——四十八岁)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国家命运的悲叹。 第四阶段: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岁——五十八岁) 忧国忧民,对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
突出“独”字,越发突显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
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