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策略浅探-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

——现代大学的功能与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策略研究土木与交通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

陈子宇赖成光李健华吴昌华吴思远武传号杨允大喻海军曾

繁钦赵辉

【摘要】本文着力探讨现代大学的功能所在,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现状与前景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与学科发展策划讨论。文章涉及大学的缘起与意义、大学理念的时代沿革、大学的教授及学生等主体人群讨论、学科发展的规律讨论、工科大学的综合性转向、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环境、当代中国大学排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科群现状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策略建议等部分,从科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出发,以广阔的视野考察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所在,并提出了作为远景的理想大学模型以及具体到华南理工大学背景上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大学学科发展文科发展华南理工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一大学之功能与理念的分析

面对“大学”二字,我们遭遇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究竟何为大学?

从大学的英文词源角度来看,大学最初是指学者们的自治团体。显然如今这一词汇的含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有文化身份的象征、生存方式的获得、个人天资能力的认定、学术知识的探索传授、社会发展的咨询指导、企业研发的合作服务、城市规划里的巨大区域等等映射领域,演化出大学生、大学校园、大学教授、大学科技园、大学文化等一些列概念。大学的汉语翻译本身又折射出更多的意象可以供人联想,“大”本身关涉到境界的深浅、内容的多寡等,“学”则既标识出我们常规意识里的知识传承与分享,也体现出一种系统化的、科学化的西方现代学术运作模式。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那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老话语,那似乎也与大学理念直接相关(后面将会详细讨论这一情形)。

而大学概念本身的活跃度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它关乎教育(“学”字部分涉及了教育传承的含义)——中国的孩子一出生开始几乎就奔着一个叫做大学的东西而不得不寒窗苦读十数载,大学简直就是分数等级排序下或荣耀或哀伤的整个青春时代;它关于生存——人口的增多,经济危机的全球弥漫,社会体制导致的固有不平衡加剧的贫富分化等等,都在把“就业”二字等同于生命本身般地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后青春期,而就业市场上,大学提供的文化认定凭证成了划分人们能力的直接标准,本身也被分成三教九流的大学和教育深度等级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人们所能获取的工作、收入乃至于整个生活,有没有进入大学、进入什么样的大学都似乎有着命运般的魔力需要人们与其奋斗,对于一部分人来讲,

大学就是生存之门,人文精神与科学都只是像田里的庄稼,必须勤恳地挥动锄头去耕耘;大学关乎国家的未来——19世纪开始德国大学的举世无双造就了科技繁荣的基础,20世纪开始美国大学的全面成就彻底造就了超级大国在各个领域的坚实地位,民国时期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大学产生了给予当代中国最大影响的一批大师级人物,在一个信息与技术开始完全承载甚至绑架、主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道德、传统经济的全球化(西方化、美国化)的时代,大学又像是一部巨大的国家机器,它必须生产科技文化成果以及各层次的人才,以服务于政府统摄的地域,政府本身直接与我们的幸福与否相关。

当大学如此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时代、政府、个体的生命体验,当大学本身已经庞大到似乎具有一切功能与多元特征(如教育、培训、出版、咨询、军事研发、校办企业等等),当我们的社会进程进入到了资本、市场、信息化等全面影响生活的年月里(大学影响时代,时代反过来也影响大学本身),大学本身的角色、定位、定义都显得不再那么清晰可辨。究竟大学是一个国家或私人机构?一个地点性场域?一群人的联合?一种理念指导下运作的普通法人?传授特定内容和范围知识的学校?……大学是所有概念的联合,还是只具有某些属性。大学过去与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一成不变?大学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模样?

在本文的这一部分里,将从历史与社会的演进角度,分析大学理念与功能的生发演进过程,通过这种考察来详细的勘探大学的过去与现在、大学之功能所在以及与大学相关的人群特征。我们希望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即能够给出诸如此类的回答:过去的某些大学理念是需要坚持的,大学运行的某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大学在未来的活动范围是可以如此确定边界的,大学该这样去发展下去等等。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并非简单的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高等教育史,而是一种大学观念的时空穿梭与回顾,从大学诞生之前的“类大学教育模式”一直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或功能,这样的跨时空比较更容易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大学何所是”“大学何为”“大学何往”。

1 大学的从无到有

大学的另一个汉语等价词汇是高等教育,高等意味着与初等、中等有所不同,是较为深入的一个教育范畴。而在现代大学诞生以前,这样的范畴似乎就已经存在,其中的教育模式与理念精神都并不像它们出现的年代那样久远,值得重新考察。

“大学”一词的古汉语指向也有此相似性。“小学”用以指称与汉语文字学、音韵学等相关的具体的语言学问。“大学”与之相对,出现于于两千年多年前的《四书-大学》里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可以看到,大学(大的学问、高深境界的学问)的功能或者说体现的路径主要在三个方面,或许可以解读为普遍道德范畴(明白普遍的道理、伦理、规范)、社会范畴(“亲民”即“新民”,使人民“新”,使社会进步,促使人去变革)、最高道德追求(至善,学术、道德、社会体系等等的追求极限)。与当下我们心中模糊的理想大学形象对照,我们发展,这样的取词翻译可谓恰到好处。

除去翻译本身的语词阐释,中国古代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太学”这一机构,传授儒家的五经,教授经书的学官称为博士。太学或国子学、国子监等一直绵延至清代,大学生多时也可达数千人。太学的招生对象主要为达到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子弟。而太学的目的也很单一,并非为了就学科本身进行发展演进,而是为了朝廷培养官员,太学生经过一些考试或推举即可做官。倘若将此算作中国古代的大学,是有利于理解当下中国大学在人们观念中的象征意义的,即从“高考状元”这一奇怪的称谓来看,就知道大学的观念在演习古代的取仕做官的传统认识,知识和学术本身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在古代还有一种类似大学的原型,这在众多高等教育论述里极少提到,即印度的寺院式高等教育。佛陀开创的佛教挑战了印度教的经典威权,于是彼此开始分门别类的从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