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维持和“缓和”政策的推行

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对外政策,而是继续维持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力图与西方缓和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尤其的与美国的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于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他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的差距不小,希望通过与西方的合作,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造苏联经济,缩小与西方的经济差距。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证明了赫鲁晓夫“火箭战略”的非现实性,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

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与苏联搞出什么问题来,毕竟苏美双方在核武方面的“恐

怖平衡”,足以让任何头脑正常的人做出一个正常的决定。此时的美国本就有些自顾不暇,60年代中期之后的越南战争已让美国深陷而不能自拔,巨额的战争费用,经济危机的一再出现,美元危机频频发生,都使得美国同样希望与苏联改善一下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欧洲与苏联百万大军对峙可不是好玩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一定改善。例如:苏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上升到等等。但在美国日益加强对越战争的时候,苏联也于1965年开始加强了对越南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苏美关系的改善;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更是让苏联上外交陷入困境。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在“缓和”政策正式确立之后,苏联利用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淖、国内“新孤立Z義”思潮兴起及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有利于苏联机会,大搞“缓和”外交,不但顺利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还成功组织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形成的“赫尔辛基精神”更是勃列日涅夫“缓和”外交取得的巅峰之作。

“缓和”政策实施的原因有:第一,苏联经济通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粗放式的经济的影响,在70年代开始减速,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效益和质量”重要性,希望改善同西方的关系,达到引进西方技术与资金的目的。第二,苏联在东欧的权利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而东欧问题一日不解决,苏联西方的威胁就一日不会消失,而通过“缓和”的外交政策达成法律上的欧洲战后现状不

可改变无疑将是苏联所乐见的。第三,美国已经准备从越南脱身了,不过骄傲的牛仔希望能体面的从越南撤出,而这需要苏联这个对越南有着巨大影响的国家帮助。第四,苏联自古巴导弹危机中失败之后,就认识到美国在军事力量上对苏联的绝对优势,信仰“拳头大的当头”原则的苏联领导层,在常规与核武两方面的扩军备战,使得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开始缩小,而美国希望通过与苏改善关系来遏制苏联扩充军备的势头,从而达到巩固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最高首脑会唔之后,东西方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对话开始代替了剧烈对抗。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明显增多: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46亿卢布增至1980年316亿卢布,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8亿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间,贷款额增至300多亿美元。可见苏联凭借推行“缓和”政策获得了在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前所未有的好处。

虽然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定缓和,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矛盾却没有消除,反而有加深的趋势。例如:苏联在与美国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署之后,却并没有在军备竞赛的道路上停下来,而是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并希望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赶超美国,而其质量提升重点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和导弹命中精度。1973年,苏联部署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74-1975年,苏联部署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17、SS—18、SS—19,这些都使得苏联在战略核武器质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

苏联之所以在苏美关系得到改善之后仍大搞军备竞赛的原因是:第一,如上文所讲,苏联在战略核武器数量上虽已对美保持优势,但在质量方面,如分导式多弹、导弹命中精度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处劣势。第二,苏联领导层坚信,在同美

国的竞争中,只有拥有压倒美国的威慑力量,才能在国际问题上有很强的發言权。第三,苏联在军事战略方面,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其不但准备打核战争,而且力图战而胜之。第四,此时的美国开始了战略收缩,越战后遗症作用开始显现,“新孤立Z義”思潮兴起,这些再加上苏联在60年代军备竞赛中取得了成果,使苏联领导人乐观的认为苏联能在军备竞赛中获胜。综上几个原因,苏联将军备竞赛当成了保持对美军事优势的一条重要政策。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东西方关系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不管是苏联大搞军备竞赛,还是美国动不动就出几部针对苏联法案,都不影响这一时期国际上“缓和”这个主流词汇的作用。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苏联的国家战略即将转入以积极进攻为主导的全球扩张战略。

二、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⑴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确立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通过推行了“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电力、原油、原煤、天燃气、钢等项产品的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本来这一时期是苏联改革的最佳时期,如果勃列日涅夫能够利用这个苏联历史上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处于强势上升的时期,抓隹有利时机,调整國M经济,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许之后历史将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勃列日涅夫同志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也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一样一直将拥有强大的军备和核威慑力量看作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先决条件,于是他把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