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外交

合集下载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26年变迁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26年变迁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26年变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2009年10月15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东亚共同体、中美军事交流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马朝旭的回答被外界认为沉稳又不失风趣,富有思辨力。

马朝旭,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曾是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全场最佳辩手”,2009年2月开始担任外交部发言人。

这位“口才最好”的人,走上了中国最需要口才的岗位。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自1983年3月正式创建至今,已经走过26年。

26年间,外交部先后有20多位发言人走上新闻发布台,通过他们的语言、声音、形象、风度,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站在中外记者面前:“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这是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历史性告白。

这一告白,源于一年前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

这一事件催生了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

尽管这篇讲话仍不乏对中国的攻击,却传达出几个讯息,明确表明了苏联的对华态度——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建议双方进行磋商,采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敏锐捕捉到这一讯息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所传递的信息。

当时,中美之间有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八一七’公报——中美之间三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即将签署。

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

”74岁的外交部老一代发言人,中国驻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前大使金桂华告诉记者,“当时,苏联入侵阿富汗已经两年有余,加上苏美争霸多年,苏联已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缓解对华关系可能成为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政策之一。

苏联领导人讲话所传递出的讯息,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机会。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

勃涅日涅夫的故事

勃涅日涅夫的故事

勃涅日涅夫的故事勃列日涅夫啊,这人在苏联的历史舞台上可是个很有特点的角色呢。

先说说他的形象吧,他那眉毛特别浓,就像两条毛毛虫趴在眼睛上方似的。

这老哥特别喜欢给自己颁发勋章,简直把自己当成了勋章收集爱好者。

他的衣服上总是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勋章,走起路来那勋章还叮当作响,感觉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勋章展示架。

他在位的时候,苏联的发展有点像坐过山车。

前期呢,苏联在军事上那可是相当威风,和美国搞军备竞赛,到处秀肌肉。

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苏联的坦克啊、导弹啊就像下饺子一样造出来。

可是呢,在经济方面就有点顾头不顾腚了。

只注重重工业,轻工业就被冷落了,搞得苏联老百姓买个面包有时候都得排老长的队,想买点漂亮衣服或者其他生活用品那可难了。

勃列日涅夫还有个特点,就是他特别爱演讲。

不过他的演讲风格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开始念稿子,念得还磕磕巴巴的,就像一个小学生在背课文背不熟的样子。

但是他又特别喜欢长篇大论,下面的听众听着听着都开始犯困了,可他还在那滔滔不绝。

有一次啊,他去视察一个工厂。

本来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对工人阶级的关心,结果到了工厂,问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工人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比如说他问工人,这个机器一天能生产多少个螺丝啊,工人刚回答完,他又重复问一遍,就好像没听到似的。

在外交上呢,他也是和西方国家较着劲。

和美国在欧洲互相瞪眼,把导弹都部署到了对方的家门口。

虽然苏联在国际上看起来很强硬,但是这种强硬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不少问题,苏联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不过呢,不管怎么说,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的历史上也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那些故事啊,就像苏联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奇葩的浪花。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本文导读: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

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

执政举措经济综述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从没有间断过。

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没有能够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暴露。

究其原因:其一,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其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中断,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数据勃列日涅夫任职前期,苏联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而后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持续下降。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想到那个冷战时期的苏联,嘿,那时候的世界可真是风起云涌,风云变幻。

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候,苏联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他心里也明白,光靠这种稳定可不行,必须得有所作为。

于是,他就开始着手进行一些改革,试图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别老是一成不变,跟个老爷爷似的。

首先说说经济改革,嘿,苏联当时的经济结构可真是一言难尽。

很多产业都集中在国有手中,效率低下得让人发愁。

勃列日涅夫想让地方相关部门也能参与进来,鼓励他们自主经营,这样一来,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就能灵活多了。

人们一听,哎,这可真不错!不过,要是你以为这就能立竿见影,那可就太天真了,实际操作上,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地方相关部门有时候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做出的决策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经济的活力是有了,可是想要真正的效率提升,还是难上加难。

再说说农业,哎,那个时候的农业简直让人无奈,集体化虽然是个大方向,但细节上却是漏洞百出。

勃列日涅夫推行了所谓的“农业合作社”,听上去不错,实际上很多农民在其中的积极性根本没起来。

他鼓励农民自己种田,相关部门则负责提供支持,嘿,结果却是农民宁愿继续老老实实地干着集体农场的活儿,真是让人捧心口直摇头。

咱们聊聊文化改革。

勃列日涅夫可不是个光想经济的人,他知道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他提倡一些“轻松”的文化,允许一些小文艺作品问世,哎,跟当年的“文革”比起来,简直像天上掉下来的糖一样。

人们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享受自由,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生活似乎有了一点生机。

可是,这种开放可不代表彻底的自由,很多人还是在的“阴影”下行走,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可不一定是一回事。

再说到外交,嘿,这个可是一个棘手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可谓是“和平共处”的典范,他力求与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关系,试图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可没想到,虽说是“和平”,可苏联在一些地方却还是没少惹麻烦。

比如说阿富汗战争,那可真是让他头疼得要命,国际形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民众的心情也在波动。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内政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内政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虚幻的顶峰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他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

从1964年10月起到1982年11月去世为止,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最高领导权达十八年,在苏联六十九年历史中,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

青年坦途1906年12月,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一个冶金工人家庭。

勃列日涅夫青壮年时代是个仪表堂堂的人,他面容英武、身高1.78米,举手投足总是流露出一种军人气概,斯大林曾经称勃列日涅夫是“漂亮的摩尔达维亚人”。

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之处,但其仕途却异常顺利。

从州委第一书记,到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从苏共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升迁迅速、平步青云。

在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

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

因此,在险象环生的权力场中,勃氏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好于10月14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勃氏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许多人眼中,勃氏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

每当政治局开会讨论重大问题时,勃氏的许多提议经常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员的批评。

然而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头脑的人,他正是苏共中央机关权力斗争的积极参与者与胜利者,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幕后斗争的本领,要实现这种胜利是不可能的。

就是这个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几年内不动声色地剪除了政敌的所有党羽,牢牢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大位。

但是,勃列日涅夫能力也是有限的,他是个典型的行政技术官僚,而不是职业政治家,他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始终无法做到象斯大林那样的“个人专断”,甚至无法做到赫鲁晓夫那样的“唯意志论”。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勃列日涅夫评价

勃列日涅夫评价

勃列日涅夫评价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领导人,他对苏联的发展和国际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价勃列日涅夫,并分析他的政治成就和影响。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的领导下,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政策。

他实行了农村改革,通过增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他还推动了工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此外,他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社会之间的和平与合作。

勃列日涅夫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集体安全”理念,主张国际社会应通过合作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他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通过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接触,缓解了苏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勃列日涅夫还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理念,倡导人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提高苏联社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这一理念并未完全实现,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和政治问题。

然而,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批评。

他在经济改革和农村政策上的一些决策被认为是不够成功和有效的。

此外,苏联在他的领导下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内外问题,如经济滞胀、军备竞赛和国内政治不稳定等。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政治家。

他在苏联国内推动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政策,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他的领导面临了一些挑战和批评,但他的政治成就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为苏联和国际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革和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珍宝岛之战背后的中苏博弈

珍宝岛之战背后的中苏博弈

珍宝岛之战背后的中苏博弈文/刘春龙外交:一个月的空白台历关于上世纪60年代记忆的最好见证,或许是周恩来办公室的台历,它记录着新中国总理兼外长的工作日程。

然而,自1969年10月至次年2月,台历上却是一片空白。

中苏“珍宝岛”之战,迫使周恩来撤离日常的工作地点。

直到解除苏联突袭的警报之后,他才又得以回到中南海工作。

处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公开出兵侵占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战役序幕由此拉开。

珍宝岛之战其实只是中苏长期分歧与摩擦的最后升级,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苏联推行“与美国合治天下”政策,一方面中国崛起,独立发声、不再受制于人的合理诉求更为强烈。

赫鲁晓夫一上台,就要求与中方共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举措,毛泽东等领导人怒而拒绝。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党内外一切职务被解除,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率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探询改善中苏关系的可能性。

然而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苏联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醉醺醺地对着周恩来和贺龙嚷道:“不要让让任何鬼来扰乱我们的关系,不要在政治上耍魔术,不要让任何的毛,任何赫鲁晓夫再妨碍我们。

”中国代表团不得不立即离开了大厅,并于第二天向苏方提出了抗议。

虽然勃列日涅夫表示了道歉,但苏联新领导人表示,在同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方面,他们与赫鲁晓夫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没有细微的差别议。

中国利用苏联领导人更迭之机改善双边和两党关系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不仅原定的中苏双边边界谈判没有恢复,中苏之间的边界冲突进一步增加。

如从中苏第一次边界冲突到勃列日涅夫上台的1964年10月,中苏间发生边界纠纷1000余起。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边界冲突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从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共发生4189起,其中,由苏联挑起的珍宝岛事件是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它不仅对中苏关系,而且对整个中国外交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述评

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述评

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述评刘光慧2012-1-7 10:47:1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4期一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10月上台执政到1982年11月因病逝世,历时18年,执政时间之长,仅次于斯大林,约占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全部历史的1/3,在苏联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既不同于列宁、斯大林时期,也不同于赫鲁晓夫时期,具有白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是苏联国内最为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联既没有外敌的武装干涉,也没有发生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国内政治和经济生活相当安稳和有秩序。

可以说,这是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历史上最安定的时期。

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受国际形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实行的某些政策有关。

其次,这个时期是苏联政治上比较任化、思想上比较保守的时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吸取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反复多变的教训,提出了一切“求稳”的口号。

[1]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在体制改革方面,都没有大的举动。

勃列日涅夫着力要做的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某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完善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对其进行小修小补,而不是实行重大改革。

这种“纠偏”和“完善”具有一定的保守和复旧性质。

个人崇拜和高度集权,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体制,垂直式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等等,依然存在。

第三,这个时期是苏联步入超级大国行列,以空前规模卷入国际事务最多的时期。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苏联已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当然,这种大国地位,主要是靠经济的畸型发展换取的。

由于苏联在军事上的迅速崛起,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中苏联愈来愈占据优势,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这个时期,苏联凭借巨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到处插手,谋求霸权,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几乎都有苏联插手。

第四,这个时期是苏联由发展到停滞、由缓和到争翻的时期。

第六章外交理论

第六章外交理论
外交学课件@国际关系学系陈建荣
第六章 外交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外交理论 一、旧中国的外交理论 1、李鸿章的外交理论 自强求富; 保全和局; 推崇诚信; 以夷制夷。 2、孙中山的外交理论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民族主义; 在外交政策上主张各国平等,在外交策略上提出联合苏俄。
外交学课件@国际关系学论
第一节 外国的外交理论 一、西方国家的外交理论 l、黎塞留的外交理论 坚持国家至上,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外交活动可以采取一切方 式。 2、帕麦斯顿的外交理论 利益高于一切原则;炮舰外交论;保卫文明论。 3、威尔逊的外交理论 国家和世界民主化;提倡和平外交,建立国际联盟。 4、杜鲁门的外交理论 实行遏制苏联的外交战略;进行世界性的扩张。
外交学课件@国际关系学系陈建荣
第六章 外交理论
思考题: 1、研究外交理论有何必要性? 2、西方的外交理论有何特点? 3、前苏联的外交理论有何特点? 4、新中国的外交理论有何特点? 5、当代外交理论面临哪些新的课题? 6、当代外交理论应当如何健康发展?
外交学课件@国际关系学系陈建荣
第二节 中国的外交理论 二、新中国的外交理论 1、毛泽东的外交理论 坚持独立自主; 建立统一战线; 划分三个世界; 反对霸权主义。 2 、周恩来的外交理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原则; 社会主义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 开展外交活动的策略思想。 3 、邓小平外交理论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两大目标; 制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 绘制了国际新秩序的基本蓝图。
外交学课件@国际关系学系陈建荣
第六章 外交理论
第一节 外国的外交理论 二、苏联的外交理论 1、列宁的外交理论 提倡和平共处;废除秘密外交;坚持民族平等;重视外交策略。 2、勃列日涅夫的外交理论 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与干涉;积极争取世界的霸权。 3、戈尔巴乔夫的外交理论 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主张建立全新的文明的国家关系。

对苏“葬礼外交”

对苏“葬礼外交”

对苏“葬礼外交”作者:李景贤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18期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执政18年后猝然去世。

邓小平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中国特使赴莫斯科参加其葬礼。

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

由于当时的北京——莫斯科航班很少,往返不好相衔接,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人便提出派一架专机送我国特使赴莫斯科参加葬礼。

这一意见得到了小平同志的同意。

不过,黄华特使觉得,14日有班机去莫斯科,能赶上吊唁活动,便决定不坐专机去,给国家省点外汇。

黄华特使乘坐的班机起飞后不久,小平同志提出,让黄华特使在首都机场发表个书面谈话,以便把几句要紧的话,说给苏共新领导听一听。

但身边的人告诉他,黄华特使这次是坐班机去莫斯科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于是,老人家便请当时正好在身边的胡乔木同志拟稿,按照小平同志口授的内容,很快就草拟出黄华特使这篇书面谈话(以下简称“谈话”)。

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很快就收到了国内发来的“谈话”,打印出来也就一页A4纸的篇幅。

我当时在使馆任二等秘书,被指定担任黄华特使的联络员。

我细细地品读“谈话”好几遍,感到文章虽短,但暗藏深意,话里有话。

“谈话”有三个妙笔。

一个是称勃列日涅夫为“苏联卓越的国务活动家”,说他的逝世“是苏联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他逝世前不久,“曾在多次讲话中表示将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中方对这些讲话表示“赞赏”。

这些提法在当时中苏关系的背景下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与中方多年来狠批这位苏联领导人的做法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这是小平同志一个“大手笔”。

老人家这是借悼念逝者之机,着眼于苏联老百姓,意在做苏共新领导的工作。

另一个妙笔是,文内有这样的提法: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有意安下的一个“软钉子”,暗示正好在这一时期执政的勃列日涅夫,应对两国关系的“严重”“恶化”承担责任。

三次葬礼外交的经过

三次葬礼外交的经过

二、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1982年11月10日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

当时中苏紧张对立关系开始出现转机,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发出了苏联松动与缓和对华关系的一个信号,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有两种选择:1.只发唁电表示哀悼。

2.由代表到苏联驻华大使馆进行吊唁但不出席葬礼。

针对勃列日涅夫1982年3月24日的塔什干讲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针对里根1981年初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出现的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进行适度调整,重点是把突出反对苏联的霸权行动,转为采取谁搞霸权就反对谁的方针,在两霸之间适度保持平衡,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提供的缓和中苏关系的契机表明松动中苏关系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整个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两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紧张对立关系不会很快发生变化,不需要对苏联过于重视。

3.派高级特使赴苏联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活动。

从中苏关系的长远大局出发,派高级代表团赴苏出席葬礼可以直接与苏联外长进行接触和坦率对话,多做苏联新领导人工作并争取苏联人民了解我改善关系的诚意,对于推动中苏关系的发展将起到历史性的关键作用。

中国政府经过审时度势选择了第三种方案。

三.具体操作过程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他坚持斯大林主义,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任期内老人政治盛行。

对外关系上,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在他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苏联实体经济也达到美国的2/3,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

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

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发生在二战后的欧洲。

当时,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愈发加剧,双方之间巨大的利益冲突使得整个欧洲局势变得非常复杂。

而这场外交博弈的舞台,就是被称为“冷战”的那一大时期。

在这个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之间的一场外交博弈尤为引人注目。

尼克松总统是一位非常擅长外交手段的政治家,而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极具决断力的领袖。

两个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都很高,但是尼克松总统却想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尽管他也知道这将是一场充满惊险的博弈。

尼克松总统决定在一次外交活动中,向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提出一项名为“苏美互不侵犯协定”的建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这个提议无疑是非常大胆的,因为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敏感。

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对这个提议的反应也是非常关键的,他的任何举动都有可能改变整个局势的走向。

就在尼克松总统提出这个建议的苏联方面又传来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军队正向柏林方向集结。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所有人都在担心这意味着苏联将发动进攻。

而尼克松总统对这个消息的反应更是举足轻重,他需要在这个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缓解紧张局势。

在这个危机时刻,尼克松总统紧急与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接触,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促成了一次紧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尼克松总统再次向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他的“苏美互不侵犯协定”提议,而勃列日涅夫的反应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勃列日涅夫当时竟然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表示愿意接受尼克松总统的提议,并表示愿意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所有人都感到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

而这个时刻也成为了冷战时期的一个转折点,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整个欧洲地区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世界大战的危机。

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鲜为人知的“葬礼外交”

鲜为人知的“葬礼外交”

作者: 孟兰英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党政论坛
页码: 10-1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勃列日涅夫 外交 葬礼 社会主义制度 中苏关系 最高领导人 关系问题 中国
摘要:中苏关系的转机出现在1982年3月24日。

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特意选择在离中国不远的塔什干公开发表讲话,向中方发出了改善关系的重要信号。

他在讲话中虽然对中国进行了攻击,但又明确表示:他们从未否认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同时准备就改善中苏关系问题与中方举行谈判。

由于勃列日涅夫在这次讲话230天之后就去世了,因此这个讲话被称为“勃氏绝唱”。

勃列日涅夫主义之吻

勃列日涅夫主义之吻

勃列日涅夫主义之吻
当一位花甲之年,身高1米76,身材壮硕的男人打算强吻你,你还不得不顺从,关键你还是一位取向正常的男性,你的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无数国家政要都享受了这种待遇,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接吻是俄罗斯男性交际时的一种礼节,一般来说,男性们一般都是亲吻脸颊来表示礼貌。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这种地方性的礼节更多是被握手和拥抱代替,然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这种俄罗斯传统礼节开始被发扬光大。

这位苏联领导人极其喜欢这种礼节,为了表现他个人外交魅力,他强行把这种礼节带出了国门,在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会见时,这是一种必要的仪式,不过被吻者心里大多是痛苦的。

试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缓和外交的成因

试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缓和外交的成因
出现 了美 、 、 欧 、 苏 西 日本 和 中 国 五 大 政 治 、 济 中 心 , 经 其 在 制 定 对 外 政 策 时 必 须 改 变 以往 的 美 苏 两 极 体 制 的 政 策

苏联 缓和 外 交政 策 出台 的背 景
出 发 点 。 国 提 出 以 “ 力 、 判 和 伙 伴 关 系 ” 三 大 支 柱 美 实 谈 为 的“ 克 松 主义 ” 以战 略 防御 的姿 态谋 求 与 苏 联 的缓 和 , 尼 ,
250 ) 1 0 0
夫 上 台 不 久 便 宣 布 将 继 续 执 行 苏 共 二 十 大 、二 十 二 大 制 定 的 对 外 政 策 方 面 的 “ 平 共 处 ” 路 线 。 为 这 一 路 线 和 总 认 “ 去 、 在 和 将 来 都 是 苏 联 共 产 党 和 苏 联 政 府 对 内对 外 过 现 政 策 的 唯 一 的 、 可 动 摇 的 路 线 ” [1 7 年 , 苏 共 二 十 不 。29 1 在 1
把 “ 和 ” 摆 在 巩 固 和 加 强 苏 联 和 平 共 处 外 交 政 策 的 首 缓 位 。c德 国 作 为 俄 国~ 苏 联 历 来 对 外 政 策 的 重 点 , 可 避 , ] 不 免地 成 为 苏联 缓 和外 交 的首选 对 象 。
苏 联对 联 邦 德 国推 行 缓 和 政 策 是 有 深 刻 原 因的 。 既
化 . 别 是 “ 东方政 策 ” 出台 , 特 新 的 苏联 与 联 邦 德 国 的 缓 和
大 步 迈 进 。 得 苏联 缓 和 目标 首 先 在 欧 洲 大 陆 实 现 使 关 键 词 :苏联 联邦德 国 缓和外交 “ 东方政策 ” 新
四 大 上 勃 列 日 涅 夫 正 式 提 出 了 六 点 “ 平 纲 领 ” 宣 称 要 和 .

勃列日涅夫(3)——最没文化的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3)——最没文化的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3)——最没文化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一生,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

官宣的学历:1927年毕业于卡门斯科耶冶金学院,工学学士。

勃列日涅夫甚至还撰写过一篇毕业论文:《捷尔任斯基工厂条件下高炉煤气的静电清除法》但实际上,勃列日涅夫上的是夜校,上夜校时还兼任着该校党委书记。

在这样一个学校,勃列日涅夫当年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只有他自己知道。

对于一个热爱读书和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上夜校也不一定学不到知识。

但很可惜,勃列日涅夫根本不是热爱读书的人。

他不但不热爱读书,而且还极度厌恶。

据说勃列日涅夫从来不读书,终其一生,唯一的阅读活动就是读《真理报》,那上面全部是赞美苏联和吹捧他本人的文章,他非常喜欢,也全都相信。

真信!在勃列日涅夫晚年时期,他的同事曾向他推荐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文艺书,勃列日涅夫也决心一读:一辈子总得亲自读一本书吧!但每当他拿起这本书,马上就开始打瞌睡,最后只好把书还回去,连一页都没读下去。

勃列日涅夫不光自己不读书,还特别看不惯其他领导人读书。

他的同事柯西金嗜书如命,一有时间就读书,这就让勃列日涅夫非常恼火。

只要逮着机会,就会挖苦嘲讽。

苏联领导人每年都要集体度假,度假期间又会不定期开会,每次一开完会,勃列日涅夫都会兴致勃勃地问其他几个领导人:“接下来,我们干点什么呢?”勃列日涅夫最想听到的回答是:我们喝酒吧!或者:我们打牌吧!但每次柯西金都会说:难得有空,看看书吧!勃列日涅夫马上露出一副嘲讽的表情,模仿柯西金的口气,极其轻蔑地对其他人说:“看看书吧。

你们听听,看看书吧!”说完,柯西金就到自己的住处看书去了。

勃列日涅夫开始和其他人喝酒打牌,一边喝酒打牌,一边思谋着怎样把柯西金搞下台——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实在太不舒服!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绝顶聪明而且学识渊博,他深知勃列日涅夫的这个毛病,所以始终装扮成一个平庸之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能保全自己。

教育不完备和缺乏知识,一点都没妨碍勃列日涅夫攫取权力;而且一般来说,只要有了权力,一切就会跟着到来。

苏共二十六大以来的苏联外交

苏共二十六大以来的苏联外交

作者: 柳光青
出版物刊名: 国际展望
页码: 2-12页
主题词: 勃列日涅夫;苏共中央总书记;六大以来;苏美关系;总结报告;波兰危机;第三世界国家;
战略武器;进攻战略;里根政府
摘要:<正> 一、苏共二十六大召开时苏联在国内外的困难处境一九八一年初苏联共产党举行了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向大会作的总结报告中,虽然列举了苏联在内政、外交各方面的“成就”,但在谈到形势时却不得不承认“国际地平线上空乌云翻滚”,“复杂而充满风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维持和“缓和”政策的推行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对外政策,而是继续维持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力图与西方缓和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尤其的与美国的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

于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他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的差距不小,希望通过与西方的合作,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造苏联经济,缩小与西方的经济差距。

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证明了赫鲁晓夫“火箭战略”的非现实性,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

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与苏联搞出什么问题来,毕竟苏美双方在核武方面的“恐怖平衡”,足以让任何头脑正常的人做出一个正常的决定。

此时的美国本就有些自顾不暇,60年代中期之后的越南战争已让美国深陷而不能自拔,巨额的战争费用,经济危机的一再出现,美元危机频频发生,都使得美国同样希望与苏联改善一下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欧洲与苏联百万大军对峙可不是好玩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一定改善。

例如:苏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上升到等等。

但在美国日益加强对越战争的时候,苏联也于1965年开始加强了对越南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苏美关系的改善;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更是让苏联上外交陷入困境。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

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在“缓和”政策正式确立之后,苏联利用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淖、国内“新孤立Z義”思潮兴起及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有利于苏联机会,大搞“缓和”外交,不但顺利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还成功组织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形成的“赫尔辛基精神”更是勃列日涅夫“缓和”外交取得的巅峰之作。

“缓和”政策实施的原因有:第一,苏联经济通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粗放式的经济的影响,在70年代开始减速,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效益和质量”重要性,希望改善同西方的关系,达到引进西方技术与资金的目的。

第二,苏联在东欧的权利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而东欧问题一日不解决,苏联西方的威胁就一日不会消失,而通过“缓和”的外交政策达成法律上的欧洲战后现状不可改变无疑将是苏联所乐见的。

第三,美国已经准备从越南脱身了,不过骄傲的牛仔希望能体面的从越南撤出,而这需要苏联这个对越南有着巨大影响的国家帮助。

第四,苏联自古巴导弹危机中失败之后,就认识到美国在军事力量上对苏联的绝对优势,信仰“拳头大的当头”原则的苏联领导层,在常规与核武两方面的扩军备战,使得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开始缩小,而美国希望通过与苏改善关系来遏制苏联扩充军备的势头,从而达到巩固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最高首脑会唔之后,东西方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对话开始代替了剧烈对抗。

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明显增多: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46亿卢布增至1980年316亿卢布,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8亿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间,贷款额增至300多亿美元。

可见苏联凭借推行“缓和”政策获得了在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前所未有的好处。

虽然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定缓和,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矛盾却没有消除,反而有加深的趋势。

例如:苏联在与美国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署之后,却并没有在军备竞赛的道路上停下来,而是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并希望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赶超美国,而其质量提升重点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和导弹命中精度。

1973年,苏联部署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74-1975年,苏联部署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17、SS—18、SS—19,这些都使得苏联在战略核武器质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

苏联之所以在苏美关系得到改善之后仍大搞军备竞赛的原因是:第一,如上文所讲,苏联在战略核武器数量上虽已对美保持优势,但在质量方面,如分导式多弹、导弹命中精度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处劣势。

第二,苏联领导层坚信,在同美国的竞争中,只有拥有压倒美国的威慑力量,才能在国际问题上有很强的發言权。

第三,苏联在军事战略方面,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

其不但准备打核战争,而且力图战而胜之。

第四,此时的美国开始了战略收缩,越战后遗症作用开始显现,“新孤立Z義”思潮兴起,这些再加上苏联在60年代军备竞赛中取得了成果,使苏联领导人乐观的认为苏联能在军备竞赛中获胜。

综上几个原因,苏联将军备竞赛当成了保持对美军事优势的一条重要政策。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东西方关系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不管是苏联大搞军备竞赛,还是美国动不动就出几部针对苏联法案,都不影响这一时期国际上“缓和”这个主流词汇的作用。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苏联的国家战略即将转入以积极进攻为主导的全球扩张战略。

二、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确立与实施⑴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确立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通过推行了“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

电力、原油、原煤、天燃气、钢等项产品的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本来这一时期是苏联改革的最佳时期,如果勃列日涅夫能够利用这个苏联历史上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处于强势上升的时期,抓隹有利时机,调整國M经济,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许之后历史将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勃列日涅夫同志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也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一样一直将拥有强大的军备和核威慑力量看作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先决条件,于是他把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国防建设,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曾说:“在生产力发展的现阶段,应该把整个重工业,而不仅仅是把生产坦克、飞机、火箭和彈藥等纯军事生产部门,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重工业各部门大都具有军事作用。

而从其对重工业的投资中也看可以看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重工业的投资占其对整个工业投资的85%以上,1966-1970年占86.3%,1971-1915年占87.6%,1976-1979年占88.9%。

当然大量的投入也给了勃列日涅夫丰厚的回报,苏联1/3的机器制.造业的最终产品、2/3的飞机和船只、1/5的冶金产品、1/6的化工产品以及大部分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都直接用于武装力量的发展。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

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

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领导人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军得到了扩建,苏联舰队由近海防御舰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战后独立的亚、非、拉等前殖民地国家也已经成长起来了,而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

像1961年诞生的不结盟运动就将矛头指向了美国的新殖民政策;1964年成立的“77国集团”则推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帝国Z義的经济剥削。

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打着支持“民族JF运动”旗号,援助第三世界进行的反帝、反殖斗争,客观上造成了有利于苏联的局面,使得苏联认为其在决定世界命运发展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军事实力的膨胀以及国际形势有利于苏联的发展,到7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战略开始转向了,进攻性战略开始出现在苏联领导人的讲话中了。

苏共中央书记波诺马廖夫于1975年6月发表的讲话时就曾说道:“我们的时代是社会Z義发起稳固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进攻的时代”。

勃列日涅夫在同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也提道:“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使苏联胜利地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

至此,勃列日涅夫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外交政策,逐步将苏联外交调整到了自己的轨道上来,开始在全球推行进攻战略,使得在60-70年代的苏美竞争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⑵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支柱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已不是1964年刚当政时那样高呼“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的“和平使者”了,在已经膨胀了起来了的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勃列日涅夫说道:“缓和绝不是取消,而且也不可能取消或改变阶级斗争规律”和“冻结社会政治现状”。

这就是说,“缓和”不能妨碍苏联进行“国际阶级斗争”和推行“苏联模式”的世界革M。

赫鲁晓夫所追求的美苏合作主宰世界已不然满足勃列日涅夫日益增长的胃口,他想要的将是世界霸权。

勃列日涅夫的积极进攻战略有两大支柱:一是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二是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在军事战略方面。

勃列日涅夫的军事指导思想是一种力求争霸世界的战略构想,他要求苏军做好一切准备,即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既准备打世界大战,也准备打局部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