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五道念”理论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摘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

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

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目的。

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人。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的观念”, 即要求人从内心出发由衷地行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人们追求身与心的健康, 从而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德行的自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生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生放弃争吵, 从而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生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

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一个有美德、完善的人。

而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

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目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建制度服务的人。

(二)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

他认为, 人的心灵是由不变的“实在”所组成, 它通过神经系统和周围环境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各种表象, 产生各种观念。

观念又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而形成了概念、判断、推理等。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一、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各种潜力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二、理论基础1.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目的,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2.伦理学(1)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内心自由: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完善: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指绝对的善。

他要求人无私的位他人谋福利、与他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正义: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

公平: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心理学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赫尔巴特赞同洛克的白板说“心灵在绝对意义上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生活或表象的形式”: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借助于表象的力量,主动的与环境发生联系,从而获得观念和知识,使教育和教学成为可能与必要。

在上述原理基础上,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问题。

三、方法(管理、教学、训育)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儿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儿童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管理的意义在于对某些恶性的预防。

赫尔巴特训育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赫尔巴特训育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赫尔巴特训育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哈尔巴特是 20 世纪著名人格心理学家,他受美国行为学家约翰•威尔逊和科特勒的影响,将他们的思想整合到一起,并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体教育的思想。

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激励学习,即采用贝尔反射的动机。

在哈尔巴特训育理论的研究中,他把每一个动机看作学习的动力,即外部的因素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控制学习激励,最终产生学习的最佳效果。

哈尔巴特训育理论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它提供了教育者更有效地激励学生成功学习的途径。

哈尔巴特认为,学生是一种可以被外部激励的主体,可以通过外部刺激而进行质的改变。

而且由哈尔巴特提出的训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中的外在激励,指导和监督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校德育:一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说明他们符合当前社会发展。

另一个是加强责任和约束,比如及时让学生了解监督政策,建立考试制度,定期考核等,以确保学生遵守行为准则。

其次,哈尔巴特训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准确的学习、思考和行动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意识形态。

根据哈尔巴特训育理论,外部因素可以调节个人行为,调控贝尔反射的激发能力,从而使个体追求自身发展目标。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加强,并指导和督促学生遵循行为规范,用行动与言语来实现,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哈尔巴特训育理论启发了学校德育教育者,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品质的培养。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校就必须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使学生从此认清良心,把握最高道德准则,形成新的价值观,并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道德准则。

总而言之,哈尔巴特训育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强调以激励学习为重点的训育,把外部因素的激发能力用于教育,加强责任和约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品质,这无疑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思路。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学在逐步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与心理学建立了联系乃是重要的一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 1827)率先提出来的。

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①在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中,福禄倍尔(1782-1852)也提出了相关理论,丰富了其内容,为教育走向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几位主要教育家的教育心理学化基本主张。

二、教育的基本主张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十分朴素,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论著中。

这些论著有:《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和《数的直观教学》等。

(1)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理论中。

裴斯泰洛克说:"我长期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的根源。

因为我深信,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通过自然法则本身决定人类发展的形式。

很显然,这种形式是建立在人的心理的一般组织之上的……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

"①他的要素教育理论就是这种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具体运用。

所谓要素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最原始最简单的萌芽,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体育的最初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他认为自然赋予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这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联系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

劳动是体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要素,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感情,他认为这种爱是反映和表现得最早,并将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他成员以至全人类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

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词,熟悉课文; (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3)联想:通过新旧词语的比较,建立知识的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二、教育思想简介
❖ 1、赫尔巴特反对夸美纽斯的“儿童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
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 2、提出了统觉概念: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 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 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 生种种统觉。
❖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4)新知识的强化;
❖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 3、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
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三、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 即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联合——把分析新教材得到的知识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主要 表现为综合教学;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 知识系统化;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 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文/张斌贤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为数不多的大教育家之一。

而他的历史地位的奠定,主要在于他提供了一系列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关于教学问题的思想。

他的教学理论不仅独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它继承并发展了近代教学研究的成果,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对教学认识的水平。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这是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课题,在赫尔巴特以前,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和裴斯塔洛齐等人都先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财富。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建立是以前人工作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它既不是纯粹思辩的产物,也不是单纯经验的结果,而是努力按照心理的原理系统建立起来的。

总的看来,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有三重心理学基础。

首先,赫尔巴特认为,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

他指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验和同情(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经验,只是更倾向于伦理和社会的方面),这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①。

这里,赫尔巴特与卢梭要求重视儿童经验的见解是一致的。

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儿童的早期经验是分散和杂乱的,需要教学予以补充和整理,他说:“经验仿佛期待教学追随它,以分析它所积累的(表象)群;安排和连结它的分散的、不定形的碎片”②,这是因为,相对于经验和交往,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能更深入地渗透到心灵之中③。

这样,赫尔巴特就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发展了卢梭的思想,并且改造了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那么,教学如何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补充由经验和交往已经得到的东西”④?这首先要求教学的内容能够与儿童的日常经验密切联系,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教材正符合这样的要求,对直观教材加以运用,能够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确切和真实,因此,教学中排除诸如罗马皇帝、月球中的山和天堂的天使这样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材料⑤。

在这方面,赫尔巴特与裴斯塔洛齐的主张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赫尔巴特认为,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02
赫尔巴特的童年
伯尔尼——不莱梅时期(l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三个孩(年龄分8岁、10和14岁)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1
2
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课堂的教学。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似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01
02
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二、道德教育理论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最为基本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明了阶段: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碍清晰的表象,以作为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简述赫尔巴特(Jerome Bruner)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论。

这个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下面将对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进行简述。

第一段,具体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和感知物体,通过观察、摸索、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仿和重复,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和掌握事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施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第二段,象征性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表达和处理信息。

学习者开始能够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符号系统来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得学习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符号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符号系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段,抽象概念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能够通过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建构和运用,培养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第四段,元认知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能够自觉地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评估学习效果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元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经验出发,通过逐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教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理论,它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心理学感知是人们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而感知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类感知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感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

通过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发展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

通过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产生影响,并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奖励,可以增强他们对某种行为的重视和认同;而通过给予消极的惩罚,则可以减少学生对某种行为的倾向。

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语言等方面的信息处理过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认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

通过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五、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社会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

通过了解班级或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制定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策略,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社会需求。

总之,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是多方面、广泛的,它们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创造出更加有效、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活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以及“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

其主要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实践活动①1797年-1799年在不来梅担任家庭教师;②1800-1802年从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③1802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完成普通教育学;④1809-1833年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将5种道德观念作为其伦理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如下:①内心自由。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原则。

②完善。

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③仁慈。

绝对的善。

④正义。

守法的观念。

⑤公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统觉理论,即新的刺激在头脑中发生作用后,表象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能够唤醒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就结合起来,形成统觉团,进而知识获得。

3.道德教育理论(1)道德教育的目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和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具体如下:①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之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②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2)教育性教学原则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是通过教学进行教育的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②赫尔巴特清楚地揭示了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创性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教学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1.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

2.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根据兴趣概念的分析,赫尔巴特区分了相互区别的阶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动。

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是教学的第一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注意”,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学生清晰而明了地感知新教材。

“联想”是教学的第二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期待”,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分析教学。

本阶段中,学生已经能够将以往的观念正确地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系统”是教学的第三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其对应的心理状态是“要求”,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教学的第四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审思”阶段,其心理状态为“行动”,在该阶段学生需要对已经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进行不断的练习,以使获得的系统观念付诸应用,使之更加牢固和熟练。

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5.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一原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公民、六兴趣”,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①一原则即指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应教学规律中的教育性规律;②两基础指的是赫尔巴特将心理学和伦理学引入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统觉”概念,考试中主要以识记型单选题为主,需要大家掌握把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③三中心指的“旧三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书本)中心,④四阶段即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⑤五公民主要指赫尔巴特第五个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因此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就属于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大家能够理解,做单选题备考;于此同时,赫尔巴特又把教育目的分为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五种品质:内心自由、仁慈、完善、公平、正义;而可能的目的就是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就教以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⑥六兴趣主要指赫尔巴特提出六种兴趣课程,他提出兴趣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兴趣和对社会的兴趣,而自然的兴趣主要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而社会的兴趣主要包括社会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讲稿1、生平及经历人物生平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对黑格尔(Hegel)的思想非常崇敬。

他曾感到不能亲自听到黑格尔的演说,是很大的遗憾。

当黑格尔去世的时候,他希望能到柏林大学担任讲座,接任其位置,可惜没有成功。

2年之后,他回到格廷根大学教书,一直到1841年去世,这时期作品比较少;他写了一本最实用的书称为“教育学纲要”(The Outline of Educatoinal Doctrine)。

2、《普通教育学》•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1806年出版。

赫尔巴特在书中企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明教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论方面的问题。

他在绪论中提出,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同时指出教师需要教育学这门科学,更要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是继夸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对教学论进行全面综述的一部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赫尔巴特所论述的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阶段论等,都是他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既反映了他长期对教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心血所在,又反映了西方教学论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进展。

《普通教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第一次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严密的教育、教学理论,完成了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

它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内容简介:普通教育学是有关教育一般问题的知识体系,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养成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管理与研究能力等等。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述(人文学院中文101 周克盈)【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科学教育学,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以为教育家能与之比肩。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乃至百年后的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心理学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着“教育学之父”的称谓,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他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形成科学的规律形式。

他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教育学上,他认为伦理学和心理学应该是教育学的基础,而教育学也应该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称之为一门科学。

他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和心理学体系。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与经验主义提倡的观念联想不同),达到个人的觉知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另外,他在继承康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是唯一我们所能把握的本源事件。

”在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统觉团”这一新概念,即众多观念的组合体,也是指由很多已理解的观念所组成的综合性意识,即当时的经验与知识。

而这“统觉理论”也是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与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之间的关系。

赫尔巴特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支撑教育学体系的科学论据。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反映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学和德育。

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

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

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曾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他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来,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五道念”理论1.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2.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3.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4.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5.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他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2. 教学的形式阶段3.教育性教学(四)道德训练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因而置其于教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

训练是赫尔巴特实现其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希望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所谓友善他人的感情,自我克制的意志,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道德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方法:(1)陶冶。

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2)赞许和谴责。

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健康生活是进行完善训练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图示可表述为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目的,方法、内容与贯穿其中的目的构成过程中的三维立体结构。

教育目的研究培养什么人,是超验的、形而上的东西,代表人文一极;教育过程研究怎样培养,是经验的、形而下的东西,代表科学一极。

方法和内容构成过程中实现目的的具体手段与载体。

因此,我们将从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来探讨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内容。

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

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innerfreedom)、完善(perfection)、仁慈(goodwill)、法权(justice)、公平(equity)。

他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改造儿童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儿童明辨的见识及相应意志,促进心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种观念基于人性的现实基础之上,是“一种生活本身的原则”,体现了理性、自由与完善的品质,并逐渐扩展为相应的社会规则及秩序。

在道德养成上,赫尔巴特详细论述了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智育与道德形成的关系,强调人之为个体的身心统一。

我们熟知,赫尔巴特在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伦理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之一,但他没有因强调伦理学的社会需求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因心理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他努力追求着二者的和谐统一,在教育目的中兼顾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

从教育的一般目的或间接目的即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来看,多方面兴趣的平衡发展是实现道德的手段。

兴趣是内心活动的积极状态,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观念运动异常活跃,增强了心灵的同化能力,从而控制统觉过程。

因此多方面的兴趣可加速观念的贮存与积累,促进性格形成与心灵完善,由观念形成意志,由意志养成性格,达到培养美德的最终目的。

多方面兴趣理论体现了赫尔巴特对完整人格的尊重,这些平衡和谐的兴趣本身是符合学生天性的。

不管是其最高目的还是一般目的,在规定教育目的出发点及具体内容上,尤其以儿童个性与多方面兴趣及其未来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明显体现了他对个性的尊重与心理知识的运用。

赫尔巴特关于道德的论述虽带有德国哲学的思辨色彩,是当时德国阶级妥协的产物,但必须承认“赫尔巴特不是凭借单纯的政治和道德说教,而是力图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适应学生的心性,讲究教育工作的艺术,谋求深入肤里的教育效果,使道德教育理论化。

这比之中世纪教会的盲目教条和封建教育的专制灌输要‘高明’多了。

”2.教育过程心理学化教育过程主要包括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

教学过程是其教学论的主体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是连续的开放过程,其中蕴涵着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赫尔巴特以其兴趣培养学说为心理依据,把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活动,认为教学论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兴趣是专心所随、审思所聚的对象,兴趣能激起爱好并过渡到欲望或意愿,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

他把多方面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阶段理论,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教学程序符合心理规律。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专心(德文varticfung,英译文是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著作concentration)是指心智集中于某一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活动;所谓审思(德文是besinnung,英译文是reflection)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心智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活动中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联合成统一的整体。

专心与审思是学与思的关系,如同精神的呼吸交互进行,各有其静止与运动状态。

基于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赫尔巴特依据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应当是一个直观、连续、令人振奋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对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考虑学生原有观念的性质,把握统觉的状态与趋势,激发兴趣的内在动力。

他的四段教学法使教学过程走上了有章可循的道路,深化了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显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训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怪英国学者柯尔认为他“注重的是心理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训练。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知识为基础,“无知即无欲!”。

虽然他仅把教学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赫尔巴特重视对儿童的管理,尤其强调管理与教育工作的密切关系。

他说:“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教育乃是对心智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的教育,连儿童本身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管理和教学共同为培养伟大品格服务,良好的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应牢牢抓住管理的缰绳。

管理过程本质上也是师生交往过程,教师应根据儿童心性引导儿童活动,培养儿童守秩序的习惯,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以培养良好品行,使师生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和谐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儿童心理因素的辩证统一,把握好各种管理措施的度,因此他提出的很多管理方法都具有开放性,虽带有与德育割裂和形式主义倾向,但应看到:“赫尔巴特在管理的问题上,也曾试图依据学生的心性,谋求绕过管理上的所谓‘暗礁’寻求阻力最小的管理途径,讲究教育效果,这比之中世纪的独断主义和戕身主义还是进了一步,体现了教育工作心理学化的倾向。

”赫尔巴特依据心理学知识揭示教育过程的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尤其运用统觉原理和兴趣培养学说解释教学过程,揭示了教学过程与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一致性,为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3.教育内容心理学化人不是一种纯粹的有机体,人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进化,且是一种后成。

“因为人的力量只能发展其所接受的一切,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给予其什么。

”园丁只能促进植物的预定进化,而教育通过向人灌输思想、感情与志向可深入到萌芽的内部。

赫尔巴特在其道德目的指导下,依据其观念心理学论述了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是其统觉理论的进一步延伸。

赫尔巴特把观念来源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经验一一来自人与自然的接触,一种是社会交往——来自人与人的交往,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来自二者的融汇。

”相应地他把多方面兴趣划分为两大类:知识的(又分为体验的兴趣、沉思的兴趣和鉴赏的兴趣)与同情的(又分为对人的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因此学校教学科目就必须有“科学的”(自然)和“历史的”(社会)两大类。

多方面兴趣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感受性,从而具有多方面的教养,达到道德完善。

在兴趣的分类上,赫尔巴特注重心理因素,他说:“不要忘记兴趣在于有趣的事物之中,不要把事物分类,只要把心理状态分类。

”他的分类虽有些牵强附会,“但是,重要的是他根据这个分类而提出的课程体系,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教养,以适应当时工业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