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拜谒科学先驱徐光启_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
![拜谒科学先驱徐光启_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8a8a70f058fafab068dc0237.png)
与沪上衡山路欧美风情区域交相辉映的,是因灿烂的近代中西文化相融而闻名的徐家汇地区。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渊源。
现为城市副中心的徐家汇,这个响亮的地名,它和上海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徐光启联系在一起,而徐汇区的区名也来源于“徐家汇”。
作为上海城市中辉煌的组成部分,徐汇区代表了上海城市现代化的演变,预示了灿烂的明天。
300余年前,通往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肇嘉浜和通往吴淞江的法华泾这两条河流与由南而北的漕河泾交汇。
三河岔湾之处,是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光启的别业,徐光启逝世后归葬在此地。
明皇室以一品赐葬,谥“文定”,所以叫“徐文定公”。
徐汇区政府西面就有一条文定路。
清代至民国,有一徐光启孙子分支移居徐家汇,始称徐家厍。
他们一边种田,一边看护徐光启的坟墓,“徐家汇”因而得名。
如今在漕溪北路、南丹路口竖立有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铜像,而徐家汇的光启公园内则有南春华堂和光启墓供后人瞻仰拜谒。
徐光启与西学徐光启是明代后期杰出的科学家,是近代科学文化的先驱,同时又是西方天主教传入上海的开教元勋。
公元1600年(明万历28年),徐光启赴北京应试,路经南京,看到一幅《山海舆地图》,并在其南京老师焦?处结识了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不仅传布教义,而且热心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两人一见如故。
这是历史上两位杰出人物交往的开始,也是徐光启学习、接受并向国内介绍西方科学的起点。
徐光启小利玛窦10岁,视其为兄长。
徐光启倾慕利玛窦的见识与博学,利玛窦则钦佩徐光启的儒雅和才华,称他是“海内博物通达君子”。
惺惺相惜,传为佳话。
公元2007年是纪念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出版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400周年。
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上海多家媒体和学术单位在同年金秋时节曾共同举办了相关纪念活动。
活动中最令人激动不已的,是徐光启的后裔、利玛窦及另一名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家族的后裔聚首申城,再续他们先人在400年前的那一段奇缘而载入史册。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7c01b91b55270722192ef714.png)
徐光启,字子光,号元扈,溢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
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
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而家道中落,父亲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亲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
他们把光大门楣的希望全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
徐光启从小就很独立,他胆量大,也很顽强。
冬天天很冷,地上有冰,很滑,别的小朋友们都怕摔跤。
可他不怕,他一边跑,还一边叫嚷着:“我要跑第一!”他很调皮。
有一次,“龙华塔” 上有鸽子,他竟然爬上了这座塔,去捉鸽子。
看到他爬上去,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生怕他跌下来。
可是他自己一点也不怕,若无其事,嘴里边还嘟囔着:“鸽子,都是你害得我爬到塔顶上来抓你!”到了小光启上学的年龄,家里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于是东凑西筹,凑够了学费,送他去念书。
父亲对他说:“家里并不宽裕,但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也要供你读书,进学堂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自从进学堂读书后,小光启就再也不贪玩,不淘气了。
天还不亮,他就起来背书;放学后,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做功课,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母亲去叫他,有时候还要叫好几遍。
由于勤奋和努力,每次考试,徐光启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父母都为徐光启的成绩而高兴。
他们表示,哪怕是吃不上饭,也要供光启读书。
徐光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很关心。
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
有一天,看到奶奶在纺线,纺车上有三个纱锭,他便问道:“奶奶,为什么你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只有一个?” 奶奶说:“你外婆用的纺车是一般的纺车,我用的纺车是黄道婆发明的,一个人可顶三个人呢。
” 徐光启问:“黄道婆是谁呀?” 奶奶说:“黄道婆是南宋人。
她出身很苦,少年时流浪到海南,开始向当地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就把技术传授给了大家。
徐光启小故事
![徐光启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7fbb6146edb6f1aff001fca.png)
(按:天主教上海教区正在推动上海先贤徐光启教友列品事宜。
在此编写一些徐公的小故事,一为效法自勉,二为推介给主内兄弟姐妹分享,以认识我们的先贤——徐光启。
)1,惜恩师辞世兮留棺索以念君1611年夏天,利公玛窦神父的墓地改建竣工,11月举行葬礼,徐公光启先生率领北京的教友们参加,并主持仪式。
在丧礼中,所有在场的人,无论是教友还是利公生前的同道友好,都满怀哀伤之情,仿佛悼念的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
而主持丧礼的徐光启先生,更是悲痛万分。
利公玛窦神父对他来说,亦师亦友。
往事一桩桩、一幕幕,断断续续地浮现在他脑海。
他回想起两人相互交流中西文化时得意而忘言的微笑,回想起一同翻译数学著作时忽来灵感的情景,回想起向利公请教信仰道理时的豁然开朗之感,回想起利公的幽默、聪慧、令人敬慕的举止言谈,而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婉在,怎不让他悲从中来!葬礼上,徐光启先生没有顾及自己高官显宦的地位和尊容,任凭悲伤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下。
对利公离世的忧戚和不舍,使他禁不住伸出双手,和落棺的随从们一起拿起绳索,帮助他恩师兼益友利公的棺椁葬入地下,让他安静地长眠于此。
又亲自拿起土铲,为利公覆上黄土。
如果说他刚才还是强忍了哽咽,现在则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痛哭起来。
虽然他和在场的教友们一样,相信此别并非永别,相聚终有时日,结束生命旅程,天国永福有望;但是离情难禁,为他来说,尤其是离情难禁啊!要知道,曾以为山高水长,他们俩还有多少事业要一起合作来进行。
可是,天主的圣意,到如今已在利公身上得以彰显;利公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可以交付给天主。
而自己呢?今年已经50岁了,知天命之年,还有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需要努力,可在自己最需要恩师益友襄助的时候,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人已不在。
眼泪模糊了他的双眼,但并没有模糊他的心。
他知道,恩公的使命已竞,自己的使命未成。
他要擦干眼泪,步利公芳踪,遵恩师训诲,做热心教友,济黎民苍生——不能让忧伤迷茫了自己的信仰和志向!他要好好教导自己远在上海的家人,时常以《家书》勉之励之;他计划写一部《农政全书》,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同胞还在为衣食担忧,他觉得在这方面肩负重责;他要劝说执政者在发展经济、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信仰,他切身感受到信仰的益处,要让百姓身心都健康平安,不能只顾及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他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有时间再殷殷戚戚。
[作文素材]徐光启从小爱科学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徐光启从小爱科学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8aeab0ff8c75fbfc67db291.png)
[作文素材]徐光启从小爱科学名人故事徐光启从小爱科学名人故事徐光启,字子先,出生于公元1562年,上海人。
初为进士,官至宰相,曾在意大利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尽通其术;遍习兵机、屯田、水利诸书。
他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古代著名的科学家。
徐光启之所以成为一个精通多门科学知识的科学家,还要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徐光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徐思诚,虽然读过不少经书,但因屡试不中,只好以种田、种菜为生计;他的祖母和母亲为了能使家中经济宽裕些,常年不分寒暑,早起晚睡,纺线织布。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父母见儿子生得聪明伶俐,才思敏捷,仍然省吃俭用,挤出钱来,把徐光启送到村中的一所私塾中读书,希望他能有所造就,光宗耀祖。
徐光启深知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读起书来刻苦勤奋,很是认真。
课堂听讲,他全神贯注,善于提出问题;课间休息,别的孩子都出去玩了,他依然伏案而读;下学回家,他尽可能地帮助父亲下地干活,但到了晚上他便要挑灯夜读,常常通宵达旦。
为了多掌握一些知识,他给自己规定,无论白天学习多紧,干活多累,晚上也要读完两千字的文章才去睡觉。
父亲徐思诚见徐光启年少有志,读书刻苦,心中十分高兴,不但不再让他下地帮助干活,而且因为自己过去读过不少经书,便抓紧一切时间对其进行引导,他要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儿子。
祖母尹氏是大家闺秀,善于诗歌、辞赋。
她从徐光启会说话的时候,就教他识字背诗;现见孙儿读书专心,聪明灵秀,便把自己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也不舍得丢的藏书,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全部拿了出来,意味深长地对孙儿说:“你高祖一生只考了个秀才;你曾祖时,家道中落,读书未成,以务农为生;你祖父弃农经商,家中渐渐富有,可不到四十岁就去世了;到了你父亲这一辈,我专心供他读书,却因天灾兵祸,赋税繁重,安不下心来,结果屡试不中,也只好中途弃学种田了。
现在全看你了,只要你能读书成才,光耀门庭,咱们家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全力以赴地供你读书,祖母我就是累死也高兴啊!”在父亲的直接帮助下,在祖母的亲切教导下,徐光启进一步激发了刻苦读书的自觉性。
徐光启的故事
![徐光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5e669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3.png)
徐光启的故事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元晦,号东篱,江苏常州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农学家、医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最杰出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徐光启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十分重视实地考察,曾多次进行实地测量和观测,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徐光启精通天文历法,他曾对《大明历》进行了修订和改进,提出了“摄动”现象的观点,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发现了“光行差”现象,为后人研究光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数学方面,徐光启对数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数学原本》中提出了“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公式”,为后来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在几何学、三角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理学方面,徐光启进行了大量的地理考察和测绘工作,他编著了《明一统志》和《天工开物》,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情况,为中国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农学和医学方面,徐光启也有着深刻的研究,他在《农政全书》中提出了许多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还在医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对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不仅自己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观测,还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他的学术成就和科学精神为后人所钦佩,被誉为“天文学奇才、数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农学家”。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介绍
![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2cc496a9b6648d7c1c7462f.png)
和他的故宅“九间楼”,这位廉洁奉公、勤恳治学、推动中西文
化交流发展的科学家,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特别感兴趣,在这段时期内翻译《几何原本》,编译了《测量法
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成为当时最早介绍西方数
学知识的学者。
徐光启丧服满期,又回到北京任所。后来他借册封宁夏庆王
的机会,考察了西北的农田水利;又借养病之机,在天津屯种,
研究北方栽种水稻的技术,还研究药物、花草的种植等,收集到
算、化学、地理等知识很感兴趣,认为有实用价值,能富国强
兵,因而他不断地向利玛窦求教,两人结为好友。
万历三十二年,徐光启终于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
学习。当时他年已42岁,仍自强不息,学习天文、兵法、农业、
水利、工艺等实学,把主要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希图用实学来为
国家效力。3年庶吉士学习生活结束后,徐光启任翰林院检讨。
等,借鉴西方历法中的先进知识来修改旧有的《大统历》。徐光
启还参考西方的天文仪器制成许多天文仪,用以考察天象。他不
顾自己年迈体弱,笃心研究,亲自用望远镜测天,有次竟不慎摔
倒在观象台上,卧病数天不起。在他的领导下,较为科学的新历
书《崇祯历书》初稿得以完成,它后来成为清代用了200多年的
《时宪历》的基础。
才肯入睡。次年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临终 时身边所剩银子不到10
两。徐光启享年72岁。谥文定。
他的一生,热爱祖国,唯务实学,考证古今,广咨博讯,勤
勤恳恳,至死不懈。他为学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所发现人
口“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比马尔萨斯《人口论》要早约200
关于科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关于科学家徐光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e9758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0.png)
关于科学家徐光启的故事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那关于徐光启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徐光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徐光启的故事要了解徐光启的故事,首先要清楚徐光启的生长背景。
徐光启的童年可以说是贫困而丰富的,徐光启年幼时徐家的家道已经衰落,而父亲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乐于帮助别人。
徐光启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儒家女”,非常勤奋的纺纱织布,而且经常给徐光启讲当年倭寇之患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徐光启慢慢成长了起来。
徐光启从小就有一颗好奇心,而且非常勇敢,对自然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徐光启8岁的时候,有一次他顽皮地爬到了塔的顶端,而且一不小心摔到了塔顶的铁盘中。
旁边的人看到了都感觉到很惊慌,都在议论该怎么去救他。
可是他却很快的爬起来了,而且盯着那些被他吓跑的鹳鸟看,还好奇的去寻找鸟蛋,根本就忘了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
也正是这种好奇和勇敢,才造就了后来他致力于进行科学研究的性格。
关于徐光启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徐光启种棉花的故事、徐光启抓鸽子的故事及徐光启夜晚写作业的故事等等,都成了现在学生们学习的一些小故事。
徐光启与中西文化传播的故事明朝时期我国领土达到了最大,同时也逐渐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在明朝时中西方文化交流领域有一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明朝时期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同时他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历史上记载的徐光启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时将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带入了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徐光启为明朝时期中西方文化传播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他是怎样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呢?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在明朝时期徐光启作为礼部尚书,很好地促进了明朝时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天文方面他将西方的经度和纬度概念引进中国,同时他还将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带入明朝。
徐光启之所以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理论和知识和他是天主教徒有一定的关系。
徐光启小故事
![徐光启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2037ed9195f312b3169a52a.png)
上海名人:徐光启-----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求学报国✓徐光启,明朝末年(1562年)生于松江府上海县一个贫苦家庭。
遭“倭寇”抢劫过的家庭无法给他的童年提供优越的条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
✓公元1597年,35岁的徐先启再次奔赴考场。
为了筹备他考试的路费,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为此全家人有几天断炊。
而他为了节省路费,竟挑着行李,冒着大雨,沿江边步行100多里。
✓徐光启生活在明代晚期,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国内“农民起义”四起,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愈演愈烈,东北地区又有“女真族”的一次次进攻,国家危在旦夕。
✓胸怀报国之志的徐光启把目光投向科技,希望利用科技最终富国强兵,拯救祖国。
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科技向来不被人重视。
我国一度在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技术到明代已经落后于西方了。
✓徐光启勤学苦读。
成年之后,接触、学习西方文化,并把我国的研究成果与外来的先进科学结合起来,在农业、数学、天文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徐光启—接触近代科学✓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接触到一些传教士。
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丰富了。
✓明朝末年,外族入侵加上内乱,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
徐光启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老百姓过上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徐光启一生所做的重要事情,共有五件:一、提倡农学引进番薯;二、练兵和造炮;三、编纂《农政全书》;四、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五、组织编纂《崇祯历书》。
✓徐光启–农学和历法✓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
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水利建设。
我都明代的徐光启做的一部有关国际明星的科学巨著
![我都明代的徐光启做的一部有关国际明星的科学巨著](https://img.taocdn.com/s3/m/86ee03c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8.png)
我都明代的徐光启做的一部有关国际明星的科学巨著徐光启,上海人,是自李时珍后的明代又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生于嘉靖41年即公元1562年,父亲是个小商人,家里有一点土地,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所以徐光启从小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对他后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徐光启在20岁左右的时候进了县学,成了生员,35岁时回乡参加了本省的乡试,一举夺得了乡试的第一名,中了解元,42岁时又到北京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中了进士,后来在翰林院作了个小官。
当时由于朝廷的腐败,徐光启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在总共只有7年的天启年间,他在朝三进三出,虽说做到了礼部右侍郎的官位,但是权奸当道,他一事无成,最后落职回家。
这倒使他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从万历到天启之际,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北京居住。
这期间,徐光启和他来往密切,两人一起研究数学、天文、历法以及地理、水利等学问,两人合作共同翻译了不少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几何原本》、《秦西法》、《测量法义》等等。
徐光启从而成了我国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
1629年,崇祯皇帝继位后,委派徐光启负责重修历法的工作,仅用了4年时间,就编成了《崇祯历法》。
这部书共130多卷,虽是集体写成的,但徐光启作为主编,从思想方法到编辑体例等都是由他规划决定的,而且全书大部分也由他修改审定。
这部书是中国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徐光启以渊博的中西天文学知识,取长补短,互相参校,突破了我国传统的范围,使历法的科学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向近代天文学和数学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徐光启教育故事
![徐光启教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05c2c5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0.png)
徐光启教育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闪耀的明星,徐光启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今天呀,我就给您讲讲他的教育故事。
徐光启出生在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可这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伶俐,像个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周围能接触到的一切知识。
那时候的他呀,周围可没有像咱们现在这么多花花绿绿的书本和各种各样的老师。
他只能从长辈的讲述、乡邻的经验里汲取智慧的养分。
我就想象着啊,小时候的徐光启,眼睛里肯定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他也许常常跟着村里的老先生,老先生在前面慢慢走着,徐光启就在后面一路小跑,嘴里不停地问着:“先生,这天为啥会下雨呀?”“先生,地里的庄稼怎么才能长得更好呢?”那老先生呢,就捋着胡须,笑着回答他。
这就像是一颗种子开始在徐光启的心里种下了好奇的苗儿。
徐光启的父亲也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虽然家里穷,但他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他就像一个默默的引路人,虽然没有太多的财富可以给徐光启,可是却给了他最宝贵的东西——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他总是对徐光启说:“儿啊,读书能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你可一定要好好学啊。
”徐光启就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像一个小战士,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后来,徐光启长大了,他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
他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看到满桌美食一样,对这些书籍爱不释手。
他学习的范围可广了,从天文地理到农业水利,他都想弄个明白。
他不像有些书生,只知道死读书本。
他呀,心里想的是怎么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学了各种菜谱,可不是为了把菜谱背得滚瓜烂熟,而是为了做出美味的菜肴。
徐光启学知识,就是为了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一次,徐光启看到村里的农田收成不好。
他就想,自己学了这么多知识,能不能改变这个现状呢?他就跑到田里,跟那些老农们一起探讨。
那些老农一开始还觉得这个书生有点傻,跑到田里来干啥呢?徐光启就对他们说:“大伯,我学了些东西,我觉得咱们这地要是能这样这样耕种,说不定收成会好很多呢。
列举两个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
![列举两个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adc6a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4.png)
列举两个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例1:北宋的科学家沈括,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在地理方面,沈括根据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积物,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
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冲积平原)最早的科学解释。
沈括对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例2:1600年,徐光启去南京看望恩师焦竑时,得知利玛窦正在南京,《明史外国拂森意大传》称:“意大里亚,居大西洋,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当时徐光启已知有利玛窦其人,也已看到利玛窦绘制的一张世界地图,并深为赞叹。
就是这张地图,在中国士大夫中引起极大震动,改变了当时国人的天圆地方学说,徐光启也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对五大洲的分布有了清楚了解,从而激发了他放眼世界、了解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愿望。
当即徐光启特地连夜拜访利玛窦,两位伟人相见如故,侃侃而谈,徐光启倾慕利玛窦的见识和博学,利玛窦则为徐光启的儒雅和才华所折服。
1604年春,徐光启到北京,还未参加礼部的会试,就去拜访利玛窦,明确提出要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604至1607这三年间,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乎天天见面,双方的讨论除了天主教义外,其他的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内容涉及数学、水利、天文、历法、火器等,只要利玛窦能教的,而徐光启认为有实用价值的,他都有兴趣学习。
徐光启把传教士传播的学问概括为“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而余乃亟传其小者”,徐光启自称极尽全力“传其小者”,可见他的主要兴趣是在西方的自然科学方面。
1605年冬和1606年初,徐光启为要翻译《几何原本》,告诉利玛窦:“我知道了这本书,又有你可以请教,我怎能知难而退,让这本书在我辈手中失传呢?”极力打消利玛窦的重重顾虑,并和利玛窦合作共同翻译《几何原本》这部数学名著。
读《名人励志故事之爱思考的徐光启》有感_小学作文
![读《名人励志故事之爱思考的徐光启》有感_小学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e4254567ec102de3bd892d.png)
读《名人励志故事之爱思考的徐光启》有感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读《名人励志故事之爱思考的徐光启》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爱思考的徐光启》主要讲了秋天,徐光启看见田里挂满了棉花,他心里乐开了花。
但他发现隔壁阿伯家的棉花比自己家的结的多、结的大,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去请教阿伯。
第二年初秋,徐思诚发现徐光启在掐棉花顶端的嫩芽。
他就问儿子:“这是谁教你的?这样不会弄死棉花?”徐光启自信地说:“不会的,我见隔壁阿伯家的棉花长得好,就去请教他,是他告诉我的。
”
读了这篇故事,我要学习徐光启爱思考的好习惯。
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不要一有不知道的就问爸爸妈妈。
要学习他善于请教别人的好办法,如果遇到自己不知道,父母也不知道的题目,就要请教会的人。
还要学习他只要有事就会仔细琢磨琢磨的好习惯。
读了这篇故事,我要认真学习,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学习他勇于尝试、勤学好问的优良品质。
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我的本领,要像徐光启一样,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https://img.taocdn.com/s3/m/5e25bed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b.png)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中国明末天文学家、数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
徐光启出身于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他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
20岁考中秀才以后,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
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后来他参加举人考试,但是屡试不中。
1593年,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两年后又转移至浔州。
在韶州他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
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但却被主考官焦竑于落第卷中检出并拔置为第一名。
但不久焦竑被劾丢官,转年徐光启参加会试也未能考中进士,他便又回到家乡课馆教书。
在同郭居静交往的时候,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教。
1600年,他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的消息,即专程前往南京拜访。
徐光启见到利玛窦,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利玛窦看他是个读书人,也想向他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热衷发展他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谈起来。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全家加入了天主教。
徐光启从利玛窦那儿,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有趣的名人故事:徐光启收拾棉花
![有趣的名人故事:徐光启收拾棉花](https://img.taocdn.com/s3/m/3f1d5a4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7.png)
有趣的名人故事:徐光启收拾棉花
有趣的名人故事:徐光启收拾棉花
徐光启从小就热爱农业科学。
金黄的稻谷,雪白的棉花,油绿的蔬菜,都对他有着特殊的诱惑力。
有一天清早,他钻进屋后的棉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连吃午饭的事儿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徐光启的父亲心急火燎,村里村外找了好久,才在棉田里发现了儿子。
“你在这儿干什么?”父亲没好气地问。
“我在收拾棉花呢!”徐光启一边回答,一边伸手掐断一棵棉花尖顶上的嫩芽。
这下子,更把父亲惹火了:“混小子,你竟敢祸害好好的棉花!”说着,就要动手打光启。
“阿爸,你误会了。
我没有祸害棉花。
”徐光启含着眼泪分辩说,“现在快到立秋了,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
如果再让它往上长,那要白白耗费多少养分呀!所以,我有意把新枝顶上的`‘冲天心’摘去,这样,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蕾铃长得大,收获才多呐!”
父亲听罢,半信半疑地说:“你先别嘴硬。
如果秋后收成不好,我决不饶你!”
三个多月以后,徐光启家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
父亲这才自知理亏,感慨万千地对儿子说:“过去,我总以为你在庄稼地里闲玩,没想到,你是在钻研学问哪!”从此,他积极支持儿子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不但经常带着光启下田干活,还专门为他划了一块试验田呢!。
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徐光启
![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b27e784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5.png)
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徐光启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
明朝万历后期,南方的倭寇虽然平息下去、北方后金的势力却越来越厉害。
一些忧国忧民的读书人,纷纷研究救国救民的学问。
徐光启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
徐光启生在上海。
他出生时,虽然没有遇上倭寇的祸乱,但倭寇几十年的骚扰,在江南民众中仍记忆深刻,难以抹去。
徐家就是被倭寇抢劫过后,又被倭寇的一把火烧得精光的。
少年徐光启每听到长辈讲起倭寇祸害中国的事,就感到痛心,激起殷切的报国之心。
徐光启读书很刻苦,喜欢联系实际,有时还自己下田种庄稼蔬菜。
公元1597年乡试时,他的试卷初审时遭淘汰,有眼光的主考官焦竑复审时,重新选中,徐光启这才中了举。
这给他很大的鼓舞。
七年之后,徐光启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继续深造。
当时一般读书人读的都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学习孔子、孟子、朱熹的思想。
徐光启不仅读儒家的书,还读了不少当时被人认为很新鲜,但不免有些异端的西洋科学著作。
公元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澳门,后来经过广东、南京,公元1600年到北京,受到明神宗召见。
皇帝对他进献的自鸣钟很有兴趣,赐给他财物,同意他住在北京。
他在中国生活近三十年,学会讲汉语,读儒家的书,写文言文章,与许多读书人交上朋友。
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的教义,但面对儒家思想在中国读书人中强大而牢固的影响,他不得不改为传播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徐光启于公元1603年在南京与利玛窦结识。
公元1604年,他到翰林院做官后,就专门拜利玛窦为师,跟他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几何数学、武器制造等知识。
徐光启认为,这些西洋学问,特别是关于制造西洋大炮、农业水利技术的新学问,对于富国强兵有很大的作用。
徐光启对数学非常有兴趣。
他认为数学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验科学,对于解决天文历法、测量建筑、武器制造等等都是有用的,好多学问都离不开数学。
一天,利玛窦跟徐光启谈起一本古老的西方数学名著《几何》,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
明末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数学家故事
![明末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数学家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1adb8be2b160b4e777fcfe0.png)
明末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数学家故事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一个贫(pin)寒的家庭里。
困窘(jiong)的生活,让年幼的徐光启早早就懂事了。
进入学堂后,他学习非常勤奋。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徐光启还在写作文。
妈妈心疼地说:不要写了,早点睡吧!不,我必须把它写完,这是先生要求的作业呢!小徐光启坚定地说。
那一晚,他坚持把作文写完了才睡觉。
第二天,先生看了他的作文,在班里表扬了他,徐光启高兴极了。
此后,他学习更加努力了。
一天,徐光启(qi)和伙伴们爬到附近的龙华塔上去玩。
大家在塔里奔上奔下,非常开心。
咕咕咕咕,突然,窗外传来了鸽子的叫声,孩子们好奇地探出头去张望,啊,窗外的木檐(yan)下有个鸽子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手去抓鸽子。
可是他们个子太小了,使劲踮(dian)起脚,还是够不到鸽巢。
这时,徐光启说:大家让开,看我的!说完,他纵(zong)身跳上窗栏,小心翼翼(yi)地挪(nuo)到木檐旁。
哈哈,鸽子巢就在他的手边了!徐光启将手伸进巢内,抓住一只鸽子向塔内的伙伴们晃了晃。
伙伴们见了,立刻欢呼起来,一个个伸出手臂(bi)大叫:徐光启,把鸽子给我!给我!给我!徐光启却笑着说:不,等我走过去再说!说着,他把鸽子往怀里一塞(sai),准备往回爬。
可就在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脚下一滑,从塔檐上滑了下去_hellip;_hellip;哎呀,糟了!小伙伴们大叫着,冲下楼梯。
大家都以为徐光启恐怕要没命了!可是,当他们冲到塔外,却见徐光启竟好好地站在地上!这下,小伙伴们糊涂了:徐光启从那么高的塔上摔下来,怎么会平安无事呢?徐光启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对大家说:从塔檐上摔下来的那一刹那.我想起先生曾给我们讲过的《史记》里的故事,说虞帝从高高的草垛上跳下来,一点儿也没摔伤,因为他手上有两把大蒲扇,扇动大蒲扇,身子就会像鸟儿一样地_lsquo;飞_rsquo;落下来。
我身上穿的衣服,袖筒很大,就像两把大蒲扇。
所以我就拼命扑扇袖筒,还真管用,跌到地上,除了屁股有点疼外,其他地方都没伤着。
徐光启的故事读后感
![徐光启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21383e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6.png)
徐光启的故事读后感读完徐光启的故事,我就感觉自己像是挖到了一座宝藏,里面装满了智慧、坚持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徐光启这人啊,就像是一个穿越到古代的现代学霸。
那时候大家都还在传统的知识圈里打转,他就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了。
他就像一个好奇宝宝,对西方的科学知识充满了兴趣。
你想啊,在他那个年代,周围的人可能都觉得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就够了,可他偏不,非要去研究那些洋玩意儿。
这就好比在一群只爱吃米饭的人里,他突然说:“我觉得面包也挺香的。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好奇心啊!他学习西方科学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叫一个认真。
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我都能想象他对着那些复杂的外国文字和奇怪的图形,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像在解一道超级难解的谜题。
而且他在农业上的那些研究,简直就是古代的农业专家。
他就像一个操心的老农,但是这个老农可是有着科学的头脑。
他研究怎么种庄稼能收成更好,就像在和土地对话:“土地啊土地,你告诉我你到底喜欢啥样的照顾呢?”他那些农业著作就像是他和土地聊天的记录,给后来的农民们指了不少明路。
他对中国的贡献那可真是太大了。
就像在一潭有点平静、甚至有点沉闷的水里,他投下了一颗巨大的石子,激起了层层科学的涟漪。
他让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世界很大,外面还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厉害东西呢。
要是没有他,中国可能还得在科学知识的引进上晚好些年呢。
从他的故事里,我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就是得保持好奇心,别老觉得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就够了。
就像徐光启一样,敢于去探索新的领域,说不定就能发现一片新天地。
还有就是做事情得认真,要是他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三心二意,或者研究农业的时候马马虎虎,那哪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所以啊,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得有他那种认真劲儿。
徐光启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这个现代人。
让我知道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有探索的精神,就能干出一番了不起的事儿来。
爱钻研的徐光启
![爱钻研的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c20b7b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3.png)
爱钻研的徐光启王宝琪【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小学)》【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28-29)【作者】王宝琪【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最早接触并推广西方科学。
1562年,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小商人家。
后来,由于遭遇盗贼,他家破产了,从此务农。
徐光启小时候聪明懂事,十分爱钻研。
爸爸妈妈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尽管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送他进学堂读书。
徐光启学习非常勤奋。
一天,夜很深了,他还在写作文。
妈妈心疼地说:“阿启,时间不早了,明天再写吧!”他摇摇头说:“今日事今日毕,我必须把它写完。
”第二天,先生看了他的作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
课后,同学们围着他,要他介绍诀窍。
他为难地说:“我没有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多看书、多思考而已。
”然后讲了铁杵磨针的故事,让同学们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勤学苦练。
徐光启喜欢登高望远。
一天,他和小伙伴登上龙华宝塔,听到“咕咕咕咕”的声音,好奇地探出窗户一望,原来木檐下有一个鸽子巢。
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伸手去抓鸽子,但由于个子太小,使劲踮起脚还是够不着鸽子巢。
徐光启大声地对他们说:“你们让开,看我的。
”说完,他纵身跳上窗栏,小心翼翼地挪到木檐旁,将手伸进巢内,抓住了一只鸽子。
正当他准备往回爬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脚下一滑,从塔檐上滑了下去,鸽子也飞走了。
“糟了!”小伙伴们惊叫着,冲下楼梯,都以为徐光启一定摔成重伤了。
可是他们冲到塔外,却看到徐光启正在掸身上的灰尘。
这下,小伙伴们纳闷了:徐光启从那么高的塔上摔下来,怎么没事呢?徐光启说:“我从塔上摔下来的那一瞬间,想到了《史记》里的一个故事,说虞帝从高高的草垛上跳下来,一点也没摔伤,因为他拿着两把蒲扇,不断地扇动蒲扇,就像鸟儿一样飞落下来。
我的衣袖很大,下落时,我就拼命地扇两只袖子,还真管用,跌到地上,除了屁股有点疼外,其他地方都没伤着。
”徐光启很留心观察农事,对农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时常到地里帮爸爸干农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光启,字子光,号元扈,溢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
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
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而家道中落,父亲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亲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
他们把光大门楣的希望全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
徐光启从小就很独立,他胆量大,也很顽强。
冬天天很冷,地上有冰,很滑,别的小朋友们都怕摔跤。
可他不怕,他一边跑,还一边叫嚷着:“我要跑第一!”
他很调皮。
有一次,“龙华塔” 上有鸽子,他竟然爬上了这座塔,去捉鸽子。
看到他爬上去,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生怕他跌下来。
可是他自己一点也不怕,若无其事,嘴里边还嘟囔着:“鸽子,都是你害得我爬到塔顶上来抓你!”
到了小光启上学的年龄,家里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于是东凑西筹,凑够了学费,送他去念书。
父亲对他说:“家里并不宽裕,但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也要供你读书,进学堂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呀!”
自从进学堂读书后,小光启就再也不贪玩,不淘气了。
天还不亮,他就起来背书;放学后,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做功课,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母亲去叫他,有时候还要叫好几遍。
由于勤奋和努力,每次考试,徐光启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父母都为徐光启的成绩而高兴。
他们表示,哪怕是吃不上饭,也要供光启读书。
徐光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很关心。
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
有一天,看到奶奶在纺线,纺车上有三个纱锭,他便问道:“奶奶,为什么你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只有一个?” 奶奶说:“你外婆用的纺车是一般的纺车,我用的纺车是黄道婆发明的,一个人可顶三个人呢。
” 徐光启问:“黄道婆是谁呀?” 奶奶说:“黄道婆是南宋人。
她出身很苦,少年时流浪到海南,开始向当地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就把技术传授给了大家。
她是我们纺织的祖师婆,人们都非常尊敬她,在她家乡为她塑了像、造了词。
” 徐光启说:“黄道婆真是很了不起呀!”
徐光启爱家乡,爱田园,爱庄稼。
课余时间,他常常到田野里帮父亲干农活。
他想,父亲做农活太辛苦了。
怎么样才能让干农活的人不那么辛苦呢,这是他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有一次,他路过德章爷爷的棉田,看到德章爷爷把棉花的顶芯摘掉了。
他便问道:“爷爷,你为什么要把棉花的顶芯摘掉呢?对棉花的生长有什么好处吗?” 德章爷爷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在立秋以后,新长的棉枝不结棉桃了,如果不把顶芯摘掉,它就会疯长,把营养都吸收走了,直接影响棉花桃的成熟。
如果把顶芯摘掉,就会控制不结棉桃的枝条的生长,把营养集中到棉花桃上,使得棉花桃长得丰满,收获的棉花就会多。
” 德章爷爷一边说一边指着棉花顶芯让徐光启看,让他认识,并教给他怎么把顶芯摘掉。
光启把德章爷爷教的一一记在心里。
德章爷爷是个种棉花的能手,他经验丰富,听他的没错。
因此,徐光启回去后,就照他说的方法去做,开始父亲不相信,一个劲儿阻止他。
为此,父子俩还争吵了一番。
可
是当徐光启说是德章爷爷教他这样做的,父亲也就无话可说了。
尤其是当看到棉花的长势很好的时候,徐光启的父亲更是心服口服了。
到了秋天,徐光启家的棉花长得茁壮,获得了好收成。
父亲乐呵呵地说:“摘‘冲天芯’的办法真是很灵的!”
徐光启懂得了种棉花需要知识。
于是,找了很多历代的农书,如《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研究起来。
徐光启刻苦学习,终于于1581年他20岁时考中了秀才,1597年又中举人。
35岁那年应试时,他的机遇总算来了。
据说,他的考卷,开始时被阅卷人扔在一边,注定要“名落孙山外”。
但就在放榜的前两天,学问渊博的典试人焦竑偶然翻阅到徐光启的考卷,遂“击节叹赏”,看到第三场,竟拍案叫绝.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 于是,把徐光启拔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
这样一来,徐光启顿时“名噪南北”。
它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秀才们所传诵。
此后,又经过七年的努力,他终于在42岁时考取了进士。
徐光启并不像当时许多文人那样,读书只为求取功名,一旦功成名就,就不再进取了。
恰恰相反,他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求知欲更加强烈了。
他的兴趣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书籍,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引起了他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从那时起,他的脑海中萌发了借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热望。
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科技书是和利玛窦合作的《几何原本》。
该书原是公元前三世纪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一直博得各国数学家的称誉并被作为标准教科书在许多国家使用。
对于传教士利玛窦来说,口授这本书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早已学过。
而徐光启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为不仅需要文笔流畅,特别是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还得斟古酌今,使人看了易于领会。
值得庆幸的是,徐光启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学者,仅用两年时间就把《几何原本》一书啃下来了。
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近代大文豪梁启超赞誉它“字字精全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
《几何原本》中文译本的问世,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为清代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他所翻译的一套名词术语,有很多至今仍为我国数学界沿用,其中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相似、外切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几何” 二字在汉语中本来是个虚词,经徐光启利用,就成了一个专业名词了。
他还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用数学方法把中西测量方法作了比较。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
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写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
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
术基础。
徐光启不但爱好科学,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
有一年,他父亲死去,徐光启回到上海守丧。
那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场水灾,大水把稻、表都淹了。
水退之后,农田上颗粒无收。
徐光启为这个心里挺着急。
他想,如果不补种点别的庄稼,来年春天拿什么渡荒呀!恰巧在这时候,有个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
徐光启就在荒地上试种起甘薯来,过了不久,长得一片葱绿,十分茂盛。
后来,他特地编了一本小册子,推广种甘薯的办法。
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带来了。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着病死,神宗的孙子朱由校即位,这就是明熹宗。
徐光启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后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又竭力主张要多造西洋大炮。
为了这件事,跟兵部尚书发生矛盾,徐光启被排挤出朝廷。
徐光启回到上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他本来对研究农业科学很有兴趣,回到家乡后,又在自己的田地上,亲自参加劳动,做一些试验。
后来,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部著作,叫作《农政全书》。
在这本书里,对我国的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种、嫁接等农业技术,都有详细的记载,是我国古代农业知识的一次大总结。
他尤其重视农田水利的理论,提出的用水五法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633年,一代科学先驱徐光启在北京辞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