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物理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2)学会使用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原理;(3)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提出问题: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二)实验探究1.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2. 总结实验结论:力的三要素对物体运动状态有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力的三要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介绍相关物理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准确性。
2. 实验数据评价:分析学生实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
4. 学生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建立物理模型,探索物理规律,从而形成物理理论。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物理实验通常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把握好这些实验的特点、发挥好这些实验的作用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关键。
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表演示范的实验,通过表演示范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配合讲授或穿插讨论等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演示实验要现象明显、直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演示过程: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物理实践教学设计模板(3篇)
第1篇一、引言物理实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物理实践教学的质量,本文提出一个物理实践教学设计模板,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实验部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基本实验。
2. 演示部分:物理现象演示、物理原理演示等。
3. 课外实践:物理小制作、物理竞赛、科技活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提出实验或演示目的,引导学生思考。
2. 实验或演示(1)实验准备:介绍实验器材、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数据处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现象、原理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外实践(1)布置任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布置课外实践任务。
(2)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完成课外实践。
(3)成果展示:组织成果展示活动,分享实践经验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课外实践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 结果评价:根据实验报告、演示作品、课外实践成果等,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案。
2.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环境:关注教学环境,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力学实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使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实验项目: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探究物体受力平衡条件、探究电流的磁场等。
2.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牛顿第三定律、安培定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实践作业的目的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物理知识,为实验做好准备。
2. 实验准备(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3. 实验操作(1)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1)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原理。
5. 小组讨论(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提出改进措施。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实践作业的收获,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
2. 数据分析:评价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结论的正确性。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责任等。
4. 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对实验的总结能力、反思意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注重实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4.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效果。
高中物理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3)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实验过程中摩擦力的处理;(2)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减小;(3)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 引入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新课讲授1. 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器材:小车、木板、砝码、秒表、刻度尺、测力计等。
3. 实验步骤:(1)将小车放在木板上,用测力计拉着小车,使其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数据;(2)逐渐减小测力计的拉力,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记录数据;(3)当测力计的拉力为零时,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记录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提出改进措施;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规律,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应用与拓展1. 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篇一: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一、共点力的概念: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
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
【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描点法作出v-t 图象。
2、能从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自主学习】(A级)一。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二。
实验原理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
实验步骤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A B C D E F G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v(m/s)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最新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最新6篇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教研教改,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研效益。
以新型的教育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以角色转换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教研团队,为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二、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1、制定科学的教研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要求:集体备课应广泛搜集信息,认真研究、确立切合实际的主题,周密设计安排。
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措施,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准备,扎实推进,确保教研的时效性,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的稳步提高。
在教研中扎实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达成共识,统一行动。
2、加强平时的交流研讨。
将其作为一种教研的长效机制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兵团作战优势。
3、教学的常规管理及要求:(1)备课,备写规范教案。
无论哪个学科,都必须做到精心备课,深入挖掘教材,吃透课标和考纲,做到“五明确”: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能力要求、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明确各章节知识的前后联系。
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教法应灵活多样并具有可操作性,学法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教研组每周将抽查每人的教案。
(2)上课,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坚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
千方百计开展学生实验和实验的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等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注重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6篇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光的折射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2.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①.学生实验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新授1.光的折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物理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理综合实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本文以高中物理课程为例,设计了一套物理综合实践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物理实验基本操作(1)认识实验仪器:认识常用的物理实验仪器,如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2)实验操作规范:讲解实验操作规范,如安全操作、操作顺序、数据记录等。
2. 基本物理实验(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探究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验证斯涅尔定律。
(3)测量小灯泡的功率:通过实验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分析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3. 物理探究活动(1)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2)探究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物理实验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对实验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讲解,并现场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3. 学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一项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篇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物理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3)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的例子?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二)新课讲授1. 摩擦力的概念:(1)播放摩擦力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摩擦力的产生;(2)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即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
2.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吗?(2)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3)讲解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 实验操作:(1)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测量不同接触面积下的摩擦力大小;(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等;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教案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亲自实践和观察物理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设计一份合理的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示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教学目标: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并学会使用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
同时,通过实践探索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并应用这些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实验材料:1. 倾斜平面2. 滑轮3. 绳子4. 物块5. 测力计实验步骤:1. 将倾斜平面固定在桌上,并将滑轮挂在平面的上方。
2. 将一端系在滑轮上的绳子通过滑轮使其另一端挂上质量适中的物块。
3. 调整倾斜平面的角度,使其接近水平。
4. 使用测力计测量物块受到的拉力,并记录下来。
5. 根据倾斜平面的角度和物块的重力,计算得出物块受到的重力分量。
6. 比较物块的重力分量与测力计所测得的拉力,观察两者是否相等。
7. 逐渐增加倾斜平面的角度,再次测量拉力和重力分量,进行对比和观察。
8. 结合测得的拉力和倾斜平面的角度,分析力的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一定律。
9. 将物块推动下斜坡,并使用测力计测量所需的拉力,记录下来。
10. 根据斜坡的角度、物块的质量以及测力计所测得的拉力,计算得出物块在斜坡上受到的力和加速度。
11. 分析物块在斜坡上的运动,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物块受到的拉力与其重力分量相等的现象,并进一步认识到力的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一定律的作用。
在斜坡实验中,学生还能够计算物块在斜坡上的力和加速度,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拓展思考:1. 如果将滑轮换成固定滑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2. 如果使用不同质量的物块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3. 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理现象和问题可以应用到这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物理小实验
1、想不到的结果
找一个像手掌一样长,像手指一样宽的纸条,向图中那样,剪两个小口或撕两个小口。
然后去考考你的同学:如果拿住纸条两头向两侧拉一下,纸条会断成几条呢?一般会认为断成三截。
这时候你让同学试一下,试的结果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纸条只断成两截。
这个小实验可以使你了解在“材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水面浮针
你能把一跟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铁的密度比水的大,水的浮力不能托起铁针。
如果你也使这“很多人”中的一个,那么下面的实验可以改变你的看法。
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
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
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
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
放吸水纸的目
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
3、“透明的”手掌
用一只手遮住眼睛,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下面就教你一个办法,使你的眼睛能“透”过手掌看见远处的东西。
左手拿一个纸卷的圆筒,把它对着左眼,两只眼睛同时向远处看去。
然后,举起你的右手,掌心向里,放在右眼的正前方(距右眼大约15cm-30cm处)。
这时候,你会觉得手掌上有一个圆洞,你的眼睛可以通过圆洞看到远处的景物。
4、“弹指神功”如图1b所示,参与者每人8枚硬币,将其中七枚叠在一起,剩下的1枚做子弹,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7枚硬币从下到上逐一射出来,最快的那一位获胜。
这也是个原理很简单的游戏,却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认识惯性的简单应用,这比老师的课堂说教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5、空杯运球
桌子上放着一些乒乓球,不能用手拿,只提供一只一次性塑料杯,要求将乒乓球移到另一个桌面上而不能落地,在规定的时间内搬球多者获胜。
当然,这个游戏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但学生还是能想到用塑料杯倒扣住乒乓球,然后旋转杯子,让乒乓球在杯内作圆周运动,达到一定速度后,球便不会从瓶内掉下来,便可把球迅速地搬到另一个桌面上。
学生在参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去考虑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但这个过程性体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类游戏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物理知识却在游戏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直觉感知和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象空间,以及可能产生的顿悟闪现等等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右脑功能的开发,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
6、巧叠木块
游戏规则:参与者在30秒内将5块木块叠在一起,谁能使最上面的木块比最底下的木块伸出的长度长,谁就获胜。
实际上这是一道来自计算力矩求重心的竞赛题。
很多学生都是习惯性地从下往上叠,由于方法不对结果当然不佳。
正确的方法是先调节最上面的木块伸出第二块木块达到临界平衡,然后,不动第一块,调节第二块相对下面一块的位置,使上面两块达到临界平衡,依次往下调节,便可叠得如图2所示。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灵活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间题,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该游戏也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7、“未敲先知”(辨别(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生蛋、熟蛋)
游戏规则:不能砸破蛋壳,看谁能尽可能多地设计出方案,来辨别出哪个是生蛋,哪个是熟蛋,由于“尽可能多”的激励作用,加之置身于游戏比赛这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表现出极为热烈的参与激情,设计灵感相互迸发,思维之花朵朵绽放。
例如,有的同学想到用橡皮圈将蛋箍紧,各挂在一条同样的线上,再分别把这两个鸡蛋扭转相同的圈数以后一同放开。
结果熟蛋在转回到它的原来位置后,又往反方向扭转回去,然后又退转回来,这样来回扭转多次,才逐渐停下来。
但是生蛋却只来回扭转三四次,在熟蛋还没停止时早就停下来了。
也有同学想到更简单的办法,即把要判别的蛋放到一只平底盘上,用两只手指使它旋转。
如果是熟蛋,则它旋转起来就会比生蛋快得多,而且转的时间更久。
而生蛋呢,只能转几下就停下来。
也有其他奇奇怪怪的想法,这里就不罗列了。
这个游戏鼓励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间题,多想几种方法解决间题;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视角,开放性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间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能力。
游戏规则:不能借助其它任何东西,看看谁能用1枚铁钉顶起10枚铁钉。
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游戏,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却难倒很多学生,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此
时如果主持人能把这被认为不可能的“以一顶十”摆出来(如图3),这个游戏带给学生的不止是如何活用共点力平衡与转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间题,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学生以震撼,冲击学生的定势思维。
8、高空坠蛋
要求参赛选手自行设计一套鸡蛋保护系统,使得一枚生鸡蛋在此系统的保护下从20m~30m的高空自由落下而不致摔破。
保护系统所用的材料及实现方法不限。
参赛选手可发挥想象,自主完成设计制作。
但整个系统(包括鸡蛋在内)不得超过1.5kg。
参赛选手首先要保证鸡蛋落地不摔碎才有资格评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根据所设计的保护系统的质量、创意、取材、造型、原理等分出名次。
9、巧垒纸牌
要求参赛选手(个人或组队,各团队至多3人)用相同材料、相同数量的纸牌(由老师提供),在15min内将纸牌垒得尽量高,并且造型美观。
参赛者可用一定的辅助材料(由参赛方自己准备)。
在参赛选手保证所垒的纸牌不倒塌的基础上,再根据各小组所垒“纸牌塔”的高度、稳定性、造型、纸牌使用张数、辅助材料使用情况、承受压力大小等情况进行评定。
10、横空架桥
本活动分组,现场进行比赛(每组至多5人),提供材料有A4纸(最多10张)、胶水以及尺子和剪刀若干。
要求在相距为50cm,长、宽、高分别为30cm、20cm、10cm的木制桥墩上设计一座小桥,并能使质量为500g的小车安全通过。
小桥的具体设计和制作由参赛选手发挥想象,自主完成。
同样,参赛选手必须保证小车可完全通过小桥才有资格评奖,在此基础上,将按照各小组架桥所用时间、材料节约性、小桥设计的创新性以及小车通过桥所用时间等综合考虑评定。
篇二:物理实验课效果图片4
物理实验课效果图片
时间:
内容: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效果:本实验是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效果较好,学生对做图像坐标还比较差,有待加强。
篇三: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
法。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实验之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才能学的快而牢固。
近年来中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知识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是实验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反映了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许多物理教师都不同地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现举例说明,与同行们讨论。
1 重视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
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