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https://img.taocdn.com/s3/m/0d1fc30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7.png)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2015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1.以太网的发展1976年7月,Bob在ALOHA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总线型局域网的设计思想,并提出冲突检测、载波侦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将这种局域网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DMA/CD.这种方法解决了多结点共享公用总线的问题。
早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后用双绞线,再后用光纤。
2.以太网的帧结构与工作流程(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冲突:多个站点同时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导致数据接收不正确。
总线网没有控制中心,如果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帧,以广播方式通过总线发送,每一个站点都能收到数据帧,其它站点也可以同时发送,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CSMA/CD发送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实现公共传输介质的控制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的处理方法。
(a)载波侦听结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以太网规定发送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判断总线是否空闲可以判断总线上是否有电平跳变。
不发生跳变总线空闲。
此时如果有结点已准备好发送数据,可以启动发送。
(b)冲突检测方法载波侦听不能完全消除冲突,原因是数字信号是以一定的速率传输的。
例如:结点A发送数据帧时,离他1000m距离的结点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才能收到数据帧,此时间段内如果B也发送数据,造成冲突。
从物理层上看,冲突时多个信号叠加,导致波形不同于任何结点的波形信号。
解决方案:结点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侦听信号,如果侦听信号在最大距离传输时间2倍时,没有冲突信号出现,结点A肯定取得总线的访问权。
冲突信号的延迟时间=2*D/V。
其中:D是结点到最远结点的距离,V表示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往返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有两种:比较法和编码违例法。
比较法:将发送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比较,如果不同说明有冲突。
以太网基础知识
![以太网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14f0ade172ded630b1cb6bb.png)
• B.频带宽度比原始的基带信号增加了一倍; • C.更好的抗干扰性能。
从第二个信号开始 在信号位开始时不改变信号极性,表示“1” ; 在信号位开始时改变信号极性,表示"0"
0100 1100 011
时钟
基带数字信号
Manchester 差分 Manchester
1.2.2 Data link layer
1.2.2 Data link layer
• MAC子层的两种工作模式 • 半双工模式:基于CSMA/CD的介质访问方法。两个或更多
的站点共享一个传输介质,一个站点会等到其它站点没有 传输时,以连续比特流的形式发送信息。如果发生冲突, 站点会继续传输一段时间来确保冲突到达整个系统(发送 jam信号),然后回退随机时间准备重传。
LLC3:带发送确认的无连接服务,适用于传送 可靠性和实时性都要求的信息,如告警信息
说明:1.帧访问共享介质后,帧的传输就交给了MAC层。 MAC层的传输不能建立逻辑连接并且不能恢复丢失或损 坏的帧。如果高层协议要求可靠传输服务,必须向LLC层 请求。LLC层建立与目标节点的连接并且组织帧的发送。
2.LLC模式的选择取决于高层协议的要求。
一.以太网基础知识
• 1.1.1 以太网的四个基本要素:
帧 ( Frame ) : 它是一系列标准化的数据位,用于在以太网络系统中传输数据
。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Media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
它由一整套内嵌于各个以太网接口中的规则组成,它允许多个计 算机以公平的方式访问共享的以太网信道。 信号部件( Signaling component ):
桥必须把这一帧转发到目的地址所在的端口。
2011年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4)
![2011年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4)](https://img.taocdn.com/s3/m/0cedeb2c915f804d2b16c131.png)
局域网基本工作原理218.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第一、通常为一个单门所有,覆盖比较小的地理范围(1km~10km),以处理内部信息为主要多余目标,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第二、数据传输率高、误码率低;第三、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防问控制方法。
219.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等。
主要使用的拓扑结构是总线型、星型和环型。
220. 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采用了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CSMA/CD)且具有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其具体的工作方法为:每个要发送信息数据的节点先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总线上有信号,则说明有别的节点在发送数据(总线忙),要等别的节点发送完毕后,本节点才能开始发送数据;如果总线上没有信号,则要发送数据的节点先发出一串信号,在发送的同时也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接收的信号与发送的信号完全一致,说明没有和其它站点发生冲突,可以继续发送信号。
如果接收的信号和发送信号不一致,说明总线上信号产生了“叠加”,表明此时其它节点也开始发送信号,产生了冲突。
则暂时停止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随机的),再进行下一次试探。
221. 令牌总线网的工作原理:令牌总线网是一种采用了令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Token)且具有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它的工作原理为:具有发送信息要求的节点必须持有令牌,(令牌是一个特殊结构的帧),当令牌传到某一个节点后,如果该节点没有要发送的信息,就把令牌按顺序传到下一个节点,如果该节点需要发送信息,可以在令牌持有的最大时间内发送自己的一个帧或多个数据帧,信息发送完毕或者到达持有令牌最大时间时,节点都必须交出令牌,把令牌传送到下一个节点。
令牌总线网在物理拓扑上是总线型的,在令牌传递上是环型的。
在令牌总线网中,每个节点都要有本节点的地址(TS),以便接收其它站点传来的令牌,同时,每个节点必须知道它的上一个节点(PS)和下一个节点的地址(NS),以便令牌的传递能够形成一个逻辑环型。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0b6ef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4.png)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1.网络基础知识1.1.OSI参考模型1.1.1.物理层1.1.2.数据链路层1.1.3.网络层1.1.4.传输层1.1.5.会话层1.1.6.表示层1.1.7.应用层1.2.TCP/IP协议族1.2.1.IP协议1.2.2.TCP协议1.2.3.UDP协议1.2.4.HTTP协议1.3.网络设备1.3.1.网卡1.3.2.集线器1.3.3.交换机1.3.4.路由器1.3.5.网关1.4.子网划分和路由1.4.1.子网掩码1.4.2.CIDR表示法1.4.3.路由表1.4.4.静态路由1.4.5.动态路由1.5.网络安全1.5.1.防火墙1.5.2.VPN1.5.3.IDS/IPS1.5.4.加密算法1.5.5.访问控制列表2.网络实施与维护2.1.网络拓扑与布线2.1.1.总线型拓扑2.1.2.星型拓扑2.1.3.环型拓扑2.1.4.局域网布线2.1.5.广域网布线2.2.网络管理2.2.1.SNMP协议2.2.2.CMIP协议2.2.3.网络监测工具2.2.4.问题排查与故障修复2.2.5.日志管理2.3.网络服务2.3.1.DHCP服务器2.3.2.DNS服务器2.3.3.FTP服务器2.3.4.Web服务器2.3.5.邮件服务器2.4.网络性能与优化2.4.1.带宽管理2.4.2.数据压缩2.4.3.QoS策略2.4.4.缓存技术2.4.5.负载均衡3.网络安全与管理3.1.信息安全基础3.1.1.机密性3.1.2.完整性3.1.3.可用性3.1.4.认证与授权3.1.5.非阻断性3.2.网络风险评估与管理3.2.1.风险评估方法3.2.2.风险处理方法3.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3.3.1.防火墙类型3.3.2.防火墙配置与管理3.3.3.入侵检测系统类型3.3.4.入侵检测系统配置与管理3.4.VPN与远程访问3.4.1.VPN类型3.4.2.VPN配置与管理3.4.3.远程访问技术3.4.4.远程访问配置与管理3.5.网络安全策略与应急响应3.5.1.安全策略制定与执行3.5.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3.5.3.安全漏洞修复与补丁管理3.5.4.安全培训与教育附件:1.实验报告范例2.路由器配置示例3.防火墙策略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国家依法确定和组织实施的一种安全保护制度,用于保护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
浙江省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纲
![浙江省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纲](https://img.taocdn.com/s3/m/2c3f796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8.png)
浙江省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纲一、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
3.网络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4.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的功能和特点。
二、网络通信协议:1.TCP/IP协议族的基本协议:IP、ICMP、ARP、RARP、TCP、UDP等。
2.网络传输控制协议: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可靠传输等。
3.网络应用层协议:HTTP、FTP、SMTP、DNS等。
4. 无线网络协议:Wi-Fi、蓝牙、ZigBee等。
三、局域网技术:1.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组网技术。
2. VLAN技术和VLAN trunking。
3.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
4.网桥、路由器和网关的功能和应用。
四、广域网和互联网技术:1.路由器和交换机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2.PPP协议和帧中继协议的特点和使用。
3.高速交换技术:ATM、MPLS等。
4.IPv6的基本特点和部署方法。
五、网络安全: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2.防火墙的原理和配置。
3.VPN技术和安全隧道。
4.网络入侵检测和防御。
六、网络管理和监控:1.网络性能管理和故障排除。
2.网络监控系统的搭建和配置。
3.无线网络的规划和管理。
4.网络备份和恢复策略。
七、网络应用和云计算: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云服务模型和部署方式。
3. Web服务器的搭建和配置。
4.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和域名系统(DNS)的原理和配置。
以上是浙江省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纲的主要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网络基础知识、通信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和监控、网络应用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的网络问题。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计算机三级_网络技术知识点
![计算机三级_网络技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79c7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b.png)
计算机三级_网络技术知识点一、网络基础知识1.网络概念:网络是指不同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线路或其他传输媒介连接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的系统。
2.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型和网状等多种形式。
3.O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网络通信协议的参考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4. TCP/IP协议:是Internet所使用的协议集合,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等。
5.IP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主机,分为IPv4和IPv6两种版本。
6.子网掩码:用于将IP地址划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7.路由器:用于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的设备。
8.网关:在通信网络中负责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转发。
9.DNS:域名系统,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
10.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自动分配IP地址和其他网络配置信息。
二、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1. 集线器(Hub):用于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通过广播方式转发数据。
2. 网桥(Bridge):用于将不同局域网中的数据包转发。
3. 交换机(Switch):用于根据MAC地址转发数据包,提供更高的数据转发效率。
4. 路由器(Router):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具备网络寻径的功能。
5. 防火墙(Firewall):用于保护网络安全,限制网络访问。
6. 文件服务器(File Server):用于存储和共享文件。
7. 打印服务器(Print Server):用于共享打印设备。
8.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在Web应用中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9.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
10.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邮件的发送。
11.POP3协议:邮局协议,用于邮件的接收。
三、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1.防火墙:用于保护网络系统,限制网络访问和控制网络流量。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c5b42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3.png)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CSMA/CD发送流程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冲突延迟、后重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随机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他的核心技术起源于ALOHA 网(无限分组交换网)。
进行冲突检测的两种方法:比较法和编码违例判决法。
以太网协议规定一个帧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6,>16次,则进入“冲突过多”结束状态,当某个节点完成一个数据帧的接收后,首先要判断接收的数据帧长度。
以太网将接收出错分为:帧校验出错、帧长度错与帧位错。
CSMA/CD在网络通信负荷较低时,表现出较好的吞吐率与延迟特性,当通信负荷增大时,由于冲突增多,网络吞吐率下降,传输延迟增加。
在以太网结构中,1字节的帧前定界符的结构为10101011.目的地址与源地址长度均为6B(48bit),即6个字节,1字节=8bit。
目的地址第一位为该帧只能被目的地址所指节点数接收。
目的地址第一位为该帧只能被一组节点接收。
目的地址全为1 广播地址,该帧将被所有节点接收。
类型字段值等于Ox0800,表示网络层使用IP协议。
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为46B,最大长度为1500B。
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64B,最大长度为1518B。
RJ-45接口连接非屏蔽双绞线。
AUI接口连接粗同轴电缆。
10Base-2 BNC接口连接细同轴电缆。
域名解析是将某一域名映射为相应的IP地址。
ATM采用的传输模式为同步串行通信,使用的是信元传输。
物理地址或硬盘地址(MAC)固化在计算机的网卡中。
硬盘地址通常称为MAC地址、物理地址或以太网地址。
其长度为48位。
传统局域网技术是建立在“共享介质”的基础上的。
典型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有CSMA/CD、令牌环和令牌总线。
无论局域网的传输速率提高到多少,以太网帧结构都是不变的。
10Base-T标准定义了介质独立接口(MII),将MAC子层与物理层分隔开。
10Base-Tx和10Base-Fx都是一个全双工系统,每个节点同时以100Mpbs的速率发送与接收数据。
网络技术计算机三级考什么都考哪些内容
![网络技术计算机三级考什么都考哪些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8c2d22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6.png)
网络技术计算机三级考什么都考哪些内容网络技术计算机三级考试主要考察以下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通信技术等。
考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分类、网络的分层模型以及各层的功能和作用。
2. 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知识:考生需要掌握各类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特点,如路由器、交换机、网桥、集线器等。
还需要了解网络接口的类型,例如以太网接口、无线接口和串行接口等,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和配置。
3. 网络传输协议和数据传输技术:包括TCP/IP协议、UDP协议、IP地址和子网划分、网络路由和路由协议、域名系统(DNS)、网络地址转换(NAT)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常见的数据传输技术,如局域网传输技术(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广域网传输技术(如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虚拟专用网(VPN)等。
4. 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考生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类型,如病毒、木马、黑客入侵等,以及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此外,还需要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如网络性能监测、故障排除和网络优化技巧等。
5. 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包括电子邮件、万维网(WWW)、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协议(Telnet)等常见的网络应用和服务。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应用和服务的特点、用途和配置方法。
6. 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编程:考生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以及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套接字编程、网络通信等。
以上是网络技术计算机三级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154bbf33d4b14e8424680f.png)
第一章1、按覆盖的地理范围划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局域网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0Gbp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划分,局域网可以分为共享介质式局域网和交换式局域网。
4、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
5、在早起的ARPANET中承担通信控制处理机功能的设备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IMP,它是路由器的雏形。
6、广域网技术研究的重点的宽带核心交换技术。
7、由城域网承担用户接入的任务,广域网技术主要研究远距离、宽带、高服务质量的核心交换技术。
8、局域网发展的三个方向:a、提高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00Mbps(FE),1Gbps(GE),10Gbps(10GE));b、要拓扑结构。
弹性分组环网络采用双环结构这一点与FDDI相同,在RPR环中,两个结点的裸光纤最大距离为100Km,将顺时针的环称为外环,逆时针的环称为内环,外环和内环都可用统计复用传输和控制分组,同时可以实现环自愈能力。
每一个结点都可以从两个方向的光纤与临近结点通信,这样做除了高效利用光纤带宽外,还有一个目的是加速控制分组传输,实现环自愈能力,保证城域网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20、RPR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宽带利用率高:SDH(50%);FDDI数据帧由发送结点收回,RPR由接收结点收回。
公平性好:相同优先级的数据帧分配相同的环通道访问能力,执行SRP公平算法。
快速保护和回复能力强:50ms 内,隔离出现故障的结点和光线段。
保证服务质量。
21、三网融合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
22、802.11:1Mbps,2Mbps;802.11b:1Mbps,2Mbps;5.5Mbps;11Mbps;802.11a:54Mbps.23、宽带城域网在组建方案中一定要按照电信级运行的要求,考虑设备冗余、线路冗余、路由冗余,以及系统故障的快速诊断与自动恢复。
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21747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7.png)
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资源共享以及通信协议等。
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组成、功能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以下是对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详细阐述: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接,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
- 通信线路:如光纤、双绞线、无线通信等。
- 网络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的规则和标准,如TCP/IP协议。
- 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 Server、Linux等,用于管理网络资源。
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拓扑结构有:- 星型拓扑: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
- 环型拓扑:设备按顺序连接,形成一个闭环。
- 总线型拓扑:所有设备连接到一条共享的通信线路上。
- 网状拓扑:设备之间有多条路径连接。
4.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和通信的基础。
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它包括:- 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SMTP等。
- 传输层协议:如TCP、UDP等。
- 网络层协议:如IP等。
- 数据链路层协议:如以太网协议等。
5.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网络安全是保护网络不受攻击和破坏的重要措施,包括:- 防火墙:用于监控进出网络的数据包。
- 入侵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和响应网络攻击。
- 加密技术:用于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 身份认证: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
6.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 数据通信: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
- 资源共享:如文件共享、打印共享等。
计算机三级考试知识点: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考试知识点:以太网](https://img.taocdn.com/s3/m/b6dbc9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1.png)
计算机三级考试知识点:以太网计算机三级考试知识点:以太网1.以太网帧构造与工作流程(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CSMA/CD的发送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顿,随机延迟重发。
详细的工作流程如下:①载波侦听过程发数据时,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
以太网的物理层规定发送的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方式。
②冲突检测方法从电子学的详细实现角度看,进展冲突检测可以有两种方法:比拟法和编码违例判决法。
③发现冲突、停顿发送假如有冲突,发送点进入停顿发送数据、随机延迟后重发的流程。
随机延迟重发的第一步是发送“冲突加强信号”。
④随机延迟重发以太网协议规定一个帧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6。
假如重发的次数超过了16,那么认为线路故障,进入“冲突过多”完毕状态。
假如重发次数n≤16那么允许结点随机延迟再重发。
(2)以太网帧构造Ethemet V2.0规定的以太网帧构造由以下6个局部组成:①前导码。
②帧前定界符字段和前导码主要用于接收同步阶段。
③目的地址和地址字段,分别表示帧的接收结点地址和发送结点的硬件地址。
④类型字段,类型字段表示的是网络层使用的协议类型。
⑤数据字段,数据字段是高层待发送的数据局部。
数据字段最大长度为1500B。
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64B,最大长度为1518B。
⑥帧校验字段。
帧校验字段(FCS)采用32位的循环冗余校验(CRC)。
其校验的范围是:目的地址、地址、长度、LLC数据等字段。
2.以太网的物理地址以太网的物理地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按照48位的连续的以太网物理地址编码方法,允许分配的以太网的物理地址应该有247个。
注意:网卡地址的格式。
如00-A6-38-01-05-A0网卡地址由6组两位的十六进制数组成。
每组数之间用一个连字符隔开。
前3组是公司标识,同一厂商的网卡地址前3组应该一样。
后3组是厂商自己分配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04 以太网基础-PPT精选文档
![计算机网络技术04 以太网基础-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86201ad8762caaedc33d413.png)
(1)标准以太网
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常见 的标准以太网有: ·10Base-5:粗同轴电缆,两端使用50端接 器吸收信号,每个网段可连接100个节点,每段电缆 长度500米,最多可使用4个中继器连接5个网段,网 络最大连接距离可达2500米。 ·10Base-2:细同轴电缆,两端使用50端接 器吸收信号,每个网段可连接30个节点,每段电缆 长度185米,最多可使用4个中继器连接5个网段,网 络最大连接距离可达925米。 ·10Base-T:使用非屏蔽双绞线和RJ-45连接 器连接网卡与集线器以及集线器与集线器之间的连 接,最大网段100米。可通过集线器的级联或叠加技 术增加以太网的结点数目和扩展以太网的传输距离。
2
交换以太网技术
(1)共享式以太网的缺陷
传统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共享 介质”基础上的,称为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网的各节点公平地使用传输 介质,这就意味着每个节点将平均分配以太 网带宽,如果节点数目增加,网络的传输速 率和传输质量将急剧下降。
(2)交换式以太网的优点
交换式以太网采用与传统的共享式以太网相同 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帧格式、包长度、 差错检测和控制、信息管理和控制。 唯一不同的是,交换式以太网利用具有“交换” 功能的设备代替共享式以太网的集线器,这种交换 设备可以将在一端接收到的信息,经过简单的处理 转发给另一端。每个节点可建立独立的、并行的和 专用带宽的连接,不管有多少个节点,各节点均可 以得到专用的带宽,整个网络的带宽为各个节点专 用带宽之和。也可通过交换设备将一个大型的以太 网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小型的共享式以太网,各以太 网之间通过交换设备进行通信,整个网络的带宽为 各以太网带宽之和。
(2)快速以太网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必背要点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必背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e32cb5960590c69ec376d2.png)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复习资料第一章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型主机阶段、小型计算机阶段、微型计算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Internet阶段。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的应用。
3.计算机硬件系统:芯片、板卡、整机、网络。
4.传统硬件分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计算机。
现实硬件分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手持设备。
5.按应用范围划分: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
6.按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划分:CISC服务器、RISC服务器、VLIW服务器。
CISC 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RISC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VLIW是“超长指令字”。
7.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划分: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和高密度的结构。
8.工作站分类:一类是基于RISC(精简指令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的专业工作站、另一类是基于Intel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PC工作站。
9.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指多长时间系统发生一次故障;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指修复一次故障所需要的时间。
10.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双高速缓存的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
11.主板:CPU、存储器、总线、插槽、电源。
12.主板种类:按CPU插座分类:如Socket7主板、Slot1主板等;按主板的规格分类:如AT主板、Baby-AT主板、ATX主板等;按芯片集分类:如TX主板、LX主板、BX主板等;按是否即插即用分类:如PnP主板、非PnP主板等;按数据端口分类:如SCSI主板、EDO 主板、AGP主板等;按扩展槽分类:如EISA主板、PCI主板、USB主板等。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复习资料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b3a7ba1312b3169a551a4ee.png)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经历四小阶段它们是取代关系)、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
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2、计算机种类: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3、计算机的公共配置:CPU、内存(RAM)、高速缓存(Cache)、硬盘、光驱、显示器(CRT、LCD)、操作系统(OS)4、计算机的指标:位数指CPU寄存器中能够保存数据的位数、速度(MIPS、MFLOPS)指CPU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通常用主频来表示CPU的处理速度、容量(B、KB、MB、GB、TB)、数据传输率(Bps)、版本和可靠性(MTBF、MTTR)。
5、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
(补充实例)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
且它们具有同步性.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RISC和CISC技术(技术特点10个请看书P8)8、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技术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1)主机板简称主板(mainboard)或母板(motherboard)。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322e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5.png)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考试,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些知识点。
首先是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这部分需要理解 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模型的各层功能和主要协议。
比如,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组织成帧并进行差错控制,网络层负责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应用层则支持各种网络应用。
对于 TCP/IP 模型中的 IP 协议、TCP 协议和 UDP协议,要清楚它们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接着是局域网技术。
以太网是局域网中最常见的技术,需要掌握其工作原理、帧格式和 MAC 地址。
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的发展和特点也要有所了解。
另外,无线局域网(WLAN)的标准,如 IEEE 80211 系列,以及蓝牙技术的应用也在考试范围内。
网络互联技术也是重点之一。
路由器是网络互联的关键设备,要熟悉其工作原理和路由选择算法,如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IP 地址的分类、子网掩码的计算以及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原理和应用都需要熟练掌握。
IPv6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了解其地址格式和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管理和运行的基础。
Windows Server 和 Linux是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要掌握它们的基本配置和管理,如用户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网络服务配置等。
网络管理也是重要的考点。
网络管理的功能包括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工作原理和管理信息库(MIB)的结构需要清楚。
网络安全技术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至关重要。
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非法访问和网络攻击,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能够实时监测和防范入侵行为。
加密技术,如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算法,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的原理和应用,也要认真学习。
网络应用技术涵盖了很多方面。
计算机网络-以太网
![计算机网络-以太网](https://img.taocdn.com/s3/m/cda325a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0.png)
03 高速以太网
高速以太网
1. 快速以太网:100base-T
1995年5月推出,即IEEE 802.3u标准,采用 星形拓扑,RJ-45接口,使用CSMA/CD协议。
100base-TX
传输介质为非屏蔽双 绞线(2对4根线)
以太网
以太网
以太网概述
传统以太网
高速以太网
交换式以太网
01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概述
1、什么是以太网
以太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施乐公司推出。
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在一条同轴电缆上,访问控制采用CSMA/CD方法
,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扑结构。
服务器
连接器
注意事项
(1)最初的以太网传输速率仅为
传统以太网
2. 10Base-2以太网
10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 总线拓扑,BNC接口,末端有 终端电阻。
10:表示传输速率10Mbps Base:表示基带信号 2:表示单段细缆最长185米(约等于200米)
传统以太网
3. 10Base-T以太网
使用非屏蔽双绞线和集线器组建星形拓扑,使用RJ-45接头,最多可使 用4个集成器连接5个网段。
100base-T4
传输介质为非屏蔽双 绞线(4对8根线)
100base-FX
传输介质为多模或单 模光纤
高速以太网
2. 千兆以太网
1998年推出,也称吉比特以太网,标准IEEEபைடு நூலகம்802.3z。
1000BASE-SX:传输介质为多模光纤 1000BASE-LX:传输介质为单模光纤 1000BASE-CX:传输介质为屏蔽双绞线 1000BASE-T:传输介质为5类非屏蔽双绞线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必考)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aff8f7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6.png)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必考)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必考)1.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的基本概念1.2 OSI参考模型1.3 TCP/IP协议族1.4 常用网络设备2.网络通信原理2.1 信号传输方式2.2 带宽与速率2.3 调制解调与编解码技术2.4 网络拓扑结构2.5 IP地质与子网划分2.6 子网掩码2.7 网络端口与协议3.局域网技术3.1 以太网技术3.2 局域网交换技术3.3 VLAN技术3.4 无线局域网技术3.5 局域网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4.广域网技术4.1 广域网接入技术4.2 长距离传输技术4.3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4.4 广域网优化技术5.网络安全技术5.1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概念5.2 防火墙技术5.3 VPN技术与隧道技术5.4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5.5 防护与安全维护6.网络管理技术6.1 网络管理基本概念6.2 SNMP协议与管理信息库6.3 网络性能管理技术6.4 配置管理与故障管理7.互联网与新技术7.1 互联网基本知识7.2 DNS与域名解析7.3 DHCP与地质分配7.4 协议7.5 邮件服务与邮件协议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个网络协议的通信分层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
2.TCP/IP协议族: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Internet上进行通信的基础协议。
到同一个虚拟局域网中,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4.VPN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通过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加密隧道,实现远程用户之间的安全通信。
5.防火墙技术:通过规则和策略限制网络流量,保护内部网络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6.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
7.DNS:域名系统,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质。
8.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分配IP地质和其他配置信息给网络上的主机。
附件:暂无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个网络协议的通信分层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1.以太网的发展
1976年7月,Bob在ALOHA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总线型局域网的设计思想,并提出冲突检测、载波侦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将这种局域网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DMA/CD.这种方法解决了多结点共享公用总线的问题。
早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后用双绞线,再后用光纤。
2.以太网的帧结构与工作流程
(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
冲突:多个站点同时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导致数据接收不正确。
总线网没有控制中心,如果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帧,以广播方式通过总线发送,每一个站点都能收到数据帧,其它站点也可以同时发送,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CSMA/CD发送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实现公共传输介质的控制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的处理方法。
(a)载波侦听
结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以太网规定发送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判断总线是否空闲可以判断总线上是否有电平跳变。
不发生跳变总线空闲。
此时如果有结点已准备好发送数据,可以启动发送。
(b)冲突检测方法
载波侦听不能完全消除冲突,原因是数字信号是以一定的速率传输的。
例如:结点A发送数据帧时,离他1000m距离的结点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才能收到数据帧,此时间段内如果B也发送数据,造成冲突。
从物理层上看,冲突时多个信号叠加,导致波形不同于任何结点的波形信号。
解决方案:结点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侦听信号,如果侦听信号在最大距离传输时间2倍时,没有冲突信号出现,结点A 肯定取得总线的访问权。
冲突信号的延迟时间=2*D/V。
其中:D是结点到最远结点的距离,V表示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往返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有两种:比较法和编码违例法。
比较法:将发送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比较,如果不同说明有冲突。
违例编码法:检查总线上的波形是否符合曼彻斯特编码规则,不符合说明有冲突。
(c)冲突解决方案
发现冲突,停止发送如果发送数据的过程中检测出冲突,为
解决信道争用冲突,发送结点停止发送,随机延迟后重发的流程。
随机延迟后重发的第一步:发送冲突加强信号,目的是延续冲突的持续时间,使得网络中的所有结点都能检测出冲突的存在,并立即丢弃冲突帧,提高信道利用率。
随机延迟重发。
以太网协议规定每帧的最大重发次数不得超过16次,若超过则认为线路故障。
为公平解决信道争用问题,需要确定后退延迟算法。
典型的CSMA/CD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退避延迟时间计算为:t=2kRa 。
其中:a是冲突窗口大小,R是随机数,k为冲突次数,定义k的最大值,一旦k是最大值时是最后一次发送。
每次的延迟时间都会根据公式求出。
以太网中任何结点都需要通过CSMA/CD方法争取总线使用权,从准备发送到成功发送时间不确定。
因此又称为随机争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简单易实现。
(2)以太网帧结构
前导码(7B)与帧前定界符字段:用于接收同步阶段。
目的地址与源地址(6B):分别表示帧的接收节点地址与发送节点的硬件地址。
类型字段:表示网络层使用的协议类型。
数据字段(46B15000B):是高层待发送的数据部分。
帧校验字段:采用32位的循环冗余校验。
校验范围: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LLC数据。
(3)以太网接收流程
如果一个结点利用总线成功发送数据,其它结点都应该处于接收状态。
所有结点只要不发送数据,就应该处于接收状态。
一个结点接收帧,首先判断帧的长度。
(规定了最小长度,若小与最小长度,冲突,丢弃该帧,结点重新进入接收状态)。
如果没有冲突,结点接收帧后首先检查帧的目的地址。
(目的地址单一地址或组地址或广播地址,属于自己则保留,否则丢弃)。
地址匹配后确认是自己应该接收的帧,进一步进行CRC校验。
如果校验正确,则进一步检测LLC数据长度是否正确。
出错则报告帧长度错,否则报告成功接收,进入结束状态。
如果检验出错,首先判断该帧是否是8为的整数倍,是,表示没有丢失位,则记录帧检验错,否则报告帧位错,进入结束状态。
以太网协议将接收出错分为3类:帧检验错、帧长度错与帧位错。
3.以太网的实现方法
每个站点都可以接收到所有来自其他站点的数据
为决定那个站点接收,需要寻址机制来标识目的站点
目的站点将该帧复制,其他站点则丢弃该帧
4.以网的物理地址
IEEE802标准为每个DTE规定了一个48位的全局地址,它是站点的全球唯一的标识符,与其物理位置无关。
即MAC地址(物理地址),MAC地址为6字节(48位)。
MAC地址的前3个字节(高24位)由IEEE统一分配给厂商,低24位由厂商分配给每
一块网卡。
网卡的MAC地址可以认为就是该网卡所在站点的MAC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