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高一(1)班徐艺晖

纵观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它鲜明的特征、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崇高的地位。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帝王将相的雄韬武略、农民起义的战火硝烟和专制王朝的交替更迭在为我们带来了无限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隐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如此漫长?在此,我选取了五个方面予以分析解读。

首先,封建社会拥有良好的开端。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创立的完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为以后封建社会的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功战、大国争霸,首先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明显增多,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41年,梁国奴隶因受不了修城筑壕的苦役,举行暴动,秦国趁机并吞了梁国;公元前478年、470年卫国两次发动手工业奴隶暴动。每一次的奴隶起义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奴隶统治,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其二,随着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为了争雄自强,纷纷采取变法措施,积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摧毁残余奴隶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阶级的形成。在变法中,最早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最彻底的变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三,铁器的使用与推广,水利灌溉条件的优化,耕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其四,连绵不断的战争破坏了井田制的基础,私田的大量出现与生产力的变革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适应时代的新关系正式封建生产关系。

到了秦朝,在政治上,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由中央垂直地方的管理体系,经济上有土地私有制坚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便捷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战略上进一步扩大统治面积,维护边疆和平等等,为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其二,众所周知,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与这种经济结构相互照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为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的提供了充足条件。小农经济,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旧存在,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三是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这种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凝固,绝非偶然。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小农经济模式

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

由此,统治者为了掌握经济发展命脉,巩固封建统治,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对内产生了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忧,也可外无侵扰之虑。这种居安的设想几乎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心底扎下了根,封建王朝的不断创立却又不断倒坍,实在是成为了必然的后果。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中,其中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的直接原因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个政策不仅使得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还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状态也浑然不知。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它的形成既满足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产生了需要统一管理、发号施令的需求,同时也为封建社会的周期变更和长期存在存在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和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权力。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中,也曾有过因地方极端分权,造成割据分裂而导致一个王朝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凭借着成为整个中国社会主宰的最高权力的诱惑,以及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状态,下一个王朝的开拓者所注意到的并非封建制度本身所存在的巨大弊端,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中央权力是否仍不够集中在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虽然也不乏郡县制、行省制这样出色的地方规划,但在它总体趋势趋于病态的强化下,整个封建社会像是一只被缚上了茧的蚕,过着它漫长的、僵硬的停滞期,苦苦遥望着幻化成蛾、获得新生的时刻。

相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方则是十分松散的,他们主要采取的是封建等级制度。如在公园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率兵攻占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诺曼底公爵在征占英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块土地,就将零星的留给部下,建立起了领主型封建制。这些部下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这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他们彼此负有义务。领主保护附庸,附庸必须向领主宣誓效忠,为领主提供多种服务。但是,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因此,这样的政治模式根本无法使得封建社会向中国那样漫长地存在着。

其四,教育与思想文化是使得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又一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因此各国的思维也不同。不需要号召,不需要法律,受到同一文化熏陶的人就会自觉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理念,循规蹈矩地做着同样的事。不得不赞叹,统治者选用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理论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他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外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奴隶。

在教育上,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如在唐代,中央官学设有“二馆六学”。学校制度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算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学者”。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大都不能入校学习。在中国,私学在表面上虽然人人都可进入,但由于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弟交不起“束修”,而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劳动人民基本上还是通过父传子、师带徒的形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这就进一步的加重了农民的愚昧无知,缺少反抗精神,所以也会出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的“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这样的言论。同时,将地主阶级的文化素养与农民阶级的文化素养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们不具有获得领导地位的基本条件,农民阶级结束剥削压迫的可能性就更小,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巩固,封建社会得以延续。

其五,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具备了在封建社会创造大国崛起的条件。查阅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东面是一望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面是极为高耸险峻的山脉,这不仅是防止外来侵略的天然屏障,同时也阻隔了外来先进文化的传输,虽然有其他文明虽然有过穿越地理屏障对中华文明进行的渗透,但非全面系统的渗透。而中华封建文化统治的空间却足够广阔,为区域内的核心文明与环附的子文明系统之间进行融合激变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保持了文明血统的基本纯正。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