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合集下载

粉末涂料与附着力

粉末涂料与附着力

粉末涂料与附着力1前言粉末涂料行业是现代涂料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通的热固性粉末涂料和热塑性粉末涂料,到专用功能型粉末涂料、重防腐粉末涂料、铝型材专用粉末涂料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高新科学技术息息相关。

附着力是粉末涂料机械性能中的基本性能,但遗憾的是自从引进粉末涂料30多年来,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

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在一些实验的基础上,对粉末涂料附着力作了一些尝试性论述,以供商榷。

2粉末涂料成膜及附着机理粉末涂料一般在粉末状态下经静电涂装至工件上,经过聚集、流平、固化三个过程后固化成膜。

粉末涂料涂膜的附着机理分为机械附着和化学附着。

机械附着力取决于底材的性质(如粗糙度、多空性)以及所形成的涂膜强度;化学附着力指涂膜和底材之间界面的作用力,包括静电的力、范德华吸引力、氢键及化学结合力,这些决定了涂膜对被涂物体表面的附着性。

3附着力附着力涵义目前,国内外化学家还没有对附着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在大多数情况下,认为分开涂膜涂层与底材两个相互粘连的界面所需要做的功,暂且称为涂层的附着力。

涂层与底材之间的界面,理想状态下,底材光滑平整,那么将底材和涂层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力是单位几何面积上的界面吸力,实际底材都是具有微小尺寸的粗糙表面。

所以涂层与底材表面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远远大于其几何面积,由于表面粗糙度存在于微观甚至亚微观尺度,此种情形类似于液体渗入毛细管,故可以引入如下的方程式:L^2.2d[CY./(rccs⑴式中:L——渗透值,cm;r——进入毛细管的半径,cm;t——时间,s;Y表面张力,mNm-1;n粘度,Pa•s;e——接触角。

需要说明的是涂层的表面张力高,渗透速率Lt-1就较大,毛细管的半径是底材的变量,非涂层的变量。

特别关注的一个变量是粘度,从微观和亚微观尺度,裂纹和小空,涂膜涂层中的一部分颜填料与聚合物颗粒都至少比一些表面不规则尺寸要大,因此临界粘度是涂层连续(外)相的粘度,而不是涂料的总体粘度。

涂料附着力原理范文

涂料附着力原理范文

涂料附着力原理范文涂料的附着力原理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涂料与基材的物理吸附和涂料与基材的化学反应。

首先,涂料与基材之间的物理吸附是指涂料中的分子与基材表面之间的物理作用力。

涂料中的分子通常具有一定的极性或非极性,分子间的束缚力可以使涂料分子吸附于基材表面。

这种物理吸附可以通过各种因素来增强,如膜厚、涂料的固体含量、涂料的粘度等。

物理吸附的附着力主要来自于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和静电作用力。

其次,涂料的附着力还与涂料与基材之间的化学反应有关。

涂料中的成分可以与基材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或键合结构,从而增强涂料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力。

例如,涂料中的乙烯基团可以与基材表面上的羟基官能团(-OH)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醚键;或者涂料中的异氰酸酯团可以与基材表面的羟基官能团(-OH)反应,形成脲键。

这些化学反应可以使涂层与基材之间形成更牢固的结合。

此外,涂料的附着力还受到基材表面的特性影响。

基材表面的粗糙度、清洁度和化学成分等因素都会对涂料附着力产生影响。

通常来说,粗糙表面有一更大的附着面积,更有利于涂料的附着。

同时,表面的污垢、油脂、水分等物质会降低基材与涂料之间的接触面,并阻碍附着力的形成。

因此,在涂料施工前,必须对基材表面进行充分的清洁和处理,以确保涂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

总结起来,涂料的附着力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实现。

物理吸附是指涂料分子与基材表面之间的物理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力。

化学反应是指涂料成分与基材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或键合结构。

此外,基材表面的特性也会对涂料的附着力产生影响。

只有在涂料与基材之间具备适合的物理和化学亲和力,并处理了基材表面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涂料附着力。

附着力

附着力

2.界面热力学
液体涂料对固态表面的润湿程度通过接触角(θ)来测定,如图13。当θ=0,液体在表 面自由铺展,称为完全润湿。当液相和固相分子的分子吸引大于类似的液体分子时, 发生完全润湿。
3.接触角和临界表面张力
测定固体表面张力广泛采用的办法是测量接触角。通过测定接触角来计算表面自由能的办法多有争议,该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因为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不能直接测定。然 而本专题的用意并非讨论这些观点,作者旨在通过列举有争议的观点,为操作者提供可靠的指导,使读者在估计表面热力学参数时前进一步。
1.润湿性和表面能
考查附着力时润湿性是必须的标准。前所讨论的附着机理只有当底材和涂料达到有效润湿时才起作用。表面的润湿可从热力学角度描述,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张力以及 底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
均相的固体或液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的周围环境与内部不同。在内部分子被相同的分子所包围,分子间的距离由把分子拉到一起的吸引力和阻止分子占据同一位置的排 斥力的平衡决定;而界面上的分子各个方向受力不均匀,它们和表面以上的空气相互作用,同时受表面以下分子的吸引。表面下的分子倾向于将表面分子向内拉,使表面 分子数最小,因而表面积也最小,这种吸引提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可解释液体以液 滴形式存在,好象被一层弹性表皮覆盖。而且表面分子间的距离比体相大,因而能量更高。把分子从内部移到表面需要做功,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导致的Helmholtz自由 能的增加值定义为表面张力。
当底材含有反应性羟基时,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和热固性聚氨酯涂料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键合也完全可适用于解释环氧树脂涂料对纤维素底材的优异附着力。显然,正 如红外光谱所证实的,界面上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和纤维素的羟基发生反应,导致纤 维素上羟基伸缩振动峰3350cm-1和C-O的伸缩振动峰1100~1500cm-1的消失,同时环氧树脂的环氧基915cm-1峰和氧桥对称伸缩振动峰1160cm-1消失。

涂料附着力报告

涂料附着力报告

涂料附着力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评估涂料的附着力性能。

涂料的附着力是指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是判断涂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附着力能确保涂层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剥落,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

本报告将介绍涂料附着力的测试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

2. 测试方法涂料附着力的测试常用的方法有划格法、拉伸法和剥离法等。

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剥离法来评估涂料附着力。

2.1 实验材料•涂料样品:选择了市场上常用的两种涂料进行测试,分别记为涂料A 和涂料B。

•基材:使用金属板作为基材。

2.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金属板划分为相同大小的测试片,并清洗干净。

2.涂料涂布:在每个测试片上涂布涂料A或涂料B,涂层厚度控制在10±2μm。

3.干燥处理:将涂布好的测试片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进行干燥处理。

4.剥离测试:使用剥离力测试仪进行测试。

将测试片固定在仪器上,然后逐渐施加垂直向上的剥离力,直到涂层发生剥离。

5.记录数据:记录剥离力的大小,并进行多次测试并取平均值。

3.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测试,得到涂料A和涂料B的附着力数据如下表所示:涂料第1次剥离力(N)第2次剥离力(N)第3次剥离力(N)平均剥离力(N)涂料A12.5 11.8 13.2 12.5涂料B10.3 11.1 9.8 10.44. 结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涂料A的平均剥离力为12.5N,涂料B的平均剥离力为10.4N。

2.涂料A的附着力明显高于涂料B,说明涂料A的附着力更强,更适合用于需要较高附着力的场合。

3.实验结果证明涂料的附着力是受涂料配方、涂布厚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涂料在附着力方面存在差异。

5. 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建议在涂料应用中考虑到涂料的附着力性能,选择具有较高附着力的涂料使用。

同时,在涂布过程中要控制好涂布厚度,以确保涂料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达到最优。

6. 参考文献1.林志庆. 涂料技术基础[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2.GB/T 9286-1998 外墙涂料的附着力测定方法[S].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涂料的附着力与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涂料的附着力与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涂料的附着力与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涂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面保护和装饰。

然而,要确保涂料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其对被涂覆表面的附着力。

涂料的附着力不足可能导致涂层剥落、起泡、生锈等问题,严重影响涂层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深入研究涂料的附着力以及相关的表面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涂料附着力的基本原理涂料附着力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

从物理角度来看,涂料能够渗透到被涂覆表面的微观孔隙和粗糙度中,形成机械嵌合,增加了涂料与表面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从而有助于提高附着力。

从化学角度分析,涂料中的树脂和固化剂与被涂覆表面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形成化学键合,如共价键、离子键等,这是实现强附着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表面能也是影响涂料附着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涂料的表面能应低于被涂覆表面的表面能,这样涂料才能在表面良好地润湿和铺展,进而提高附着力。

二、影响涂料附着力的因素1、被涂覆表面的性质被涂覆表面的清洁度、粗糙度、化学成分等都会对涂料附着力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表面存在油污、灰尘、锈迹等污染物,会阻碍涂料与表面的直接接触,降低附着力。

粗糙度适中的表面有助于增加机械嵌合作用,但过于粗糙或过于光滑的表面都不利于附着力的提高。

表面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与涂料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和强度。

2、涂料的性质涂料的组成成分、粘度、干燥速度等特性也会影响附着力。

优质的涂料应具有良好的润湿性、适当的粘度和固化性能,以确保能够与被涂覆表面充分结合。

3、施工环境和条件施工时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等环境因素以及施工方法、涂装厚度等施工条件都会对涂料附着力产生影响。

例如,过高的温度和湿度可能导致涂料干燥不均匀或产生气泡,从而影响附着力。

三、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和作用1、机械处理机械处理包括喷砂、打磨、抛光等方法。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去除被涂覆表面的氧化层、锈迹和污染物,增加表面粗糙度,为涂料提供良好的附着基础。

附着力原理

附着力原理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附着力理论和机理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

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

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表1:键的强度和键能强度/类型/能量(千卡/摩尔)/实例共价键主价力 15~170 绝大多数有机物氢键次价力 <12 水色散力次价力<10 绝大多数分子偶极力次价力 <5 极性有机物诱导力次价力<0.5 非极性有机物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

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

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

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

1.机械连接理论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

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

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

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

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综述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综述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胶粘剂(涂料、油墨)附着力的机理人们并未完全了解,但形成了一些假设理论,并用以分析附着过程和影响附着力的因素。

一、附着力当两种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时就生成了附着力。

当胶粘剂涂布于基材上,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基材表面和胶粘剂的性质。

广义上讲附着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

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基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二、附着力理论1、机械连接理论在亚微观状态下观察,基材表面是粗糙的,充满孔洞、凹陷。

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液态胶粘剂流入并填满这些孔洞、凹陷,干燥固化后形成钩锚、榫接、铆合等机械连接力。

基材的粗糙程度高、表面积大,附着力就大。

只有当胶粘剂完全渗透到粗糙表面的不规则界面处,才对附着力有利。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就很少会产生不可释放应力。

但随着涂膜粘度、刚性的增加和对基材附着力的形成,就会产生大量的应力。

胶粘剂在基材的凹凸处的厚度显然不同,这种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

不均一的涂层会产生很大的内部应力,甚至会导致膜层的破裂。

2、化学键理论在界面间产生化学键,互相反应的化学基团牢牢结合在基材和胶粘剂上。

这类连结最强且耐久性最好。

含反应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的胶粘剂倾向于和含有类似基团的基材有更强的附着力。

光谱分析法可证实这一点。

3、静电理论胶粘剂和基材表面都带有残余电子而形成带电双电层,这些电子的相互作用也能提高附着力。

静电力主要来源于色散力和由永久偶极子引起的相互作用力(一个分子的正电区和另一个分子的负电区)。

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吸引力称为色散力或伦敦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力)的一种。

当胶粘剂分子与基材分子之间的间距超过0.5纳米(5埃)时,这些力的作用明显降低。

所以保证一定压力用压辊使胶粘剂与基材紧密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喷塑作业中的喷涂工艺参数与涂层附着力分析

喷塑作业中的喷涂工艺参数与涂层附着力分析

喷塑作业中的喷涂工艺参数与涂层附着力分析喷塑作业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技术,可用于给物体表面涂覆一层保护性或装饰性涂层。

而喷涂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涂层的附着力直接影响着喷塑作业的质量和耐久性。

因此,合理确定喷涂工艺参数和了解涂层附着力的影响因素,对有效提高喷塑作业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喷涂工艺参数的选择1. 喷涂压力:喷涂压力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涂料在物体表面的附着力和均匀性。

通常情况下,喷涂压力应根据具体涂料的粘度、喷枪型号以及施工物体的形状来选择。

较高的喷涂压力可增加涂料的覆盖面积,但也容易造成喷涂过量,导致涂层产生气泡或流挂现象。

因此,在选择喷涂压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均匀覆盖且不浪费涂料的效果。

2. 喷嘴大小:喷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喷涂的质量和效率。

较大的喷嘴可以提高喷涂速度,但也容易造成涂料的浪费和不均匀的涂层厚度。

较小的喷嘴可以提高喷涂的精确度,但也容易造成堵塞和喷涂速度的缓慢。

因此,在选择喷嘴大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喷涂要求和涂料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3. 喷枪距离:喷枪距离是指喷涂枪口到喷涂物体表面的距离。

喷枪距离的选择对喷涂的均匀性和涂层的附着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喷枪距离过近容易造成过量喷涂和涂层的流挂现象,喷枪距离过远则容易导致喷涂不均匀和涂层附着力不足。

因此,在选择喷枪距离时需要考虑喷涂物体的形状和尺寸,并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喷涂效果。

二、涂层附着力的分析涂层的附着力是指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直接关系到涂层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以下是影响涂层附着力的几个主要因素:1. 基材表面处理:基材的表面处理是影响涂层附着力的首要因素。

在喷塑作业中,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喷砂、化学处理和打磨等。

通过表面处理可以去除基材表面的杂质和氧化层,增加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提供更好的附着力。

2. 涂料选择:不同类型的涂料对涂层附着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粘度较高的涂料在喷涂后更容易形成较好的附着力,而粘度较低的涂料则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提高附着力,如添加特殊的粘合剂或进行烘干处理。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

一、附着力理论和机理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

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

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表1:键的强度和键能强度类型能量(千卡/摩尔) 实例共价键主价力15~170 绝大多数有机物氢键次价力<12 水色散力次价力<10 绝大多数分子偶极力次价力<5 极性有机物诱导力次价力<0.5 非极性有机物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

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

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

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1、机械连接理论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

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

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

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

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

涂料的表面处理与附着力研究

涂料的表面处理与附着力研究

涂料的表面处理与附着力研究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涂料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建筑的外观装饰到汽车的防护涂层,从家具的美观修饰到电子产品的功能性涂层,涂料不仅为物体提供了美观的外观,还能起到保护、防腐、绝缘等重要作用。

然而,要确保涂料能够充分发挥其性能,关键在于其在表面的附着力。

涂料的附着力不佳,可能导致涂层剥落、起泡、变色等问题,严重影响涂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涂料的表面处理与附着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涂料附着力的基本原理涂料的附着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涂料与被涂覆表面之间的结合强度。

这种结合主要依靠物理和化学两种作用。

物理作用包括机械锚固、范德华力等。

机械锚固就像是钩子钩住物体表面的微小孔隙和凹凸不平处,增加涂料的附着稳定性。

范德华力则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微弱吸引力。

化学作用则更为复杂,包括化学键合、酸碱反应等。

当涂料中的成分与被涂覆表面的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学键时,涂料的附着力会显著增强。

例如,在金属表面涂覆涂料时,金属表面的氧化层可能与涂料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增强附着力。

二、影响涂料附着力的因素1、表面清洁度被涂覆表面的清洁程度对附着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表面存在油污、灰尘、锈迹等污染物,会阻碍涂料与表面的直接接触,降低附着力。

因此,在涂覆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表面清洁处理,如脱脂、除锈、打磨等。

2、表面粗糙度适当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增加涂料与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机械锚固作用,从而增强附着力。

但粗糙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不利于附着力的提高。

粗糙度过大可能导致涂料分布不均匀,而粗糙度过小则无法提供足够的锚固点。

3、表面化学性质被涂覆表面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会影响涂料的附着力。

例如,金属表面的氧化层、塑料表面的极性等都会与涂料产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材料表面可能需要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和涂料配方来实现良好的附着力。

4、涂料性质涂料本身的性质也是影响附着力的重要因素。

涂料的粘度、固体含量、成膜物质的性质等都会对附着力产生影响。

影响水性涂料漆膜附着力的因素与漆膜附着机理

影响水性涂料漆膜附着力的因素与漆膜附着机理

影响水性涂料漆膜附着力的因素与漆膜附着机理附着力, 涂料, 机理, 配方, 漆膜正确掌握水性涂料漆膜附着力是水性漆配方的基础。

本文摘自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华润涂料水性涂料高级研发主管陈小文的论文“影响水性玻璃涂料漆膜附着力的因素与漆膜附着机理”。

文章探讨了涂料配方、涂装施工工艺与漆膜养护环境等因素对漆膜附着力的影响,并从漆膜的附着类型与附着性、漆膜与被涂表面的极性、漆膜的内聚力与热膨胀系数、漆液对基材的润湿性等方面,分析了漆膜附着的内在机理。

此文着重的是水性玻璃漆,但其中对漆膜附着机理的讨论对其他水性漆,包括水性木器漆,水性塑胶漆和水性金属漆的配方都有很好的借鉴性。

漆膜在基材上的附着类型与附着性漆膜在基材上的附着分为机械附着和化学附着2种类型。

机械附着取决于被涂板材的性质(粗糙度,多孔性)以及所形成的漆膜强度;化学附着是指漆膜和板材界面处漆膜分子和板材分子的相互吸引力,它取决于漆膜和板材的理化性质。

2种类型相比,通常认为化学附着的说法更切合实际,是最主要的漆膜附着类型。

考察漆膜对被涂物体表面的附着性,需要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1.液态成膜物质对板材的润湿程度;2.基材表面上定向吸附层的形成;3.成膜物与基材界面形成双电子层。

漆膜的附着性取决于成膜物质中聚合物(或分子量更低的预聚物)的极性基,如-OH、-COOH,与被涂物表面的极性基之间的相互结合。

为了使这种极性基良好结合,要求聚合物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让聚合物分子更好地湿润基材表面,使聚合物的极性基接近于被涂表面的极性基;当两者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小时(达到1A以内),极性基之间由于范德华力、化学亲和力、氢键等内聚力的综合作用达到附着平衡。

漆膜与被涂表面的极性从分子结构、分子的极性及分子相互作用力的观点来看,漆膜的附着力产生于涂料中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定向,及其与被涂物表面极性分子的极性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只有两者之间极性基相适应,才能得到附着力好的漆膜;反之,极性好的涂料涂在非极性的板材上,或者非极性涂料涂在极性的板材上,都不会得到附着力良好的漆膜。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精选文档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精选文档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精选文档1.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涂料附着力的主要机制之一、涂料中的基体颗粒经过固化后,其分子与基材表面的分子之间会发生物理吸附作用,形成粘结力。

这种物理吸附主要通过分子间的引力或范德华力实现。

涂料颗粒与基材表面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吸附力,颗粒通过与基材表面的分子相互吸附,从而形成了牢固的附着。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也是涂料附着力的重要机制之一、涂料中的化学成分与基材表面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从而使涂料与基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结合。

例如,一些特殊的底漆涂料中含有能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成分,经过涂装后,这些成分能与基材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金属骨架,从而大大增加了涂料的附着力。

3.机械锚固机械锚固是指涂料与基材之间通过微观结构和几何形状的适配而形成的附着力。

涂料固化后,其表面会形成一些微观凸起,这些凸起能与基材表面的微观凹槽相契合,形成机械锚固。

此外,涂料中的活性颗粒能够填充基材表面的孔隙和裂纹,形成更牢固的机械锚固。

这种机械锚固机制能够增加涂料与基材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附着力。

4.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也对涂料的附着力有一定影响。

涂料在涂装后,其表面会形成一层极薄且均匀的薄膜,这层薄膜有一定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越大,涂料与基材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从而增加涂料的附着力。

因此,在涂料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涂料中的表面活性剂含量等措施,改变涂料的表面张力,从而实现对涂料附着力的调控。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改善涂料的附着力1.清洁基材表面,去除尘土和油脂,使基材表面光滑且无污染,提供良好的附着基础。

2.使用底漆涂料,底漆涂料中含有特殊成分,能够改善涂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3.调整涂料的配方,改变涂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提高涂料的附着力。

4.对基材进行特殊处理,例如表面粗糙化、氧化处理等,能够增加涂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5.选用适合的涂装方法和条件,确保涂料能够充分接触基材表面,从而形成更牢固的附着。

达因值和油漆附着力

达因值和油漆附着力

达因值和油漆附着力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达因值。

达因值是涂料流变性质的一个重
要指标,它反映了涂料的流动性能。

在涂料施工过程中,达因值的
大小直接影响了涂料的流动性和涂布性能。

较低的达因值意味着涂
料的粘稠度较高,流动性较差,可能会导致涂料施工时的涂布不均匀、流挂、垂流等问题。

而较高的达因值则意味着涂料的粘稠度较低,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涂料的均匀施工和表面光滑度的提高。

其次,油漆附着力是指涂料与基材表面的结合程度。

优秀的油
漆附着力可以确保涂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脱落、起泡或开裂,
保证了涂料的耐久性和装饰效果。

油漆附着力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基材表面的处理情况、涂料的成分和施工工艺等。


般来说,提高基材表面的粗糙度和表面能量可以提高涂料的附着力,而选择合适的底漆和使用正确的施工方法也可以有效提高油漆的附
着力。

因此,达因值和油漆附着力作为涂料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对于
涂料的质量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涂料生产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这两个参数,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和合理的施工工艺,
确保涂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附着力,从而提高涂料的使用寿命和装饰效果。

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

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

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1. 引言色漆和清漆的附着力是评估涂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附着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以及涂层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容易脱落。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附着力试验方法——拉开法,以及其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拉开法测试色漆和清漆的附着力,以评估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并比较不同涂料样品之间的差异。

3. 实验原理拉开法是一种常用的附着力试验方法,通过施加拉力来测试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将待测试涂料均匀地涂覆在平整、干燥、清洁的基材上(如金属板),并确保涂料干燥完全。

2.制备夹具:制备两个夹具,一个固定在测试机上,另一个可移动且带有夹持装置。

3.夹持试样:将涂有涂料的基材夹在两个夹具之间,确保夹紧力均匀且与基材表面垂直。

4.施加拉力:通过测试机控制系统,以恒定速度施加拉力,直到涂层与基材发生剥离或破坏为止。

5.记录结果:记录涂层与基材发生剥离或破坏时的拉力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1.准备试样:选择需要测试的色漆和清漆样品,并将其均匀地涂覆在金属板上,保证每个样品的涂层厚度相同。

2.干燥处理:将试样放置在通风干燥室中,使其完全干燥。

确保试样表面无水分和其他污染物。

3.制备夹具:根据实验要求制作两个夹具,并确保其能够牢固固定在测试机上。

其中一个夹具应配有可移动的夹持装置。

4.2 实验操作1.安装试样:将干燥处理好的试样放置在两个夹具之间,并用螺丝或夹紧装置固定。

2.调整夹持力:通过调整夹具上的夹紧装置,使试样受到均匀的夹持力,并确保与试样表面垂直。

3.设置测试机参数:根据实验要求,在测试机控制系统中设置拉伸速度和停止条件等参数。

4.开始拉伸:启动测试机,以设定的拉伸速度开始施加拉力,直到涂层与基材发生剥离或破坏为止。

记录此时的拉力数值。

5.重复实验:重复以上步骤,对每个样品进行多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全球涂料生态圈胶粘剂(涂料、油墨)附着力的机理人们并未完全了解,但形成了一些假设理论,并用以分析附着过程和影响附着力的因素。

附着力当两种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时就生成了附着力。

当胶粘剂涂布于基材上,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基材表面和胶粘剂的性质。

广义上讲附着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

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基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附着力理论1机械连接理论在亚微观状态下观察,基材表面是粗糙的,充满孔洞、凹陷。

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液态胶粘剂流入并填满这些孔洞、凹陷,干燥固化后形成钩锚、榫接、铆合等机械连接力。

基材的粗糙程度高、表面积大,附着力就大。

只有当胶粘剂完全渗透到粗糙表面的不规则界面处,才对附着力有利。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就很少会产生不可释放应力。

但随着涂膜粘度、刚性的增加和对基材附着力的形成,就会产生大量的应力。

胶粘剂在基材的凹凸处的厚度显然不同,这种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

不均一的涂层会产生很大的内部应力,甚至会导致膜层的破裂。

2化学键理论在界面间产生化学键,互相反应的化学基团牢牢结合在基材和胶粘剂上。

这类连结最强且耐久性最好。

含反应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的胶粘剂倾向于和含有类似基团的基材有更强的附着力。

光谱分析法可证实这一点。

3静电理论胶粘剂和基材表面都带有残余电子而形成带电双电层,这些电子的相互作用也能提高附着力。

静电力主要来源于色散力和由永久偶极子引起的相互作用力(一个分子的正电区和另一个分子的负电区)。

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吸引力称为色散力或伦敦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力)的一种。

据涂布在线了解,当胶粘剂分子与基材分子之间的间距超过0.5纳米(5埃)时,这些力的作用明显降低。

所以保证一定压力用压辊使胶粘剂与基材紧密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2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2

塗料附著力基本原理分析(2)2.化學鍵理論在介面間可能形成共價鍵,且在熱固性塗料中更有可能發生,這一類連結最強且耐久性最佳,但這要求相互反應的化學基團牢牢結合在底材和塗料上。

因為介面層很薄, 介面上的化學鍵很難檢測到。

然而,如下面所討論的,確實發生了介面鍵合,從而大大提高了粘結強度。

有些表面,如已塗過的表面、木材、複合物和有些塑膠,會有各種各樣的化學官能團,在合適的條件下,可和塗層材料形成化學鍵。

有機矽烷廣泛用於玻璃纖維的底漆以提高樹脂和纖維增強塑膠中玻璃的附著力,也可用作底漆或一體化混合物以促進樹脂對礦石、金屬和塑膠的附著力。

實質上,應用時產生了矽醇基,可與玻璃表面的矽醇基,或者也可能與其他金屬氧化物形成強的醚鍵。

這類化學鍵合可發生在玻璃、陶瓷及一些金屬底材表面的金屬氫氧化物和含矽烷塗料間。

含反應性基團如羥基和羧基的塗料傾向於和含有類似基團的底材更牢固地附著、這種機理的一個例子是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面漆對三聚氰胺固化聚酯底漆的優異附著力,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已固化底漆的剩餘羥基會與面漆的三聚氰胺固化劑反應,實際上把底漆和麵漆拉在了一起。

當該塗料過烘烤(烘烤時間過長和/或固化溫度過高)時, 面漆的附著力顯著減弱,有時甚至無附著力。

剩餘羥基會對附著力有貢獻可從IR譜圖得到證實:標準烘烤的底漆富含羥基,而過烘烤底漆即使有也只有很少的羥基。

當底材含有反應性羥基時,在適當的條件下也會和熱固性聚氨酯塗料發生化學反應。

化學鍵合也完全可適用於解釋環氧樹脂塗料對纖維素底材的優異附著力。

顯然,正如紅外光譜所證實的,介面上環氧樹脂的環氧基和纖維素的羥基發生反應,導致纖維素上羥基伸縮振動峰3350cm-1和C-O的伸縮振動峰1100~1500cm-1的消失,同時環氧樹脂的環氧基915cm-1峰和氧橋對稱伸縮振動峰1160cm-1消失。

有些聚合物對已交聯的聚合物表面附著較弱,出現介面性的缺損。

有報導稱加入少量的某些含氮基團能大大提高附著力。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附着力理论和机理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与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与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1.机械连接理论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 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与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图2展示了假定的底材表面形状和涂料的渗透.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因为去除涂层所需的力与几何面积有关,而使涂层附着于底材上的力与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有关.随着表面积增大,去除涂层的困难增加,这通常可通过机械打磨方法提供粗糙表面来实现.截面的几何面积和实际的界面面积的比较见图3.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一般比几何面积大好几倍.通过喷砂使表面积增加,结果附着力增加,见图4.显然由于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附着并不按相同比例增加,不过通常可见到显着的增加.只有当涂料完全渗透到不规则表面处,提高表面粗糙度才有利,若不能完全渗入,则涂料与表面的接触会比相应的几何面积还小,并且在涂料和底材间留有空隙,空隙中驻留的气泡会导致水汽的聚积,最终导致附着力的损失.经常通过对已固化的涂层进行磨砂处理,可改进层间附着力<特别是在汽车涂料中>, 特别是在底色漆/清漆体系中,要求清漆平滑、光亮且表面能低,因此第二层清漆的附着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当涂料在比原定温度高得多的温度下固化或烘烤时间延长时变得更为严重,这两种情况下,对该表面进行轻度打磨表明,附着力可显着提高. 虽然表面粗糙化能提高附着力,但必须注意避免深而尖的形状,由于粗糙化生成的尖峰会导致透影<看到底材>,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希望这样;而且,深而尖的隆起会形成不均一的涂层,从而生成应力集中点,附着力降低,从而耐久性下降.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涂膜收缩,厚度不均匀以与三维尺寸的变化就很少会生成不可释放应力,但随着粘度和涂层刚性的增加以与对底材的附着力逐渐形成会生成大量的应力,并残留于干漆膜中.显然在固定施工参数<湿膜和干膜厚度>时,凸起部分的涂层厚度比凹陷处小,导致物理性质不同.这种不均一涂层具有很高的内部应力,在投入应用时,会进一步受到修补漆溶剂的侵蚀或老化的影响,偶而会超过涂膜的应力承受能力,导致裂纹、剥落或其他涂膜完整性的降低.电镀金属对聚乙烯和ABS塑料的附着力证明是来源于机械连接.金属电镀工艺包括首先对塑料表面处理,生成大量的机械凹陷,有利于机械连结,然后用氯化亚锡溶液活化,并在Pd2+溶液中使Pd沉积,不通电沉积镍,然后电镀所需金属,如铬.只有当塑料处理后生成连接凹陷时,电镀金属对塑料的附着力才强.不同预处理金属不仅改变表面的化学组成,而且会生成表面连接点,机械连结对这类表面起着即使不是最关键,也是相当大的作用.未处理和磷化处理的冷轧钢板的表面形态,磷化后表面上可发现大量的交错的磷酸铁微芯片,芯片间的空间提供了大量的物理连接点.2.化学键理论在界面间可能形成共价键,且在热固性涂料中更有可能发生,这一类连结最强且耐久性最佳,但这要求相互反应的化学基团牢牢结合在底材和涂料上.因为界面层很薄, 界面上的化学键很难检测到.然而,如下面所讨论的,确实发生了界面键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粘结强度.有些表面,如已涂过的表面、木材、复合物和有些塑料,会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官能团,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和涂层材料形成化学键.有机矽烷广泛用于玻璃纤维的底漆以提高树脂和纤维增强塑料中玻璃的附着力,也可用作底漆或一体化混合物以促进树脂对矿石、金属和塑料的附着力.实质上,应用时生成了矽醇基,可与玻璃表面的矽醇基,或者也可能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形成强的醚键 .这类化学键合可发生在玻璃、陶瓷与一些金属底材表面的金属氢氧化物和含矽烷涂料间.含反应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的涂料倾向于和含有类似基团的底材更牢固地附着、这种机理的一个例子是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面漆对三聚氰胺固化聚酯底漆的优异附着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已固化底漆的剩余羟基会与面漆的三聚氰胺固化剂反应,实际上把底漆和面漆拉在了一起.当该涂料过烘烤<烘烤时间过长和/或固化温度过高>时, 面漆的附着力显着减弱,有时甚至无附着力.剩余羟基会对附着力有贡献可从IR谱图得到证实:标准烘烤的底漆富含羟基,而过烘烤底漆即使有也只有很少的羟基.当底材含有反应性羟基时,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和热固性聚氨酯涂料发生化学反应.化学键合也完全可适用于解释环氧树脂涂料对纤维素底材的优异附着力.显然,正如红外光谱所证实的,界面上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和纤维素的羟基发生反应,导致纤维素上羟基伸缩振动峰3350cm-1和C-O的伸缩振动峰1100~1500cm-1的消失,同时环氧树脂的环氧基915cm-1峰和氧桥对称伸缩振动峰1160cm-1消失.有些聚合物对已交联的聚合物表面附着较弱,出现界面性的缺损.有报导称加入少量的某些含氮基团能大大提高附着力.例如氨基聚合物对交联醇酸树脂具有很强的附着力, 因为界面上两相间发生氨-酯交换反应,形成酰胺键.R1NH2+RCOOR2→RCONH-R1以丁胺作氨基聚合物的模型化合物可以很容易发现氨-酯交换反应.当胺加入未固化醇酸树脂的甲苯溶液中,两者在室温下很易反应形成二丁基苯二酰胺,并会结晶而析出 .FTIR光谱法检测氨基树脂和未固化醇酸树脂的混合物发现,混合物烘烤后胺基吸收峰下降,同时出现酰胺吸收峰,表明在界面上确实发生了氨-酯交换反应.3.静电理论可以想像以带电双电层形式存在的静电作用力形成于涂层-表面的界面上,涂层和表面均带有残余电荷,散布于体系中,这些电荷的相互作用能提高一些附着力.静电力主要是色散力和来源于永久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力.含有永久偶极子物质的分子间的吸引力由一个分子的正电区和另一分子的负电区的相互作用引起.涂料润湿固体表面的程度通过接触角θ测定诱导偶极子间的吸引力,称为伦敦力或色散力是X德华力的一种,也对附着力有所贡献,对某些底材/涂料体系,这些力提供了涂料和底材间的大部分吸引力.应该注意到这些相互作用只是短程相互作用,与涂料/底材间距离的六次方或七次方成反比.因为当距离超过0.5纳米<5埃>时,这些力的作用明显下降,所以涂层和底材的密切接触是必要的.4.扩散理论当涂料和底材<聚合物>这两相通过润湿达到分子接触时,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固化条件的不同,大分子上的某些片段会向界面另一边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散.这种现象需经两步完成,即润湿之后链段穿过界面相互扩散形成交错网状结构.因为长链性质不同和扩散系数较低,非相似聚合物通常不兼容,因此,完整的大分子穿过界面扩散是不可能的.然而,理论和实验资料表明,局部链段扩散很容易发生,并在聚合物间形成10~1000埃的扩散界面层.涂料的扩散也从接触时间、固化温度和分子结构<分子量、分子链柔性、侧链基团、极性、双键和物理兼容性>的影响间接得到证实.直接的证据则包括扩散系数的测定、电镜对界面结构的观察、辐射热致发光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显然,这种扩散最易发生在诸如工程塑料的聚合物底材上,因为分子间自由体积较大,且与金属相比分子间距离大得多.附着形成机理当不相似的两种材料达到"紧密〞接触时,在空气中的两个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涂料和底材之间成键的强度,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由一相被另一相的润湿性决定,使用液体涂料时,液相的流动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润湿可被看作涂料和底材的密切接触.为了保持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除了保证初步的润湿外,在涂膜形成后的完全润湿和固化后仍保持键合情况不变是很重要的.涂料以下面的方式固化成膜:<a>冷却到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Tg>以下,或<b>化学交联反应,或<c>溶剂和稀释剂的挥发<a>类涂料的例子如热塑性粉末涂料或用于金属或聚合物上的热熔挤压聚合物膜.<b> 类涂料包括单或双组份可交联环氧、聚氨酯或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体系.<c>类涂料如印刷油墨和清漆,该类型涂料中颜料的粘结料在干燥时也有交联能力.因此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是形成附着键的关键.1.润湿性和表面能考查附着力时润湿性是必须的标准.前所讨论的附着机理只有当底材和涂料达到有效润湿时才起作用.表面的润湿可从热力学角度描述,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X力以与底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均相的固体或液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的周围环境与内部不同.在内部分子被相同的分子所包围,分子间的距离由把分子拉到一起的吸引力和阻止分子占据同一位置的排斥力的平衡决定;而界面上的分子各个方向受力不均匀,它们和表面以上的空气相互作用,同时受表面以下分子的吸引.表面下的分子倾向于将表面分子向内拉,使表面分子数最小,因而表面积也最小,这种吸引提高了液体的表面X力,并可解释液体以液滴形式存在,好象被一层弹性表皮覆盖.而且表面分子间的距离比体相大,因而能量更高.把分子从内部移到表面需要做功,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导致的Helmholtz自由能的增加值定义为表面X力.2.界面热力学液体涂料对固态表面的润湿程度通过接触角<θ>来测定,如图13.当θ=0,液体在表面自由铺展,称为完全润湿.当液相和固相分子的分子吸引大于类似的液体分子时, 发生完全润湿.3.接触角和临界表面X力测定固体表面X力广泛采用的办法是测量接触角.通过测定接触角来计算表面自由能的办法多有争议,该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因为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不能直接测定.然而本专题的用意并非讨论这些观点,作者旨在通过列举有争议的观点,为操作者提供可靠的指导,使读者在估计表面热力学参数时前进一步.近似的表观接触角可通过检测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接触角仪测定.该法中滴一滴各种不同的液体在待测的表面上,并测定接触角.表面性质测定的一种方法是临界表面X力γc,该法系通过测定一系列液体在表面上的接触角,以接触角的余弦对各种液体的表面X力作图,并外推至Cosθ=1<θ=0>.外推表面X力称为表面的临界表面X 力.例如根据上述程序,聚乙烯的临界表面X力为31达因/厘米.当一液滴滴于该表面上时,所有表面X力小于或等于该临界表面X力的液体会自发铺展.因此,环氧树脂的表面X力为47达因/厘米,不会润湿聚乙烯表面,而另一方面矽油脱膜剂可在表面上铺展,其表面X力为24达因/厘米.溶剂表面X力<达厘/厘米>水 72.7乙二醇 48.4丙二醇 36.0邻二甲苯30.0甲苯 28.4醋酸丁酯 25.2正丁醇 24.6石油溶剂油24.0甲基异丁酮 23.6甲醇 23.6脑石油 22.0正辛烷 21.8脂肪烃石脑油 19.9正己烷 18.4涂料中典型聚合物和助剂的表面X力:聚合物/表面X力<达因/厘米>三聚氰胺树脂 57.6聚乙烯醇缩丁醛 53.6苯代三聚氰胺树脂 52聚乙二酸己二酰胺 46.5Epon 828 46脲醛树脂 45聚酯三聚氰胺涂膜 44.9聚环氧乙烷二醇,Mw6000 42.9聚苯乙烯 42.6聚氯乙烯 41.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4165%豆油醇酸 38聚醋酸乙烯酯 36.5聚甲基丙烯酸丁酯 34.6聚丙烯酸正丁酯 33.7Modaflow 32聚四氟乙烯 Mw 1,088 21.5聚二甲基矽氧烷 Mw 1,200 19.8聚二甲基矽氧烷 Mw162 15.7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例子是环氧树脂和聚乙烯的试验,当未固化环氧倾倒于聚乙烯上并固化时,附着力即使有也很低,而将聚乙烯熔融并涂于已固化环氧树脂上,附着力相当强.在第一种情况下,高表面能液体,如环氧树脂不会润湿低表面能固体,如γc较低的聚乙烯;在第二种情况下,液体聚乙烯的表面能比固化的环氧低,有利于润湿.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熔融聚乙烯粘度较高,通常的为103帕?秒,而液体环氧粘度只有约1帕?秒.显然当有足够的时间允许润湿时,粘度并不重要.Zisman图并非没有缺陷,Wu和其他人指出,与熔融或溶液聚合物外推资料相比,Zisman 临界表面X力较低.业已提出许多专门适用于涂料和粘结剂的接触角资料的处理方法.在Owns方法中,对至少两种纯液体<水和甲基碘>在相关表面上的接触角进行了测定.。

涂层附着力拉开法

涂层附着力拉开法

涂层附着力拉开法——让涂层更牢固涂层附着力是评价涂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好的涂层附着力可以使涂层更牢固,更耐用。

而则是一种测试涂层附着力的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种方法。

一、涂层附着力的意义涂层是被涂物表面应用于保护或装饰目的的一种薄层涂料。

涂层附着力是衡量涂层与被涂物表面结合程度的指标。

如果附着力不好,则容易出现脱落等现象,损害涂层的保护和装饰功能,更会影响使用寿命,降低经济效益。

二、的原理又称为拉伸法,是利用涂层和基材之间的黏结强度来测试涂层附着力的方法。

该方法一般由拉伸强力机来实施,基本原理是将一块给定尺寸的涂层(测试片)粘合在平坦的试验材料表面上,然后用夹具将测试片加固。

然后将夹具连接到拉力计,施加一定拉力,利用拉力计记录测试片被拉断前的最大拉力,这个拉力即代表了涂层和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三、的优缺点1.优点(1)测试精度高。

的测试精度高,可以检测出极小的涂层附着力缺陷。

(2)测试成本低。

相比其他测试方法,的测试仪器简单,测试成本较低。

(3)测试速度快。

测试速度快,不会因为反复测试而浪费时间和资源。

2.缺点(1)适用范围窄。

只适用于涂层和基材中一种具有塑性所构成的连接。

(2)测试结果受到产品制备和基材表面情况的影响。

涂层和基材连接的附着力不仅取决于涂料本身,还与基材的形貌、表面涂层前的处理方式以及涂层养护等因素有关系。

四、的应用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涂漆、薄膜和涂层等领域。

常用于工业制造、汽车制造、油漆质量检测、涂漆表面处理检测以及新材料的研发等领域。

五、测试注意事项(1)基材选择。

测试需要选择合适的基材,不得与被测试涂料发生化学反应,且需具有一定的表面粗糙度。

(2)涂料质量。

测试的涂料应质量稳定,不得夹杂异物、沉淀和团块等。

(3)涂层厚度。

测试时,测试片涂料厚度应符合标准要求。

(4)夹具选择。

测试夹具应结构合理、夹紧力均匀且牢固。

六、总结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涂层附着力的方法,其测试精度高、测试成本低、测试速度快,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科研领域。

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附着形成机理当不相似的两种材料达到“紧密”接触时,在空气中的两个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

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涂料和底材之间成键的强度,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由一相被另一相的润湿性决定,使用液体涂料时,液相的流动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润湿可被看作涂料和底材的密切接触。

为了保持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除了保证初步的润湿外,在涂膜形成后的完全润湿和固化后仍保持键合情况不变是很重要的。

涂料以下面的方式固化成膜:(a)冷却到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Tg)以下,或(b)化学交联反应,或(c)溶剂和稀释剂的挥发(a)类涂料的例子如热塑性粉末涂料或用于金属或聚合物上的热熔挤压聚合物膜。

(b)类涂料包括单或双组份可交联环氧、聚氨酯或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体系。

(c)类涂料如印刷油墨和清漆,该类型涂料中颜料的粘结料在干燥时也有交联能力。

因此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是形成附着键的关键。

1.润湿性和表面能考查附着力时润湿性是必须的标准。

前所讨论的附着机理只有当底材和涂料达到有效润湿时才起作用。

表面的润湿可从热力学角度描述,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张力以及底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

均相的固体或液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的周围环境与内部不同。

在内部分子被相同的分子所包围,分子间的距离由把分子拉到一起的吸引力和阻止分子占据同一位置的排斥力的平衡决定;而界面上的分子各个方向受力不均匀,它们和表面以上的空气相互作用,同时受表面以下分子的吸引。

表面下的分子倾向于将表面分子向内拉,使表面分子数最小,因而表面积也最小,这种吸引提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可解释液体以液滴形式存在,好象被一层弹性表皮覆盖。

而且表面分子间的距离比体相大,因而能量更高。

把分子从内部移到表面需要做功,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导致的Helmholtz自由能的增加值定义为表面张力。

2.界面热力学液体涂料对固态表面的润湿程度通过接触角(θ)来测定,如图13。

当θ=0,液体在表面自由铺展,称为完全润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附着力理论和机理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

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

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

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

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

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

1.机械连接理论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

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

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

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

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

图2展示了假定的底材表面形状和涂料的渗透。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

因为去除涂层所需的力与几何面积有关,而使涂层附着于底材上的力与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有关。

随着表面积增大,去除涂层的困难增加,这通常可通过机械打磨方法提供粗糙表面来实现。

截面的几何面积和实际的界面面积的比较见图3。

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一般比几何面积大好几倍。

通过喷砂使表面积增加,结果附着力增加,见图4。

显然由于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附着并不按相同比例增加,不过通常可见到显着的增加。

只有当涂料完全渗透到不规则表面处,提高表面粗糙度才有利,若不能完全渗入,则涂料与表面的接触会比相应的几何面积还小,并且在涂料和底材间留有空隙,空隙中驻留的气泡会导致水汽的聚积,最终导致附着力的损失。

经常通过对已固化的涂层进行磨砂处理,可改进层间附着力(特别是在汽车涂料中), 特别是在底色漆/清漆体系中,要求清漆平滑、光亮且表面能低,因此第二层清漆的附着有一定的困难。

这一问题当涂料在比原定温度高得多的温度下固化或烘烤时间延长时变得更为严重,这两种情况下,对该表面进行轻度打磨表明,附着力可显着提高。

虽然表面粗糙化能提高附着力,但必须注意避免深而尖的形状,由于粗糙化生成的尖峰会导致透影(看到底材),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希望这样;而且,深而尖的隆起会形成不均一的涂层,从而生成应力集中点,附着力降低,从而耐久性下降。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涂膜收缩,厚度不均匀以及三维尺寸的变化就很少会生成不可释放应力,但随着粘度和涂层刚性的增加以及对底材的附着力逐渐形成会生成大量的应力,并残留于干漆膜中。

显然在固定施工参数(湿膜和干膜厚度)时,凸起部分的涂层厚度比凹陷处小,导致物理性质不同。

这种不均一涂层具有很高的内部应力,在投入应用时,会进一步受到修补漆溶剂的侵蚀或老化的影响,偶而会超过涂膜的应力承受能力,导致裂纹、剥落或其他涂膜完整性的降低。

电镀金属对聚乙烯和ABS塑料的附着力证明是来源于机械连接。

金属电镀工艺包括首先对塑料表面处理,生成大量的机械凹陷,有利于机械连结,然后用氯化亚锡溶液活化,并在Pd2+溶液中使Pd沉积,不通电沉积镍,然后电镀所需金属,如铬。

只有当塑料处理后生成连接凹陷时,电镀金属对塑料的附着力才强。

不同预处理金属不仅改变表面的化学组成,而且会生成表面连接点,机械连结对这类表面起着即使不是最关键,也是相当大的作用。

未处理和磷化处理的冷轧钢板的表面形态,磷化后表面上可发现大量的交错的磷酸铁微芯片,芯片间的空间提供了大量的物理连接点。

2.化学键理论在界面间可能形成共价键,且在热固性涂料中更有可能发生,这一类连结最强且耐久性最佳,但这要求相互反应的化学基团牢牢结合在底材和涂料上。

因为界面层很薄, 界面上的化学键很难检测到。

然而,如下面所讨论的,确实发生了界面键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粘结强度。

有些表面,如已涂过的表面、木材、复合物和有些塑料,会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官能团,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和涂层材料形成化学键。

有机矽烷广泛用于玻璃纤维的底漆以提高树脂和纤维增强塑料中玻璃的附着力,也可用作底漆或一体化混合物以促进树脂对矿石、金属和塑料的附着力。

实质上,应用时生成了矽醇基,可与玻璃表面的矽醇基,或者也可能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形成强的醚键。

这类化学键合可发生在玻璃、陶瓷及一些金属底材表面的金属氢氧化物和含矽烷涂料间。

含反应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的涂料倾向于和含有类似基团的底材更牢固地附着、这种机理的一个例子是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面漆对三聚氰胺固化聚酯底漆的优异附着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已固化底漆的剩余羟基会与面漆的三聚氰胺固化剂反应,实际上把底漆和面漆拉在了一起。

当该涂料过烘烤(烘烤时间过长和/或固化温度过高)时, 面漆的附着力显着减弱,有时甚至无附着力。

剩余羟基会对附着力有贡献可从IR谱图得到证实:标准烘烤的底漆富含羟基,而过烘烤底漆即使有也只有很少的羟基。

当底材含有反应性羟基时,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和热固性聚氨酯涂料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键合也完全可适用于解释环氧树脂涂料对纤维素底材的优异附着力。

显然,正如红外光谱所证实的,界面上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和纤维素的羟基发生反应,导致纤维素上羟基伸缩振动峰3350cm-1和C-O的伸缩振动峰1100~1500cm-1的消失,同时环氧树脂的环氧基915cm-1峰和氧桥对称伸缩振动峰1160cm-1消失。

有些聚合物对已交联的聚合物表面附着较弱,出现界面性的缺损。

有报导称加入少量的某些含氮基团能大大提高附着力。

例如氨基聚合物对交联醇酸树脂具有很强的附着力, 因为界面上两相间发生氨-酯交换反应,形成酰胺键。

R1NH2+RCOOR2→RCONH-R1以丁胺作氨基聚合物的模型化合物可以很容易发现氨-酯交换反应。

当胺加入未固化醇酸树脂的甲苯溶液中,两者在室温下很易反应形成二丁基苯二酰胺,并会结晶而析出。

FTIR光谱法检测氨基树脂和未固化醇酸树脂的混合物发现,混合物烘烤后胺基吸收峰下降,同时出现酰胺吸收峰,表明在界面上确实发生了氨-酯交换反应。

3.静电理论可以想像以带电双电层形式存在的静电作用力形成于涂层-表面的界面上,涂层和表面均带有残余电荷,散布于体系中,这些电荷的相互作用能提高一些附着力。

静电力主要是色散力和来源于永久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力。

含有永久偶极子物质的分子间的吸引力由一个分子的正电区和另一分子的负电区的相互作用引起。

涂料润湿固体表面的程度通过接触角θ测定诱导偶极子间的吸引力,称为伦敦力或色散力是范德华力的一种,也对附着力有所贡献,对某些底材/涂料体系,这些力提供了涂料和底材间的大部分吸引力。

应该注意到这些相互作用只是短程相互作用,与涂料/底材间距离的六次方或七次方成反比。

因为当距离超过0.5纳米(5埃)时,这些力的作用明显下降,所以涂层和底材的密切接触是必要的。

4.扩散理论当涂料和底材(聚合物)这两相通过润湿达到分子接触时,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固化条件的不同,大分子上的某些片段会向界面另一边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散。

这种现象需经两步完成,即润湿之后链段穿过界面相互扩散形成交错网状结构。

因为长链性质不同和扩散系数较低,非相似聚合物通常不兼容,因此,完整的大分子穿过界面扩散是不可能的。

然而,理论和实验资料表明,局部链段扩散很容易发生,并在聚合物间形成10~1000埃的扩散界面层。

涂料的扩散也从接触时间、固化温度和分子结构(分子量、分子链柔性、侧链基团、极性、双键和物理兼容性)的影响间接得到证实。

直接的证据则包括扩散系数的测定、电镜对界面结构的观察、辐射热致发光技术和光学显微镜。

显然,这种扩散最易发生在诸如工程塑料的聚合物底材上,因为分子间自由体积较大,且与金属相比分子间距离大得多。

附着形成机理当不相似的两种材料达到“紧密”接触时,在空气中的两个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

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涂料和底材之间成键的强度,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由一相被另一相的润湿性决定,使用液体涂料时,液相的流动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润湿可被看作涂料和底材的密切接触。

为了保持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除了保证初步的润湿外,在涂膜形成后的完全润湿和固化后仍保持键合情况不变是很重要的。

涂料以下面的方式固化成膜:(a)冷却到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Tg)以下,或(b)化学交联反应,或(c)溶剂和稀释剂的挥发(a)类涂料的例子如热塑性粉末涂料或用于金属或聚合物上的热熔挤压聚合物膜。

(b) 类涂料包括单或双组份可交联环氧、聚氨酯或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体系。

(c)类涂料如印刷油墨和清漆,该类型涂料中颜料的粘结料在干燥时也有交联能力。

因此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是形成附着键的关键。

1.润湿性和表面能考查附着力时润湿性是必须的标准。

前所讨论的附着机理只有当底材和涂料达到有效润湿时才起作用。

表面的润湿可从热力学角度描述,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张力以及底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

均相的固体或液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的周围环境与内部不同。

在内部分子被相同的分子所包围,分子间的距离由把分子拉到一起的吸引力和阻止分子占据同一位置的排斥力的平衡决定;而界面上的分子各个方向受力不均匀,它们和表面以上的空气相互作用,同时受表面以下分子的吸引。

表面下的分子倾向于将表面分子向内拉,使表面分子数最小,因而表面积也最小,这种吸引提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可解释液体以液滴形式存在,好象被一层弹性表皮覆盖。

而且表面分子间的距离比体相大,因而能量更高。

把分子从内部移到表面需要做功,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导致的Helmholtz自由能的增加值定义为表面张力。

2.界面热力学液体涂料对固态表面的润湿程度通过接触角(θ)来测定,如图13。

当θ=0,液体在表面自由铺展,称为完全润湿。

当液相和固相分子的分子吸引大于类似的液体分子时, 发生完全润湿。

3.接触角和临界表面张力测定固体表面张力广泛采用的办法是测量接触角。

通过测定接触角来计算表面自由能的办法多有争议,该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因为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不能直接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