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11课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f52775964bcf84b8d57b23.png)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f927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8.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196e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5.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0c56b151e79b89680226a6.png)
教案: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三、教学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87ee4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2.png)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屈原列传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 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2. 屈原的《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 理解《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导学内容梳理1. 屈原列传导入•导入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屈原这个名字,了解他的一些基本信息。
•提问学生对于《<史记>选读》这个教材的印象,了解他们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利用PPT或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屈原和《离骚》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屈原列传课文阅读•学生自读屈原列传,并提醒他们注意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主持人总结各组意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屈原的《离骚》•使用PPT或多媒体展示《离骚》的篇章,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其与屈原生平的关系。
•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阅读《离骚》,并进行文字记录和思考。
4. 总结与展望•小组展示学生对于屈原列传和《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整合学生的意见,总结屈原的生平事迹、思想和《离骚》的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思想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展望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导学过程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与现代文学作品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提供扩展阅读,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并与《离骚》进行比较分析。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让他们写一篇以《离骚》为题材的短文或者创作一幅以《离骚》为背景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学习反思•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总结展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屈原列传和《离骚》的内容。
•学生参与了拓展阅读和个人创作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整理和排版能力有所提高。
以上就是以标题“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为主题,设计的导学案。
《史记》教材学案——《管仲列传》《屈原列传》(苏教版选修)
![《史记》教材学案——《管仲列传》《屈原列传》(苏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f7ac348277232f60dccca19c.png)
《史记》教材学案——《管仲列传》《屈原列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⑨——《管仲列传》《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思考“历史人物屈原身上究竟是什么让你感动”积累写作素材。
【导学重难点】有效地积累文言文考点,完成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一、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两文,通感内容。
二、切入课文三、回归教材,文言考点检查。
1、学生圈画学案“知识回顾”的疑难之处,同组互相探讨。
2、教师答疑,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注重拓展考点。
3、选择考点知识密集的语段进行翻译训练、导学重点。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4、常考句式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岂管仲之谓乎?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兵搓地削,亡其六郡。
四、知识迁移:课外阅读训练——翻译短文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103ee5c7524de518974b7d0f.png)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Chán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濯淖(zhu?nào)皭(jiào)然泥(nia)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咎(jiù)忠臣之分(fa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啜(chu?)其醨(lí)汶汶(m?nm?n)温蠖(hu?)(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第四部分(12)屈原死后的影响第五部分(13)史官论赞(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 原列传》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eb214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1.png)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321d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9.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导学案《屈原列传》是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古代传记,通过对屈原生平和他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事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赞美和对屈原的敬佩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化传承、爱国情怀的理解,并从中汲取力量。
一、课前准备1. 导入新课的方式:让学生回忆一下屈原的一些背景信息,如他的生平简介、他的主要作品等等。
2. 预习导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对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爱国精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屈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对国家、人民有什么样的贡献?- 屈原的爱国精神有何特点?他的爱国情怀如何表现?二、课堂活动1. 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读课文,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展开讨论。
- 作者在文中对屈原的评价是什么?他认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屈原的爱国精神有何特点?它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屈原的爱国情怀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
- 屈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他的自杀给你带来了什么思考?- 屈原的爱国情怀对你有何启发?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的爱国精神。
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
- 视频中对屈原的评价有哪些?- 视频中的场景和表演如何展现屈原的爱国情怀?- 你对屈原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吗?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三、课后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佩和对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2. 复习课文:让学生回顾课文,复习和巩固对屈原的了解,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4df60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4.png)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著作。
2.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屈原生平2.《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3.《九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三、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通过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离骚》等文学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课堂讲解通过理论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屈原列传》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屈原的人生经历、《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九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等。
3.案例分析将一些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例如《离骚》、《九歌》等,作为案例,让学生对屈原的文学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4.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文学知识。
5.课堂反馈通过选学生代表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小组讨论法4.课堂互动法五、教学效果测评:1.课堂讲解情况2.小组讨论情况3.作业评分情况4.考试成绩情况六、教学建议:1.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式,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实际应用,将文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
3.多采用互动的泛在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学习的机会。
4.注重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教学总结:通过对《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该课程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文学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本次教案的分析与设计,可以看出,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学知识,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4fb3614afd0a79563d1e7267.png)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第11课屈原列传——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2.思维: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3.审美:赏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法点拨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浮沉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3段,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诗美晨读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赏析] 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全词运用比照手法:上阕把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单独惆怅形成比照,下阕把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比照,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比照。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Ⅰ语言感知与梳理一、根底梳理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罹〞,遭遇 (2)同“涅〞,染黑 (3)同“黜〞,罢免官职 (4)同“浊〞,污浊 (5)同“贽〞,见面礼 (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1)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怀王怒,大兴师伐.秦: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2)疾⎩⎪⎨⎪⎧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4)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5)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然亡国破家相随属.:(6)见⎩⎪⎨⎪⎧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靡不毕见.:皆好辞而以赋见.称:(7)明⎩⎪⎨⎪⎧ 明.于治乱:谗谄之蔽明.也:明.道德之广崇:(8)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答案 (1)自夸,炫耀/攻打/功绩 (2)痛苦,疾苦/恨、痛心 (3)忌妒/妨害 (4)离间/一段时间 (5)写作/连,跟着 (6)看见/显现/被 (7)明晓/眼睛/说明 (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1)而⎩⎪⎨⎪⎧ 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屈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乃⎩⎪⎨⎪⎧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张仪闻,乃.曰乃.作《怀沙》之赋 答案 (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 (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皆祖屈原之沉着..辞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骗人的假话。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屈原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屈原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ea84136a5901020207409c8a.png)
屈原列传一、读准字音谗谄.(chǎn)枯槁.(ɡǎo)蝉蜕.(tuì)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娴.于辞令(xián) 濯淖..污泥(zhuó nào)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 zǐ)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 yú)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 xiàn)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二、识记通假(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三、一词多义(1)伐⎩⎪⎨⎪⎧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自矜功伐.(名词,功业、功绩)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动词,损害,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动词,打破,挫败) (2)疾⎩⎪⎪⎨⎪⎪⎧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痛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常病,轻病)臣少多疾.病(动词,患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大,洪亮)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迅速,快)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 (3)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跟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隶属,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名词,亲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管辖)(4)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其于计疏.矣(动词,疏忽)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动词,书,撰写)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书)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形容词,疏远的,陌生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不周密) (5)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相继)战、夺、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6)举四、词类活用(1)泥.而不滓(名词用作动词,染黑)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 (4)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8)邪曲..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之害公也,方正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五、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0759cce009581b6bd9eb62.png)
第11课屈原列传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沉浮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三段文字,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3.抓住文中“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人物名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背景资料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执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文化常识《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11823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5.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导学案之《屈原列传》导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了解《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重点:学习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习《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学习《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学习《屈原列传》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
学习步骤: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一步:背景知识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讲解,了解《屈原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第二步:生平事迹学习阅读《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关注屈原的政治活动、诗歌创作和悲剧结局。
第三步:主题和思想分析分析《屈原列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关注屈原对权力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批判,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倡导,对忧国忧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第四步: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分析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
关注屈原的抒情诗歌和叙事技巧,以及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变化。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就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主题和思想以及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展开讨论。
总结所学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课后作业:1.阅读《屈原列传》,做好阅读笔记。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讨论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分析一首屈原的诗歌,探讨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4.整理课堂讨论的笔记和自己的感悟,形成一篇小结。
第3页/共3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6559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6.png)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fe7cd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e.png)
屈原列传汨罗江上的殉道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X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X改革内政,对外主X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X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一、通假字1.博闻强志.同“记”,译为“记忆力”2.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译为“遭遇”3.人穷则反.本同“返”,译为“返回”4.靡不毕见.同“现”,译为“显现”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译为“旨趣”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译为“污浊”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译为“染黑”8.屈平既绌.同“黜”,译为“罢免官职”9.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译为“见面礼”10.亡走赵,赵不内.同“纳”,译为“接纳”11.齐与楚从.亲同“纵”,译为“合纵”12.被.发行吟泽畔同“披”,译为“披散”二、古今异义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古义:“贤”的反面,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5.明年..,秦割某某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X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见闻②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名词,名气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记忆力③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⑤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动词,作标志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②《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一种文体4.疾⎩⎪⎨⎪⎧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名词,疾苦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恨、痛心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形容词,快④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孔子世家》名词,弊病5.举⎩⎪⎨⎪⎧①举.类迩而见义远 动词,称述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副词,全、整个③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副词,尽④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动词,拔、攻占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动词,举荐6.致⎩⎪⎨⎪⎧ 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动词,表 达、表示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动词,到达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动词,得到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名词,情趣⑤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动词,招致 7.指⎩⎪⎨⎪⎧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意旨、旨趣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指出来③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鸿门宴》动词,竖起 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2)名词作状语①蝉蜕..于浊秽 蝉蜕:像蝉蜕壳那样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虎狼:像虎狼那样 ③其后楚日.以削 日:一天天地 ④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用厚礼 ⑤内.惑于X 袖 内:在内 ⑥外.欺于X 仪 外:在外 ⑦身客.死于秦 客:以客人的身份 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中伤别人的小人 (2)动词使动用法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亡:使……灭亡 破:使……破败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邪曲..之害公也邪曲:邪恶的小人②方正..之不容也方正:端方正直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②明.道德之广崇明:阐明(3)形容词意动用法惠王患.之患:以……为患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屈原列传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沉浮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三段文字,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3.抓住文中“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人物名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背景资料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执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文化常识《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楚辞”有三种含义:①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体”。
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
②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
③指书名。
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2)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3)屈平既绌绌同黜(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5)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①详同佯②质同贽(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治理(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礼物(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攻打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功业(2)疾⎩⎪⎨⎪⎧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痛苦,疾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 (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邪曲之害.公也:妨害 (4)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一段时间 (5)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乃以秦王属.吏:交给(6)见⎩⎪⎨⎪⎧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看见靡不毕见.:出现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被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7)明⎩⎪⎨⎪⎧ 明.于治乱:明晓谗谄之蔽明.也:眼睛明.道德之广崇:阐明(8)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法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使,让假令.仆伏法受诛而死:假如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名词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2)颜色..①憔悴,形容..②枯槁①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古义:形体和相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3)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古义:清平的国家 今义:治理国家(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动句(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3)兵挫地削:被动句(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6.翻译下列句子。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写作《离骚》,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文: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平不同意。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不正之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文: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译文: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与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
7.名句默写。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8)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表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的句子是:“屈原放逐,著《离骚》。
”8.常识识记。
(1)“楚辞”又称“楚词”,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
一是指诗歌的体裁,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二是指西汉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的诗歌集。
文学上以“风、骚”并称。
(2)《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
诗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是“楚辞”的巅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骚体”诗的奠基之作。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对。
对内与楚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各国来使,应酬答对各诸侯。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的宠爱,内心里忌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令,屈原起草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之,屈平不与,因谗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讲屈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原的坏话,说:“君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每当一道法令定出来,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没有人能制定得出来’。
”楚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黑白,使楚怀王看不明白,邪恶不正之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穷则反本,故劳人处境困难时,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在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苦、疲惫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母的。
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
诚信却被怀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原因大概是从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不过分失当,《小雅》好写臣子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