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宗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一)象形:1.独体象形。

2.合体象形。

(也称为依附象形)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类:1.独体指事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3.变体指事A. 增减字的笔画。

B. 改变字的方向。

根据其形体构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同体会意2.异体会意a. 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这类会意字较多b. 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

(一)古今字的概念: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异体字的涵义:异体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异体字又叫异形字,也有叫或体、重文或俗体的,是相对于常用的“正字”来说的。

繁简字的概念:所谓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画的多少相对而言的。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的若干混乱。

第二章词汇通过古今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情况:1,古代旧词的消亡(1)历史事物的消亡。

(2)社会观念的改变。

(3)被别的词语所代替。

2,后代新词的产生3,古今沿用的词汇。

根据古今词汇的构成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1)词汇量由少变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到精密(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节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为主。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总结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总结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是社稷之臣也。

“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是”作谓语,“今日”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也有可能是在前面叙述过的一件事,用指示代词“是”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例句里,“是”字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件事情。

还有一种省略指示代词的判断句。

例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主语,“君之所知也”是谓语因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故省略主语,一般出现在对话里。

如:子曰:“非吾徒也”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

“乃”字的判断句:吾乃梁人也。

肯定的意味强,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所以现代汉语书面语“乃”字加在“是”字的前面,说成“乃是”。

“非”字的判断句:是非君子之言也。

虽可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严格说,语法作用是作否定副词来否定谓语,它不是否定性系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

这类句子里的“为”字,很像现代汉语的系词“是”。

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如下例子中,虽然为可以译为是,但不必认为就是上古真正的系词。

在上古汉语里,用“为”字的判断句非常罕见且限于一定的场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2.2一个词由多个字构成 A:复音词 B:异体字
3复音词
3.1复音词形成的主要途径: 3.1.1利用两个同义(或近义)单音词构成现代的复音词, 如: 友:朋友 燃:燃烧 弃:抛弃 显:明显 道:道路 粹:纯粹 3.1.2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 成为现代的复音词。如: 虎:老虎 鼠:老鼠 舌:舌头 石:石头、 兔:兔 子 杯:杯子 3.1.3换用新的双音节词。如,股:大腿 臂:胳膊
《尔雅》的名义
汉代刘熙《释名》: “《尔雅》:尔,昵 也;昵,近也。雅, 义也;义,正也。五 方之言不同,皆以近 正为主也。”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 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 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 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 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 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 了汉字构造的“六书” 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 排检法, 所收9353个 汉字(另有重文1163) 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 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 字的本义。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大 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代形成 现在所见的规模,所收上古词语按内容归类 分卷,共分19卷。采用同训的方式解释词语 含义。 ① 《尔雅》的体例 ② 《尔雅》的名义
《尔雅》的体例


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俶、落、权舆,始也。”
古代汉语通论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阅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文化。 丰富、研究和掌握现Fra bibliotek汉语。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古代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

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

【基本概念】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基本理论】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2、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3、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4、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袍切m áo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

二、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及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二、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文言。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是什么?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知识,具体到教材就是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中教学重点是词汇,而词汇的重点又是常用词。

难点是掌握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用典、文字通假及典章制度。

四、作业:标点、注释加点词(课内完成)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粹于是不孰于古形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已亡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舆于小学者也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乾隆辛亥八月金壇段玉裁序.............第一单元《左传》一、《左传》简介:《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记事的史书。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汉语通论文言文翻译

汉语通论文言文翻译

原文:《汉语通论》卷一·音韵夫音韵者,语言之根也。

故古之人,声音清浊,高低长短,皆有一定之则。

自《诗经》以下,音韵之学大兴。

汉魏六朝,声韵之学益盛。

唐宋之际,韵书盛行,音韵之学益明。

然自宋以后,音韵之学渐衰,直至明清,学者始复考辨,然亦未臻极盛。

今吾人欲究汉语音韵之源流,必先明其演变之迹。

盖自上古至秦汉,语音变化不大,故《诗经》之音,犹可考见。

及魏晋南北朝,语音变化益多,而《切韵》一书,乃以音韵之学著称。

唐宋之际,韵书盛行,如《广韵》、《集韵》等,皆以音韵为主。

然自宋以后,语音变化益速,音韵之学遂衰。

译文:音韵者,语言之根本也。

故古之人类,声音之清浊、高低、长短,皆有一定之规律。

自《诗经》以下,音韵之学大兴。

汉魏六朝,声韵之学益盛。

至唐宋之际,韵书盛行,音韵之学益明。

然而自宋以后,音韵之学渐衰,直至明清,学者始复考辨,然亦未臻极盛。

今吾人欲究汉语音韵之源流,必先明其演变之迹。

盖自上古至秦汉,语音变化不大,故《诗经》之音,犹可考见。

及魏晋南北朝,语音变化益多,而《切韵》一书,乃以音韵之学著称。

唐宋之际,韵书盛行,如《广韵》、《集韵》等,皆以音韵为主。

然自宋以后,语音变化益速,音韵之学遂衰。

原文:《汉语通论》卷二·文字文字者,语言之符号也。

故古之人,以文字为表意之具,以文字为传世之宝。

自甲骨文以下,文字之学大兴。

汉魏六朝,文字之学益盛。

唐宋之际,书法盛行,文字之学益明。

然自宋以后,文字之学渐衰,直至明清,学者始复考辨,然亦未臻极盛。

译文:文字者,语言之符号也。

故古之人类,以文字为表意之具,以文字为传世之宝。

自甲骨文以下,文字之学大兴。

汉魏六朝,文字之学益盛。

至唐宋之际,书法盛行,文字之学益明。

然而自宋以后,文字之学渐衰,直至明清,学者始复考辨,然亦未臻极盛。

以上仅为《汉语通论》中音韵与文字两章之部分内容翻译,其余章节亦可根据此法进行翻译。

钱大昕所著《汉语通论》内容丰富,涉及汉语研究诸多方面,对于研究汉语历史、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单音词与复音词一、单音词如何演变为复音词(一)完全替换目——眼睛师——军队亦——难道知——理解愠——生气(二)添加词缀(前缀、后缀)虎——老虎石——石头(三)组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孔子。

学:学习。

时,时常。

习:温习。

说:高兴。

朋:朋友。

乐:快乐。

二、复音词类型(一)双音单纯词(不能拆开)逍遥、望洋、须臾、徘徊、犹豫、窈窕、婀娜(二)复合词1.同义复合:险阻、美丽、管理、注释2.偏义复合:国家、窗户、得失、缓急、死亡找出下列例句中的偏义复词,并翻译。

忘路之远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不知木兰是女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往来..无白丁而无车马..喧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三、教材实训:找出文中的单音词,并用复音词翻译。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二】同义词或近义词【同义词】1.云、言、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中人语.云诣太守,说.如此2.悉、并、咸、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辈、等、属、侪、族、曹、徒:表多数,译成“们”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徒属.皆曰:“敬受命”尔曹.身后名俱灭4.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甚矣,汝.之不惠尔.安敢轻吾射家祭无忘告乃.翁君.与家君期日中公.等遇雨,皆已失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卿.今当涂掌事再拜谢大王足下..往之女.家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5.第一人称:吾、我、余、予吾.谁与归吾.日三省吾身予.观夫巴陵胜状余.幼时即嗜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近义词辨析】一、词义侧重不同1.恭、敬:恭,侧重外貌,对人;敬,侧重内心,对事。

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代汉语通论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资料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

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

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重复”等义。

(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1、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

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

“洗”本以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拘于足。

⑵词义的缩小。

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

“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

“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⑶词义的转移。

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

“涕”的本意为眼泪,后转指鼻涕。

“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

“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

“府”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

⑴词义褒贬的变化。

如“谤”在古代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

《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

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⑵词义轻重的变化。

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

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
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
编成;
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释字体例是先音(反)
后义,还引用古注;
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
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
音;
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
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
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
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
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
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
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
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
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
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
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
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臭”古义指各种气味)
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
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从成语上分析;
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
在微殊;
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
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14、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节词的对比:①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与”变成“参与”);
②加上词尾词头(“虎”变成“老虎”);
③利用两个同义词作词素为(“儿”和“子”);
15、最初两个同义词只是并列,没有成为一个整体(证明):①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
固定的形式(险阻隘);
②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饑饉);
16、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节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中
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节词的意义(得失,缓急);
17、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应该认为是复合
词。

18、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连绵字),“忸怩”“惆怅”“须臾”,联绵字中的两个
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这两个词素不能拆成单独的字加以组词。

19、同义词的形成:①新词形成产生同义词;
②词义演變产生同义词;
③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
④由特定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同义词;
20、同义词之间的差别:①理性意义的差别;
②情感色彩的差别;
③语法功能的差别;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21、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①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有某种相似之处。

“斗”
本义为酌酒器,引申为北斗七星;
②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或所表达的概念相关联系。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③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危”本义为陡峭、高俊,陡而高
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险;
22、词的本义主要由字形来分析(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五、汉字的构造
23、六书(前四个是造字之法,后两个是用字之法):
①象形(日,月)
②指事(上、下)
③形声(江、河)
④会意(“武”本作从戈从止,用武力止息干戈;“信”从人从言,人以言为贵)
⑤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本是发号的令,后借用为县令的令;“长”本是永远的
长,後借用为县长的长)
⑥转注(当古人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朱骏声)
24、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①会意字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从);
②形声字也可以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不过其中一个③象形字不取其意,只取其声(沐,从
水,木声);
25、真正的指事字很少:①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来表示(武,信);
②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形声字来表示(恩,从心因声);
③具体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象形兼指事表示(本,树根之所在处);
26、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26、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组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27、意符:①意符和形声字的假借义和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围(景,影)
③有些意符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彳辵足)
28、意符与部首: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为部
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

①部首所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计讨)
②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在冓部下没有一个形声字)
五、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9、汉字增多的原因: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产生新字;
②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③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30、古今字: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所谓本字有好多都是后起字;
31、古今字分两类:①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
②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
31、异体字:两个字的意义完全相同,读音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32、异体字的几种情况:①会意字和形声字之差(“泪”会意,“淚”形声);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绔,袴);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④变换各成分的位置;(花,芲)
33、三种不是异体字的情况:古音不一样,意义相近;(寘,置)
关系错综复杂;(雕,凋)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通用;(亡,無)
34、繁简字: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35、简化字跟繁体字的关系:①一对一(当,當);
②有些简化字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舍捨,古今字);
③简化字和繁体字仅词音相同,词义是不相干(后,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