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糖是人体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而,当糖代谢出现异常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本文将探讨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一、糖代谢异常的类型1.1 糖尿病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

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可以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致。

1.2 低血糖症与糖尿病相反,低血糖症是血糖水平过低的一种疾病。

低血糖症可以由胰岛素过量注射、饮食不当或某些药物引起。

低血糖症可以导致头晕、疲劳和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1.3 糖原累积症糖原累积症是由于糖原合成酶的缺陷导致糖原无法正常分解,从而在肝脏和肌肉中累积过多的糖原。

这种疾病会导致肌肉无力、肝脏肿大和低血糖症状。

二、糖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2.1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存在长期高血糖的风险,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

2.2 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视网膜病变,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损害了视网膜血管,导致出血、水肿和视网膜血管新生,进而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2.3 低血糖症与脑功能障碍低血糖症会导致脑细胞缺乏能量供应,从而引发脑功能障碍。

严重的低血糖症可以导致昏迷和脑损伤,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预防和治疗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3.1 健康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糖代谢异常疾病的关键。

建议控制糖类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3.2 合理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糖的利用和降低血糖水平。

建议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

3.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糖代谢异常疾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定期测量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和血脂水平,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代谢途径的异常与相关疾病

代谢途径的异常与相关疾病

代谢途径的异常与相关疾病代谢途径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然而,当代谢途径出现异常时,会导致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代谢途径异常,并介绍与其相关的疾病。

1. 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是指血糖的调控出现问题,可分为两类:高血糖和低血糖。

高血糖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低血糖常见的疾病有胰岛素瘤、先天性低血糖症等。

这些异常的发生多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

2. 脂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包括血脂升高和血脂降低两种情况。

血脂升高的疾病有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血脂降低的疾病有低密度脂蛋白缺乏症等。

这些异常的发生与脂肪酸合成、分解和转运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3. 蛋白质代谢异常蛋白质代谢异常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包括氨基酸缺陷、氨基酸尿症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蛋白质分解、合成和转运的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如苯丙酮尿症、酮体酸中毒等。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饮食控制、特定氨基酸补充和药物治疗等。

4. 核酸代谢异常核酸代谢异常主要涉及嘌呤和嘧啶的代谢异常,如痛风、遗传性尿酸尿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尿酸积累或排泄异常,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尿酸降解酶的替代治疗。

总结起来,代谢途径的异常可以导致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对于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探索代谢途径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血糖及糖代谢紊乱二、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三、糖代谢紊乱主要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了解低糖血症、先天性糖代谢异常及其生化检验熟悉糖尿病分型及各型特点、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并发症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物化学检验病例男性,62岁,因多食、多饮、消瘦2个月就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食量增加,由原来的每天450g到每天550g,最多达800g,而体重却逐渐下降,2个月内体重减轻了3kg以上,同时出现口渴,喜欢多喝水,尿量增多。

与当地口服中药调理一个多月,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来我院就诊。

病后大小便正常,睡眠一般。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姐姐患糖尿病。

第一节血糖及糖代谢紊乱血糖及血糖调节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低血糖症糖代谢的先天异常一、血糖及血糖调节血糖(blood glucose)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维持在3.89~6.11mmol/L(70~110mg/dl)范围内。

二、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空腹血糖浓度超过超过7.0 mmol/L 时称为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

病理性高血糖症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与分型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有时伴随有多食及视力下降,并容易继发感染,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可并发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的分型根据病因分为:(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反映了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稳态的轻度异常。

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反映了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的减弱。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专家共识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专家共识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专家共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基于空腹血塘(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年龄调整的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而且糖耐量异常(IGT)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受损(IFG)。

众所周知,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无论是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其高危人群,糖代谢异常均可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早期进行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并给予合理的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显著提高了广大临床医生对在冠心病患者中早期筛查与干预糖代谢异常的重视程度,但在目前心内科临床实践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被漏诊。

上述共识建议将OGTT作为冠心病患者血糖筛查的常规检测项目。

尽管OGTT是诊断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的标准方法,但鉴于其操作不便性、人力物力高耗性以及结果的不稳定性,并非对所有危险级别的患者均适用。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针对心内科患者的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的筛查流程。

一、心血管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状况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或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血糖情况的知晓率均很低。

调查显示,约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缺乏明显临床症状而未被诊断,IFG和(或)IGT者漏诊率更高。

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予以适当干预可能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并降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加强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如果不重视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很大一部分患者将被漏诊。

欧洲心脏调查共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的4961例冠心病患者,调查结果表明,因急诊事件人院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也高达66%,亦即至少2/3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紊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正常,分为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三种类型。

首先是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也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等,建议定期检测血糖。

第二种类型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症,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

诊断标准为: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0.0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1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最后是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和糖尿病之间,成为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为: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
7.8mmol/L,但小于11.1mmol/L。

除了上述标准,诊断糖代谢紊乱还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身体检
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维持正常的体重、饮食健康、规律的运动、戒烟限酒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
根据个体特征、症状严重程度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诊断糖代谢紊乱需要注意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诊断标准,建
议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血糖,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有助于健康生活。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糖代谢是人体内最常见且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它涉及到葡萄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调节。

糖代谢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糖代谢的分类和相关诊断标准的了解,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代谢的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给读者带来对这一领域的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一部分:糖代谢的概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糖代谢。

糖代谢是指机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调节过程,它包括葡萄糖的进一步分解、合成以及能量的产生等重要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葡萄糖的平衡来维持血糖的稳定。

第二部分:糖代谢的分类糖代谢可以分为糖尿病、低血糖和糖代谢异常三个分类。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它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过低,常见于胰岛素瘤、酒精过量摄入等情况下。

糖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

第三部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现在,我们将重点讨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标准,糖尿病的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判断: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

第四部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相对简单,一般指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

在低血糖的诊断过程中,除了血糖水平的测定外,还需对患者的症状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第五部分: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种疾病的表现和诊断。

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家族史以及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第六部分:对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的观点和理解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糖代谢的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血糖知识点总结

血糖知识点总结

血糖知识点总结血糖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血糖的相关知识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血糖的基本知识、血糖的测量方法、血糖的影响因素以及血糖失调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一、血糖的基本知识1.1 血糖的来源人体中的血糖主要来自于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饭、面包、水果等。

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被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能量。

此外,肝脏和肾脏也可以合成葡萄糖,这是因为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这些器官可以将存储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1.2 血糖的调节人体会通过内分泌系统来保持血糖的稳定。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它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过程。

胰岛素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另外,当血糖过低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减少,而胰岛素对胰岛素素的分泌则会增加,从而促进肝脏释放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

1.3 血糖的正常范围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正常范围约为3.9-6.1mmol/L。

饭后两小时血糖正常范围约为3.9-7.8mmol/L。

血糖波动会受到饮食、运动、应激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血糖的测量方法2.1 血糖仪血糖仪是用于测量血糖浓度的仪器,它通常使用血糖试纸和一小滴鲜血进行测量。

用户只需将试纸插入血糖仪中,然后将一小滴鲜血滴在试纸上,即可在数秒钟内得到血糖浓度的结果。

血糖仪在家庭中广泛使用,并且易于操作。

2.2 血糖持续监测系统(CGM)CGM系统是一种可以连续监测血糖浓度的仪器,它由一个传感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

传感器将持续监测子皮下组织的葡萄糖浓度,然后将数据发送到接收器上,用户可以通过接收器随时查看血糖水平的变化。

CGM系统特别适合于需要密切监测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2.3 血液检测通过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血糖浓度数据。

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

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

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6(034)008
【摘要】@@ 1 基本概念rn1.1 糖代谢异常(高血糖) 包括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rn1.2 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是指所测的血糖值已超过正常血糖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总页数】1页(P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北京市郊区45岁以上农民糖代谢异常流行病学调查 [J], 魏金兰
2.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J], 韩佳琳;寇宁;刘金玲;张洁;王立琴
3.杭州城区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J], 吕春雷
4.深圳市部分公务员糖代谢异常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J], 张长宁;陈立波;张远风;黄镇河;聂雷
5.上海市崇明区中老年人群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 丁智勇;方芳;石群;杨震;顾红霞;陆帅;秦利;范建高;苏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糖代谢简述一、基础知识:(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1.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葡萄糖→1,6-果糖二磷酸。

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

③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6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2)第二阶段:裂解阶段。

1,6-果糖二磷酸→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醛缩酶催化,二者可互变,最终1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3-磷酸甘油醛。

(3)第三阶段:氧化还原阶段。

①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和NAD+的还原,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同时生成NADH用于第七步丙酮酸的还原。

②1,3-二磷酸甘油酸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③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④2-磷酸甘油酸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水,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⑥烯醇式丙酮酸与酮式丙酮酸。

⑦丙酸酸还原生成乳酸。

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3.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途径:1.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血糖异常培训心得体会

血糖异常培训心得体会

血糖异常培训心得体会血糖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包括低血糖和高血糖两种情况。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血糖异常的培训课程,通过学习和交流,对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培训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血糖异常的原因和病因。

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糖异常。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而低血糖则通常是由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这些知识不仅加深了我对血糖异常疾病的认识,也提高了我的医学素养和专业能力。

其次,在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血糖异常的症状和危害。

血糖异常疾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却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低血糖则容易使人感到头晕、乏力甚至昏迷。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深刻认识到血糖异常应被高度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进一步,培训课程强调了血糖异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对于血糖异常疾病也并不例外。

我们应注意饮食健康、适度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消耗能量和摄入过多的糖分等。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血糖异常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这些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糖异常疾病。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对血糖异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还学到了一些实践经验。

首先,作为一名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并定期进行检查。

只有保持自己健康的血糖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其次,在与患者交流时,我会更加重视他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这样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通过这次关于血糖异常的培训,我对于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血糖异常的原因和危害,掌握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并且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在当今社会,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其中,糖代谢异常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不仅影响着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是指机体内糖的利用和代谢发生异常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导致血糖控制失常而发生的疾病。

除了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还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血糖不稳定等。

这些异常状况会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进而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二、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中的脂质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出很多,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糖代谢异常与肥胖症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肥胖症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

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往往比正常人要高,但却无法完全降低血糖水平。

这种反复的高血糖状态会破坏胰岛β细胞,并加速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循环反馈加剧了肥胖和糖尿病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过程中,控制血糖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糖代谢异常与脑血管疾病除了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糖代谢异常还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中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2到3倍,且糖尿病患者中的脑血管疾病也更重。

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中的脂质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这些因素都会破坏脑部血管,加速脑血管硬化的进程,并促进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五、如何改善糖代谢异常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

首先是改善饮食习惯,少吃主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热量的食物摄入。

【精品推荐】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精品推荐】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超过13.3mmol/L者其死亡率才有所升高
入院血糖水平对PCI后冠脉血流及 微循环的影响
餐后2h血糖水平与冠脉直径关系
Angiographic coronary disease progression as measured by change in minimum coronary luminal diameter. Data from Mellen et al. Diabet Med 24:1156-1159, 2007.
Cardiovascular events
Trial evidence
?
Controversal
控制糖尿病心血管的行动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ADVANCE研究
未见强化血糖控制显著减少大血管事件
New Eng J Med 2008;358(24):2560-2572
ADVANCE研究
未见强化血糖控制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
New Eng J Med 2008;358(24):2560-2572
VADT研究: 心血管事件风险比随病程延长显著增高
VADT研究中强化组糖尿病病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关系
VADT 研究
强化血糖控制未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标准治疗组
强化治疗组
N CV事件 %
ACS的血糖管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关怀敏
概述
ACS后血糖升高的概念 血糖升高与糖尿病的关系 ACS时糖尿病是真是假? 应激性高血糖 高血糖的处理原则
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糖尿病
7.0 6.1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预防和措施PPT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预防和措施PPT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长期管理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应对长期管 理的挑战。
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会互动。
谢谢观看
常见的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糖代谢异常如何影响精神健康
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影响神 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引发精神障碍。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 率较高。
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相关的精神障碍有哪些
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认知功能 障碍。
药物治疗应结合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达到最佳效果 。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糖代谢异常带来的心 理压力。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 心理治疗。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支持性护理
通过家人和社区的支持,帮助患者管理病情和改 善生活质量。
支持小组和患者教育活动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 用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或游泳。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 及时进行干预。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糖和血脂 水平检测。
Hale Waihona Puke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 管理措施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如胰岛素 或口服降糖药。
糖代谢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糖代谢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2.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预防措施 3.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管理措施 4. 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的长期管理

糖代谢紊乱资料

糖代谢紊乱资料

② 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点为丙酮
酸的氧化脱羧 ③ 糖皮质激素存在时,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才 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间接抑制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8
(四)肾上腺素
——强有力的升高血糖的激素
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蛋白激酶级 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主要在应激状态下发挥调节作用。
概念: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和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
对胰岛素生物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可引起高血糖症,而血液中胰岛素
含量可正常或高于正常 分为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三个水平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3
(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1.受体前缺陷
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失去对受体的正常生物作用
病理生理学
38
(二)多系统损害
2.高血糖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神经病变:外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 发生机制:代谢改变;渗透压张力改变 (2)脑缺血损伤: 发生机制: 1)缺血缺氧 2)细胞外谷氨酸盐积聚 3)脑血管内皮损伤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9
(二)多系统损害
3.高血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吞噬细胞功能降低
(1)胰岛素基因突变 胰岛素基因点突变 一级结构的改变 胰岛素原转变成胰岛素不完全
(2)胰岛素抗体形成: 内源性抗体 外源性抗体
变异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或生物活性降低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4
(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2.受体缺陷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胰岛素不能与受体正 常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1)胰岛素受体异常:胰岛素受体基因(insulin receptor gene,IRG)突变,受体数量减少或活性下降 (2)胰岛素受体抗体形成:竞争性抑制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

糖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的知识点总结1. 糖的来源和分类糖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细胞结构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类化合物可以来源于饮食摄入或者内源合成。

来自饮食摄入的糖类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而内源合成的糖类则主要包括葡萄糖、葡萄糖酮等。

根据其化学结构,糖类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多糖等不同的类别。

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是构成多糖和多糖的基本单位。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如蔗糖、乳糖等。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如淀粉、葡聚糖等。

不同种类的糖类在生物体内都具有各自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2. 糖的吸收和转运在消化道内,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酶分解成单糖,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被吸收入血液循环。

被吸收的单糖通过上皮细胞内的转运蛋白转运进入血管,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内。

在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类型的糖转运蛋白,包括Glut蛋白家族和SGLT蛋白家族等。

Glut蛋白家族主要负责细胞膜上的被动扩散转运,其在不同组织细胞内的表达量和亲和性也不尽相同。

SGLT蛋白家族则主要负责细胞膜上的主动转运,其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肠黏膜上皮细胞等处,可以主动将葡萄糖等糖类转运进细胞内。

3. 糖的分解糖类在细胞内被分解成葡萄糖后,可以通过糖酵解途径和糖异生途径进行进一步的代谢。

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丁二酸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内。

在糖酵解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先被磷酸化成果糖-1,6-二磷酸,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产生丙酮酸和丁二酸。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ATP和NADH等高能化合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

糖异生是指在机体内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将非糖类物质合成成糖类的代谢途径。

在糖异生的过程中,一些非糖类物质如乳酸、甘油、葡萄糖酸等可以被合成成葡萄糖分子。

这一生物合成途径在肝脏中尤为重要,可以维持血糖稳定并提供足够的能量。

4. 糖的利用糖在细胞内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ATP和其他高能化合物,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能量。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血糖是人体中重要的代谢指标之一,其波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临床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饮食因素饮食是最直接的血糖波动因素之一。

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和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峰值高度与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有关。

高糖和高淀粉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而低糖和低淀粉食物则使血糖升高较为缓慢。

此外,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血糖波动。

高脂饮食可引起血糖上升,并延缓胰岛素的作用,进而导致血糖波动。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食物种类和摄入量,避免剧烈的血糖波动。

二、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血糖波动。

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作用不足都会引起血糖异常。

胰岛素分泌过多称为胰岛素高血糖症,常见于胰岛细胞瘤等疾病。

胰岛素过多会加速身体对血糖的利用,导致血糖过低,引起低血糖症状。

胰岛素作用不足则会导致血糖升高,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等。

三、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对血糖波动有一定的影响。

运动时,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导致血糖下降。

相反,久坐或休息时,身体代谢率降低,血糖消耗减少,导致血糖上升。

身体活动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因个体差异较大,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引起血糖波动。

例如,一些口服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敏感剂,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因而影响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利尿药、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也可影响血糖波动。

五、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对血糖波动有较明显的影响。

精神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糖升高。

而情绪放松、愉悦等积极情绪则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下降。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述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述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述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点是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这种疾病可以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会对重要的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糖尿病,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常见的症状和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 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血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当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就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的产生和利用有关。

胰岛素是由胰岛中的β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它能够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前者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破坏了胰岛中的β细胞,使其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后者则是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加,使得胰岛素对血糖的调控能力降低。

3.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除了1型和2型糖尿病外,还有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等。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它会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一定的风险。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和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糖尿病,这些糖尿病类型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与1型和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4.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和并发症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乏力等。

长期高血糖还会对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5.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对于已经患上糖尿病的患者,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药物等,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血糖监测等。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第1节、血糖异常的分类及危害1.血糖有哪些生理功能?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糖类在机体内的运输形式。

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供人体代谢、活动所需能量之用。

身体通过非常精细的调节,使血糖维持在比较窄的范围内(3.3~6.1mmol/L,60~110mg/dl)。

尽管血糖异常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来自血糖升高。

但如果一个人低血糖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

对低血糖最敏感的器官就是交感神经及大脑。

因此,低血糖的主要表现是心慌、乏力、出汗、焦虑、饥饿感等,进一步发展就是抽搐、意识丧失、昏迷,直至死亡。

2.能够调节血糖的器官及激素有哪些?肝脏、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血糖的调节。

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餐后5~6小时就停止了。

肝脏是接收、储存和代谢葡萄糖的主要场所,肝脏把肠道吸收来的葡萄糖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难以满足需要时,把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供机体需要。

但这种储备仅能维持数小时。

以后机体主要靠肝脏及其他器官的糖异生,即非糖类物质如生糖氨基酸、乳酸、甘油、丙酮酸等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稳定。

如果血糖较低时,有多种内分泌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以使血糖升高,如胰升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

当血糖升高时,则只有胰岛素来降血糖了。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主要也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带来的血糖升高。

3.血糖高了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害?血糖短期内很高的时候,会并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

这些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伴发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如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致死亡。

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前者在美国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其病死率<5%,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病死率可高达10%。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的病死率更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高达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第1节、血糖异常的分类及危害1.血糖有哪些生理功能?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糖类在机体内的运输形式。

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供人体代谢、活动所需能量之用。

身体通过非常精细的调节,使血糖维持在比较窄的范围内(3.3~6.1mmol/L,60~110mg/dl)。

尽管血糖异常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来自血糖升高。

但如果一个人低血糖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

对低血糖最敏感的器官就是交感神经及大脑。

因此,低血糖的主要表现是心慌、乏力、出汗、焦虑、饥饿感等,进一步发展就是抽搐、意识丧失、昏迷,直至死亡。

2.能够调节血糖的器官及激素有哪些?肝脏、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血糖的调节。

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餐后5~6小时就停止了。

肝脏是接收、储存和代谢葡萄糖的主要场所,肝脏把肠道吸收来的葡萄糖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难以满足需要时,把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供机体需要。

但这种储备仅能维持数小时。

以后机体主要靠肝脏及其他器官的糖异生,即非糖类物质如生糖氨基酸、乳酸、甘油、丙酮酸等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稳定。

如果血糖较低时,有多种内分泌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以使血糖升高,如胰升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

当血糖升高时,则只有胰岛素来降血糖了。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主要也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带来的血糖升高。

3.血糖高了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害?血糖短期内很高的时候,会并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

这些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伴发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如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致死亡。

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前者在美国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其病死率<5%,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病死率可高达10%。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的病死率更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高达15%。

但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还是慢性并发症。

身体的主要器官基本都可受到影响。

主要包括:(1)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约占一半。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防治试验的成就,西方发达国家普通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糖尿病人群则不然,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却日益增加。

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及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

既往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故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由于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甚高(20%~60%),亦可发生出血性脑病。

我国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为高,而北方又普遍高于南方。

2002年我国脑血管病为城市居民第2位死因,在农村则居于首位。

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增高,女性尤其如此。

(3)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病率高于相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99%的1型糖尿病和60%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20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4)糖尿病肾病如未进行特别干预,在有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0%的人于10~15年内发展为临床肾病,此时可出现高血压。

一旦临床肾病发生,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几年之内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10年后50%,20年后75%以上的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大,目前在西方国家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一半以上为糖尿病患者。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

足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因素。

成年人中40%的足和下肢截肢为糖尿病所致。

(6)糖尿病骨关节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约为0.1%~0.4% ,主要系神经病变所致,感染可加重其损伤。

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发生在颌面部软组织的感染,起病急,炎症扩展迅速,发病初期就可以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4.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已知与遗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其最重要的两大特点。

刚刚说过,由于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共同作用,使机体的血糖维持一稳定的水平。

但是血糖升高时,只有胰岛素能使血糖降低。

如果胰岛素使血糖降低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血糖的利用就会发生障碍,血糖就会升高。

这是发生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胰岛素是由胰岛的β细胞分泌的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使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或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胰岛素缺乏了,血糖不能被利用,血糖会很高。

这时必须靠外来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即为1型糖尿病。

即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如果机体能分泌胰岛素。

但是胰岛素利用的某个环节出现了故障,也会造成血糖升高,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即为2型糖尿病即为胰岛素抵抗。

由于此种类型的糖尿病,身体还能分泌胰岛素,只是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其发病往往相对缓慢,并且早期检查胰岛素时,其水平可能高于正常人水平。

这就是通常说的胰岛素抵抗。

而5.血糖异常的标准是多少?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血糖水平确定。

判断为正常或异常也是人为确定的。

其主要是依据血糖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

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空腹血糖正常。

进餐以后,如果胰岛素不能及时分泌,或有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会升高。

因此,相对来说,餐后血糖特别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更好。

我国仍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标准。

血糖代谢是否异常,可以根据下表的标准进行判断。

表糖代谢分类糖代谢分类WHO 1999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血糖(NGR)<6.1 <7.8空腹血糖受损(IFG)* 6.1~7.0 <7.8糖耐量减低(IGT)* <7.07.8~11.1糖尿病(DM)≥7.0 ≥11.1对糖尿病病人来说,不同时期血糖是变化的。

正因为最初可能只是空腹或餐后血糖略高于正常,但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但如果不加干预,可能很快进展到糖尿病期。

因此,在正常与诊断糖尿病之间,有一过渡的数值(空腹6.1~7.0mmol/L,餐后7.8~11.1mmol/L)。

这一过渡的数值,可看作是糖尿病前期。

为防止、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在血糖达这一范围的,就要积极干预,防止病情的发展。

6.1型和2型糖尿病各有什么特点?如果是1型糖尿病,通常年纪较轻,起病迅速,较明显的口渴、多饮、饥饿,体重迅速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

化验血糖很高,立即需要胰岛素治疗。

而2型糖尿病则病程较慢,初期常无症状,体型偏胖,发病年龄多数较大,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如果出现症状了,血糖已经很高了,并且有较长的病程了。

因此,为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需餐后2小时负荷(75g 葡萄糖或2两馒头试验)试验。

早期诊断,及早干预,会大大延缓疾病进程,延迟并发症的产生。

1型和2型糖尿病本质的区别在于1型糖尿病在起病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其正常血糖的维持有赖于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而2型糖尿病起病之初多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过多,但不能在外周组织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缓慢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年纪较轻,起病迅速,较明显的口渴、多饮、饥饿,体重迅速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

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病程较慢,初期常无症状,体型偏胖,发病年龄多数较大,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由于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

因此,下节重点谈谈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防治。

第2节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防治1.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患病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从不足0.1%直至40%。

发病率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到富急剧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中国、美国是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

患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和美国皮玛(Pima)印地安人,发病率达40%。

提到糖尿病患病率,不能不提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

瑙鲁是太平洋岛国,面积仅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岛国。

人口约8000人。

这个岛国人口虽少,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过去,这里的居民以农耕为生,生活水平极低,人人骨瘦如柴。

后来有人发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人们发现,在岛的地下有十几米厚的鸟粪,鸟粪是钾和磷的最好原料。

从此这个国家靠出口鸟粪发了财,生活一下子富了起来。

有钱了,人们也就不再勤耕苦作了,不再渔猎为生,而是过上了十分富足的生活。

宝岛虽然不大,但每到一处,都是汽车代步。

于是他们的身体就象吹气球一样地胖了起来。

三十年后,这里百分之四十的人都患上了糖尿病。

无独有偶,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有个叫皮玛的印第安人部落,这里的人也是吃穿不愁,属于富国里的穷人,没有防病意识和防病条件,整天吃喝无度,肥胖者众多,最后的结果也是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40%。

2.我国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有什么特点?我国2007年6月~2008年5月一项4万余人的大样本研究表明,>20岁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男性10.6%,女性8.8%),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患病率为15.5%(男性16.1%,女性14.9%)。

如果按此推算,我国成人患糖尿病人数达9240万(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有1.482亿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

研究还表明,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明显上升。

如果按年龄分组,20~3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2%,到了40~59岁时,增加到11.5%。

≥60的人群则达到了20.4%。

即在60岁以上的年龄组,每5人即有1人患糖尿病。

因此,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数据还表明,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11.4对8.2%),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稳步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