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师德
品国学颂师德策划书3篇
品国学颂师德策划书3篇篇一《品国学颂师德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深厚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品国学、颂师德,旨在通过学习和弘扬国学经典,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2. 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主题“品国学颂师德”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具体地点]六、参与人员全体教师七、活动内容及形式1. 国学经典讲座邀请国学专家进行国学经典讲座,解读经典中的道德理念和教育智慧。
2. 师德师风论坛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论坛,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3. 经典诵读比赛举办经典诵读比赛,鼓励教师朗诵国学经典篇章,展现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朗诵水平。
4. 师德楷模表彰表彰在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树立榜样,激励全体教师向楷模学习。
5. 文化展览举办国学文化展览,展示国学经典的相关作品和资料,让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国学文化。
八、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
2. 国学经典讲座:专家进行国学经典讲座。
3. 师德师风论坛:教师代表分享经验和体会。
4. 经典诵读比赛:教师进行经典诵读表演。
5. 师德楷模表彰:颁发师德楷模奖项。
6. 文化展览:参观国学文化展览。
九、活动宣传1. 制作活动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宣传。
2. 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
3. 邀请媒体参与活动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十、活动预算1. 讲座费用:[X]元2. 论坛费用:[X]元3. 诵读比赛奖品:[X]元4. 表彰费用:[X]元5. 文化展览布置:[X]元6. 宣传费用:[X]元7.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十一、活动评估1. 设立评估指标,如参与度、收获感等。
2. 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
国学经典 师德之魂 师德之本 师德之基
国学经典师德之魂师德之本师德之基重庆万州区天城小学刘纯粹《论语》、《大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筹久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汇集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真知灼见,凝练了一座巨大丰富的思想宝库,成了我们的国学经典。
在今天这个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国学经典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承传的精神纽带与力量源泉,她如阳光、水分、空气一样充盈着中华大地,滋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一、国学经典师德之魂“国学经典”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她能提高人格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具有“爱”的张力。
而今再次捧读《论语》,其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宽容、“惠则足以使人”的慈善、“信则人仁焉”的诚信、“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关爱等不能忘,这些都体现“仁爱”二字。
“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的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爱。
这“仁爱”用在教育教学中,那便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乃师德之魂。
圣贤的“爱”千古流传,发扬光大,鲜为人知。
2008年汶川地震中,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都江堰市聚源中学15名上课老师放弃了瞬间逃生的机会,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打开了一条条获救通道;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这一幕幕动人的事迹至今还在眼前浮现。
倘若没有圣贤的教悔,没有“仁爱”的延伸,他们愿舍己救生吗?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他们履行了教育这一神圣的职责,是典型国学薪火的传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里“如保赤子”的思想,用爱塑造了高尚的师德之魂。
这种“大爱”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道义,且代代相传,才有这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
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通用16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通用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1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去学习,到葛源石桥小学学习师德师风,抱着学习的心态,我们走进了葛源,走进了石桥。
在那里,我认真听取了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看着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殊不知,名字背后却是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这些乡村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精神,那就是无私奉献。
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
这些教师,无论是自身家庭,还是在大山底下坚守了三四十年,还是自己一个人扛着重担,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炊交员,管理员,维修工,还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不管是什么,他们的信念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他们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他们不辞幸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心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美妙动人的乐章。
最让我感动的是石桥小学的校长——赵勇。
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大男人既当爹又当妈。
而且自己曾经还出了点身体状况,差点截肢。
但他面对现实,坦然面对,没有逃避。
学校有六位老师,当时有几位特岗老师刚被分配到石桥小学,这些老师到学校后,看到学校的情况,便有立即返家的念头,但经过赵勇老师的劝说,也做了相应的承若,令他们万分感动,便留了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赵勇老师的努力付出,使学校旧貌换新颜,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以前有的,现在学校更好了,所以,是他们给了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他们给了石桥小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想象着他内心的矛盾,内心的痛楚,却能坚强地走了过来,自己真的是自愧不如,我们生活在发达地区,身处优越的教学环境,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有何理由叫苦叫累。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多年来,我深感师德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师德,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
善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目标。
在开展国学活动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首要的是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
纵观历史文化,我们会发现国学并不是一种教科书式的知识,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和理解的。
因此,作为国学活动的师者,我们必须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国学的精髓。
为此,我自己不断阅读各种经典文献,与学术界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国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播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在国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在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国学的精髓。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社会公德。
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我相信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再次,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师德风范。
师德风范是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所在。
在国学活动中,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坚持廉洁自律,严禁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行为。
同时,我也注重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中做到以身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水平。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总结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总结在当今社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而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道德理念,对于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对师德师风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
国学中强调的“仁爱”思想,是师德的核心。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用心去了解和帮助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耐心细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爱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为师风提供了行为规范。
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体现出对教育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爱。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风榜样。
国学倡导的“学而不厌”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学习,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
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包括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和对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
国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对于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面对学生差异、家长期望、教育改革等多重压力时,我们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盲目追求功利,也不消极懈怠,而是要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路径。
国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激励教师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担当。
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传播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更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通过学习和实践国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风,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尊敬、让家长放心、被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和国学培训心得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和国学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我深深感受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师德方面,我认为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品质。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充分展示出优秀的道德品质,推崇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其次,在师风方面,我认为教师要追求高品质的教育,始终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教育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在国学培训方面,我认为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为一个中国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训。
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注重传授课程的知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努力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塑造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品质素质的人才。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师德师风和国学培训方面,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在不断努力和不断学习中,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德师风结合国学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结合国学心得体会在教育的长河中,师德师风始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国学的丰富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对于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我在结合国学学习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智,塑造人格。
古代圣贤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教诲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
孔子提出的“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修身即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齐家则是要在教育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与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国学中的“仁爱”、“礼仪”、“忠诚”等传统美德,对于塑造教师的师德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践行这些美德,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将国学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解《论语》、《大学》等经典文献,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启发他们思考人生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不仅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将国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认识到,要想让国学的精髓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就必须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创新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此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在国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不断充实,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因此,我将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5篇范文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5篇范文第一篇: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本学期有幸参加了石家庄市中小学教师德育培训班。
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常听别人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男女授受不亲;还有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一些朗朗上口的章句,别人说得越起劲,我却听得越迷惑,……我带着疑问,带着求知的心态听郭杰教授讲了《国学概说》后,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祖祖辈辈国人的创造、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的财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各个生活领域中起着启发作用,仍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是让我们在研学中国古文化中领悟万物运行的玄妙,感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国学,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帮助。
二、对教学《唐诗宋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我们小学课本里也安排了一些内容。
结合刘尊明教授的讲座,我觉得在教学时,不应该盲目追求唯一的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
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
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
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
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种体验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个人的感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那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教师可以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与体验,而且学生还能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塑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到作家创造艺术作品时未曾想到的东西,从而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
中华传统师德概说
中华传统师德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师德传统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赋予教师特殊的尊严和使命,为了维护教师尊严和承担社会使命,在历代统治者及教育家的传承发扬下,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发展、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师德传统。
尊师重教、人能弘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学以自得、博学知新、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这十大中华传统师德,对当代教师师德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尊师重教、人能弘道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并且把它提升到“道”的层次。
古人通常把知识与智慧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
“道”是本源性、终极性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
“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古人特别看重它,不仅认为任何知识最终要达到“道”的境界,而且把“得道”视为终极性的人生目标。
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庸》曰:“修道之谓教。
”教育是为了修道。
古人所教所学乃是圣贤之道,这样“师”就成了“道”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引导学生寻求“大道”,掌握真理。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道”借“师”以行,“师”借“道”以成,“师”与“道”形影相伴。
这样,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传道”,所以古人“谋道不谋食”,不用学问来谋利,教育不会考虑利益好处,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地位身份。
正是这种“求道”的做人教育,而不是知识传授,成为古人教育的最大特点。
所以,“重道”必须先“尊师”。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原因之一就是古人一再强调的“师道尊严”,使得人格化的教育得以一代一代地完成,而教师自然成了中华文化的“传灯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古人的“师道”观念中,首先重视师德,要求教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也就是说教师在“言传”之外,还要“躬行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关国学经典涵养师德的标题
有关国学经典涵养师德的标题(最新版)目录1.国学经典的概念及其对师德的影响2.国学经典中对师德的要求3.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4.结论:国学经典对涵养师德的重要性正文【一、国学经典的概念及其对师德的影响】国学经典,是指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还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道德观念对师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国学经典中对师德的要求】国学经典中对师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岗敬业:国学经典强调教师应忠诚于教育事业,敬重并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教师应当以教书育人为本,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
2.关爱学生:国学经典认为教师应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
《论语》中提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
3.为人师表:国学经典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师应当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4.教书育人:国学经典主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的提升。
【三、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学经典可以作为教育理论的源泉,为现代教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其次,国学经典可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最后,国学经典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论:国学经典对涵养师德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对涵养师德具有重要意义。
品国学颂师德策划书3篇
品国学颂师德策划书3篇篇一《品国学颂师德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理念。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品国学颂师德活动旨在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品国学经典,颂师德风范三、活动目的1.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3. 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具体地点]六、参与人员全体教师七、活动内容1. 国学讲座:邀请国学专家或学者进行国学讲座,介绍国学经典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如何将国学经典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2. 师德报告:邀请优秀教师代表进行师德报告,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师德规范。
3. 国学经典诵读:组织教师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国学的魅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5. 师德演讲比赛: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演讲比赛,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师德的理解和感悟。
八、活动组织与实施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工会主席、教务主任等组成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主题和目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3. 宣传动员: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4. 组织实施:按照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九、活动预算1. 国学讲座费用:[X]元2. 师德报告费用:[X]元3. 国学经典诵读材料费用:[X]元4. 师德征文比赛奖品费用:[X]元5. 师德演讲比赛奖品费用:[X]元6. 其他费用:[X]元十、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要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国学与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国学与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国学智慧与现代师德师风的融合:一份心得体会在当今社会,教师作为知识传播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其师德师风始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传统的国学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在学习国学经典与实践师德师风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国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这些思想精髓对于塑造高尚的师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教学和师生互动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国学中的教育智慧对于指导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与现代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古代师生之间的礼仪规范体现了相互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这对于现代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建立起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国学中关于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理念,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更加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也激励我不断追求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国学的智慧还体现在对教师精神境界的提升上。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中关于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思想,启示教师要有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作为一位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我深刻体会到了师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从事着国学活动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下面是我对于师德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作为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行为举止、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标杆,更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榜样。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首先,我们要有爱心。
作为国学活动的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但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苦,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和关心。
其次,我们要有耐心。
教育是艰辛的工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速度。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迷茫、消沉,这时候我们更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再次,我们要有责任心。
作为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责任。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文化修养,我们的责任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我们要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和课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作为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我们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敬业精神。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坚守岗位,要有定力,要有恒心,要追求卓越。
首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敬业精神。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作为国学活动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范围。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和突破。
国学与师德 完整版课件PPT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国特色的社会关系。 (3)孝悌: 仁之实,事亲,义之实,从兄;孝悌,原来就是仁义的根源。 (4)忠恕:尽心尽力就是“忠”,换位思考就是“恕”。德是把好处让别
人得到,恕是对别人的错误能体谅宽容。 (5)诚信:只有真诚发源于内,才能信约履行于外。今天的社会过度强调
信,其实内心愿意才是守约的前提。
(6)学习:“学”是汲取知识,“习”是运用知识。学而时习,把知识转 化为能力,让专业知识常识化才有用,习以为常。
关羽——义,
张飞——勇,
诸葛亮——智,
赵云、黄忠——忠。
用人物形象对儒家文化的仁义智勇忠孝进行解读。
《三国演义》就这个名称本身而言,实际上就 是演的儒家文化中的“义”,《三国演义》开 篇就是“桃园结义”,以“义”字开篇,以 “义”字作为主题。实际上,它就是在演绎着 儒家文化中那些核心的理念“仁义以制天”。
《水浒传》
主题:忠义。 宋江——忠 武松——义 现代武侠文化——变化着不同的道具,演绎着相同的主题。
宋江是身在草莽,心在朝廷。宋江是儒家 文化熏陶出的典型的士的形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红楼梦》
贾宝玉——假宝玉 荣国府、宁国府——贾(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 贾雨村——假语村 贾母——假母 贾政——假正经 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经典案例。
传统师德师风
传统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讲师德的传统与风范,坚持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三原则作为师道的最高追求。
师者,必先修身;身正不易教人。
师最基本的修养在于诚实、仁爱。
诚实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品质。
教学中或对学生私下的一言一语,都必须诚恳可靠。
教师不宜以虚伪言论误导学生。
修身以诚,诚以成学。
仁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属性。
治学以仁为本,师生关系需要以慈祥仁爱的心态建立。
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以亲人之恩相待,不分优劣。
朋友般的关怀和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在内容方面,传统师风强调以礼业为主,渊博通达。
教书必须以道德修养为先,知识的传授要以德为地。
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
只有精深的学问和广博的见闻,才能使教学得心应手。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日常表现自己圣洁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教导学生。
言传身教,君子之风自然而能感染人。
这就是中国传统师德育人的精髓与核心所在。
教师国学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国学师德培训心得体会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传递者,其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国学师德的培训,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作为一名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
培训的第一部分是对国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的解读。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在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师德的概念尤为重要。
它不仅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一种延续。
通过对《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深远意义。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自身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培训的互动环节中,我们分组讨论了如何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国学师德的理念。
大家普遍认为,国学师德的核心是“仁爱”和“礼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礼相待,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将国学的智慧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
例如,通过学习《易经》中的变通之道,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面对挑战时的应变能力;通过《诗经》中的诗歌鉴赏,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做人的道理。
培训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师德的自我反思和提升。
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违背师德的行为,以及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师德。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
这次国学师德培训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慧的升华。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总结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我们必须要涵养的品质之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师德。
以下是我在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中学到的一些重要的内容:1. 以德为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以德为先的原则。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2. 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3.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论他们的成绩如何。
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4. 热爱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热爱教育,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只有热爱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受益终身。
5. 勤奋敬业:教师应该具备勤奋敬业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6. 诚实守信:教师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够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7.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8.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9.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0.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国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但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可见,《论语》之影响长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合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所以,《论语》能够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过度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表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准确的世界观.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我们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二是教师自身要持续地学习,持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
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学师德师风 国学心得体会
学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师德师风始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将国学的智慧应用于现代教育,对于提升师德师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下便是一份关于学习师德师风并结合国学心得体会的范本。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
在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后,我对师德师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孔子曰:“教学相长”,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强调了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知识与德行并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国学中的“仁爱”、“礼仪”、“忠诚”等理念,是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我相信,通过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讲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我发现将国学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诗词鉴赏等形式,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对国学经典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
除了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我还尝试将国学精神贯彻到教育管理中。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会借鉴古代圣贤的智慧,如《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我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管理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然,国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我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既不失古训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教授国学经典的同时,我也会引入现代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总结我的国学学习与教育实践,我认为师德师风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在千年的传承中,国学不仅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铸就了一代代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
作为教育工作者,汲取国学中的教育智慧,弘扬和践行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乃至于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下便是我对师德师风以及国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师德的核心是“爱”,这种爱不仅是对学生的关爱,更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国学经典中有云:“教学相长”,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情感关怀。
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师风的建设离不开“正己”。
国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身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修身。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坚守诚信、公正的原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都力求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国学中蕴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我影响深远。
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尽量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同时,我也重视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学习国学还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中融入国学元素,如诗词、历史故事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多样性。
国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南。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承国学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为培养更多有德有才的社会栋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国学的教育者,我将坚守师德,发扬师风,用国学的智慧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共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教师幸福是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心性能力。
一种基于师德的心性能力教师幸福是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心性能力。
广义的教师幸福能力包括教师幸福的技术性能力(如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审美的素养)和狭义的以德性能力为灵魂的主体心性能力。
狭义的教师幸福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生活的能力,是教师实现幸福人生的德性能力。
教师幸福“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品位和德性”。
教师幸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首先是一种价值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德性能力。
若以现代经济管理学的“木桶理论”来描述教师幸福的主体条件,用木桶容量隐喻整体的教师幸福能力,那么教师幸福的所有技术性能力均可算作桶帮,而桶底则是德性能力。
桶底不结实,桶帮再高也无法承载幸福之水。
从这个意义上说,狭义的幸福能力也即德性能力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
一、师德:德性与师性的契合(一)师德是教师道德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我国现行的伦理学教科书一般都将道德定位为一种‘规范’,认为它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这样的道德界定被称之为‘规范说’或‘社会规范说’。
”[2]受道德“规范说”的影响,教师道德也大都被界定为一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现有的师德专着或教材在内容编排都把“师德规范”作为主体,有些通篇讲的就是师德规范,师德规范成了师德的代名词;任顺元的《师德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小学师德问题的专着,该书把师德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然而,“道德的基本定位是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2]师德的本义和内涵亦指教师的一种品质和德性,而它作为一种衍生形式才是社会规范——一种社会道德要求和评价标准。
把师德定位为教师的一种品性,可称之为“品性说”或“主体品性说”。
人们往往容易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把师德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忽视了它本来是指教师(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规范说”之所以发生基本定位上的偏颇,正是犯了旧唯物主义的毛病,对师德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把它放到作为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
因而,势必导致“道德本体失缺症”,也即“道德评价对象失缺症”。
(二)师德作为一种品性,在本质内涵上是主体德性与师性的契合德性是师德的根基,不仅具有伦理学意义,更具有本体论意义,本体论意义上的德性是指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一种具有统驭、推动、导航作用的生命力量,是主体人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内在动力源泉。
师性是在教师德性的基础上的职业定向和提升,师性可以近似地指称师德的职业性,师性以职业性为基本属性并派生出示范性、教育性等特性。
德性与师性的契合是指师德“普遍的公民性与特殊的教师职业性的统一”,“是教师做人的本色素质与充当教师的角色素质的统一”[4]。
“契合”一词意在表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涵蕴的关系。
撇开师性讲德性,则抹杀了师德的职业性;撇开德性讲师性,则掏空了师德的根基,师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德性层面,师德呈现出以下重要特性: (1)生命性。
教师道德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优越的生命潜质,这种潜质不管来源于外在教化还是内心修悟,都以服从和服务于个体生命的提升和完满为最高准则。
所有强制的、与个体生命价值相违抗的外部律令,尽管可以在特定情境中迫使主体接受,但难以着生于主体内心,融于主体的生命潜质。
(2)个体性。
教师所处身的道德环境(也即德性的外部来源)大致相同,并承担着相似的社会道德角色,在规范和法则的意义上,师德是一种普适的要求;但由于个体心灵的独特性,在德性的意义上,师德的最终承载者只能是教师个体,师德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个体独特性、差异性和偶在性的个性化道德秉性。
(3)内在性。
叔本华曾经指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完全是内在的,因此不太明显”[5]。
如果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客观规定性(职业要求、规范等)称作为师之道,即师道,那么,德性层面的师德则指教师通过教育培训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自我体验与修养而内化师道所形成和获得的个体性的自觉自愿的品质,是教师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质素。
师道是外在的、他律的、强制性的应然规约;而教师德性是内在的、自律的、自愿性的已然或实然存在,是内在于主体心灵的品性,是对师道的内化和超越。
在师性层面,师德呈现出以下重要特性: (1)职业性。
师德是特定社会阶层的成员———教师———后天习得的职业品质,相对于其他形态的社会道德,师德的习得途径和调节的关系范围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即主要是来源和施用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之中。
师德可以理解为“师”化的道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通常把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
(2)示范性。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化育社会,教师德性素养和德行能力是社会整体道德和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影响源和参照系。
我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道德期望和要求,“师者人之模范也”、“德为人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等词条以及繁多的关于教师道德形象的文化隐喻构成了数千年来对教师师性的经典解读:师德的示范性、崇高性是体现教师师性的本质内涵。
我国的教师教育一直被称为“师范教育”,“人类道德实践的历史也证明,历代的师德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对社会道德的传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6]。
(3)教育性。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师德的职业性又集中体现为它的教育性。
师德不仅具有个体享用功能,而且更突出地承担了育人化俗的社会教化功能。
功能实则属性的别称,师德的教化功能或属性是对教师德性的重要提升,是对德性层面的师德的个体性、生命性、内在性的“师”化和超越。
师德的教育性既是一种目的属性,即为教师的职业目的所规定,也是一种工具属性,即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师德: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一)德性与幸福的内在统一亚里士多德最早完整地论述了“德福一致”思想,给出了关于幸福的两个着名论断:“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7]伊壁鸠鲁将伦理学规定为“达到幸福的科学”,费尔巴哈进一步提出“道德的原则是幸福”。
功利主义伦理学家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道德就是保护人们利益,达到“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工具和手段[8]。
我国也有着“德福一致”的思想传统,《说文解字》写道:“德者,得也”,意即有德之人必有所得,有德之人才是有福之人。
道德以幸福为目的,又是达到幸福的必要手段。
幸福能力通过道德修养而铸就,幸福通过道德生活而获得,道德生活使我们分享幸福成为可能。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德无福”、“缺德享福”的现象。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福虚》中列陈了足够的德福矛盾的例子:“尧舜不赐年,桀纣不夭死”,秦穆公“有娱乱之行,天赐之年”,晋文公“有德惠之操,天夺其命”。
德福矛盾的现象是否构成对德福一致关系的否定呢还得深入现象背后去寻找答案。
显然,影响幸福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德与福的必然联系可能被加进许多偶然性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德福矛盾的现象。
由主体德性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智能因素,偶然性因素)造成的德福矛盾,充其量只能说明德性不是幸福的充要条件,而不能佐证德性对于幸福是非必要的甚至是相冲突的。
人们往往带着对充要条件的期盼心态,以苛求的眼光来看待必要条件,在一项条件达不到既必要又充分的要求的时候,就容易走向彻底否定这项条件的反面,形成“非充要即非必要”的思维误区。
德性对于幸福不是万能的,但无德或缺德之人则由于缺乏创造和享用幸福的心性基础,丧失了主体幸福能力,因而没有幸福可言。
因此,德性与幸福的矛盾只是现象层面的,德福矛盾现象具有多因素性,据此否定德福一致则陷入了以现象代本质和简单归因的逻辑困境。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
”[9]在麦金太尔看来,外在利益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过实践努力可获得的权势、地位或金钱;而内在利益则是指某种实践本身内在所具有的,除了这种实践活动,任何其他类型的活动不可能获得的利益,比如内心充实感。
德性之拥有和践行一方面遵循“按德分配”的社会利益分配原则,通过调节、规范人的生活实践使主体顺利获得外在利益;另一方面还在于通过道德实践的内在利益的获得使人领悟生活的意义,走向幸福人生。
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主体能达到的幸福境界取决于以主体内在德性为灵魂的幸福能力。
正如石里克所说,“我们的陈述显然不能断言德行能保证快乐的生活,而只能说,善行导致在生活所给定的外部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幸福”[10]。
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统计共时态的人群大多数情况和历时态的历史概率,德性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
从精神性幸福的角度来看,德与福具有同一性,孔子所言“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明德性本身具有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超越牺牲的性质。
从人的终极追求上讲,与幸福一样,德性本身就可以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以德性为目标的目标本身具有自足性和终极性。
“如果生命离开德性的润泽,宇宙即蹈于虚空和诞妄……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根本就无法获得幸福。
与此同时,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没有德性。
”[11](二)师德是实现教师幸福必备的心性条件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事业。
教师的职业生活过程既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育己的过程;既是一个成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成己的过程。
教师既要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从业者,又要成为个体生命特质不断丰富的独特自我,成为拥有幸福人生的人。
教师要想成就学生,必须首先成就自己,要想当好一名教师,首先得做好一个普通的人,两者在价值目的上是内在统一的。
无论是成人还是成己,师德都是必需的和首要的心性条件。
作为职业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成人,教育的成功和职业理想的实现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源泉。
“德性具有实践的品格,德性的履行是一种实践,是产生巨大外在价值的根据”。
“德性的力量也就是把责任的‘应该’转变成‘现实的力量’,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尽自己的职守。
”[11]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